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阳和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合集下载

阳和汤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一)

阳和汤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一)

阳和汤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一)昨天讲到阳和汤可以用于慢性深部脓肿的治疗,今天咱们专门讲一下这个方剂。

方剂组成:熟地30g 肉桂3g 麻黄2g 鹿角胶9g 白芥子6g 姜炭 2g 生甘草3g脓肿是急性感染过程中,组织、器官或体腔内,因病变组织坏死、液化而出现的局限性脓液积聚,四周有一完整的脓壁。

健康的组织被脓液推挤到旁边,组织最终围绕着脓肿长大并形成纤维结缔组织,把脓液限制在局部,不让感染进一步扩散。

那么治疗上第一是穿刺引流,把脓液引到体外;第二是让脓液被机体吸收。

前面提到,脓肿形成之后,周围会有一层纤维结缔组织形成的腔壁,周围的血管和淋巴管都被破坏掉了,药效进不来,里面的脓液出不去。

那么要想脓液被淋巴管和毛细静脉血管吸收,首先要把这层纤维结缔组织溶解掉,然后周围血管和淋巴管才会重建,把脓液吸收掉。

阳和汤起到的就是这个作用。

这个方剂的主药是熟地黄,生地黄经过蒸煮过后就是熟地黄。

传统上认为熟地黄温补营血,填精补髓,但至于熟地黄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个不知道。

或者说温补营血、填精补髓与促进脓液吸收有什么关系?地黄这味药之前咱们专门讲过,这味药与旱莲草、女贞子、淫羊藿功效类似,都有免疫调节作用。

而且这种作用与调整骨髓造血干细胞功能有关。

而免疫系统由各种免疫细胞构成的,地黄通过影响造血干细胞的分化而间接起到调整免疫系统功能。

也有人认为地黄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这个说法也是有道理的,地黄的确能提高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但这种作用我认为是中枢性的,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调节,与甘草的类激素样作用不同。

通过临床来看,地黄能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促进淋巴母细胞转化,增加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和白细胞数量,特别是对免疫机能低下人群作用更为明显这一点临床上用的很多,特别是对于过敏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比如支气管哮喘、肾小球肾炎、湿疹、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的治疗。

现在来看,对于肠胃系统的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也有一定效果。

治癌良方__阳和汤

治癌良方__阳和汤

治癌良⽅__阳和汤转⾃蒋家⽼医馆(知新堂) 阳和汤以及阳和汤衍⽣⽅在癌症治疗过程中的应⽤五脏六腑宜通,表⾥营卫宜和。

脏腑通则⽆积聚,表⾥营卫和则少痰湿。

有形之癌症,在中医看来,⼤多是因为有痰湿和积聚。

⽽究其根源,则可以以“正⽓存内,邪不可⼲”来解释,⼈体正⽓虚弱,新陈代谢功能失调,则外界之贼邪易侵⼊为患,久⽽久之,就会积聚成有形之肿瘤。

肿瘤既成,寒热交错,痰核聚⽽不散,越来越⼤时,就⾜以影响正常器官,进⽽对⼈体构成致命的威胁。

故治癌之要,在于消痰散结并驱之外出。

不少学者认为祛邪外出之最安全的⽅法在“微汗法”和“微尿法”。

“微汗”未必⼀定要出汗,感觉⽑孔开或微微似有汗出即已⾜矣。

“微尿”也未必⼀定需要⼀⽇⼏⼗次的⼩便,尿量适度增加也已经⾜够了。

⼈的体液过度疏泄并⾮好事,现代医学业已证明,脱⽔易带来⽆穷后患。

强⼒发汗药或泻药虽可⼀时快利,但极易伤正,⾝体强壮之青壮年短期⽤之⽆妨,久病之癌症病⼈或年迈体衰之⽼⼈久⽤之则有害。

《素问》“六微旨⼤论”中有⾔“亢则害,承乃制,制则⽣化”,⼀切疾病,原都由“亢”⽽起,亢者,过也。

周易乾卦中有“上九,亢龙有悔”之训,凡事有度,过之则损,物极必衰。

应对亢害,须承制之乃可⽣化。

张景岳有⾔:“阴阳五⾏之道,亢极则乖,⽽强弱相残矣。

故凡有偏盛则必有偏衰,使强⽆所制,则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乖乱⽇甚。

所以亢⽽过甚,则害乎所胜,⽽承其下者,必从⽽制之。

”因此治病之要,在于启动⼈体承制之机,抑制过度之亢害。

肿瘤⼀病,为⼈体之正⽓虚弱,疏泄失常,痰湿过盛,久⽽久之,聚⽽为核,若要治之,则需从扶正祛邪,消痰散结,开腠理,驱邪弊⼊⼿。

在现阶段,试图以“抗癌药”对付肿瘤,难有除根之效。

因为到⽬前为⽌,全世界尚没有发明出真正能够⾼效长效抗癌的药物,他⽇随着⼈类科学技术的进步,或可寻找出更好的药物来,但在⽬前,是⾮常不现实的。

古⼈云“⾝中原有⼤药”,⼈体之新陈代谢过程和免疫系统即是⼈⾃⾝所具有的“⼤药”。

【中医十大类方】阳和汤

【中医十大类方】阳和汤

【中医十大类方】阳和汤【中医十大类方】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麻黄五分(3g)肉桂一钱(5g)炮干姜五分(3g)生甘草一钱(3g)熟地黄一两(30g)白芥子二钱(6g)鹿角胶三钱(10g)水煎,鹿角胶另烊兑入,温服。

阳和汤是中医外科治疗阴疽的有名方剂。

所谓阴疽,通常是指呈现阴寒证的一种比较严重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感染。

临床表现为局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不热,患者面色无华,喜温,口不渴,小便清长,舌苔白,脉沉缓或迟或细。

这种情况表示体内的阳气不足,肌表处在一种“阴寒弥漫”的状态。

阳和汤的临床疗效是确实的。

清代外科名医马培之说:“此方治疗阴症,无出其右,用之得当,应手而愈。

”阴证使用本方,就如离照当空,寒去阳和,阴霾自散,故名阳和汤。

阳和汤证如下:1.局部:皮肤无热感,色苍白,或紫暗,漫肿无头,按之或坚硬如石,或空软如絮,自觉不甚疼痛或不痛,或麻木,或酸楚;2.全身:精神萎靡,畏寒喜温,或腰脊空痛,或气短喘息,或阳痿阴冷,皮肤苍白松弛憔悴,枯瘦,贫血,不口渴,小便清长,脉沉迟细,舌质淡嫩。

本方证多见于深部脓肿、骨与关节结核、慢性骨髓炎、慢性淋巴结炎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冻疮等也可见到,只不过无局部证而已。

有报告以本方加减(熟地黄30g、附子30g,鹿角胶10g、麻黄10g、细辛10g、甘草10g、桂枝20g、炮姜15g、全蝎3g)治愈雷诺氏病5例。

尚氏报告以本方加味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阴寒型25例,效果良好。

有报告本方加当归、黄芪等治疗末梢神经炎63例,治愈43例,显效14例,无效6例。

轻者6剂愈,重者服药达一个半月。

甚至寒性哮喘、痛经、闭经、子宫出血、心脏疾患等在体质衰弱的状态下多可以见到阳和汤证。

有报告以本方加减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0例,服药期间停用阿托品和异丙基肾上腺素。

结果显效(心率70次/分以上)4例,有效(心率60次/以上)30例。

本方证中依然有麻黄汤证的痕迹,如身痛、恶寒无汗等,不过是因久病消耗所致体质虚弱的麻黄汤证,故伴见精神萎靡、皮肤苍白松弛憔悴,且因久病消耗,身体日见消瘦、贫血。

阳和汤加减治骨转移瘤医案、配方

阳和汤加减治骨转移瘤医案、配方

阳和汤加减治骨转移瘤医案、配方骨转移瘤是由原发灶的肿瘤细胞转移到骨而成。

西医主要采用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等办法,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大远期疗效不佳。

本病归属于中医学“骨瘤、“骨疽”范畴,其主要临床特点是患部疼痛、肿块、功能障碍从临床看,本病疼痛多为昼轻夜重或阴雨天加重,符合阴邪致病特点;其肿块盘根坚硬,推之不移,皮色如常,与阳热证的肿块特征相反;本病病在骨,当属里证;除原发灶症状外,常伴有形体羸瘦,气短神疲,面色少华,畏寒自汗,甚至手足不温,舌淡有瘀斑瘀点,苔白润或白,脉细弱或沉细。

结合其发病缓慢病程长、逐渐加重的特点,本病辨证为寒、痰、瘀血所致阴证。

其病因,一是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足,阳虚寒盛,寒、痰、瘀血内生并伏留于体内,正气无力驱邪外出,遂流窜至骨,发为本病;二是脏腑功能失调,阳气虚弱,寒毒侵入、深中于骨,寒凝血滞,痰瘀互结,蚀骨伤髓,终致本病。

【临床应用】刘氏用阳和汤加味(熟地30g,肉桂、炮姜、麻黄各3g鹿角胶10g,白芥子、制附片各6g,生甘草5g)治疗骨转移癌疼痛32例。

其中肺癌9例,乳腺癌4例,鼻咽癌7例,肝癌4例前列腺癌3例,膀胱癌2例,精原细胞癌1例,直肠癌2例。

结果:显效14例,有效13例,无效5例。

郑氏等以阳和汤加减治疗骨肿瘤40例,服药后疼痛消失者26例,其中6剂消失者2例,12剂消失者4例,24剂后消失者20例;症状明显减轻者10例;无效者4例。

40例患者中23例服药期间原有病灶未见扩大及转移,认为正虚邪实是本病发病的根本,主要病机为阳虚血亏,痰流毒邪胶结,故治疗上应采用扶正祛邪的治疗方法,扶正以温阳补血为主,祛邪以化痰通络、解毒化瘀为主。

黄氏等4用阳和汤加味治疗骨转移癌疼痛辨证属阴寒凝滞、痰瘀互结者63例。

治疗期间停用其他镇痛方法和药物。

处方:阳和汤加山慈菇、乳香、没药、全蝎。

结果:服药后多数患者自觉疼痛逐渐减轻,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镇痛效果进一步提高,镇痛总有效率达84.1%,认为本方有较好的控制骨转移癌痛的作用。

阳和汤的标准配方

阳和汤的标准配方

阳和汤是一种中医药方,起源于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伤寒杂病论》。

它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发热等症状。

阳和汤的配方由黄芪、麦冬、五味子等多种中草药组成,具有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的功效。

下面是阳和汤的标准配方及其相关参考内容。

1.药材成分:•黄芪:具有益气固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麦冬:具有滋阴润肺、清肺热、生津止渴的功效。

•五味子:具有润肺止咳、益肾安神的作用。

•清半夏:有止呕降逆、祛湿化痰等药理作用。

•牡蛎:能滋阴养血、安神补肾。

•薄荷:具有清热解毒、宣肺散热的功效。

•人参:具有益气养阴、提神健脾的作用。

2.配方比例:•黄芪:6克•麦冬:12克•五味子:6克•清半夏:6克•牡蛎:12克•薄荷:6克•人参:6克3.煎煮方法:将以上药材放入药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煮沸,再改用小火煎煮约30分钟至药液颜色变浅,味道醇厚即可。

过滤药渣,取汁液服用。

阳和汤的标准配方及该药材的作用在中医药学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下面是一些相关的参考内容。

《中国药典》:列举了阳和汤所用的药材和配方比例,并描述了该药方的气味、性味、功效和适应症,可作为参考。

中医药文献:多篇医药文献在论述感冒、咳嗽、热毒等症状时提及阳和汤的应用。

这些文献通过临床实验、观察等形式验证了阳和汤的疗效和适应症。

临床指南及临床实践经验:一些医学指南和临床经验总结了阳和汤在治疗感冒、咳嗽、鼻塞等症状时的应用方法和效果,可以提供临床医生参考。

临床实验研究:一些临床实验对阳和汤的药效进行了评估和研究,通过药效学、药代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角度阐述了阳和汤的作用机制。

医学期刊论文:许多医学期刊发表了针对阳和汤的临床研究结果、实验室研究、药理学研究、临床数据分析等,这些论文提供了相关的科学依据。

中医医院和中药企业的官方网站:一些中医医院和中药企业在官方网站上发布了相关中医药方的介绍和应用指导,其中包括了阳和汤的标准配方及其相关信息。

总之,阳和汤是一种中医药方,其标准配方由黄芪、麦冬、五味子等药材组成。

阳和汤合五皮饮加减治疗下肢水肿两例

阳和汤合五皮饮加减治疗下肢水肿两例

阳和汤合五皮饮加减治疗下肢水肿两例阳和汤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由鹿角胶、熟地黄、肉桂、芥子、炮姜、麻黄、甘草组成,临床适用于寒痹、阴疽等属阳虚寒凝证者。

五皮饮出自《华氏中藏经》,由生姜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桑白皮组成,主治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小便不利等脾湿皮水证者,其药理作用主要是利水消肿。

典型病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肿胀案例2:患者,男,85 岁。

5 个月前,因原发性双膝关节炎(左膝为甚)行左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常规抗凝治疗,但左小腿行走痛甚。

查体:左侧大腿下 1/3 处至足背水肿,压之凹陷,但足背皮肤颜色正常,未出现红、肿之象,无发热感。

患者面色㿠白,说话有气无力,偶有咳嗽、白痰,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

左下肢静脉彩超提示深静脉血栓。

证属寒凝痰阻,血脉瘀滞,血瘀水停。

治法:温阳益血、散寒通滞、活血利水。

处方:熟地黄30g,鹿角胶(冲服)10g,麻黄5g,肉桂10g,芥子15g,甘草10g,赤芍20g,大腹皮10g,茯苓皮10g,陈皮10g。

每日1剂,水煎服。

服药3 剂后,左下肢水肿开始消退。

为加强利水之功,守方改大腹皮为20 g、茯苓皮20g,继服8剂后,水肿基本消除。

按:下肢深静脉血栓属中医学“股肿”等范畴。

《诸病源候论》指出:“血之在身,随气而行,常无停积。

其若置不治……变作肿。

”下肢深静脉水肿,多因素体阳虚,营血亏损,或寒痰凝滞血脉,血液运行不畅,瘀血化水。

本病的病理基础为虚、湿、瘀,其治法为温补健脾、活血利水。

本案患者小腿水肿、压之凹陷,肤温不高,结合面色及说话有气无力,可知为阳气虚弱,无力温运;面色㿠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等,乃典型阳虚寒凝夹脾虚。

方中鹿角胶补肾助阳、填精补髓,使肾阳恢复蒸化和推动作用,肾阴阳协调,维持体内水液代谢平衡;熟地黄滋补肾阴,并有“通血脉”之能(《本草纲目》);麻黄辛开达卫、散寒通滞,血气通则水有出路;肉桂温化寒痰;又怪病多由痰作祟,芥子辛能入肺,温能发散,有豁痰理气、散结通络之功,《本经逢原》有“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能达也”,芥子既能祛除病理产物,也可通达经络;赤芍活血化瘀,使瘀血去则新血生,脉络通畅则水液输布正常。

阳和汤治疗瘿病,疗效卓著!阳虚症

阳和汤治疗瘿病,疗效卓著!阳虚症

阳和汤治疗瘿病,疗效卓著!阳虚症阳和汤出自清·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具有养血温阳、宣通血脉、散寒祛痰等作用,为治疗外科阴证的祖方,适于一切阴寒里虚证。

瘿病包括西医学的单纯性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肿瘤等。

笔者用阳和汤治疗,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病案1:桂某,女46岁,1998年5月因感冒出现右侧颈前疼痛,20天后颈部出现肿块,某医院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予强的松口服治疗,但减量后请症加重。

遂投中药清热解毒理气消瘿之剂,罔效。

近1个月来颈前肿痛加重,可触及结节,咽中如有物梗阻,畏寒肢冷,口干喜热饮,小便清长,夜尿多。

刻诊:面色苍白浮肿,精神倦怠,颈前触及樱桃大小结节,扪之疼痛,舌淡,苔薄白,脉细缓,证属阳虚寒盛、气滞痰凝之象。

治拟温阳散寒、化痰消瘿方,以阳和汤加味:熟地30g,鹿角胶(烊冲)、白芥子、甘草各10g,肉桂5g,炮干姜3g,麻黄2g,王不留行,蚤体各15g,瓜蒌12g,生黄芪24g。

荮进5剂后,颈前肿痛及身全身症状明显好转,后守方20剂而愈。

痛案2:陈某,男,65岁。

诉颈前肿大,消瘦1年余,查FLFT高于正常,某医院诊为淡漠型甲亢,予小量他巴唑治疗,疗效欠佳。

刻下:颈前稍肿大,形体赢弱,心悸,畏寒肢冷,神疲懒言,五更泄泻,面浮肢肿,舌淡胖、苔白、脉结代而沉。

证属肾阳虚衰、阴寒内凝、水不气化。

治拟温阳散寒,兼以利水。

方以阳和汤加味:熟地、制附片各15g,鹿角胶、白芥子,桂枝各10g,麻黄2g,炮姜炭3g,白术,泽泻各12g。

药进3剂后,诸症减,又以肾气丸善后。

按:瘿病多由气滞、痰凝,壅结颈前,日久血脉瘀阻而致,部分病例由于痰气郁结化火,火热耗伤阴精,形成阴虚火旺的病理变化。

临床以理气化痰、消瘿散结、活血软坚、滋阴降火为主治之,每获良效。

有少部分患者,素体脾肾亏虚,病程迁延日久,毒邪伤正,或医者过用清热之品,致脏精功能衰退,阳虚更甚,阴寒内凝,痰气瘀阻,而成虚实挟杂之候。

再谈一谈阳和汤这张方子,阳气足了,瘀血通了,肌瘤也就消了

再谈一谈阳和汤这张方子,阳气足了,瘀血通了,肌瘤也就消了

再谈一谈阳和汤这张方子,阳气足了,瘀血通了,肌瘤也就消了今天这篇文章,我想继续和大家聊聊子宫肌瘤。

之前有一篇文章,写的是阳和汤可以治疗腺肌症,其实它的功能远不止于此,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妇科疾病也可用阳和汤辩证治疗。

今天,我就继续给大家分析一下,加深大家理解阳和汤调理妇科病的思路。

闲话少说,我还是给大家分析一个案例。

之前一个患者刘女士,在体检的时候发现子宫肌瘤。

“B”超检查子宫前壁可见2.1 2.6、1.7 1.5强回声。

刘女士称自己的月经量多,周期提前,四肢冰凉,腰酸疼。

服用过两个月的活血化瘀中药没有效果。

看刘女士舌苔发现:舌淡紫,薄白苔。

她的症状为癥瘕之疾多挟痰饮,痰瘀相搏,瘀结胞中。

治疗宜补肾软坚消癥。

拟以阳和汤加减。

处方:熟地、鹿角胶、肉桂、白芥子、淫羊藿、巴戟、文术、海藻、山甲、王不留行、夏枯草、水蛭、桃仁、坤草。

刘女士服药一个月,说月经正常,腰酸疼的症状也有改善;服药五个月,检查发现肌瘤消失,子宫附件未见异常。

阳和汤出自王洪绪《外科全生集》主治阴疽。

阴疽者精血本虚,阳气衰弱,毒痰凝结,血滞不通所致。

本方重用熟地、鹿角胶温肾补精血;肉桂温命门助阳散寒;双芥子化饮除痰;少用麻黄鼓舞阳气通达表里;姜炭温通血脉;生甘草益气解毒。

使精血充,阳气振,阴寒去、痰滞除。

实乃温阳补肾化痰之良方。

当然,这个配伍,虽然有它的科学性和代表性,但不见得适合所有人。

我写这个的目的,在于给大家伙一些启迪。

感兴趣的朋友,你收藏好,将来可以在中医师的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加减应用。

我敢说,如果辨证准确,它还是比较管用的。

其次,我想和读者朋友嘱咐一句:百病皆与气有关系,所以说,切忌生气,切忌长时间的愁苦、郁闷。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加减阳和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今天,人们衣食不愁,祛病延年已成为大家追求的目标。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加减阳和汤具有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等多种功效,在食疗保健领域的
今天,人们衣食不愁,祛病延年已成为大家追求的目标。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加减阳和汤具有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等多种功效,在食疗保健领域的应用相当广泛。

一起来看一下。

【处方】麻黄10克,熟地20克,油桂5克,白芥子15克,焦白术15克,鹿角霜50克,玄胡25克,桃仁15克,赤芍15克,茯苓15克,生甘草15克。

【功能主治】温阳散寒,化瘀通络。

主寒凝气滞,瘀阻经脉。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尚尔寿方
有时候人们往往会莫名其妙的感觉自己情绪烦躁,无来由的发火等,这是脏腑中需要调理的征兆。

中药方剂可以温和的梳理潜藏在我们身体中的各种负面元素,使得我们心情变得平静。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