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当年,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

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职能并不是新鲜事物。

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

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

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

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

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的答卷。

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

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

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

“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

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

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2018年北京市春季普通高中会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8年北京市春季普通高中会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8年北京市春季普通高中会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必答题一、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赤壁赋》(节选),完成1-5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苏子愀然愀然:神秘的样子B.山川相缪缪:缭、盘绕C.酾酒临江酾酒:斟酒D.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有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B.下江陵,顺流而东也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C.哀吾生之须臾自其不变者而观之D.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而吾与子之所共适3.对下面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A.万物都有各自的归属,本不是我能占有的东西,即使无足轻重也不索取。

B.万物都有各自的归属,假如不是属于我的东西,即使无足轻重也不索取。

C.万物都有各自的归属,假如不是属于我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也不索取。

D.万物都有各自的归属,本不是我能占有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也不索取。

4. “客”引用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出自曹操的诗作《①》;而苏轼提到的“逝者如斯”,则出自“四书”中的《②》。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北京卷,含解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北京卷,含解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北京卷)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7个小题。

材料一当年,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

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

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

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

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

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

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

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

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

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

“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

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

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2018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2018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2018年北京市普通⾼中学业⽔平考试合格性考试语⽂参考答案2018年北京市普通⾼中学业⽔平考试合格性考试语⽂试卷答案及评分参考阅卷须知:1.认真掌握评分标准。

2.按规定的要求操作。

⼀(16分)1.A(3分)2.C(3分)3.A(3分)4. C (3分)5.①本图宦达②不矜名节③⽣当陨⾸④死当结草(4分。

每空1分)⼆(13分)6.D(3分)7.B(3分)8.C(3分)9.①乱⽯穿空②惊涛拍岸③清风徐来④⽔波不兴(4分。

每空1分)三(16分)10.C(3分)11.D(3分。

选D,得3分;选C,得2分;选B,得1分;选A,不得分)12.不好。

“糖塔”能表现出陈⼠成“希望”的⾼远、美好。

“受潮的糖塔”的倒塌,准确地表现了陈⼠成希望破灭的⼼路历程。

⽽“肥皂泡”飘忽不定,没有“塔”的⾼耸、厚重之感,“肥皂泡的破灭”是瞬间的,⽆法表现陈⼠成希望⼀次次破灭的过程。

(4分。

喻体特点2分,表现过程2分)13.评分参考:⽔平⼀(5-6分):解说准确、充实,结合作品内容具体、恰切,语⾔连贯。

⽔平⼆(3-4分):解说较为合理,能结合⼀定的作品内容,语⾔连贯。

⽔平三(0-2分):有⼀定的解说,能举出例⼦,语⾔基本连贯。

⽰例⼀:《⽩光》中的陈⼠成⼗六次参加科举考试,始终落榜。

他敏感脆弱,以致神智昏乱,⽽周围没有⼀个⼈过问。

陈⼠成总感觉周围⼀切,甚⾄连他所教的学童都看不起他。

他⽣活在⼀个孤寂、冷漠的环境中,内⼼极度苦闷,然⽽⼜⽆处宣泄,最终精神崩溃。

⽰例⼆:《孔⼄⼰》中的孔⼄⼰⽣活穷困潦倒,处于社会底层。

他读书,参加科举考试,⼀⽣连个秀才都没有考上。

鲁镇没有⼈关⼼他,反⽽嘲笑、歧视他,甚⾄连他想教⼩伙计识字,都受到冷遇。

他⾝边的每⼀个⼈都表现出对他的冷淡。

⽰例三:《明天》中的单四嫂死了丈夫,⼜死了⼉⼦,⽣活上没有了依靠,精神上也没有依托。

她境遇悲惨,希望得到周围⼈的同情,但没有⼈关⼼、安慰她,乡邻却怀着不同动机来“帮忙”,从她的不幸中获得好处,最终使她家徒四壁,精神上也受到压迫。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试题及答案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试题及答案爱录斋居士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试题及答案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当年,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

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职能并不是新鲜事物。

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

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

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

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

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的答卷。

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

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

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

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

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

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北京卷,含解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北京卷,含解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北京卷)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7个小题。

材料一当年,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

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

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

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

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

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

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

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

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

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

“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

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

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合格性考试参考答案(2)(2018)

合格性考试参考答案(2)(2018)

2018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
试模拟练习(二)
语文试卷答案及评分参考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愀然:忧愁的样子②缪:缭绕、盘绕③酾酒:斟酒④适:享有
2.( D )(3分)
3.译:万物都有各自的归属,假如不是属于我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也不索取。

(3分)
4.用原文选句,将下面一段分析文字补充完整。

(4分)
①渔樵于江诸之上②侣鱼虾而友麋鹿③寄蜉蝣于天地④渺沧海之一粟
5.( B )(3分) 6.( C )(3分) 7.( D )(3分)8.在横线上默写原句(8分)
①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
事②诵明月之诗歌窈
窕之章
③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
底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
沙白鸟飞回
9.说出这个题目的含义。

(4分)答:①罗阳为歼-15舰载机的成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②罗阳为国家的航空事业忘我奉献整整30年
10.(1)请你为纪念罗阳写一副对联。

(30字以内为宜)(6分)
答:
(2)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守望蓝天,看雄鹰振翅高飞。

多希望你仍能亮剑长空,再战鲲鹏之志。

你听到了吗?舰载机的轰鸣声,是为你自豪而歌。

11.( A )(3分)
12.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三句话还原到文中的甲、乙、丙三处。

(3分)答:甲③乙②丙①
13.找出文章中相关内容,填写在适当位置:(3分)
①南郭处士的懒②齐宣王设计的制度③制度的设计
14.参考答案见《合格性考试说明》P185。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附解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附解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附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当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

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职能并不是新鲜事物。

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

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台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

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

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

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的答卷。

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

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

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