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接种科普知识
乙肝育苗知识点总结

乙肝育苗知识点总结关于乙肝育苗,有以下几点知识点需要了解:1. 乙肝疫苗的种类乙肝疫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重组疫苗(HBsAg),另一种是乙肝疫苗。
2. 乙肝疫苗接种对象乙肝疫苗主要适用于以下人群:新生儿、儿童、成人和高危人群(包括由于职业需求或特殊情况需要接触血液或体液的人、家庭成员中有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人、慢性肾炎、经常需要输血或血制品的人等)。
3. 乙肝疫苗接种时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乙肝疫苗首次接种应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进行,之后在出生后1个月和6个月分别进行两次加强免疫。
4. 乙肝疫苗的接种方式乙肝疫苗主要通过皮下注射方式接种,一般在上臂三角肌区域注射。
5. 乙肝疫苗的保护效果接种乙肝疫苗后,能够产生乙肝抗体,提高人体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从而有效预防乙肝的发生。
研究显示,乙肝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可以维持10年以上。
6. 乙肝疫苗的不良反应接种乙肝疫苗后,可能会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等不良反应,少数人可能会出现发热、全身不适等过敏反应。
不过大部分不良反应都是轻微的,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
7. 乙肝疫苗接种的禁忌症乙肝疫苗接种是一个非常安全的预防措施,但对于某些人群是禁忌的,包括对乙肝疫苗成分过敏的人、接种过程中突发严重不良反应的人等。
8. 乙肝疫苗的免疫策略对于未接种乙肝疫苗的人群,可以通过加强免疫策略来接种乙肝疫苗,包括接种前检测HBsAg,进行免疫策略等。
总的来说,乙肝育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预防乙肝的手段,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预防乙肝的发生。
不过在接种乙肝疫苗之前,建议咨询专业医生,对于某些特殊人群需要谨慎接种。
希望以上知识点能够帮助大家更加了解乙肝育苗,提高对乙肝病毒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乙肝疫苗接种的推广与宣传知识教学设计

乙肝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 力。建议加强国际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成果, 共同推动全球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的发展。
谢谢聆听
通过问卷调查、实践操作考核 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 行了客观评价,为后续教学改 进提供了依据。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建议
加强宣传教育
随着社会对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乙肝疫苗接种的宣传教育将更加重要。建议学校 、社区等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乙肝疫 苗接种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加强疫苗研发
短视频
制作关于乙肝疫苗接种的短视频,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传 播,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
线下活动宣传方式及效果评估
A
专题讲座
在学校、社区等场所举办乙肝疫苗接种专题讲 座,邀请医学专家进行科普宣讲张贴乙肝疫苗接种的宣传海报 ,提醒公众关注并了解相关信息。
B
C
义诊活动
乙肝疫苗种类及适用人群
乙肝疫苗种类
目前主要有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和CHO细胞乙肝疫苗等。
适用人群
新生儿、婴幼儿、青少年和成人等易感人群均应接种乙肝疫苗,特别是与乙肝 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密切接触的人群、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或体液的人员等 高危人群更应积极接种。
03 乙肝疫苗接种现状与问题
政策推动不力
政府在乙肝疫苗接种方面的政策推动 力度不够,缺乏强制性和引导性措施 。
04 乙肝疫苗接种推广策略
政府层面的推广措施
制定相关政策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如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为公众提供免费或低价接种服务。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以及社区、学校等场所,开 展乙肝疫苗接种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接种意愿。
乙肝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乙肝的社会影 响和应对措施
乙肝的社会影响和应对措 施
社会影响:乙肝对个人和社会 的健康和经济都有严重影响
应对措施:加强乙肝病毒监测 、推广疫苗接种、加大宣传力 度等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乙肝的诊断和治疗
诊断:血清标志物检测、肝功能检查等 治疗:药物治疗、支持性治疗等
乙肝的并发症 和预后
乙肝的并发症和预后
并发症:肝硬化、肝癌等 预后:乙肝的预后取决于感染 程度和治疗效果
乙肝的重要性 和意义
乙肝的重要性和意义
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乙肝是全球范围内 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健康教育的意义:加强对乙肝的科普宣 传,提高公众的乙肝防控意识
乙肝的科普知 识PPT课件
目录 乙肝的定义和概述 乙肝的病因和症状 乙肝的预防和控制 乙肝的诊断和治疗 乙肝的并发症和预后 乙肝的重要性和意义 乙肝的社会影响和应对措施
乙肝的定义和 概述
乙肝的定义和概述
定义:乙型肝炎病毒(HBV)引 起的一种传染病 传播途径:血液、性接触、母 婴传播
乙肝的定义和概述
全球乙肝感染人数估计有2亿以上
乙肝的病因和 症状
乙肝的病因和症状
病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症状:乏力、食欲不振、黄疸 等
乙肝的预防和 控制
乙肝的预防和控制
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主要 手段 健康教育:宣保持良好的个人卫 生习惯
乙肝的诊断和 治疗
乙肝科普文章

乙肝科普文章乙肝病毒是导致乙型肝炎的致病体,也被称为乙型肝炎病毒。
乙肝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可感染人类和一些动物。
由于其传播极为便利,乙肝病毒造成了全球数百万人口的患病和死亡,成为了当前医学界的严重挑战。
乙肝病毒的传播方式非常多样,主要分为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
垂直传播是指由感染母亲传给胎儿,此方式通常发生在母亲感染病毒而不知情的情况下。
水平传播主要是通过毒血液、性传播、共用注射器、牙刷等途径侵入人体。
乙肝病毒一旦侵入人体,可引起轻重不同的症状。
有些感染者可能无任何显著症状,称为慢性感染者。
而有些人呈现典型的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尿黄、肝区疼痛等。
在一些慢性感染者中长期内可能无症状,但在未来某个时刻会发生并发症,如肝硬化和肝癌等。
目前,对于乙肝病毒的治疗主要包括两类药物:抑病毒和免疫调节剂。
抑制病毒显然对乙肝病患者尤其重要,因为病毒的复制会加剧肝损伤。
然而,抑制病毒并不能治愈病毒性肝炎,免疫调节剂能够显著提高治愈率,但副作用也较多。
对于预防乙肝病,最重要的是接种乙肝疫苗。
在新生儿、成人和儿童中大规模的接种乙肝疫苗能有效的预防乙肝病毒的传播。
此外避免使用感染性物品、人工流产等手术等也能有效的减少乙肝病的感染风险。
总体而言,乙肝病毒是一种非常具有传染性的病毒,并且会对人体造成极为重大的危害。
因此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好预防。
预防方法包括接种乙肝疫苗,避免使用感染性物品以及保持精神和身体的健康。
另外,我们也应该关心乙肝病毒的传播问题,为解决乙肝病毒感染的受害者提供支持和援助。
通过共同的努力,我们可以遏制乙肝病毒的传播,并且让世界变得更加健康。
病毒性肝炎防治科普知识——乙肝篇

病毒性肝炎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乙肝是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
为了帮助大家正确认识乙肝,增强防治意识,本文将介绍相关知识。
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目前已经被列为我国乙类传染病之一。
它通常具有3—6个月的疾病潜伏期。
超过6个月以上的乙肝病毒感染又被称作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母婴传播。
包括分娩时的垂直传播与生活中与宝宝密切接触引起的水平传播。
第二种,血液传播。
主要出现在医院医生、护士等暴露职业人群和使用了未严格消毒医疗器械的人群。
第三种,性传播。
常见于存在多个性伴侣与高危性行为的人群。
乙肝有哪些危害1.对患者自身的危害感染乙肝后,患者经常会感觉全身乏力,并伴有轻度低热。
同时逐渐出现食欲不佳、厌食油腻、肚子胀和恶心、消化功能不好以及呕吐等多种症状。
随着乙肝病情的延长与加重,患者的肝脏功能会严重受损,血液中的胆红素含量增加,出现肝掌、蜘蛛症和黄疸症状。
2.对他人的危害乙肝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会传染他人,损害他人健康。
还可能通过母婴传播与性接触传播,损害孩子与伴侣健康。
如何科学治疗乙肝确诊乙肝后,患者一定要及时进行正规治疗。
虽然目前尚未研究出能够彻底治愈乙肝的药物,但积极正规的治疗,能够最大限度消灭与抑制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有效延缓肝细胞纤维化,避免发展成肝硬化与肝癌,危及患者生命。
现阶段医学上对乙肝的治疗主要采用一些抗病毒措施,建议患者通过正规医院医生的科学评估,选择适宜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并定期复查与随诊。
如何有效预防乙肝乙肝的预防目前主要分成三级,各级具体预防措施如下:1.一级预防(1)接种乙肝疫苗。
这也是目前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
(2)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不与他人共用牙刷、指甲刀等私人物品。
尽量少接触公用生活用品。
(3)切断血源传播。
生活中尽可能避免接触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
2.二级预防家庭中存在乙肝患者、需要经常接触他人血液、免疫功能较差、出现疑似肝炎症状的乙肝易感人群,存在多个性伴侣、不洁性行为以及男同性恋等高风险人群,都需要主动去正规医院进行检查,以便及早发现,避免延误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计划免疫科普知识

计划免疫科普知识免疫是指身体对外界侵入的病原体进行攻击和防御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和消灭病原体,保护我们不受感染。
而计划免疫则是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一些重大传染病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计划免疫的重要性、相关疫苗以及常见的疫苗接种注意事项。
一、计划免疫的重要性计划免疫是现代医学的重要成就之一,它能有效预防多种传染病的发生。
计划免疫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预防疾病传播:疫苗能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增强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从而避免疾病传播。
2.保护群体健康:通过大规模的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降低人口感染率,减少疫情蔓延,保护整个社会群体的健康安全。
3.节约医疗成本:计划免疫能有效降低病原体传播率,减少疾病发生,减轻医疗负担,降低医疗费用。
二、常见的计划免疫疫苗计划免疫中,有多种疫苗被广泛应用于儿童和成人接种,常见的计划免疫疫苗包括:1.乙肝疫苗:用于预防乙型肝炎,乙肝是一种通过血液或体液传播的疾病,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预防乙型肝炎的发生。
2.百白破疫苗:用于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这些疾病是由不同细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
3.麻疹疫苗:用于预防麻疹,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疾病,接种麻疹疫苗可以有效预防麻疹的发生。
除了以上列举的疫苗外,还有水痘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这些疫苗都在计划免疫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疫苗接种注意事项疫苗接种是一项严肃的医学行为,为了确保接种效果和安全性,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按照接种时间表接种:根据各个年龄段的接种时间表,合理安排接种,保证接种效果。
2.与医生沟通:在接种疫苗前,与医生详细咨询,了解疫苗的作用、副作用以及接种注意事项。
3.注意接种禁忌:有些人因个体原因或严重慢性疾病而不适合接种某些疫苗,需要咨询医生的建议。
4.关注接种后反应:接种后可能会出现些许不适反应,如局部疼痛、红肿等,通常是正常反应。
如果出现不寻常的副作用,应及时就医。
乙肝科普讲座PPT课件

什么是乙肝?
什么是乙肝?
乙肝病毒简介:乙肝是一种由乙肝病毒 引起的肝脏感染。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 液、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乙肝的症状:乙肝可能导致黄疸、肝功 能异常、肝炎等症状。有些患者可能没 有任何症状,但仍能传播病毒给他人。
乙肝的传播途 径
乙肝的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接触感染者的血液、 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等可能 导致乙肝病毒传播。 性传播:乙肝病毒可通过性接触 传播,包括性交、口交和肛交 等。
乙肝的预防措 施
乙肝的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 的方法之一,建议所有人均接种乙肝疫 苗,特别是新生儿和接受血液透析、器 官移植等高危人群。
乙肝的预防措施
手卫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如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血液 、尿液等体液后。 安全性行为:避免非安全的性行 为,如使用安全套等。
乙肝的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的孕妇可能使 胎儿感染乙肝病毒,同时分娩时的血液 接触也可能导致传播。
乙肝的检测方 法
乙肝的检测方法
血液检测:乙肝病毒的感染可以通 过血液检测来确定,包括乙肝表面 抗原(HBsAg)和乙肝抗体等的检 测。
乙肝病毒DNA检测:通过检测乙肝病 毒的DNA,可以确定感染者的病毒 载量和感染的疗措施
药物治疗:对于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 存在抗病毒治疗的选择。抗病毒药物可 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繁殖,减少肝脏损 害。
定期检测:对于患有乙肝的患者,定期 进行肝功能检测和病毒载量监测,以及 必要时的肝脏超声等检查。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乙肝科普讲座 PPT课件
目录 引言 什么是乙肝? 乙肝的传播途径 乙肝的检测方法 乙肝的预防措施 乙肝的治疗措施
引言
引言
乙肝科普知识

乙肝科普知识
一、什么是乙肝?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慢性肝病,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乙肝患者可能无任何症状,但也可能出现黄疸、
恶心、呕吐等症状。
长期患有乙肝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二、如何预防乙肝?
1.接种乙肝疫苗:接种三剂次的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预防乙肝感染。
2.避免使用共用注射器:使用共用注射器易造成血液传播,应避免使用。
3.安全性行为: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如多个性伴侣或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
4.注意个人卫生: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刮胡刀等个人物品,以减少感染风险。
三、如何治疗乙肝?
1.抗病毒治疗:目前可用于治疗慢性乙肝的药物包括干扰素和核苷酸类药物,其作用是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损伤。
2.肝移植:对于晚期乙肝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肝移植手术。
3.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饮食均衡、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减轻肝脏负担,提高免疫力。
四、乙肝患者需要注意什么?
1.避免共用个人物品:避免与他人共用牙刷、刮胡刀等个人物品。
2.定期检查:定期检查肝功能和HBV DNA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避免过度劳累:过度劳累会加重肝脏负担,应注意休息和调整工作状态。
4.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会对肝脏造成伤害,应戒烟限酒或完全戒除。
五、结语
乙肝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但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和注意个人卫生
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感染。
对于已经患有乙肝的人群,应定期检查
和治疗,并注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以减轻肝脏负担,延缓病情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肝疫苗接种科普知识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在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乙肝报告病例多年来居所有法定传染病的首位,约占总传染病总数的1/3。
2006年全国人群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59岁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具有传染性),估算全国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约为9300万人。
我国实际上已经成为世界上为乙肝、肝硬化和肝癌付出最多社会成本的国家。
全球3.5 亿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我国有近1亿人。
在造成病毒性肝炎相关死亡的人群中,全球每年大约70 万人,我国占近50%。
我国不仅有近1亿人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每年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新发感染者达10万之多,因此,不论是从急性传染病的角度,还是从慢性肝病的角度,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感染及其导致的慢性肝病都是我国极其严重的问题。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
全程接种(3针)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
由于乙肝病毒感染是导致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因素,因此接种乙肝疫苗也可降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发生感染,因而接种乙肝疫苗还可预防丁肝病毒感染。
一、乙肝的传播途径:
(一)母婴传播。
(二)医源性传染。
医源性传播是指在医院的检查治疗过程中,因使用未经严格消毒而又反复使用的、被乙肝病毒污染的医疗器械所引起的感染。
手术、牙科器械、采血针、针灸针和内镜等消毒不彻底,都可能引起乙肝的传播。
(三)输血传播。
输入被乙肝病毒感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后,如全血、血浆、血清等,可引起乙肝传染。
(四)密切生活接触可能传播。
乙肝患者的体液具有传染性,体液包括唾液、泪液、汗液、乳汁、精液、内分泌液、血液等。
生活当中如果皮肤黏膜受到损害,再沾染含有乙肝病毒的体液,就可能感染乙肝。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均有可能因划破皮肤,引起乙肝病毒传播。
(五)性传播。
性传播属于体液传播的一种。
在性生活过程中,男女双方的性器官都可以出现损伤,而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精液或阴道的分泌物中都可能含有病毒,因此,乙肝病毒可通过性生活传播。
如果口唇黏膜破损的话,接吻也有传播乙肝病毒的可能性。
(六)纹身、穿耳洞等操作,用具不卫生、消毒不过关,也可能传播乙肝。
二、常见问题:
(一)接种乙肝疫苗有什么禁忌?
乙肝疫苗接种禁忌包括:
1、已知对该疫苗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辅料、甲醛以及抗生素过敏者;
2、患有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
3、发热者;
4、妊娠期妇女;
5、患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
(二)乙肝疫苗能和其他疫苗同时使用吗?
乙肝疫苗可以和流脑疫苗、卡介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疫苗、乙脑疫苗、含麻疹成分疫苗、甲肝疫苗等同时接种。
乙肝疫苗和其它疫苗同时接种时要在不同部位分开接种。
(三)接种乙肝疫苗的重点人群有哪些?
成人中某些重点人群暴露机会多,感染乙肝病毒风险高,建议接种乙肝疫苗。
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控中心推荐接种乙肝疫苗的重点人群包括需要频繁使用血液或血制品者、血液透析患者、实体器官移植接受者、监狱内的囚犯、静脉吸毒人员、HIV感染者、慢性HBV感染者的家属和性接触者、有多个性伴侣者、性病门诊就诊者、糖尿病病人、医务工作者及其他因职业原因可能暴露于血液和血制品者。
集体生活者(周边可能存在乙肝病毒感染者),也建议注射乙肝疫苗。
三、乙肝免疫接种程序:全程接种3针。
①既往未全程接种3针乙肝疫苗者,若时间未超过1年,补足3针即可;若超过1年,建议重新进行全程接种。
②从未接种过乙肝疫苗者、接种国产疫苗超过3年或接种史不详者建议注射三针。
③三年内全程接种过国产乙肝疫苗者加强一针。
中华医学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明确指出:乙肝疫苗在接种前不筛查HBV感染标志物是安全的。
四、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人体对乙肝肝疫苗的耐受良好,大多数人接种后没有任何不良反应。
少数人可在接种部位发生轻度的红肿或轻微疼痛,上述反应一般在24至72小时消退,属于正常的不适反应。
初次进行预防接种者,注射后应现场留观半小时。
回家后72小时之内如有异常反应,应尽快到医院诊治。
甲肝疫苗接种科普知识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 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饮食传播),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无症状感染者常见。
任何年龄均可患本病,但主要为儿童和青少年。
成人甲肝的临床症状一般较儿童为重。
冬春季节常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
本病病程呈自限性,无慢性化,引起急性重型肝炎者极为少见,随着疫苗在全世界的使用,甲型肝炎的流行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一、甲肝是怎么传播的?
(一)传染源:甲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传染源,甲型肝炎患者仅从粪便中排出病原体,血液中HA V主要出现在黄疸发生前14-21天,在此期患者的血液有传染性,有报道通过输血传播,但黄疸发生后患者血液通常无传染性。
患者在起病前2周和起病后1周从粪便中排出HA V的数量最多,此时传染性最强。
但至起病后30天仍有少部分患者从粪便中排出HA V. (二)传播途径:甲型肝炎以粪口途径为主要传播途径,粪口传播的方式是多样的,一般情况下,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因此在集体单位如托幼机构,学校和部队中甲型肝炎发病率高。
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如毛蚶等是甲型肝炎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
(三)易感人群:人群未注射甲肝疫苗者对HA V普遍易感。
二、甲肝疫苗注射的必要性
日常生活中往往有很多人认为预防甲肝只要多注意饮食卫生,就可以预防甲肝,没必要在接种甲肝疫苗。
其实,注意饮食卫生是可以预防甲肝,但是并非杜绝甲肝传播,除了饮食,其他血液、粪便细菌传播都可能感染甲肝,所以注射甲肝疫苗是很有必要的。
1、甲肝发病多较重,甲型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短时间内即可在肝脏大量复制,从而导致肝细胞损害而引起发热、厌食、腹泻等诸多症状。
2、甲肝对胎儿的影响较大,妊娠早期感染会导致流产,妊娠晚期感染会造成早产、大出血,严重者还会造成胎儿死亡。
3、甲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传播,也就说甲肝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传播范围较广,很容易引起集体单位爆发感染,为了预防感染甲肝,大家应及时接种甲肝疫苗,尤其是幼儿园的儿童和学校的学生,以及居住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偏远山区的人群更应及时注射甲肝疫苗,做好预防工作。
4、甲型肝炎病毒传染性强、生存能力也较强,经调查研究表明,在由传染源污染的一般环境中,甲肝病毒可存活1个月,在水生贝类里能存活3个月左右,所以对于免疫力较差的人群,特别是儿童,更应及时注射甲肝疫苗来有效预防甲肝。
三、甲肝的危害
一个甲肝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是45天,住院费用是1.2万元,出院后完全恢复还需要5个月的时间,恢复期间的治疗及保健费用需要3000元以上。
1988年上海市由于食用受粪便所污染的毛蚶而引起建国以来最大一次甲型肝炎流行,在4个月内共发生31万例。
三、甲肝疫苗的用法和保护时间
甲肝疫苗注射上,减毒活甲肝疫苗只需要接种1针。
接种甲肝疫苗后8周左右便可生产很高的抗体,获得良好的免疫力。
抗体阳性率可达98%~100%,具有良好的免疫持久性,免疫力一般可持续5~10年。
5~10年后补种一针,可以保持对甲肝病毒的免疫能力,获得长期的持续保护。
四、注射甲肝疫苗的禁忌
甲肝疫苗接种也有一些严格的禁忌症
(一)即身体不适、发热,腋温超过37.5℃者;
(二)患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者;
(三)患有免疫缺陷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者;
(四)过敏性体质者,尤其是已知对疫苗任何一种成分过敏或以前接种疫苗有过敏反应者,禁止接种疫苗。
五、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人体对甲肝疫苗的耐受良好,大多数人接种后没有任何不良反应。
少数人可在接种部位发生轻度的红肿或轻微疼痛,上述反应一般在24至72小时消退,属于正常的不适反应。
初次进行预防接种者,注射后应现场留观半小时。
回家后72小时之内如有异常反应,应尽快到医院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