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教案
语文课文俗世奇人的教案

语文课文《俗世奇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俗世奇人》,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 学习小说中的语言特点,欣赏并分析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魅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通过讨论和写作,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交流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阅读《俗世奇人》第一章,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主题和情节发展。
2. 第二章:分析小说中的语言特点,如生动的描绘、幽默的对话等,让学生欣赏并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
3. 第三章:通过讨论和分析,探讨小说中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评价人物的行为和选择。
4. 第四章:学习小说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分析故事情节的安排和转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第五章:通过写作活动,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阅读指导: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小说,注意细节和情节的发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
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小说人物、情节和语言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写作练习: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批判性思维培养: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小说中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估1. 阅读理解评估:通过考试或作业,评估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2. 写作评估: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内容、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
3. 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深度、观点表达和交流能力等方面。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俗世奇人》小说文本。
2. 参考资料:相关的研究论文、评论等,用于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拓展阅读。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六、教学内容1. 第六章: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深层次的表达意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俗世奇人》语文教案

《俗世奇人》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俗世奇人》,了解小说的背景、作者以及人物关系,把握小说的基本情节,理解小说中各种人物的命运和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的写作特色,学习小说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认识他们的品质和价值观,从而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掌握《俗世奇人》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小说的写作特色和修辞手法。
3. 理解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和性格特点,体会小说所传达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2.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从而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五、教学内容:1. 教学第一章《俗世奇人》的背景和作者简介,了解小说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 分析小说的开篇,理解小说以“俗世奇人”为主题的意义。
3. 阅读并讨论第一章中的人物关系和主要人物形象,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4. 学习并运用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 通过对第一章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思想,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内容:1. 继续阅读《俗世奇人》第二章至第五章,了解各章节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关系和性格特点。
2. 对第二章至第五章中的修辞手法进行总结,分析其在小说中的作用和效果。
3. 分析第二章至第五章中的人物命运,探讨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4. 针对第二章至第五章,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进行深入解读,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思想。
5.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小说中人物的看法,以及他们所传达的价值观。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共3篇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共3篇《俗世奇人》教学设计1《俗世奇人》教学设计《俗世奇人》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其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既具有现实主义描写生活的特点,又具有传奇、神话的色彩,因此在文学、历史、文化等多个学科领域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本文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设计一套完整有效的《俗世奇人》教学方案。
一、教材分析《俗世奇人》是由明代作家凌濛初所著,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计八十章,描写了明朝中期苏州城乡的社会风俗、文化特点,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百态。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自寻、包待制、陆夫人、彩霞等,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形象生动,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小说结构紧凑,情节曲折,令人读来底细纷繁,不乏惊险刺激之处。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俗世奇人》,学生应该能够了解明代苏州的社会文化背景,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掌握叙事技巧和文学语言,提高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明代苏州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理解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2.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关系和人物形象,对小说主题有深刻理解和思考。
3.加强文学鉴赏和阅读技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开放思维。
4.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内容《俗世奇人》教学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明代苏州社会文化的历史背景介绍,如地理位置、经济状况、文化特点等。
2.小说情节结构的分析,如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关系的变化等。
3.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刻画,如自寻的聪明机智、包待制的假仁假义、陆夫人的家族优越感、彩霞的痴情执着等。
4.小说语言和文学鉴赏,如描写细致生动的叙事手法、鲜明的意象和比喻、曲折多变的结构特点等。
四、教学方法《俗世奇人》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1.讲授法。
由教师以讲授为主,主要介绍小说的情节、人物、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内容,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
《俗世奇人》语文教案11篇

《俗世奇人》语文教案《俗世奇人》语文教案11篇作为一名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俗世奇人》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俗世奇人》语文教案1一、“口技”激趣导入新课上课伊始。
师问:在座的各位有没有关注过宁波五套的阿国电影?学生用宁波话齐答:“来发讲啥西!”对,大家真是太熟悉不过了,以宁波方言来演绎各国的经典故事,听起来,亲切够味儿,一个词:过瘾!初次见面,大家可能不知道,老师我也有个绝活儿:能表演口技。
不相信?(随口吹了声鸟叫)(众生笑)老师我还可以流利地说出几句外地方言,你们有兴趣听哪个地方的方言?“上海话——”学生异口同声。
老师模拟上海方言。
接着应生之邀模拟广东话(1、2、3、4)和四川话。
学生兴趣高涨之时,老师话锋一转,引出学习内容:“老师刚才的所谓表演只不过是雕虫小技,真正的行家里手、真正的俗世奇人,请同学们看──他在课文里。
”板书:刷子李点评:老师富有感染力的方言表演大有单口相声之妙,大大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活跃,借班上课的老师为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走好了关键的一步。
二、感知阅读请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阅读完毕后,合上书本,完成填空题目:()码头有个手艺高超的(),人称()。
一年的一天,他收了个徒弟名叫(),徒弟()次跟师傅出去干活,便由对师傅()变成佩服得发怔发傻。
〖点评:教师以独出心裁的填空方式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情况,既避免了对课文零打碎敲的肢解,又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同时又引出了本文的核心人物——奇人刷子李,可谓一箭三雕。
学生对该填空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因为他们的记忆力好,文章的情节性较强。
认真读一遍课文,即可顺利过“关”。
成就感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理解故事、分析人物做了有力的铺垫。
〗三、理解性阅读1、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概括对刷子李的总体印象,并说明理由:学生列举“奇”“绝”“妙”“神”等词语,并说明了理由。
俗世奇人教案

俗世奇人教案俗世奇人教案15篇俗世奇人教案1教学目标1、能赏析作品语言特色,品味简单而曲折的情节,评价作品人物及思想内容。
2、能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思考怎样为拯救民间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能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作出自己的评价。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并热爱祖的民间文化;了解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
教学方法品读法。
集中鉴赏本文独特的语言风格,揣摩语句的丰富意蕴,可口头评析,也可课后练习写简短的评析文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栏目叫“想挑战吗”,你在观看电视的时候,一定有令你难忘的具有特殊本领的人,请举出一个例子。
(如用铲车开啤酒的司机。
)今天我们来认识两个天津卫的有奇特本领的平常人。
2、介绍作者冯骥才。
3、《俗世奇人》介绍,举例刷子李。
4、推出重点人物“泥人张”。
(泥人张:真名张长林,自幼练成一手绝活,只需和人对面坐谈,拈土在手。
不动声色,瞬息可成。
作品形神毕肖,栩栩如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外国人都用重金来购买,把它放入博物馆供人欣赏。
泥人张彩塑推动了国际文化艺术友好交流,成为中外交往的桥梁。
它有的取材于舞台,有的取材于生活,有的取材于历史,有的取材于现实,有正面形象,也有反面形象。
)二、解析课题“泥人张”泥人确实不同凡响,课文作者为什么称这批艺人为“俗世奇人”呢?三、探究文本请一同学朗读全文,要求读出单口相声的味儿。
思考:(一)说奇事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来表现“泥人张”是个“俗世奇人”呢?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
——“泥人张”智斗“海张五”。
*海张五是什么人?人怎样?用文中的话回答。
——海大人义子。
狂妄、嚣张、骄横、飞扬跋扈的暴发户。
外形、别人对他的称呼(又恨又怕)、语言、神态等看出。
*泥人张为什么敢和他斗?用文中的话回答。
——“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观点?你的看法呢?明确: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
《俗世奇人》整本书阅读课教案-2023-2024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

《俗世奇人》整本书阅读课教案-2023-2024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一、教材分析本教案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整本书阅读为载体,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培养阅读兴趣,提升语文素养。
课程内容围绕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语言特色展开,符合五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理解文本内涵,提高阅读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分析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语言运用、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
1. 语言运用:通过阅读《俗世奇人》,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文本中的语言,掌握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 思维品质:通过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思维品质。
3. 文化意识:通过阅读小说,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奇人”现象,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文化意识。
4. 学习能力: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和教师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能力。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情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生层次、知识能力素质、行为习惯以及对课程学习的影响。
1. 学生层次: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小说阅读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他们在语言运用、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但仍有待提高。
2. 知识能力素质:学生在阅读《俗世奇人》时,需要掌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语言特色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他们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来分析文本,培养思维品质。
此外,学生需要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奇人”现象,增强文化意识。
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需要培养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能力。
3. 行为习惯:五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对课程学习有重要影响。
他们需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定时阅读、认真笔记等。
同时,他们需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提出问题和分享观点。
《俗世奇人》教案

《俗世奇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俗世奇人》,使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人物,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道德和社会现象,提升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小说背景及作者简介2. 人物形象分析3. 故事情节梳理4. 作品主题探讨5. 文学手法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思想和文学手法。
2. 教学难点:对作品深入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对文学手法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背景、作者简介、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思想和文学手法。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情节、主题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创作实践法: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五、教学课时1. 课时安排:共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课时分配:第1-2课时:介绍小说背景、作者简介第3-4课时:分析人物形象第5-6课时:梳理故事情节第7-8课时:探讨作品主题第9-10课时:鉴赏文学手法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简要介绍小说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学生自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
3. 讨论:分享对小说的初步感受,讨论小说的主题。
第二课时:1. 讲解:讲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2. 阅读:学生继续阅读小说,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3. 讨论:分组讨论人物形象,分享对人物的看法。
七、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讨论、写作练习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评价学生对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和文学手法的理解,以及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俗世奇人》原著2. 参考资料:相关的研究论文、评论文章3. 网络资源:关于小说和作者的介绍、分析文章九、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记录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精品3篇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了解刷子李和泥人张的高超技艺,思考他们的奇,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文章人物之奇、情节之奇和语言之奇。
2、品味语言,欣赏本文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祖国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传统,为民间的奇人、绝活而自豪,并培养学生勤劳、智慧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1、品味词句,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只写一事,曲折有致的叙事技巧。
3、练习写人物速写,体现人物的奇。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1、扫清生字词障碍。
2、查阅冯骥才的资料。
3、搜集其他奇人高手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学生介绍作者资料,并讲述搜集到的奇人高手的故事,教师介绍《俗世奇人》中的其他人物:酒婆、张大力、青云楼主等。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要求读出声调、语气。
2、学生速读课文,思考:⑴刷子李和泥人张各讲了怎样的故事?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教师指导学生复述课文时,要抓住一人一事,一波三折的情节。
⑵刷子李和泥人张各自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明确:刷子李之奇就在行事奇、做派奇。
他手艺出众,技艺高超,原本已在奇人之列,但是他为自己设立的近乎苛刻的从业标准更是奇崛之极。
他以这样的标准使自己远远超越了同行。
他其实是用奇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能,渲染自己的本领。
大胆的承诺,充满自信;同时又心细如发,对于小徒弟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
泥人张之奇就在手艺奇、行事奇。
他技艺高妙,无人能比;他沉稳、干练,面对他人羞辱镇定自若,后发制人,以独特的方式一招致敌。
这是一位内敛从容的奇人,与刷子李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品读课文,鉴赏课文1、教师导学:本文的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味,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均简洁富有情趣,举例揣摩评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俗世奇人》教案课时:2个课时课型:阅读课教学目标:1.了解天津的诸多民俗,积累相关的知识2.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理解奇人的“奇”3.品味作品的语言,抓住语言的“俗”4.了解中国民间艺人的状况,增强民族自豪感重点难点:1.分析作品人物的形象2.把握语言风格课程思路设计: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俗世奇人》这篇文章,我想问一下,“一看到标题,你获取了哪些信息?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主要写了在民间社会身怀绝技的艺人或工匠。
“俗世”是民间社会,多指普通百姓生活的阶层;1min 大家预习过课文,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今天的主人公。
是谁?做什么的?我们简单的看几张图片,了解一下这两位奇人的作品。
“泥人张”有着精湛的捏泥人工艺(PPT1)泥人张的作品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三国》、《红楼》等古典文学名著。
所塑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具的境地。
“泥人张”彩塑用色简雅明快,用料讲究,所捏的泥人历经数年,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好嘴杨巴”推销茶汤(PPT2)。
茶汤的原材料是高粱面加上芝麻,因为是用滚烫的开水冲熟,如沏茶一般,所以叫茶汤。
天津的茶汤是传统风味小吃,味甜香醇,色泽杏黄,味道细腻耐品。
1min这篇文章的文眼一是“俗”,而是“奇”。
我们今天要依次来讨论“人物之奇”、“语言之奇”(语言特色、口语化)。
梳理读音1min,文章比较长,请大家先标一下自然段落。
讲解:第一节课一、本文的主人公是《泥人张》和《好嘴杨巴》,标题是《俗世奇人》,既然以“奇人”来称呼他们,那么,他们“奇”在哪里,你的依据是什么。
有没有复习,五分钟时间阅读,之后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10min先来谈谈“泥人张”,“奇”在:有着超凡脱俗的捏泥人技术,他捏的作品“海张五”让四座皆惊。
有着传奇的故事,在天庆馆遇到“海张五”,“海张五”拿“泥人张”找乐子。
沉稳、干练,面对羞辱镇定自若,喜怒不形于色。
善于后发制人,以独特的方式一招制敌。
是一个个性内敛,技艺精湛的奇人。
“好嘴杨巴”“奇”在有一张好嘴,善于对应,在中堂大人怒摔了茶汤之后能够很机智地化解危机。
传奇经历,中堂大人到天津,千挑万选选了杨七杨巴的茶汤献上,李中堂却当场摔了茶汤。
所有人都不明白时,杨巴猜出了中堂大人的心思。
肯定是中堂大人没喝过茶汤,不知道撒在浮头上的碎芝麻是嘛东西。
杨巴赶紧磕头认错,说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芝麻粒,既让李鸿章明白了这不是脏东西,又给了他面子,最后,杨巴得到了赏银。
二、思考“泥人张”和“杨巴”各是什么样的人?1、2、3、4小组讨论“泥人张”,5、6、7、8、9小组讨论“好嘴杨巴”。
现在开始。
(详细的分析)20min 泥人张人物形象:清高自爱、不卑不亢,用自己的手艺和智慧有力的还击“海张五”。
“海张五”是谁?靠着贩盐赚下金山,有钱,土豪。
海大人的义子,朝廷里有大官撑腰。
这个人“有权有势”。
粗俗无礼,无耻低劣。
“在裤裆里捏吧”。
其他人的反应:“撂高的”一瞅,赶紧吆喝着;吃饭的人都停住嘴巴,惊奇,放下筷子瞧瞧,见到名人了。
只有泥人张除外,海张五出场时,他是什么反应?P159“只管饮酒,吃菜,细瞧东看,全然么有海张五当个人物”)见大人物来了,不像其他吃客那么惊奇,也不像“撂高的”趋炎附势。
镇定自若,仿佛海张五没有出现一样。
隐忍(没有马上砍过去)刚毅(知道还击,哪里体现出他知道还击):面对“海张五”的侮辱,气不气?大家想一下如果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会有什么反应?立刻“一团泥砍过去”,之后,拳脚相向。
那泥人张是什么反应呢?但泥人张没有正面反击,第8自然,一系列的动作说到泥人张怎么做的?“伸、抠、端、瞅、摆弄、飞快捏弄”。
看图,单手捏“海张五”。
泥人张气不气?气。
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
“叭”地一戳。
(不能换成“放”)体现出泥人张的愤怒,鄙夷不屑。
“小鼓眼、一脸狂气、只有核桃大小”,讽刺海张五太狂妄,只是核桃大的小人。
虽然很生气,但依然镇定自若,单手捏泥人,端杯饮酒,什么详细地说表情,但我想肯定淡定,眼睛只盯着酒菜。
说明泥人张的什么性格?隐忍,没有采取粗暴地反击。
另一方面,大家想一个问题,被本城最有名的张五爷侮辱,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平头老白姓,性格稍微怯懦一点会怎么样?算了吧,装作没听见,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但泥人张回击了,他是一个刚毅和自尊的一个人。
聪慧手巧:泥人张的反击方式很巧妙,把“海张五”的丑陋形象捏成泥人,极大地讽刺了海张五的风扬跋扈,同时,还赚了一大笔钱,最后泥人被买走了,却买不走坏影响。
杨巴人物形象:机智聪慧,P163,连用四个成语介绍杨巴。
“穿着青裤青褂,白巾白褂”对此事的重视,能分得清楚场合。
对比,“当官的一个比一个糊涂,杨巴的明白。
”“这聪明在眼前的州府道台中间是绝没有的。
”处乱不惊、随机应变。
面对大人物的误解,脑子需要快速转动,明白出了啥事儿,还要想对策。
(论文答辩,6个专家提问,专门挑错)一个人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才能化险为夷?心理素质好,头脑灵光。
泥人张和杨巴的共同点:都是俗世奇人,他们都有拿手擅长的行当,可以说是有大本领大智慧。
读完文章,除了两个鲜活的人物之外,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语言的特色。
“俗世奇人”,“奇”字体现在有着奇人奇事,“俗”字不仅仅说这些奇人生活在民间,“俗”也是这篇文章很突出的一个语言风格。
现在呢,请大家再一次复习课文,复习方式:听和读。
先听一段《泥人张》,是我的一个天津朋友专门录的。
纯正的天津人,纯正的天津话。
《好嘴杨巴》要请大家分角色朗读。
李中堂,谁来读?杨巴,谁来读?注意读对字音。
10min第二节课在诵读之后,相信大家对课文有了更深的印象。
小组讨论,你比较喜欢哪一句话?它好在哪里?(使用方言词有什么作用,很好地配合了俗世奇人的“俗”)1、2、3、4小组讨论《好嘴杨巴》,剩下的小组讨论《泥人张》。
20min在大家的回答之后,我们可以对本文的语言风格进行总结。
5min1.口语化,多处使用了天津地方方言的用词和表达方式,很好地突出了地方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比如:“一个泥团砍过去”、“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全找回来了”使用俗语,配合主题。
2.用词精准,语言极富表现力。
“叭”的一戳,“戳”字展现了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
3.人物语言个性化。
李鸿章与底层手艺人在语言表达方面极为不同,李鸿章的官话文白夹杂。
P165结语:本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两个手工艺人,及其传奇经历。
其实呢,《俗世奇人》这本书一共记载了十几个民间的奇人,每人一篇各不相关。
全书由18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
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天津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故立。
内容虽互不相关,但“读起来正好是天津本土的‘集体性格’”本文只选择了这本书中的两篇文章,有时间大家还可以在课外进行拓展阅读。
2min拓展:谈谈我所知道的奇人。
5min认识这些奇人是在2013年的“海峡两岸民间文艺展演座谈会”上。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横幅是繁体字,因为这次座谈会是在台湾举行的。
我这时正在台湾台北的中国文化大学做交换生,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
这次会议的内容呢,是大陆和台湾的民间文艺工作者齐聚一堂,“俗世奇人”齐聚一堂。
展示自己的才艺,专家讨论,重要议题,“如何有效地保护民俗文化”。
与会专家有,我的老师,金荣华教授,80多岁的台湾老先生。
来自北京文化部的官员,民俗学的博士生导师。
第一位俗世奇人,技艺是“纸扎风筝”,北京一位下岗工人,40岁才开始学做风筝。
现在已经有了很多塑料风筝和布的风筝,纸扎的还是比较传统的工艺。
风筝的骨架要选韧性好的竹子。
制作慢,出产不多,风筝上的花纹要求比较精致,一个能卖上千块,这种风筝比较小,一本书大。
虽然也能飞,但更多具有观赏价值,外国人买的比较多。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面人,捏面人的这位先生他的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
最难的是和面,没能打听出到底是什么活的。
不能太硬,没法捏。
不能太软,不成形。
面人最初和民间祭祖有关,祭品,因为制作精美,就成了一种工艺品。
在我们开会的时候,这位先生现场捏了一个面人,我拿在手上,得以近距离地观察。
“寿星”,细致到皱纹、酒窝、双眼皮、衣服上的褶子都能看清楚。
还有一位,功力最高。
制作鼻烟壶的艺人。
明末清初,鼻烟传到了中国,吸鼻烟得要有东西装着呀,这个东西就是鼻烟壶。
最开始在鼻烟壶里画画,还只是在宫廷中,难度大,是皇帝的玩具,后来流传到了民间。
现在当然已没有人吸鼻烟,但鼻烟壶留了下来,成了一种工艺品。
问题:10min写,10min展示我想,不仅是我,咱们同学肯定也遇见过俗世奇人。
那么,接下来给大家10分钟练笔的时间,用你们的文字来描写一个你们知道的“俗世奇人”,我想,成都也是一个有着丰富民俗文化和渊源历史的城市,一定有很多这方面的素材。
扩大一点说,不一定要写民俗艺人,只要是有绝活儿的人都可以写。
写的时候请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方面的特征,可以借鉴《俗世奇人》的语言风格,写出他们的奇处、绝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