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抗虫基因工程
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一、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概述植物基因工程是指通过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多学科合作的研究手段,将某些生命过程中关键的基因从一种生物中分离出来,经过重组后,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上,使这种生物产生某些种类的新酶、新代谢物、新蛋白质或新表型等改变。
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其中,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环保、医学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1. 抗虫、耐病植物的培育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转移特定的抗虫、耐病基因,对植物进行优化改良,从而培育出更加强壮、健康的作物品种。
在转基因作物领域中,最为成功的是培育出的Bt玉米。
Bt玉米产生的Bt毒素,可以杀死害虫,大幅度减少对农药的依赖,提高种植效益。
2. 提高作物产量通过转移调控产量的基因,例如水稻中的SBEIIb基因,可以降低淀粉含量,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
此外,基因工程还可用于提高作物的耐盐性、耐旱性、耐寒性等,从而大大提高作物的适应性和经济效益。
3. 增加作物的营养价值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转移特定的营养基因,来增加食用作物的营养价值。
例如,转移含金属元素离子的运输蛋白基因,可以将其从叶绿体移动到种子中,从而提高种子中的矿物质含量。
三、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在环保方面的应用1. 生物除草剂的制作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抗草药物—农杆菌素的代谢途径进行一定的改造,生成具有独特生物活性的该种抗草素类物质,从而生成高效的生物除草剂。
生物除草剂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同时可以显著地减少农药的使用,更能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 植物净化环境基因工程技术可使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受到重大的调节,此外,通过转移特定的基因,可以将植物从重金属、土壤污染中解放出来。
例如,在炼钢厂附近种植转基因植物根系中携带的重金属吸附基因,可以使植物从污染物质中吸收到较少的重金属,减轻环境负荷。
四、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在医学方面的应用1. 新药物的生产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有效地从植物中提取所需的药物成分。
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最新进展

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最新进展植物基因工程技术是指对植物基因进行编辑和改变,以实现对植物的性状、抗性、产量等方面的调控和优化。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进,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也日益得到了突破和进步。
一、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分类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根据其功能和方法进行分类。
按照功能划分,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 增强植物抗性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调控植物基因来提高植物的抗病性、抗逆性和抗虫性。
例如,插入抗感染基因可以提高植物的抗病性,插入逆境响应基因可以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2. 提高植物产量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调控植物基因来提高植物产量。
例如,插入促进生长基因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提高植物产量。
3. 改善植物品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调控植物基因来改善植物的品质。
例如,改变植物中特定化合物的含量来提高植物的营养价值或药用价值。
按照方法划分,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指通过对基因进行精确定位和基因组修饰,实现对基因的修复、剪切或替换。
常用的基因编辑技术包括CRISPR/Cas9、ZFN、TALEN等。
2. 基因转移技术基因转移技术是指将外源基因直接插入植物染色体中,以实现对植物性状的调控。
常用的基因转移技术包括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移、基因枪等。
二、1. CRISPR/Cas9技术的发展CRISPR/Cas9技术是当前最受欢迎的基因编辑技术之一。
在植物领域,CRISPR/Cas9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多个作物,包括水稻、玉米、小麦、草莓等。
此外,科学家们还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编辑了植物基因组,提高了作物产量和品质。
2. 基因编辑技术与育种相结合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思考如何将基因编辑技术与育种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近期,科学家们通过CRISPR/Cas9技术实现了玉米重要性状的编辑,并且成功育成了产量更高的玉米品种。
植物抗虫基因工程育种方案实施模拟分析

植物抗虫基因工程育种方案实施模拟分析植物抗虫基因工程育种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科技研究领域,通过引入特定基因,使植物具有抗虫能力,以减少农作物受虫害的损失。
本文将对植物抗虫基因工程育种方案进行模拟分析,以评估其实施的可行性和效果。
植物抗虫基因工程育种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转基因技术,将抗虫基因导入植物基因组,从而使植物表达具有抗虫能力的抗虫蛋白。
在模拟分析中,我们将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基因选择、基因导入效率、抗虫效果与副作用、社会经济影响。
首先,基因选择是植物抗虫基因工程育种的首要任务。
在模拟分析中,我们需要根据目标作物的虫害情况和抗虫基因的可用性,选择合适的基因。
例如,对于水稻来说,选择具有抗稻飞虱和抗瘟病的基因是关键。
这需要从多个基因库中筛选和评估候选基因,以确保其具有稳定的抗虫效果。
其次,基因导入效率是植物抗虫基因工程育种成功的关键。
在模拟分析中,我们需要考虑基因导入的技术和方法,以评估其效率和稳定性。
例如,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技术,将目标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并通过筛选和培养,得到转基因植株。
通过模拟分析,我们可以评估导入过程的效率,并获取转基因植株的数量和质量。
接下来,抗虫效果与副作用是模拟分析的重要内容。
植物抗虫基因工程育种的目标是提高植物对虫害的抗性,但同时也需要评估可能引发的副作用。
例如,在引入抗虫基因的过程中,可能会对植物的其他性状产生影响,如生长速度、产量、品质等。
通过模拟分析,我们可以评估抗虫效果与副作用的权衡,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最后,社会经济影响是植物抗虫基因工程育种模拟分析的重要考量。
这项技术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公众的关注和争议。
模拟分析可以评估社会经济因素对实施方案的影响,如政策支持、市场需求、消费者接受程度等。
通过科学的模拟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抗虫基因工程育种方案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潜在影响。
综上所述,模拟分析植物抗虫基因工程育种方案是评估其可行性和效果的重要手段。
植物抗虫性的机制与应用研究

植物抗虫性的机制与应用研究植物作为生存于自然界的生物体,必须抵抗各种来自外界的威胁,包括昆虫的侵袭。
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植物进化出了多种抗虫的机制,并且这些机制也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本文将探讨植物抗虫性的机制和应用的研究。
一、植物抗虫性的机制植物抗虫性机制可以分为两大类:机械防御和化学防御。
1. 机械防御机械防御是植物通过构筑物理屏障来阻止虫害的入侵。
常见的机械防御机制包括:(1)表皮组织的特化结构:植物表皮通常被角质层或毛发覆盖,这些结构可以有效地减少虫害的侵害。
(2)硬壳果实:某些植物的果实表皮较为坚硬,虫类难以穿透果实壳而侵害种子。
(3)刺毛和刺:一些植物体表具有锐利的刺毛或刺,这些结构可以刺伤入侵的虫类,从而达到防御的目的。
2. 化学防御化学防御是植物通过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来抵御虫害。
常见的化学防御机制包括:(1)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植物通过产生具有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如挥发性植物单萜(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来干扰昆虫的行为和生理过程。
(2)抗虫物质:植物体内含有多种抗虫的化合物,如生物碱、鞣质和酚类物质。
这些物质能够直接抑制虫类的生长和繁殖。
(3)信号通讯:植物通过与昆虫释放的化学信号进行交流,从而引导天敌昆虫前来捕食侵害植物的虫类。
二、植物抗虫性的应用研究植物抗虫性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植物与虫害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的虫害管理方法。
1. 基因工程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将一些具有抗虫性的基因导入到目标植物中,从而使其具备抗虫的能力。
这一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转基因作物的培育,如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大豆等。
然而,由于转基因作物存在着一些争议和风险,其应用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 植物间互作研究植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抗虫机制,即通过植物间的互作来抑制虫害的发生。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植物间的互作关系,找到了一些能够增强植物抗虫性的植物组合,如“三姑六婆”种植模式。
植物抗病虫害的基因工程技术与应用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7
目 录
• 植物抗病虫害基因工程概述 • 植物抗病虫害基因工程技术 • 植物抗病虫害基因工程的应用 • 植物抗病虫害基因工程的前景与挑战
01
植物抗病虫害基因工程概述
植物抗病虫害基因工程定义
植物抗病虫害基因工程是指利用基因 工程技术将抗病虫害基因导入植物细 胞,使植物获得抗病虫害的性状,提 高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植物抗病虫害基因工程面临的挑战
01
安全性问题
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尚未得到全 球范围内的广泛认可,需要进一 步研究和验证。
02
03
环境适应性
技术瓶颈
转基因植物在环境中的适应性尚 未得到充分验证,可能对生态环 境造成不良影响。
目前基因工程技术仍存在技术瓶 颈,如转化效率、基因表达调控 等方面的问题。
提高植物抗病虫害基因工程效果的策略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植物抗病虫害基因工程的实施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性,减少化肥和农 药的使用,降低农业成本,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植物抗病虫害基因工程的历史与发展
起始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科学家开始尝 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抗病虫 害的植物。
发展阶段
随着基因克隆和转化技术的不断 进步,越来越多的抗病虫害基因 被发现和克隆,植物抗病虫害基 因工程得到了迅速发展。
应用阶段
目前,植物抗病虫害基因工程已 经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园艺等 领域,为农作物和植物的保护提 供了有效的手段。
02
植物抗病虫害基因工程技术
基因克隆技术
基因克隆技术是植物抗病虫害基因工程技术的基础,通过该技术可以分离和克隆抗病虫术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目标基 因。
基因工程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基因工程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基因工程是一种利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组来改良和创造新的生物体的方法。
在病虫害防治领域,基因工程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段,以减少对农作物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本文将介绍几个基因工程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案例。
一、抗病毒基因的导入病毒是威胁农作物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传统的病毒防治方法主要依赖于化学农药,但这种方法存在着副作用,如环境污染和健康风险。
基因工程的出现为病毒防治带来了新的希望。
研究人员通过导入具有抗病毒能力的基因,使农作物能够免疫病毒的侵袭。
例如,将烟草嵌紋病毒(TMV)的外壳蛋白基因导入番茄,使得番茄能够抵抗TMV的感染。
这种抗病毒基因的导入方法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效果,可以有效地保护农作物免受病毒的威胁。
二、抗虫基因的导入昆虫是农作物生产中最常见的害虫之一。
传统的防治方法主要依赖于农药,但农药的使用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土壤和水源的污染,以及农药对益虫的不良影响。
基因工程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人员通过导入具有抗虫能力的基因,使农作物能够有效抵抗害虫的侵袭。
例如,将一种来自于松毛虫的杀虫蛋白基因导入玉米,可以使玉米抵抗松毛虫的攻击。
这种抗虫基因的导入方法可以减少对农药的依赖,达到可持续的病虫害防治效果。
三、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基因工程手段,可以精确地修改生物体的基因组。
在病虫害防治中,基因编辑技术可以被用于改良和创造抗病虫基因。
例如,利用CRISPR/Cas9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对植物基因组进行特定基因的敲除或编辑,从而使植物获得更强的抗病虫能力。
这种基因编辑技术具有高效、精准的特点,可以提供更多选择来对抗不同类型的病虫害。
四、生物杀虫剂的开发除了导入抗病虫基因外,基因工程还可以用于开发生物杀虫剂。
生物杀虫剂是指利用生物制剂来对抗害虫的一种方法。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人员可以改良和合成一些特定的杀虫蛋白,使其具有更强的杀虫活性和选择性。
抗虫转基因植物的抗虫原理

抗虫转基因植物的抗虫原理抗虫转基因植物是近年来农业领域中的一项重大科技进步,通过转基因技术对作物进行改良,使其具备抗虫的能力。
抗虫转基因植物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对环境的污染也有较大的减少。
抗虫转基因植物的抗虫原理是利用转基因技术向植物中导入特定的基因,使植物产生对害虫具有毒性的蛋白质,从而抵御和杀灭害虫。
抗虫转基因植物的抗虫原理是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之一。
通过研究和理解植物与害虫之间的相互作用,科学家们发现一些具有抗虫特性的基因,如Bt基因。
Bt基因来自于一种名为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的土壤细菌,这种细菌产生的晶体蛋白有强烈的毒性作用对某些昆虫害虫具有较强的杀灭能力,但对人类、动物和益虫却无毒。
因此,将Bt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使植物表达出Bt毒蛋白,实现了对害虫的抗虫目的。
抗虫转基因植物的抗虫原理虽然基于Bt毒素的作用机制,但其抗虫效果和机制却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首先,转基因植物能够在害虫侵入后,迅速释放Bt毒素,直接作用于害虫的肠道,破坏其消化系统,导致害虫死亡。
这种作用具有极强的选择性,只对特定害虫有效,而对其他昆虫和生物影响很小。
其次,Bt毒素还能够影响害虫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如抑制害虫的食欲、阻断食物的消化吸收、影响害虫的代谢过程等,从而削弱害虫的存活率和繁殖能力。
此外,抗虫转基因植物还可能通过改变植物的香气和化学物质的释放,对害虫行为产生干扰,使害虫难以定位寻找寄主植物,降低害虫对植物的危害程度。
尽管抗虫转基因植物的抗虫原理看似简单明了,但其中涉及的科学原理和技术细节却极其复杂。
科学家们在研究抗虫转基因植物的过程中,不仅要理解害虫生态、植物生理等相关知识,还要解决许多技术难题,如基因的载体选择、基因的测序和克隆、基因的定位和表达调控等。
只有通过系统地研究和实验验证,才能确保转基因植物的抗虫效果和安全性。
因此,抗虫转基因植物的研发凝聚了无数科学家们的智慧和汗水,也是对生物技术和环境保护的一次重大探索。
抗虫转基因植物

抗虫转基因植物。
全球每年农作物因虫害造成的损失约占总产量的13%,而目前对农作物害虫的防治主要依赖于化学农药,它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
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为培育抗虫作物、增加作物产量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目前已有多种途径获得抗虫转基因植物,包括利用苏云金杆菌的δ-内毒素基因、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外源凝集素基因、α-淀粉酶抑制剂基因和几丁质酶基因等转化植物细胞获得抗虫转基因植物。
蛋白酶抑制剂转基因植物。
蛋白酶抑制剂发现于1938年,其成分为分子质量6.460kDa 的多肽或蛋白质,它广泛存在于植物中。
蛋白酶抑制剂能与昆虫消化道的蛋白消化酶结合,形成酶—抑制剂复合物,从而阻断或降低蛋白酶对外源蛋白的水解作用,导致外源蛋白不能被正常消化。
同时酶抑制剂复合物也能刺激昆虫分泌过量的消化酶,引起昆虫厌食反应。
此外,蛋白酶分子还能通过消化道进入血液和淋巴系统,干扰昆虫的蜕皮过程和免疫功能,影响昆虫的正常发育。
植物中存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巯基蛋白酶抑制剂和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等,其中对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最多。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富含于植物的种子和储藏组织中,包括6个家族,其中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CpTI)和马铃薯蛋白抑制剂II 的抗虫效果较为理想。
巯基蛋白酶抑制剂对以巯基蛋白酶消化植物蛋白的昆虫具有特异的抗性。
由于蛋白酶抑制剂对哺乳动物是无害的,早在1987年科学家就将CpTI的cDNA转移到烟草等植物中。
由于昆虫是一种相对高等的生物,对环境表现一定的适应性,因此在蛋白酶抑制剂转基因植物中出现的不足之处是昆虫对蛋白酶抑制剂表现一定的适应性,能被诱导合成对蛋白酶抑制剂不敏感的消化酶,或通过过量表达现有的消化酶来弥补被抑制的消化酶。
解决该缺陷的方法是将两种不同的蛋白酶抑制剂同时转化到植物中,或对蛋白酶抑制剂进行改造以提高抑制剂与靶蛋白的亲和力。
目前已有十多种蛋白酶抑制剂基因被转移到植物中,其中大部分工作集中于豆科、茄科和禾本科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转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12
a
14
蛋白酶抑制基因在抗虫植物基因工程中之 所以地位突出,是因为
(Richardson,1997)。
这类酶抑制剂能抑制昆虫消化道内α -淀粉
酶活性,使食入的淀粉无法水解,阻断了昆虫主
要能量来源;并刺激昆虫过量分泌消化酶,通过
神经系统反馈产生厌食反应。
a
16
2.3 植物凝集素基因
植物凝集素是一类糖结合蛋白,也是植物防御系统的一个组 成部分。第一个被描述具有抗虫作用的凝集素是菜豆凝集素 ( PHA) ,它实际上是一种α- 淀粉酶抑制剂。1993 年英国科学 工作者从雪花莲中克隆出雪花莲凝集素基因( GNA) ,对稻飞虱、 叶蝉、蚜虫等有毒性作用。现在GNA 基因已作为一种抗虫基 因转化其他作物。我国黄大昉等(1997) 也报道来源于掌叶半 夏和半夏的凝集素对麦管蚜、棉蚜、桃蚜等有致死作用。 目前成功用于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的凝集素基因有: 雪花莲凝集 素( GNA) 基因、豌豆凝集素( P -Lec) 基因、麦胚凝集素 ( WGA) 基因及半夏凝集素(PTA) 基因。
苏云金芽孢杆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 是一
种革蓝氏阳性土壤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时,可产生杀 死昆虫幼虫的蛋白质,即通常所说的杀虫晶体蛋白 (insecticidal crystal protein) 或δ- 内毒素(δ endotoxin) , 也称苏云金芽孢杆菌毒蛋白( B . t . toxic protein) 。它是目前世界上生产量最大的生 物农药杀虫剂,广泛用于防治农业、林业等方面的害 虫。
a
7
B . t . 杀虫晶体蛋白是一类分子量为130~160kD 的蛋白质,在昆虫中肠碱性和还原性的环境下,被降解成 65~75 kD 的活性小肽,并和中肠纹缘膜上的受体结合。 现已证明受体为氨肽酶N 和钙粘着蛋白(cadherin) 类似 物。与受体结合的活性小肽插入到细胞膜上并形成穿孔, 使细胞膜周质和中膜腔之间的离子平衡破坏,引起细胞肿 胀甚至裂解,从而导致昆虫瘫痪或死亡。
Bt抗虫棉
a
8
a
9
鳞翅目
鞘翅目
双翅目
a
10
近年来人们在Bt毒蛋白基因的修饰与改 造、表达载体的构建、植物组织化等方面作 了大量的工作。
尽管Bt杀虫晶体蛋白的杀虫效果非常好, 但其杀虫谱较窄,对其敏感的主要是鳞翅目 和鞘翅目的一些害虫,如棉铃虫、玉米螟、 马铃薯甲虫等。
a
11
1.2 其他来源于微生物的抗虫基因 异戊烯基转移酶( ipt ) 是细胞分裂素合成中的
需要较长的时间, 并且某些虫害尚无基因资源作为杂交的亲本。
所以, 用这种途径来获得抗虫作a物是很困难的。
2
玉米田里的虫害
粘虫 (又称行军虫或剃秆虫 )
为害症状
a
3
稻蓟马危 害状
(受害叶 叶尖枯黄, 甚至枯死)
水稻田里的虫害
稻蓟马成虫
a
4
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的研究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迅 猛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作物 新品种或新品系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点:
雪花莲
a
17
2.4 来源于高等植物的其他抗虫基因
几丁质酶(Chitinase) 是广泛存在于微生物和植物体内的一 类蛋白,1989 年Ary 等从Job草中分离得到一种几丁质酶,发现 它能抑制淀粉酶的活性,破坏昆虫肠上皮的保护层,导致消化道损 伤. 从而有效抑制蝗虫等昆虫类,但其在实际应用与理论相差较 大.烟草阴离子过氧化物酶基因在烟草、番茄中表达时,可产生对 鳞翅类,鞘翅类以及桃蚜的抗性,该酶作用是很复杂的,大部分人 认为其作用不是直接的,而主要是其产物的影响.
使害虫产生抗性外,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人畜中毒事
故的发生、食物中农药的残留以及环境污染等。
通过常规育种技术和试管培养技术虽然已获得某些抗虫
害的作物品种。如野生型马铃薯( Solanum chacoense ) 和
栽培型马铃薯(S.tuberosum ) 的原生质体电融合获得的体细
胞杂合品系对一种马铃薯甲虫具有抗性。然而, 新品种的选育
(6)(6)基因资源非常丰富 。目前全世界最常改良的性状中抗 虫占第二位(24%)。
a
5
二、抗虫基因
人们已从微生物细菌中、植物本身以及昆虫体
内发现并分离到许多抗虫基因,有许多抗虫转基因
植物正在进行田间试验,并有一些品种已商品化。
迄今发现并应用于提高植物抗虫性的基因主要有两
类:一类是从微生物、细菌中分离出来的抗虫基因,
①不易产生耐受性问题;
②抗虫谱广;
③其来源于植物易为公众所接受,并已证明 对人畜无副作用. 而且最近的研究资料表明,食用 天然的植物蛋白酶抑制剂具有抗肠癌的作用.
a
15
2.2 淀粉酶抑制剂基因
淀粉酶抑制剂基因分布也较广,以禾谷类作
物和豆科植物种子中的含量最为丰富,在植物对
病虫害侵染的天然防御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保护作用具有连续性,可控制植物整个生长期内害虫的危害;
(2)(2) 对整个植株都有保护作用,包括化学杀虫剂很难接触的 叶下表面及根部等;
(3)(3)对害虫毒性具有专一性;
(4)(4) 可大大缩短育种周期,降低成本;
(5)(5) 所表达出的杀虫蛋白存在于植物体内,不易被气候等环 境因素破坏,不存在环境污染;
植物抗虫基因工程
熊恒硕
a
1
一、前言
虫害是造成农作物减产减收的主要原因之一。采用化学
和生物农药等手段防治固然可以减轻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但
这些方法不仅费用较高(每年耗费约10 亿美元) ,而且由于害虫
产生抗性等原因,防治效果欠佳。全球每年因虫害对农业生产
所造成的损失仍高达20 %~30 %。长期大量地施用农药除了
如苏云金杆菌毒蛋白基因(Bt基因)、异戊烯基转移
酶基因(ipt),另一类是从植物中分离出来的抗虫基
因,如蛋白酶抑制剂基因(Pt基因和PI基因在农
业上利用最广。此外,昆虫特异性神经毒素基因等
也在研究当中。
a
6
1 来源于微生物、细菌中的抗虫基因
1.1 B . t . 杀虫晶体蛋白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