整套的气体安全技术说明书
天然气、氧气、氩气、二氧化碳安全技术说明书

蒸气密度(空气=1)
1.43
溶解性
溶于水、乙醇。
外观与气味
无色无臭气体。
火灾爆炸危险数据
闪点(℃)
无意义
爆炸极限
无意义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灭火方法
用水保持容器冷却,以防受热爆炸,急剧助长火势。迅速切断气源,用水喷淋保护切断气源的人员,然后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
危险特性
本品助燃。是易燃物、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基本要素之一, 能氧化大多数活性物质。与易燃物(如乙炔、甲烷、氢气等)形成有爆炸性的混合物。
环境危害:对环境无害。
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储运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易(可)燃物、活性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氧气钢瓶不得沾污油脂。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严禁与易燃物或可燃物、活性金属粉末等混装混运。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呼吸系统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氟氮混合气安全技术说明书

氟氮混合气安全技术说明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氟氮混合气是一种常见的工业用气体,常用于金属焊接、切割和其他金属加工工艺中。
它具有高燃点、快速传热和无色无味的特点,在许多应用中都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氟氮混合气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造成火灾或爆炸事故。
为了确保作业安全,以下将介绍氟氮混合气的安全技术说明书。
一、氟氮混合气的危险性:1.1 火灾危险:氟氮混合气具有较高的燃点,一旦接触到明火或高温物体,可能引发火灾。
1.2 爆炸危险:氟氮混合气与可燃物质接触时,可能产生爆炸性的反应,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
1.3 毒性危险:长期接触氟氮混合气可能对人体造成损害,需注意防护措施。
二、氟氮混合气的安全操作规范:2.1 使用合格的氟氮混合气:购买氟氮混合气时应选择正规厂家提供的合格产品,避免使用劣质或过期气体。
2.2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在使用氟氮混合气进行作业前,应详细阅读操作手册,了解操作流程和安全规范。
2.3 确保通风畅通:作业现场应保持通风良好,防止氟氮混合气在空气中积聚而引发事故。
2.4 注意防护措施:作业人员应穿戴合适的防护装备,包括防护眼镜、手套、工作服等,避免直接接触氟氮混合气。
2.5 防火防爆措施:在作业现场应设置灭火器材,严禁吸烟等行为,确保作业安全。
2.6 定期检查气体设备:定期对气体设备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三、事故处理应急措施:3.1 火灾事故: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应立即启动紧急报警装置、疏散人员,并采取灭火措施,确保人员安全。
3.2 泄漏事故:如发现氟氮混合气泄漏情况,应迅速停止泄漏源,并通风换气,确保现场安全。
3.3 中毒事故:一旦作业人员出现中毒症状,应迅速将其转移至通风良好的地方,并寻求医疗救助。
四、总结:氟氮混合气在金属加工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其危险性也不可忽视。
只有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范,合理使用氟氮混合气,才能有效降低安全风险,确保作业安全。
液化天然气安全技术说明书

液化天然气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化学品中文名称:液化天然气化学品俗名或商品名:液化天然气化学品英文名称:Liquefied Natural Gas企业名称:北海市管道燃气有限公司地址:北海市北海大道86号联通新时空大楼8楼电子邮件地址:邮编:536000技术说明书编码:生效日期:企业应急电话:传真号码:分子式:混合物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第三部分:危险品概述危险性类别:第2.1类易燃气体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甲烷对人基本无毒,但浓度过高时,使空气中氧含量明显降低,使人窒息,当空气中甲烷达25%~30%时,可引起头痛、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速、共济失调,若不及时脱离,可致窒息死亡。
皮肤接触液化本品,可致冻伤。
燃爆危险:本品易燃,具窒息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若有冻伤,就医疗。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与五氧化溴、氯气、次氯酸、三氟化氮、液氧、二氟化氧及其它强氧化剂接触剧烈反应。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
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行动: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喷雾状水稀释、溶解。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
也可以将漏气的容器移至空旷处,注意通风,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处置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
二氧化氮的安全技术说明书

化 学 品 标 识
中Hale Waihona Puke 名:二氧化氮英文名:
nitrogen dioxide
分子式:
NO2
相对分子质量:
44.01
结构式:
O=N=O
化学品的推荐及 限制用途:
用于制硝酸、硝化剂、氧化剂、催化剂、丙烯酸酯聚合抑制剂等
危 险
性 概 述
紧急情况概述:
气体。跟可燃物质接触可能会引起火灾。高压,遇热有爆炸危险。 会引起皮肤烧伤,有严重损害眼睹的危险。有严重损害眼睛的危 险。吸入有剧毒。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安全储存:
防日晒。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保持容器密闭。上 锁保管
废弃处置:
本品及内装物、容器依据国家和地方法规处置
物理和化学危 险:
跟可燃物质接触可能会引起火灾。高压压缩气体,遇热有爆炸危险
健康危害:
吸入本品尤其是长期接触可能引起呼吸道刺激,偶尔出现呼吸窘迫。 在正常生产处理过程中,吸入本品可产生严重毒害作用,甚至可致 命。腐蚀物能引起呼吸道刺激,伴有咳嗽、呼吸道阻塞和粘膜损伤。 吸入该物质可能会引起对健康有害的影响或呼吸道不适。由于本品 的物理状态,一般没有危害。在商业/工业场合中,认为本品不太可 能进入体内。皮肤直接接触造成严重皮肤灼伤。通过割伤、擦伤或病 变处进入血液,可能产生全身损伤的有害作用。眼睛直接接触本品能 造成严重化学灼伤。如果未得到及时、适当的治疗,可能造成永久性 失明。眼睛直接接触本品可导致暂时不适。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PC-TWA:5mg∕m3; PC-STEL:IOmgZm3
生物接触限值:
未制定标准
监测方法:
GBZTT160.1-GBZTT160.81 -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系歹IJ标准)
(完整)天然气安全技术说明书

编制日期:2017年8月13日
易燃气体类别2。
1
标签要素:
象形图:
警示词:危险
危险性说明:极易燃气体,液化天然气是含冷冻液化气体,可引起冻伤。
高压天然气可造成气体割伤。
防范说明:
●预防措施:
远离热源、火花、明火、热表面。
禁止吸烟.保持容器密闭。
采取防止静电措施,容器和接收设备接地连接。
使用防爆电器、通风、照明等设备,只能使用不产生火花的工具。
未经专业培训严禁操作.按要求使用个体防护装备。
●事故响应:
火灾时应首先切断气源。
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
喷水冷却容器。
可使用的灭火剂有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皮肤接触用水冲洗。
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迅速脱离现场产品名称:天然气;甲烷; SDS编号:
编制日期:2017年8月13日
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
整套的气体安全技术说明书

气瓶的使用、运输与储存1.使用、运输与储存气瓶的单位,应根据本规程,按气体性质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与安全操作规程,并对管理,操作与运输人员进行专业安全技术教育。
2.气瓶的漆色必须保持完好并不得任意涂改。
3.气瓶的使用应遵守下列规定。
(1)禁止敲击、碰撞。
(2)瓶阀冻结时不得用火烤。
(3)气瓶不得靠近热源。
可燃性,助燃气体气瓶与明火离瓶嘴一般不得小于10米。
(4)不得用电磁起重搬运。
(5)夏季要防止爆晒。
(6)瓶内气瓶不得用尽,必须留有余压。
(7)盛装易起聚合反应的气瓶,不得置于有放射性射线的场所。
4.运输气瓶时应遵守以下规定:(1)旋紧瓶帽、轻装、轻卸、严禁抛滑、碰击。
(2)气瓶装在车上应妥善加以固定。
汽车装运气瓶应横向放置,头部朝向一方,装瓶高度不准超过车厢高度。
(3)夏季需有遮阳设施,防止爆晒,氢气适宜早、晚运输。
(4)车上禁止烟火,并配置一定灭火器材。
(5)易燃品、油脂与带有油污的物器,不得与氧气瓶或其它危险气体气瓶同车运输。
(6)所装介质相互接触后,能引起燃烧,爆炸的气瓶不得同车合运。
5.储存气瓶应符合下列规定:(1)旋紧瓶帽,放置整齐,留有通道,妥善固定。
气瓶卧放应防止滚动,头部应朝向一方,高压瓶堆放不得超过五层。
(2)盛装有毒气体的气瓶或所装介质互相接触后能引起燃烧爆炸的气瓶,必须分室储存。
并在现场配置一定防毒面具与消防器材。
(3)盛装易于起聚合反应的气体气瓶,必须规定储存期限。
(4)气瓶发生爆炸,瓶阀飞出,或因气瓶事故着火,中毒事故时,发生事故单位,必须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规定》与《气瓶安全监察规定》,及时上报主管部门与领导。
氧气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称:氧气(压缩的,含工业氧、高纯氧)化学品英文名称: Oxygen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纯品■混合物□化学品名称:氧气(含工业氧、高纯氧)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第2、2类不燃气体侵入途径:吸入。
天然气安全技术说明书

职业接触限值
PC-TWA(mg/m3):9000 PC-STEL(mg/m3): 18000
工程控制
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呼吸系统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空气呼吸器。
身体防护
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眼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其他
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沸点(℃)
-161.4
比重(水=1)
0.42(-164℃)
饱和蒸气压(kPa)
53.32(-168.8℃)
熔点(℃)
-182.6
蒸气密度(空气=1)
---
溶解性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苯、甲苯等。
外观与气味
无色无臭气体。火灾Fra bibliotek炸危险数据闪点(℃)
-218
爆炸极限
5%-15%
灭火剂
用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灭火。
氧气安全技术说明书
物质名称 中文名称氧/氧气英文名称oxygenCAS NO:7782-44-7
分子式:O2分子量:32.00 危险货物编号:22001(第2.2 类不燃气体)
沸点(℃)
-183.1
比重(水=1)
1.14(-183℃)
饱和蒸气压(kPa)
506.62(-164℃)
熔点(℃)
-218.8
反应活性数据
稳定性
不稳定
避免条件
稳定
√
不存在
√
禁忌物
强氧化剂、强酸、强碱、卤素。
燃烧(分解)产物
二氧化碳
健康危害数据
乙炔(MSDS)安全技术说明书

(1)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 装置。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 区域。
(2)槽车运输时要用专用槽车。槽车安装的阻火器(火星熄灭器)必须完 好。槽车和运输卡车要有导静电拖线;槽车上要备有 2 只以上干粉或二氧化碳 灭火器和防爆工具;要有遮阳措施,防止阳光直射。
主要用途:主要是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之一。亦是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和 塑料的原料,也用于氧炔焊割。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
易燃烧爆炸。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范围非常宽,遇明火】
与氧化剂接触猛烈反应。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能与铜、 银、汞等的化合物生成爆炸性物质。 【健康危害】
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防静电服。 原
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则
若可能翻转容器,使之逸出气体而非液体。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 向,避免水流接触泄漏物。如有可能,将残余气或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水洗塔 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泄漏源。防止气体通过下 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
避免与氧化剂、酸类、卤素接触。 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 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特殊要求】 【操作安全】 (1)在有乙炔存在或使用乙炔作业的人员,应配备便携式可燃气体检测报 警仪。不能接触铜、银和汞。要避免使用含铜 66%以上的黄铜、含铜银的焊接 材料和含汞的压力表。 (2)进入有乙炔存在或泄漏密闭有限空间前,应首先检测乙炔浓度,强制 机械通风 10 分钟以上,直至乙炔浓度低于爆炸下限 20%,作业过程中有人监护, 每隔 30 分钟监测一次,可燃气体含量不得高于爆炸下限的 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瓶的使用、运输和储存1.使用、运输和储存气瓶的单位,应根据本规程,按气体性质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对管理,操作和运输人员进行专业安全技术教育。
2.气瓶的漆色必须保持完好并不得任意涂改。
3.气瓶的使用应遵守下列规定。
(1)禁止敲击、碰撞。
(2)瓶阀冻结时不得用火烤。
(3)气瓶不得靠近热源。
可燃性,助燃气体气瓶与明火离瓶嘴一般不得小于10米。
(4)不得用电磁起重搬运。
(5)夏季要防止爆晒。
(6)瓶内气瓶不得用尽,必须留有余压。
(7)盛装易起聚合反应的气瓶,不得置于有放射性射线的场所。
4.运输气瓶时应遵守以下规定:(1)旋紧瓶帽、轻装、轻卸、严禁抛滑、碰击。
(2)气瓶装在车上应妥善加以固定。
汽车装运气瓶应横向放置,头部朝向一方,装瓶高度不准超过车厢高度。
(3)夏季需有遮阳设施,防止爆晒,氢气适宜早、晚运输。
(4)车上禁止烟火,并配置一定灭火器材。
(5)易燃品、油脂和带有油污的物器,不得与氧气瓶或其它危险气体气瓶同车运输。
(6)所装介质相互接触后,能引起燃烧,爆炸的气瓶不得同车合运。
5.储存气瓶应符合下列规定:(1)旋紧瓶帽,放置整齐,留有通道,妥善固定。
气瓶卧放应防止滚动,头部应朝向一方,高压瓶堆放不得超过五层。
(2)盛装有毒气体的气瓶或所装介质互相接触后能引起燃烧爆炸的气瓶,必须分室储存。
并在现场配置一定防毒面具和消防器材。
(3)盛装易于起聚合反应的气体气瓶,必须规定储存期限。
(4)气瓶发生爆炸,瓶阀飞出,或因气瓶事故着火,中毒事故时,发生事故单位,必须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规定》和《气瓶安全监察规定》,及时上报主管部门和领导。
氧气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称:氧气(压缩的,含工业氧、高纯氧)化学品英文名称: Oxygen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纯品■混合物□化学品名称:氧气(含工业氧、高纯氧)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第2.2类不燃气体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长时间吸入高浓度的气体,能引发肺充血障碍等症。
环境危害:不对环境造成危害。
燃爆危害:能使油脂剧烈氧化,甚至燃烧爆炸。
与乙炔、氢、甲烷等易燃气体能形成爆炸混合物,遇明火或静电火花时即发生燃烧爆炸。
与空气不能形成爆炸混合物。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无害眼睛接触:无害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并注意避开热源和明火,如呼吸停止,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无意义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本品助燃。
高温下化学性质极活泼,能同许多元素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
能使油脂剧烈氧化,甚至燃烧爆炸。
与乙炔、氢、甲烷等易燃气体能形成爆炸混合物。
富氧环境(氧的体积分数超过23%)有火灾危险。
与高热、撞击或强烈震动时,瓶内压力急剧增大,致使钢瓶破裂爆炸或瓶阀松动漏气,酿成火灾。
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成为点火源。
有害燃烧产物:CO2、 CO 、 O3遇火处理方法:尽可能将钢瓶移至空旷处或关闭泄露瓶阀,切断气源。
并用分散水或把钢瓶浸入水中冷却。
直至灭火结束。
灭火剂:水。
灭火注意事项:禁用沙土覆盖钢瓶。
消防人员必须在防爆隐蔽处操作。
遇大火须远离以防炸伤。
避免强水流直接冲击钢瓶堆垛,以免引起再次爆炸。
穿消防服。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泄漏应急处理:少量泄漏时:隔离污染区,限制人员出入;切断火源;关闭瓶阀,切断气源,让其自然扩散。
大量泄漏时:立即报警。
迅速撤离泄漏区人员至安全区;切断火源或电源;尽可能关闭泄漏瓶阀;让泄漏气体自然扩散。
应急处理人员穿一般棉制工作服,戴棉制手套(应干净无油)。
注意事项:防止泄漏气体进入受限制的空间(如下水道等),以防发生爆炸;勿使泄漏气体与还愿剂、有机物(如油脂)、易燃物以及金属粉末接触;避免钢瓶震动、撞击和摩擦。
在泄漏的富氧(含氧量≥23%)中的应急处理人员,应先在通风处停留15分钟以后,方可撤离。
设备器材:消防水带、喷射水以及钢瓶阀门,专用开关和活动扳手(注意无油)。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注意事项:通风操作。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其中重点强调:严禁过量充装和充装不合格钢瓶;钢瓶专用不得改装;钢瓶使用前应进行检查,对盛装气体进行确认;对钢瓶放至地点,不得靠近热源,距明火10米以外;钢瓶立放时应采取防倾倒措施;夏季防止曝晒;严禁在钢瓶上电焊引弧和用40。
C以上热源加温以及敲击、碰撞钢瓶;瓶内气体不得用尽,在使用设备上必须配置回流装置(如单向阀);操作人员穿一般棉制工作服和戴一般棉制皮手套。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器材。
储存注意事项:贮存在阴凉、通风的库房内;宜专库贮存;库温不超过30℃。
远离火种、热源、避免日光直射、雨淋水湿。
严禁与各种易燃品、油脂、金属粉末、乙炔、氢气及各种易燃气体钢瓶混存、混运。
作业时不得摔、震、撞击或地面滚动。
库存中加强检查。
库存数量不宜过多。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最高容许浓度:无监测方式:无工程控制:无呼吸系统防护:无身体防护:无手防护:无第九部分理化特性外观与性状: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
熔点:(℃)-218..4相对密度:(水=1):1.140(-182.8℃,101.3KPa)沸点:(℃)-182.97相对蒸汽密度:(空气=1):1.429(0℃,101.3KPa)饱和蒸汽压(KPa):121.6(-218.4℃)临界温度(℃):-118.8临界压力(MPa):5.036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无资料爆炸上限%(V/V):无意义爆炸下限%(V/V):无意义溶解性:微融于水和乙醇。
主要用途:用于火焰加工和炼钢等其他工业目的。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性稳定性:稳定禁配物:还原剂(如氢气)、有机物(如油脂)、易燃物(如棉花)、金属粉末。
避免接触条件:热源、明火、阳光曝晒、撞击、剧烈震动、腐蚀物品聚合危害:不能发生分解产物:O3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急性中毒:LC50〉5000ppm,1h,不生发急性中毒。
但当空气中的氧含量超过60%(V/V),吸入12h以上,能引发肺充血障碍等症。
刺激性:无刺激性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生态毒性:对水生物、陆生物、有益微生物都无毒性。
生物降解性:在环境中能被生物降解(无资料)非生物降解性:光解(无资料)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理废弃物性质:√危险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废弃处理方法:向大气排放废弃注意事项:在空旷通风处,气流避开人员或用管道伸出室顶排放。
控制排放速度,应小于6m/s。
钢瓶废弃根据国家和地方的要求处置,禁止随意废弃。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危险货物编号:22001UN编号:1072包装标志:不燃气体包装类别:III类(专指20升以下的钢瓶)包装方法:钢质无缝气瓶(简称钢瓶);外包装木箱(专指20升以下钢瓶),且不超过50kg/箱。
运输注意事项:运输工具上要有明显的安全标志。
钢瓶戴好安全帽和防震圈。
装车卧放时瓶头部朝向一方,垛高不准超过五层;立放时钢瓶高度不得超过车厢高度的2/3,且钢瓶须妥善固定,以防倾倒。
不得于易燃、易爆、腐蚀物品等公运。
夏季运输要有遮阳设施。
运输车、船不得在人口密集处停靠。
充气瓶的运输应严格遵守危险品运输的规定。
第十五部分法规消息法规消息:《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生产、使用、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做了相应的规定。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将其划为第2.2类助燃气体。
《气瓶安全监察规程》(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0年12月31日颁发),是对气瓶安全的基本要求。
包括:气瓶的设计、制造、充装、储存、运输、经销、使用和检验等做了明确的规定。
《工业用氧》(GB/T3863-1998)规定了产品的技术要求、实验方法、检验规则及包装、标志等内容。
第十六部分其他消息参考文献:1、周国泰,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2、国家环保局有毒化学品管理办公室,北京化工研究院合编,化学品毒性法规环境数据手册,中国环境出版社,1992。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本品有毒,有窒息性.。
受热、撞击或强烈振动时,瓶内压力急剧增大,致使钢瓶破裂爆炸或瓶阀漏气。
酿成火灾或窒息中毒事故。
与空气不能形成爆炸混合物。
工业液体二氧化碳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称:工业液体二氧化碳化学品英文名称:Commeril liquid carbon dioxide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纯品■混合物□化学品名称:工业液体二氧化碳有害物成分含量C AS NO.二氧化碳≥99%(V/V)12438 9册,中国环境出版社,1992。
氦气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称:氦气(压缩的,含工业氦、纯氦、高纯氦氦)化学品英文名称:Helium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纯品■混合物□化学名称:氦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第2.2类不燃气体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吸入高浓度的气体有窒息危险,液体与皮肤接触可造成冷接触烫伤或冻伤。
非生物降解性:不被非生物降解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理废弃物性质:危险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废弃处理方法:向大气排放废弃注意事项:在空旷通风处,气流避开人员或用管道伸出室顶排放。
控制排放速度。
气瓶废弃根据国家和地方的要求处置,禁止随意废弃。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危险货物编号:UN编号:包装标志:不燃气体包装类别:包装方法:运输注意事项:运输工具上要有明显的安全标志。
钢瓶戴好安全帽和防振圈。
装车卧放时瓶头部朝向一方,垛高不准超过五层;立放时钢瓶高度不得超过车厢高度的2/3,且钢瓶须妥善固定,以防倾倒。
不得与易燃、易爆、腐蚀物品等共运。
夏季运输要有遮阳设施。
运输车、船不得在人口密集处停靠。
充气瓶的运输应严格遵守危险品运输的规定。
第十五部分运输信息法规消息:《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生产、使用、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做了相应的规定。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将其划为《气瓶安全监察规程》(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0年12月31日颁发),是对气瓶安全的基本要求。
包括:气瓶的设计、制造、充装、储存、运输、经销、使用和检验等做了明确的规定。
执行标准(高纯氦GB/T4844.3-1995、纯氦 GB/T4844.2-1995、工业氦GB /T4844.1 -1995)规定产品的技术要求、实验方法、检验规定及包装、标志、储存与运输等内容。
第十六部分其他信息参考文献:1.周国泰,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2.国家环保局有毒化学品管理办公室,北京化工研究院合编,化学品毒性法规环境数据手册,中国环境出版社,1992,气体安全手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