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生物化学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化学本

一.名词解释

1.蛋白质的等电点:当蛋白质溶液处在某一pH值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和程度相等,即称为兼性离子或两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2.DAN复性:当温度减低后,变性的DAN分子又重新恢复双螺旋结构的过程

糖异生:由简单的非糖前体转变为糖的过程,糖异生不是糖酵解得简单逆转。

脂肪动员:脂肪动员——脂库中贮存的脂肪经常有一部分经脂肪酶的水解作用而释放出脂肪酸与甘油,称为脂肪的动员.

二简答题

1答、来源:①食物糖的消化吸收②(肝)糖原分解③非糖物质糖异生

去路:①氧化供能②合成糖原③转变为脂肪或氨基酸④转变为其他糖⑤形成糖尿

2答、酶的可逆性抑制包括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反竞争性抑制作用①竞争性抑制:抑制剂与底物竞争与酶的同一活性中心结合,从而干扰了酶与底物的结合,使酶的催化活性降低,这种作用就称为竞争性抑制作用.其特点为:a.竞争性抑制剂往往是酶的底物类似物或反应产物;b.抑制剂与酶的结合部位与底物与酶的结合部位相同;c.抑制剂浓度越大,则抑制作用越大;但增加底物浓度可使抑制程度减小;

d.动力学参数:Km值增大,Vm值不变.典型的例子是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底物为琥珀酸)的竞争性抑制和磺胺类药物(对氨基苯磺酰胺)对二氢叶酸合成酶(底物为对氨基苯甲酸)的竞争性抑制.②反竞争性抑制:抑制剂不能与游离酶结合,但可与ES复合物结合并阻止产物生成,使酶的催化活性降低,称酶的反竞争性抑制.其特点为:a.抑制剂与底物可同时与酶的不同部位结合;b.必须有底物存在,抑制剂才能对酶产生抑制作用;c.动力学参数:Km减小,Vm降低.③非竞争性抑制:抑制剂既可以与游离酶结合,也可以与ES复合物结合,使酶的催化活性降低,称为非竞争性抑制.其特点为:a.底物和抑制剂分别独立地与酶的不同部位相结合;b.抑制剂对酶与底物的结合无影响,故底物浓度的改变对抑制程度无影响;c.动力学参数:Km值不变,Vm值降低.

3、答: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是初级护师考试的重要考点,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迄今未完全明了。

1、氨中毒学说血氨升高是肝性脑病的临床特征之一

(1)氨的形成和代谢:血氨主要来自肠道、肾脏和骨胳肌产主的氨。在结肠部位以 NH3弥散人黏膜内而被吸收,游离的NH3有毒性,且能透过血脑屏障;NH4+呈盐类形式存在。相对无毒,不能透过血脑屏障。游离氨NH3与NH4+的互相转化受肠腔pH值的影响。

当结肠中pH>6时,NH3大量弥散入血;pH<6时,则NH4+从血液中转至肠腔,随粪便排出。此外,肾脏以及骨骼肌活动时也能产氨。

机体清除血氨的途径有:①在肝脏内将有毒的氨合成为无毒的尿素;②体内脑、肾等组织利用和消耗氨;③肾小管排出氨;④血氨过高时少量氨自肺排出。

(2)血氨增高与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患者血氨增加的原因是血氨生成过多和代谢清除过少。肝功能衰竭时,肝脏利用氨合成尿素的能力减退,而门体分流存在时,肠道的氨未经肝脏解毒而直接进入体循环,使血氨增高。氨的毒性作用:干扰脑细胞的三羧酸循环,使大脑细胞的能量供应不足,以致不能维持正常功能。

2、假性神经递质学说肝功能衰竭时,食物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在肝内清除发生障碍而进入脑组织,形成异常的酪胺和苯乙醇胺。它们取代了突触中的正常递质,使神经传导发生障碍而出现意识障碍和昏迷。正常递质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被假性神经递质取代后,乙酰胆碱占优势,出现扑翼(击)样震颤。

3.色氨酸脑中增多的色氨酸衍生更多的5—羟色胺,后者是中枢神经某些神经元的抑制性递质,有拮抗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可能与昏迷有关。

三论述题

1.DNA聚合酶

DNA的复制过程极为复杂,但其速度极快,这是由于许多酶和蛋白质因子参与了复制过程.其中,DNA聚合酶起着重要作用.在原有DNA模板链存在情况下,DNA聚合酶催化四种脱氧核苷酸(dA TP、dTTP、dGTP、dCTP),通过与模板链的碱基互补配对,合成新的对应DNA链,故此酶又称为DNA指导的DNA聚合酶(DNA directed DNA polymerase,缩写为DDDP).DNA聚合酶的特点是不能自行从头合成DNA 链,而必须有一个多核苷酸链作为引物,DNA聚合酶只能在此引物的端催化dNTP与末端作用,形成磷酸二酯键,从而逐步合成DNA链.因此,DNA链的合成是有方向性的,即从5'端→3'端方向进行.这一特点在DNA复制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无论在原核细胞或真核细胞中,都存在多种DNA聚合酶,它们的性质和作用不完全相同.在真核细胞中至少有5种DNA聚合酶,即DNA聚合酶α、β、γ、δ和线粒体聚合酶.其中DNA聚合酶α在细胞中活性最强,在复制中起关键作用,而DNA聚合酶β主要在DNA损伤的修复中起作用.在DNA复制过程中,若有dNTP与亲代DNA链中相应碱基错误配对时,某些DNA聚合酶还具有核酸外切酶的活性,切去错误配对的核苷酸,以保证DNA复制的忠实性,称为“校对”作用.DNA复制的这一特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上述的三种酶,DNA复制还需要一些其它的酶和蛋白质因子,它们主要参与DNA的解旋和解链过程.因为DNA 具有超螺旋结构,复制时必然要松弛DNA模板的超螺旋结构,并使DNA的双链分开,暴露碱基,才能发挥模板作用.

(1)松弛DNA超螺旋结构的酶是拓扑异构酶.

(2)解开DNA双链的酶是解链酶.

(3)还有一些蛋白质因子结合在解开的单链DNA链上,保持模板链处于单链状态,便于复制,称为DNA结合蛋白.

2.DNA连接酶

DNA连接酶也是DNA复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酶.因为复制过程中DNA链的合成方向只能由端5'→3'端方向进行,因此其中有一条新链的合成是不连续的,起初生成的只是许多短链的DNA片段(对这点的理解十分重要).此种片段须在DNA连接酶的催化下,首尾相连,才能成为一条完整的DNA长链.实际上,DNA连接酶是将一片段DNA链上的-OH 末端与相邻另一片段DNA链上的P末端连接起来,使二者生成磷酸二酯键,从而将两个片段的DNA链连接起来.

3.引物酶

引物酶是DNA复制的另一种重要的酶.如上所述,DNA 聚合酶不能自行从头合成DNA链,因此,在复制过程中首先需要合成一小段多核苷酸链作为引物(Primer).实验证明,这段引物是RNA链片段,在这段引物的3'端引导DNA链的合成.催化引物链合成的酶称为引物酶,实际上它是一种特殊的RNA聚合酶.此酶以相应复制起始部位的DNA链为模板,合成短片段的RNA引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