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原创11篇

篇一

现行的《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高鹗和程伟元续写的,作为一个红学爱好者,对其中的故事铺排和人物结局本应无所非议,但是按照第五回的暗喻,似乎在部分情节上有所出入,那么,从贾母对宝玉的婚姻的态度上来看,个人觉得与原著和作者意图相去甚远。

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贾母看黛玉神气不好,便出来告诉凤姐等道:“我看这孩子的病,不是我咒他,只怕难好。你们也该替他预备预备,冲一冲。或者好了,岂不是大家省心。就是怎么样,也不至临时忙乱。咱们家里这两天正有事呢。”这些话绝不像是一个疼了黛玉多年的外婆对外孙女的态度,更何况自己的女儿已经不在了,贾母的态度极大的转变,不免让人惊讶不已。

出于常理,贾母与宝黛二人的关系。黛玉是嫡亲的外孙女,是老太太最心爱的唯一女儿贾敏所生,从小在老太太身边长大,承欢膝下,且素来与宝玉融洽,与老太太自然是感情深厚,即使再小性,也没有出过大问题,更何况聪明的王熙凤一眼就看出来,老太太的心意,吃茶一端的调侃可是有目共睹的。再看宝钗,进贾府的时间不长,与贾母并无血缘关系,自然远了一层,言语间也是要客套些,多夸夸宝钗,合乎礼节,也展现大家族长者的接客待人的风范。但是针对贾宝玉这个家族灵魂人物的婚事,怎么能客套呢?怎么可能不给林黛玉找一个好的归宿呢?贾母对宝玉的婚事早有打算,而且标准早已制定好了,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斟情,原文:那张道士又向贾珍道:“当日国公爷的模样儿,爷们一辈的不用说,自然没赶上,大约连大老爷,二老爷也记不清楚了。”说毕呵呵又一大笑,道:“前日在一个人家看见一位小姐,今年十五岁了,生的倒也好个模样儿。我想着哥儿也该寻亲事了。若论这个小姐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的过。但不知老太太怎么样,小道也不敢造次。等请了老太太的示下,才敢向人去说。”贾母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可见,贾母不愿意外面来的姑娘,也就是说,打发道士只是一面说辞,最终的选择不看家底,摸样性格最重要,心中的理想人选不言而喻了。

然而,最终续写版本中,通过掉包计,让雪雁做“幌子”骗着宝玉完成婚事,然而这却是贾母听从王熙凤的主意设计出来的,一方面不符合人之常情,另一方面这时候就根本不管嫡亲外孙女的死活,这又怎么能让人信服呢?

篇二

《红楼梦》小说中关于诗词和对句有很多,例如芦雪庵即景联诗等就让人钦佩不已,所以曾经有人直言不看总体小说,只把其中的诗词拿出来,在清朝文坛上也将占有一席之地,可见《红楼梦》中的诗词造诣不一般,在这里只想说说菊花诗一段。

小说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的菊花诗一共有12首,其中林黛玉3首、贾宝玉2首、薛宝钗2首、史湘云3首、探春2首,文中李纨笑道:“等我从公评来。通篇看来,各有各人的警句。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所以大家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然后《簪菊》《对菊》《供菊》《画菊》《忆菊》次之。”从中不难看出菊花诗中林黛玉无可非议的成为第一。既然《问菊》成为第一,看看这首诗写了什么,小说中不止一次提到林黛玉比较喜欢陶渊明的诗,这首《问菊》中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让人依稀看到“采菊东篱下”的影子,问的菊花“何寂寞、可相思”表现出黛玉的寂寞与相思,既合情又合理同时还符合林黛玉的性格多愁善感,最后一句“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如果说是问菊花不如说是在问自己。湘云评论的也很真切,“偕谁隐”“为底迟”真个把个菊花问的无言以对,可见问菊花是得到大家的认可的。黛玉本来是灵河岸边的将珠仙草,只因与石头有缘,所以才跟随他来到尘世,只为一人来,举世当然没有与她有共同语言的,因为她的心中只有宝玉一人。一首诗歌不但表现出她平时爱好,更重要的是把菊花诗与自己的志向和生命连接在一起,怎能不让人感动呢?

然而,小说中的诗的精妙之处何尝只有这一次,更重要的是《葬花吟》和《秋窗风雨夕》成为古代诗歌的典范,虽然《秋窗风雨夕》经常被评论家批评为是《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