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当前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

合集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的意义和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的意义和价值

课题篇•课题荟萃“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多元化的,具有体系化的“特有”文化。

道德文化是它的本体,儒家思想、道家文化是它的主体,它是一种文化形态。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各族人民长期积淀下来的、继承和发扬的文化形态,是全国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实际生活中的展现。

它的思想体系丰厚,其中蕴涵了丰富的文化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凝聚之学,是一种丰富的内部凝聚力的文化,其基本精神文化注重和谐,强调个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机地联系,形成一种体系化的文化关系;它又是一种兼容之学,兼容了对外来的佛学。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同时又具有时代特征。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实施素质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产物。

各学校因地制宜,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特点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充分挖掘和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并根据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丰富内涵,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优秀的、适合学生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认知结构,科学、系统、循序渐进地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技能巧妙地渗透、融合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去。

如语文教学中品读赏析中的经典诵读以及传统美德教育,音乐教育中的传承文化教育,蕴含了情感与心灵的统一、审美与道德的统一、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这种人文精神在音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美术教学中也处处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美术史是历史缩影,是一部爱国史。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都渗透着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通过欣赏图,借助美术欣赏图,当老师用生动的语言,热情饱满地向学生介绍伟大的祖国,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祖国的悠久历史,壮丽的山河,还有着勤劳人民的智慧。

这样会在学生心灵中激起自豪感、激起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怀,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而且使孩子们树立起崇高的道德情操。

国学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

国学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

国学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化传统的古老国度,其中之一是国学。

国学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传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推动,国学教育逐渐被应用于中小学的教学中。

那么,国学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呢?一、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国学课程都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仁、义、礼等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与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及民族性格紧密相连,能够引导青少年在道德和人生观方面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了解和学习国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提高对祖国的认知和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对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积极影响在国学中,很多经典著作能够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和培养他们的毅力和意志品质。

例如,孔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启示学生要做一个宽厚有爱心的人,不要太计较,这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有着积极的影响。

同时,在国学中,学生还能够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好形象和精神气质,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修养和人文素质。

三、促进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作为一门古代文化的瑰宝,国学不仅对文化传承和文化积淀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对于现在的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也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为其人才培养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国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目标管理与执行能力、思辨能力等,这些都是中小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所急需加强的各方面能力。

同时,国学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态度也有重要推动作用。

四、培养中小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灵魂寄托,它的精髓经典涵盖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和艺术美感。

在国学教育中,学生除了直接学习经典著作,还可以通过国学音乐、书法、绘画等多种形式的实际体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美之处。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当前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当前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当前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伴随着中国开放,市场经济模式的普及,许多新兴文化势力已经充斥
人们的生活。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传统文化在教育上的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具有色彩独特、历史悠久的特性,对当代中小学生具有重要的教
育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

中国传统文
化是一种古老而优美的文化,具有独特的思想理念、特殊的仪式仪表、特
有的作风文章和独特的习俗。

通过熟悉历史和文学,学习先人们所遗留下
的智慧和规矩,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使之与现代文化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学习能力之外,具备更丰富的思想文化修养,从而更
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历
经悠久,由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传承至今,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使学生直观
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优美,重温传统文化的思想,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从而更好地体验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更自信、更有诚信。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传播与应用

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传播与应用

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传播与应用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与价值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和传承,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标志。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中医、易经、诗词歌赋等。

这些文化元素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民族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是举世公认的,它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它包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代代相传,并通过一代代人的传承和实践,在民众心中留下了深远的烙印。

中华传统文化还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思想的结晶,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小学教育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

在中小学教育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设置:中小学课程设置中应当充分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包括语文、历史、地理、艺术等相关学科。

在语文课程中,应当注重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如《孟子》,《论语》,《史记》,《诗经》,《楚辞》等;在历史课程中,应当注重中国古代历史的学习,强调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贡献;在艺术课程中,应当注重中国传统艺术的学习,如中国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

2. 教学方式:在中小学教育中,教师应当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解读和讲解,注重启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用传统文化的理念去观察世界、认知事物。

3. 校园活动:学校应当组织一些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如传统文化节、传统手工制作比赛等,让学生从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4. 文化体验: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学校应当安排学生进行一些中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中医草药的种植与鉴别、中国书法的体验、传统文化演出与表演等。

对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对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对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的必要性太谷县明星小学杨宏秀国学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学术传统,培养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教育。

国学教育曾经培养了一代代经天纬地的人才,在维护民族独立和推动历史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近些年来,由于官方的支持、学界的推动、民间的关注和媒体的普及,一度兴起了“国学热”。

我认为在小学阶段进行国学教育很有必要。

究其原因,国学经典凝聚着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体现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

古往今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墨客,他们都是从小就熟读国学经典,长大后善用国学经典,治国安邦。

一、道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视人的心灵教育,四书五经均乃儒家为医人心而立之方。

在儿童启蒙教育中,古人更是明确提出“蒙童”关键在“养正”。

国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的。

自宋代以来,《四书》是中国人的基本信仰与信念,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哪怕是乡间不识字的劳动者,也是自觉实践其中做人的道理。

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孩子们的素养。

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等。

同时,灿烂的文明,也能使孩子对祖国更有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识、经世致用的下一代。

比如还有在生活中要尊师重教,尊老爱幼,要知道怎样做人做事。

例如《论语》、《孟子》,按梁启超的说法,“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中小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只有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识生隔阂。

一个人辨别是非的能力应该从小就开始,过了青春期,道德观、世界观就已经基本形成了,这时候才开始进行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教育就太晚了。

中小学尤其是小学可操作空间比较大,年龄段合适,考试的压力也相对小一些,因此是国学教育的最佳时间。

2.人格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对中小学生的成长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拓宽视野,增强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地理、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对于中小学生拓宽视野、增强文化自信十分必要。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小学生能够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和文化特征,增强族群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也能够通过传统文化了解世界各种文化的异同,培养跨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二、培养道德情操,提高人文素养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部涵盖了道德、法律、伦理、品德等方面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人民对人的生命、人性、精神和价值观念的思考和传承。

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中小学生可以通过古人的言行、行事和格言领悟学术、道德和人生哲理。

这对中小学生的人格塑造、心灵内涵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

三、培养文化自觉,丰富文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国粹,它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风格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中小学生可以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格、内涵和表现形式,发现其中的美感,丰富自己的文化品味和审美趣味。

四、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对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结合和反映。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提高中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典著作、诗词歌赋、寓言等形式展现了古人智慧的结晶,能够启发学生寻找问题的根源和更好的解决方案。

五、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应该被传承和弘扬下去,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保留源头活水。

在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中小学生也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推动文化创新和传承。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的沉淀,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凝结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智慧,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1.弘扬民族精神、熔铸民族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着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精髓,可以呈现出中国礼仪、信仰、哲学、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

通过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加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熔铸一个更加团结、和谐的民族共同体。

2.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底蕴的结晶,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独特视角和世界观。

通过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传统教学模式依托重复记忆和单向灌输,很难发挥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通过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推进教育改革,改变教育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更好地发掘教育价值。

1.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中小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目标,构建适合中小学一、二、三年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通过节日习俗、民间文艺、传统技艺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历史发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小学应培养专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力量,让科学的教育理论延伸到实际教学教育中。

师资可以参加各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班、教育研讨会和教学交流学术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素养,更好地引导学生懂得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创建丰富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中小学可以创建有丰富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包括历史文物、文化艺术、书籍资料、音乐影视等方面的教育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习养对中小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中华传统文化习养对中小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中华传统文化习养对中小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中华传统文化习养对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它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智慧、道德和品质,中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们形成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通过培养中华传统文化习养,可以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

中华传统文化习养鼓励尊敬和孝顺长辈。

尊敬长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中小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知道尊敬长辈是一种孝顺表现,可以培养孩子们尊重和关心家长、长辈的意识,能够更好地与家人沟通交流,形成良好的家庭关系。

尊敬长辈也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养成尊重师长、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对于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有着积极的影响。

中华传统文化习养强调团结友爱和互助合作。

中小学生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如“和为贵”、“爱人如己”的思想,能够培养他们与同学、朋友之间的友爱关系,促进同学间相互尊重、信任和支持,同时也能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导他们懂得协作与分享的重要性。

这些价值观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习养注重忍耐和坚韧。

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强调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能够帮助中小学生培养良好的品质,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保持坚持和勇往直前的态度。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小学生能够学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具备积极向上、勇于挑战的品质。

中华传统文化习养强调廉洁和诚实。

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公德。

中小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从小树立起诚实守信的意识,养成廉洁自律的习惯。

这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对于正直、诚实的认同和追求,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形成健康的道德观念。

中华传统文化习养对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中小学生尊敬长辈、团结友爱、忍耐坚韧、廉洁诚实的品质,为他们的成长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

学校和家庭应当共同努力,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小学教育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教育,引导中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当前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
钱相街道基础教育管理办公室郭大江
中国作为历史最久的文明古国,再加上我们目前国度性质的决定,都需要中国的传统文化礼义兴盛不衰。

例如:孝顺父母,尊老爱幼,见利思义,公而忘私,团结友爱,诚信忠恕,见义勇为,和睦坦荡,先人后己,礼貌待人,遵纪守法,上下有序,学无止境,德智兼备,讲求公德,廉洁奉公,重民爱民等等,所有这些无一不是先人的教诲。

可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基础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人的意识中被逐渐地淡化。

也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

他们有的过多的依赖家长,缺乏自理能力,劳动习惯欠缺;有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任性蛮横;还有的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劳动成果,成了新一代的啃老族;还有的是非观念淡薄,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国家意识淡漠。

这样的结果必将削弱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最终会导致中国几千前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流失。

所以传播中华文化,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下面本人就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当前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谈几点粗浅的看法,还望同仁指教。

一、传统文化重视启蒙教育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未成年人启蒙教育的优良传统,启蒙教育思想极为丰富。

继承这一笔可贵的遗产,对现阶段我们中小学生的教育,尤其是道德品质的养成大有裨益。

《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说的是:如果孩子不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着环境的影响而变化,所谓先入为主,不可不慎。

如朱熹强调,在孩子知识、性情未定时,要及早进行道德教育和道德行为训练,这样方能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效果。

当今社会有很多人会借口幼儿无知而将教育延迟到长大后再进行的错误观念,这就像懒于摘除树苗的劣芽一样,等到长成大树以后再去砍那些枝杈,该费多大的力气?“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其含义不言而喻。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颜氏家训》提出“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原因是“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只有“教妇初来,教子婴孩”,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有这些传统文化都说明了启蒙教育的重要性,而中小学阶段正是启蒙教育的重要时期。

孔子的一生为我国乃至世界文明的文化宝库,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珍贵遗产,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孔子认为如果择邻不到风俗仁厚的地方去,就非明智之举。

“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是注重环境对孩子品德形成作用的典范。

注重养成的思想,启迪我们在中小学生道德教育中,要始终坚持教化与践行的统一。

少年儿童天真纯朴,求知欲旺,可塑性强,但思维能力较弱,知识较少,因而品德蒙养教育决不宜简单地向孩子灌输大道理,而要将“大道理”化为“小道理”并与“生活”相结合,坚持教、学、做合一,从行为的养成着眼,从生活常规、日常小事入手,进行指导,逐渐反复强化,形成习惯,进而促成孩子良好品德“雏形”的建构。

重视社会环境、人际交往对中小学生品德形成影响的思想启示我们,应充分注意环境对中小学生道德形成的作用,极力营造有利于他们品德塑造的社会环境。

如今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要比古人复杂得多,因为社会风尚、现代传媒、法制环境,以及成年人示范、熏染的人际关系,环境等,都比先前复杂了许多。

对少年儿童品德培养的影响作用也日渐增大,因而更应该在少年儿童的教育中增强德育环境意识,加强传统美德教育,这其中就包括:仁爱教育、礼貌教育、善心教育等,注意将中小学生道德教育与整个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倡导成年公民增强责任意识,自觉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二、传统文化重视德育,万事德为先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纵观古今,孔子及其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的世世代代。

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精神,成了为人师表的楷模;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社会事业态度以及“饭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的生活意识常态,永远成为人们追求真理与成功的典范;孔子“天何言哉,四时兴焉,百物兴焉,天何言哉”又在启迪人们永远向前,自强不息。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孔子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他以六艺教育学生。

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这在当时是很全面的,包括了德、智、体、美的各个方面,其中以德育为先。

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这就是说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要注意道德修养,这是第一位的。

三、传统文化重视热爱人民的教育
老子的著作里,他以哲理的思想呼吁世民“守无道”、“重积德”,抨击统治阶级的贪欲,主张“无为而治,人心复朴”的治国方略,在《道德经》中体现的民本思想也是很值得我们推崇的。

民本思想,顾名思义就是以人民为根本的思想。

自古及今,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都比较注重民本思想在阶级统治中的作用。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唐太宗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可见,民本思想在固化社会秩序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经过各个时期治国者的推崇,民本思想最终演变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孙中山先生说:天下为公;毛泽东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邓小平说:要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其中之一就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江泽民说:要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之一就是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胡锦涛说: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其中之一就是要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

无疑是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据传说统计,新中国建国以后,一些高级干部因与以上精神相悖,进而贪污犯罪,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总数,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初北上长征后所剩红军的总额。

这一惊人数字的后面,是否也折射出了我们在教育方面的失落呢?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当前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是非常迫切的,且是重要的。

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本身也是国计民生的大事。

我们要在学校开展的“过传统中国节,做现代中国人”的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过好每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开展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探究实践活动。

通过全校性活动和年级组活动相结合,以主题队会、社会实践、家校互动等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组织形式,让学生了解、认识、喜爱传统节日的文化,并深深融入日常生活中,这也就从某些“小事”中,树立了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和意识。

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只要我们做教育的有心人,就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对国对民都可谓是千秋功德的大事。

做人不能忘本,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的丰富的人生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家园。

作为一个教育者有责任要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在教育小学生的过程中要大力宣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