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抗虫转基因杨树研究进展及前景

杨 树转 基 因技 术进 展迅 速 , 已有近 2 0个 杨属 树种 或
杂种 获得 了转基 因植 株 , 且针 对不 同的育 种 目标 , 进 行 了不 同方 向的杨树 基 因工程 研究 。抗 虫转 基 因杨 树 的选育 是杨 树遗 传 性 状 改 良的重 要 内容 之一 , 许 多不 同来 源 的蛋 白具 有 杀 虫 活性 , 典 型 的例 子是 最 不 同类 型的 B 杀虫 蛋 白 、 白酶抑 制剂 和 昆虫 特 异 t 蛋 性 神经 蝎毒 素等 , 年来 利 用 这 些 杀虫 蛋 白基 因转 近
毒素 也对森林 害虫 具有 毒 杀作 用 。伍 宁 丰 等首 次报 道 了用 基 因转化欧洲黑 杨 , 到 了转基 因植 株 ] 得 。 Mco n等用基 因枪 法将 含 B.rla基 因的融合 基 Cw t yA C
因导 入银 白杨 ×大 齿 杨 ( .ab ×P rn i na P l a .gadd t. e
文章 编 号 : 0 —78 (0 6 0 0 3 0 1 1 30 2 0 )4— 0 6— 6 0
抗 虫 转 基 因杨 树 研 究 进 展 及 前 景
郭 同斌 钱桂芝 张肃俊 张 莉 杜 伟 于艳 华 刘忠刚 , , , , , ,
( . 州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 , 1徐 江苏
的研究进展状况 , 对杨树抗 虫基 因工 程研 究存 在的问题 和前景进行了讨论。 并
关 键 词 : 树 ; 因工 程 ; 虫 性 杨 基 抗 中 图分 类 号 :7 2 1 ¥9.1 文献标识码 : A
第一 个杨 属 ( o uu p . 树 种 的 人 工 育种 始 P p l sp ) s
转基因抗虫棉

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进展,包括抗虫基因的研究、载体构建技术的研究、转化技术的研究及存在的问题等,并展望了转基因抗虫棉未来发展前景。
关键词:转基因抗虫棉花研究进展引言棉花生长周期长、虫害多,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
据统计,在转基因抗虫棉商品化之前,全球每年用于防治棉花虫害的费用高达20亿美元,约占所有农作物防虫费用的四分之一。
[1]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棉铃虫不仅费用高,且已引发了棉虫的抗药性,同时化学杀虫剂的过量使用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而转基因植物所产生的杀虫蛋白主要是通过抑制害虫消化等生理功能而达到抗虫的目的。
与施药防治棉田害虫相比,转基因技术具有较多优势:不会在土壤和地下水中造成残留;不会被雨水冲刷流失;对非靶标生物无毒性;保护作用无盲区;减少农药及用工投入[2]等。
雪花凝集素(Gulanthus nivalis agglutinin gene,GNA)是第一个转入重要作物、并对刺吸式口器害虫有抗性的基因,转GNA的水稻可降低害虫的存活率,阻止害虫的发育[3]。
另外烟草阴离子过氧化物酶[4]、昆虫几丁质酶基因[5]也被用于抗虫基因工程的研究。
迄今为止在棉花抗虫基因工程研究领域,最成功的例子是苏云金芽孢杆菌Bt杀虫基因的应用,其次是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另外,凝集素、α-淀粉酶抑制剂、胆固醇氧化酶等转基因抗虫植物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所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转基因抗虫棉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
自1996年商品化种植转基因作物开始,全球转基因植物的种植面积已由1996年的170万hm2猛增到2008年的1.25亿hm2,增长了73倍,2008年全球市场价值已达75亿美元,约占全球商业种子市场的22%,其市场价值优势明显,转基因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尤其在发展中国家。
印度Bt棉2002年引入,连年种植面积快速增加,至2008年达760万hm2,产量翻番,曾经是全球棉花产量很低的国家,现已成为棉花出口国。
基因工程在作物抗虫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农业基因工程在作物抗虫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苏云金杆菌毒素)在作
转雪花莲凝集素基因的植物都表现出对
相关昆虫实验研究证
基因的水稻能够显著缩减稻褐飞虱
的生存率,并使昆虫发育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延
反而会促进害
因此这要求植物中凝集素应具有较高
是一类在植物中十分
小麦等作物中均被发现。
αAI
真菌淀粉糖苷酶相互结合,对其
促使昆虫难以对食物中淀粉成分
从而影响昆虫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以此来
然而这类基因对细菌、高等植物的
表1样品中二氧化硫含量
(rep )=
S(S)
(n √×S ⎺)= 1.1(6√×36)
=0.0125
2.3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 r (S)=
μ2r (V A )+μ2r (V B )+μ2r (M W )+μ2r (V I 2
)+μ2
r (rep)
√
=0.0644苏云金杆菌毒素抗虫基因导入栽培棉花、
地弥补了用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率不足,
难度大的不足。
结束语
近年来,在作物抗虫育种方面我国已获取了显著
的研究成效,而借助基因工程获取抗虫性强、
宽等的转基因作物势必成为作物抗虫育种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验,强化基因工程在作物抗虫育种中的有效应用,
极促进该项事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娜拉胡,郎志宏及在芸薹属作物上的应用1-7.
[2]徐鸿林,翟红利(上接第71页)
现代农业
. All Rights Reserved.。
三叶草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三叶草基因工程研究进展摘要 三叶草作为优良的牧草,具有营养丰富、品质优良、适口性好等特点。
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三叶草育种和种质创新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笔者从三叶草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转基因三叶草在品质改良、抗病性、抗虫性、抗逆性及作为植物反应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综述,分析了三叶草基因工程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三叶草 再生体系 转化体系 转基因中图分类号前言三叶草属,也称车轴草属,全球约250余种,原产亚洲南部和欧洲东南部。
野生种分布于温带及亚热带地区,为栽培历史较悠久的牧草之一,现已遍布世界各国,其中栽培面积最大的是西欧、北美、大洋洲和原苏联地区。
三叶草主要用作反刍动物的饲草饲料。
是一种世界性分布与栽培的优良豆科牧草。
该属在农业上有经济价值的有25种,其中最重要的约10种。
我国是世界上第2草地大国,三叶草在我国广泛种植,常见的野生种有白三叶、红三叶、草莓三叶草和野火球4种;引自国外的有杂三叶、绛三叶、地三叶和埃及三叶4种;目前栽培研究较多的是白三叶、红三叶及地三叶[1]。
三叶草具有生态适宜性强、侵占性强、耐践踏、利用年限长、营养丰富、产量高、耐粗放栽培管理、抗病虫危害和种植利用成本费用低等优点。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豆科牧草之一,三叶草不仅是重要的饲料作物,还在土壤改良、水土保持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三叶草缺乏含硫氨基酸、较不耐旱、抗虫性差、易感染苜蓿花叶病毒等问题,常规育种难以解决,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将目的基因导入三叶草是改良三叶草品质,增强其抗病、抗虫、抗逆能力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随着植物基因工程研究的进展,越来越多的转基因成功的报道也不断出现。
三叶草通过生物技术研究,可实现高蛋白基因、固氮基因、病虫害基因及抗逆性基因等转移,培育造福人类的牧草新品种,而必将会极大地促进畜牧业发展,促进地被覆盖和生态建设,对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的提高和改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植物抗病虫害的基因工程技术与应用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7
目 录
• 植物抗病虫害基因工程概述 • 植物抗病虫害基因工程技术 • 植物抗病虫害基因工程的应用 • 植物抗病虫害基因工程的前景与挑战
01
植物抗病虫害基因工程概述
植物抗病虫害基因工程定义
植物抗病虫害基因工程是指利用基因 工程技术将抗病虫害基因导入植物细 胞,使植物获得抗病虫害的性状,提 高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植物抗病虫害基因工程面临的挑战
01
安全性问题
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尚未得到全 球范围内的广泛认可,需要进一 步研究和验证。
02
03
环境适应性
技术瓶颈
转基因植物在环境中的适应性尚 未得到充分验证,可能对生态环 境造成不良影响。
目前基因工程技术仍存在技术瓶 颈,如转化效率、基因表达调控 等方面的问题。
提高植物抗病虫害基因工程效果的策略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植物抗病虫害基因工程的实施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性,减少化肥和农 药的使用,降低农业成本,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植物抗病虫害基因工程的历史与发展
起始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科学家开始尝 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抗病虫 害的植物。
发展阶段
随着基因克隆和转化技术的不断 进步,越来越多的抗病虫害基因 被发现和克隆,植物抗病虫害基 因工程得到了迅速发展。
应用阶段
目前,植物抗病虫害基因工程已 经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园艺等 领域,为农作物和植物的保护提 供了有效的手段。
02
植物抗病虫害基因工程技术
基因克隆技术
基因克隆技术是植物抗病虫害基因工程技术的基础,通过该技术可以分离和克隆抗病虫术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目标基 因。
基因工程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基因工程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基因工程是一种利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组来改良和创造新的生物体的方法。
在病虫害防治领域,基因工程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段,以减少对农作物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本文将介绍几个基因工程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案例。
一、抗病毒基因的导入病毒是威胁农作物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传统的病毒防治方法主要依赖于化学农药,但这种方法存在着副作用,如环境污染和健康风险。
基因工程的出现为病毒防治带来了新的希望。
研究人员通过导入具有抗病毒能力的基因,使农作物能够免疫病毒的侵袭。
例如,将烟草嵌紋病毒(TMV)的外壳蛋白基因导入番茄,使得番茄能够抵抗TMV的感染。
这种抗病毒基因的导入方法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效果,可以有效地保护农作物免受病毒的威胁。
二、抗虫基因的导入昆虫是农作物生产中最常见的害虫之一。
传统的防治方法主要依赖于农药,但农药的使用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土壤和水源的污染,以及农药对益虫的不良影响。
基因工程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人员通过导入具有抗虫能力的基因,使农作物能够有效抵抗害虫的侵袭。
例如,将一种来自于松毛虫的杀虫蛋白基因导入玉米,可以使玉米抵抗松毛虫的攻击。
这种抗虫基因的导入方法可以减少对农药的依赖,达到可持续的病虫害防治效果。
三、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基因工程手段,可以精确地修改生物体的基因组。
在病虫害防治中,基因编辑技术可以被用于改良和创造抗病虫基因。
例如,利用CRISPR/Cas9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对植物基因组进行特定基因的敲除或编辑,从而使植物获得更强的抗病虫能力。
这种基因编辑技术具有高效、精准的特点,可以提供更多选择来对抗不同类型的病虫害。
四、生物杀虫剂的开发除了导入抗病虫基因外,基因工程还可以用于开发生物杀虫剂。
生物杀虫剂是指利用生物制剂来对抗害虫的一种方法。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人员可以改良和合成一些特定的杀虫蛋白,使其具有更强的杀虫活性和选择性。
雪花莲凝集素转基因抗虫植物的研究进展

雪花莲凝集素转基因抗虫植物的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雪花莲凝集素(GNA)基因已成为国内外在植物抗虫基因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基因。
目前已在小麦、大豆、水稻等农作物上的研究获得成功,并有相当规模的种植。
另外在烟草、马铃薯、地瓜、莴苣、棉花、甘蔗、油菜等经济作物也已经试验成功.GNA转基因抗虫植物的培育为减少杀虫剂的使用和提高产量以及环境保护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本文就GNA的分布、来源、杀虫机理、GNA转基因抗虫植物的发展况以及种植GNA抗虫植物的安全性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GNA基因;转基因植物;抗虫;安全Research advances in GNA transgenicanti-insect plants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snowdrops lectin gene(GNA)become insect-resistant genes in plants at home and abroad i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a wide range of genes. Currently on wheat,soy and rice crops in research,and has won initial success of comparable size planting.Other tobacco potatoes sweet potato lettuce in economic crops such as cotton and sugar cane rape trial has success.GNA genetically modified insect resistance plant cultivation to reduce the use of pesticides and increase prod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played a great role.This paper the distribution insecticidal mechanism GNA GNA genetically modified insect resistance plant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lanting GNA insect resistance plant impact on environment were summarized.Keywords:GNA genes;transgenic plants;anti-insect;safety雪花莲凝集素(Galanthus nivalis agglutinin简称GNA)是植物外源激素的一种,成熟的GNA是四聚体蛋白,且蛋白质分子未被糖基化,同时含有12个甘露糖专一性结合位点,属整体凝集素类。
水稻抗虫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系初露 端倪 。综述 了 目 国 内外水稻抗 虫基 因工程取得 的进 展 。结合 植_ 虫基 因工程 的研 究成 果 , 目前水稻 前 物抗 对
抗 虫基 因工程 中存 在的一 些 问题提 出了相 关的对策 , 中主要 讨论提 高外源基 因表 达效率 的途径 。 其
egn r go r ea la te l t weea odsus . n ei f c S l S hrp ns r l i se i n i we o a s c d K ywod : Rc Isc —r i a t ee Geei e g er g G n x r s n e rs i e net e s n n s t g nt n n i e ee pe i c i n so
抗 二化 螟 、 纵 卷 叶 螟 的 性 状 , 正 式 定 名 为 克 螟 稻 被
1 几种 常见 的抗 虫 基 因在 水 稻基 因 工程 中
的 利 用
目前 应 用 于植 物 转 化 的抗 虫 基 因根 据其 来 源 可 分 为 三种 类 型 : 生物 来 源 的抗 虫 基 因 、 物 来 源 的 微 植
开创 性 的例 子 未 见 有 后 续 报 道 。近 年 来 , 们 利 人
粮 食 作 物 的抗 虫 问题 成 为 人们 的共 同 目标 。 以下 介
绍 水 稻抗 虫 基 因工 程 的研究 进 展 。
用 人 工 合 成 和 改 造 后 的 B 毒 蛋 白获 得 了许 多 表 现 t 优 良的株 系 。Ma bo 等 l 通 过 基 因枪 将 人 工 合 成 qo l 3 J 的 C yIA 基 因转 入 水 稻 , 蛋 白 的表 达 量 可 高 达 r I 毒 1 , 些 植 株 的 杀 虫 率 可 达 到 10 。 向友 斌 、 % 某 0% 舒 庆尧 等 l 用 农 杆菌 介 导法 将 密 码 子 经 优 化 的 c 工 4 J y r A( ) 因 和 c 工A( ) 因 导入 到 5个 籼 、 稻 品 b基 y r C基 梗 系 中 , 中转 c 工A ( ) 因 的 秀 水 1 其 y r b基 1获 得 了 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研究进展摘要植物抗虫基因工程为防治农业害虫提供了一条崭新途径。
本文对植物抗虫基因工程近年来所取得的某些研究进展,包括目前已发现和利用的抗虫基因、提高抗虫基因在植物体内表达的方法以及防止或延缓害虫产生抗性的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述,并对植物抗虫基因工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和发展前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植物,抗虫基因,基因工程虫害是造成农业减产的重要原因。
据统计,各种作物因虫害而遭受的经济损失平均达30%以上。
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的使用虽然可以减轻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但长期而大量的使用农药已使害虫产生了极高的抗性。
同时,化学农药的过量使用,还带来了严重的人畜中毒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的诞生,为防治害虫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由于该方法具有安全、有效、可降低投资和减少环境污染等诸多优点,因而,自1987年首次报道抗虫转基因植物以来,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的研究取得了迅猛发展。
一方面,已经发现了大量可利用的抗虫基因,并有40多种抗虫基因已被导入植物体。
另一方面,对于如何提高抗虫基因的表达以及防止害虫产生抗性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并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已经取得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本文试图对上述几个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⒈微生物来源的抗虫基因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简称Bt-toxin)基因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虫基因,Bt-toxin是是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孢子形成时期所产生的一种杀虫毒素,是一类分子量为130~160KD的蛋白质。
当被昆虫吞食后,在昆虫中肠碱性环境下,经蛋白酶的作用Bt-toxin 被讲解产生的60KD左右的毒性小肽,并和中肠上皮细胞纹缘膜上的受体特异结合,然后插入细胞膜造成细胞膜穿孔,破坏细胞内外的渗透平衡,导致细胞膨胀而裂解,使得昆虫停止取食并最终死亡。
第一个Bt-toxin基因是1981年由Schnepf和Whiteley分离克隆的,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近180个不同的Bt-toxin基因被克隆和测序,并且新的Bt-toxin基因还在不断的被克隆和分析。
根据Crickmore等人(1998)所提出的新的命名法则,这些已克隆的基因被划分为30大类,不同的Bt-toxin基因具有不同的杀虫谱。
截止1999年7月,在所发现的Bt-toxin基因中,已有40余种获得了专利。
自第一次分离克隆到Bt-toxin基因以后,人们一直在试图将该基因转移进植物体并实现表达,以获得能够抗虫的转基因植物。
1987年,世界上有四家实验室首次获得了转Bt-toxin基因的烟草或番茄(Barton等,1987;Fischhoff等,1987;Hilder等,1987;Vaeck 等,1987)。
由于所用的基因是完整的野生型Bt-toxin基因或截短了3’端的野生型基因,所获得的转基因植株抗虫性都很弱,在转基因植物中毒蛋白的表达量只有0.001%或几乎检测不到毒蛋白的表达。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Bt-toxin基因在植物体内表达量过低是由于野生型基因的mRNA不稳定造成的(Murry等,1991)。
此外,Bt-toxin基因是原核基因,在植物中进行翻译时由于某些种类的tRNA含量过少而降低了翻译效率。
于是,在后来的工作中,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了Bt-toxin基因的改造上。
美国Monsanto公司的Fischhoff小组在这方面做出了出色的工作。
该研究组的Perlak等人在不改变毒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前提下,对cry 1 Ab基因进行了部分改造和完全改造,选用了植物偏爱的密码子,去除了原序列中存在的类似植物内含子、多腺苷酸信号序列或富含AT的ATTTA等不稳定元件(Perlak等,1991),然后将改造的基因转入番茄和烟草中,结果转基因植株的毒蛋白表达量增加了30100倍,有些植株的毒蛋白可高达可溶性蛋白的0.2%~0.3%。
此外,Fischhoff小组还利用完全改造的Bt-cry1Ab基因首次获得了在大田中具有明显抗虫性的棉花(Perlak等,1993),利用完全改造的cryⅢA基因获得了抗鞘翅目害虫的马铃薯。
继Monsanto公司人工改造 Bt-toxin基因之后,国内外广泛开展了Bt基因的改造和转化研究。
可以说,利用改造或人工合成的 Bt-toxin基因进行遗传转化已成为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的主流,近几年已有大量的相关研究被报道。
Iannacone等(1997)将Bt cry3基因进行改造,去除了影响表达的不稳定元件,选用了植物偏爱的密码子,极大地提高了毒蛋白的表达水平,获得了高抗鞘翅目甲虫的茄子。
Maqbool等(1998)通过基因枪将人工合成的Bt cry2A 基因转入水稻,毒蛋白的表达量可高达1%某些植株的杀虫率达到100%另外,Cornelisson等(1991)、Adang等(1995)、Bosch等(1995)、Stewart等(1996)以及 Cao 等(1999)也分别利用人工改造的 Bt-toxin基因得到了抗虫转基因植株,其中有些研究已获得专利。
我国在以 Bt基因为基础的植物抗虫基因工程领域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范云六领导的研究小组将3’端截短了的 Bt-toxin基因导入棉花和水稻,均已获得转基因植株。
另外,他们还将天然的 Bt cry1 Ab基因进行改造,获得了适合于植物高效表达的毒蛋白基因(王京红等,1994)。
郭三堆等人的研究小组人工合成了全长1824bp的 cry1 Ab和cry1 Ac融合的 GFM cry1A 基因,转基因烟草能显著抑制棉铃虫的生长发育,表现出有效的杀虫活性(黄其满等,1998;)。
田颖川等人的研究小组和白永延等人的研究小组也先后合成和部分改造了 cry1A基因,并导入烟草、甘蓝和油菜等,均获得了抗虫转基因植株(田颖川等,1991;毛慧珠等,1996;李学宝等,1999)。
大量的研究表明,Bt-toxin基因在经改造或重新合成以后其抗虫效果大为提高,与其它抗虫基因相比,在同等表达量之下,Bt类基因产物的抗虫能力最强(Schuler等,1998),因此,迄今为止,所获得的抗虫转基因植物大多都被引入了 Bt-toxin 基因,目前在美国已经商品化的三种抗虫作物(棉花、玉米、马铃薯)也无一例外地都使用了 Bt-toxin基因。
值的一提的是,最近Selvapandiyan等(1998)从苏云金杆菌中克隆了一种新的 Bt-toxin基因cry1Ia5,发现该基因不经改造即可直接在植物体内高效表达,表达量与经改造的其它类 Bt 基因相近,杀虫效果非常明显。
这一结果对于深入研究和发现新型 Bt 基因不无启发。
除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 Bt-toxin基因以外,来自根癌农杆菌的异戊烯转移酶(isopen-tenyl-transferase)基因是另一类被证明具有抗虫性的基因。
该基因的编码产物是细胞分裂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当被导入烟草和番茄,发现能减轻由烟草天蛾(Manduca sexta)所造成的危害(Carozzi和Koziel,1997)。
来自链霉菌的胆固醇氧化酶(cholesterol-oxidase)基因也被转入烟草,发现对烟青虫和棉铃象( Anthonomus grandis)有较强毒杀效果(Purcell等,1993)。
2 植物来源的抗虫基因2.1 蛋白酶抑制剂基因蛋白酶抑制剂是一类存在于某些植物中的蛋白质,它能抑制昆虫或动物消化系统的蛋白酶活性,对植物起着天然保护作用。
昆虫体内的蛋白酶负责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将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引入植物,即可通过影响昆虫的消化作用而致昆虫死亡。
据最近的研究,蛋白酶抑制剂的直接抗消化作用似乎不是导致昆虫死亡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由于蛋白酶抑制剂的存在,引起了昆虫体内蛋白酶的过量产生,从而造成昆虫体内必需氨基酸的亏空而致昆虫死亡(Gatehouse等,1992)。
除此之外,蛋白酶抑制剂还可影响昆虫体内的水分平衡、酶的调节以及昆虫的蜕皮等。
然而,有研究表明,在蛋白酶抑制剂的作用下,某些昆虫会被诱导产生一种适应机制,即通过产生新型的蛋白酶而避开抑制剂的影响(Jongsma等,1995)。
迄今所发现的蛋白酶抑制剂主要有4类: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巯基蛋白酶抑制剂、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天冬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目前已有多种蛋白酶抑制剂(主要是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被导入植物,有些已获得专利(Lee,1992;Acedo等,1994;Confalonieri 等,1998;Lee等,1999;Altpeter;1999等,1999)。
其中豇豆的胰蛋白酶抑制剂(简称 CpTI)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蛋白酶抑制剂。
这种抑制剂具有广谱抗虫性,对鳞翅目、鞘翅目及直翅目的许多昆虫都有毒杀活性。
CpTI基因目前已被转入至少10种植物。
例如:CpTI 基因转化的烟草、油菜、马铃薯和水稻等对鳞翅目和鞘翅目害虫均具有良好的抗虫效果(刘春明等,1992;Mckersie和Brown,1997)。
2.2 淀粉酶抑制剂基因淀粉酶抑制剂是应用于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的第二类酶抑制剂。
这类抑制剂在植物界广泛存在,可以抑制动物、微生物的淀粉酶活性而对植物本身的淀粉酶不起作用。
目前了解较多的是来自菜豆(Phaseolus vulgaris)的α-淀粉酶抑制剂(αAI-Pv),它是一种热稳定的糖蛋白,能够与昆虫或哺乳动物的α-淀粉酶1:1形成复合物。
实验表明转αAI-Pv 基因的烟草和豌豆均能阻止鞘翅目幼虫的生长发育(Altabella和Chrispeels,1990;Schroeder等,1995)。
2.3外源凝集素基因外源凝集素是存在于植物中的能够与糖类复合物上的糖基结合的蛋白质。
目前发现有些外源凝集素对同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和双翅目的昆虫有毒性。
导致昆虫中毒的机理虽然未有完全搞清,但已知外源凝集素是通过结合于昆虫中肠纹缘膜细胞而发挥作用的,很可能是影响了昆虫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使昆虫饥饿直至死亡。
某些外源凝集素不仅对昆虫有毒性,对哺乳动物也有强毒性。
但来自豌豆和雪花莲的外源凝集素对哺乳动物却是低毒的,因此,近年来利用这两类凝集素基因所进行的基因转化工作日渐增多,已在包括马铃薯、小麦、陆地棉等多种植物中得到表达,并增强了转基因作物的抗虫性(Birch;等,1999;Stoger等,1999;王伟等,1999)。
2.4 来自植物的其它抗虫基因豆科植物的几丁质酶基因曾被引入马铃薯,但并未发现对鳞翅目害虫具有抗虫性,只是对蚜虫有较弱的抑制生长作用(Gatehouse等,1996)。
用来自烟草的阴离子过氧化物酶(anionic peroxidase)基因导入番茄等植物中,结果发现对鳞翅目和鞘翅目的某些害虫有显著的抗虫效果(Carozzi和Koziel,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