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难行易例子
知难行易的例子

知难行易的例子
在生活中,知难行易常令人惊叹,更常出现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
例如,一个著名的例子
是学好一门新语言。
虽然学习一门新语言看起来非常困难,但实际上却能够得到简单的方法,迅速体会到它的魅力。
初学者需要记住语法规则、单词和句式,这可能看起来很困难,但是只要坚持不懈地反复练习,每个学习者都会发现自己的进步,久而久之,就能说出表
达自己的想法的完整句子而不会被考试拦住。
另一个例子是改变思维模式。
一个人习惯性的思维可能会限制他在某些方面的发展,因此
需要试着去做出应对。
但很多人都以为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其实不然,仔细思考,你会
发现有些事情并不像你一开始以为那样困难。
比如,你可以改变你一直以来对某个问题的
看法,考虑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它,很多时候,你会发现改变习惯的过程其实并不困难。
此外,培养人的实践能力也是一个知难行易的例子,虽然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然而不知道
如何将知识用于实践,这是一个难题。
但要培养实践能力并不困难,广泛积累实践经验,
多动手去实践,总结从经验中发现的问题,反复尝试,不断改进就可以收获实践能力。
另外,我们可以用调整时间安排、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多多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学习或
实践活动等来突破学习能力瓶颈,使自己的学习更加有效的利用时间。
总的来说,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像普通人理解并实现一个梦想一样,这就
是知难行易的精髓所在,也是我们达成目标的基础,但要做到这一点,每个人还需要不断
学习和积累能力,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才能打开更宽广的世界。
知难行易的例子古代

知难行易的例子古代古代有这样一句话:“知难行易”,它解释了很多人成功的原因。
用这句话来说,很多人成功的原因在于他们知道什么是难,而且他们会正确地去做他们所知道的事,不论这些事有多难或者把他们拉远了自己的目标。
这句话在古代被广泛使用,它成为古代社会学习的哲学,指的是古代的人们重视学习,并用实践来支撑学习。
在古代,智慧永远是最初被尊重和重用的技能。
古人重视得到智慧,她们积极探索知识,再经过实践检验后再将其传播出去。
一般地说,任何有智慧的人都会重视实践和经验,以此来提升自己在某一特定领域上的能力,他们也会将自己获得的智慧传播给他人供他们参考和学习。
古代把“知难行易”作为学习智慧的基础,它也是古代的法律架构的一部分。
在古代的中国,实行的就是“知难行易”的思想,即所有法律都应该符合老百姓的利益,应该有足够的理由来解释为什么某一特定的法律是有效的。
古代的法律不仅仅是实施性的,更重要的是要能够给人们带来公正。
在古代,除了法律以外,“知难行易”的思想也出现在其他领域,比如宗教、哲学、医学等等。
对于追求宗教信仰的人来说,他们认为知道真理并不容易,他们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思考,有时知道真理甚至更加困难,但只要通过持续的努力,他们就能够最终找到答案。
此外,哲学家也一直在讨论“知难行易”:获取知识是不容易的,而且要去做这些事也很困难,但只有把它们做好了,才能够让自己拥有更加宝贵的知识。
甚至在古代的医学学科中,都有“知难行易”的思想:只有经历了长时间的学习,并且经过实际的实践,才能拥有更好的医疗能力,从而为病人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服务和治疗。
总的来说,“知难行易”在古代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它已经成为古代学习的哲学,而且它也广泛影响了古代的文化、法律、宗教和医学。
此外,“知难行易”也是一种道德准则,赋予人们不断学习的精神,让他们严格把握自己的行为,持续努力地去追求真理,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好的活力。
知难行易

知难行易的例子及名言

知难行易的例子及名言例子:1、设立经济特区1948年春节前夕,邓小平本着“知难行易”的心态来到深圳特区。
当邓小平提出沿海建立特区时,作出了相关多的政策对深圳进行实践。
当初不少人强烈反对,担心社会主义机体会受到资本主义毒瘤的侵害。
实践却证明,深圳已成为大陆经济建设的窗口。
2、爱迪生寻找灯丝爱迪生发现灯泡里的空气影响灯泡使用寿命,认识到灯丝的熔点要高,花费数年,尝遍1600多种材料,写了两万多页的笔记才找到合适的灯芯。
把电灯的发明与电灯的生产相比,知比行更难。
3、考试成绩家长训斥儿子,你的外语成绩又下降了。
你知道落后的原因吗?儿子说,知道,用功不够。
家长“乘胜追击”,既然知道原因了,你该怎么办?儿子一本正经地说,从明天开始6点起床背单词,保证成绩进前10名。
然而第二天早晨,不管家长如何大声呼喊,这个中学生继续鼾声如雷,迟迟不愿起床。
“道理知道”了,但“做起来难”。
名言:1、人间如果没有爱太阳也会灭。
一雨果2、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3、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4、用习惯和智慧创造奇迹,用理想和信心换取动力。
5、管理创新,知易行难,成功必须创新。
6、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
一莫里哀扩展资料:中国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孙中山的认识论学说。
中国古代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说法,历来为人们所遵奉。
孙中山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实践中,深感这种传统旧说不但不能激励人们的进取精神,反而助长一种畏难苟安的心理。
“不知固不欲行,而知之又不敢行,则天下事无可为者矣”。
他认为这正是中国近代之所以积弱衰败,革命事业不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破除这种旧的传统观念,鼓舞人们“无所畏而乐于行”的勇气。
孙中山提出了相反的命题:“行之非艰,而知之惟艰”,并以饮食、用钱、作文、建屋、造船、筑城、开河、电学、化学、进化等十事作为论证,说明人们在求得某一种科学知识以前,早就在那里实际地行动了。
知难行易例文

知难行易中国很早就有先知而后行、知难行易的古训,大概的意思就是做事之前都该想清楚如何去做;遇到了困难该如何处理;成功或失败后将以什么样的状态来面对,准备好这一切后,行起来必定会容易很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其对应的知易行难却表达的是完全相反的概念,这就促使我抱着浓厚的兴趣来分析“知难行易”的是与非。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都会认为“知比行更难”。
正是因为“知比行更难”,所以在求知的过程中,欲认知一件事物,就该从理论上入手,先认识它、理解它,最后吃透它。
这就比我们自己漫无目标的反复尝试会容易得多,因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这的这些理论都是前人通过无数的艰辛实践才获得的。
举个实例吧:在生物课上我们都会学习显微镜的作用与使用,一些关于显微镜的概念和使用步骤很难记住,但我把它们死背下来、消化了以后,在实验室使用显微镜时遇到的困难肯定就会少得多,这无疑就验证了知难行易。
虽然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势”,可光是盲目地去做不用脑袋去思考那才真正是“假把势”。
想一想,人类的祖先就是通过一代代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创造才有了我们的今天,虽说是因为不断的实践与积累经验才会有进步和新的发明,可光靠行动不靠脑子行吗?如果古猿不知道锋利的石头更容易攻击敌人、更容易刮开动物表皮,它们会不断地去创造、不断地去发现么,那又怎样会有我们今天的社会?理念上的东西虽然常被人们说成是空洞的,可那绝对不是一堆垃圾,正好相反,那是精华、那是人们在漫长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智慧。
正如我们学习的数学一样,教科书上所给的虽然只是一些刻板的定理,老师主要是做相关讲解和进行针对性的解题技巧训练。
但书中教给我们的这些知识则并不全是老师们个人的发明、发现,而是老师们在吸收、消化了前人的相关知识后才有资格站在了我们的讲台上。
这正是知难行易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在求索的过程中故然有太多的不容易,可掌握了精髓、掌握了技术,做起来不也是大刀阔斧、易如反掌么?知难行易走平坦的路,脚窝最浅;走泥泞的路,脚窝最深;刻在石阶上的脚印最久;刻在荆棘中的脚印最美。
有关知难行易的例子

有关知难行易的例子
一、盲人找象
例如:老子的《道德经》中记载的一个故事:一位盲人曾经大声责问
附近的人:“请问象到底是什么样子?”一些环境中观察良好并聪敏的
人回答他说:“它长得有点像你,只是比你更大更宽大。
”于是,盲人
理解了,他明白了“宽、大”到底是什么概念,也提高了自己的智力。
二、印务大师
例如:此故事可以见证“印务大师”这一说法:一位印务师被授予一系
列所谓“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和他的学生们联袂力求应对:从事法
律写作,将议案写得简明扼要,写出易读易懂的文章。
印务师把所接
受的任务变成了可能,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使他博得了高
度赞誉。
三、熊猫问题
例如:林纳斯·佩里将自己比喻为一只熊猫,他把他的发明——在火车
上放置一只熊猫,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步骤,把这只小熊猫安上到车上,佩里认为熊猫上车这个困难的问题是一个“知难行易”的问题:他知道
这个问题有多么困难,但是他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确定并完成了解决这
一问题的方法,最终做到了实质性的成果,也奠定了他的事业基础。
四、火蚁过河
例如:韩非子的《韩非子》中记载的一个故事:某一年夏天,一道河流水里出现了大量的火蚁,蚂蚁的确离它们的家园比较远,正准备回家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被河水围住了,但是他们又渴望回家,于是做出了一个实现自己愿望的奇思妙想,其方式就是一只只火蚁排成一个长队,形成一个向另一侧延伸的“桥”,通过这个“桥”,众多火蚁终于可以安全的抵达彼岸,达到了最终的目的,也体现出了“知难行易”的真理。
知难行易辩论作文

知难行易辩论作文今天咱们来聊聊“知难行易”这个超有趣的话题。
先来说说这“知”啊,那可真是难如登山。
就好比科学研究领域,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在当时那简直就是惊世骇俗。
大家都觉得地球是中心,太阳围着咱们转,这观念都根深蒂固了。
哥白尼要想知道地球其实是绕着太阳转的,那得打破多少传统的束缚,得经过多少细致的观测、复杂的计算啊。
他得去研究天体的运行规律,得有深厚的数学知识、天文知识作为支撑。
而且当时可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观测设备,就靠着一双眼睛和一些简陋的仪器,这得克服多少困难才能得到这个“知”啊。
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想明白的事儿,是要和整个旧的知识体系、宗教观念对抗的,这“知”的过程简直就是在荆棘丛中开辟一条新路。
再看看发明创造的事儿。
爱迪生发明电灯,大家都知道电灯现在多普遍啊,一按开关就亮。
可是在当时,要知道怎么让一个东西持续发光,那可太难了。
爱迪生得去了解各种材料的导电性、熔点,得做无数次的实验。
什么碳丝啊,钨丝啊,这些东西可不是一下子就冒出来的。
他得先有一个关于电和光的知识体系,知道电怎么转化为热能,热能又怎么转化为光能,这中间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可深了去了。
光是收集这些知识,从那么多的未知里找到一点有用的线索就难如登天,这还只是“知”的部分呢。
咱们再聊聊行。
一旦知道了该怎么做,那做起来其实就没那么难了。
就拿做蛋糕来说吧。
假如你已经知道了做蛋糕的配方,什么面粉多少克、鸡蛋几个、糖放多少,还有烤箱的温度和烤制的时间。
那你只要按照这个步骤去做,就算是个厨艺小白,也能做出个像模像样的蛋糕来。
这个行动的过程就是把已知的东西按照步骤组合起来,并没有太多不可逾越的障碍。
可能第一次做的时候会有点手忙脚乱,但只要你知道方法,多做几次肯定能做得很好。
又比如说,现在大家都知道健身的一些基本方法,像跑步怎么跑不伤膝盖,深蹲怎么做姿势才标准。
只要你知道了这些知识,那你每天去执行这个健身计划就相对容易。
无非就是克服自己的懒惰,按照正确的方法去做就好了。
知易行难的名言和事例

知易行难的名言和事例1.知易行难名言第一,知易行难是不断被前人所印证的。
早在几千年以前,孔子就已经说过:“言知之易,行之难。
”《尚书》中也提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也。
”而在现代,建筑长江三峡大坝的设想和详细方案早在毛主席时代就已经被提出,可是为什么我们还是花上了几十年的时间才把它建成?谁不知道只要植树造林就能防止土地沙漠化,可是我们的土地还是以惊人的速度被沙化。
这些都无不印证着,知易行难!第二,知易行难中的知与求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求知是什么?求知就是探索真理,这正与现代汉语字典中的行的概念不谋而合!而科学家的大量试验探索无不是在印证,各种猜想和理论!而证明不可否认是一个行的过程。
歌德巴赫早在1742年就提出了他的猜想,可是为了证明他的猜想,各国数学家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爱因斯坦早就提出了相对论,可是至今我们任然无法证明!,这些不都说明了知易行难吗?第三,自古以来明知故犯的人是何其之多啊!那些因贪污而入狱的人难道不知道“君子敛财,取之有道”的道理吗?那些知法犯法者,难道不知道触犯法律的的后果吗?那些闯红灯的人难道不知道被汽车撞了的结果吗?他们当然知道!但是个人的欲望让他们丢掉了,礼义廉耻,心存侥幸。
控制个人欲望是何其的难啊!这不都说明了行比知难吗?第四,知易行难更符合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体系,我们在行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我们所无法预知的不确定因素,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些无不加大了行的困难程度!并不是我们知道了,就可以忽略外在的客观因素,主观的认为一切万事大吉了。
所以从马克思为主义哲学的角度看,知易行难。
2.知易行难名言第一,知易行难是不断被前人所印证的。
早在几千年以前,孔子就已经说过:“言知之易,行之难。
”《尚书》中也提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也。
”而在现代,建筑长江三峡大坝的设想和详细方案早在毛主席时代就已经被提出,可是为什么我们还是花上了几十年的时间才把它建成?谁不知道只要植树造林就能防止土地沙漠化,可是我们的土地还是以惊人的速度被沙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难行易例子
走平坦的路,脚窝最浅;走泥泞的路,脚窝最深;刻在石阶上的脚印最久;刻在荆棘中的脚印最美。
请别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持“行难知易”心态者,一生将一事无成。
名人萨迪说:“有了知识不应用,如同一个农民耕而不播种。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笔下的文学典型罗亭:罗亭心里充满了改造社会的愿望与宏伟的理想。
他具有雄辩的演讲才能,美妙动人的言辞。
这些常常使听众激动万分,钦佩不已。
但在行动上罗亭却一事无成。
一遇到障碍,请别本着“知易行难”的心态而对目标失去实践。
请别动摇!请别屈服!请别退却!
东隅已逝。
桑榆非晚。
持“知难行易”心态者,一生将马到功成。
名人陶行知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1948年春节前夕,邓小平本着“知难行易”的心态来到深圳特区。
当邓小平提出沿海建立特区时,作出了相关多的政策对深圳进行实践。
当初不少人强烈反对,担心社会主义机体会受到资本主义毒瘤的侵害。
实践却证明,深圳已成为大陆经济建设的窗口。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
“知难行易”心态者,一生将无怨无悔。
陆游曾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伽利略为了证明他的自由落体运动原理的正确性,大胆设计制作了两只球,一只实心球,一只是两个半球合起来的空心球。
然后,将两只球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结果证明加速度相同。
他为了自己的信念,在众人怀疑和讽刺的眼光下,他成功了。
带着平凡人所没有的“知难行易”心态,他的人生已无怨无悔,没有人可否认他的努力,他的实践精神!
“知易行难”,乃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知难行易”,乃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乃受命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身后是脚印,前方是太阳,请带着“知难行易”的心态,用力地走!
1)知的第一层含义告诉我们,“知”是一个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
创造知识
比运用知识更难.爱迪生花费数年,尝遍1600多种材料,写了两万多页的笔记才找到合适的灯芯。
把电灯的发明与电灯的生产相比,知比行更难。
探索方法比运用方法更难。
知理论还要懂方法。
发挥才能的特警有很多,但是要找到最合适自己的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问题。
认识规律比按规律办事更难。
认识规律是不懈求索,积沙捡金的过程。
他需要谨思慎学的严谨思考,他需要抽丝剥茧的耐心细致。
有了规律的指导,按规律办事不就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了吗?所以,知难行易。
2)我们承认,行,在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下,执行起来会有一定得难度。
但,知的第二层意思告诉我们,知,是一个求索方法的过程,是一个使行由难变易方法的探索过程。
交通工具让我们的出行不再成为难题;固话,手机以及因特网让我们“天涯若比邻”。
知,让我们行不再艰难。
所以行暂时难,只是因为知之不足或知之不深。
行,是在已知的道理或经验的指导下进行的,而知更多的是探讨未知领域。
方向的未明性,致使前路的坎坷加剧,探索的过程更为漫长。
其中所需的过人毅力与艰辛岂是一个“难”字所能言喻。
行难,但是面对解决行难的知,知更难!从社会层面分析,倡导知难行易,是改变世人因“知易”的错误认识而产生的轻蔑学识的态度。
承认知难,作为开拓创新的一代,我们才能基于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迎难而上,去开拓未知。
承认行易,是在惊醒自己,面对众多的科学知识,我们不能学而不知,学而不用,应该“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更需要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来繁荣我们国家。
社会需要知难行易。
这是宋明儒学理学家们争论的最大议题吧
我觉得明中期心学大家王阳明的看法最正确
知行合一
知,可以解释为认知,也可以解释为知识
行,实践,履行
王阳明认为,知和行并不存在谁难谁易
他倡导的是一种体验哲学
你应该去经历,去体验,然后获得知识,再以知识为指导,接着去体验去经历去感知,这样,你的知识就是无止境的
这是一种科学发展观
也是一种思想解放的路子
正所谓流水不腐
因为不管是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
最终都会走到一个极端去
但知行合一不同
知行合一是没有止境的
你可以把知行合一看作一种辩证的哲学思维
同时你也可以把知行合一看作一种方法论,行为学
阳明先师的思想真是高屋建瓴啊
这样的话这种思维在体验和学习中不断积累成长
永远没有止境
不拒绝质疑,不拒绝挑战
劝你读点王阳明的书他的心学,后来被称为王学在明末思想解放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被称为中国卢梭的黄宗羲就是心学的门人
这种思想更人性化也更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