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主义和纯粹主义_欧洲机器美学的缘起

合集下载

技术崇拜产生的艺术观念:未来主义

技术崇拜产生的艺术观念:未来主义

技术崇拜产生的艺术观念:未来主义引言:在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人们的生活、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与科技紧密相连的艺术思潮逐渐兴起,即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是一种强调科技、机械化和现代化的艺术运动,它积极地崇拜科技,将科技视为艺术的创作灵感和表现对象,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未来的向往和幻想。

本文将从未来主义的起源、核心观念、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等方面,探讨技术崇拜对于艺术观念的影响。

一、未来主义的起源未来主义艺术运动起源于20世纪初的意大利。

1909年,费利佩·托马索·马林特(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在《世界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未来主义宣言》的文章,正式宣告了未来主义艺术运动的诞生。

未来主义运动迅速蔓延至欧洲其他国家,成为20世纪艺术界的重要思潮之一。

二、未来主义的核心观念1. 积极崇拜科技未来主义艺术家坚信科技的力量,将科技视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关键。

他们崇尚机械化、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提倡将科技融入艺术创作之中,通过表现科技对于艺术的影响和启发。

2. 反传统主义未来主义反对传统、保守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规范,他们试图打破传统艺术形式的束缚,寻求新的艺术表现方式,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于艺术的新需求。

3. 表现动态、速度与力量未来主义的艺术作品通常表现出一种动感、速度感和力量感,将科技的冲击力和变革力融入艺术创作之中,呈现出一种充满活力和冲击力的艺术风格。

三、未来主义的代表人物及作品1. 费利佩·托马索·马林特(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马林特是未来主义艺术运动的奠基人,他的《未来主义宣言》是未来主义艺术思潮的宣言书。

他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于科技的崇拜和对于现代化生活的向往,如《新约诗歌》等。

2. 乔治亚·基罗尼(Giacomo Balla)基罗尼是未来主义运动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绘画作品中充满了动态、速度和光线效果,用色明快、构图简洁,完美地表现出未来主义的核心观念。

未来主义 构成主义名词解释

未来主义 构成主义名词解释

未来主义(Futurism)和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是两种20世纪初期在艺术和文化领域兴起的现代主义运动。

它们分别体现了不同的艺术观念和创作风格。

### 未来主义(Futurism)定义:未来主义是一种20世纪初在意大利兴起的艺术运动,强调现代科技、工业和未来社会的动力和速度。

它将技术和机械化视为对传统文化的解放,追求表达速度、动感和未来感的创作。

主要特点:1. 动态表现:未来主义强调运动和速度,艺术作品中常常出现抽象的运动线和动态效果,以表达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科技发展。

2. 机械美学:将机械和科技视为艺术的灵感源泉,强调工业化时代的机械美和机器对艺术的影响。

3. 战争与力量:一些未来主义者热衷于战争,认为战争可以为社会带来重生,强调冲突、力量和变革。

4. 革新语言:未来主义者试图通过革新语言来传达他们的思想,包括使用新颖的字体、排版和图形表现手法。

5. 拒绝传统:强烈反对过去的艺术传统,主张摒弃旧有的文学、艺术和社会规范,追求创新和变革。

### 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定义:构成主义是一种20世纪初在俄国兴起的现代主义艺术和设计运动,强调构成、结构和材料的运用。

构成主义者追求逻辑、功能和社会目的性,并将艺术与生产力紧密结合。

主要特点:1. 结构与构成:构成主义者强调在艺术作品中强调结构和构成,将艺术视为社会建设的一部分,强调功能性和逻辑性。

2. 工业化与实用性:构成主义注重工业化生产和实用性,提倡将艺术融入到生产和社会实践中。

3. 抽象表现:艺术作品中常表现为抽象、简约的形式,突出几何图形和结构化的元素。

4. 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构成主义者强调艺术家与技术的密切合作,将技术和机械化作为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5. 社会主义倾向:一些构成主义者将自己的艺术与社会主义理念联系起来,认为艺术应该为社会服务,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这两种运动在20世纪初期为现代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来的艺术和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设计史考试资料缩本

设计史考试资料缩本

1.人类设计活动的历史发展概要:分为三个阶段,即设计的萌芽阶段、手工艺设计阶段和工业设计阶段。

萌芽阶段从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制作石器时已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一定程度的标准化,人类的设计概念便由此萌发了。

到了新石器时期,陶器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开始了通过化学变化改变材料特性的创造性活动,也标志着人类手工艺设计阶段的开端。

而工业革命兴起,人类开始用机械大批量地生产各种产品,设计活动便进入工业设计阶段。

1900-10年代美术工艺与新艺术运动20C的起始,带有植物曲线与有机表现的艺术风格仍持续着,几何与直线形线条渐受大众注意,新材料与生产方式搭配着新的经济型态已逐渐影响设计发展,设计行业的组织化与实用化。

1910-20年代工业制造发展与第一次大战期间欧洲前卫艺术运动兴起,德意志工作联盟的成立与发展,带动标准化与预铸化工业,自1917年开始,欧洲重视机械美学的态度超越对传统工艺的重视,大量生产制造的产品,发展于物廉价美的资本主义中。

在德国的近现代设计之父,彼得贝伦斯为AEG工厂设计公司标志,包浩斯也在1919年开始设校。

1920-30年代装饰艺术与前现代设计运动藉由非洲与埃及考古发现,引发欧洲装饰艺术的兴起,装饰艺术比较不像是设计运动,而是属于一种风格的共态。

同时也是爵士舞的年代,苏俄的抽象构成画派、荷兰的风格派和德国包浩斯共同建构出,现代抽象简洁机能的设计世界。

1930-40年代流线型风格与工业设计受到空气力学与商业风格导向的美国流线型设计,配合雷蒙洛威在美国开启工业设计专业的特色。

伦敦地下铁地图的视觉新风格,为现代图表设计注入新精神。

胶合板材料与塑料材料,更具延展性与塑性,便于创造流线型产品风格,也适用在新电器用品上。

1940-50年代战后重建与俭约由于战后物资缺乏,因此重视俭约的设计风格与一般生活家居用品设计,成为此时期的重心。

在艺术与平面图象上,此时期仍受二次大战余波影响。

美国于1950年代的设计发展,由于二次大战间国防与民生工业的需求,而具有系统化和科学分析的客观程序。

技术崇拜产生的艺术观念:未来主义

技术崇拜产生的艺术观念:未来主义

技术崇拜产生的艺术观念:未来主义在当今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科技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这样的环境下,一种与科技相关的艺术观念逐渐兴起,那就是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是一种充满科技崇拜和以科技为灵感的艺术运动,它强调科技的发展和未来的美好前景,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技术的迷恋和渴望。

未来主义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的意大利,由费利佩·托马索·马里内蒂于1909年创建。

未来主义者们对新技术和机械化生产充满热情,他们相信科技将给人类带来更美好的未来,并试图通过艺术表达对科技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

未来主义对于现代文明和工业社会的高度评价和推崇,使其成为了20世纪初期欧洲最具影响力的艺术运动之一,并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未来主义的艺术观念主要体现在对科技和机械化生产的迷恋和推崇。

未来主义者认为,科技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力量,可以改变世界和人类的命运,因此应该积极迎接科技的发展,并将其融入到艺术创作中。

他们主张摒弃传统的艺术形式和手工艺术创作,而是将机械化生产和科技的创新应用到艺术创作中。

未来主义艺术的创作主题主要围绕科技、机械、速度和战争等方面,其中通过对速度和运动的运用来表现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科技化的特点。

未来主义者们利用机械化和科技化的手段,创作出了一系列充满未来感和科技感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技术的迷恋和渴望。

未来主义的艺术观念也对后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当代艺术也更加注重科技和机械化生产的运用,许多艺术家受到未来主义的影响,将科技和机械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未来主义的艺术观念也激发了人们对科技和未来的探索和想象,促进了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和交流,推动了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未来主义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质疑。

一些人认为,未来主义对科技的迷恋和崇拜过于盲目,忽视了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和社会问题。

未来主义主要派别及理论来源

未来主义主要派别及理论来源

1,未来主义理论来源,派别墨子云:“古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

然也。

顺理亦可说,谋而不得,以来知今。

未来主义研究之价值,就在于通过对未来之预测而达到对今天该如何作为的认识。

——题记未来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一种对社会发展的未来前景进行研究和预测的社会思潮。

未来主义主要有两个派别:社会历史学派和生态学派。

1,社会历史学派由科技决定论出发通过对科技进步造成的社会变化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了趋同论的结果,主要的理论有三个:1,丹尼尔。

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2,阿尔文。

托来勒《第三次浪潮》3,约翰。

纳斯比特《大趋势》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是后工业社会的理论基础,主要运用知识中轴原理建立后工业社会技术决定论,强调知识、技术的重要性,有利于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动态。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

托夫勒通过产业结构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从农业浪潮、工业浪潮、和知识浪潮这三种浪潮,作为工业化产物的资本主义要向实托邦挺近,即知识浪潮,第三次浪潮理论,《大趋势》明确提出了“信息社会的理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都会向私有制发展。

即信息社会理论。

2,生态学派,米都斯“零增长理论”,1,增长的极限来源于地球的有限化,五个因素,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粮食,反馈环路,全球化均衡状态是解决全球化性环发问题的最终出路。

卡恩“没有极限的增长”1,必须以长期性的视野出发,研究全球化的环发问题,2,全球化性环发问题是一种暂时性、地域性的问题。

3,增长是没有极限的,人类的前景是美好的。

罗马俱乐部提出的有机增长和新人道主义,有机增长主义多样性、差异性的质量的增长,有机增长是摆脱全球化危机的唯一出路。

佩西的“新人道主义观点”主要有:1,专项有机增长的重要性,2,文化是增长和发展的主要因素,3必须确定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

未来主义历史背景一场全球范围内的新科技革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勃然兴起。

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

2.诗歌顶楼派 这一学派接近“自我未来派”,成员 有В.舍尔申涅维奇(1893—1942)等。
3.离心机派 加入者有帕斯捷尔纳克、Н.阿谢耶夫 (1889—1963)等人 。
4.立体未来派 由Д.布尔柳克(1882—1967)、А.克鲁 乔内赫(1886—1968)、В.马雅可夫斯基、В. 赫列勃尼科夫(1885—1922)、В.卡缅斯基 (18可夫斯基 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是著 名的俄国诗人,代表作长诗 《列宁》 从正面描写列宁的光辉一生,描写群众对列 宁的深厚感情。他的喜剧讽刺了小市民及揭 露了官僚主义,并在戏剧艺术上有创新。由 于长期受到宗派主义的打击,加上爱情遭遇 的挫折,1930年4月14日,诗人开枪自杀, 身后留下13卷诗文。
前三个分支存在的时间都很短暂,总体成 就不大,未来主义特征也不十分明显,只有自我 未来派的谢维里亚宁较有影响,他的“纯抒情诗” 风格在当时很受欢迎,作品有《鼎沸的高脚杯》 (1913)、《金竖琴》(1914)、《香槟中的 凤梨》(1915)等。真正代表俄罗斯未来主义 的是“立体未来派”,其成员于1913年共同出 版了文集《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它成为该流 派的宣言,此外,在1910—1916年间还出版了 一系列体现该理论原则的诗集,如《审判官的陷 阱》、《瘦月亮》等。
一、未来主义的产生 二、未来主义的主要特征 三、主要分支及代表人物 四、立体未来主义 五、主要代表人物
一、未来主义的产生
20世纪初是诗歌繁荣的时代,俄国 文学涌现了代表俄国现代主义文学的文 学三大流派—象征主义、阿克梅主义、 未来主义,造就了勃洛克、阿赫玛托娃 和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大师。未来主义 几乎与阿克梅主义同时出现在俄国诗坛, 都声称要与象征主义决裂。
3.主要贡献 未来主义在崇尚文化虚无和追求古怪新 奇方面有极其极端性,但是他们的诗歌探索 还是颇有成就的。他们对民间生活的介入和 广泛的诗歌题材得到了高尔基的肯定。马雅 可夫斯基、赫列勃尼科夫、卡缅斯基等诗人 在诗歌语言和形式方面的实验探索,对日后 的俄罗斯诗歌发展和形式主义文艺理论研究 产生了很大影响。

技术崇拜产生的艺术观念:未来主义

技术崇拜产生的艺术观念:未来主义

技术崇拜产生的艺术观念:未来主义近一个世纪以来,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

在这个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一种以技术为核心的艺术观念——未来主义,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追捧。

未来主义通过对技术的崇拜和追求,探讨人类未来的可能性,传达人与科技的亲密关系以及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

未来主义起源于20世纪初的意大利,是一种强调科技进步和未来发展的艺术运动。

未来主义者相信技术的力量能够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改变传统的艺术观念,以赋予艺术新的意义。

他们追求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未来式的艺术形式,反对过去的传统和旧式的艺术风格。

未来主义的艺术作品表达了一种力量、速度和动态感,探索了科技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影响,并试图通过艺术展现这种影响。

未来主义对技术的崇拜可以从多个方面呈现。

首先是对机器和工业化的热爱。

未来主义者认为机器是一种完美的象征,可以代替人类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和进步。

他们将机器和工业化看作是艺术的新创新,试图将机器从日常生活中抽象为艺术品,借助机械的力量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式。

未来主义强调速度和运动的概念。

他们相信科技的发展将带来人类思维的加速和行动的变革。

他们试图通过表现速度和运动的艺术手法,引发观众在观看艺术作品时的紧张感和震撼力。

这种对速度和运动的追求反映了未来主义者对科技进步的崇拜,也表达了他们对未来世界的憧憬和向往。

除了对技术本身的崇拜外,未来主义对未来的展望和想象也是其核心观念之一。

未来主义者相信科技将彻底改变人类社会,创造出无限可能的未来。

他们试图通过艺术创作来展示这种未来世界的想象和美好,传递出一种对人类未来的无限向往和乌托邦式的理想未来。

未来主义的艺术作品通常充满了科技感和未来感,以虚构的场景、机器人、太空等元素表达出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未来主义的艺术观念并非没有争议。

一些人认为,未来主义过于强调技术的崇拜和未来的想象,忽视了人类本身的情感和价值。

未来主义名词解释

未来主义名词解释

未来主义名词解释
未来主义(Futurism)是一种现代主义艺术和文化运动,起源于20世纪初的意大利。

未来主义主张拒绝传统艺术形式和价值观念,代表着对机械、科技和城市生活充满热情的一代人的态度。

该运动以其革新精神、对未来的追求和信仰技术进步的立场而著称。

未来主义的核心观点包括:
1. 技术进步:未来主义者相信技术和科学将推动社会的进步,引领人类进入一个富有活力和高度发达的未来。

他们崇尚机器和工业化,认为机械化的生活方式能够解放人类的潜力和创造力。

2. 破除传统:未来主义者反对传统艺术和文化形式,认为它们束缚了个体的创造力和自由发展。

他们渴望创造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与现实生活和技术进步相契合,表达当代文明的精神。

3. 革新与速度:未来主义崇尚革新和速度,强调行动、力量和运动的美。

他们追求“动感美学”,表现为强调速度、冲击力和能量的视觉效果和形式。

4. 现代都市:未来主义者对城市生活有强烈的兴趣和热爱,认为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和人类进步的中心。

他们欣赏城市的繁忙、嘈杂和充满活力的氛围,并将其作为表现主题和艺术元素。

5. 我们应统一为一个目标:未来主义强调团结和凝聚力,主张
集体行动和共同努力实现共同的目标。

他们认为个体应服从于集体,将个人利益置于整体利益之上。

未来主义对20世纪艺术和文化的影响深远。

它开启了现代主义运动的浪潮,引领艺术家们摆脱传统约束,追求自由的表现和创造方式。

尽管未来主义在政治上与法西斯主义存在联系,但其追求现代性和社会进步的精神在后来的艺术、建筑、设计和科技领域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20世纪前40年的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与设计运动中,对机器的歌颂与摹仿几乎随处可见。

正如美国艺术史家亨利·塞热(Henry M. Sayre)所说,“在1920和1930年代,机器美学事实上主宰了一切的现代风格和现代运动”,“关于艺术与机器的修辞……在一战后事实上泛滥于所有的先锋杂志”。

[1]人们通常认为,未来主义、立体主义(纯粹主义)、构成主义、包豪斯(学派)、部分的达达主义甚至超现实主义均与机器美学相关联,人们习惯于将这些二战之前的艺术流派所表现的机器美学称之为“经典机器美学”(classical machine aesthetic),并将它视为“经典现代主义”(classical modernism)的核心要素。

经典机器美学对中国的影响,除了随处可见、为人所盲目欣赏的国际化风格的建筑以及带有机器美感的、简约主义的设计外,也体现在国内众多出版物的相关介绍中,然而如同对待其他的西方现代艺术或设计流派那样,这些介绍多半局限于从风格的意义上对机器美学加以限定,却很少思考促发这一“风格”的特殊历史机缘是什么,也很少设想,在欧洲文化之外,人们面对类似的现象时能否产生类似的反应?与这种不假思索的盲目接受相对照,在西方当代艺术与学术语境中,对经典机器美学所做的任何一种严肃的回顾或思考,均绕不开如下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1.是何种机器激起了20世纪初的艺术家对于机器的超乎寻常的热情?又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2.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超乎寻常的热情,为什么恰好在这个时间段产生了这种热情?在《机器美学的修辞学》(1999年)一书中,美国学者布鲁迈特(Barry Brummett)将激发“经典机器美学”灵感的机器定义为基于“M e c h t e c h”(机械技术)的,这种机器也即工业化时代使用油和钢的机器,或者说,是“齿轮,机械钟表,割草机,左轮手枪,活塞,硬而光洁的金属,钢水,多纱头的循环运动,凸轮轴令人眼花缭乱的舞蹈,以及工厂中简单实用、飞速穿过钢盒的轴和管”。

[2]布鲁迈特认为,机器美学还包括如下两个灵感来源:1.Electrotech(电子技术)或高科技,如计算机、激光和电子产品;2.Chaotech(混沌技术)或残损的机器,如生锈的正在坍塌的工厂,废弃的机器,烧毁的主板,撞坏的硬盘,没用的CPU。

[3]布鲁迈特宽泛地将后两种机器美学对应于当代。

在《第一机械时代的理论和设计》(1960年)的第二版序言(1980年)中,英国设计史家雷纳·班纳姆(R e y n e r B a n h a m, 1922-1988)将19世纪以来的机器史粗略地分为三个时期:1. 19世纪的维多利亚工业时代,也即“铸铁、煤烟和铁锈”的时代,操纵机器或受机器操纵的是“远离启蒙和文化”的无产阶级;2. 20世纪初的第一机器时代,这时的机器“轻盈,精致,洁净”,能够被文化精英所轻松操控;3. 1960年代以来的第二机器时代,也即“微型化,晶体管化,喷气式或火箭旅行,迷幻药和新家庭化工业以及电视和电脑”的时代,在这一时期,第一机器时代提出但未能兑现的承诺被轻易实现。

[4]班纳姆认为,与机器美学相对应的是第一机器时代。

后人回望这一时代,会觉得它遥远、难以理解;这一时代所产生的机器美学,如1910年代的未来主义和1920年代的包豪斯(学派)对机器的热情,容易让人觉得是孩子气和小题大做。

其实,第一机未来主义和纯粹主义——欧洲机器美学的缘起Futurism and Purism: Origin of the European Machine Aesthetic陈岸瑛Chen Anying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回顾未来主义和纯粹主义的历史,追溯了机器美学在欧洲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中的起源。

结合西方学者在这一问题上的有关论述,本文试图回答,是什么样的机器激起了当时的艺术家对机器的热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热情,其具体表现形式又是什么。

关键词:机器美学、现代主义艺术、未来主义、纯粹主义注释:[1]转引自Barry Brummett, Rhetoric of Machine Aesthetics, Greenwood P u b l i s h i n g G r o u p, 1999,p.32。

[2]同[1],第19页。

[3]同[1],第28页。

[4]R e y n e r B a n h a m, Theory and Design in the First Machine Age, 2nd Edition, MIT Press, 1980, pp.10-11.1231. 雷诺赛车,1903年 马塞尔·雷诺(Marcel Renault, 1871-1903)在巴黎-马德里车赛上。

2. 菲亚特经典11,50/60升,6缸,1907年,此车型应与马里内蒂的车接近。

3. 1909年,布莱里奥驾驶“布莱里奥6”飞越英吉利海峡。

器时代及其审美趣味已经过时的感觉,并不只局限于班纳姆所面对的建筑领域的后现代主义,而是1960年代以来西方世界的普遍感受。

1968年,当瑞典策展人胡滕(K.G.Pontus Hultén)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为机器艺术和动态艺术办展时,展览的标题被命名为“ 从机械时代终结处看机器”,[5]大有一个时代已终结的感慨。

尽管第一机器时代的钢铁机器依然会出现在廷格利(Jean Tingguely, 1925-1991)这类艺术家的作品中,但以电子技术和计算机为基础的新媒体艺术注定会成为主流。

而更关键的一点是,从整体精神气质上来看,即使是廷格利貌似“经典”的机械装置,也与塔特林(Vladimir Tatlin, 1885-1953)“第三国际纪念塔”(1920年)所代表的那种经典机器美学有着天壤之别。

经典机器美学以一种近乎匆忙的方式告别了历史舞台,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它的登台亮相又可谓姗姗来迟。

为什么机器美学没有出现于机器已开始大规模改变社会生活基础的19世纪?班纳姆的三阶段说本身即暗含着对这一问题的回答:19世纪的工业和机器还没有给精英阶层的生活带来强烈震荡。

另一种可能的回答是,尽管工业革命早在18世纪中叶便已开始,但早期的机器常常因缀满装饰而不具备机器特有的美感。

以上这些说法都有道理。

但是,人与机器的现实斗争,从“珍妮纺纱机”(1764年)被发明的那一天起便已开始,对机器的思想文化反应(如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乌托邦和反乌托邦小说,浪漫主义,艺术与手工艺运动)贯穿于整个19世纪,机器作为一个基本隐喻,甚至先于工业革命便已在培根(F r a n c i s B a c o n,1561-1626)对新大西岛的幻想和笛卡儿(R e né Descartes, 1596-1650)“动物是机器”的断言中出现了。

考虑到上述因素,我们绝不能说,20世纪初的机器美学是对机器时代的到来所做的唯一的或全新的文化反应。

在机器美学产生之前,机器所引发的社会动荡和变迁以及欧洲思想文化界对此所做的回应,足够写上厚厚几大本书。

描述这段漫长的机器美学前史虽非本文的任务,但意识到它的存在,却使我们在回溯和评价20世纪初的机器美学时带有更强烈的问题意识:对工业化及机器时代的来临,可以有而且事实上也存在过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反应,为什么一定要是机器美学?[6]这一问题意识和上述有关“什么”、“怎样”和“为什么”的问题一起,构成了我们理解和评价欧洲经典机器美学的基本出发点。

一、机器美学的起源:意大利未来主义机器美学作为一种审美倾向,泛滥于一战前后出现的各种现代艺术和设计派别,但具体到“机器美”(Beauty of Machine)、“机械美”(M e c h a n i c a l B e a u t y)或“机器美学”(M a c h i n e Aesthetic)这类具体的表述,其发明权却应归功于意大利未来主义,或更准确地说,应归功于其核心和灵魂人物马里内蒂(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 1876-1944)。

马里内蒂生于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后随父母迁居米兰,在巴黎受教育,又在米兰创办了文学刊物,并领导了意大利和法国的未来主义运动。

1909年2月20日,马里内蒂在《费加罗》报的首页上发表了著名的未来主义宣言《未来主义的基础及其宣言》(法文原名Manifeste du futurisme)。

该宣言对由汽车的疾驶而带来的速度之美进行了热情的歌颂:Nous déclarons que la splendeur du monde s'est enrichied'une beauté nouvelle la beauté de la vitesse.我们宣称这伟大的世界已因一种新形式的美─速度之美─而更添其光彩。

[7]在1910年的宣言《人的增殖与机器的统治》(L’U o m omotiplicato e il Regno dello macchina)中,马里内蒂明确使用了“机械美”(la bellezza meccanica)这样的字眼,机械美源于“对机器的爱”(l’amore per la macchina),而“机械师满是煤灰的指甲”则最初见证了这种爱。

[8]目前看来,这大概是在具体的措辞上对机器美学的最初表达。

马里内蒂的《未来主义的基础及其宣言》写于1908年。

这篇充满诗歌隐喻、晦涩难懂的文本,受到了不同时代的阐释者的关注,其中最具权威性的一种解读来自雷纳·班纳姆(1960年)。

班纳姆相信,马里内蒂在米兰的父母家中撰写了这篇宣言,宣言中的某些段落具有“精确的地形学定位”。

[9]通过复原1908年前后马里内蒂老宅中充满东方装饰趣味的陈设以及有轨电车与运河共存的米兰都市景观,班纳姆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一种相对不剧烈的变化会引发一种“突变”式的感受?[10]由技术的演进所带来的城市变迁在巴黎、伦敦、纽约、布鲁塞尔和柏林都曾出现,甚至远胜于米兰,为何独独在米兰率先出现了如此强烈的反应?班纳姆推测说,英国的变化是渐进式的,令人难以察觉,法国人过于关注政治,因此对技术的变迁缺乏敏感,唯有马里内蒂这个往来于米兰和巴黎两地之间的意大利人,才形成了如此强烈的反差。

如果说班纳姆着重解决了前文所提的“为什么”问题,那么其后来者英国开放大学的本顿教授(Tim Benton),则在《机器之梦:未来主义和新精神》(1990年)一文中着重解决了是何种机器激起了马里内蒂和柯布西耶灵感这样的问题。

[11]从马里内蒂写于米兰的这篇宣言看来,其核心内容是对夜间飙车经历的诗意描写,这一经历直接导致了其后对“速度之美”的赞美。

很明显,激发未来主义灵感的机器主要是汽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