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汤
阳和汤方剂配方

阳和汤方剂配方阳和汤【方剂出处】阳和汤,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配方组成】熟地黄一两(30克);白芥子炒,研,二钱(6克);鹿角胶三钱(9克);肉桂去皮,研粉,一钱(3克);麻黄五分(2克);姜炭五分(2克);生甘草一钱(3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阴疽。
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或脱疽、贴骨疽、流注、鹤膝风、痰核、瘰疬等属于阴证者。
【方解】阳和汤证为阳虚血弱,寒凝痰滞,气血不畅,痹阻肌肉、筋骨、关节、经脉所致。
营血虚弱,寒凝痰滞,气血不畅,故局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并见全身虚寒证候;寒为阴邪,故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均为虚寒之象。
治宜温阳补血以治其本,散寒通滞以疗其标。
方中重用熟地黄滋补阴血,填精益髓,此为“阴中求阳”之法,使阳气生化有充足的物质基础;配用鹿角胶,补肾助阳,强壮筋骨,两药合用,养血助阳,以治其本,共为君药。
寒凝湿滞,非温通而不足以化,故用肉桂、姜炭温阳散寒通血脉,以治其标,共为臣药。
用少量麻黄,开腠理,以宣散体表之寒凝;用白芥子祛痰除湿,宣通气血,可除皮里膜外之痰,两药合用,既宣通气血,又令熟地黄、鹿角胶补而不滞,共为佐药。
生甘草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
综观全方,补阴药与温阳药合用,辛散药与滋补药配伍,使寒湿得宣而不伤正,精血得充而不恋邪,用治阴疽,可化阴凝而布阳和,故名“阳和汤”。
【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阳和汤为治外科阴证之痈疽疮疡的著名方剂,以患部不红、不热、漫肿、酸痛、舌淡、脉细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阳和汤常用于治疗骨结核、腹膜结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肌肉深部脓肿等属血虚寒凝者。
【使用注意】阳证疮疡忌用。
【方歌】阳和熟地鹿角胶,白芥桂姜麻黄草,温阳补血散寒滞,阴疽疮疡服之消。
阳和汤治阴疽

悉解 , 故以“ 阳和 ” 名之 , 可 滑 名 剐 其 实 当代 中 医 临 床 应 用 阳 和 汤 方 剂 , 主要治疗 骨结 核 、 腹 膜 结核 、 乳核 、 慢性 骨髓 炎 、 骨膜 炎 、 慢 性淋 巴结 炎 、 类 风湿 性 关节 炎 、 血 栓 塞 性 脉 管 炎 、肌 肉 深 部 脓 疡 等 属 血 虚 寒 凝 阴 征 者 , 可 获 回 阳 救 逆 之 效 。 常 以患 部 漫 肿 尤 头 , 皮 色
有追风祛湿之功效。
治 咽喉 痛 ( 咽 部 干 燥疼 痛 、 有异物感 , 急、 慢 性 均
可 ) : 酽缘茶 水约 1 0 0毫 升 , 加 入 半两蜂 蜜搅 匀 , 每 日 分
几 次漱 喉 并 慢 咽 下 , 每 日一 剂 , 连用 3 ~ 5天 , 消炎镇 痛 ,
湿润咽喉 , 治急 、 慢 性 咽 喉 炎。 忌 烟 、 酒及 刺 激 性 食 物 。
4 6
l f 2 0 1 4 . 0 4 】 l
方 中重用 熟地 , 滋 补 阴血 , 填 精益髓 ; 配 以
血肉有情 之 品鹿 角胶 , 补 。 肾助 阳 , 强壮 筋骨 , 两
者 合用 , 养血 助 阳 , 以治 其 本 , 共 为 君 药 。寒 凝 湿滞 , 非 温 通 而 不 足 以化 , 故 方用 姜炭 、 肉桂 温 热 之 品为 臣。姜 炭温 中 , 破 阴通 阳 ; 寒 在营 血 , 肉桂 入 营 , 温 通 血 脉 。佐 以麻 黄 , 辛温 达卫 , 宣 通 经络 , 引 阳气 , 开寒结 ; 门芥 子祛 寒 痰 湿滞 ,
痧
阳和汤治阴疽
口 刘 长 稳
阳和汤的应用医案

安右,女,26岁,于2012年8月30日晚9点左右来诊,视其右脚腓肠肌足太阳经承山穴部位,皮肤略黑,漫肿无头,承山穴有一结块,推之疼痛,越十余天,观其体质瘦弱,舌尖红、脾区苔白,诊其脉左脉迟右脉沉,自述阴道下血带黑,睡眠多凶梦,髀髋区疼痛。
思辩为阴疽,阴寒内盛,血脉凝滞,拟阳和汤,方出《外科证治全生集》。
熟地30g 肉桂8 g (后下)麻黄8 g鹿角胶15g(烊化)白芥子15g 炮姜15g生甘草10g。
四剂水煎服。
头煎和二煎混合分二次服。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9月4日复诊,观其承山穴部位皮肤已正常,不再显黑色,按之仍有缩小的小结块,推之疼痛不明显,自述睡眠改善,服药后未再做凶梦,髀髋区无疼痛,观其舌尖略红,脾区仍苔白,脉阳迟阴涩,效不更方,拟方熟地30g 肉桂8 g (后下)麻黄8 g鹿角胶15g(烊化)白芥子15g 炮姜12g生甘草12g加黄芪30g温里补气托毒,四剂煎服同上。
9月11日晚8点40分再诊,舌脉正常,睡眠正常,腓肠肌已难摸到结块,用力大略有压痛,拟方熟地40g 肉桂12 g (后下)麻黄10 g鹿角胶20g(烊化)白芥子15g 炮姜12g生甘草12g黄芪40g白术30g僵蚕12g五剂煎服同上。
药量比前略有增加,因经络已温通,结已开散,量略大专宏,一鼓作气,攻下高地,此方温阳补血,散寒通滞更兼补气燥湿健脾,化痰开淤散结之妙。
(痊愈)阳和汤方解:阴疽多由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凝湿滞,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脉所致,故局部或全身见一系列虚寒表现。
治宜温阳补血,化痰通络。
方中重用熟地,滋补阴血,填精益髓;配以血肉有情之鹿角胶,补肾助阳,益精养血,两者合用,温阳养血,以治其本,共为君药。
少佐于麻黄,宣通经络,与诸温和药配合,可以开月腠里,散寒结,引阳气由里达表,通行周身。
甘草生用为使,解毒而调诸药。
综观全方,补血与温阳并用,化痰与通络相伍,益精气,扶阳气,化寒凝,通经络,温阳补血与治本,化痰通络以治标。
阳和汤的功能主治

阳和汤的功能主治介绍阳和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汤剂,由多种中草药组成。
它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多种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以下是阳和汤的主要功能主治:1.收敛作用–阳和汤具有收敛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出血症状较明显的疾病。
–适用疾病:急性出血性疾病、崩漏、痔疮出血等。
2.温阳作用–阳和汤具有温阳的作用,可以调理阳气不足的人体,提升人体的免疫力。
–适用疾病:阳气不足、气虚体质、免疫力低下等。
3.暖胃作用–阳和汤具有暖胃的作用,可以缓解胃寒引起的消化不良,促进食欲和消化功能。
–适用疾病:胃寒、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4.养阴作用–阳和汤具有养阴的作用,可以调理阴虚体质,改善阴虚所引起的身体不适。
–适用疾病:阴虚体质、口干舌燥、烦躁易怒等。
5.清热作用–阳和汤具有清热的作用,可以用于清热解毒,治疗热性疾病。
–适用疾病:热性疾病、发热、口腔溃疡等。
6.活血化瘀作用–阳和汤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消散瘀血。
–适用疾病:瘀血、淤血、瘀血性疾病等。
使用方法以下是阳和汤的使用方法:1.口服–阳和汤可以口服,剂量根据具体疾病和个人情况而定,需遵循医生的建议。
2.煎煮–阳和汤需要进行煎煮才能服用,具体的煎煮方法可以参考中医处方或咨询中药师。
3.注意事项–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阳和汤。
–严禁超量使用,遵循医生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总结阳和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汤剂,具有收敛、温阳、暖胃、养阴、清热和活血化瘀等多种功能主治。
它可口服,需要进行煎煮才能服用。
在使用阳和汤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和剂量,尤其是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需谨慎使用。
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并发症多且严重。
其中,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为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有独特的优势,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作为经典的中医方剂,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中。
本文通过对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旨在探讨该方剂的疗效和治疗机制。
一、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介绍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以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方法,是传统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是由多种中草药组成的复方中药方剂,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
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主要成分包括黄山人参、麦冬、野山参、熟地、巴戟天等。
这些中草药具有温阳补脾、益气养血的功效,能够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促进神经再生,从而缓解患者的神经病变症状。
二、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结果为了评价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疗效,我们开展了一项临床观察研究。
共纳入100例糖尿病患者,其中50例接受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作为观察组;另外50例接受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接受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治疗后,神经病变症状明显改善。
其中,疼痛、麻木等症状的缓解率分别达到80%以上。
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提高,神经的兴奋性恢复正常。
而对照组患者的症状改善较观察组慢,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也未见明显改善。
此外,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血糖水平稳定,无明显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而对照组患者仍然需要长期使用降糖药物,且出现了一些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如低血糖等。
三、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探讨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从中草药的性味和功效来看,可以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阳和汤治疗寒湿的案例

阳和汤治疗寒湿的案例
寒湿是指人体内部湿气过重,且容易受寒。
这种体质容易引发关节痛、疼痛、疲劳等
不适。
阳和汤是中医学中治疗寒湿的有效方剂之一。
下面,我们来看一位宫颈病患者的治
疗案例。
患者王女士,53岁,身高155厘米,体重65公斤。
因宫颈糜烂、寒湿体质等病症来
到瑞安市中医院。
她的主诉是腰酸背痛、关节疼痛、易疲劳。
王女士平常爱吃寒凉食物,
如西瓜、冰淇淋等。
她的舌苔白厚、脉弦滑。
中医师经过诊断后,认为王女士属于寒湿体质。
针对其症状,方案为使用阳和汤治疗。
方剂的配方为:当归、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白术、桂枝等7味中药。
王女士跟着医生的指示,每天早晚服用阳和汤,保持良好的饮食和作息习惯。
在治疗
过程中,她也跟医生积极沟通和交流,及时调整自己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一个月的治疗过程中,王女士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她感觉自己的气色有所改善,关
节疼痛得到了缓解,睡眠质量也明显提高。
总结:以上案例表明,阳和汤对于寒湿体质的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
但是,在服用
药物的同时,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很重要。
如果您有类似的体质和症状,建
议您及时就医,寻求中医师指导,以便获得最佳效果的治疗。
阳和汤的标准配方

阳和汤的标准配方阳和汤是中医古方之一,在中医理论中属于解表汗剂中的一类。
阳和汤的标准配方包括:麻黄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桂枝6克,大枣12克,生石膏15克,苏子9克。
这七味药物相辅相成,具有温阳散寒、开表散邪、解毒散热的功效。
下面逐一解析各种药物的作用及配伍关系。
1.麻黄麻黄味甘、性微温,具有宣肺、解表、发汗等功效,可用于治疗感冒、肺炎、哮喘等病症。
在阳和汤中的作用是辅助桂枝引阳,扶正祛邪。
与桂枝配伍能显著增强发汗的作用,加快病邪的排出。
2.生姜生姜味辛、性温,具有温中散寒、解表散邪等功效。
在阳和汤中的作用主要是与炙甘草共同调和其他各种药物的性能,协同发挥整个方剂的功效。
3.炙甘草炙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补脾益气、解毒止痛、调和诸药等功效。
在阳和汤中的作用主要是协同生姜调和各种药物的性能,增强其他药物的作用。
4.桂枝桂枝味辛、性温,具有散寒、发汗、疏风解表等功效。
在阳和汤中的作用主要是引导阳气上升,提高体表温度,促进发汗。
5.大枣大枣味甘、性温,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诸药等功效。
在阳和汤中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方剂的口感,提高服用的舒适度,同时增加方剂的补益作用。
6.生石膏生石膏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生津、解毒清热等功效。
在阳和汤中的作用主要是清热降温,以达到解热的效果。
而生石膏又属于中药温清调和的药物,它能化解方剂中的桂枝和麻黄的燥热之气,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
7.苏子苏子味辛、苦,性微温,具有宣肺止咳、开窍醒脑等功效。
在阳和汤中的作用主要是辅助麻黄发汗,增加方剂的开窍效果。
总的来说,阳和汤的标准配方是按照中医理论的方论来配制的,各种药物之间互相促进、协同发挥。
阳和汤具有温阳解表、发汗解毒等功效,适用于感冒、发热、头痛、胸闷、身疼等症状较重的患者。
但需注意,对于体质虚弱、肝肾不足、血虚等病症患者,阳和汤的用药应慎重,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阳和汤的标准配方

阳和汤是一种中医药方,起源于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伤寒杂病论》。
它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发热等症状。
阳和汤的配方由黄芪、麦冬、五味子等多种中草药组成,具有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的功效。
下面是阳和汤的标准配方及其相关参考内容。
1.药材成分:•黄芪:具有益气固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麦冬:具有滋阴润肺、清肺热、生津止渴的功效。
•五味子:具有润肺止咳、益肾安神的作用。
•清半夏:有止呕降逆、祛湿化痰等药理作用。
•牡蛎:能滋阴养血、安神补肾。
•薄荷:具有清热解毒、宣肺散热的功效。
•人参:具有益气养阴、提神健脾的作用。
2.配方比例:•黄芪:6克•麦冬:12克•五味子:6克•清半夏:6克•牡蛎:12克•薄荷:6克•人参:6克3.煎煮方法:将以上药材放入药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煮沸,再改用小火煎煮约30分钟至药液颜色变浅,味道醇厚即可。
过滤药渣,取汁液服用。
阳和汤的标准配方及该药材的作用在中医药学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下面是一些相关的参考内容。
《中国药典》:列举了阳和汤所用的药材和配方比例,并描述了该药方的气味、性味、功效和适应症,可作为参考。
中医药文献:多篇医药文献在论述感冒、咳嗽、热毒等症状时提及阳和汤的应用。
这些文献通过临床实验、观察等形式验证了阳和汤的疗效和适应症。
临床指南及临床实践经验:一些医学指南和临床经验总结了阳和汤在治疗感冒、咳嗽、鼻塞等症状时的应用方法和效果,可以提供临床医生参考。
临床实验研究:一些临床实验对阳和汤的药效进行了评估和研究,通过药效学、药代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角度阐述了阳和汤的作用机制。
医学期刊论文:许多医学期刊发表了针对阳和汤的临床研究结果、实验室研究、药理学研究、临床数据分析等,这些论文提供了相关的科学依据。
中医医院和中药企业的官方网站:一些中医医院和中药企业在官方网站上发布了相关中医药方的介绍和应用指导,其中包括了阳和汤的标准配方及其相关信息。
总之,阳和汤是一种中医药方,其标准配方由黄芪、麦冬、五味子等药材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和汤
来源
<外科证治全生集>。
歌诀
阳和汤法治阴疽,贴骨流注鹤膝风。
熟地鹿胶桂姜炭,麻黄白芥甘草从。
组成
熟地黄30克麻黄2克鹿角胶9克白芥子6克(炒,研) 肉桂3克(去皮,研粉)生甘草3克炮姜炭2克
用法
水煎服。
病机
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凝痰滞,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脉。
功用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
阴疽——阳虚寒凝而成之流注、阴疽、脱疽、鹤膝风、石疽、贴骨疽等漫肿无头,平塌白陷,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者。
方论
方中重用熟地大补营血为君;鹿角胶生精补髓,养血温阳为臣;姜炭破阴和阳,肉桂温经通脉,白芥子消痰散结,麻黄调血脉,通腠理,均以为佐;生甘草解脓毒而和诸药为使。
诸药合用,阳回阴消,血脉宣通,用于阴寒之证,犹如离照当空,阴霾四散,故名"阳和汤"。
辩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阴疽之代表方。
以患部不红不热,皮色不变,漫肿无头,伴面色白,口中不渴,舌淡脉细。
临证加减兼气虚不足,加党参、黄芪;阴寒重,加附子。
配伍特点
补血与温阳合用,祛痰与通络相伍。
现代应用
现用于骨结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无菌性肌肉深部脓肿、坐骨神经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哮喘、腹膜结核、妇女乳腺小叶增生、痛经等证属阳虚寒凝者。
禁忌
疮疡阳证、阴虚有热及破溃日久者均忌用。
实验研究
对结核菌的抑制作用《中成药研究》1981(11):41,据对5例顽固结核病例的痰培养进行抑菌试验,证实本方确有抑制结核菌作用。
但方中七种药物单用则无作用或作用不明显。
骨与关节结核病人在什么情况下口服阳和汤
(1)全身表现:体倦乏力,夜寐盗汗或自汗,饮食欠佳,大便干涩,午后烦热,舌绛红苔少,脉细数
(2)局部表现:患部皮肤漫肿无头,皮温偏高,按痛或破溃流脓后流脓水不止,患部皮肤弹性下降色泽晦暗者
在运用上亦可随症加减,如有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其效更佳,胃纳差,家鸡内金,神曲:神志不安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等
医案举例
1 软骨炎
患者,男,40岁,1999年10月15日初诊。
患者因不慎雨淋后,渐感右侧胸部第二肋骨处有一痛点,范围如红枣大小,皮厚质地硬,拒按,按之痛甚,但无灼热感,伴畏寒。
胸片检查提示:软骨炎,经用青霉素抗感染治疗10天后无效。
来诊时见诸症如上述,舌苔白润,脉沉弦。
证属寒湿凝滞,气血不通。
治宜温阳散寒,活血通络,化瘀行气。
方用阳和汤加味。
处方:熟地15g,鹿胶10g,肉桂10g,麻黄10g,白芥子20g,炮姜10g,甘草8g,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5g,香附15g,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
服5剂后,疼痛减轻,效不更方,继服15剂后,局部触之无痛感,硬结消失,诸证悉平,随访一年无复发。
按:本例患者因外感寒湿,寒凝血滞,气与血互结皮肤腠理之间,气血不通,形成硬结,不通则痛,故见疼痛,局部拒按,阳气不能温养皮肤,调和营卫,故见畏寒怕冷。
《济生方痹》云:“皆同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此为寒湿凝滞所致。
阳和汤温补气血,散寒通滞,加桃仁、红花、当归、香附活血化瘀,行气散结,气行则血行,故诸证消除。
2 淋病
患者,女,26岁,已婚,1997年3月6日初诊。
患者一年前南下打工,因不洁性交,出现小便涩痛,阴部奇痒、流白浊伴灼热感。
西医诊断:淋病,阴道滴虫病。
经用菌必治输液治疗、甲硝唑阴道塞药、内服金鸡胶囊后,症状减轻,但因其不继续治疗,延诊月余,症状加重后前来就诊。
诊见:表情淡漠,痛苦病容,带下腥臭、如丝状绵绵,外阴及大阴唇肿胀,舌苔白润厚腻质淡,脉沉濡而滑。
属中医淋病、带下、阴痒范畴。
证属素体阳虚,冲任虚寒,寒湿下注。
治宜温阳散寒,调理冲任,杀虫止痒。
方用阳和汤加减,处方:熟地15g,鹿胶10g,肉桂10g,炮姜10g,麻黄10g,白芥子20g,甘草10g,茯苓15g,地肤子20g,五倍子15g,苦参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外用蛇床子20g,地肤子20g,白鲜皮20g,五倍子10g,苦参10g,水煎洗外阴,每日2次,以服外洗5剂后。
带浊变稀,阴痒减轻,守方继服10剂,外洗15剂,诸证皆除。
为巩固疗效,嘱服完带汤改丸调理善后。
按:淋病为性传染病,本例患者因发病日久,肾阳虚衰,冲任失调,阴霾笼罩,寒湿内停,外阴失去阳气精血的濡养,故肿胀而硬厚,外阴营血不荣,阴浊下注,故奇痒难忍;肾阳不振,湿性重浊,故带下腥臭。
方以阳和汤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使阳气升,浊气降,精气盛则冲任充,加太子参、淮山、茯苓健脾祛湿,地肤子、五倍子、苦参杀虫止痒。
内服外洗,双管齐下,药证相符,故获病瘥。
3 指硬肿症
患者,男,38岁,2003年11月21日初诊。
患者右上肢食指肿胀,麻木不仁,关节失去灵活,疼痛三天三夜,呻吟不止,彻夜难眠,乡村医生注射安乃近、青霉素,内服消炎痛无效,疼痛不减,遂来院就诊,诊见:痛苦病容,呻吟不止,右上肢食指明显肿胀,关节运动受限,触之皮肤坚硬,无灼热感,证属寒湿凝滞,气血郁阻,血络阻塞。
治宜温阳通脉,活血化瘀,利湿削坚,方用阳和汤加味,处方:熟地15g,鹿胶10g,桂枝10g,炮姜10g,麻黄10g,白芥子20g,甘草8g,桃仁10g,红花10g,细辛10g,当归15g,川芎15g,泽泻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进服5剂后,肿胀变软缩小,关节运动好转,疼痛减轻,能安静入睡。
切中病机,守方继服15剂,疼痛消失,指软肿消,活动自如,诸证悉除。
按:指硬肿症是西医诊断名称,属中医学痹症、阴疽范畴。
此病寒冬腊月多见,三九严寒当冲,寒邪侵袭身体肌肤。
本例患者素来阳虚体弱,寒邪侵袭食指,以致寒凝血滞,血络受阻,形成闭阻,不通则痛。
阳和汤中熟地、鹿胶、桂枝、细辛、炮姜、麻黄温阳通脉,散寒通滞;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活血化瘀;泽泻、白芥子利湿软坚。
诸药合用,痛止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