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赏析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点评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点评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点评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是评选出的在中国新闻领域具有重要价值和影响力的作品。

以下是对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的点评:
1. 价值观引导:一等奖作品往往能够传递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的正确方向。

它们可能深入报道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现象的真相,提供公众所需的信息。

2. 专业报道:一等奖作品在新闻报道方面表现出色,具备高度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它们可能通过深度调查、独立报道等方式,呈现出对事件的全面把握和客观准确的描述。

3. 影响力和创新性:一等奖作品在报道中可能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创新性。

它们可能通过独特的视角、创新的报道方式或者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话题,突破传统报道模式,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4. 价值传递和社会效益:一等奖作品往往能够传递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并对社会产生较大的正面效益。

它们可能通过报道社会问题、倡导社会公正等方式,引起公众的关注,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

总的来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在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准确性、影响力和创新性等方面都具备较高的水平,是中国新闻界的优秀代表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深入调查、准确报道,影响公众舆论,引导社会发展方向,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优秀新闻作品赏析

优秀新闻作品赏析

诗意盎然叙大事回味悠长念古村-—赏析优秀新闻作品《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广电1102 张洪乐 201120270225【背景介绍】:浙江日报记者毛广绘的《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江山市历史文化村落纪行》获得了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二等奖,2012年5月9日,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现场推进会在江山召开,记者随与会人员一起现场察看了江山的历史文化村落,深深感受到江山在保护古村落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十分符合中央、省委的要求。

于是,在做好一般性会议报道的同时,记者在会议间隙抓紧采访相关人物及故事,连夜加班,于第二天赶出这一通讯.文章见报后,江山干部群众反响强烈,对保护古村落的积极性更高,不断有人打电话给记者交流感想,衢州文化界人士表示:没想到党报头版头条可以这样写。

此文后被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以及《新民晚报》等多家媒体转载,影响进一步扩大,至今已有全国100多个县市3000多人到江山考察古村落保护。

浙江省委宣传部领导批示,认为在这么短的时间写出此文,而且质量不错,值得表扬。

此后,江山市委市政府制订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实施意见,加大保护力度.【赏析】:此篇文章最吸引我的地方便是文笔优美而自然,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却能把人带如一个古色古香的意境之中,犹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文章还多处运用鲜明生动的故事,营造了很强的现场感,信手拈来,寥寥数笔,人物跃然纸上,用散文的笔法,轻松的笔调,给出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江山答案,同时以小见大,表达了呼吁回归精神文明建设的情感诉求,回味悠长,引人深思.同时本文记者打破常规散文诗般的写法,对党报的工作性报道也是一个创新之举。

接下来我将从意境意象、节奏韵律、成文速度和象征手法以小见大四个方面具体欣赏一下本文的出彩之处。

意境意象美的活灵活现重大主题活动的报道往往比较严肃,有很多文章因此流于形式,用官话讲官事,用行话讲行事。

而这篇通讯却笔走偏锋,开门见山就营造了一种散文诗般的意境,让文章具有独特的情调和境界:“在古村落日渐消逝的今天,江山市留住了她们匆匆的脚步。

经典新闻作品赏析

经典新闻作品赏析

爱在脚下——暴走妈妈割肝救子“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这是我们从小就熟悉的歌谣,它伴随我们走过每一个风风雨雨。

“妈妈”这个词,本身就是一股源源不断的力量。

2009年底,“暴走妈妈割肝救子”,又让我们感受到了母爱对我们心灵的震撼。

“春去秋来,风雨无阻,211天,每天暴走10公里。

”她不是为了漂亮而减肥,也不是为了参加什么比赛,她是为了减肥减去脂肪肝来割肝救子,她,就是一位普通的母亲,陈玉蓉。

在七个月的时间里,陈玉蓉走破了四双鞋,以前的衣服也变得宽松了,体重从68公斤减到了60公斤,再去医院检查的时候,脂肪肝居然全没了。

2009年底,“暴走妈妈”作为长江网首发的报道关键词和网络新闻专题,迅速引爆全国关注,陈玉蓉也最终获得“2009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陈玉蓉的家庭也获得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怀,母子二人的手术也顺利进行。

“暴走妈妈”报道工作的成功,弘扬了大爱无疆的时代精神开拓了新时代下新闻报道工作的新思路。

“暴走妈妈”新闻专题实现了新闻传播效果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是近年难得一见的网络新闻佳作。

一、新闻传播效果突出1、长江网首创“暴走妈妈”关键词,并被百度百科收录为词条。

以敏锐的眼光紧紧抓住“为割肝救子,母亲暴走211天减掉重度脂肪肝”这一新闻线索,对“暴走妈妈”这一新闻进行了全程报道。

2、对“暴走妈妈”进行深度、及时的报道。

记者第一时间到医院,采访陈玉蓉母子和主治医生。

抢在陈玉蓉住院前赶到她家,采访了她以及家人和邻居,拍摄了走破的鞋子,找到了很多有意义的老照片。

取得了大量素材后,又第一时间编辑制作,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报道,使专题报道的内容及时丰富,形式灵活多样,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在采访过程中,始终坚持有始有终,并没有中途断开,第一时间发布图片、稿件,让广大受众能够时刻关注到事件的进程,感受母爱和人间真情,更能促进社会各界对“暴走妈妈”家庭的实际帮助。

3、独家、原创新闻多,彰显新媒体实力。

对优秀新闻作品的赏析

对优秀新闻作品的赏析

对《全球最快列车驰骋南中国》赏析《全球最快列车驰骋南中国》这篇消息记者对12月26日武广高速铁路投入运营这一事件的报道。

首先从这篇消息的题目来看,题目中“全球最快”强调了这列列车在世界上的地位,抓住了新闻要点“最快”,同时隐含有了记者的一种自豪之情在内;而“南中国”三个字则强调了列车所在的地理位置,在中国的南部和武广高铁对中国南方的意义,“驰骋”二字更是补充说明列车对于中国南方交通联系的密切和通畅性。

导语开头“今天9时08分”时间精确到了分,充分表现了消息时效性——“快”这一特点,同时也说明记者采写新闻的迅速。

高铁列车要经过很多的地方,但作者选取了湖南湘潭,“全球最快列车首次驶过毛泽东故乡湖南湘潭”,新中国的第一位主席的故乡,从而自然地引出“这位开国领袖诞辰116年的纪念日”使之与开国领袖的诞辰相联系。

同时也为消息中记者化用毛主席的诗句做了铺垫。

导语虽然简短,但包含信息点广泛,大大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

新闻背景的应用是这篇消息的一大亮点。

首先利用背景材料制造新闻点,例如“全球最快列车首次驶过毛泽东故乡湖南湘潭”将“毛泽东故乡湖南湘潭”和“开国领袖诞辰116年的纪念日”两个背景材料与高铁驶过的站湘潭有机结合。

这一写作方法与《中国地铁列车今天穿过天安门广场》相似,将地理背景“天安门”与地铁列车运行相结合,二者分别把“天安门”和“毛泽东故乡”作为一个新闻点呈现,将时代背景与历史结合。

其次是利用不同的背景材料横向的比较来突出新闻点,例如“这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全长1069公里,比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西班牙马德里至巴塞罗那高铁长出400多公里”通过武广高铁与西班牙马德里至巴塞罗那高铁的长度的横向比较,突出武广高铁的长。

记者时将武广高铁放到世界的背景中作比较,从而表现武广高铁在世界的地位,同时也暗含一种自豪之情。

另外,“与去年8月在华北平原通车的京津城际铁路相比,武广高铁在速度、技术、难度上都堪称‘升级版’”,将武广高铁放于国内的背景中与京津城际铁路在速度、技术、难度进行相比,从对比中表现武广高铁的技术水平的高度。

新闻作品赏析

新闻作品赏析

《女班长宿舍碰撞遭同学围殴抄水果刀将同学捅死》新闻作品赏析从作品的标题来看,标题中主要揭露了新闻六要素中的四要素,即人物(女班长、同学),地点(宿舍),原因(碰撞),结果(将同学捅死),这四个基本要素,就可以大体的传达了整个事件的信息。

此标题,准确客观的交代了新闻事件,并且“女班长”捅死同学,使得这个新闻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作品的导语来看,“走路碰一下引宿舍群殴,湛江一初中女班长将同学一刀致命。

公安局长称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问题集中体现。

”该导语语言简洁明了,简明扼要的概述了整篇新闻的内容。

“走路碰一下引宿舍群殴”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湛江一初中女班长将同学一刀致命”交代了事情的人物地点结果。

“公安局长成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对该事情的发生做出了分析,在原新闻的基础上了进行了扩展延伸,从局部到整体,由小见大,引出了该新闻的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

与新闻标题相比,该导语是在新闻标题的基础上作了近一步的扩展发散,整个事情的新闻要素也比标题中的多了,使得事情情节渐渐丰满,有血有肉了,其对读者的吸引力也加强了。

且三句话中使用的句式各样,动宾句、主谓句,不雷同,比较活跃生动,长短句结合,更加增添了它的生动性。

而且,句子有短到长,符合一般人的阅读习惯。

总而言之,该导语是比较成功的。

从作品的主体来看,这篇新闻的主体部分分为:事件回放、家长反思、校方坦言、公安局长张荣辉案件分析和女班长的忏悔等几部分。

这些部分比较全面的叙述了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主体部分的内容是从不同社会角色的不同角度出发叙述问题的。

“事件回放”这部分,大概由三四百字构成,叙述的是该新闻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以时间为记叙线索,真实客观了把新闻全貌展现在了读者眼前。

记者在用词造句方面是比较成熟的,可以说是“用最少的字,来揭露最真实、最多信息的新闻”。

“家长反思”这部分,是从与新闻主人公关系最为密切的人——家长的角度来对这个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反思的。

新闻作品评介范文

新闻作品评介范文

新闻作品评介范文一、报道的标题和导语——先声夺人。

这篇新闻的标题就特别给力,简单直接又霸气侧漏,让人一眼就知道大事发生了——咱们中国的天问一号着陆火星了啊!就像一个超级英雄闪亮登场时的呐喊一样。

导语部分呢,那也是毫不含糊。

它简洁地概括了这个伟大事件的核心内容,把天问一号着陆火星这个消息像一颗重磅炸弹一样,一下子就丢到了读者面前。

而且啊,在简短的几句话里,还透露了天问一号的重要意义,就像是给读者抛了个钩子,让大家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下去。

二、报道内容——干货满满。

报道里详细地介绍了天问一号着陆火星的整个过程。

从它进入火星大气层,到经历那“恐怖七分钟”的着陆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描述得紧张刺激。

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看一场超级科幻大片一样,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

而且呢,新闻里用了很多通俗易懂的表述,没有那些让人看了头疼的专业术语大杂烩。

比如说,它会把天问一号着陆过程中的一些复杂操作,比喻成汽车的刹车、转向之类的,这样咱普通人一下子就能想象出来是怎么回事了。

除了着陆过程,新闻还介绍了天问一号这个项目背后的团队付出的巨大努力。

那些科学家们就像是一群幕后的超级英雄,多年来默默地在实验室里钻研、在发射场忙碌。

这部分内容写得特别感人,让我对这些为了国家航天事业奉献青春和智慧的人充满了敬意。

三、新闻的价值——意义非凡。

这篇新闻的价值可太大了。

首先呢,从科技传播的角度来说,它让广大民众了解到了中国航天科技的巨大进步。

以前总觉得火星离我们超级遥远,航天这种高大上的事儿离自己的生活十万八千里。

但是看了这篇新闻,才知道咱们国家已经这么厉害,都能把探测器稳稳地降落在火星上了。

这就像是给大家打开了一扇通往宇宙探索的大门,激发了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对航天的兴趣。

从国家形象塑造方面来看,这简直就是一张超棒的国家名片啊。

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卓越成就,展示了我们国家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就好比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又秀了一把自己的“肌肉”,而且是充满智慧和科技含量的“肌肉”。

优秀新闻作品赏析

优秀新闻作品赏析

优秀新闻作品赏析11月1日,第29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这也是融媒体奖项开设的第二年。

纵观本届融媒体获奖作品,在技术应用、创意呈现等方面均有所突破,但笔者认为更亮眼的特征是“新闻性”的显著增强。

融媒体新闻作品正在突破走出曾经流于“炫技”,浮于表面的困境,走向真正的融合,在重大主题宣传、突发事件、热点事件中展现出新的面貌。

(一)重大宣传不放松,主题策划聚民心“文章合为时而著”,书写伟大时代,凝聚社会力量,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

本届融媒体获奖作品在重大主题宣传方面持续发力,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脱贫攻坚”等重大主题主线,推出微视频《父亲·我们·时代》系列创意互动报道、新媒体H5《长沙有多“长”》、短视频作品《臊子书记》等一系列小切口的融媒体作品,运用网言网语、增强创意互动,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真正使新闻作品举旗帜、聚民心的导向作用落到实处。

长江云APP推出的《百天千万扶贫行动》,立足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大局,精心策划“全员、全息、全程、全效”扶贫,以“主题宣传新闻故事扶贫代言互动直播大型活动电商销售”的新模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极大发挥了融媒传播的影响力。

(二)突发事件不滞后,全程传播赢民心如何报道重大突发事件,历来是媒体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受暴雨影响陕西汉中略阳五龙洞成孤岛直升机急运物资》,在暴雨后第一时间采用移动视频直播的方式让外界同步获知救灾的实况,成为央视新闻成立以来点击率和播放量最高的移动直播作品之一。

获移动直播一等奖的作品《直击7·5泰国普吉游船倾覆事故现场救援仍在进行》,在直播救援情况,发布独家画面,并与网友实时互动的同时,注重人文关怀,将信息传播、舆论引导和融合互动有效统筹起来,被央视、人民日报等二十余家媒体转载,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应。

(三)热点事件不缺位,民生实事暖人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闻媒体始终不变的追求,维护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需求、回应人民呼声自然也应是融媒体新闻产品的核心价值所在。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

特写类新闻作品
独特的视角和人文关怀
• 外国的优秀特写类新闻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视角和 人文关怀。记者们从不同于常规的视角切入,关注 社会的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展现他们的生活和挣 扎。作品充满对人性的理解和关怀,引发读者对社 会现象和人性的反思。
社论与专栏评论
敏锐洞察与深度分析
• 社论与专栏评论是新闻媒体对于时事热点、社会问 题的敏锐洞察与深度分析。这些作品通常结合专业 的知识和广泛的信息来源,对复杂的问题进行抽丝 剥茧的解读,为读者提供独到的观点和见解。优秀 的社论与专栏评论不仅表达对事件的态度,还通过 理性的分析,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数据可视化
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新闻作品能够更直观、更形象地呈 现复杂的数据和信息,提升受众的理解和感知能力。
新闻作品与社交媒体的融合与发展
社交分发
社交媒体成为新闻作品传播的重 要渠道,新闻机构通过与社交媒 体的合作,将新闻报道直接推送
给大量用户,扩大影响力。
用户参与
社交媒体鼓励用户参与新闻生产与 传播,受众可以通过拍摄照片、视 频等方式,成为新闻报道的参与者 和见证者。
评论类新闻作品
要点一
《光明日报》的社论《实践是检 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篇社论针对当时社会上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鲜明提 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指导 性。
要点二
《经济日报》的评论员文章《坚 定信心,迎接挑战,推动经济…
这篇文章针对当时中国经济面临的形势,从多个角度分析 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和路径,对于统一思想、凝聚 共识发挥了积极作用。
03
事件报道与深度报道
中外新闻作品在事件报道和深度报道上也有不同侧重。中国新闻作品更
注重事件报道,外国新闻作品则更多进行深度报道,挖掘新闻背后的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价值
1.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印象性新闻 报道。并是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作品。
2. 在写这类报道时作者必须坚持新闻的客观性, 但是“印象性报道”允许记者通过对事实的报 道充分抒发自己的情感,写印象、写观感。所 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同类题材的新 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讲述自己 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 作者强烈的情感。
新闻价值
构思巧妙出人意料
小中见大主题深刻
对新闻从业者的心地提醒 记者们不要见惯不惊,不要只迎合读者的 胃口。
2.此文给我们写作的启示就是,新闻无处不 在,问题无时不有。天地万物,世间百态, 只要关注就是素材,只要深思就有意义, 只要动笔就是文章。
对新闻从业者的启示
新闻价值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 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 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 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 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 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 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 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普利 策获奖词】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
创作手法
1. 精巧的结构 2. 精彩的细节 3. 精警的语言
罗森塔尔巧妙地将对比、象征、多样化修辞、散文 式笔调等文学叙事手法借用于新闻写作,使客观事 实的描述投影着主观的印象,别具匠心地制造出历 史与现实、恐怖与欢乐、战争与和平的剧烈反差, 从而使文本产生出巨大的张力。
“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才能 睁大双眼去发现,开动脑筋去思索,提起笔来 去揭露。我们未必都是记者,未必全是作家, 但只要我们还奢望避免人间悲剧并获得尘世幸 福,就只能肩负天下兴亡的责任。否则,我们 与奥斯维辛那些寻求刺激的看客、麻木草率的 导游、敷衍塞责的解说员和愚昧无知的孩子, 荒唐得没有什么两样。
新闻价值
这篇报道突破了新闻“零度写作”原则(全面、 客观、实在地向受众提供生活与人生定位的新闻), 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觉,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的 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 人的情感。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 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 一种莫名的压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