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与疾病

肠道菌群与疾病
肠道菌群与疾病

转自《生物学通报》2004年第39卷第3期,26页。

肠道菌群与疾病

尹军霞 (绍兴文理学院生物学系浙江绍兴312000)

林德荣 (绍兴第二医院肿瘤科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一般情况下,肠道茵群与人体和外部环境保持着一个平衡状态,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平衡可被打破,形成肠道茵群失调,引发疾病或者加重病情,引起并发症甚至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或多器官功能衰竭。本文对肠道菌群在种类、数量、比例、定位和疾病的关系以及调整肠道菌群失调的措施作了简单的介绍。

1 肠道菌群一般介绍

刚出生的婴儿由于在子宫内是处于无菌的环境.所以肠道内是无菌的,出生后,细菌迅速从口及肛门侵人,2 h左右,其肠道内很快有肠球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需氧菌植入,以后随着饮食,肠道就有了更多的不同菌群进驻,3 d后细菌数量接近高峰…。而一个健康成人胃肠道细菌大约有1014个,由30属、500种组成,包括需氧、兼性厌氧菌和厌氧菌。从来源上看,有常住菌和过路菌两种,前者是并非由口摄入,在肠道内保持稳定的群体;而后者则由口摄入并经胃肠道。常住菌是使过路菌不能定植的一个因素。

人体胃肠道各部位定植的细菌的数量和种类不同:胃内酸度高,含大量消化酶,不适合细菌成长,所以胃内菌数量很少,总菌数0~103个,主要是一些需氧抗酸性细菌,如链球菌、乳杆菌等。而小肠是个过渡区,虽然pH值稍偏碱,但含有消化酶,蠕动强烈,肠液流量大,足以将细菌在繁殖前冲洗到远端回肠和结肠。所以,小肠菌量在胃和结肠之间逐渐增多;空肠菌数105个,仍以需氧菌为主;回肠菌较多,总菌数103-107个,以厌氧菌为主,如拟杆菌、双歧杆菌等;结肠内菌量最多达1011-1012个,厌氧菌占绝对优势,占98%以上,菌种也达300多种,干大便的重量近1/3是由细菌组成。

同一肠道,不同类菌的空间分布也不相同。总的来说,人体肠道菌群在肠腔内形成3个生物层:深层的紧贴粘膜表面并与粘膜上皮细胞粘连形成细菌生物膜的菌群称为膜菌群,主要由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组成,这两类菌是肠共生菌,是肠道菌中最具生理意义的两种细菌,对机体有益无害;中层为粪杆菌、消化链球菌、韦荣球菌和优杆菌等厌氧菌;表层的细菌可游动称为腔菌群,主要是大肠杆菌、肠球菌等好氧和兼性好氧菌…。

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只是相对稳定的,它们受饮食、生活习惯、地理环境、年龄及卫生条件的影响而变动。

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宿主和外部环境建立起一个动态的生态平衡,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1.1 防御病原体的侵犯

1)直接作用

定居在肠粘膜上皮的常住菌,构成机体一道十分重要的屏障,能阻止潜在致病性的需氧菌或外袭菌在粘膜上定植形成感染,如它能使霍乱弧菌难以立足。有些常住菌还会产生抗菌物质和杀菌素,可降低病原体毒素,杀死、抑制外袭菌,如乳酸杆菌能杀灭伤寒杆菌和痢疾杆菌。

因此正常菌群所起的生物拮抗作用,对防治疾病、特别是消化道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实验发现,以鼠伤寒杆菌攻击小鼠,需10万个活菌才能致死,若先给予口服链霉素抑制正常菌群,则10个活菌就可引起死。

2)间接作用

正常菌群一方面可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成熟,如无菌鸡小肠和回肠部体淋巴结较普通鸡小4/5,而暴露于普通条件下饲养2周后,免疫系统就与普通鸡相近…。另一方面,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及清除功能,如加强抗体产生,刺激吞噬细胞功能和增加干扰素产生等…。

1.2 合成维生素

肠道菌群可以合成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B1、B2、B6、B12、C、K,尼克酸、生物素和叶酸等,其中维生素K主要来源于肠道中大肠杆菌的合成。若使用抗生素杀死大肠杆菌,则可能使该类维生素缺乏。

1.3物质代谢作用

肠道菌群能生产若干酶类,参与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合成,产生小分子的酸类和各种气体以及臭味物质,并具有一定程度的固氮作用。

1·4生长与衰老

肠道菌群随年龄增大有所变化,健康乳儿中,双歧杆菌约占肠道菌群的98%,主要为婴儿双歧杆菌;成年后不仅双歧杆菌的菌量减少,菌种也不同,主要为青春双歧杆菌;进入老年后。有些老年人检测不出双歧杆菌,即使检出,菌数也很少。而产生硫化氢和吲哚的芽孢杆菌类增多,肠道腐败过程较快,有害物质产生也较多,这些物质被吸收后又加速老化过程。

1.5有一定抑瘤作用

有人发现双歧杆菌的增加有抗癌作用,主要机制是通过降低肠腔pH值,抑制致癌物或辅致癌物的形成,转化某些致癌物质成非致癌物质,以及激活巨噬细胞等免疫功能。

2菌群与疾病

一般情况下,肠道菌群与人体和外部环境保持着一个平衡状态,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这种平衡在某些情况下,可被打破,形成肠道菌群失调,表现为肠道菌群在种类、数量、比例、定位和生物学特性上的变化。许多原因和疾病能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引发疾病或者加重病情,从而更加促进菌群失调,形成恶性循环,致使肠道疾病和许多疾病有关系2.1小肠淤滞或胃酸缺乏与小肠细菌过度增生

正常小肠上段只有很少细菌,由于先天肠道不畅或由于胃肠道手术以及运动因素引起的小肠淤滞时,使肠内有害菌如难辨梭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非但不能消除,反而不断增生,造成小肠细菌过度增生;而胃酸缺乏,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或强抑酸药物、手术引起低酸时,胃及上段小肠细菌过度繁殖,结肠及下段小肠细菌上移.必然造成小肠细菌过度,而小肠细菌过度导致结合胆酸分解为游离胆酸,影响脂肪的吸收造成脂肪泻,同时脂溶性维生素也会吸收不良;由于引起肠粘膜各种寡糖酶和酞酶缺乏,影响糖和蛋白质吸收造成低蛋白血症,加重腹泻;又由于细菌代谢产生短链脂肪酸、H2、C02,造成腹胀、腹痛;并且由于细菌过度增生,争夺食物中维生素B12,造成大细胞性贫血等。

2.2 急慢性腹泻患者与菌群失调

慢性腹泻和肠道菌群失调互为因果,慢性腹泻病人肠道常住菌大量排出。而过路菌(外

袭菌)比例异常增加,且肠道蠕动功能减弱或过快影响肠道菌群比例,总的来说是类杆菌、双歧杆菌、肠杆菌数值显著减少,有潜在致病性的梭菌。酵母菌量增多,这导致肠道脂肪酸代谢紊乱和胆盐代谢障碍引起腹泻,而腹泻又加重菌群失调,形成恶性循环。

急性腹泻病人由于腹泻时常住菌大量排出,过路菌比例增加也引起菌群失调,不过,腹泻结束病情恢复后,菌群也逐渐恢复正常。

2.3肝病与肠道菌群失调

肝病时消化道运动减弱,抗体、溶菌酶、粘液及酸碱分泌减少,使环境更有利于细菌增长,肠道细菌上移,进入胃、小肠上段繁殖,出现细菌易位。

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尤为典型。肝硬化由于静脉压力升高导致胃肠道淤血,粘膜充血,组织水肿,胃肠中蠕动慢,肠道通透性增加,肠道pH值改变,肠道菌丛潜生体的形成,且机体防御能力低下,同时由于上述原因,常造成腹泻,诸多因素使肠道细菌特别是G细菌更易过量生长,并且发生细菌易位,而细菌过量生长特别是小肠内拟杆菌和梭菌的定居和繁殖是并发肝性脑病的重要原因,细菌易位又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主要原因。

2.4应激状态与肠道菌群失调

机体在创伤(如严重烫伤,手术麻醉,低血压状态,缺血再灌注损伤,严重感染,长时间禁食等情况时,进入应激状态。很多研究证明,肠道是机体应激反应的中心器官,应激状态使肠粘膜损伤,萎缩,屏障功能下降,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导致肠道内细菌、细菌内毒素可通过受损伤的肠粘膜屏障侵入肠外组织,造成肠源性菌血症、内毒素血症。而且损伤的存在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如好氧的肠杆菌过度生长,有利于细菌易位,造成肠腔内更多的细菌内毒素人血循环而损害肝、肾、肠等多器官功能,甚至发生全面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而细菌易位已被认为是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的主要诱因。

2.5体质、免疫力与肠道菌群失调

机体在突然受凉,过度疲劳、患重病,或使用药物造成免疫机能降低时,外袭菌更易侵入和繁殖,引起菌群失调,而且免疫力低下时更易引起肠内菌向上、向体内移位。向上移位逆向繁殖,甚至可引起肺炎;向体内移位,引起肠源感染和内毒素血症,甚至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上面讲的肝病以及应激反应肠道菌群失调也有免疫力低下。加速、加重了菌群失调的因素。

2.6抗生素与菌群失调

抗生素是引起菌群失调最经常的原因: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内对药物敏感的正常菌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而不敏感的如白色念珠菌或耐药葡萄球菌和一些外来的机会菌就乘机大量繁殖,引起二重感染。临床上常见的是葡萄球菌性肠炎,白色念珠菌性肠炎和难辨梭菌引起的伪膜性肠炎。而正常情况下,它们因无法与正常菌群相竞争而难以致病。

2.7癌症与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在肠道肿瘤病因学方面的作用近年来很受人们重视。文献报道,类杆菌在肠内增加有致癌作用。而大肠癌和肠道菌群的关系尤为密切。傅冷西等证明大肠癌患者类杆菌、梭菌和梭杆菌等较正常人高。而许多研究表明大肠癌高发区与低发区人群在肠道构成方面有很大差异。而肠道菌群构成的不同是由环境因素和饮食习惯决定的。不同饮食习惯的个体患大肠癌的危险性也不同,因此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生的代谢物是大肠癌发生的直接因素,而饮食习惯和环境是间接因素。

2.8衰老、长寿和肠道菌群

前面已讲过不同年龄人群肠道菌群构成不同,而严梅桢等发现衰老动物肠道内双歧杆菌明显低于正常动物,肠道菌群的调节能力也弱。田爪正气等在长寿的老鼠肠道中发现了与长寿有关的细菌:克雷伯氏菌和乳杆菌。而吕苏成等发现双歧杆菌的存在与多少对寿命的长短

及对疾病的抵抗力具有明显影响。保持与增加双歧杆菌的数量将具有抗衰老与抗癌,保持身体健康,延长寿命的作用。

2.9“水土不服”和肠道菌群

从一种环境到另一种环境容易“水土不服”,表现为腹泻、肠炎,少数人甚至有肝肿大或神经根炎症状,这也是肠道菌群不适应新的环境而失调的后果。

除了上述疾病和现象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外,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疾病也影响肠道菌群。康白等对14例精神分裂症和8例狂躁型精神患者检测后发现这些精神病患者都有肠道菌群失调。常见的亚健康状态,如厌食、营养不良、失眠、疲劳、精神萎靡不振也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因为长期的肠道菌群失调影响消化和吸收并产生一些有毒物质,必然导致这些问题。

3调整肠道菌群失调的措施

肠道菌群失调通常和一些疾病有关,因此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对由于抗生素引起的二重感染时要停用原有的抗生素,针对二重感染的致病菌做药敏试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同时要增强抵抗力。对于菌群失调的调节主要有微生态制剂调节和中药调节。微生态制剂是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制剂,从功能上看有3种:第1种,优势种群制剂,常用的是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制剂:第2种,促优势种群生长制剂;第3种。优势种群生长的促进物质制剂。后两者都起促进双歧杆菌和(或)乳酸杆菌生长和定植的作用,前一种主要成分为微生物,后一种主要成分为化学物质。近年来许多科学家还发现食源性核苷酸可增加老鼠、猪及婴儿肠道中的双歧杆菌。如母乳喂养的婴儿肠道中的双歧杆菌占优势,因为母乳中核酸的水平比牛乳高数百倍…。所以食源性核苷酸也是调整肠道菌群失调的一种有效的成分,具有很大的发展前途。

参考文献略

肠道菌群生物学意义与婴幼儿过敏性疾病

健康研讨:肠道菌群生物学意义与婴幼儿过敏性疾病 益生菌哪个品牌好抗过敏益生菌“台敏乐”典型代表新选择 摘要:肠道菌群是一个被遗忘的“器官”,其在宿主消化营养免疫发育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0~3岁是婴幼儿肠道菌群建立的关键时间窗,其与肠道免疫系统的成熟同步,是形成免疫耐受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一时期肠道菌群发生紊乱,可导致免疫耐受破坏,引起婴幼儿过敏性疾病。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提示婴幼儿早期肠道菌群紊乱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就婴幼儿常见过敏性疾病如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哮喘、过敏性鼻炎等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2004年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AO)针对全球过敏展开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于2006年公布:在33个国家进行的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国家的13.9亿人口中,约22%患有不同种类的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一定的自然规律,婴幼儿最早出现的过敏问题是特应性皮炎和食物过敏,可持续数年,并逐步发展成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本研究就肠道菌群与婴幼儿过敏性疾病的关系,以及几种常见的儿童过敏性疾病作一综述。 一、肠道菌群的建立及生物学意义 新生儿刚出生时胎粪是无菌的,出生后大约2h即可从肠道检出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葡萄球菌等,即微生物开始在肠道定植,最终形成以厌氧菌为优势菌的菌群结构,此过程一般需3年左右的时间。伴随着肠道菌群的定植,宿主的黏膜屏障和免疫系统也在发育成熟,主要体现在出生后肠上皮细胞增殖增强,淋巴细胞开始迁移分化。出生后到脱奶期(0-1岁)是To11样受体(To11-like receptor,TLR)介导的免疫耐受形成的关键时间窗,期间肠道菌群的异常定植会导致TLR表达异常,免疫耐受无法正常形成。婴幼儿肠道菌群的建立受分娩方式、喂养方式、环境卫生和抗生素应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健康成人肠道栖息着约1014个细菌,多达近1000~1150种细菌。肠道菌群承载着人类后天获得基因,参与人类正常生理和疾病病理过程,是被遗忘的特殊器官。生理状态下,肠道菌群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维持和增强肠道黏膜屏障:肠道内的共生菌通过占位性保护效应、营养代谢产生有机酸和拮抗作用发挥生物屏障功能。 2、促进固有和获得性免疫的发育成熟:肠道菌群能够通过不断刺激局部或着全身免疫应答来促进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gut-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s,GALT)的发育,可激发Th1免疫应答,平衡Th1/ Th2,共生菌DHN特定的CpG基序能刺激Th1细胞分化。 3、刺激肠道分泌sIgA: sIgA黏附于肠道黏液层,阻止病原微生物的黏附并促使其随肠道蠕动排出体外。 4、参与免疫耐受的形成。肠道共生菌通过抑制转录因子NFKB的活性(普氏粪杆菌),或通过抑制NFKB的抑制剂IKB的磷酸化、泛素化、降解,或通过促进NFKB的亚基ReIA出核,减弱其转录因子功能(多形拟杆菌),从而达到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 二.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机制 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年来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升高,这显然已经不能简单地用遗传因素来解释。Strachan提出的“卫生假说”认为,生命早期因缺少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的接触,从而导致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进而增加了患过敏性疾病的可能性。细菌和病毒感染引发的自然免疫可以诱导Th1细胞因子的释放,胎儿及初生时免疫反应以为主,随着出生后环境中抗原的刺激,免疫反应逐渐向Th1转化,达到“Th1/Th2平衡”。如今随着家庭大小、生长环境、个人卫生、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善,“过度卫生”的环境使得婴幼儿受环境中抗原刺激的机会减少,造成机体免疫反应向Th2偏移,分泌的IL-4、IL-5、IL-13等细胞因子增多,刺激B细胞产生

肝病与肠道菌群

肝病与肠道菌群 我国是一个肝病大国,乙肝病毒携带者就高达1.3亿以上,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肝、药物性肝损害及肝硬化、肝癌等肝病,已严重威胁到当今社会人类健康。慢性肝病总体病死率仍居高不下,其中感染是慢性肝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其病原菌大多来自肠道菌群。并且在控制感染过程中,大剂量使用抗生素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这些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对慢性肝病患者肠道微生态的研究。本文现对慢性肝病与肠道菌群做一简要阐述。 1肝脏与肠道微生态 肠道不仅是消化、吸收和营养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也是人体抗感染防御的重要器官,其中,肠道菌群起着重要的作用。健康人的肠道内共生着种类超过1000种,数量高达100万亿的肠道菌群[1]。肠道微生态系统是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含有人体最大的贮菌库及内毒素池。正常人体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数量、比例分布在肠道不同节段和部位,在宿主营养、免疫和物质的代谢吸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微生态与肝脏不但在解剖机构上,而且在功能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肠道菌群可在肠道内产生酶和维生素类等营养物质,由肝脏代谢,合成人体所需的诸多物质;同时肝脏将肠道菌群中由腐败菌产生的有害物质代谢为无害物质,或为机体利用或排除体外,还能清除肠

源性细菌、真菌等。无菌和悉生动物研究发现,肠道细菌、内毒素对肝脏库普费细胞数量的增加及功能的完善,起重要作用[2]。肠道菌群对维持正常肝脏巨噬细胞的反应性也非常重要。肠道微生态与肝脏可谓息息相关,互为影响。 2慢性肝病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 文献报道,各类慢性肝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如肝硬化患者肠道双歧杆菌等厌氧菌明显减少,肠球菌、肠杆菌等需氧菌及厌氧条件致病菌则显著增多[3,4]。其临床表现有腹胀、纳差、嗳气、稀便等。 肝病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有以下几点: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胃肠蠕动减慢和微绒毛损害,降低了肠道清除能力,增加了过路菌接触和粘附机会,从而导致细菌过度生长;肝硬化患者门脉高压性肠病,导致肠道瘀血、水肿、缺血和缺氧,致使肠壁局部抵抗力下降,而肠粘膜内pH下降,肠腔内pH升高,使细菌生长受到影响[5];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加之胃肠道瘀血,临床为防止上消化道出血,预防性或治疗性应用止酸剂,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调。此外,肠腔内胆盐缺乏,继发感染而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等因素,均能使肠腔内微生态环境受破坏,引起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失调与多脏器功能衰竭

【收稿日期】2008204202【作者简介】姜秀菊(19592),女,主任医师,从事肠道微生态研究, Email:jiangxiuju01@https://www.360docs.net/doc/788273418.html, 文章编号:10052376X (2008)0420424202 【综 述】 肠道菌群失调与多脏器功能衰竭 姜秀菊 (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新乡 453000) 【关键词】 肠道菌群;菌群失调;多脏器功能衰竭 【中图分类号】R59 【文献标识码】A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胃肠道内寄居着400余种细菌,总量 达1014个集落形成单位(CF U ),近10倍于人体体细胞数量,其中99%以上为专性厌氧菌,主要由双歧杆菌组成,1%以下为兼性厌氧菌,主要是乳酸杆菌,极少量为致病菌占0.01%,它们按一定的数量和比例分布在肠道不同部位,对宿主发挥着生物屏障、营养、免疫调节、降血氨及胆固醇、抗衰老和抗肿瘤等重要的生理作用,而机体为它们提供生命活动的场所,因此,肠道菌群与人体相互依赖,互为环境,两者之间处于动态平衡,维持着机体的健康和长寿。 肠道是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的主要部位,又是最大的细菌及内毒素储存库,在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菌及毒素并不损害机体健康,完全依赖于人体完整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该黏膜屏障主要有:肠道菌群构建的生物屏障、肠道菌群与肠道黏液层、肠上皮细胞组成的机械屏障和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形成的免疫屏障、肠2肝轴和防御素。 在生物屏障方面:双歧杆菌通过磷壁酸黏附在肠上皮细胞表面形成一层菌膜屏障,通过占位效应、营养竟争、分泌抑菌或杀菌物质,抵制肠道内、外源性潜在致病菌对上皮细胞的黏附、定植,起定植抗力作用;产生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物质如:亲脂分子、小菌素、过氧化氢等对肠道的大肠埃希菌、铜绿 假单胞菌、沙门菌、链球菌等起抑菌或杀菌作用[1] 。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酸性代谢产物可降低肠道的pH 和Eh 以抑制致病菌生长,并利于微量元素的吸收和肠道蠕动,以便使致病菌和内毒素排出体外。 在机械屏障方面:肠道粘液层主要由糖蛋白组成,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可以促进糖蛋白的分泌和肠上皮细胞DNA 的合成;产生为肠黏膜上皮细胞生长提供重要能源物质的短链脂肪酸,从而促进肠黏膜的增生[2];通过增强肠上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和促进肠上皮细胞增殖的作用,加强上皮细胞层的屏障功能[3],维持黏膜结构的完整性,阻止细菌及毒素等大分子物质的通过。 在免疫屏障方面:研究发现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均可促进肠道相关淋巴组织产生SI g A,SI g A 可通过与细菌胞壁抗原决定簇结合包裹细菌,抑制细菌对肠上皮的黏附;作用于细菌表面,降低致病菌毒力;中和细菌、毒素、病毒;增强单核细胞的杀菌活性;调理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激活补体旁路与溶菌酶协同抗菌[4];可作为封闭抗体减少由I g M 免疫复合物活化补体后诱发的局部炎症,阻止有害抗原通过黏膜进入血循环,抑制全身免疫应答[5]。 可见,肠道细菌参加了三道黏膜屏障的构建。在创伤、烧伤、大出血、休克、严重感染、重型肝炎等应激状态下及放疗、化疗、胆道和肠道梗阻、长期使用肠道外营养和广谱抗菌素均可使定居于特定部位的正常菌群的数量与各菌种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致革兰阴性菌对肠上皮的黏附增加、细菌过度生长、内毒素产生增加构成微生态失调。另外应急时肠黏膜代谢功能发生改变,上皮结构变化和(或)功能障碍,通透性增加,细菌和毒素进入其他组织和血循环 内,形成细菌和内毒素移位[6]。 肝负责机体的物质代谢及免疫防御功能,枯否氏细胞是防止肠源性细菌及毒素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占全身吞噬细胞总量的70%,但同时也为炎症介质大量释放提供了物质基础。肝脏分泌的结合型胆汁酸在小肠部位对口腔、胃、回肠、盲肠来源的外籍菌有抑制作用,游离型胆汁酸在大肠内通过调节pH 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7]。肝病时,肝功能障碍,胆汁分泌减少,对外籍菌的抑制作用减弱可引起菌群失调;枯否氏细胞对进入门静脉系统的细菌及毒素的清除能力下降,使之直接进入体循环形成肠源性内毒素血症;门静脉压力增高引起肠道黏膜水肿,通透性增加,为细菌及内毒素移位创造了条件。 严重感染时病原菌的数量和毒力超过了机体本身和(或)局部的防御能力,使得易在肠道黏附、定植和繁殖,进而 导致机体微生态失衡[8] 。严重感染常破坏胃肠黏膜屏障,诱发胃肠功能障碍[9]。严重感染必然要选择强有力的广谱抗生素,若长期大量应用,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也杀灭肠道敏感的专性厌氧菌,正常菌群结构遭破坏,定植抗力及生物拮抗功能消失,促使了条件致病菌和易产生耐药的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等及外源性耐药菌和真菌黏附到肠上皮细胞上,并得到优势生长和大量繁殖,扩大内毒素池,同时削弱了厌氧菌对细菌移位的抑制作用,是引发内源性肠道感染的潜在因素和肠源性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4,10,11]。 在大手术、休克等应激状态下,内环境发生改变,常可引起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除可造成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和细菌移位外,缺血/再灌注不仅损伤肠上皮细胞,还促进其表达细胞因子(I L 26,T NF )等增加肠黏膜的通透性,为内毒素的入血创造条件;同时使肠上皮细胞吞噬细菌增加而杀菌功能下降,促进细菌移位,感染远处器官[1]。 放疗、化疗可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免疫屏障受损,SI g A 产生减少,对吞入的微生物、毒素的杀灭、抑制和清除作用减弱。当机体免疫功能持续严重低下时可引起脓毒血症即肠源性感染[12]。 谷氨酰胺是肠上皮细胞及肠道相关淋巴组织生长的主要能量来源,是维持胃肠道结构和功能所必需的特殊中性氨基酸,是应激状态下肠黏膜的一个必需营养物质,可通过对I L 24和I L 210的调节增加SI g A 水平,防止肠腔内细菌过多附着于肠黏膜发生移位[13]。全胃肠外营养因缺乏该物质可引起肠黏膜萎缩,影响肠上皮细胞功能。专性厌氧菌的主要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尤其是丁酸,是结肠上皮细胞的主要营养来源,若缺乏促进专性厌氧菌生长的纤维食物的肠道供给或由于滥用广谱抗生素致肠道菌群失调长时间不能纠正,也可影响肠上皮细胞的生长[14],为细菌及内毒素的移位提供了机会。 胆道和肠道梗阻时,胆汁排出受阻,调节肠内PH 和对外籍菌的抑制作用减弱,肠道不能正常蠕动使“冲洗”机制失灵,长时间滞留的细菌过度生长,是细菌移位和内毒素产生的基本原因[12]。 可见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肠道细菌生态紊乱和机体(包括肠道本身)免疫功能受损是肠道细菌移位的重要诱发因素。细菌可以横向移位,即肠道的正常菌群由原定位向周围转移,如向上可移位至口咽部然后逆向定植引起肺炎,也可向肠黏 4 24Chinese Journal ofM icr oecol ogy,Aug 2008,Vol 120No 14

肠道菌群与疾病

转自《生物学通报》2004年第39卷第3期,26页。 肠道菌群与疾病 尹军霞 (绍兴文理学院生物学系浙江绍兴312000) 林德荣 (绍兴第二医院肿瘤科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一般情况下,肠道茵群与人体和外部环境保持着一个平衡状态,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平衡可被打破,形成肠道茵群失调,引发疾病或者加重病情,引起并发症甚至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或多器官功能衰竭。本文对肠道菌群在种类、数量、比例、定位和疾病的关系以及调整肠道菌群失调的措施作了简单的介绍。 1 肠道菌群一般介绍 刚出生的婴儿由于在子宫内是处于无菌的环境.所以肠道内是无菌的,出生后,细菌迅速从口及肛门侵人,2 h左右,其肠道内很快有肠球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需氧菌植入,以后随着饮食,肠道就有了更多的不同菌群进驻,3 d后细菌数量接近高峰…。而一个健康成人胃肠道细菌大约有1014个,由30属、500种组成,包括需氧、兼性厌氧菌和厌氧菌。从来源上看,有常住菌和过路菌两种,前者是并非由口摄入,在肠道内保持稳定的群体;而后者则由口摄入并经胃肠道。常住菌是使过路菌不能定植的一个因素。 人体胃肠道各部位定植的细菌的数量和种类不同:胃内酸度高,含大量消化酶,不适合细菌成长,所以胃内菌数量很少,总菌数0~103个,主要是一些需氧抗酸性细菌,如链球菌、乳杆菌等。而小肠是个过渡区,虽然pH值稍偏碱,但含有消化酶,蠕动强烈,肠液流量大,足以将细菌在繁殖前冲洗到远端回肠和结肠。所以,小肠菌量在胃和结肠之间逐渐增多;空肠菌数105个,仍以需氧菌为主;回肠菌较多,总菌数103-107个,以厌氧菌为主,如拟杆菌、双歧杆菌等;结肠内菌量最多达1011-1012个,厌氧菌占绝对优势,占98%以上,菌种也达300多种,干大便的重量近1/3是由细菌组成。 同一肠道,不同类菌的空间分布也不相同。总的来说,人体肠道菌群在肠腔内形成3个生物层:深层的紧贴粘膜表面并与粘膜上皮细胞粘连形成细菌生物膜的菌群称为膜菌群,主要由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组成,这两类菌是肠共生菌,是肠道菌中最具生理意义的两种细菌,对机体有益无害;中层为粪杆菌、消化链球菌、韦荣球菌和优杆菌等厌氧菌;表层的细菌可游动称为腔菌群,主要是大肠杆菌、肠球菌等好氧和兼性好氧菌…。 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只是相对稳定的,它们受饮食、生活习惯、地理环境、年龄及卫生条件的影响而变动。 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宿主和外部环境建立起一个动态的生态平衡,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1.1 防御病原体的侵犯 1)直接作用

肠道菌群失调与婴幼儿过敏性疾病发病有密切关系

肠道菌群失调与婴幼儿过敏性疾病发病有密切关系 肠道菌群是一个被遗忘的“器官”,其在宿主消化营养免疫发育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0~3岁是婴幼儿肠道菌群建立的关键时间窗,其与肠道免疫系统的成熟同步,是形成免疫耐受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一时期肠道菌群发生紊乱,可导致免疫耐受破坏,引起婴幼儿过敏性疾病。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提示婴幼儿早期肠道菌群紊乱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就婴幼儿常见过敏性疾病如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哮喘、过敏性鼻炎等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2004年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AO)针对全球过敏展开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于2006年公布:在33个国家进行的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国家的13.9亿人口中,约22%患有不同种类的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一定的自然规律,婴幼儿最早出现的过敏问题是特应性皮炎和食物过敏,可持续数年,并逐步发展成过敏性鼻炎和

哮喘。本研究就肠道菌群与婴幼儿过敏性疾病的关系,以及几种常见的儿童过敏性疾病作一综述。

一、肠道菌群的建立及生物学意义 新生儿刚出生时胎粪是无菌的,出生后大约2h即可从肠道检出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葡萄球菌等,即微生物开始在肠道定植,最终形成以厌氧菌为优势菌的菌群结构,此过程一般需3年左右的时间。伴随着肠道菌群的定植,宿主的黏膜屏障和免疫系统也在发育成熟,主要体现在出生后肠上皮细胞增殖增强,淋巴细胞开始迁移分化。出生后到脱奶期(0-1岁)是To11样受体(To11-like receptor,TLR)介导的免疫耐受形成的关键时间窗,期间肠道菌群的异常定植会导致TLR表达异常,免疫耐受无法正常形成。婴幼儿肠道菌群的建立受分娩方式、喂养方式、环境卫生和抗生素应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健康成人肠道栖息着约1014个细菌,多达近1000~1150种细菌。肠道菌群承载着人类后天获得基因,参与人类正常生理和疾病病理过程,是被遗忘的特殊器官。生理状态下,肠道菌群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维持和增强肠道黏膜屏障:肠道内的共生菌通过占位性保护效应、营养代谢产生有机酸和拮抗作用发挥生物屏障功能。 2、促进固有和获得性免疫的发育成熟:肠道菌群能够通过不断刺激局部或着全身免疫应答来促进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gut-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s,GALT)的发育,可激发Th1免疫应答,平衡Th1/ Th2,共生菌DHN特定的CpG基序能刺激Th1细胞分化。

一片看懂肠道菌群在人体中的作用

一片看懂肠道菌群在人体中的作用 日文名:腸フローラ解明!驚異の細菌パワー中文名:肠道细菌/ 肠道花园类型:医療健康时长:49min官网:.nhk.or.jp/special/detail/2015/0222/播出时间:2015年2月22日午後9時00分~9時49分腾讯视频https://v.qq./x/cover/qzrjwfp0aprbido/m0019tif46e.ht ml英语中字版,非会员只能看5分钟,后台回复“肠道细菌”下载1080p英语中字版收藏观看 https://v.qq./x/page/e0544y267th.html720p日语中字版,在线可看全片,后台回复“肠道细菌”下载720p日语中字mp4版收藏观看由于面向读者略有不同,两个版本画面也有15分钟许多不同。如日语还有几段综艺风格的段落。影片简介在我们的身体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细菌。尤其在肠道,存在着一个肠道细菌生态系统,就是所谓的肠道floral(肠道菌群、肠道微生物组)。其中的细菌种类超过数百种,细菌总量超过了100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随着现代科技和医疗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发现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细菌居然跟我们的健康、美容、甚至性格都有着深不可测的关联。特别是在医疗方面,癌症、糖尿病、抑郁症等疾病都与之有关。现在在欧美国家正在掀起一场医疗革命,使用一种称为粪便微生物移植的特殊的治疗方法,就可以彻底治

愈很多之前无法治愈的顽疾。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将来会有更多的疑难杂症会被攻克。闲言少叙,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隐藏在我们的身体中的这些不可思议的小伙伴们吧。图文解读在我们的身体中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即美容和保持健康的机制。这里是吸收营养的肠道部,实际上存在着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小生命。这是在我们的肠道中居住着的细菌们,它们的数量超过了100兆。它们被称为肠道生态系统。floral是花圃的意思。肠道中的花圃是各种细菌的家园。现在肠生态系统的研究使医疗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全世界的国家接二连三地启动了国家级的项目,使用最先进的基因解析技术,陆续发现了新的细菌。研究发现这些肠细菌会影响到全身的健康。癌症、糖尿病、肥胖症、过敏,之前从未考虑过这些疾病跟肠细菌有关。我们已经发现了30多种疾病与肠生态系统的关系。虽然还无法预知研究会达到什么程度,但毋庸置疑,这使得医学发生了巨大的进步。肠生态系统已经被运用于临床医疗中。这位女性患有重度感染征,她被全身的倦怠感和眩晕所困扰。她接受了最新技术的治疗,替换了她的肠细菌之后,居然完全康复了。我现在感觉很棒。令人惊奇的肠道生态系统对美容也有效果。肠细菌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够减少皮肤皱纹。另外肠细菌竟然也能对大脑产生影响。能够改变性格和情感等等。大脑与肠细菌的关系,将在以后的研究中有惊人的发现。肠细菌的世界正备受关注。

肠道菌群失调与肠易激综合征

?综述? 肠道菌群失调与肠易激综合征 张学娜 金世禄 DOI:10.3877/cma.j.issn.1674唱0785.2011.22.034 作者单位:256610 山东省,滨州医学院临床学院(张学娜);滨州医学院附属滨州市人民医院消化科(金世禄) 通讯作者:金世禄,Email:jinshiluluck@163.com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以腹痛或者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或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症状持续或间歇发作,经相关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证据的综合征。它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西方人群发病率约15%~20%,我国约5%~10%[1]。IBS的发病机制复杂,可能涉及胃肠道运动异常、内脏高敏感、免疫异常、肠道微生态失衡、感染、脑唱肠轴失调、肠黏膜屏障功能紊乱等多种因素。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在IBS的发病中起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因此,恢复正常肠道菌群对于治疗IBS可能是一个有效的治疗途径。且研究表明使用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菌群紊乱治疗IBS取得了有益的作用。本文着重就IBS与肠道菌群失调的关系及使用微生态制剂治疗IBS的作用机制及其疗效作一综述。 一、IBS患者的肠道菌群情况 肠道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微生态环境,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虫等,其中细菌占多数。正常情况下,约30属500种细菌定植于肠道内,且以厌氧菌为主,仅双歧杆菌和类杆菌就占细菌总数的90%以上,而为数极少的致病菌为梭杆菌和葡萄球菌[2]。对于健康的机体来说,机体与体内的微生物群之间存在互利共生的平衡状态。各菌群间按照一定的比例,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作为机体的屏障,拮抗致病微生物的入侵。当机体受到环境、气候、饮食、用药等因素影响时,肠道的条件致病菌转变为致病菌,正常的生理平衡被破坏,而产生病理性组合,使肠道微生态失调,主要包括菌群比例失调和定位转移(移位)两大类。 1.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调是指肠道菌群数量的增减和比例失调以及菌种性质的变化。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IBS患者存在菌群失调。主要表现为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减少而肠杆菌科 [3,4]、大肠埃希菌群[3]、类杆菌[5]等数量的增多,同时,双歧杆菌/肠杆菌(B/E)值可以作为评估肠道菌群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若B/E>1表示肠道菌群组成正常,若B/E<1则示肠道菌群失调,且B/E比值越低,提示菌群失调越严重 [6]。Si等[7]研究发现IBS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相比,IBS患者的双歧杆菌比例明显降低,肠杆菌比例明显升高且B/E<1,这意味着IBS患者存在一定的菌群失调情况。2.定位转移[8]:亦称移位,是指原存在于肠腔内的细菌和(或)内毒素,通过某种途径越过肠黏膜屏障,进入肠系膜淋巴 结、门静脉系统,继而进入体循环以及肝、脾、肺等远隔器官的过程。分为横向转移和纵向转移两类。横向转移是指肠道正常菌群由原定位向周围转移,如大肠菌群向小肠转移。纵向转移是指正常菌群由原定位向肠黏膜深处转移。Spiller [9]研究发现IBS患者乳果糖氢呼气试验提示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高发生率约为78%。Posserud等[10]使用IBS患者和正常对照小肠抽出液细菌培养的方法进行实验,发现IBS患者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较正常人常见。 二、肠道菌群失调与IBS的关系 许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IBS的发生,其可能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破坏肠黏膜屏障:肠黏膜屏障包括完整的肠上皮细胞及其细胞间连接构成的机械屏障,胃肠相关淋巴组织和分泌型抗体所构成的免疫屏障和肠道正常菌群构成的生物屏障。正常情况下,若致病菌欲发挥侵袭作用,首先突破黏膜的第一道生理屏障防线,而有益菌恰恰发挥着生物屏障的作用,它们通过受体竞争、产生有害物质抑制或杀伤致病菌和营养竞争等方式拮抗致病菌的入侵。当IBS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且有益菌数量减少致病菌数量增多时,致病菌和内毒素可直接侵袭肠黏膜,导致肠黏膜的通透性增高。Zyrek等[11]研究发现,肠致病型大肠杆菌可抑制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ZO唱2的表达,破坏肠黏膜屏障。肠黏膜体液免疫最重要的抗体成分sIgA由肠黏膜固有层分泌,在局部抗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当肠黏膜屏障受损,肠黏膜合成单体或合成分泌的功能发生障碍,使得肠道分泌液中缺乏分泌型IgA,进而使得致病菌过度繁殖,加重菌群失调,造成恶性循环。 2.诱发免疫异常:由于肠黏膜屏障的损伤,使肠黏膜通透性增高,使得致病菌及其抗原易于通过肠黏膜而发生过度免疫,引起多种炎症及免疫细胞的增多、活化,如肥大细胞。肥大细胞可被细菌或者抗原激活、脱颗粒,释放多种活性物质如组胺、5唱HT、前列腺素、类胰蛋白酶等。这些活性物质可使平滑肌收缩增强,使肠道蠕动加快,从而出现腹泻症状,同时还可以干扰胃肠反射,活化内脏感觉系统,增加内脏感觉敏感性,而出现腹痛症状 [12]。机体在发生免疫过度的情况下,同时释放多种炎性因子,使肠黏膜处于一个低度炎症状态。Liebregts等[13]研究发现,IBS患者细胞因子表达失衡,促炎因子如IL唱1B、TNF唱α、IL唱6增加,而抑炎因子减少或无明显改变。而TNF唱α等亦为重要的免疫调节剂,进一步活化淋巴细胞、诱导和促进其他炎性介质的生成和释放,并抑制水和钠盐的重吸收而引起腹泻症状。

肠道微生态与肝脏疾病

肠道微生态与肝脏疾病 一个健康成人的胃肠道内大约有1014个细菌寄居,包括30属500种,大致分为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厌氧菌,以厌氧菌为主,主要由厚壁菌、拟杆菌及放线菌等组成,占总肠道菌群的95%[1-2]。成人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菌数量明显减少,类杆菌、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明显增加,但成人肠道微生物群落构成在物种水平是相对稳定的[3]。其中双歧杆菌、乳酸菌等益生菌可促进厌氧革兰阳性菌的生长,抑制革兰阴性菌的生长,并可增强宿主吞噬细胞的活性,促进IgA分泌,从而增强细胞免疫功能[4]。肠道中复杂的微生物在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功能和稳定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1肝脏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来自肝动脉及门静脉的双重血液供应。其中,肝门静脉系统主要接收肠道血液并汇至肝脏,从而使得肠道与肝脏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形成肠-肝轴。由于对肠-肝轴认识的逐步深入,肠道菌群在慢性肝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备受关注[5]。内毒素也可直接损害肝细胞,还可以通过激活Kupffer细胞、单核细胞释放促炎介质使肝窦充血,ATP酶活力受抑制以及钙离子和钾离子转位发生改变从而间接损害肝细胞[6-7]。动物实验表明不同程度与意义的肠道菌群改变对预防或加剧肝损伤进程有着不同的影响,改变的肠道菌群通过细菌移位、内毒素和局部炎症反应导致细胞因子的释放等三个方面对肝损伤产生影响[8] 。 2 肠道微生态与脂肪性肝病

研究证实肠道微生态失衡不仅与多种代谢性疾病如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9]。而且证实肠道微生态失衡参与了NAFLD的发生发展。研究发现肠道菌群能调节宿主能量贮存,无菌小鼠(GF)摄入能量比普通小鼠(COVN-R)高29%,而机体脂肪含量却比普通小鼠低42%,随后研究人员将COVN-R的肠道菌群移植给GF,发现移植后转化小鼠的食物摄入量明显减少,而机体脂肪含量增加了60%,说明GF小鼠能抵御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和IR,由此说明肠道菌群过度生长对宿主能量吸收和贮存有着促进作用[10]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肠道细菌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NAFLD已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大中城市慢性肝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世界范围NAFLD患病率为%-33%[11]。中国发达地区成人NAFLD患病率为15%左右[12]。NAFLD患者会发展成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其发病原因主要与代谢异常有关,包括肥胖、胰岛素抵抗(IR)、2型糖尿病、高血脂和高血压等疾病,统称为代谢综合征[13]。其中NAFLD的发病与肥胖及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上的表现。肠道微生物已经被证明可以影响脂肪储存和能量代谢,因而在胰岛素抵抗和相关代谢疾病的发展上起着直接作用[14]。在NAFLD发生发展中,肠道菌群促进IR可能包括两种主要 机制[15]:一是通过干扰能量稳态增加宿主机体膳食源性能量的摄入,在肝脏合成三酰甘油(TG)并沉积下来,同时增加血浆脂肪因子(如瘦

哪些因素会造成肠道菌群失调

哪些因素会造成肠道菌群失调? 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调是百病之源,比如便秘、肠炎、溃疡、糖尿病、肥胖,甚至肿瘤等等,那么哪些因素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呢? 1、环境因素 前苏联时期的爱沙尼亚儿童比瑞典儿童存在更丰富的肠道菌群,这说明环境因素对肠道菌群的数量和种类会产生较大影响。破坏肠道菌群的环境因素还有,污染的大气、污染的水源、房屋装修散发出来的汞和铅等重金属污染,以及甲醛,苯等污染物。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肠道未老先衰。 2、饮食和生活习惯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吸烟、喝酒,熬夜等。还有暴饮暴食、过多的肉食、过多的酸性食物、过多的快餐方便食品、过多的煎炸油腻食品、过多的冷饮食品等。 3、精神因素 精神压力过大也可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如当宇航员从太空返回地球时,其体内绝大部分有益菌如乳酸菌已大部分损失。如果工作过于紧张繁忙,经常参加酒宴应酬,过重的精神压力而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肠道生理功能紊乱,使肠道内微生态环境失去平衡,进而造成肠道老化。 4、创伤 手术、外伤、感染、肿瘤、化学物品及疾病时对肠道菌群也有影响,特别是危重症患者,有时可丧失整个乳酸菌群。 5、肿瘤治疗 同位素、激素、放射治疗和化疗均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降低机体免疫力,也破坏了肠道菌群的平衡。 6、抗生素使用 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后,可使大多数敏感菌和正常菌群被抑制或杀死,而耐药菌则由于抗生素的选择作用得以大量繁殖,结果导致菌群失调,出现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7、便秘 对中老年人来说,由于肠道的张力和推动力逐渐减退,牙齿缺损,咀嚼食物咬不烂,加上吃的过于精细,运动量小等原因,致使胃肠道的消化、蠕动功能差,极易引起便秘,粪便在肠道停留时间过长,菌群生态发生改变,有害菌群增殖而影响健康。

一片看懂肠道菌群在人体中的作用

一片瞧懂肠道菌群在人体中的作用 日文名:腸内フローラ解明!驚異の細菌パワー中文名:肠道细菌/ 肠道花园类型:医療健康时长:49min官 网:http://www、nhk、or、jp/special/detail/2015/0222/播出时间:2015年2月22日午後9時00分~9時49分腾讯视频链接https://v、qq、com/x/cover/qzrjwfp0aprbido/m0019tif46e、html英语中字版,非会员只能瞧5分钟,后台回复“肠道细菌”下载1080p英语中字版收藏观瞧https://v、qq、 com/x/page/e0544y267th、html720p日语中字版,在线可瞧全片,后台回复“肠道细菌”下载720p日语中字mp4版收藏观瞧由于面向读者略有不同,两个版本画面也有15分钟许多不同。如日语还有几段综艺风格的段落。影片简介在我们的身体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细菌。尤其在肠道内,存在着一个肠道细菌生态系统,就就是所谓的肠道floral(肠道菌群、肠道微生物组)。其中的细菌种类超过数百种,细菌总量超过了100兆,这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随着现代科技与医疗技术 的发展,科学家发现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细菌居然跟我们的健康、美容、甚至性格都有着深不可测的关联。特别就是在医疗方面,癌症、糖尿病、抑郁症等疾病都与之有关。现在在欧美国家正在掀起一场医疗革命,使用一种称为粪便微生物移 植的特殊的治疗方法,就可以彻底治愈很多之前无法治愈的 顽疾。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将来会有更多的疑难杂症会被

攻克。闲言少叙,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隐藏在我们的身体中的这些不可思议的小伙伴们吧。图文解读在我们的身体中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即美容与保持健康的机制。这里就是吸收营养的肠道内部,实际上存在着肉眼无法瞧到的微小生命。这就是在我们的肠道中居住着的细菌们,它们的数量超过了100兆。它们被称为肠道生态系统。floral就是花圃的意思。肠道中的花圃就是各种细菌的家园。现在肠内生态系统的研究使医疗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全世界的国家接二连三地启动了国家级的项目,使用最先进的基因解析技术,陆续发现了新的细菌。研究发现这些肠内细菌会影响到全身的健康。癌症、糖尿病、肥胖症、过敏,之前从未考虑过这些疾病跟肠内细菌有关。我们已经发现了30多种疾病与肠内生态系统的关系。虽然还无法预知研究会达到什么程度,但毋庸置疑,这使得医学发生了巨大的进步。肠内生态系统已经被运用于临床医疗中。这位女性患有重度感染征,她被全身的倦怠感与眩晕所困扰。她接受了最新技术的治疗,替换了她的肠内细菌之后,居然完全康复了。我现在感觉很棒。令人惊奇的肠道生态系统对美容也有效果。肠内细菌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够减少皮肤皱纹。另外肠内细菌竟然也能对大脑产生影响。能够改变性格与情感等等。大脑与肠内细菌的关系,将在以后的研究中有惊人的发现。肠内细菌的世界正备受关注。让我们对肠内生态系统的惊人力量探索一番。肠内生态系统:揭秘奇异的细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