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所见》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

《所见》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

《所见》公开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一)观察课文配图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

是干什么的。

(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也叫牧童。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

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见”还可怎么组词呢?请大家想一想,“所见”是什么意思?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反复练习,读准读熟(一)初读课文l.教师范读古诗2.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4.学生试读、教师检查读。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幅图,,想想我们读的诗句,你发现我们刚才只是从图中用眼睛看了画面上的内容,可作者所见的,还有什么?1、“见”不光是“看见”,还包括“听见”……再看看这幅图,再读读课文,你能说出这首诗的意思吗?先看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中那些词语不理解?2、学生质疑。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4、牧童在牛背上高声唱歌时的心情怎样?想象这时画面的情景。

5、指导读出牧童高兴的心情。

6、起初,牧童在牛背上高兴地唱着歌,后来呢?请大家看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这一句有那些地方不懂呢?7、学生质疑。

8、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9、你捉过什么东西?“忽然闭口立。

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能体会诗歌的美感。

2.学习并掌握诗歌《所见》的内容。

3.能正确朗读诗歌,并理解诗歌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

2.正确朗读诗歌。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排比句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准备:课件、课本、图片、音频。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音频让学生听诗歌《所见》,然后出示画面,让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回忆并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有哪些景物和描写。

2.展示诗歌(10分钟)放映课件,展示诗歌《所见》的内容和图片。

让学生观察图片,提问:这些图片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回答后,引导他们发现这些图片都是自然事物。

3.朗读诗歌(10分钟)通过音频播放朗读诗歌,并向学生解释诗歌的韵律和韵脚,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然后让学生依次朗读诗歌,纠正他们的发音和节奏。

4.分组理解诗歌(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段诗歌的内容。

让学生合作阅读,理解诗歌的意义,并讨论自己理解的关键词和句子。

5.整体理解诗歌(15分钟)让学生进一步交换小组,互相讲解自己分组的诗歌内容,并完善自己的理解和关键词。

然后,统一讨论各组的理解结果,对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进行整体理解。

6.加强记忆(10分钟)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重复诵读诗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并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话再讲一讲诗歌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7.拓展活动(15分钟)让学生合作创作一段描述自己所见的诗歌,并展示给全班。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感受,用生动的语言创作自己的诗歌。

六、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向学生确认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听诗歌、观察图片、合作理解和创作等多个环节,全面地理解了诗歌《所见》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同时,通过朗读训练和口头表达,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024年《所见》教学设计

2024年《所见》教学设计
1.播放多媒体课件:
(大意是:在茂密的树林中,一个牧童骑在
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蝉“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忽然牧童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2.教师引导学生猜想:
牧童停止歌唱,他想干什么?
二、初读感知,正确流利
小朋友们,有一个诗人叫袁枚,他看到这样的画面,觉得很有趣,就写了一首小诗《所见》。
(牧);人才进了门
(闭)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所有所以;放牧、牧草;关闭、闭路电视机等童———牧童———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歌。
5、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重点对学生进行指导:“林”字左边“木”字的捺变成点;“童”“黄”的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立”字下横要写长。“黄、童”笔画较多,指导学生书写时可以通过分解笔画,化难为易。
(1)播放多媒体课件:
泉水悄然从泉眼里流出,浓密的树阴倒映在清清的池水里,嫩绿的小荷叶露出尖尖的小角,一群群蜻蜓飞来立在它的上头。
(2)小朋友们,读读诗,想想画面。
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用笔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
四人一小组,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欣赏、回忆我所见到的树,感悟其独特的造型美及其品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树。通过画树感受国画艺术表现手法的丰富多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用毛笔画出有自己独特感受的一二棵树。
教学难点:墨色干湿浓淡的变化和画面的完整。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水墨画工具材料。
2、学生:毛笔、宣纸、墨汁、国画颜料、笔洗、调色盘等。
3 袁枚说,大家有没有把我的古诗读正确啊,我得考考你们。

《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所见》教学设计「篇一」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课文分析:《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

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

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诗文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古诗,一方面是要把古诗作为一个识字的载体,另一方面是要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美,理解诗意也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不要求学生一一对译,使学生产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今后的学习。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要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法分析: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如此。

“三分诗,七分读”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

根据《夜书所见》一文的诗歌题裁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读促知、以读促解、以读促悟”的方法进行教学。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相同的阅读材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感受,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

在读的基础上,通过引进资源、练习说话、启发想像、改编古诗等环节,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的自主状态。

整个教学设计,突出表现以读为本,说、写结合,突出能力训练。

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的情感得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诗歌的感染。

课堂上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努力营造自主空间,使学生学得得法,学得主动,学得生动。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会认“促、深、忆、萧、梧”五个生字,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所见》教学设计15篇

《所见》教学设计15篇

《所见》教学设计15篇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引导交流部分。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读准节奏,说说诗意。

(2)读整个诗句,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教师引导:“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

(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

(欲——想捕——捉)(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请学生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1、张挂本课放大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地。

3、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4、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1、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⑴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①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②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他想做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⑵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⑶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①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

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首诗,名字就叫《所见》。

古诗所见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所见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所见教案教学设计引言: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通过诗歌可以了解历史、感知美景、领悟人生。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授古诗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学好语文,更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素养和人文关怀。

本篇文档将介绍一份关于古诗所见的教案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和欣赏古诗的魅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古诗的开头和结尾常用的词句;掌握古诗中的修饰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能够阅读并理解古诗的意境;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唤醒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情感的表达。

二、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种有代表性的古诗,并为每首古诗准备一份解析。

2. 学具准备:学生备齐课本、作业本、笔和纸。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用一首简短的古诗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好奇心,比如《登鹳雀楼》。

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这首古诗的开头和结尾,引导学生猜想全诗的意境和主题。

2. 学习活动:a. 教师让学生朗读古诗,并解读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例如,教师可以解释《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是典型的拟人手法,诗人通过形容月光“疑是地上霜”,巧妙地表达了他在床上思考的心情。

b. 教师将一首古诗进行完整解读,包括对诗人的生平背景、创作背景、意境和主题的分析。

例如,教师可以解读《春晓》,向学生传达出春天的朝气蓬勃和生机盎然的意境,以及对山水田园的赞美之情。

c. 学生分组朗读和解读其他古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合理分工,共同解读一首古诗,然后向全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d. 学生进行创作活动。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写一篇相关主题的文章或者诗歌。

可以是对古诗进行深入解读的文章,也可以是自己创作的与古诗有关的诗歌。

3. 总结与展望: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解读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6篇)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6篇)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6篇)古诗《所见》教学设计 1主要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最终达到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诗句意思。

3、想象诗歌描绘的生动景象,体会牧童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所见》。

学生跟着我一起书空:所见——袁枚(板书)初读: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所见》,同位互相解决生字问题。

2、老师检查生字自学情况:指名拼读;领读,带词读。

3、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品读古诗:1、想象每一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师:我带着大家读一读,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能想象出哪些画面呢?师生共同读诗歌。

师:多读几遍吧,这样你会想到更多的画面。

学生又读几遍才停下来。

师:谁来告诉大家:是谁骑黄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是牧童。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光着脚丫,穿着马褂、戴着斗笠的小男孩骑在牛背上。

师:很好!谁能说说这头牛长得怎么样?生:这是一头很肥的黄牛,肚子吃得鼓鼓的,走起路来尾巴左摇右摆。

师:真棒,你们很会想象!小男孩坐在结实的牛背上开心吗?你从哪句诗歌看出来的?生:从“歌声振林樾”可以看出来。

师: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意思?生:牧童很高兴,唱起歌儿,歌声传遍了整个树林。

他的'嗓子很好听,又响亮,树上的蝉也跟着唱起来了。

师:你说的真好!这蝉真可爱!小男孩喜欢它吗?你从哪句看出来的?生:我从“意欲捕鸣蝉”这句看出来的。

师:你真会读书!那“忽然闭口立”又是啥意思呢?生:小男孩立刻闭嘴不唱了,悄悄的站到树下望着上的蝉。

师:说的真好!这个孩子给了你什么印象?生:可爱、机灵、活泼。

拓展:师:大家说的真不错,请讨论一下:接下来,小男孩会怎样做?生1:我认为他没爬上树,因为这样摇动树枝后,蝉就会害怕,然后飞走了。

生2:是的,这样就不能听到蝉唱歌了。

生3:我认为作者袁枚应该跟小男孩帮忙,回去拿网子来网它就行了啊!生4:不行,老师讲了:我们要爱护小动物,它是有生命的,它的家在树上,我们带回家它会死去的,它是属于大自然的。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古诗两首---所见》教学设计皇塘中心小学陆萍学习目标:1.正确、熟练识记“牧、所、捕、蝉、闭、立”6个生字,能准确组词。

2.正确、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古诗的美好意境,体会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正确识记生字,有感情背诵古诗教学难点:体会古诗中“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1、谁来给大家背一首你学过的古诗?2、今天有位诗人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他叫袁枚,是古代清朝的一位大诗人。

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

于是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请看大屏幕。

(幻灯播放)2、指名交流看到的。

(鼓励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3、自读古诗,识记生字(自读:读准字音,语速稍慢,读准二、三声调值)4、指名读古诗,及时评析,集体再读古诗。

5、逐句指名读,相机识记古诗中的生字。

6、读出节奏。

(幻灯片播放)所见(清)袁枚牧童/ 骑黄牛,歌声/ 振林樾。

意欲/ 捕鸣蝉,忽然/ 闭口立。

三、再读古诗,感悟情境。

1、前两句老师说诗意,请同学们来找找是古诗中的哪两句?(1)交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理解:振林樾(3)体会牧童的心情(高兴、舒服、愉快)想象躺在摇篮里的感觉。

(4)自由练读、指名朗读、评析、老师示范、集体朗读2、(播放蝉叫)“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幻灯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

)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3、你为什么这样想啊?他怎么知道树上有蝉?(从诗中哪个词你知道的?)交流牧童的表情?4、指名交流:意欲:心里想要捕:捉鸣蝉:鸣叫的知了5、交流牧童的表情并引导体会牧童的心里:兴奋高兴(喜欢蝉,想捉回家)害怕(怕惊动蝉,蝉吓跑了怎么办)6、师小结引导: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教材——古诗《所见》
教材分析:
《所见》是人教版教材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童趣: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他听到书上蝉儿地叫声,就想要捕捉书上鸣叫的知了,于是他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

这首诗写出了“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学习这首古诗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在演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闭、立”两个字。

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图文结合,了解词语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反复朗读中感受牧童的机灵、可爱,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才展示,激趣导入
1、谈话:孩子们,过去我们学了很多的古诗,谁能选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
诗背给大家听?(师点评:背的太好了,简直就是一位小诗人)
2、引入:今天,也有一位诗人来到我们的课堂,他叫“袁枚”(板书),
是古代清朝的大诗人。

他呀,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呢,他到一片小树林散步,不觉间被一幅有趣的画面深深吸引住了。

于是,他把自己所看见的写成了一首诗,诗名就叫《所见》。

(板书课题,学生空写)
➢谁理解这两个字?(指名拼读,并采访理解过程)
➢“所见”什么意思?(“所见”就是作者所看见的)
3、师:作者到底看见了什么画面,你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图片:你能用几
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人袁枚看到的和你们所说的一样吗?轻轻打到课本59页,听老师读这
首诗。

(学生一边听一边注意生字的读音)
2、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板书:牧童、黄牛、林樾、鸣蝉)
3、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

现在,大家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
把不理解的字画下来,利用拼音多读几遍。

4、指两名学生试读古诗。

师:离开古诗,生字宝宝的名字你还能叫出来吗?(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男、女生比赛拼读。

师:摘掉生字宝宝的帽子(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你还理解他吗?
学生记字形,交流识字方法。

【学生反馈】——“摘苹果”游戏(课件出示含以上生字的苹果树) 所:“听”换偏旁得“所”。

(你在哪儿见过这个字?引导组词)
牧:“放”换偏旁得“牧”。

组词:放牧、牧童。

闭:门+才,做动作组词:闭眼、闭嘴、闭口。

立:引导学生做动作立正、起立,从而发现象形之妙。

蝉:虫+单,蝉。

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

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热呀,热呀!”。

捕:是一个动作,用手“捕”。

组词捕捉、捕鱼。

5、指导书写“闭、立”
1)学生认读、组词。

2)分析结构和字形。

3)师范写,生空写。

4)学生描红、临写,练习。

6、现在,调皮的生字宝宝回家了,我们还理解他们吗? (齐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过渡:古诗要读好,不但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读出节奏来。

请听老师读,听听老师在哪个地方做了停顿,用笔划下来。

1、学生对照课件边听边划节奏。

2、根据节奏再次练习朗读。

3、分组比赛读,并采访新感受。

四、创设意境,读出诗情。

1、学习第一、二句。

课件出示画面(播放音乐)
师:(动情地)你们看,小牧童骑着一头老黄牛慢悠悠地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
课件出示“牧童骑黄牛”(齐读--分析---再读)
师:(继续动情地)他边走边欣赏路边的风景:草儿绿,花儿香,蝶儿飞…太美了!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传遍了密密的小树林。

课件出示“歌声振林樾”
想一想:小牧童此刻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开心)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读看(自由读——展示读)
【表演读】:那小牧童是怎样骑黄牛的?你想骑吗?带上动作我们再读读这两行诗,看看是什么感觉?(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
2、学习第三、四句。

师:(停止笛子曲)“嘘!咦?歌声怎么停了?小牧童刚才还唱得津津有味呢,怎么回事?”
老师来采访一下:小牧童,你刚才唱的那么高兴,怎么突然不唱了?
(生:我发现了一只蝉,怕我的歌声吓跑了它。


师:哦,原来你被蝉吸引住了。

怪不得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树上看。

我再来问问:小牧童,你看着那树上的蝉,想干什么呀?
(生:我想捉住那只蝉。


师:诗中的小牧童心里也是这样想的,这就是
——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学生齐读)
师:哎呀,你们太大声了,会把蝉吓跑的(指导学生“悄悄”读)。

师:是啊,小牧童很想捉到蝉!所以他立即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课件出示:忽然闭口立(指名读)
师:你的歌声停的太慢了,会被蝉发现的。

(指导“忽然”一词的读法)回顾全诗,学生带动作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感情升华,背诵古诗。

师:多可爱的小牧童呀!多机灵的小牧童呀!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天真可爱的小牧童吧!(生放声背诵)
检查背诵情况:单独背,男女生比赛背。

六、拓展想象、续编故事。

猜一猜:小牧童捉到蝉了吗?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课后交流]
七、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所见
(袁枚)
牧童黄牛
林樾鸣蝉
八、课后反思:
《所见》这首诗非常的富有情趣,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

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

可牧童的生活距学生很遥远,如何在教学中协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我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使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

本节课的教学,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在《快乐的小牧童》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让学生扮演小牧童,去捉蝉,体会那种妙趣……于是,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

在这个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

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

真正达到了物我一体的效果。

当然,本节课也有一些遗憾:因为一年级学生对古诗的接触学习尚处在启蒙阶段,为了不做过高要求,部分学生对“振林樾”和“意欲”理解不到位,应该在课堂上采用一些方法增强巩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