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词语的特点分析及其认知解释
形容身形灵活的贬义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形容身形灵活的贬义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文章1.1 概述部分的内容:概述身形灵活的贬义词是一种用来描述某人身体活动能力突出,但却带有一定负面意义的词汇。
这类词语常常用来形容那些行动敏捷,反应迅速,变幻无常的个体。
虽然身形灵活可以是一种积极的品质,在某些情况下也被人们称赞,但当这种特质被用于描述某人的负面行为或态度时,相应的词汇就变为了贬义词。
本文旨在探讨那些能够形容身形灵活的贬义词,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这些词汇在社交语境中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通过对这些词汇进行分析和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对身形灵活的贬义词的态度和观点。
在接下来的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身形灵活的贬义词。
首先,我们将介绍几个常见的身形灵活的贬义词,探讨它们的具体含义和使用场景。
接着,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词汇所涵盖的社会观念和对个体的评价。
最后,我们将总结讨论结果,并对身形灵活的贬义词的思考进行一定的展望。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身形灵活的贬义词,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对社交语言中的评价和态度有更全面的理解。
同时,本文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对于身形灵活特质的认识,使人们能够更为客观地看待这个话题。
接下来,我们将开始正文部分,详细介绍身形灵活的贬义词及其特点。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本文将以“身形灵活的贬义词”为主题,探讨与形容具有身形灵活性但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
文章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本文的主题和目的。
首先,我们会简要介绍身形灵活的概念,即指某个人或物体拥有较高的身体灵敏度和运动灵活性。
然后,我们将重点讨论这样的身形灵活性被贬低或赋予消极含义时,人们通常使用的词汇。
正文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将分为若干要点进行论述。
每个要点都将介绍一个贬义词,该词用于形容身形灵活的人或物体,并带有负面的观点或态度。
我们将分析这些词语所包含的贬义意涵,以及人们使用这些词语的动机和背后的思考。
对汉语基本味觉词“苦”的认知语用分析

对汉语基本味觉词“苦”的认知语用分析1.引言中国饮食中自古就有“五味调和”之说。
《吕氏春秋·本味》曰:“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
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
我们认为,“酸”、“甜(甘)”、“苦”、“辣(辛)”、“咸”是汉语中的基本味觉词。
国内对汉语基本味觉词的研究有的从文化角度出发(常敬宇,1995);有的从语言对比的角度讨论(黄宝珍,2006;张韶岩,1999;陈福辉,1996);有的从认知角度讨论其认知结构或语义特征(李金兰,2005);还有的从语法角度探讨其句法语义功能(郑贵友,1990)。
本文从语用和认知角度出发对汉语基本味觉词“苦”的多义体系的特点及其意义延伸的动因和机制进行研究。
2.研究方法本文主要运用实证的方法对汉语“苦”字的语义特征进行描写、分析和归纳。
笔者主要使用金山词霸软件①和《汉语大词典》②进行语料收集。
金山词霸软件中收录了多种词典③,这些词典中的信息(包括字、词、释义和例句等)为本研究提供了足量、可靠的语料。
本文运用金山词霸的全文检索功能,以“苦”为关键字进行检索,检索出在各个词典的字、词、词语释义及例句中出现的所有由汉语“苦”字构成的词语共279个。
我们认为通过这种方式收集的语料在数量和质量上均能满足研究需要。
检索完成后,我们对收集到的语料进行了归纳和整理。
首先将55个类名词标记并归为一类,而后对其余的224个词条列表分析,其中每个词条均包含编号、词义、“苦”字义和例句四组信息。
笔者结合例句提供的语境信息对这些由“苦”字构成的词语进行描写和分析,对“苦”的意义体系进行描写,进而研究其意义延伸的动因和机制。
3.数据分析在收集的数据中,“苦”有/ku3/和/gu3/两种读音。
含“苦”的279个词语中包含55个类名词和224个普通词。
笔者从224个普通词中归纳出22种“苦”字义(见表1):4.讨论“苦”本义指一种带有苦味的植物——“苦菜”。
《说文·艸部》指出:“苦,大苦,苓也。
四年级学习分析词语的词义和词性

四年级学习分析词语的词义和词性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理解、掌握词语的词义和词性对于学生的语言发展至关重要。
在四年级语文课程中,学生将开始系统学习分析词语的意思和词性,为此,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词义和词性,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词义分析词义是指词语所代表的意思。
学生在学习词义分析时,需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词汇积累和理解能力。
1. 认知图谱: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事物,引导他们使用自己所学过的词语来表达。
例如,给学生展示一张关于动物的图片,让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每种动物的特点,进而深入理解这些词语的词义。
2. 词语分类:教师可将一些词语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根据词义对它们进行分类。
例如,黑板上写了“苹果、梨子、香蕉、橙子”,学生可以将它们分类成“水果”一类。
通过分类的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共同特点和词义。
3. 句子造就:在学生学习新词语的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例句,让学生尝试使用新词语造句。
例如,学习了“快乐”这个词语后,教师可以给出一句例句“她在生日会上玩得很快乐”,让学生仿照这个句子,自己构思并写出几个包含“快乐”这个词的句子。
通过造句的练习,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词语的词义,并学会在实际应用中正确使用它们。
二、词性分析词性是指词语在句子中的功能和作用。
学生在分析词性时,需要学会辨别并正确使用各类词语。
1. 词语分类: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词语卡片,上面写有不同的词语。
然后,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让每组学生根据词性将这些卡片分类。
例如,一个词语卡片上写着“快乐”,学生需要将其归类到形容词一类。
通过分类的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各类词语的词性特点。
2. 句子填空: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句子,并在其中留下一个或多个空白处,要求学生根据句子意思和语法规则填入适当的词语。
例如,“他____(跑得)很快乐。
”学生需要根据句子意思和词语的词性,填入适当的词语“跑得”。
网络词语探源、探因及其理论阐释

网络词语探源、探因及其理论阐释网络新词的产生、流行和理论阐释一直是词汇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以近年出现的“五毛”为个案,探求其新义来源,描述新义使用开来的网络时代背景及语义的进一步变迁,并运用空位、竞争、模因论等理论来分析它产生、流行的动因。
新词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描述上,更需要运用最新的理论来解释,甚至需要创设出新理论。
标签:网络词语五毛流行动因模因一、引言语言三要素中,最易变动的是词汇。
当社会处于巨大变革的时代,汉语词汇也会随之大变动,如新文化运动时期、新中国成立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
进入21世纪,网络在我国更加普及。
截至2011年12月,我国网民已逾5亿,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据预测,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超过7.5亿,发展迅猛。
网络不仅是一个传播信息的平台,更是一个展现自我、与他人互动交流的平台。
因为自身独特的语用领域,网络上的语言常带有不同于人们日常用语的鲜明特色,形成网络语言。
随着庞大网民的使用、推动和传播,有些词语会快速兴起、流行、拓展等,甚至超越虚拟的网络语域,进入社会新闻用语以及日常用语领域,像“芙蓉姐姐”“艳照门”“犀利哥”“给力”“浮云”“屌丝”等等。
中国学术界,最早发表的网络语言文章是1997年3月迥的《网络文化中的新语言》和1998年初立鑫《谈谈网络语言的健康问题》,前者算一般性介绍文章,后者则是研究型论文。
进入21世纪之后,网络语言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也不断有其他领域的学者从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诸多角度展开研究,只是取向有所不同,前者更多地研究网络语言的本体,而后者大多从语言外围着手。
就网络语言本体来看,词语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我们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以“网络词语”为关键词搜索核心期刊,发现有14篇论文,涉及个案分析、修辞手法、构造方式、词语由来、词语特征及其反映的社会心理等。
实际上成果更多,据我们检索,核心期刊上的相关论文大约有80多篇,涉及个案和描述的最多,理论探讨、解释性论文不多,而将个案描述分析和理论探究阐释结合的论文更少。
认知心理学术语解释(很全)

第一章认知心理学:研究认知活动的功能、表现、内在结构和心理机制的心理学分支。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怎样学习知识、储存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学科,研究的范围包括注意、知觉、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言语、认知发展等。
它也是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发生认识论:皮亚杰创立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智能结构与成人有着质的差别。
智力发展是心理结构对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过程。
而且是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试验和发现进行的主动的、建构性的适应过程。
该理论从儿童智能发展的角度为认知心理学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人因工程学:应用心理学分支之一,目的是根据人类认知和操作等方面的特点来设计仪器设备中的合理、高效的人际界面。
信息加工学说:20世纪50年代末、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推动了信息加工理论,用计算机对信息的输入、存储、加工过程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理论。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新思潮,认为人类认知是处于不同状态的认知单元联结组成的网络的功能。
神经生理学方法:CT技术、MRI(磁共振成像)和FMRI(功能性磁共振)技术、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成像)技术、ERP(事件相关电位)技术X线计算机体层扫描成像技术CT:计算机个X线相结合的闹成像技术。
根据不同的身体组织具有不同的密度这一特征,以多个连续的层面图像的方式显示身体不同的组织。
第二章注意:注意选择和放大刺激特征,从而完成认知活动的导向和认知资源的分派功能。
注意是以刺激的一部分特征得到加强而进入意识,另一部分特征被漠视而完成它的使命。
选择性注意:注意的基本功能就是选择,选择性注意就是这一基本功能的体现。
过滤器模型:布罗德本特提出来的注意理论。
他认为,注意就是一个过滤器或是一个闸门,在信息负荷超过认知加工容量的情况下阻断一部分信息,放行另一部分信息进入加工系统。
分听任务:在分听任务中被试通过耳机接收声音刺激,左右耳朵传来的声音信息内容是不同的,并且要求被试仅注意追随耳听到的声音,对于非追随耳听到的声音不要注意。
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课件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朝服衣冠,窥镜,谓 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君美甚,徐公何能 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曰:“我与城北徐公孰 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通过以上文本的翻译,你认为古今汉语词义是 否完全一致?
第二种情形是意义没有改变,但是使用受很大限 制 , 比如之、者、美。
第三种情形是这里所用的意义已经改变,比如修、服、
公、及、君、也、旦、若。
一 、快速阅读教材,画出今天内容的简单 思维导图。
一词多义
古今词义的 联系与区分 古今异义
本义 引申义 比喻义
词义的扩大或缩小 词义产生转移或强弱化 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
答案 ①洪荒之力②佛系③戏精④柠檬精⑤断舍离⑥蓝瘦香菇
随堂巩固
1.请把下列词语填入相应的关系中。 整理理解病理修理理会无理讲理医理助理有理 经理药理理 智理性
同义关系 反义关系 亲属关系 顺序关系
①整理—修理理解—理会理智—理性 ②无理—有理、讲理 ③医理—病理—药理 ④经理—助理
2.成语与俗语有着奇妙的对应关系。请写出与下列俗语意思相同或相近
3.请对下列新词语的新词义作简要解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动,新词语也频频产生。新词语产生的途径多
种多样,其一是利用已有的词语情势,赋予该词新的意义,如“下海”, 原指到海中去,现在很多场合则指放弃本来的工作,投身商界做买卖;
“漂白”,原指除去纺织纤维及其制品等所含的色素,使其变白,现在 很多场合则指通过某些手段,把非法所得变成合法所得。
统编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学习目标 能从词语的“家族”和“系统”出发,不断丰富熟语积累,关 注生活中出现的新词语,自觉积累词语。
网络用语与隐语行话词汇特点的新阐释

2012.01学教育72网络用语与隐语行话词汇特点的新阐释刘颖颖(河北师范大学文学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80)[摘要]本文针对近些年来网络语言的流行与使用,并根据行话的性质与类型,对网络用语和隐语行话中的词汇使用上进行了较为详细地比较,我们发现两者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同时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也有了深刻的变化。
[关键词]网络用语;隐语行话;词汇;特点近些年以来,随着计算机网络在全社会的普遍与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学习、工作和娱乐,网络语言在全社会特别是网民中十分普遍,并且这种网络用语不仅在网上,有些词语甚至被收入字典,成为了人们的生活之中的常用词语。
网络用语从发音到词汇、文字符号都与我们日常生活用语有所不同,都有它特定的意义及用法,因此我们将网络用语看作一种有着特殊形式的语言。
很多学者也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本文从词汇角度,对网络语言做一个新的阐释,所举的例子多数都来自百度贴吧或是作者在上网过程中看到的一些经典的网络流行语。
在目前很多的研究里,人们都将网络用语归为隐语行话中的一种,这就引出了“隐语行话”这一概念,它通常指社会上的一些群体、社团,在从事本集团内部相关工作时,为了方便交流,而创造、使用的一些不同于其他的社会群体的语言,它是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的特定语言,具有专业性、隐秘性。
隐语行话在语音、词汇、文字符号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变异,为了和网络语言相比较,本文也只对词汇方面进行较细致研究。
社会上任何一个社会团体都可能会有自己的隐语行话,因此,鉴于隐语行话的种类之多,本文在说明隐语行话时多只以行话中的某一行业为例来探讨。
一、网络用语在词汇方面的特点1.词义再造词汇的变化在整个社会中的变化最快最明显,在网络流行语中出现的很多词语虽然没有太多的新造词汇,但是多数是对原有词义的再创造,如:沙发:《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指:名装有弹簧或厚泡沫塑料等的坐具,一般有靠背和副手;用到网络里意思为“论坛里第一个回帖的人”;网上用于“第一个回帖人”说明是对发帖人的支持与帮助,就像沙发有靠背和扶手的帮助一样。
浅谈旧词新义现象

浅谈旧词新义现象内容提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在运用中存在和发展的。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的发达,社会更新速度加快,语言也随之发展,持续涌现了大量的新词新语,并且这些词语出现了快速地,大规模的更新。
在词汇更新的大潮当中,赋予旧词新的意义已经成为一支强大的生力军。
“旧词新义”是指在原有词语词义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意义,且这一意义已经比较普遍地在语言中使用。
换句话说,也就是“旧瓶装新酒”。
AbstractHistory alway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since the great reform and opening which began in 1978,new words has been emerging continually,updating rapidly and extensively,witht he progress of technology,advanced computer network and the ever-increasing speed of updating required by society.In theti de of renewing words,old words with new meaning which meanso 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meaning,old words produces a new meaning that is commonly used in language,has been a potent new force.【关键词】旧词新义关系原因一、旧词新义产生的领域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视野逐渐拓宽,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渐渐增多,一些专业领域的名词也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并且以一种公众能够理解的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那就是在原来专业解释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词语的特点分析及其认知解释
本文以《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2009)公布的新词语为主要研究对象,借助TextPro、AntConc、Google Trend以及Excel等语料库研究工具,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分析了汉语新词语的三大特点,即新词语的词长特点、语义的概念整合特点和词群化特点,并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对其进行解释,探讨了新词语产生的认知理据。
经过研究,我们取得了以下发现:虽然汉语新词语是整个汉语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从词形来说,其词语长度较普通词语更长。
普通词语以双音节词为主,新词语主要以三音节词和四音节词为主。
从语义来说,新词语是在已有词汇的基础上新创而成,因此不管是单纯新词语还是合成新词语,语义整合是新词语语义产生的重要方式。
单纯新词语分为音译外来词、缩略外来词、谐音新词语和旧词新义词语四大类型,其语义建构特点主要表现为语义借用、迁移、双关、扩大、缩小等。
根据语义关系,合成新词语分为语义联合、语义析取、特征析取映射、语义关系互补、语义新创共五种类型。
从新词语的结构来看,新词语词群化特点明显,许多新词语与其它词语构成族群关系。
新词语作为一般词汇的一个次生概念或次生范畴,其形式结构以偏正式为主。
与基本范畴的性质相反,次生范畴具有感知的分析性、意象图式的合成性、知感的依赖性、行为反应的复杂性、语言表达的合成性以及信息组织的边缘性特点。
这些特点要求表达次生范畴概念的语言形式具有更高的信息承载能力,这便在形式上制约了新词语的长度,导致了新词语比一般词语更长的语言事实。
新词语的语义建构过程是新词语组成成分语义、语境意义以及新生概念之间的相互整合过程。
人类对新事物新现象的认识总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之上,这个过程是语言、认知和现实相互作用相互整合的过程。
单纯新词语的语义建构主要表现为已有词语的语义与语境作用的结果,复合词的语义建构既有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整合,也有语境意义的参与。
虽然复合新词语的语义整合方式与概念整合类型之间没有一一对应关系,但大体上说,语义联合主要通过镜像型概念整合网络实现,语义析取和语义互补主要通过简单型概念整合网络实现,隐喻性特征吸取映射主要通过单域型概念整合网络实现,语义创新则主要通过双域型概念整合网络实现。
词群的构式性是导致新词语词群化特点凸显的原因之一。
构式是形式和意义或功能的配对体,可以是具体的词、词组等具体语言实体单位,也可以是抽象的或半抽象的语法结构。
语言的形式单位是一个从具体构式到抽象构式的连续统。
抽象构式从具体构式中抽象出来,反过来对具体构式的产生具有压制作用。
新词语词群构式从具体词群性新词语中抽象出来,具有其独立的结构特征和语义特征,对实体构式的产生具有压制作用。
新词语词群构式的这一特征即解释了新词语的词群化特点,也解释了新词语中的非常规搭配。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为复杂的现象之一。
语言的建构和解读既受语言本身的内在规律制约,也要受到人的主观认知的影响,这其中认知是语言通向现实的桥梁。
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研究汉语新词语对于了解新词语的本质以及语言与
认知、语言与社会的关系都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