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统计表(一)
桥梁抗震设计理念及抗震验算

地震引起的破坏
Lateral Restraint 横向的约束
We learn from failures 我们从失败中学习!
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对地震的观察完全改变了地震设计的理念。
从如何去抵抗一个地震力 改变成 如何去适应地表的位移
如何去适应地表的位移 基本对策: 隔震 减震 延性
如何去适应地表的位移 基本对策: 隔震 使地震的波动尽量不传到结构上; 减震 消耗地震输入的能量,减低结构的反应; 延性 使结构可以承受地震的变形。
时间 2010.04.14 2010.03.04 2008.10.06 2008.05.12 1999.09.21 1996.02.03 1988.11.06 1985.08.23 1976.08.16 1976.07.28 1976.05.29 1975.02.04 1974.05.11 1973.02.06 1970.01.05 1966.03.08 1955.04.15 1955.04.14 1950.08.15
要预防地震产生的灾害, 首先就是要研究地震的特性!
地震
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等。
构造地震是现代地壳运动所产生、分布最广、数量最多(>90% )、 危害最重的地震。它产生于板块边缘和板块内部的活动构造带。
岩石圈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应变能不断积累,一旦达到岩体强度极限 ,就会发生突然的剪切破裂(脆性破坏)或沿已有破裂面产生突然错动(粘滑 ),积蓄的应变能就会以弹性波的形式突然释放使地壳震动而发生地震。
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对地震的观察完全改变了地震设计的理念。
地震后结构物的损坏情况:
地震引起的破坏
Bearing Restraint 支座位移的约束
2009年华北及河北省地震活动概况

据 河 北 省 数 字 遥 测 地 震 台 网 测 定 , 0 9年 河 北 20 省 及 京 津 地 区 共 发 生 地 震 1 1 0次 , 。 . 8 M 0级 以 下 1 地 震 3 6次 , l 0 1 9级 地 震 6 4次 , L . ~ 5 M J. ~ . 1 1 8 M 20 2 9 地 震 1 1 , 。 . ~ 3 9级 地 震 9次 , 有 4 . 级 3 次 M 0 . 3 没 级 以上 地 震 ( 1 。最 大 地 震 为 20 图 ) 0 9年 1 1月 2 2 日1 7点 O 9分 5 . 6 5秒 天 津 宁 河 ( 90 l。3E 3 。7N l71 )
1 40 0
1 31
1 3 3 0
17 2
l 4 0 0
8 2
7 2 1
9 6
1 2
0
O
75
5
1
O
1 31
9
O
0
收 稿 日期 : O O O ~ 0 2 l—42
作 者 简 介 : 冬 圣 (9 2 )女 ( 族 )河 北 冀 州 人 , 事 地 震 观 测 及 研究 . — i ls8 12ntn. 0 李 18 一 , 汉 , 从 E mal d 9 l 1 [ o 1cm :
3 20 0 9年 河北 省地 震 灾 害 情况
20 0 9年 1 1月 2 日 1 2 7时 0 9分 在 天 津 宁 河 发
生 3 7级 地 震 , 地 有 不 同 程 度 的震 感 。地 震 没 有 . 当
20 0 0年起 转入平 静期 ,0 9年地震 活动水平 仍然不 20
高 , 北 地 区最 大地 震 为 20 华 0 9年 3月 2 l 西 原 8E山
1991-2020年我国十二月份地震情况分析

简要分析仅供参考1991-2020年我国十二月份地震情况分析应急管理部地震地质司2021年11月30日据统计,1991-2020年我国十二月份发生5.0级以上地震84次(年均约3次),其中5.0-5.9级地震73次,占比86.90%;6.0-6.9级地震8次,占比9.52%;7.0-7.9级地震3次,占比3.57%。
最大震级地震是2001年12月18日中国台湾地区7.5级地震。
一、地震位置空间分布特征从地震空间分布可以看出(图1),地震主要发生于我国台湾及海域、西北地区、西南地区(表1),其中台湾及海域5.0级以上地震44次,占比52.38%;西北地区5.0级以上地震20次,占比23.81%;西南地区5.0级以上地震18次,占比21.43%。
西北地区地震主要集中在新疆、青海省(区)。
西南地区地震主要集中在西藏、四川、云南三省(区)。
表1我国十二月份5.0级以上地震分区统计表地区次数地区次数华东地区0西北地区20华南地区1西南地区18华中地区1东北地区0华北地区0台湾及海域44备注:根据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划分,台湾及海域单独列出。
图1我国十二月份5.0级以上地震分布图(1991年-2020年)二、地震发生时间分布特征从5.0级以上地震频次与发震时间关系图分析,清晨(7-8时)、中午(12-14时)、晚上(20-21时)时分发震频率相对较高(图2)。
6.0级以上地震的总体规律与5.0级以上地震基本一致,中午(12-13时)、晚上(20-21时)发震频率相对较高一些(图3)。
图2我国十二月份5.0级以上地震频次与发震时间关系图图3我国十二月份6.0级以上地震频次与发震时间关系图三、主要地震灾情概要(一)主要灾害性地震1.云南永胜5.4级地震。
1992年12月18日19时21分,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发生5.4级地震,造成1人死亡,11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
2.四川沐川5.7级地震。
1994年12月30日2时58分,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发生5.7级地震,造成13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181.3万元。
世界各国地震数量排行(1964-1998)

世界各国地震数量排行(1964-1998)环太平洋地震带,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环,围绕着太平洋分布,中国、日本、美国、智利、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多震国家都分布其中,全球大约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在中国,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有网友声称,“发现”了三次大地震空间上的分布特征:“打开谷歌地图,位置锁定成都,保持同一经度直接往北飞180度,你发现了什么?会路过海地,到达智利。
智利震中与四川盆地震中几乎完全对穿。
”据资料显示,就全球8.5级以上巨大地震活动而言,上一次全球地震强活跃期出现在1950-1965年期间,那一时期全球发生9级以上地震3次,分别是1952年堪察加半岛9.0级地震,1960年智利9.5级地震和1964年阿拉斯加9.2级地震;8.5级以上地震7次,除1次发生在我国西藏察隅外,其余6次均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8级以上地震发生的频次较此前数十年明显增多,类似上世纪前半叶的强震活动特征,此即所谓全球强震活动的“百年周期”特征。
如果这一“百年周期”确实存在的话,当前这种全球范围内强震较多的现象可能还会持续,其中大多数地震将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
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学家埃莱奥诺尔·斯塔茨曼女士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指出,海地和智利地震都是板块移动造成的,但两次地震没有任何关联。
海地地震是加勒比板块和北美板块发生水平运动碰撞所致,而智利地震则是紧邻南美洲西海岸的纳斯卡板块俯冲到了南美板块之下。
她表示,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平均下来每天有1万多次,“一般来说,8级左右的地震平均每年发生一次,其中绝大多数都在海里,由于未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因此很少有人关注。
虽然今年年初连续发生两次强烈地震,但并不能就此判断全球地震的频率高于往年。
”也有地震学家指出,其实地震还是那些地震,它有规律又随机地发生着,从来不管降临的地方是人烟稠密还是人口稀少,只不过是近来发生在人口稠密的地区的大地震让人们对地震比以前更关注了,所以才有了“地震变得频繁了的感觉”。
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应急调查登记表、群发地质灾害基本情况调查统计表.

DB11/T ××××—××××
附录E (规范性附录) 群发地质灾害基本情况调查统计表
表E.1给出了群发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和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受灾情况的调查内容。 表 E.1 群发地质灾害基本情况调查统计表
序号
灾害发生时间
行政区 乡镇
年月日 时
具体 地点
经度
纬度
(°'")
灾害 类型
灾害 灾情 规模 等级
人员受灾情况/人 受灾 死亡 失踪 受伤 人口 人口 人口 人口
直接经 济损失 /万元
地质 灾害 成因
应急处 是否 备注
置建议 新增
填表单位
填表人
复核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注 1:经纬度定点位置:崩塌定在崩塌后缘中部,滑坡定在滑坡后缘中部,泥石流定在沟口,地面塌陷定在中心位置; 注 2:灾害规模:滑坡崩塌泥石流填写体积(m3);地面塌陷填写直径(m)或影响范围(km2); 注 3:受灾人口=死亡人口+失踪人口+受伤人口; 注 4:地质灾害成因分为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及其他因素,自然因素包括:降雨、地震、冻融、洪水、自然演化、重力作用等;人为因素包括:开挖坡脚、堆填加载、蓄水、排水、灌溉、
DB11/T ××××—××××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应急调查登记表
编号:
区
名称
年第
表 C.1 应急调查登记表 号
地点
区
镇
行政村
自然村
地点(道路具体到桩号)
坐标 (BJ54)
经度
纬度
平面 X 坐标(7 位)
平面 Y 坐标(6 位)
灾害(隐患) □崩塌 □泥石流
类型
Excel公式和函数 典型案例—灾区捐助情况统计表

Excel 公式和函数 典型案例—灾区捐助情况统计表地震灾害给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因此,在灾难发生之后,全国各地的企业积极开展向地震灾区的捐赠活动。
本例将利用Excel 的统计函数,制作一个“灾区捐助情况统计表”,以便对各企业的捐赠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和统计。
1.练习要点:● 自动求和 ● 计算排名● COUNTA 函数● MAX 和LARGE 函数 ● COUNTBLANK 函数 ● COUNTIF 函数 2.操作步骤:(1)新建Excel 工作簿,在A1至E26单元格区域输入相应的数据,并分别设置其字体格式。
然后,选择B4至D26单元格区域,设置其【数字格式】威“货币”,如图7-76所示。
图7-76 输入数据(2)选择D4单元格,在【编辑栏】中输入“=SUM(B4:C4)”公式,并按Enter 键。
然后,向下拖动其填充柄,将公式复制到D5至D25单元格区域,如图7-77所示。
图7-77 计算各单位捐款总额技 巧 另外,也可以选择D4单元格,单击【函数库】组中的【自动求和】按钮,计算各单位的捐款数。
(3)选择B26单元格,在【编辑栏】中输入“=SUM(B4:B25)”公式,并向右拖动其填充柄,将该公式复制到D26单元格,如图7-78所示。
输入数据输入公式效果显示图7-78 计算捐款总数(4)选择E4单元格,并插入RANK 函数,在【函数参数】对话框中,设置参数Number 为D4;参数Ref 为$D$4:$D$25。
然后,将该公式复制到E5至E25单元格区域,如图7-79所示。
图7-79 计算捐款排名技巧用户也可以在【编辑栏】中,输入“=RANK(D4,$D$4:$D$25)”公式,进行计算。
(5)同时选择D4至D26和B26至C26单元格区域,单击【单元格样式】下拉按钮,应用“计算”样式,如图7-80所示。
图7-80 应用单元格样式(6)在A28至A33单元格区域中,分别输入要统计的字段名称,并设置其【填充颜色】为“橙色,强调文字颜色6,淡色60%”,如图7-81所示。
灾情统计表模板

灾情统计表模板【实用版】目录一、灾情统计表模板的概述二、灾情统计表模板的内容三、灾情统计表模板的使用方法四、灾情统计表模板的重要性正文一、灾情统计表模板的概述灾情统计表模板是用于记录和统计各种灾害情况的表格模板。
在自然灾害或其他紧急事件中,对受灾情况进行全面、准确的统计,有助于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应对措施,调用资源,以及评估灾后重建的需求。
因此,灾情统计表模板是灾害应对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工具。
二、灾情统计表模板的内容灾情统计表模板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基本信息:包括统计表的编号、制作单位、制作日期等。
2.灾害类型:指明本次灾害的类别,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3.灾害发生时间、地点:详细记录灾害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4.受灾人口:统计受灾人口的数量、性别、年龄等。
5.受灾程度:对受灾人口的财产、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估。
6.救援情况:包括救援人员数量、物资、救援措施等。
7.死亡、失踪、受伤人数:详细记录因灾害导致的死亡、失踪、受伤人数。
8.灾后重建情况:包括重建计划、资金、物资等。
三、灾情统计表模板的使用方法在使用灾情统计表模板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保信息准确性:对于灾情统计表中的各项信息,要确保准确无误,以便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根据准确的数据制定应对措施。
2.及时更新:在灾害过程中,灾情统计表需要不断更新,以便反映最新的受灾情况和救援进展。
3.分级报送:根据灾害的严重程度和紧急程度,灾情统计表可以分为不同级别,按照规定的程序报送相关部门。
四、灾情统计表模板的重要性灾情统计表模板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助于政府和相关部门及时了解灾情,提高应对灾害的效率。
2.有助于准确评估受灾程度,为灾后重建提供依据。
3.有助于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救灾,提高救援效率。
4.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总之,灾情统计表模板在灾害应对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
受灾情况统计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受灾情况统计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受灾情况统计表是一种统计和记录灾害发生后的情况和相关数据的工具。
在自然灾害、人为灾害或其他灾害事件发生后,为了更好地了解受灾地区的情况、评估灾害的影响以及制定相应的救援和恢复计划,需要进行全面的数据统计和分析。
通过受灾情况统计表,可以对灾情进行全面、系统的搜集和记录,包括但不限于受灾地区的基本信息、灾害类型、灾情程度、伤亡人数、失踪人数、受伤人数、受灾人口、受灾房屋和农作物的状况、救援和恢复工作进展情况等。
受灾情况统计表的制定和填写工作需要相关政府部门、救援队伍、志愿者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
经过实地调查和收集各个方面的信息,这些数据会被整合到统计表中,以便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决策制定。
灾后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对灾害管理和救援工作至关重要。
通过受灾情况统计表,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灾害对受灾地区的影响程度,进而有针对性地组织救援和救助工作。
同时,这也为灾后的恢复重建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有助于迅速恢复受灾地区的正常生活秩序。
受灾情况统计表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全社会的合作机制。
在灾害面前,政府、救援机构、社会组织和普通民众应当密切协作,共同努力,确保受灾情况统计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灾害,减少灾难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实现社会的快速恢复和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有助于给读者提供清晰的指导和组织,使文章更易于理解。
本文的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对受灾情况统计表进行概述,简要介绍统计表的背景和目的。
文章结构的目的是提供一个框架,使读者能够逐步了解受灾情况统计表的相关内容。
正文部分将详细讨论受灾情况统计表的三个要点。
第一要点可能包括灾害类型、灾区范围和灾情严重程度等内容。
第二要点可能涉及灾民救助措施、灾后重建计划等。
第三要点可能包括灾后心理疏导、灾害预防措施等。
结论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并指出受灾情况统计表对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