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闻生:第一次翻译时险些晕倒
“生女当如唐闻生”(上)

唐明照和张希先是一对有着不寻常经历的华侨夫妇。他们在中国和远离祖国的异国大地上为中国革命奋斗了六十余年。
唐明照和经历过“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战斗洗礼的张希先都出生在中国南部最重要的省份——广东。原名唐锡朝的唐明照是恩平人.1910年生于塘龙村的一个华侨家庭。20世纪20年代初,唐家举家迁往美国旧金山。张希先祖籍开平县.她1912年出生在一个华侨世家,祖父是一位医技精湛的老中医.早年只身漂洋过海到美国谋生。父亲张襄培少时自习中医,后来也到美国悬壶济世。
读书| 首页 | 新闻 | 滚动 | 时评 | 上海 | 长三角 | 专题 | 财经 | 体育 | 教育 | 演艺 | 健康 | 时尚
| 读书 | 笔会·夜光杯 |
| 讲演 | 图片 | 世博会展 | 房产 | 职场 | 汽车 | 数码 | 宠物 | F1 | 地图 | 团购 |
1936年夏天,张希先大学毕业后在广州执教一年又重返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继续攻读幼儿教育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此时,她与昔日的男友唐明照久别重逢。
少年时代随父母迁居美国旧金山的唐明照在那里读完小学和初中,随后回国就读于南开中学。毕业后.唐明照考入清华大学政治系。他在“九一八”事变后参加革命,并于同年底加人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北平西郊区委委员、中共北平市委组织部长等职务。1933年春。唐明照因病中断了在清华大学的学业,转赴美国加州大学历史系研读西方近代史。同时担任美共加州大学组织部长、宣传部长和支部书记。1937年,唐明照圆满结束了在这所美国名牌大学的学习.参加创建纽约华侨洗衣馆联合会.任英文干事。1938年,唐明照与张希先在纽约结为伉俪。
唐闻生是新中国第一位联合国副秘书长唐明照先生的大“千金”。很多美国人则叫她“南希·唐”。她诞生在纽约布鲁克林区一家普通的产科医院,所以基辛格博士第一次秘密踏上中国国土时便调侃她“可以竞选美国总统”。唐闻生一口漂亮流利的美国东部口音的英语使她轻松自如地从跟随周恩来总理十七年之久的冀朝铸手中接过了“接力棒”。美国著名老报人索尔兹伯里曾以极为赞赏的口吻描述这位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校友的译技:“她的翻译是那么熟练和敏捷,使我几乎无法感觉到双方是在说着两种不同的语言。”唐闻生无疑是继冀朝铸之后中国外交界最优秀的英语译员。
冀朝柱

田炳信·深谈系列人物:冀朝铸,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斐济、瓦努阿图和基里巴斯大使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英国大使原联合国副秘书长时间:2005年1月9日地点: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冀朝铸:中国红墙第一翻译“见过大蟒蛇拉尿”是广东人的一句俗语。
是指闯过大码头,见过大世面,经过大风雨,见过真人、高人、伟人的人。
冀朝铸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中共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重要的人名榜和大事件中,都有冀朝铸的影子。
他给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人担任过翻译。
其中,给周恩来当翻译长达17年。
板门店他是翻译,万隆会议他是翻译,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会见斯诺他是翻译,基辛格秘密来华他是翻译,邓小平复出首次访美,他在半百之年仍任翻译。
1970年,毛泽东主席陪斯诺在天安门城楼参观,站在中间的冀朝铸为他们翻译1964年,冀朝铸为周恩来总理和埃及总统纳塞尔当翻译每个人都有一把通天入地的命运之梯。
冀朝铸的梯子比他人的高、长、结实、耐用。
冀朝铸出生在山西,是个被宠坏了的地主家的孩子,9岁时住进了纽约贫民窟,19岁考入哈佛大学。
1938年随父赴美,先后在纽约城乡学校、霍莱斯·曼一林肯中学读书,1948年考入哈佛大学,1950年10月回国,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学系。
1952年4月赴朝鲜开城参加中国和谈代表团工作。
1954年4月回国在外交部工作,先后参加过“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中国代表团的工作和中美建交和谈工作。
1973年3月,赴美国中国联络处工作,任参赞,1975年5月回国,担任外交部国际司副司长,1979年任外交部美大司副司长。
1982年3月任中国驻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
1985年任中国驻斐济瓦努阿图·基里巴斯大使。
1987年任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大使。
1991年任联合国副秘书长,1996年离任回国。
按冀朝铸1952级清华化学系的同班同学龚育之的话讲:他见证了打开中美关系的全过程,从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接见斯诺发出的最初信息,到基辛格秘密访华的破冰之旅,从尼克松公开访华的联合公报,到中国驻美联络处的艰难草创,从中美建交后邓小平的出访美国,到担任驻美使馆的公使衔参赞。
坐在国家领导人身后的女翻译

坐在国家领导人身后的女翻译江泽民主席,常用诗词古文。
朱镕基总理是搞经济出身的,所以经常会用到经济、金融方面术语。
而温家宝总理也喜欢用诗词,但引用最多的是刘禹锡、王安石和屈原的诗词。
这些习惯,作为领导人的翻译,都必须清楚。
2012年3月14号,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
这次见面会历时3个小时,全球有超过18亿观众收看直播。
而作为温家宝总理身边的女翻译,张璐这是第三次出色地完成任务。
张璐第一次以温家宝总理翻译身份亮相是在2010年3月。
当年全国人大闭幕后,温家宝总理的记者见面会成了中外媒体关注的焦点。
坐在温总理身边的美女翻译张璐,由于现场流利地翻译温总理引用的古诗词,立即受到亿万观众和网民的热捧。
这件事,当时在微博上的火热程度,甚至超过了刘翔获得世锦赛第七的消息。
这也是张璐第一次正式进入大众视野,成为热议名人。
此后的两年中,被“关注”的张璐,不负众望地坚守住了“温家宝御用首席翻译”的宝座。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闭幕式、第六届亚运会开幕式上,2011年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温州动车事故答记者问上,2012年会见中外记者,张璐始终是温总理翻译的不二人选。
国家领导人身边的翻译——这是个多么有吸引力的职位。
能在外交部做高级翻译,意味着你代表着国家最高翻译水平,可以陪同领导人出访世界各国,并经常出现在晚间新闻联播的电视屏幕上,个人能在翻译过程中学习到许多宝贵的知识,获知重大事件的真情和内幕。
如国家高级翻译雷宁所说,做国家领导人身边的翻译,“当后人在说起历史上的某个重要时刻时,我足以跟他们说:‘我当时就在那儿。
’那种感觉多好!”当然,她们也会有另一面,1966年,唐闻生第一次给毛泽东做翻译时,还未开口就因无法控制过度紧张的情绪而晕厥过去。
如外交部翻译戴庆利说的,“一个时态错误就是一个政策问题。
”离高层越近的人,责任和压力也越大。
唐闻生:毛主席周总理御用翻译,才貌俱佳却至今未婚,健在78岁

唐闻生:毛主席周总理御用翻译,才貌俱佳却至今未婚,健在78岁展开全文2021.10.17 14:0020世纪70年代,在全球大冷战的背景下,中美关系却意外赢来了破冰。
在中美建交这段充满坎坷与波折的道路上,有一抹倩影赢得了全球人民的关注,她工作能力出众,长期担任毛主席与周总理的御用女翻译,是中国外交史上不可多得的奇才,也是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外交界一颗耀眼的明星。
她的名字大家并不陌生,她就是新中国第一位联合国副秘书长长唐明照先生的大“千金”、领袖身边的才女翻译——唐闻生。
基辛格在第一次秘密踏入中国国土时,便这样盛赞道:“南希·唐小姐可以竞选美国总统”。
美国著名老报人索尔兹伯里也曾以极为赞赏的口吻说:“她的翻译是那么的熟练和敏捷,使我几乎无法感觉到双方是在说着两种不同的语言。
”然而令人诧异的是,这位相貌与能力都非常出众的大才女至今未婚,这是为何?大图模式“闻父归而生”1943年,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一个健康漂亮女婴在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区的一家产科医院里呱呱坠地。
恰巧,这个时候她的父亲马不停蹄地赶到了产房外,一家人看到这个美丽的小天使降临在自己的生活里,都感到非常开心。
父母为这个女婴起名为唐闻生,即“闻父归而生”,来纪念她出生时间的巧妙。
此时谁都没有想到眼前这个肥嘟嘟的正在吮吸自己小手指的小女孩,长大后将对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很大的贡献。
大图模式唐闻生儿时照片唐闻生的父亲唐明照从小在国外长大,1927年回国后就读于名人辈出的南开中学,在国内求学期间,他认识了同样从国外回来求学的张希先。
两人有共同的理想与追求,志同道合的他们很快便坠入了爱河,积极向上的二人还于1930年分别考入清华大学政治系与北京大学幼教专业。
唐明照和张希先都是学习刻苦又天资聪颖,为了更好地为祖国做贡献,他们在1933年中断了在清华大学的学习,远赴美国加州大学留学,毕业后在美国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1938年,唐明照赢来了事业与爱情的双丰收,这一年他顺利完成了在加州大学的学业。
国家领导人身边的翻译们

国家领导人身边的翻译们作者:来源:《齐鲁周刊》2015年第11期国家领导人身边的翻译们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回答香港卫视记者关于反腐问题时,竟用了一句时下流行的“大家都很任性”,女翻译在与吕新华简单交流确认听到就是“任性”后,随即精准地翻译出一个英文单词:“capricious”。
自此,这位一袭白衣的女翻译张蕾成了网民口中的“任性姐”,“任性”一词也有了标准版官方英文翻译。
近年来,在各种国际会议上,领导人身边的翻译或因相貌出众、或因翻译精准专业而频频走红。
尤其是每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反应机智、颜值又高的美女翻译们成为一道独特风景。
翻译同样也得与时俱进其实,看似年轻的翻译们,至少都是有着十几年翻译经验的“老人”,而且做好这样的翻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年,唐闻生第一次给毛泽东做翻译时,还未开口就因无法控制过度紧张的情绪而晕厥过去。
还有文章将领导人身边的翻译形容为“需要的时候在身边,不需要的时候看不见”,尤其不能跟领导人“抢镜头”。
当遇到直播画面时,翻译跟领导人之间需保持“既不会被拍摄到,也能听到领导人说话声音、并让领导人听见翻译”的适当距离。
外交部翻译戴庆利就曾表示:“一个时态错误,就是一个政策问题。
”如今的中国领导人发言很多都非常贴近百姓生活,偶尔会在讲话中使用接地气的网络用语,有时也会引用古诗词。
今年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新闻发言人吕新华以一如既往的幽默风格,凭借一句“大家都很任性”引发现场笑声一片,而这也考验了现场翻译的随机应变能力。
不少网友都认为这种语境中的“任性”非常难翻译,其中不乏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家都对张蕾的翻译给予了肯定。
另外,在这次两会上,和“很任性”一起走红的还有“铁帽子王”一词。
“铁帽子王”一词在吕新华讲话中的原话是:“在反腐斗争中,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绝不封顶设限,没有不受查处的‘铁帽子王’。
”其实,“铁帽子王”是对清代世袭罔替的王爵的俗称,铁帽子王和其他亲王相比,享有隔代不降爵的特权,此词的现成翻译是“Iron-cap Prince”。
唐闻生:领袖身边的才女翻译

名 翻 译 : 语 翻译 齐 宗 华 、 法 阿拉 伯 语 翻 译 郑 达 庸 和 英 语
随 后 , 泽 东 和 斯 诺 的 谈 话 进 入 正 题 。 毛 泽 东 告 诉 毛
有两年, 但她却受到了 良好 的教育。 直到今天 , 闻生仍 唐
怀 着 深深 的依 恋 之情 说 :那 里教 给我 很 多 东 西 … …” “
16 92年 ,唐 闻生 以优 异 成 绩 考 入 北 京 外 国语 学 院 《 时代 》周刊发表 了斯诺报道周恩来在首都体育馆接见
英语系。凭借 良好 的英语素质 , 她一走进 美丽 的“ 北外 ” 他 的谈 话 ,毛 泽 东 在 《 考 资 料 》 上 获 悉 这 条 引起 世 参 校 园, 就是学校 各种联欢 晚会 、a y的主角 , 的英语 界 反 响 的 消 息 后 ,非 常 重 视 ,并 临 时 决 定 会 见 斯 诺 。 Pr t 她
水 准 令人 刮 目相看 。在 北 外 , 闻生 用 三 年 时 间读 完 了 虽 说 那 次毛 泽 东 偶 染 风寒 而 身 体 不 适 ,但 是 他 们 的谈 唐 五 年 的全 部 课 程 。
话 仍 进 行 了 整 整 5个 小 时 。毛 泽 东 强 调 说 : “ 们进 我
早在 6 O年代 , 周恩来总理就未雨绸缪 , 让跟随 自己 行 的是 一 次 交谈 。 ”
唐闻生微微睁开双眼。在齐宗华等 人搀 言 传 身教 是 我 终 生 的财 富 。” 的母 亲 张 希 先 曾经 是 燕 家急切地呼喊, 她
《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原文及翻译译文

《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原文及翻译译文《《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原文及翻译译文《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原文: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德如妹,奇丑。
交礼竟,允无复入,家人深以为忧。
会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
”桓郎者,桓范也。
妇云:“无忧,桓必劝入。
”桓果语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卿宜查之。
”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
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
许因谓曰:“妇有四德,卿有其几?”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
然士有百行,君有几?”许云:“皆备。
”妇曰:“夫百行以德为首。
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允有惭色,遂相敬重。
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遗虎贲收之。
即行,其妇出戒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
”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
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如不称职,臣受其罪。
”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
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
初允被收,举家号哭。
唯允妇自若,云:“勿忧,寻还。
”作粟粥待。
顷之,允至。
许允为晋景王所诛,门生走入告其妇。
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早知尔耳!”门人欲藏其儿,妇曰:“无豫诸儿事。
”后徙居墓所,景王遣钟会看之,若才流及父,当收。
儿以咨母,母曰:“汝等虽佳,才具不多,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不须极哀,会止便止;又可少问朝事。
”儿从之。
会反,以状对,卒免。
(选自《世说新语》)译文:许允的妻子是阮卫尉的女儿,阮德如的妹妹,相貌无比丑陋。
举行交拜礼后,许允就不想再进去,家里人为此忧心如焚。
这时,正好许允来了客人。
新娘叫丫环去看客人是谁,丫环回来回答说:“是桓公子。
”所说的桓公子,就是桓范。
新娘说:“不用担心,桓范一定会劝他回到洞房来。
”桓果然对许允说:“阮家把相貌最丑的女儿嫁给你,必然有其用意,你应当仔细观察她。
”许允于是重新回到洞房。
唐闻生

[转载]唐闻生原文地址:唐闻生作者:唐闻生唐闻生(女) 汉族,1943年3月生于美国纽约,广东恩平人,中国首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唐明照之女。
197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4月参加工作,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英语专业毕业,大学学历,译审。
早年侨居美国。
个人简介唐闻生是新中国外交界最优秀的英语译员之一。
1971年,唐闻生出任毛泽东,周恩来的英语翻译,走上外交生涯,是中共第十,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
唐闻生参与过中美之间的历史性外交会谈,是中美建交历程的见证人之一,为中国和世界的磨合、与对话立下汗马功劳,成为冀朝铸之后中国外交界最优秀的英语译员,并和其他四位女翻译员一起被誉为中国外交界的“五朵金花”。
人物经历1950年回国。
195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62年9月至1965年4月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学习。
1965年4月至1974年3月为外交部翻译室、美大司科员。
1974年3月至1977年9月任外交部美大司副司长、部党组成员。
1977年9月至1978年11月在外交部“五七”干校劳动。
1978年11月至1979年3月在外交部待分配。
1979年3月至11月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1979年11月至1984年3月在外交部待分配。
1984年3月至1986年4月任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编委会委员。
1986年4月至1989年5月任铁道部外事局局长。
1989年5月至1994年3月任铁道部外事司司长。
1994年3月至1998年6月任铁道部对外合作司司长、部港澳台办公室主任(其间:1994年12月当选为部侨联副主席)。
1998年6月至1999年7月任铁道部国际合作司司长。
1999年7月起任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专职副主席、党组成员。
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是中共第十届、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
2011.9.28当选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中国侨联顾问。
相关信息领袖身边的才女翻译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一直到周恩来、毛泽东辞世以前,唐闻生和外交部的另一位风云人物王海容作为优秀的翻译,几乎参加了这两位伟人与来访各国政要、知名人士的所有会见,在外交界乃至中国政坛崭露头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闻生:第一次翻译时险些晕倒
作者:肖伟俐
来源:《人民文摘》2009年第10期
现在50岁以上的人,大概都忘不了唐闻生。
她因一口纯正的英语,万里挑一给毛主席当英语翻译,常年伴随毛主席左右。
她见证了上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时刻,也亲自感受到了伟人毛泽东的风采。
毛主席逝世后,她淡出了公众的视野,可仍然在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外交事业和统一大业做着默默的奉献,依然那样让人心生敬意。
3年读完北外5年的课程
唐闻生的父亲唐明照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后赴美国加州大学深造。
母亲张希先出身华侨世家,曾是燕京大学“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的先锋。
他俩在异国结为伉俪。
1943年春天,唐闻生出生。
朝鲜战争爆发后,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唐明照挈妇携雏于1952年返回祖国,先后在外交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以及社会团体任职。
豆蔻年华的唐闻生轻松地拿到了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的录取通知书。
唐明照夫妇十分注重对女儿的教育,唐明照曾给女儿借来很多苏联出版的英文读物。
当1962年唐闻生迈入“北外”校园时,她的英语水准在同龄人当中显得鹤立鸡群。
从入学一开始,唐闻生便成了学校各种联欢晚会、Party出场率最高的主角。
唐闻生不费吹灰之力地用3年时间就读完了5年的全部课程。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周恩来总理就未雨绸缪,让跟随自己10余年的第五任英语译员冀朝铸多次到“北外”校园选人,他一眼就看中了活泼可爱的英语系高才生唐闻生。
1965年4月,唐闻生被分配在教育司翻译处英文组。
给毛泽东做翻译险些晕过去
1966年7月,毛泽东南巡到达武汉。
7月9日,亚非作家紧急会议在北京隆重闭幕。
稍后,参加会议的5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以及5个国家组织的观察员联袂南下,来到武汉恭候毛泽东的召见。
外交部为毛泽东配备了3名翻译:法语翻译齐宗华、阿拉伯语翻译郑达庸和英语翻译唐闻生。
“大腕”冀朝铸当时在湖南浏阳乡下参加“四清”,其他主力一时也分身乏术,这才想到让唐闻生临时“救场”。
乍一听,唐闻生紧张害怕得要命。
“主席的湖南话听不懂?没关系,廖承志、刘一宁都在场,可以提示……”她终于勉强被说服了。
毛泽东畅游长江的次日清晨,接见即将开始,齐宗华、郑达庸和唐闻生准备就绪、整装待发的当日,伟人毛泽东即将出现在眼前,一直在忐忑不安中的唐闻生终于控制不住自己,几乎晕了过去。
“你可不能晕,不然就没人了……”大家急切地呼喊,她微微睁开双眼。
又是一个意外的消息,廖承志走过来轻声告诉大家:“主席不准备讲话了……”迷迷糊糊的唐闻生这才如释重负。
然而唐闻生毕竟不是等闲之辈,吃一堑,长一智,她苦练译技,蓄势待发。
1970年11月10日,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将军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唐闻生担任主翻,这一回真的是“小丫扛大旗”了。
当晚,在贵宾们下榻的东交民巷15号宾馆里,叶海亚·汗在与周恩来的首次单独会谈中,迫不及待地为尼克松传话。
唐闻生也正是在此时正式开始参与解冻时期的对美事务。
她是中美两国从对抗走向缓和的见证人。
感受伟人的宏大气魄
唐闻生日后在与毛泽东的相处中很快发现,这位足以震慑众人的领袖其实平易近人,非常幽默。
1970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城楼,毛泽东于万众欢呼声中会见美国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诺先生。
这是毛泽东对尼克松多次发出的美国要同中国和解信号的首次公开回应。
1970年12月13日的《时代》周刊发表了斯诺报道周恩来在首都体育馆贵宾室接见他的谈话,题为《周恩来谈话的第一部分》。
毛泽东获悉这条引起世界重大反响的消息后,非常重视。
毛泽东突然临时决定会见斯诺,因为他对中美关系特别是尼克松访华有话要说。
12月18日清晨5时,奉毛泽东之命,唐闻生匆匆来到斯诺夫妇的下榻处,唤醒了斯诺先生,将他带往毛泽东住处。
双方海阔天空的谈话持续了整整5个小时。
高屋建瓴,纵论天下,世界风云囊括于中南海斗室之间。
领袖与伟人那种曾经沧海横流,尽显英雄本色的宏大气度魄力和不可名状的风采魅力,使唐闻生受到极大的感染。
1971年盛夏,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基辛格博士借道巴基斯坦秘密首次访华。
唐闻生和冀朝铸轮流担任周恩来与基辛格会谈的英语译员。
1973年尼克松访华举世瞩目。
在严寒笼罩的首都机场,当周恩来总理陪同尼克松总统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的时候,着厚呢大衣的唐闻生就在一旁为他们翻译。
从此,唐闻生名声大震,她充满青春朝气与活力的形象更加频繁地出现在中国和西方各种传媒中。
1971年,唐闻生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时年28岁。
两年后,在毛泽东最后一次出席并主持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她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迄今为止,她仍是外交部现职官员进入中央委员会的唯一女性。
1974年,唐闻生和齐宗华、章含之、罗旭一起升任副司级职务。
她在外交部担任的最后职务是党组成员、美洲大洋洲司副司长。
王海容、唐闻生、齐宗华、章含之和罗旭,曾被誉为外交界的“五朵金花”。
毛泽东谢世之后不久,唐闻生曾一度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
唐闻生现在除了担任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外,还是中国侨联顾问、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
目前已经到了退休年龄的唐闻生与父母住在一起。
旧时的辉煌与显赫随着岁月的流逝,已渐次模糊而从记忆中褪去。
年华似水,往事不再。
在新的岗位上,她又找到了自己的新角色和新使命。
摘自《时代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