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教案设计3篇

高中地理教案设计3篇

高中地理教案设计3篇高中地理教案设计一《地球的圈层》习者水平分析:1、地球内部圈层内容虽然简洁,但比较理论化,无法让同学用“眼见为实”来感受,所以通过实物比拟的(方法)来描述地球内部结构(如地球内部圈层就像一个鸡蛋剖面一样)是一种比较好的“化繁为简、化虚为实”的好方法。

2、关于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同学在学校只能是看到过,在高中物理中还没学到该部分的内容。

所以,我们地理老师就应当充当一回物理老师,要全面的把纵波和横波的相关学问讲清讲透,由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好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讨论,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

所以,在详细的教学中,首先把握地震波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

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依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

我们把地震波速度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是莫霍面一个是古登堡面。

依据这两个面,我们可以将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比较亲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面的教材会有更具体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可简略点。

当然,要强调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

所以,人类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体统的良性进展,为人类造福。

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进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进展。

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A、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B、运用资料和图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A、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B、用详细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初步培育同学的整体意识,熟悉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规律B、初步培育同学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精神C、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来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地球内外部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特点教学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基本特征(教学方法):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画图分析法、合作争论法教学过程老师行为同学行为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主题探究地球内部圈层活动中国古代对大地有一种说法:我们活人生活的地表叫人间,而地表之下的部分,叫阴间。

高中地理教案(10篇)

高中地理教案(10篇)

高中地理教案(10篇)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篇一教学预备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分,初步熟悉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缘由二、力量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学问、提取重点和找出学问间内在联系的自学力量。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索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猎取学问的力量。

三、德育目标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留意识别和抵抗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一般的行星的含义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缘由教学工具地球仪、地球的。

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X月貌图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一般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连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初中地理的讨论范围还只是地球外表,再加上太阳。

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

现在我们就面对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学问。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究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头了。

那时人们用肉眼进展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

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觉了星云和星系。

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觉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

全部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争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常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耀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

2022最新完整版高中地理教案5篇

2022最新完整版高中地理教案5篇

2022最新完整版高中地理教案5篇2022最新完整版高中地理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资源的概念,理解世界与中国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并能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加以说明。

②了解水资源在数量、质量上对经济活动规模、效益的影响,理解科技进步促进水资源利用的进步。

③理解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过程与方法①立足水资源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办”问题,以人水关系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同时注重激励发展性评价。

②重视地理素养培养,联系社会实际与乡土地理,突出地理图象与案例的讨论分析研究,合作探究水资源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对策。

③有效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家乡的水资源问题,增强忧患意识,形成科学的资源观。

③通过学习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关爱环境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难点1.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2.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按学习小组分7人一组,共10组。

2、利用网络、杂志和书籍等搜集关于水资源的内容,对水资源的概念、作用、分布有大概的了解。

3、预习教材内容,明确课本活动和案例的要求,准备以小组集体讨论的方式,试得出答案。

4、搜集城市水资源状况,在讲课时适当引用。

5、准备好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二)导入新课以中国正在发生的春旱对农业生产的巨大影响说明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带出新课: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三)教学过程第一部分水资源及其分布1、设问,引发思考。

我们知道,从宇宙中拍摄的地球照片是蔚蓝色的,因为水体总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71%。

从这一点上看,水,似乎是“使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呢?2、了解学生对水资源的理解。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5篇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5篇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5篇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能力目标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重点】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过程】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前:23°26′),即黄赤交角.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①范围:23°26′N―23°26′S②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③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过程,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

这样可以判断任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北),并举例说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⑤易混淆的概念:回归年与恒星年(比较法)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①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②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归纳演绎法)即:1)若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2)若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2)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H≤90°.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阳高度一定比这还小.②规律:1)空间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方)递减.比如:假如太阳直射点在3°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侧(方)递减.2)时间变化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所以它的空间变化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归纳演绎法)③H对地表影响:(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下图,并解说)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5.四季的划分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②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的四季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③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与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与夏至日,冬季、冬至与冬至日等等.(比较法)6.五带的划分①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分界线,把地球分成五个温度带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②学生讨论:1)若黄赤交角变小,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小;南温带,北温带变大.2)若黄赤交角变大,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③易混淆的数据:五带的划分的分界线的纬度23°26′和66°34′,与低纬、中纬、高纬度的分界线的纬度30°和60°.(比较法)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2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从容说课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优秀7篇)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优秀7篇)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优秀7篇)高中地理教案篇一第一节教学目标(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过程1、引入唐代诗人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引出本课主题“风”。

2、风的概念。

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水平运动。

回顾热力环流的知识,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方向。

分三种情况归纳。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情况);(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时风向垂直于地转偏向力(高空);(3)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同时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呈一定夹角(近地面)。

小结。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和风有关的诗词或成语。

播放《风之谷》主题曲。

过渡:(1)给出材料“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发出的风战”,思考氢气球炸弹是如何从日本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2)讲解小故事---“马纬度”问题和咆哮西风带的出现,让学生思考原因。

引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6、利用三个假设来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1)假设1: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和公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形成单圈环流(2)假设2:地表均匀、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形成三圈环流视频播放:“新闻--全球高温都是副热带高压带惹的祸”重点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全球7个气压带6个风带。

高中地理教学教案设计(优秀3篇)

高中地理教学教案设计(优秀3篇)

高中地理教学教案设计(优秀3篇)篇一:高中地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能够根据所需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了解交通运输线、点组成的交通运输网及其布局的影响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案例,学会分析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教学难点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合作与探究。

【教学过程】『播放青藏铁路视频』新课导入:“要想富,先修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现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师:刚刚播放的视频当中,为我们展示的是哪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呢?生:铁路运输。

师:对,铁路运输。

那么我们现代的交通运输除了铁路这种运输方式以外,还有哪些佳通运输方式呢?生: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师:对,我们现代社会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五种,它们分别是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投影展示图片』(注:不要把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混淆。

)师:相信在座的许多同学都有父母或者亲人在外打工,尤其是在广州打工的人特别多。

现在我们假设今年暑假你要到广州与父母团聚,从西充出发,你会选择哪种交通运输方式呢?生1:铁路运输。

生2:公路运输。

生3:航空运输。

师:看来,从西充到广州我们有多种运输方式可供选择,而我们在选择运输方式的时候往往要考虑到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五种交通运输方式都有哪些特点呢?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该部分知识,完成导学案上连线题,投影展示学生完成连线』师:以上就是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各有长短。

那么,当我们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呢?2、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展示表格,指导学生在导学案上勾选,完成后请学生在电脑上勾选出来』结论:选择运输方式的时候,既要根据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又要根据货物的类别、数量、运距等综合因素,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作出最合理的选择。

高中地理优秀教案50篇(一)

高中地理优秀教案50篇(一)

高中地理优秀教案50篇(一)高中地理优秀教案教案一:地理学科简介•教学目标:了解地理学科的定义、研究内容和学科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内涵。

•教学步骤:1.引入地理学科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介绍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如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

3.探讨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如综合性和实践性等。

4.总结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教学辅助材料:无教案二:地球形状与地球运动•教学目标: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教学重点: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

•教学步骤:1.介绍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各个地理区域。

2.解释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讲解地球自转的影响。

3.探讨地球的公转运动,并分析公转对地球的影响。

4.总结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辅助材料:无教案三: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教学目标:了解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重点:掌握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的组成要素。

•教学步骤:1.介绍地球的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

2.讲解大气圈的功能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解释地球的水圈的组成和循环过程。

4.探讨水圈的功能和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辅助材料:无教案四:地球的陆地与海洋•教学目标:了解地球的陆地和海洋的特点与分布。

•教学重点:掌握各洲的位置和海洋的分布特点。

•教学步骤:1.介绍地球的主要陆地,如亚洲、非洲和欧洲等。

2.解释各洲的位置和地理特征。

3.讲解世界五大洋的分布和特点。

4.总结陆地和海洋对地球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辅助材料:无以上只是部分教案示例,如需更多优秀的高中地理教案,请参考《高中地理优秀教案50篇》。

教案五: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目标: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定义和应用领域。

•教学重点: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案例。

•教学步骤:1.引入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介绍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原理和功能。

3.探讨地理信息技术在资源调查和环境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2023高中地理教学教案3篇

2023高中地理教学教案3篇

2023高中地理教学教案3篇2023高中地理教学教案一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目标⑴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⑵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⑶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3.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教学工具教学过程【考情分析】高考中多以水循环示意图、区域图、材料为载体,突出查水循环的原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高考预测】1.以大型工程建设如南水北调,三峡大坝,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及城市化建设为切入点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以区域图、水资源分布及利用图表为背景,考查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结合有关水资源的重要工程、重要政策,以案例的形式考查解决水资源问题的。

水圈的组成1.图解水圈的组成2.特点: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但不规则的圈层。

知识点一: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双基落实】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层通过各个环节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画出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在右中画出水循环环节箭头方向,标注各环节及水循环的三种类型)【真题选粹】(2008山东卷)下图是中国某地区略图,图中景观图片为黄土塬(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

黄土塬上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其他地貌类型区,其最弱的环节是A.降水B.下渗C.蒸发D.地表径流知识点二: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因素【高频考点】【真题选粹】(2014课标卷II)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教案高中地理教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知道组成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用气温的垂直分布图,说明大气垂直分层结构,气温垂直变化,以及对流层、平流层的主要特点。

情感——初步了解大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以对流层为主)。

教学难点各层大气的主要特点。

教学方法启发式谈话法,讲授法教学媒体挂图2张。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通过上一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观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把目光集中在地球——这颗为人类提供生存环境察的星球上。

我们一般只了解地表局部区域的概况,而无法看到它的全貌,那么地球具有怎样的结构呢,【展示挂图】“地球圈层示意图”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体。

续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答:六个圈【提问】地球分为几个圈层,层;地表以外包括地表以外包括哪几层, 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

对~地球可分为里三层,外三层,其中地表以外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称为外部圈层,这些圈层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这一章,我们首先了解大气圈的一些知识。

【板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提问】大气对于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分别有什么影响,请大家阅读课本第39,40页,将答案画出来。

答:(略)【小结】可以说,没有大气就没有水和生物,大气是地表形态的雕塑者。

对于人类来说,大气具有独特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大气会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首先我们应认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结构。

【板书】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提问】大家想一想,在我们周围的大气中,除了纯净的空气,还有些什么物质,对~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干洁空气。

干洁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请大家看课本第41页干洁空气的组成图。

答:水汽和尘埃。

【提问】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你知道氮和氧对于地球上的生物有什么作用吗,【总结】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是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二者对于地球上的生物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提问】除了氮和氧,干洁空气中还有哪些气体呢,【提问】二氧化碳和臭氧在干洁空气中含量虽然不到答:氮和氧。

0.1,,但其作用不可低估,你知道它们有什么作用吗,答:(略)【总结】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还有保温作用,其原因我们将在下一节讲述;臭氧能吸收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使地面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答:氩、二氧化碳和臭氧等。

答:(略)续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答:六个圈【提问】地球分为几个圈层,层;地表以外包括地表以外包括哪几层, 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

对~地球可分为里三层,外三层,其中地表以外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称为外部圈层,这些圈层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这一章,我们首先了解大气圈的一些知识。

【板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提问】大气对于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分别有什么影响,请大家阅读课本第39,40页,将答案画出来。

答:(略)【小结】可以说,没有大气就没有水和生物,大气是地表形态的雕塑者。

对于人类来说,大气具有独特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大气会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首先我们应认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结构。

【板书】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提问】大家想一想,在我们周围的大气中,除了纯净的空气,还有些什么物质,对~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干洁空气。

干洁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请大家看课本第41页干洁空气的组成图。

答:水汽和【提问】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尘埃。

你知道氮和氧对于地球上的生物有什么作用吗, 【总结】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是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二者对于地球上的生物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提问】除了氮和氧,干洁空气中还有哪些气体呢,答:氮和氧。

【提问】二氧化碳和臭氧在干洁空气中含量虽然不到0.1,,但其作用不可低估,你知道它们有什么作用吗,答:(略) 【总结】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还有保温作用,其原因我们将在下一节讲述;臭氧能吸收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使地面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答:氩、二氧化碳和臭氧等。

答:(略) 续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提问】水汽和固体杂质又有什么作用呢, 答:(略) 【总结】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也很少,却是成云致雨的必要答:因为气条件。

【小结】由此可见,大气中各组成部分对地球、地球上的生物温随海拔的升高是逐渐降低的,都有着重要作用。

乞力马扎罗山海【转折提问】位于非洲中部的乞力马扎罗山,虽地处热带,山拔较高,因此山顶却终年积雪,这是什么原因, 顶气温较低。

【过渡】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厚度可达2000,3000千米,在这层观察厚厚的大气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是不是一直递减的呢,答:温度; 【展示挂图】“气温的垂直分布图”高度; 请大家仔细观察气温的垂直分布图。

气温随高【提问】图中横坐标是什么, 度的变化。

纵坐标是什么, 答:(略) 曲线表示什么, 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对~中间层、热层。

答:对流层【提问】气温随高度的增加是怎样变化的,气温随高度升高【总结】从图上可以看出,在不同的高度范围,气温的垂直变递减;平流层气化是不同的,有的层次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有的层次气温随高度增温随高度升高递加而递增。

根据大气的热力性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人们把大气划分增;中间层气温为几个层。

随高度升高递减;热层气温随【板书】二、大气的垂直分层高度升高递增。

【提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哪几层,在热层以外,还有一层外层,它是地球大气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层次。

【提问】请你们读图说明各层气温是如何随高度变化的,对~为什么各层热状况各有不同呢,续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提问】水汽和固体杂质又有什么作用呢, 答:(略)【总结】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也很少,却是成云致雨的必要答:因为气条件。

【小结】由此可见,大气中各组成部分对地球、地球上的生物温随海拔的升高是逐渐降低的,都有着重要作用。

乞力马扎罗山海【转折提问】位于非洲中部的乞力马扎罗山,虽地处热带,山拔较高,因此山顶却终年积雪,这是什么原因, 顶气温较低。

【过渡】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厚度可达2000,3000千米,在这层观察厚厚的大气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是不是一直递减的呢,答:温度;【展示挂图】“气温的垂直分布图”高度;请大家仔细观察气温的垂直分布图。

气温随高【提问】图中横坐标是什么, 度的变化。

纵坐标是什么, 答:(略)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曲线表示什么,中间层、热层。

对~答:对流层【提问】气温随高度的增加是怎样变化的, 气温随高度升高递减;平流层气【总结】从图上可以看出,在不同的高度范围,气温的垂直变温随高度升高递化是不同的,有的层次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有的层次气温随高度增增;中间层气温加而递增。

根据大气的热力性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人们把大气划分随高度升高递为几个层。

减;热层气温随高度升高递增。

【板书】二、大气的垂直分层【提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哪几层,在热层以外,还有一层外层,它是地球大气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层次。

【提问】请你们读图说明各层气温是如何随高度变化的,对~为什么各层热状况各有不同呢,续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提问】水汽和固体杂质又有什么作用呢, 答:(略)【总结】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也很少,却是成云致雨的必要答:因为气条件。

【小结】由此可见,大气中各组成部分对地球、地球上的生物温随海拔的升高是逐渐降低的,都有着重要作用。

乞力马扎罗山海【转折提问】位于非洲中部的乞力马扎罗山,虽地处热带,山拔较高,因此山顶却终年积雪,这是什么原因, 顶气温较低。

【过渡】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厚度可达2000,3000千米,在这层观察厚厚的大气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是不是一直递减的呢,答:温度;【展示挂图】“气温的垂直分布图”高度;请大家仔细观察气温的垂直分布图。

气温随高【提问】图中横坐标是什么, 度的变化。

纵坐标是什么, 答:(略)答:分为对曲线表示什么,流层、平流层、对~中间层、热层。

【提问】气温随高度的增加是怎样变化的, 答: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总结】从图上可以看出,在不同的高度范围,气温的垂直变递减;平流层气化是不同的,有的层次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有的层次气温随高度增温随高度升高递加而递增。

根据大气的热力性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人们把大气划分增;中间层气温为几个层。

随高度升高递减;热层气温随【板书】二、大气的垂直分层高度升高递增。

【提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哪几层,在热层以外,还有一层外层,它是地球大气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层次。

【提问】请你们读图说明各层气温是如何随高度变化的,对~为什么各层热状况各有不同呢,续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讲解】这是因为各层的热源有所不同。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答:垂直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方向的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6?/100m;到了平流层,由于其中有臭氧,能大量运动。

吸收太阳紫外线,从而使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这一层因为有臭氧的存在而具有重要意义;中间层因几乎没有臭氧,所以气温开始随高度答:低纬增加而迅速降低;到了热层,由于该层中的大气物质(主要是氧原子) 地带对流层高吸收了所有波长小于0.175微米的太阳紫外线,气温再次升高。

在300度最高;高纬地千米高度上,气温以达1000?以上。

带对流层高度最低。

【过渡】由于各层大气的热状况不同,影响到大气的运动和其它大气现象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答:成云致雨。

答:(略) 【提问】根据对流层大气上部和下部的气温差异推测一下,利于大气产生什么方向的运动,【总结】在对流层,由于空气上冷下暖和地表冷热不同,使得热的地方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容易产生空气的上升运动,冷的地方空气就会流来补充;冷的地方因有空气流向热的地方,从而产生下沉运动,这样便形成了大气的对流运动(图示大气对流运动过程),地面受热越多,对流就越旺盛,所以不同地区对流层的高度有可能不同。

【提问】高、中、低纬,哪个纬度带的对流层高度最高,哪个最低,对~低纬地区对流层可达17,18千米;高纬地区仅8,9千米;中纬地区10,12千米。

【提问】对流层大气因最靠近地面,因此几乎集中了全部的水汽和杂质,在大气对流过程中,可能产生什么天气现象,【总结】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因此,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也最为密切。

【提问】请你再根据平流层的大气热状况,推测其中大气该怎样运动,天气现象如何,【总结】由于平流层上热下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因此这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同时,水汽和杂质极少,因此,云、雨现象近于绝迹,天气晴朗,对高空飞行很有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