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肠道菌群平衡的因素
人体菌群平衡

人体菌群平衡
人体菌群平衡是指人体内存在的各种微生物与宿主之间保持一种
相对稳定的共生状态。
人体内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其中最常见的微生物是细菌。
人体菌群平衡对于维持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菌群平衡不仅有助于
防止有害微生物的侵入,还参与了人体的代谢、免疫调节、营养吸收
等许多生理功能。
一旦菌群失衡,就可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人体内的微生物主要分布在肠道、皮肤、口腔等部位。
肠道菌群
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目前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肠道健康、免疫系统、心脑血管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以受到饮食、药物、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保持人体菌群平衡的关键在于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
合理
的饮食可以为有益菌提供营养,如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可以促进有益
菌的生长。
此外,适当的运动、充足的睡眠、减少紧张和压力,也有
助于维持人体菌群的平衡。
为了保持人体菌群平衡,不建议滥用抗生素和过度消毒。
合理使
用抗生素可以有效杀灭有害微生物,但同时也会破坏有益菌群。
过度
消毒会导致环境微生物的减少,从而影响人体菌群的平衡。
总之,人体菌群平衡对于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
注重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避免滥用抗生素和过度消毒,以促
进人体微生物的平衡生长。
肠道微生态平衡失调与肠炎的关系

肠道微生态平衡失调与肠炎的关系概述:肠道微生态平衡是指人体内肠道中盛行的微生物群落以及其与人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肠道菌群失去平衡时,也就是所谓的肠道微生态平衡失调,可能导致多种健康问题,其中包括肠炎。
本文将探讨肠道微生态平衡失调与不同类型的肠炎之间的关系。
一、肠道微生态平衡失调与感染性肠炎感染性肠炎是指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胃肠道感染。
当正常菌群被抑制或疏松时,容易为病原体提供滋生和定殖的机会,从而引发感染。
而正常情况下,有益菌可以通过占据宿主小肠表面上皮细胞附件区域和释放抗菌物质等方式来抵抗病原体的侵袭,从而保持胃肠道内部环境相对稳定。
因此,当这种微生态平衡遭到干扰时,容易导致感染性肠炎的发生。
二、肠道微生态平衡失调与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是指以慢性肠黏膜层次的非特异性和慢性炎症为特征的一类肠道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目前认为,人体免疫系统对肠道菌群存在着严格的调控机制,而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就可能引发过度免疫应答。
一方面,当有益菌群减少时,宿主免疫系统活化程度下降,难以保持正常的抵抗力;另一方面,有害菌群过度生长可能导致慢性肠黏膜层次的非特异性和慢性炎症反应。
综上所述,肠道微生态平衡失调在某种程度上与产生或加剧了人体对自己肠道细胞发起免知应答之间存在着紧密关联。
三、肠道微生态平衡失调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因,但出现腹部不适、胀气、拉肚子等症状的肠道疾病。
最新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调可能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可以帮助分解食物、产生营养素以及参与维持肠壁屏障功能。
当菌群失衡时,这一过程可能受到干扰,并导致消化不良相关的症状。
四、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的方法1. 饮食调节:摄入足够纤维、膳食纤维和寡糖等益菌的主要来源,并限制过量摄入高脂肪和高糖饮食。
2. 使用益生菌和益生元:服用含有益生菌或益生元的产品,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
肠道菌群平衡的标准

肠道菌群平衡的标准
肠道菌群平衡是指在肠道中所存在的多种微生物之间所保持的比例的动态、相对的平衡。
这种平衡是肠道保持正常功能的必须因素,也是肠道养生所应该注意的方面。
肠道菌群平衡的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
多样性:肠道内的微生物种类应该多样化,而不是由某一种或少数几种细菌占据主导。
这种多样性有助于增加肠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抵抗力,防止外来病菌的入侵。
稳定性:肠道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应该保持相对稳定,不出现大幅度的波动。
这种稳定性有助于维持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如消化、吸收、代谢等。
有益菌占主导:肠道中的有益菌数量应该占据主导地位,它们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维护肠道健康。
同时,有益菌还能产生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如短链脂肪酸、维生素等。
与宿主相互作用:肠道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应该保持一种良好的相互作用关系。
微生物可以通过代谢产生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同时也可以调节宿主的免疫系统,提高抵抗力。
而宿主则可以为微生物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保证它们的正常生长和繁殖。
为了维护肠道菌群平衡,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同时,还可以适当补充
一些益生菌制品,以增加肠道中有益菌的数量和种类。
婴幼儿肠道菌群的发育与功能

婴幼儿肠道菌群的发育与功能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肠道菌群在婴幼儿生长发育中的重要性。
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共同组成了肠道环境中复杂多样的微生物生态系统。
本文将从婴幼儿肠道菌群的形成、影响因素以及其功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肠道菌群形成过程婴幼儿出生后,其胎盘内基本上是无菌状态,而从产道经历分娩过程时,接触到来自母亲阴道和直肠的微生物,进入了第一次接触所谓“种子期”。
之后,孩子通过喂养获得更多来自母乳或者配方奶中的微生物,并且持续通过口腔和皮肤不断吸附可能贡献给自己找寻的新进化环境。
此外,在身体其他部位也会有微生物进驻,最终都汇聚到大量存在于小肠-结(尾)直培主位。
二、影响肠道菌群发育的因素1.生理因素婴幼儿自身的一些生理特点会对肠道菌群发育产生影响。
例如,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因此他们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此外,婴幼儿消化道功能也在不断发展中,这可能会影响到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
2.喂养方式喂养方式是影响婴幼儿肠道菌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母乳中含有丰富的益生菌和抗生素物质,可以促进有益菌群的形成并抑制有害菌群的滋生。
相比之下,配方奶中缺乏这些物质,并且含有一定量的抗生素残留,会对肠道菌群产生不利影响。
3.环境因素环境中存在着大量微生物,包括室内空气、家居环境等。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在日常接触过程中,他们会逐渐接触到更多类型和数量的微生物,这也会影响到肠道菌群的形成。
三、肠道菌群的功能1.有助于营养吸收肠道菌群中的某些微生物能够分解食物中难以消化的纤维素、淀粉等,产生一些有益物质,如短链脂肪酸。
这些物质有助于肠道黏膜细胞的健康,并且提供能量帮助人体更好地吸收和利用营养成分。
2.维持免疫功能良好的肠道菌群能够通过与肠道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来维持机体免疫平衡。
它们不仅可以激活和调节免疫反应,还可以抑制病原微生物感染,保护机体健康。
3.影响情绪和行为最近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能与人体神经系统相互作用。
菌群失调症的名词解释

菌群失调症的名词解释
菌群失调症,又称为“菌群失衡症”,是指肠道中菌群数量或组成结构的改变,导致肠道功能紊乱的一组综合症状。
肠道内的菌群的改变会影响人体的营养吸收、身体免疫力的整体变化,最终导致人体出现消化不良、腹泻、便秘等症状。
菌群失调症可能的原因有:
1、抗生素治疗:长期服用抗生素会对肠道有害菌群产生副作用,使肠道微生物组成结构发生改变,造成菌群失衡症。
2、肠道传播病毒:由病毒引起的大肠炎可以使肠道内菌群失衡,导致肠道疾病。
3、改变饮食习惯:长期不吃蔬菜水果等营养食物,或过多摄入快餐、油炸食物,都会使肠道内菌群失衡。
4、精神压力:持续的精神压力,会影响肠胃功能,也会导致菌群失衡的症状。
治疗菌群失调症有:
1、恢复肠道菌群平衡:可以通过服用益生菌或吃益生元,改善肠道内细菌的组成和数量,从而恢复菌群平衡。
2、改善饮食:坚持每天吃蔬菜水果,减少油炸食物的摄入,调整饮食习惯,改善肠道环境,帮助菌群恢复平衡。
3、保持良好心态:常保持良好的心情和情绪,避免精神压力过大,这样能有利于肠道内菌群的恢复和维持。
- 1 -。
肠道菌群失调症预防和措施PPT

职业健康教育对提高这些人群的自我保护意 识至关重要。
何时需要关注肠道菌群?
何时需要关注肠道菌群? 症状出现时
一旦出现消化不良、腹痛等症状,应立即咨询医 生。
及早干预有助于防止病情加重。
何时需要关注肠道菌群? 定期体检
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关注肠道健康指标 。
谁会受到影响? 高风险人群
儿童、老年人及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更易受 到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
这些人群需特别注意饮食及生活方式的调整 。
谁会受到影响? 日常生活中的影响
现代生活方式如快餐、久坐及压力过大均可 能导致肠道 管理。
谁会受到影响? 职业相关风险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预防与措 施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症? 2. 谁会受到影响? 3. 何时需要关注肠道菌群? 4. 如何预防肠道菌群失调? 5. 采取措施后怎么评估效果?
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症?
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症? 定义
肠道菌群失调症是指肠道内微生物组成失去平衡 ,导致健康问题的状态。
这种失调可能引发消化不良、免疫功能下降及其 他代谢疾病。
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症? 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秘及体重异常变化 。
这些症状可能影响生活质量,需及时关注。
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症? 成因
导致失调的因素包括饮食不当、压力、抗生素滥 用及缺乏运动。
理解成因有助于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
谁会受到影响?
包括便常规、大便菌群分析等,了解自身健康状 态。
何时需要关注肠道菌群? 生活方式变化时
如经历重大生活事件、饮食习惯变化或长期服药 ,需关注肠道健康。
肠道菌群失调的危害与预防

河北医学院附属三院张琳等报告急性细菌性腹泻患儿粪便中双 歧杆菌、类杆菌、乳杆菌、肠球菌明显减少(P<0.01),肠杆菌数量 增加(P<0.05),双歧杆菌与肠杆菌比值(B/E值)降下。随着腹泻症状 消退伴有肠道正常菌群建立,但厌氧菌的上升速度缓慢,与症状的 恢复是同步的,但菌群恢复速度较临床症状好转速度为慢,而且菌群 失调程度与临床症状轻重有关。
五肠、道消菌群化→3系13篇疾(1病994与~2肠008)道菌群失调
消化系疾病→73篇
1、急、慢性腹泻
急性腹泻、肠炎、痢疾时常伴胃肠道 菌群严重比例失调,常住菌(如拟杆菌、 双歧杆菌、肠杆菌)数量减少,外袭病菌 异常增多。慢性腹泻原因较复杂,常见的 有肠易激综合征、急性菌痢后腹泻、吸收 不良综合征及原因不明等,与肠道菌群失 调互为因果。
人体中定居的细菌
人体的皮肤、口腔、肠道、阴道中都有细菌长期存在, 被称为正常菌群。
成人体内的细菌数为1.2千克,约100万亿(1015) 人体携带的微生物主要在肠道,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约
80%,细菌种类约400-500种,粪便重量的1/3~ 2/5是微生物。这些细菌可分为3类:
有益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 中间菌:粪链球菌、大肠杆菌 有害菌:葡萄球菌、假单孢菌
消化道细菌的分布
口腔:菌群高度复杂,经过胃被胃酸破坏,对 胃肠道影响很小。
胃:除了幽门螺杆菌或相关的菌种外,大多数 是革兰阳性的需氧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 奈瑟菌、乳酸杆菌和念珠菌,细菌浓度通常 小于103/ml,在无酸的胃中细菌数会明显增 多。幽门螺杆菌是真正的胃内细菌,它是引 起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是溃疡病的重要致 病因子。
侯晓华,张锦坤等报告慢性腹泻病人粪便菌 群的检测结果以肠杆菌、粪杆菌、双歧杆菌群 失调有关。
肠道菌群紊乱与疾病PPT课件

肠道菌群紊乱与代谢性疾病
代谢性疾病
肠道菌群紊乱与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机制
肠道菌群紊乱可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导致能量代谢异常,引发肥胖和糖尿病等代 谢性疾病。同时,肠道菌群紊乱还可影响肝脏的脂肪代谢,导致脂肪肝的发生。
治疗建议
针对肠道菌群紊乱引发的代谢性疾病,治疗时应注重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同时可使用益 生菌、益生元等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
探索基于肠道菌群的治疗 方法,如益生菌、益生元 和粪菌移植等,为疾病治 疗提供新的途径。
个体化治疗
通过对肠道菌群的研究, 实现个体化治疗,根据患 者的肠道菌群特征制定针 对性的治疗方案。
提高公众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 对肠道健康和肠道菌群的认识,增强 自我保健意识。
肠道菌群紊乱是指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发生异常变化,导致肠 道功能失调的现象。
影响
肠道菌群紊乱可能导致消化系统症状,如腹泻、便秘、腹胀等,还可能引发全 身性疾病,如免疫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02
肠道菌群紊乱与疾病的 关系
肠道菌群紊乱与消化系统疾病
01
消化系统疾病
肠道菌群紊乱可引发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克罗恩病、
药物治疗与抗生素使用
要点一
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和抗炎药物,以缓解肠道菌群紊 乱引起的症状。
要点二
抗生素使用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以维护肠道菌群的平衡。
其他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
采用中药、针灸等中医治疗方法,调理肠道功能,改善 肠道菌群状态。
其他疗法
如按摩、运动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道环境 。
治疗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草药经胃肠道消化后,会代谢成多种蛋白质、多糖、 脂类、微量元素、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从而可以促进有 益菌的生 长[1]。 任 光 友 等 选 用 大 黄 灌 胃 制 造 肠 道 菌 群失调模型 后,再 用 四 君 子 汤 进 行 灌 服,结 果 发 现 四 君子汤能明显增加大黄灌胃后小鼠的肠道双歧杆菌 和乳酸杆 菌 菌 量[2]。 胡 新 俊 等 应 用 林 可 霉 素 灌 胃 建 立肠道微生态失调小鼠模型,然后用马齿苋多糖进行 治疗,于给药 7 d 后处死,进行肠道菌群定量。结果发 现持续治疗 7 d 后,治疗组小鼠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 杆菌数量 明 显 上 升[3]。 唐 铁 军 等 采 用 自 身 粪 便 法 制 造里实证便 秘 模 型,然 后 用 调 胃 承 气 汤 进 行 灌 服,结 果发现承气汤对于恢复肠道微生物菌群平衡有意义, 能明显降低 大 肠 杆 菌 菌 量,显 著 增 加 双 歧 杆 菌、乳 杆 菌、拟杆菌的菌量[4]。蒋婕等通过研究超微七味白术 散体外抑菌作用,发现人参对除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 门氏菌外的其他 5 种菌都有明显的抑菌效果;藿香叶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产气杆菌有明显的抑菌效果;白 茯苓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杆菌和绿脓
作者单位:726000 陕西商洛,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微生物 与免疫学教研室
杆菌均有抑菌效果;木香和炒白术仅对产气杆菌有抑 菌效果;葛根对 7 种供试菌均无抑菌作用[5]。
并不是所有的中草药都能在调节肠道菌群方面 有积极作用。李建婷等观察王氏保赤丸对小鼠肠道 菌群中双歧 杆 菌、乳 酸 杆 菌、肠 球 菌 和 大 肠 埃 希 菌 数 量的影响,发 现 长 期 服 用 后,小 鼠 菌 群 计 数 无 明 显 变 化[6]。
5 其他因素 婴儿分娩方式、出生周围环境及喂养方式对肠道
菌群定植有 着 直 接 的 干 预 作 用[20]。 对 于 自 然 分 娩 的 婴儿来说,妈妈生殖道菌群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 婴儿的肠道 菌 群,两 者 均 含 有 数 量 众 多 的 乳 酸 菌;但 是对于早产、剖腹产和住院的婴幼儿儿等非正常分娩 的婴幼儿来说,肠道中双歧杆菌和多形拟杆菌数量减 少,而艰难梭菌数量增加[21]。另外剖宫产产妇术后常 发生便秘。分析原因,主要在于手术打坏了产妇腹部 微生物内环境的平衡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胃肠 道的正常蠕动和分泌等生理功能,从而引起剖宫产产 妇术后便秘的发生[22]。
效果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Snart 等[15]研究 β - 葡 聚糖的作用,将其加入大鼠的食物中,结果表明 β - 葡 聚糖可以增加大鼠结肠中的乳酸杆,并且通过体外实 验证明了一些乳酸杆菌能够利用 β - 葡聚糖的水解产 物 DP3、DP4 生长。燕麦 β - 葡聚糖低聚物 DP1 ~ 5 能 够不同程度地刺激 L. rhamnosus,L. Plantarum 和 L. lactis,但对 L. acidoPhilus 和 L. casei 没有作用。刘海霞等 研究阿卡波糖对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影响,结果 提示阿卡波糖可以增加患者双歧杆菌数量,降低粪肠 球菌群的数量。祝春梅等研究大豆异黄酮对大鼠肠 道内容物菌群影响,结果发现大豆异黄酮能够选择性 抑制大肠杆 菌 的 生 长,促 进 有 益 菌 乳 酸 杆 菌 的 生 长, 调节肠道微生物的微生态平衡[16]。
肥胖症手术,又 称 减 肥 手 术,指 针 对 严 重 肥 胖 人 类,以减肥为目的的一系列医疗治疗手段。通常通过 植入设备控 制 胃 容 量,例 如:胃 束 带、胃 内 水 球,或 者 物理缩小胃容量,缩胃手术或者是缩短小肠,胃旁路、 肠绕道手术等。Furet 等的研究也表明减肥手术可以 改变胃肠道的内环境[23]。Osto 等通过研究胃旁路手 术对实验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结果发现手术之后变 形菌显著增 加,厚 壁 菌 减 少,明 显 改 变 了 肠 道 菌 群 的 种类和数量[24]。
4 膳食营养 食物通过胃肠道消化给人体提供生长代谢所需
的能量和养分,此外它也是肠道细菌生长繁殖的主要 营养物,因此肠道菌群的组成与数量是否处于平衡状 态,与个体的膳食结构和食物的成分有很大关系。Finegold 等通过研究传统日式饮食和西方饮食的日裔美 国人肠道菌 群 的 组 成,得 出 以 下 结 论:即 使 具 有 相 似 的遗传背景,他们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却有着显著的不 同,日式饮食下肠道兼性厌氧菌和需氧菌的数量比西 方组显著增多,但除肠杆菌以外。美国饮食富含蛋白 质和糖,而马拉维和委内瑞拉国家的饮食富含玉米和 木薯,圣路易斯州华盛顿大学的肠病学专家杰弗瑞· 高登和他的同事通过研究不同饮食结构的三类人群 的肠道菌群结构,结果发现委内瑞拉人和马拉维人成 人的微生物组成相似度极高,其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比 美国多。
·114·
医学新知杂志 2014 年第 24 卷第 2 期
影响肠道菌群平衡的因素
韩晓云
【 关键词】肠道菌群;平衡;影响因素 【 中图分类号】R57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4-5511(2014)02-0114-03
在人体 肠 道 中 存 在 着 大 量 的 微 生 物,数 量 超 过 1 000万 亿,其 种 类 繁 多,有 500 ~ 1 000 个 不 同 的 种 类。这些数 目 庞 大 的 细 菌 大 致 可 分 为 三 大 类:有 益 菌、有害菌 和 中 性 菌。 在 正 常 情 况 下,肠 道 菌 群 处 于 平衡状态,与人体之间互利共存。人类肠道为细菌提 供生长的空间与繁殖所需要的营养,而肠道菌群则为 人类提供生长因子,如大肠杆菌可合成人体无法合成 但又必须需要的 VK,同时能促进人胃肠道免疫功能 的发育,可谓人体的健康与肠道内的微生菌群结构息 息相关。据 研 究 发 现,肠 道 菌 群 失 调 与 多 种 疾 病 有 关,如肥胖、糖 尿 病、肝 病、肠 炎 等。 因 此 如 何 维 护 肠 道菌群平衡对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影 响肠道菌群平衡的因素进行阐述。
但马良利用 SD 大鼠进行实验,观察黄酒对大鼠 肠道微生物的影响,结果发现适量饮用黄酒能增加肠 道益生菌,减 少 肠 道 致 病 菌 或 条 件 致 病 菌,对 肠 道 微 生物有一定的调节作用[11]。李珊等用 ICR 小鼠进行 实验,结果发 现 给 药 组 细 菌 总 数、大 肠 杆 菌 和 乳 酸 菌 数高于模型组和对照组,提示薏米黄酒对机体免疫系 统及肠道功能的调节有一定作用[12]。
高脂肪餐可显著改变肠道菌群。如高脂肪饮食 会显著减少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肠道瘤胃球菌显 著减少,普氏菌显著增加[17,18]。
日常生活 中,一 些 人 对 于 过 辣 的 食 物 有 不 良 反 应,比如腹 泻,肠 胃 不 适 等。 任 文 瑾 等 研 究 辣 椒 素 对 肠道菌体外发酵的影响,将三种不同浓度的辣椒素加 入大鼠盲肠内容物中进行发酵 10 h,结果发现双歧杆 菌、乳酸杆菌 两 类 益 生 菌 的 数 量 减 少,而 条 件 致 病 菌 大肠杆菌的数量却增加[19]。
医学新知杂志 2014 年第 24 卷第 2 期
·115·
性率较高,可间接提示酒精对肠道均菌群有影响。其 机制如下:乙 醇 通 过 破 坏 肠 粘 膜 结 构 完 整 性,增 加 肠 粘膜的通透 性,从 而 降 低 肠 道 抵 御 能 力;另 外 患 者 胃 酸分泌减少,对 肠 道 过 路 菌 杀 灭 清 除 作 用 减 弱;最 终 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动物实验表明饮酒周期过长,肠 道内乳酸杆菌的绝对数量减少,使其对细菌和毒素的 抑制作用减弱,有利于小肠细菌过生长[10]。
一些糖类可以促进肠道益生菌的生长,抑制有害 菌的繁殖。寡 糖 存 在 于 豆 类、洋 葱、大 蒜、牛 蒡、芦 笋 等天然食物中,Bouhnik 等[13]研究果寡糖和蔗糖对健 康人肠道的菌群调节作用,实验表明果寡糖组中人肠 道双歧杆菌 明 显 提 高,其 主 要 机 制 在 于,食 物 中 的 寡 糖可以为比菲德氏菌等益生菌提供营养成分,促进益 生菌的增生,有 助 肠 道 保 健。 但 寡 糖 不 宜 多 吃,否 则 会造成胀气、腹 泻。 而 且,每 个 人 的 肠 胃 对 寡 糖 耐 受 程度不同,一 开 始 可 先 少 量 食 用,再 慢 慢 增 量。 阎 春 玲等[14]研究壳寡糖 及 其 衍 生 物 对 糖 尿 病 大 鼠 糖 耐 量 及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添加 组的大鼠肠道中大肠肝茵和肠球菌的数量大大降低, 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则显著提升,并且改善
·116·
医学新知杂志 2014 年第 24 卷第 2 期
Hansen 等研究提示肠道产甲烷菌的数量与种类 与个体遗传基因有关。王小卉等研究不同喂养方式 对健康婴儿的肠道菌群的定植影响,结果表明母乳喂 养婴儿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较人工喂养婴儿 高,而大肠杆菌数量较人工喂养婴儿低[25]。高倩等利 用 DGGE 研究清洁级、SPF 和普通小鼠的肠道菌群的 组成,得出结 论 为 普 通 小 鼠 肠 道 细 菌 种 类 最 多,其 次 为清洁级小鼠,而 SPF 小鼠细菌种类最少,提示环境 对肠道菌群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26]。
2 抗生素等西药 抗生素是一类由微生物( 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
属)或高等动植物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 一类次级代 谢 产 物,能 干 扰 其 他 生 物 细 胞 发 育 功 能, 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生物活性的功能。合理应用抗 生素,可以有效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抑制致病微生物 感染,但是也会对肠道其他正常菌群造成紊乱。如长 期使用抗生 素,多 数 敏 感 病 原 菌 被 杀 灭,但 少 数 耐 药 菌株却大量 繁 殖,进 而 代 替 敏 感 菌 株;另 外 也 会 使 其 他外来菌趁机而入,诱发机体双重感染。曾本华[7]通 过建立 IHFA 小鼠模型研究阿莫西林对婴儿肠道菌群 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阿莫西林处理的小鼠肠道中双 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显著降低,且在停止干预后至 53 日龄,仍不能完全恢复。但也有研究认为一次性口服 抗生素可短时间内(4 周)改变肠道菌群,但之后肠道 菌群逐渐会恢复到原先状态[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