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与疾病
肠道菌群与人体疾病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人体疾病的研究进展[摘要]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参与了人体维生素及氨基酸的合成、糖及蛋白质的代谢、矿物的吸收等。
近年来,我们对肠道菌群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的了解显著增加。
其中,许多文章指出人体的健康不仅与自身的基因组有关, 还与肠道内环境微生物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肠道菌群通过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调控肠道稳态,肠道菌群失调是多种疾病的发病因素和诱因。
[关键词]肠道菌群;肠道疾病; 代谢性疾病;癌症;1.肠道菌群与肠道疾病1.1肠道菌群与肠易激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肠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与排便相关或伴随排便习惯改变。
肠道菌群失衡导致肠易激的主要机制包括:发酵食物导致气体的生成(在同样的标准饮食条件下,IBS 患者的排气总量明显高于正常人)、菌群易位致黏膜屏障遭到破坏、菌群与胆盐结合引起免疫炎症反应的激活、肠道细菌刺激影响胃肠动力、菌群失调可增加内脏敏感性【2】。
近年来,对于肠易激患者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包括:微生态制剂疗法【3】(目前临床最常用治疗 IBS 的微生态制剂有双歧杆菌、活性乳酸菌、肠球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等)、抗生素疗法(如:新霉素、利福昔明)、粪菌移植、三氧疗法、中药制剂治疗等。
1.2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临床研究显示,益生菌、粪菌移植对 IBD 患者临床症状及肠道炎症的缓解均具有一定疗效【3】,这证实了肠道菌群对于炎症性肠病的致病作用。
肠道菌群影响IBD的主要机制可能有:益生菌数量减少、致病菌数量增加肠道免疫平衡打破。
近期有一项研究表明,IBD的抗TNF抗体治疗中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与TNF拮抗剂的治疗效果之间存在功能性关联,并且抗TNF治疗能恢复IBD患者的代谢产物交换作用。
2.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2.1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NAFLD中涉及肠道菌群的病理机制(1)GM生态失调、细菌异味、导致肝脏脂质摄取增加的TLR4活化、脂质生成及炎症增强。
肠道菌群失调与疾病的关系

肠道菌群失调与疾病的关系肠道菌群是人类消化系统内微生物的总称,主要居住在人体的肠道中。
它们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不只与肠道的健康有关,还与人类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
而肠道菌群失调是指这些微生物因为外界因素,环境改变等原因而失去平衡的状态。
科学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许多疾病的发生直接相关。
本篇文章将探讨肠道菌群失调与疾病的关系。
一. 肠道菌群失调如何形成肠道菌群的失衡现象是由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饮食习惯造成的。
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会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
以下是造成肠道菌群失调的常见因素:1.抗生素的滥用:抗生素是一种能够较快地杀死细菌和微生物的药物,抗生素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许多细菌感染。
但是,它也会摧毁肠道菌群中的一部分微生物,使其暴露在有害物质和外部細菌侵害的危险之中。
2.人工甜味剂:人造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和蔗糖醇等,可以抑制有益菌的生长,并刺激有害菌的生长,从而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
3.过剩的糖分:含糖量高的食物,如糖果,果汁饮料和甜点,可能在肠道中培养有害菌,并破坏有益菌的平衡。
4.缺乏运动:身体缺乏运动,肠道环境会变得缺氧,导致有害菌生长,破坏本来健康的肠道菌群平衡。
二. 肠道菌群失调与疾病的关系1.肠道菌群失调和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肠道菌群失调是造成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原因。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酸反流症、慢性便秘、肠易激综合症等,研究表明,这些疾病至少与肠道菌群的失落有关。
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胃肠道的活动受到影响,胃酸反流会因此而发生。
此外,缺乏肠道菌群的食品可以导致通常消化良好的食品消化不良,因此引起便秘,肠道过敏和肠球菌过多生长。
2.肠道菌群失调和代谢综合症的关系代谢综合症(Metabolic Syndrome)是一种包括肥胖、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胆固醇四种症状的综合症,它往往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如心血管疾病和二型糖尿病。
最近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代谢综合症之间存在着联系。
肠道菌群紊乱与疾病PPT课件

肠道菌群紊乱与代谢性疾病
代谢性疾病
肠道菌群紊乱与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机制
肠道菌群紊乱可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导致能量代谢异常,引发肥胖和糖尿病等代 谢性疾病。同时,肠道菌群紊乱还可影响肝脏的脂肪代谢,导致脂肪肝的发生。
治疗建议
针对肠道菌群紊乱引发的代谢性疾病,治疗时应注重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同时可使用益 生菌、益生元等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
探索基于肠道菌群的治疗 方法,如益生菌、益生元 和粪菌移植等,为疾病治 疗提供新的途径。
个体化治疗
通过对肠道菌群的研究, 实现个体化治疗,根据患 者的肠道菌群特征制定针 对性的治疗方案。
提高公众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 对肠道健康和肠道菌群的认识,增强 自我保健意识。
肠道菌群紊乱是指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发生异常变化,导致肠 道功能失调的现象。
影响
肠道菌群紊乱可能导致消化系统症状,如腹泻、便秘、腹胀等,还可能引发全 身性疾病,如免疫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02
肠道菌群紊乱与疾病的 关系
肠道菌群紊乱与消化系统疾病
01
消化系统疾病
肠道菌群紊乱可引发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克罗恩病、
药物治疗与抗生素使用
要点一
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和抗炎药物,以缓解肠道菌群紊 乱引起的症状。
要点二
抗生素使用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以维护肠道菌群的平衡。
其他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
采用中药、针灸等中医治疗方法,调理肠道功能,改善 肠道菌群状态。
其他疗法
如按摩、运动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道环境 。
治疗建议
肠道菌群与人体代谢疾病

短链脂肪酸
饥饿诱导表达的脂肪因子基因 (fasting induced adiposefactor)
脂蛋白脂肪酶 (lipoprteinlipase,LPL)
肠道菌群致肥胖原理
肠道菌群
受饮食脂肪调节 脂多糖(LPS)增加
抑制禁食诱导脂肪因子(Fiaf) 增加脂蛋白脂肪酶(LPL)活性
耐量受损(IGT):糖耐量受损者是最重要的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年有1.5%~10%进展为糖尿病。荷兰一项调查表明50~75岁IGT者每年有13.8%演变为糖尿病。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的报告,中国人IGT者向糖尿病转化危险居世界前列,达8%~11%/年。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糖耐量低下患者可以发展为糖尿病,经长时间随访观察发现,10年后10%~50%的糖耐量低下患者成为临床糖尿病病人。 糖耐量低下者可与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同时存在,并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肠道菌群移植:拟杆菌具有入侵性
(1肥+1瘦)双胞胎的肠道菌群移植给无菌小鼠 移植了肥者肠菌的成了肥鼠,而移植了瘦者肠菌的还是瘦鼠 把这两种肠菌不同的小鼠关在一个笼子里饲养,肥菌不能取代瘦菌,而瘦菌却能入侵肥菌 菌群分析显示,具有入侵性的瘦菌是拟杆菌
粪菌移植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
与肥胖的关系
BMI指数:(即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又称体重,英文为Body Mass Index,简称BMI),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肥胖病一般被定义作为有 BMI 30 以上。
肥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据国际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约有10亿人体质量超标,全球人口的12%都属于肥胖范畴。 研究人员发现,与瘦志愿者相比: 肥胖者肠道内拟杆菌门比例降低,放线菌门比例升高。 肥胖志愿者75%肠道微生物基因来源于放线菌;而瘦志愿者42%的肠道微生物基因来源于拟杆菌门。 与正常个体比较,肥胖个体肠道中厚壁菌门比例较高;当肥胖个体体质量减轻时,其肠道微生物中厚壁菌门比例则与正常个体变得较为相似
肠道菌群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肠道疾病中的作用

肠道菌群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肠道疾病中的作用在人体中,存在着许多微生物,其中最为重要的之一是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包含了数千种细菌,这些细菌在肠道内密集分布,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
肠道菌群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内部各个细菌种类相互作用,共同维持人体良好健康状态。
而对肠道菌群的深入研究,已经发现了许多与人类健康相关的信息。
肠道菌群在人体中的作用肠道菌群对人体具有很多重要作用。
首先,肠道菌群能够帮助消化食物,进而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
其次,肠道菌群还能免疫调节,包括维持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和免疫抵御力。
第三,肠道菌群也被认为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有关,影响食欲和情感状态。
肠道菌群的研究不仅能够增进对人类生物学的理解,还能够帮助人们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
肠道菌群与肠道疾病肠道菌群已经被证明在许多肠道疾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一些肠道疾病是由肠道里的微生物群落失调引起的,这些疾病包括肠炎、慢性炎性肠病、易感性肠胃炎、便秘和肠癌等。
此外,肠道菌群还可能通过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代谢和中枢神经系统等多种途径,导致其他疾病,例如自闭症、哮喘等。
肠道菌群的分子机制肠道菌群的表现形式是一组大量异质性的细菌,而它们的基因组是非常相似的。
肠道菌群的分子机制包括了多种生化过程,包括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核酸代谢等。
这些机制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些微生物是如何生存、繁殖、适应环境的。
如何改善肠道菌群研究表明,饮食影响肠道菌群的数量和种类。
有些食物可以帮助增加有益菌的数量,例如含有益生菌和益生元的食品。
同时,少量饮酒和烟草使用也能够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和数量。
爱好调味品的人,调用鲑鱼、菠菜和咖喱等,也能够改善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的研究的深入,对我们的健康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饮食和其他生活方式改善肠道菌群的质量和数量,从而预防和治疗各种肠道疾病,并减少其他疾病的风险。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了解肠道微生物的基础生物学、进化和适应性等方面的机制,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各种肠道相关疾病。
肠道菌群与疾病的sci文章解读

肠道菌群与疾病的sci文章解读肠道菌群,即肠道微生物组,是指生活在人类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
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是人类肠道内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甚至涉及到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本文将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深度解读最新的关于肠道菌群与疾病的研究成果,力图为读者呈现一幅清晰而全面的画面。
1. 肠道菌群的重要性肠道菌群是人类肠道内最丰富的微生物群落,包括了大约1000种细菌,其总数甚至超过了人类体细胞数的10倍。
这些微生物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们参与食物消化吸收、维持肠道黏膜屏障、调节免疫系统等多个方面的生理功能。
而肠道菌群的失衡则可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比如肠道炎症、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 科学研究发现最新的研究发现显示,肠道菌群与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一些研究发现,患有炎症性肠病的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与健康人群存在显著差异,某些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而其他一些细菌的数量则显著减少。
另外,一些研究还表明,肠道菌群的失衡与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揭示了肠道菌群与疾病之间的关联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3. 个人观点和建议从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来看,肠道菌群与疾病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保持肠道菌群的健康平衡,通过膳食、运动等多种方式来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可能成为未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来深入探究肠道菌群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的福祉。
总结:通过对肠道菌群与疾病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全面解读,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肠道菌群与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为未来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加强对肠道菌群的研究,保持肠道菌群的健康平衡,可能成为未来防治疾病的重要途径。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能够深入揭示肠道菌群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肠道菌群作用

肠道菌群作用肠道菌群是指人体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和保护作用。
下面将从营养消化、免疫调节、心理健康和疾病防治等方面介绍肠道菌群的作用。
一、营养消化肠道菌群参与人体的营养消化过程。
它们能够产生多种酶来分解食物中的纤维素、淀粉和蛋白质等,帮助人体吸收和利用营养物质。
此外,肠道菌群还能产生维生素K和B族维生素,帮助维持人体的正常代谢功能。
二、免疫调节肠道菌群对免疫系统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能够通过竞争性排除病原菌,防止它们侵入人体,从而保护肠道和全身的健康。
同时,肠道菌群还能调节免疫系统的平衡,促进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功能,提高人体对外界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三、心理健康肠道菌群与人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以影响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脑功能,与情绪、认知和行为等相关。
它们能够产生多种神经递质和代谢物质,通过肠脑轴传递信号,影响人体的情绪和行为。
因此,保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对于维护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四、疾病防治肠道菌群在疾病的防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些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如肠道炎症、肠易激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通过调整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可以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
例如,通过益生菌的补充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的平衡,缓解相关疾病的症状。
总结起来,肠道菌群在人体的营养消化、免疫调节、心理健康和疾病防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保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饮食均衡,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和益生菌,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和消毒剂等,以维护肠道菌群的平衡和健康。
同时,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以便更好地理解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并开发更有效的调节方法,为人类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肠道菌群与人体代谢疾病通用课件

肠道菌群能够合成维生素和矿 物质,如维生素K、维生素B12 等,满足人体对营养的需求。
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导致营养物 质吸收障碍,引发营养不良、 贫血等疾病。
对激素代谢的影响
肠道菌群可以影响人体激素的合 成和分泌,如胰岛素、胰高血糖
素等。
肠道菌群产生的代谢产物,如吲 哚、酚等,可以影响激素的生物 活性,进而调节人体的代谢过程
肠道菌群监测与评估
未来可以通过定期监测个体的肠道菌群状况,评 估其代谢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干预潜在的代谢 性疾病风险。
THANKS
感谢观看
其他调节方法
适量运动
控制药物使用
适量的运动能够促进肠道蠕动,有利 于肠道菌群的生长繁殖。建议每天进 行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
长期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会破坏肠道菌 群平衡,应尽量避免或减少使用。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 平衡,建议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 作息时间。
06
未来展望
糖尿病的肠道菌群特征
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中,某些细菌如梭状芽胞杆菌、肠球菌和拟杆菌的丰度增加,而双歧杆菌、乳杆菌等益生菌的丰 度减少。这些细菌可能通过影响碳水化合物代谢、脂肪吸收和炎症反应等途径导致糖尿病。
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的治疗
通过调整饮食、补充益生菌和益生元等方法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结构,从而有助于控制血糖和预防糖尿病 。
肥胖与肠道菌群的治疗
通过调整饮食、补充益生菌和益生元等方法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结构,从而有助于控制体重 和预防肥胖。
糖尿病
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与健康人群存在差异,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减少,厚壁菌门丰度增加,拟杆菌门丰度减少。 肠道菌群的改变可能影响葡萄糖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从而导致糖尿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自《生物学通报》2004年第39卷第3期,26页。
肠道菌群与疾病尹军霞 (绍兴文理学院生物学系浙江绍兴312000)林德荣 (绍兴第二医院肿瘤科浙江绍兴312000)摘要:一般情况下,肠道茵群与人体和外部环境保持着一个平衡状态,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平衡可被打破,形成肠道茵群失调,引发疾病或者加重病情,引起并发症甚至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或多器官功能衰竭。
本文对肠道菌群在种类、数量、比例、定位和疾病的关系以及调整肠道菌群失调的措施作了简单的介绍。
1 肠道菌群一般介绍刚出生的婴儿由于在子宫内是处于无菌的环境.所以肠道内是无菌的,出生后,细菌迅速从口及肛门侵人,2 h左右,其肠道内很快有肠球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需氧菌植入,以后随着饮食,肠道就有了更多的不同菌群进驻,3 d后细菌数量接近高峰…。
而一个健康成人胃肠道细菌大约有1014个,由30属、500种组成,包括需氧、兼性厌氧菌和厌氧菌。
从来源上看,有常住菌和过路菌两种,前者是并非由口摄入,在肠道内保持稳定的群体;而后者则由口摄入并经胃肠道。
常住菌是使过路菌不能定植的一个因素。
人体胃肠道各部位定植的细菌的数量和种类不同:胃内酸度高,含大量消化酶,不适合细菌成长,所以胃内菌数量很少,总菌数0~103个,主要是一些需氧抗酸性细菌,如链球菌、乳杆菌等。
而小肠是个过渡区,虽然pH值稍偏碱,但含有消化酶,蠕动强烈,肠液流量大,足以将细菌在繁殖前冲洗到远端回肠和结肠。
所以,小肠菌量在胃和结肠之间逐渐增多;空肠菌数105个,仍以需氧菌为主;回肠菌较多,总菌数103-107个,以厌氧菌为主,如拟杆菌、双歧杆菌等;结肠内菌量最多达1011-1012个,厌氧菌占绝对优势,占98%以上,菌种也达300多种,干大便的重量近1/3是由细菌组成。
同一肠道,不同类菌的空间分布也不相同。
总的来说,人体肠道菌群在肠腔内形成3个生物层:深层的紧贴粘膜表面并与粘膜上皮细胞粘连形成细菌生物膜的菌群称为膜菌群,主要由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组成,这两类菌是肠共生菌,是肠道菌中最具生理意义的两种细菌,对机体有益无害;中层为粪杆菌、消化链球菌、韦荣球菌和优杆菌等厌氧菌;表层的细菌可游动称为腔菌群,主要是大肠杆菌、肠球菌等好氧和兼性好氧菌…。
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只是相对稳定的,它们受饮食、生活习惯、地理环境、年龄及卫生条件的影响而变动。
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宿主和外部环境建立起一个动态的生态平衡,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1.1 防御病原体的侵犯1)直接作用定居在肠粘膜上皮的常住菌,构成机体一道十分重要的屏障,能阻止潜在致病性的需氧菌或外袭菌在粘膜上定植形成感染,如它能使霍乱弧菌难以立足。
有些常住菌还会产生抗菌物质和杀菌素,可降低病原体毒素,杀死、抑制外袭菌,如乳酸杆菌能杀灭伤寒杆菌和痢疾杆菌。
因此正常菌群所起的生物拮抗作用,对防治疾病、特别是消化道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实验发现,以鼠伤寒杆菌攻击小鼠,需10万个活菌才能致死,若先给予口服链霉素抑制正常菌群,则10个活菌就可引起死。
2)间接作用正常菌群一方面可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成熟,如无菌鸡小肠和回肠部体淋巴结较普通鸡小4/5,而暴露于普通条件下饲养2周后,免疫系统就与普通鸡相近…。
另一方面,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及清除功能,如加强抗体产生,刺激吞噬细胞功能和增加干扰素产生等…。
1.2 合成维生素肠道菌群可以合成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B1、B2、B6、B12、C、K,尼克酸、生物素和叶酸等,其中维生素K主要来源于肠道中大肠杆菌的合成。
若使用抗生素杀死大肠杆菌,则可能使该类维生素缺乏。
1.3物质代谢作用肠道菌群能生产若干酶类,参与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合成,产生小分子的酸类和各种气体以及臭味物质,并具有一定程度的固氮作用。
1·4生长与衰老肠道菌群随年龄增大有所变化,健康乳儿中,双歧杆菌约占肠道菌群的98%,主要为婴儿双歧杆菌;成年后不仅双歧杆菌的菌量减少,菌种也不同,主要为青春双歧杆菌;进入老年后。
有些老年人检测不出双歧杆菌,即使检出,菌数也很少。
而产生硫化氢和吲哚的芽孢杆菌类增多,肠道腐败过程较快,有害物质产生也较多,这些物质被吸收后又加速老化过程。
1.5有一定抑瘤作用有人发现双歧杆菌的增加有抗癌作用,主要机制是通过降低肠腔pH值,抑制致癌物或辅致癌物的形成,转化某些致癌物质成非致癌物质,以及激活巨噬细胞等免疫功能。
2菌群与疾病一般情况下,肠道菌群与人体和外部环境保持着一个平衡状态,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这种平衡在某些情况下,可被打破,形成肠道菌群失调,表现为肠道菌群在种类、数量、比例、定位和生物学特性上的变化。
许多原因和疾病能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引发疾病或者加重病情,从而更加促进菌群失调,形成恶性循环,致使肠道疾病和许多疾病有关系2.1小肠淤滞或胃酸缺乏与小肠细菌过度增生正常小肠上段只有很少细菌,由于先天肠道不畅或由于胃肠道手术以及运动因素引起的小肠淤滞时,使肠内有害菌如难辨梭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非但不能消除,反而不断增生,造成小肠细菌过度增生;而胃酸缺乏,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或强抑酸药物、手术引起低酸时,胃及上段小肠细菌过度繁殖,结肠及下段小肠细菌上移.必然造成小肠细菌过度,而小肠细菌过度导致结合胆酸分解为游离胆酸,影响脂肪的吸收造成脂肪泻,同时脂溶性维生素也会吸收不良;由于引起肠粘膜各种寡糖酶和酞酶缺乏,影响糖和蛋白质吸收造成低蛋白血症,加重腹泻;又由于细菌代谢产生短链脂肪酸、H2、C02,造成腹胀、腹痛;并且由于细菌过度增生,争夺食物中维生素B12,造成大细胞性贫血等。
2.2 急慢性腹泻患者与菌群失调慢性腹泻和肠道菌群失调互为因果,慢性腹泻病人肠道常住菌大量排出。
而过路菌(外袭菌)比例异常增加,且肠道蠕动功能减弱或过快影响肠道菌群比例,总的来说是类杆菌、双歧杆菌、肠杆菌数值显著减少,有潜在致病性的梭菌。
酵母菌量增多,这导致肠道脂肪酸代谢紊乱和胆盐代谢障碍引起腹泻,而腹泻又加重菌群失调,形成恶性循环。
急性腹泻病人由于腹泻时常住菌大量排出,过路菌比例增加也引起菌群失调,不过,腹泻结束病情恢复后,菌群也逐渐恢复正常。
2.3肝病与肠道菌群失调肝病时消化道运动减弱,抗体、溶菌酶、粘液及酸碱分泌减少,使环境更有利于细菌增长,肠道细菌上移,进入胃、小肠上段繁殖,出现细菌易位。
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尤为典型。
肝硬化由于静脉压力升高导致胃肠道淤血,粘膜充血,组织水肿,胃肠中蠕动慢,肠道通透性增加,肠道pH值改变,肠道菌丛潜生体的形成,且机体防御能力低下,同时由于上述原因,常造成腹泻,诸多因素使肠道细菌特别是G细菌更易过量生长,并且发生细菌易位,而细菌过量生长特别是小肠内拟杆菌和梭菌的定居和繁殖是并发肝性脑病的重要原因,细菌易位又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主要原因。
2.4应激状态与肠道菌群失调机体在创伤(如严重烫伤,手术麻醉,低血压状态,缺血再灌注损伤,严重感染,长时间禁食等情况时,进入应激状态。
很多研究证明,肠道是机体应激反应的中心器官,应激状态使肠粘膜损伤,萎缩,屏障功能下降,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导致肠道内细菌、细菌内毒素可通过受损伤的肠粘膜屏障侵入肠外组织,造成肠源性菌血症、内毒素血症。
而且损伤的存在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如好氧的肠杆菌过度生长,有利于细菌易位,造成肠腔内更多的细菌内毒素人血循环而损害肝、肾、肠等多器官功能,甚至发生全面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而细菌易位已被认为是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的主要诱因。
2.5体质、免疫力与肠道菌群失调机体在突然受凉,过度疲劳、患重病,或使用药物造成免疫机能降低时,外袭菌更易侵入和繁殖,引起菌群失调,而且免疫力低下时更易引起肠内菌向上、向体内移位。
向上移位逆向繁殖,甚至可引起肺炎;向体内移位,引起肠源感染和内毒素血症,甚至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上面讲的肝病以及应激反应肠道菌群失调也有免疫力低下。
加速、加重了菌群失调的因素。
2.6抗生素与菌群失调抗生素是引起菌群失调最经常的原因: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内对药物敏感的正常菌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而不敏感的如白色念珠菌或耐药葡萄球菌和一些外来的机会菌就乘机大量繁殖,引起二重感染。
临床上常见的是葡萄球菌性肠炎,白色念珠菌性肠炎和难辨梭菌引起的伪膜性肠炎。
而正常情况下,它们因无法与正常菌群相竞争而难以致病。
2.7癌症与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在肠道肿瘤病因学方面的作用近年来很受人们重视。
文献报道,类杆菌在肠内增加有致癌作用。
而大肠癌和肠道菌群的关系尤为密切。
傅冷西等证明大肠癌患者类杆菌、梭菌和梭杆菌等较正常人高。
而许多研究表明大肠癌高发区与低发区人群在肠道构成方面有很大差异。
而肠道菌群构成的不同是由环境因素和饮食习惯决定的。
不同饮食习惯的个体患大肠癌的危险性也不同,因此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生的代谢物是大肠癌发生的直接因素,而饮食习惯和环境是间接因素。
2.8衰老、长寿和肠道菌群前面已讲过不同年龄人群肠道菌群构成不同,而严梅桢等发现衰老动物肠道内双歧杆菌明显低于正常动物,肠道菌群的调节能力也弱。
田爪正气等在长寿的老鼠肠道中发现了与长寿有关的细菌:克雷伯氏菌和乳杆菌。
而吕苏成等发现双歧杆菌的存在与多少对寿命的长短及对疾病的抵抗力具有明显影响。
保持与增加双歧杆菌的数量将具有抗衰老与抗癌,保持身体健康,延长寿命的作用。
2.9“水土不服”和肠道菌群从一种环境到另一种环境容易“水土不服”,表现为腹泻、肠炎,少数人甚至有肝肿大或神经根炎症状,这也是肠道菌群不适应新的环境而失调的后果。
除了上述疾病和现象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外,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疾病也影响肠道菌群。
康白等对14例精神分裂症和8例狂躁型精神患者检测后发现这些精神病患者都有肠道菌群失调。
常见的亚健康状态,如厌食、营养不良、失眠、疲劳、精神萎靡不振也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因为长期的肠道菌群失调影响消化和吸收并产生一些有毒物质,必然导致这些问题。
3调整肠道菌群失调的措施肠道菌群失调通常和一些疾病有关,因此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对由于抗生素引起的二重感染时要停用原有的抗生素,针对二重感染的致病菌做药敏试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同时要增强抵抗力。
对于菌群失调的调节主要有微生态制剂调节和中药调节。
微生态制剂是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制剂,从功能上看有3种:第1种,优势种群制剂,常用的是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制剂:第2种,促优势种群生长制剂;第3种。
优势种群生长的促进物质制剂。
后两者都起促进双歧杆菌和(或)乳酸杆菌生长和定植的作用,前一种主要成分为微生物,后一种主要成分为化学物质。
近年来许多科学家还发现食源性核苷酸可增加老鼠、猪及婴儿肠道中的双歧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