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述视角,多角度解读课文的主旨
关于课文的叙述视角评析

关于课文的叙述视角评析课文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本文将从叙述视角的角度对课文进行评析,旨在探讨叙述者的选择对故事发展和情感表达的影响。
一、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又称为内部叙述视角,通常由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扮演叙述者的角色,通过自己的视角和经历来叙述故事。
这种叙述视角能够使读者与叙述者产生更紧密的情感联系,加深对角色内心活动和情感变化的理解。
例如,在某篇课文中,叙述者以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描绘了自己儿时的一次悲伤经历。
通过叙述者的视角,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叙述者内心的痛苦和挣扎,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他的情感变化。
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是指叙述者作为故事的旁观者,通过客观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中发生的事情。
这种叙述方式常见于叙事类作品,它能够为读者提供较为全面的故事情节和不同角色的视角。
在一篇课文中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叙述者可以描写多个角色的情感和行动,展现出更为宏大的故事背景和发展。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故事中每个角色的思考方式和感受,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三、描写细腻的叙述视角无论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一个好的课文都应该具备描写细腻的特点。
通过对细节的准确描写和感情的生动表达,叙述者可以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故事中的场景和人物情感。
例如,在一个描述大自然景色的课文中,叙述者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春天的花开、夏日的阳光和秋天的落叶。
通过对色彩、气味和声音的描写,读者可以仿佛置身于故事中的场景,感受自然的美妙和魅力。
四、叙述视角与读者情感的共鸣一个好的课文不仅要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的叙述方式,还应该能够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叙述视角的选择对于读者情感的产生和共鸣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读者与叙述者产生情感联系时,就会对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更加投入,更容易被故事情节所感动。
这种情感的共鸣可以使读者更加愿意去思考故事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提高阅读的体验和理解力。
从“我”的视角关注生命——《散步》一文主旨解读

从“我”的视角关注生命——《散步》-文主旨解读夏友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清华中学,221116)摘要:对《散步》一文的主旨,解读历来多元。
撇开预习提示和教学用书的观点,深入文本仔细研读,抓住“我”这个叙述主体,应该能够发现该文的主旨一一关注生命。
全文共用27个“我”字,“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的儿子”反复在文中出现。
作者深情款款地写出了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更写出了对生命的关注。
关键词:《散步》;主旨;生命莫怀戚的《散步》被选入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写的是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田野散步,祖孙两人因走大路和小路产生分歧,最终母亲同意走小路,在走不过去的地方,“我”便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继续散步的故事。
对该文的主旨,解读历来多元,如亲情、孝道、生命等,不一而足。
预习提示说:“课文说的是一家人散步的琐事,内容好像比较浅,但仔细品味,会感觉到正是这平常生活中流淌着的亲情,滋润着家人的心灵,承托起一个温暖的家。
”从以上提示可知,文章的主旨应该是亲情。
教学用书上提到,应该允许读者从中读出多样的滋味、多角度的理解。
比如,可以读出“亲情—关爱”“谦让—和谐”“孝道—伦理”“中年—责任”“生命—感慨”“选择—担当”等。
这看似应验了大家平时所说的一句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是,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
短短七百字的一一文章,是否可以解读出那么多主题?撇开预习提示和参考书的观点,我们深入文本仔细研读,抓住“我”这个叙述主体,应该能够发现该文的主旨——关注生命。
全文共用了27个“我”字,“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的儿子”反复在文中出现。
这样的叙述已经超越了我们所说的亲情,而是上升到对生命的敬畏。
例如,文章开预的一句话为: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教材教法77这个开头除了开篇点题、交代事件、交代人物、为下文做铺垫外,其实还暗含着一份浓浓的生命感悟。
此处用了三个“我”字:“我的母亲”是给我生命的人,没有母亲,就没有“我”的生命,她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人;“我的妻子”是“我”一生的伴侣;儿子是“我”和妻子生命的延续,这两者同样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人。
深度解读如何理解语文课文的主题

深度解读如何理解语文课文的主题语文课文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教材,对于学习者来说,理解课文的主题是至关重要的。
主题是课文中的核心思想,能够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的用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理解语文课文的主题,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课文。
一、通过标题和副标题把握主题在阅读语文课文之前,学生可以通过标题和副标题来判断文章的主题。
标题通常是作者对文章的总括,起到提醒读者的作用,而副标题则进一步说明主要内容或角度。
通过仔细阅读标题和副标题,可以大致得知文章主题的方向和范围,为后续的阅读做好准备,同时能够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
例如,一篇标题为《春天的故事》的课文,副标题是《燕儿回家了》,那么学生可以初步判断主题可能是关于春天和燕子的故事,从而在阅读中更加有针对性地寻找与此相关的内容。
二、仔细阅读开头和结尾部分在阅读语文课文时,开头和结尾部分通常蕴含着作者对主题的提示和引导。
开头一般会点明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而结尾则会对主题进行总结或深入阐述。
通过仔细阅读这两个部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题,抓住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例如,一篇课文的开头写到:“在那片寂静的夜空中,星星们沉默了。
”结尾则写到:“而此刻,我却有了对星星的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夜空中点点闪烁的亮点,更是启示我的智慧之光。
”通过阅读开头和结尾,学生可以推断这篇课文的主题可能是关于星星的美丽与智慧。
三、分析关键词语与修辞手法在解读语文课文的主题时,学生可以留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关键词语通常与主题紧密相关,通过寻找关键词语的线索,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同时,修辞手法也是作者表达主题的重要方式,通过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主题的内涵。
例如,一篇描述大海的课文中,关键词语可能包括“浩瀚”、“无垠”、“波涛汹涌”等。
通过这些关键词语,可以推断主题可能是关于大海的壮丽和浩渺无垠。
在分析修辞手法时,可以留意作者如何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来描绘大海,从而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小学语文教案:理解课文的主旨

小学语文教案:理解课文的主旨一、引言理解课文的主旨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故事、文章或作品的核心思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案中设计适合学生年龄段的活动,有助于培养他们对课文主题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本篇文章将从任务名称所提到的“理解课文的主旨”出发,分享一些在小学语文教案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的具体方法。
二、明确任务:什么是课文的主旨在讲解如何理解课文的主旨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课文的主旨。
简单来说,主旨指的就是作品或文章所要表达或需要读者从中得到启示和思考的核心内容。
它可以通过作者运用各种叙述手法、情感表达以及对人物、事件等进行描述来实现。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年级和能力层次上有不同程度的难度与复杂性。
三、提供多样化素材:扩展视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旨,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视野扩展至多种来源的案例、历史事件和现实问题。
通过从多角度和多维度思考,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课文的核心意义。
四、预读导引:激发学生兴趣在开始阅读课文之前,教师可以采用预读导引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可以通过引入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图片、短视频或者故事,制造一种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和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并为他们后期理解主旨提供基础。
五、精确定位:弄清关键信息在培养学生理解课文主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他们聚焦于关键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让学生寻找重点段落、情节高潮以及人物心理变化等元素,并向他们提供适当的指导问题来激发思考。
例如:“故事中人物遭遇了什么困境?”或者“作者通过怎样的形象描写来表达他对某个话题或现象的看法?”。
这些有针对性的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内容,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用意。
六、情感共鸣:发现内在情感理解课文的主旨不仅仅是了解事实和信息,并要求我们认识到其中蕴含的情感。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物心理和环境描写等方面寻找出与自身经历或情绪相关的线索。
初中二年级语文学习如何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

初中二年级语文学习如何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在初中二年级语文学习中,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掌握了课文的主旨大意,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提高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初中二年级语文学习如何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
一、仔细阅读课文首先,在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之前,我们需要仔细地阅读课文。
阅读时要注意细节,理解每个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转折点。
通过对课文的仔细阅读,我们可以初步了解故事的情节和主题,为理解主旨大意打下基础。
二、分析课文结构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分析课文的结构。
课文结构可以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
开头通常是对故事的背景进行介绍或引起读者的兴趣。
中间部分是故事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物的行动、对话和心理活动等。
结尾部分可以是故事的高潮或总结。
通过分析课文的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故事的主要线索,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
三、运用上下文推理在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时,我们可以运用上下文推理的方法。
上下文推理是指通过上下文中的信息推断出某个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中的其他词语、句子或情节来推测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从而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
四、注意语言特点在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时,我们还需要注意语言的特点。
不同的作品可能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有些作品可能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要善于抓住这些语言特点,并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理解。
五、归纳总结最后,在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之后,我们需要进行归纳总结。
可以通过总结每个段落或章节的内容,概括出整个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通过归纳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并将其应用于其他文本的阅读中。
总之,在初中二年级语文学习中,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是培养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仔细阅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运用上下文推理、注意语言特点和归纳总结等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九年级语文课文中的叙事视角有哪些

九年级语文课文中的叙事视角有哪些在九年级的语文课文中,我们可以发现多种不同的叙事视角,这些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故事世界,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情节和主题。
首先,常见的一种叙事视角是第一人称视角。
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仿佛亲身经历一般。
例如在鲁迅先生的《故乡》中,作者通过“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故乡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
“我”的内心感受和思考贯穿始终,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希望。
这种第一人称视角使得读者能够与“我”产生共鸣,更能理解“我”在面对故乡变化时的种种情绪。
再看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同样采用了第一人称。
“我”作为一个孩子,用纯真的眼光观察着周围的人和事。
通过“我”的视角,我们看到了父母对于勒态度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背后的世态炎凉和人性的弱点。
“我”的善良和单纯与成人世界的功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发了我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其次是第三人称视角,这也是较为常见的叙事方式。
在第三人称视角中,叙述者仿佛是一个全知全能的观察者,能够洞悉故事中所有人物的内心想法和行为动机。
比如《智取生辰纲》,作者以客观的角度讲述了杨志押送生辰纲的过程以及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的计谋。
读者可以全面地了解到各方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
这种视角使故事更加完整和清晰,读者能够更全面地把握整个情节的发展。
还有一种特殊的第三人称视角,即有限第三人称视角。
叙述者并非全知全能,而是聚焦于某一个或几个主要人物,通过他们的视角来展现故事。
例如《范进中举》,主要围绕范进中举前后的经历展开,通过对范进、胡屠户等人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
读者的视角被限制在与范进相关的人物和事件上,更能集中地感受范进命运的起伏和周围人的态度变化。
此外,在一些课文中还会出现多重视角的交织运用。
比如《变色龙》,既通过奥楚蔑洛夫这个主要人物的视角来展现他的见风使舵,又通过周围群众的视角来烘托出当时社会的氛围和人们的心态。
文章的主旨与观点的阐述

文章的主旨与观点的阐述主旨与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所在。
主旨,顾名思义,即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而观点则是作者对于某一问题或议题的看法或立场。
在撰写文章时,准确地表达主旨并清晰地阐述观点对于传达作者意图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文章的主旨与观点的阐述,以及如何准确、清晰地表达它们。
一、文章的主旨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核心,它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中心思想。
准确地表达主旨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在撰写文章时,作者需要明确确定主旨,并通过全文的论述和结构来体现。
下面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主旨的表达方式:假设文章的主题是“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在撰写这篇文章时,主旨可以是“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在文章的开头,可以通过引用专家研究的数据来引起读者的兴趣,并引出主旨。
接着,作者可以通过介绍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对身体各个方面的好处来进一步支持主旨。
在结尾部分,可以总结强调饮食习惯的核心作用和提出具体的行动建议。
通过这种方式,主旨得到了贯穿整篇文章的呈现,并且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中心思想。
二、观点的阐述观点是作者对于某一问题或议题的看法或立场。
在撰写文章时,准确地阐述观点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立场,并从中获取思考和启发。
下面是一些准确、清晰地阐述观点的方法:1. 使用明确的表达方式:通过使用直接、简明的语言来表达观点,避免使用含糊或模棱两可的措辞。
例如,“我强烈支持/反对……”或者“根据我的经验/研究……”。
2. 提供支持性论据:为了加强观点的可信度和可接受性,可以提供支持性的论据或例证来支持观点。
这些论据可以包括事实、数据、案例研究或者专家的观点。
3. 对相关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相关问题进行对比和分析,来加深读者对观点的理解。
这种对比和分析使得观点更具说服力,并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
4. 引用权威观点或研究:引用权威的观点或研究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可以增强观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如何理解语文课文的主旨

如何理解语文课文的主旨语文课文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素材,通过阅读课文可以加深对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的理解,提高语文表达和阅读能力。
而理解课文的主旨则是有效把握课文的关键内容,正确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本文将通过分析、总结和实践等方式,探讨如何有效地理解语文课文的主旨。
一、了解课文背景首先,在阅读和理解课文之前,了解课文的背景情况是必要的。
这包括了解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文化和社会环境等。
了解这些背景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意图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因此,在阅读课文之前,我们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者教师提供的背景说明来对课文进行铺垫。
二、注意课文的结构其次,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课文的结构。
通常,课文的结构包括引子、起承转合、高潮、结论等部分。
观察课文的结构有助于把握课文主线,找到作者要表达的重要信息。
例如,在记叙文中,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故事的开头、介绍人物和背景、发展情节以及结尾等部分来理解故事的主旨。
在议论文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引言、论据和结论等部分来理解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三、理解课文的语言和修辞手法课文的主旨通常通过丰富的语言和修辞手法来展现。
在阅读课文时,我们需要仔细研读作者的运用的词汇、句式以及修辞手法等细节,进一步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意图。
例如,在诗歌中,诗人通过运用押韵、格律、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在散文中,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夸张手法或对比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通过理解和分析这些语言和修辞手法,我们能更好地把握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
四、注重细节分析除了关注课文的整体结构和语言修辞手法,我们还需要注重细节分析。
有时候,主旨信息可能隐藏在一些细节之中。
因此,在阅读课文时,我们要仔细分析重要句子、对话、形容、描写等细节,从中推断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和观点。
在分析细节时,我们可以思考以下问题:作者使用了哪些关键词汇或短语?这些句子或段落与整个课文的连贯性有哪些关系?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强调或凸显某个观点?通过这样的思考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课文的主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叙述视角,多角度解读课文的主旨
--《我的叔叔于勒》微课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引入“叙述视角”概念,引导学生从故事中人物的视角解读人物关系,从而多角度理解人物形象和小说主旨,并初步认识到“叙述视角”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这个“我”是谁?
明确:小说中的“我”,也就是若瑟夫,是讲述故事的角色。
这是作者莫泊桑有意的选择。
在小说中,我们把这样的角色称作叙述者,他观察人物和事件的视角,就叫做叙述视角。
2、引入“叙述视角”概念
[投影展示]叙述视角——观察和讲述故事的角度。
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叙述故事的人,带领读者去经历故事,让读者通过他的目光观看其他人物,同时也被读者们所审视。
那么,我们通过“若瑟夫”的眼光来读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样的独特效果呢?
这个故事讲述了菲利普一家人与亲人于勒的关系史。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在若瑟夫眼中,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菲利普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兄弟于勒的。
二、在“我”看来,父母如何看待于勒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借鉴了程红兵老师的经典设计,抓住“称呼的变化”这一文本理解的切入口,迅速梳理主要情节脉络,从而初步理解小说主旨。
1、找称呼:“称呼”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那么,在若瑟夫看来,他的家人,主要是菲利普夫妇,是怎么看待于勒的?请在文中找出他们对于勒的称呼。
2、请同学们把这些称呼分分类, 分类的标准是哪些称呼是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使用的,并说说是什么情况,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态度。
要求按时间顺序说。
设计意图:学生可拟“人不如钱”“金钱之上”“世态炎凉”等等横批,在此过程中初步理解并提炼小说主旨。
主旨理解(一):表现世态炎凉,展现金钱所主导的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批判人性的自私冷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由家庭这个细胞,看出社会整个肌体的情况,以小见大,是小说写作的基本手法。
小结和过渡:透过若瑟夫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是如何凉薄。
那么,若瑟夫自己作为参与故事的人物,又是如何看待于勒的呢?
三、“我”怎样看于勒
齐读文章写小若瑟夫的一段(从“我看了看他的手”至“我的亲叔叔”)。
这段话只有三句,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三句话都写了哪些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对若瑟夫的形象品读,初步理解作者选择若瑟夫作故事叙述者的对比效果。
1、前两句写若瑟夫眼中于勒的样子。
请同学来读读这两句。
你能读出若瑟夫的内心活动吗?明确:饱含怜悯之意,对穷困潦倒的于勒充满同情。
2、最后一句“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三个短语同指一个对象,为何要反复?
明确:“父亲的弟弟”是针对父母说的,反映了若瑟夫对父母不认兄弟的困惑和不满;“我的亲叔叔”强调一个“亲”字,表明若瑟夫内心充满侄叔亲情。
3、说一说:为什么选择“若瑟夫”作为叙述者?
明确:突出了双方的性格。
孩子是纯真的,大人是世故的;孩子是诚实的,大人是虚伪的;孩子是善良的,大人是势利的;孩子是慷慨的,大人是刻薄的。
深化:菲利普夫妇和若瑟夫对待于勒的态度,一方以金钱为标准,一方以亲情为标准。
这是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的差别。
过渡性问题:父母的“冷酷”从何而来?是菲利普夫妇的本性吗?
为什么“我”和“父母”处于同一个社会同一个家庭,“我”却没有以金钱为标准来判断叔叔呢?
三、“我”怎样看父母这样看于勒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中交代性描写的再读分析,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菲利普夫妇的形象,从而深化对小说主旨的理解。
[投影展示]“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
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
我有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
1、读完这部分内容,你对菲利普夫妇的形象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抓住关键词“很晚”、“非常痛苦”、“样样都要”、“计较半天”等分析)明确:对于菲利普夫妇的交代性描写,让读者体会到钱对于这样生活拮据的家庭的重要。
因此,在下文谈到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还大大占用了父亲的一份,因而遭到谴责时,若瑟夫说到“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显然怀有一种理解的同情。
这样看来,父母的“以钱论人”,绝非个人的道德缺陷,而是生活环境所逼。
主旨理解(二):表现了社会生活中小人物的心酸与无奈。
2、作为叙述者的若瑟夫,在生活中和父母的不同在哪儿?
明确:若瑟夫涉世未深,而他的父母菲利普夫妇饱经生活的沧桑。
我们不妨大胆揣测一下:若瑟夫之所以能用不受利害关系污染的视角来看待于勒,也是因为父母家人用辛勤劳作,庇护他没有像《孔乙己》中的小伙计一样,早早地体会挣钱的辛苦。
四、总结本文所选叙述视角的作用,理解叙述视角的重要性
1、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的对比,批判以金钱为标准的人际关系。
2、通过涉世未深的我和饱经世事的父母的对比,体现社会生活中菲利普夫妇
这类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让读者深入思考塑造冷酷人性的社会根源。
莫泊桑对叙述视角的高明选择,让本文的主题更加深刻,没有停留在对拜金人性的简单批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