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盆腔异位肾影像学诊断
核医学肾动态显像评价异位肾肾功能一例

核医学肾动态显像评价异位肾肾功能一例临床资料患者男,26岁,因“发现蛋白尿2天”入院。
查体:血压165/107mmHg,BMI32.49/m²,双肾区无叩痛,双下肢无明显水肿。
本院尿常规:尿蛋白质(++);轻链:尿免疫球蛋白G 200mg/L(参考范围<9.6mg/L),尿转铁蛋白172mg/L(参考范围<2.5mg/L),尿微量白蛋白3250mg/L(参考范围<30mg>核医学肾动态显像采用美国GE公司670 pro discovery SPECT/CT仪,美国GE公司FlexScan EV2456后处理工作站。
静脉“弹丸”注射99m Tc- DTPA,行肾血流灌注及动态显像。
扫描参数:H模式、LEHR准直器、能峰140kev、窗宽20%,矩阵128*128。
显像剂为肾小球滤过型显像剂99m Tc- DTPA(江苏华益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放化纯>95%),注射剂量为5mCi。
检查前30min嘱患者饮水500ml,扫描前排空小便。
先将99m Tc- DTPA注射器置于准直器视野中采集,时间约30s。
嘱患者取仰卧位,准直器采集视野包括双肾及膀胱。
因临床、B超初诊为单侧肾缺如可能,故第一次采集时,采集准直器设置为常规默认的单探头(后探头)采集。
采集过程中发现左下腹区域不规则椭圆形放射性浓聚,怀疑异位肾可能。
同机断层CT扫描发现左下腹异位肾。
征得患者同意后,遂决定次日为患者进行第二次采集,采用前、后双探头模式。
图1图2图1、图2:第一次单探头肾动态采集图像,左侧异位肾未见显影第二次采集,机器型号、注射方式、检查前准备同前,采集准直器设置为前、后双探头同时采集。
静脉“弹丸”注射99m Tc- DTPA后,行肾血流灌注及动态显像。
肾血流灌注相,以1帧/s连续采集30-60s;肾功能相,以1帧/30-60s连续采集20-30min。
采集完成后,对异位肾的前位采集图像、正常肾的后位采集图像分别进行后处理。
腹部经皮肾镜治疗一例盆腔异位马蹄肾结石报告

病例报告腹部经皮肾镜治疗一例盆腔异位马蹄肾结石报告异位肾发生率约为1/1 000,其中盆腔异位肾发生率 1/2 200~1/3 000[1]。
异位肾常伴其他先天性异常,但是盆腔异位马蹄肾合并肾盂结石于腹部行经皮肾镜手术目前国内文献尚未见报道。
2016年7月我院采用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盆腔异位马蹄肾合并肾结石1例成功,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患者女,45岁,因“反复右下腹部疼痛1个月”于2016年7月15日入院。
既往有先天性心脏病病史,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7年前曾于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右室双出口矫正术”,无腹部及盆腔手术史。
腹平软,右下腹部髂窝内侧扪及约小儿拳头大小包块,边界光滑。
CT 尿路成像(CT urography ,CTU )+CT 血管造影(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 )见右侧异位肾位于盆腔入口处,双肾旋转不良,双肾下极融合,右侧肾门朝向后下方;右侧两套输尿管,下行过程中会合并开口于膀胱,右侧肾盂结石2.3 cm ,右侧肾盂肾盏扩大并积水;左肾动脉两套血管、其中副肾动脉单独起源(图1)。
尿沉渣示白细胞67个/μl 。
诊断考虑为右侧盆腔异位肾、马蹄肾、右输尿管不完全重复畸形,右肾盂结石并积水。
经抗感染、全肠道清洁术前准备,于2016年7月26日在全麻下手术。
先截石位输尿管镜检查,探查右侧输尿管单开口进镜约8 cm 输尿管狭窄无法通过,留置输尿管导管。
改平卧位,于彩超引导下穿刺中组肾脏穹窿部,穿刺成功顺导丝一步法扩张置入20 F 鞘。
肾盂内找寻到结石用钬激光击碎、清除,留置 7 F 双J 管。
顺鞘内留置导丝,缓慢退鞘至腹壁,输尿管镜观察无肠管损伤及活动性出血,顺导丝将鞘再次置入肾盏内后留置18 F 肾造瘘管(图2)。
从穿刺到放置造瘘管共耗时 28 min 。
术后第2 天腹部彩超及CT 提示腹腔少量积液(图3),腹部平片(plainfilm of kidneys ,ureter and bladder ,KUB )无结石残留(图4),术后第4天腹部彩超未见腹腔积液。
医学影像学诊断试题-泌尿系统-7

医学影像学诊断试题(泌尿系统)A型题1、肾上腺疾患最佳的检查方法是:A、腹部平片;B、静脉肾盂造影;C、腹膜后充气造影;D、肾动脉造影;E、体层摄影。
2、肾实质与肾盂之间的间隙称为:A、肾门;B、肾窦;C、肾皮质;D、肾柱;E、肾乳突。
3、肾盂、肾盏正常排空的时间是:A、7~15分钟;B、2~7分钟;C、10~30分钟;D、30~60分钟;E、60~120分钟。
4、X线平片已确诊为肾角形结石,进一步检查哪项最需要:A、肾功能检查;B、尿细菌培养;C、心电图;D、排泄性或逆行肾盂造影;E、肾图。
5、肾结石发生尿路梗阻时(肾功能损害)。
结石生长速度是:A、变快;B、变慢;C、消失;D、停止生长;E、中速。
6、逆行肾盂造影对诊断可疑输尿管阴性结石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导管插入输尿管时可触及结石;B、结石可使导管前进受阻;C、阴影与导管前后位,左右斜位均在一条线上;D、结石的刺激可引起局部输尿管痉挛,导管不能接近结石,相距1~2厘米;E、导管并不受阻,可顺利通过,可否定有结石存在。
7、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哪项检查方法是错误的:A、尿路平片;B、膀胱镜检;C、排泄性尿路造影;D、逆行肾盂造影;E、大剂量静脉滴注肾盂造影。
8、尿频尿急一年,尿白细胞,红细胞少量,尿细菌培养阴性,静脉肾盂造影发现左肾区、肾小盏扩张及虫蚀样边缘不整,右肾结水,膀胱呈球形改变,应考虑:A、晚期肾盂肾炎;B、左肾结核;C、右肾结核;D、左肾结核并发膀胱挛缩,对侧肾积水;E、肾肿瘤。
9、肾周围脓肿X线表现哪些是错误的:A、透视下患侧膈肌位置升高,活动度受限;B、平片上患侧腰大肌模糊不清,脊柱侧弯,凹面向患侧;C、患侧肾影增大,轮廓不清;肾盂肾盏可向外,上下及前方移动;D、患侧肾的两极可见到弧形钙化影;E、连续快速呼吸时照片,患侧肾固定,影像清晰,对侧肾影模糊。
10、肾恶性肿瘤中最多见于:A、肾盂移行细胞癌;B、肾腺癌;C、肾盂磷状细胞癌;D、肾淋巴肉瘤;E、肾血管瘤。
新生儿肾脏先天性发育异常

此时您正浏览在第45页,共51页。
异位肾
➢ 胎儿期肾胚芽在盆腔内,随胎龄长大,逐
步上升到正常位置。若上升发生障碍或异 常,肾脏未能达到肾窝,则形成异位肾
➢ 位于髂窝内或腰部,称为盆肾、髂肾、腹肾 ➢ 越过中线至对侧称为交叉异位肾 ➢ 过度上升通过膈肌薄弱处进入胸内形成胸内
异位肾
此时您正浏览在第46页,共51页。
Technique:
Scout film Ask is patient is allergic to contrast Inject contrast If patient has known reflux, consider placing a catheter in the bladder to keep the bladder empty so reflux does not mimic renal function
肾旋转异常
此时您正浏览在第16页,共51页。
新生儿肾脏的特点
➢ 肾皮质更薄
➢ 髓质锥体更为明显 ➢ 右肾位置较低
➢ 更趋于球形
此时您正浏览在第17页,共51页。
影像学检查方法
➢ 泌尿系平片(KUB):
异位肾名词解释影像学

异位肾名词解释影像学异位肾是指肾脏在正常位置以外的异常位置,通常出现在腹膜后、盆腔、腰椎旁等处。
异位肾在临床上并不罕见,但对于影像学的检查,会增加诊断的难度。
本文将从影像学的角度解释异位肾的相关概念。
一、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异位肾的位置、大小、形态和脏器的排列情况等。
目前,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以下几种:1. X线平片:可以显示异位肾的大致位置和形态,但对于较小或隐蔽的异位肾并不敏感。
2. B超检查:可以显示异位肾的位置、大小、形态和脏器的排列情况等,具有无创、安全、经济等优点。
3. CT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异位肾的位置、大小、形态和脏器的排列情况等,并可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
4. MRI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异位肾的位置、大小、形态和脏器的排列情况等,但需要较长的扫描时间和成本较高。
二、异位肾的分类根据异位肾的位置,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腹膜后异位肾:即肾脏位于腹膜后。
2. 盆腔异位肾:即肾脏位于盆腔。
3. 腰椎旁异位肾:即肾脏位于腰椎旁。
4. 肾盂膀胱连接异位肾:即肾盂直接与膀胱相连,通常与异位输尿管伴随出现。
三、异位肾的常见并发症1. 异位肾合并多囊肾病:由于异位肾排尿功能异常,容易诱发多囊肾病。
2. 异位肾合并尿路感染:异位肾的输尿管位置异常,容易引起尿路感染。
3. 异位肾合并输尿管结石:由于异位肾的输尿管特殊位置,容易形成输尿管结石。
4. 异位肾合并肾功能损害:由于异位肾血液供应降低,易导致肾功能损害。
总之,掌握影像学检查的知识可以有效地诊断和治疗异位肾相关疾病,建议患者在就医时进行详细的影像学检查,以辅助临床诊断。
MRI在胎儿异位肾中的诊断价值

MRI在胎儿异位肾中的诊断价值朱承峰;葛岚;梁中华;刘春玲【摘要】目的:探讨胎儿异位肾的MR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胎儿异位肾MRI和超声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本组孕妇在行MR检查前均行超声检查.MR 检查采用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TSE)序列和T1加权快速梯度回波(T1WI-TFE)序列,行胎儿颅脑、胸、腹部常规检查,重点行腹部横轴面、冠状面扫描观察胎儿肾脏形态结构,肾脏是否缺如,位置是否正常,将产前MRI、超声表现与随访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例胎儿产前MRI诊断异位肾,5例为盆腔异位肾,1例为交叉异位肾,与引产及出生后随访结果一致.结论:MRI在胎儿异位肾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是超声产前诊断的重要补充.【期刊名称】《中国医疗器械信息》【年(卷),期】2018(024)006【总页数】2页(P136,142)【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胎儿;异位肾;产前诊断【作者】朱承峰;葛岚;梁中华;刘春玲【作者单位】大连市妇幼保健院放射科辽宁大连116033;大连市妇幼保健院放射科辽宁大连116033;大连市妇幼保健院放射科辽宁大连116033;大连市妇幼保健院放射科辽宁大连1160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超声一直是胎儿异位肾(ectopic kidney)的首选检查技术,但超声显像有时受多种因素(胎位、羊水量、胎手遮挡)的影响难以完全显示。
MRI具有较高的组织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且不受超声检查不利因素的影响,在检出胎儿先天发育畸形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已成为超声的良好辅助手段[1]。
本研究通过分析6例胎儿异位肾的磁共振影像表现,复习相关文献,旨在提高胎儿异位肾MRI诊断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收集2014年7月~2016年12月期间6例胎儿异位肾的MRI、超声资料、引产及出生后随访结果。
孕妇及其家属在行MRI检查前均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协议书。
孕妇年龄25~35岁,平均29岁;孕周23~36周,中位孕周28周。
胸、上腹和盆腔CT详实图解(完整版)

中
尖、后、前
背段 中内段
内、前、外、后基底段
肺段划分
1、 气管隆突上方层面
右尖段、左尖后段。
1、
斜裂
2、
斜裂
2、 气管分叉层面、右上叶支气层面(位于隆突下方)
右肺上叶前、后段支气管及左肺上叶尖后段支气管。
2、
3、
3、 右中间支气管-左主支气管层面、左上叶支气管层面
右中间段支气管长约3~4cm,出现在相邻3~4个层面。左侧支气管约 在右中间段支气管中点水平发出左上叶与下叶支气管,前段支气管 近段与舌段支气管走行平行,两者难以鉴别,但前段支气管总是比 舌段支气管更向前走行。
主肺动脉窗层面 (四)
(奇静脉弓层面)
主肺动脉窗层面 (四)
(奇静脉弓层面) v 主动脉弓下缘、左肺动脉上缘、气管分叉以
上、纵隔中线左侧升主A与降主A间的间隙称 为主肺A窗,内有脂肪、淋巴结、喉返N、A 导管韧带。
v 前方为升主动脉,后方为气管,在同一层面, 升主动脉总是大于降主动脉。
v 奇静脉弓:上腔V受压时可出现曲张。
气管分叉层面 (五)
(肺门层面、右肺动脉层面)
右肺动脉层面
气管分叉层面 (五)
(肺门层面、右肺动脉层面)
v 右肺动脉:从主肺动脉发出向后、向右 延伸,位于腔静脉后方、中间段支气管 前方,右肺动脉管径不超过25mm,肺动 脉主干不超过29mm
v 心包上隐窝:隆突平面,升主A部分被心 包包绕;紧贴升主A后方,为卵圆形或新 月形,密度较低,勿误认为肿大淋巴结
肺叶、肺段(5叶18段)
右侧
左侧
v 上叶:尖段S1 后段S2 前段S3
上叶:
尖后段S1+2 前段S3
v 中叶:外段S4 内段S5
医学X线检查部位及目的临床意义

医学X线检查部位及目的临床意义X线检查是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检查手段,可用于观察和诊断身体各个部位的异常情况。
根据检查部位和目的的不同,X线检查可以提供丰富的临床意义,本文将对常见的X线检查部位及其目的、临床意义进行详细介绍。
1.胸部X线检查:胸部X线检查是一种常规的影像检查手段,主要用于观察和诊断胸腔内脏器官的异常情况,如心脏、肺部、纵膈等。
胸部X 线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肺部感染、肺结核、肺部肿瘤、胸腔积液、心脏扩大、纵膈间隔异常等情况,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腹部X线检查:腹部X线检查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手段,可用于观察和诊断腹部脏器的异常情况,如肝脏、胆囊、胰腺、肾脏、膀胱等。
腹部X线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发现肝脏肿瘤、胆囊结石、胰腺炎、肾结石、盆腔积液等疾病,对于腹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有价值。
3.脊柱X线检查:脊柱X线检查是一种常用的骨科影像检查手段,主要用于观察和诊断脊柱的异常情况,如脊椎的曲度、骨折、脊椎关节的变形等。
脊柱X线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脊柱侧凸、脊柱侧弯、脊柱骨折等疾病,对于骨科疾病的筛查和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4.骨骼X线检查:骨骼X线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影像检查手段,主要用于观察和诊断肢体骨骼的异常情况,如骨折、脱位、骨质疏松等。
骨骼X 线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骨折的类型、脱位的程度、骨质疏松的程度等,对于骨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5.显影造影X线检查:显影造影X线检查是一种特殊的影像检查手段,主要用于观察和诊断血管和腔道的情况,如冠状动脉造影、胆道造影、肾盂造影等。
显影造影X线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血管的通畅程度、腔道的形态和功能等,对于血管和腔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疾病状况,结合不同部位的X线检查结果,进行系统分析、综合判断和鉴别诊断,为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结果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腔、盆腔异位肾影像学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096-01
胸腔、盆腔异位肾是一种极少见的肾脏畸形,它与肾脏位置异常不同,现将经影像检查证实的12例胸腔、盆腔异位肾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本组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22-72岁,平均42岁,本组3例健康体检,胸部正侧位片示左肺下叶后基底段有一椭圆形肿块,边缘光滑,下界和隔顶分界不清,诊断为下叶后基底段占位,2例ct平扫:左肺下类圆形肾样软组织影,增强扫描肾实质强化,肾盂肾盏显影,右肾未见异常,左肾区无肾;静脉肾盂造影:左肾位于胸腔,大小形态正常,肾盂肾盏正常显影,左输尿管长而直,造影剂通过顺利,确诊为胸腔肾。
1例询问病史,患者5年前确诊为胸腔肾,阅读外院ct、静脉肾盂造影片确诊。
本组3例因咳嗽、咳痰、发烧,血常规白细胞升高,中性比例增高,胸部正侧位片:一侧肺下叶均有渗出病变,肺下叶后基底段均有一椭圆形肿块,部分边缘不清,x线诊断:肺下叶后基底段占位伴阻塞性肺炎,ct平扫和增强扫描,一侧下肺有一类圆形肾样软组织影,向下扫描同侧肾区无肾,对侧肾脏正常,肾实质强化,肾盂肾盏显影,均确诊为胸腔肾。
本组5例发热、寒战、下腹痛、下腹部压痛,白细胞升高,2例尿蛋白(++),疑诊肾盂肾炎,5例均行b超检查,下腹部均有椭圆形软组织肿块,一侧肾区无肾,ct平扫和增强扫描,下腹部有肾样软
组织肿块,一侧肾缺如,静脉肾盂造影,肾实质强化略迟于对侧肾脏,肾盂扩大,输尿管短迂曲扩张,确诊为盆腔肾。
本组1例因腹股沟直疝入院,术前常规b超检查,左侧肾区无肾,左下腹部有一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静脉肾盂造影,确诊为盆腔肾。
2 结果
本组6例胸部正侧位片发现病变,疑诊肺内占位或纵膈占位,经
ct平扫和增强扫描、静脉肾盂造影确诊为胸腔肾,6例经b超检查发现病变,疑诊下腹部占位,后经ct平扫和增强扫描、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确诊为盆腔肾。
3 讨论
盆腔、胸腔异位肾极少见,胎儿期肾胚芽位于盆腔内,随胎儿生长逐渐上升到正常位置,如上升过程发生障碍,肾脏停留在盆腔内称为盆腔肾,肾的血管决定肾的位置,肾血管在胚胎第8-9周与主动脉及腔静脉建立关系,在此之前,肾组织由更尾端的血管供应,肾胚胎时期,血管的遗留阻碍肾脏上升到正常位置,形成盆腔肾。
盆腔肾多伴有发育不全,外形小,呈分叶或形成双肾盂双输尿管畸形,盆腔肾常伴有肾脏旋转不良和尿路梗阻,并发肾积水、感染、结石等,也可由于压迫血管、神经及附近器官产生腹痛、胃肠刺激和膀胱刺激症状,下腹可触及肿物。
鉴别诊断:盆腔异位肾需同肾下垂、游走肾鉴别。
肾下垂:与游走肾相似,肾脏可上下移动,活动幅度较游走肾小,站立位可下降到盆腔,但不越过脊柱,肾动脉位置正
常,输尿管长度正常。
游走肾:卧立位观察,活动度大,可越过脊柱进入对侧腹腔,输尿管长度多为正常。
盆腔肾:输尿管过短,卧立位观察,肾脏位置固定不变,易和肾下垂、游走肾鉴别。
由于盆腔肾伴肾脏旋转不良和输尿管短粗迂曲,形成囊性包块或多房囊性包块,易误诊为盆腔囊性病变(盆腔脓肿、囊性畸胎瘤、卵巢囊肿等),要行ct检查、静脉肾盂造影、mri检查和盆腔囊性病变鉴别。
胸腔肾也及少见,正常情况下,肾上升在胚胎第6周终止,膈肌胚胎第7周闭合,闭合部位在膈肌后外侧的胸膜裂孔处,若第6周后肾脏继续上升并和膈肌接触,影响膈肌闭合,局部膈肌变薄抬高,形成胸内或隔下高位肾。
一般无症状,也可患肺炎,一般肾脏发育良好,由于输尿管伸长变直,引流较好,因此不易引起尿路梗阻、感染和结石。
鉴别诊断:胸腔肾需要和肺炎、肺隔离症、后纵膈神经源性肿瘤、心包囊肿、肺肿瘤等疾病鉴别。
肺炎:抗炎治疗可吸收;肺隔离症:腹主动脉造影、ct血管造影,mri检查,可以找到异常血管;后纵膈神经源性肿瘤和肺肿瘤:ct检查、mri检查可确诊;心包囊肿:b超、ct检查可确诊。
总之,我们认为凡临床疑诊盆腔异位肾者,首先行b超初筛检查,疑诊为胸腔异位肾者,应摄胸部正侧位x光片,除外肺部和纵膈疾病;其次均行大剂量静脉肾盂造影,绝大多数可确诊;对肾功能低下,肾脏不显影者,应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可确诊。
参考文献
[1] 刘赓年,李松年主编.腹部放射诊断学.北京医科大学和中国协
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