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学基础心得复习课程

合集下载

学习中医药学基础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药学基础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药学基础心得体会篇一:中药专业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中药专业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几点体会1 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巩固专业思想首先,通过目的教育,阐明这一学科本身的价值所在,并可明确指出《中基》是毕业考试,硕士研究生考试中之必考科目,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

这样使学生认清《中基》的学习目的和意义,使其明确要想学好医药专业并在日后从事这一行的话,学好《中基》乃是重要的第一步,从思想上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挖掘其学习潜力,激发学习动力。

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介绍祖国医学悠久的历史时可适当介绍中医药在国内外的发展前景以及中医药国际化的潜力,又如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穿插一些我国著名老中医的求学经历以及其高超精湛的治病救人技术。

2 认真备课吃透教材,讲解时重点突出,难点基本讲透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深刻透彻地领会教材。

由于《中基》涉及内容相当广泛,涵括中医基础和中医临床诊断等各科知识,所以教师必须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课前应该做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才可能上好课,达到教学大纲预定的目的。

具体来说,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能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确定重点,分清主次,全面思考,写好讲稿,而且讲稿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本学科的最新动态及时修改,不断地补充和完善,以确保将知识准确、及时地传授给学生。

3 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3.1 引导和教会学生采用好的学习方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首先,在学习中医药的过程中,应该理解与记忆兼顾,以记忆为重。

所以教师应强调记忆与反复记忆的重要性,同时可采取相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相关知识点,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明确指出每一章节的学习目的,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能有个整体把握。

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总结所学内容,如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之间的区别、五脏的功能、脏腑辨证等内容都可以归纳列表来对比理解和记忆,从而使学生把各章节内容前后衔接,融汇贯通,同篇二:中医学基础知识中医学基础知识从头到脚一、人为什么会生病?《左传》——原因有三:一因鬼而得病(因果);二因食而得病;三因蛊而得病(被迷惑)《皇帝内经》——原因有二:一得于阳(外感;天地自然变化导致);二是得于阴(饮食无节、起居无常、喜怒无常)。

中医学基础心得体会

中医学基础心得体会

中医学基础心得体会中医学是我大学期间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深感中医学的独特魅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中医学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中医学强调个体的综合分析,将人的身体和心理作为整体来看待。

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生命系统,研究人体内外部各种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与之相对的西医学以病区分人,强调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注重对人体本质和生命活动的探索,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法,使人体得到全面的关注和照顾。

这个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重新思考了人与自然、人与身体之间的关系。

其次,中医学注重“防患于未然”的理念。

中医学讲究预防为主,通过调整和养护人的身体,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中的各种疗法,如针灸、推拿、草药等,都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我意识到,早期干预和预防远比治疗来得重要,只有注重个人的体质养护和身体健康的维护,才能避免许多健康问题的发生,真正实现“养生”的目标。

再者,中医学注重治疗整体而非病症本身。

在西医学中,常常对症下药,重视的是病变的局部处理。

而中医学强调“治未病”,将身体的不适视为整体混乱的体现,通过调理整体机能,使人体恢复平衡。

在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疾病被认为是人体内外环境相互作用所造成的,因此治疗的重点是调整整个环境,让人体自行恢复健康。

通过这种方法,我认识到身体的不适症状常常具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只有消除了这些因素的干扰,才能达到真正治疗的目的。

最后,中医学注重“望闻问切”的方法。

中医的辨证施治是基于四诊合参的方法,即望、闻、问、切。

通过观察病人的容貌、舌苔等外观特征,倾听其自述的症状,嗅闻其体味以及以手指触摸来辨识疾病的特点,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

这使我明白了中医的诊疗过程并不仅仅依赖于仪器设备,而是需要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结合客观和主观的信息,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通过学习中医学基础课程,我了解到中医学具有独特的观念和治疗方法。

学习中医学基础心得标准(三篇)

学习中医学基础心得标准(三篇)

学习中医学基础心得标准(3000字)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对于了解中国文化、保护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中医学基础课程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复杂性和独特性,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以下是我对学习中医学基础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学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理论可以简单地归纳为“阴阳五行”和“气血津液”。

阴阳学说贯穿了中医学的方方面面,阐述了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为中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基础。

五行学说则描述了自然界和人体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是中医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气血津液学说则涉及到营养物质在人体内部的运行与调节,对于中医医学的诊治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中医学基础,我对中医学理论的脉络和内在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我学习到了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中医诊断重视辨证论治,即通过对病人的观察、问诊、望诊、闻诊、切诊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病人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然后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其中,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卧诊是通过闻听病人的声音、呼吸等来确定病情;切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诊断方法和技巧,我逐渐熟悉了中医诊断的基本流程,提高了辨析疾病的能力。

另外,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在中医治疗中,医生不仅要治疗病人的具体病症,还要关注病人的整体健康状况,调整病人的脏腑功能,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

同时,中医治疗也强调个体化,即针对不同的病情和病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通过学习中医学基础,我逐渐了解到了中医治疗的独特性和优势,在实践中慢慢领悟到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最后,学习中医学基础也使我更加关注中医药的保护和传承。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人民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学习心得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学习心得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学习心得引言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医学,源远流长,经久不衰。

作为一名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学生,我深感中医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我对中医的原理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受到中医思维的熏陶,深刻认识到中医的独特魅力。

在本文中,我将对自己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心得进行总结。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性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石,它包括中医历史文化、中医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等内容。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中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提升中医诊断和治疗的能力。

只有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医基础理论,我们才能真正领悟中医的精髓,发扬中医的优势,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中医学说、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和中医药学四个方面的内容。

中医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通过学习这些学说,我们可以了解中医的基本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方法。

通过学习中医诊断学,我们可以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治疗学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方法。

通过学习中医治疗学,我们可以掌握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提高自身的临床操作技能。

中医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药学、中药鉴定学、方剂学等。

通过学习中医药学,我们可以了解中药的属性、功效和应用,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三、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方法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方法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和临床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基础理论。

其次,要注重系统性和综合性。

中医基础理论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各个内容相互关联,不可孤立学习。

因此,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要注重整体把握,不能只偏重于某一方面的知识。

2024年学习中医学基础心得范本(2篇)

2024年学习中医学基础心得范本(2篇)

2024年学习中医学基础心得范本一、绪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2、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伤寒杂病论》。

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

4、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二、阴阳五行1,、阴阳。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既可以标识自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又可以标识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的特性:1)相关性2)普遍性3)相对性4)属性的规定性3、阴阳的相互关系:1)对立制约2)互根互用3)消____衡4)相互转化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____结构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①、阴阳偏盛。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②、阴阳偏衰。

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③、阴阳互损④、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5)知道疾病的防治6)归纳药物的性能5、五行。

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

6、五行的特性:1)木曰曲直:指树木具有能曲能直的生长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木”。

2)火曰炎上:“炎”,有焚烧、灼热之意;“上”,即向上。

“炎上”指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蒸腾上升之象。

引申为凡是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火”。

3)土爰稼穑4)金曰从革5)水曰润下7、五行的生克关系:1)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的递资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相克: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关系。

五行之间递相制约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相乘。

相克太过,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一致。

4)相侮。

反向制约,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或克制,又叫“反克”,或者“反侮”,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相反。

学习中医学基础心得

学习中医学基础心得

学习中医学基础心得第一篇:学习中医学基础心得小谈学中医心得摘要:我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要将其发扬光大,必须认清现状,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关键词:中医学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本学期有幸选了孙老师的中医学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医学即传统的中国医学,是以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为背景,以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背景和实践为主体,研究人体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治疗、康复和保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中医学根植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是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医学,它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分丰富的实践经验、显著的临床疗效,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它还仍在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医疗实践,在世界医学的发展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中医学的历史发展概括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发源于黄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学术体系。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了许多名医,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派和名著。

早在夏商周时期,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

周代已经开始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

秦汉时期形成了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黄帝内经》,系统总结了在此之前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之后成书的《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是《黄帝内经》很好的补充。

秦汉以来,交通日渐发达,各偏远地区的药材不断进入中原,从而丰富了人们的药材知识,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即是当时流传至今的,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东汉时期,著名医家张仲景著成了《伤寒杂病论》,该书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

学中医药基础的心得体会

学中医药基础的心得体会

学中医药基础的心得体会学中医药基础的心得体会作为一个学习中医药基础的学生,我认为中医药学是一门深奥而又值得深入研究的学科。

在这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我积累了很多经验和体会,下面我将从两方面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学习中医药基础需要系统化的思维。

中医药学不同于西医学,它注重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

在学习中医药基础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习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按照中医学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掌握中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等等。

这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保持科学的态度,严谨的逻辑,系统化的思维来理解和应用中医药学的知识。

其次,学习中医药基础需要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

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需要通过临床实践和实验来验证和丰富中医药理论。

在学习中医药基础的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接触和参与实践,通过实践来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临床经验。

在学习中医药基础的过程中,我发现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中医药学更加注重观察和细致入微。

中医药学有着丰富的辨证施治经验,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注重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考虑。

在学习中医药基础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对病情的观察,掌握辨证施治的要点,提高自己的辨证能力。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对病例的分析和总结,通过实际的案例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此外,学习中医药基础还需注重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但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

在学习中医药基础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融合,提高自己的学科综合素养,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在学习中医药基础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和不断创新的魅力。

正是这门学科的学习,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的身体和疾病,提高了我对健康的认识和治疗的能力。

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积累经验和提高能力,我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药学者。

中医课后感悟心得体会(3篇)

中医课后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中医基础课程学习。

在这段时间里,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中医理论知识,还深刻体会到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下是我对中医课后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中医的哲学思想中医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科,它融合了古代哲学、天文、地理、生物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哲学思想。

1. 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明白了人体各个器官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这种整体观念让我对人体的认识更加全面,也使我更加注重养生保健。

2. 辩证论治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分析病因、病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辨证论治的思想让我明白了中医的灵活性,也使我学会了如何运用中医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3. 防未病中医倡导“治未病”的理念,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明白了养生保健的重要性,也学会了如何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中医的诊疗方法中医的诊疗方法丰富多样,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方法。

以下是我对中医诊疗方法的感悟:1. 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患者的面色、舌象、脉象等进行观察,可以初步判断病情。

在学习望诊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脉象等,这对于我以后运用中医理论进行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2. 闻诊闻诊是通过闻患者的呼吸、声音、体味等,了解病情。

在学习闻诊的过程中,我明白了闻诊的重要性,也学会了如何通过闻诊发现患者的病情。

3. 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患者的病史、症状、生活习惯等进行询问,可以进一步了解病情。

在学习问诊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4. 切诊切诊是通过脉诊了解病情,中医脉诊有“寸口脉”、“关脉”、“尺脉”等不同部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中医学基础心得
小谈学中医心得
摘要:我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要将其发扬光大,必须认清现状,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关键词:中医学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
本学期有幸选了孙老师的中医学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医学即传统的中国医学,是以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为背景,以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背景和实践为主体,研究人体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治疗、康复和保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中医学根植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是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医学,它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分丰富的实践经验、显著的临床疗效,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它还仍在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医疗实践,在世界医学的发展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中医学的历史发展概括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发源于黄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学术体系。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了许多名医,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派和名著。

早在夏商周时期,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

周代已经开始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

秦汉时期形成了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黄帝内经》,系统总结了在此之前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之后成书的《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是《黄帝内经》很好的补充。

秦汉以来,交通日渐发达,各偏远地区的药材不断进入中原,从而丰富了人们的药材知识,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即是当时流传至今的,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东汉时期,著名医家张仲景著成了《伤寒杂病论》,该书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

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

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明清以来,明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参考文献800余种,写成了《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0,000多个,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

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当时,西方医学开始传入中国,逐渐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

一些医家逐渐认识到中西医各有所长,因此试图把两种学术加以汇通,逐渐形成了中西医汇通学派,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二、中医的现状
在药物分析课上多次听老师提起,中药在治病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

还特地举了一个例子,凤凰卫视的著名女主持人刘海若在英国遭遇车祸,事故中头部受重创,处于深度昏迷,情况危险。

在使用各种西药无效的情况下,是中药丸—安宫牛黄丸挽救了她的生命。

这一事件,一时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使人们更加的关注中医学。

但是,要将中医药国际化,仍然面临着很多挑战。

目前中医研究,不但创新不足,而且创新乏力。

中药成分复杂,药效奇
特,但很难说清是具体哪一种药材在起作用,这是中药国际化的很大的一个难题。

还有许多人抨击中医的人,他们大多是受到西方思想影响。

究其原因,是中医药的话语是不同于西医的。

这些争论从根本上说是东西文化碰撞的结果。

在西方思想进化论的冲击下,中医得到了“落后”的价值评价,在现实中给予了批评中医论者道德上的正当性。

中医表达自身的话语权也逐渐发生了转移,丧失了自我主体地位,造成了中医的“失语”。

还有许多人认为,中医起效慢,不如西药,有着急则治其标,缓则之治其本之说,其实使用中药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从此方面看,中药有很多方面优于西药。

多数人认为,中药制剂需要煎服,有时会很不方便,遂不选择看中医。

确实,中药煎制过程繁琐也限制了中医的发展。

将中药制成多种服用方便、便意携带的剂型,是促进中医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医是讲究辨证论治的,这也是中医的特色所在,但那么多病人吃着统一标准的药物,那么辨证论治就失去了意义。

由此也可以反过来思考,中药到底要不要标准化生产。

中医给不同病人开不同剂量的药,抓药时也不太精确,熬药时熬出的分量也不尽相同,结果病人的摄入量很难保证。

但如果不标准化生产,又怎么去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这个问题太复杂了,正等待着我们去解决。

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那么生产再多品种的中成药也只能是“中药西用”,不能真正实现中医的进步。

三、中医的未来发展
毛主席说过: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虽然现在中医国际化仍有诸多批评性意见,但中医应该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中药西用、中西药结合就是很好的发展方向。

我们还得开展中医有效性传播,使国人使世界认识到中医药的重要性。

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外界的不少误解,还可以吸引外界的力量来发展中医。

例如人们往往认为中医没有外科,没有解剖。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解剖作为医学临床治疗手段被应用就是比较常见的了,《史记》《汉书》《三国志》等皆有记载。

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便是最典型的例子。

还有最近报道的某中医师针灸微创手术治疗痔疮。

广泛利用《百家讲坛》这类多媒体平台,向公众讲解中医思想技术,也可让中医人相互交流最新成果,相互启迪促进,都将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我们还应该加强与外国的交流,共同发展中医药。

只有与国际接轨,中医学才能被更多的人熟知,中医学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中医的理论是通过实践而来的,中医临床是根据先进的思想指导下,在长久的历史之中发展而来的。

所以毫无保留地挖掘中医的精华,而把它发扬,这是医学研究任务的重要的一个部分。

从而能够提高现代医学的质量。

要完成这个伟大的事业就须要最先进的思想,须要动员一切有关现代科学技术,须要中西医团结,并利用它们所取得的成果,须要密切地同巴甫洛夫学说、内分泌学说联系,才有可能。

结束语
我们要时刻怀揣着危机感,处理好中西医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挖掘传统中医药的精华,不断完善、创新,抓住机遇,发扬光大,使中医药走向世界发展的前沿,那么中医药的前景就是光明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