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阅读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合集下载

多角度阅读教学设计

多角度阅读教学设计

多角度阅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有意识的组织和安排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多角度阅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它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

本文将通过介绍多角度阅读的概念、设计步骤和实施方法,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阅读教学。

一、概念介绍多角度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时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文本,包括但不限于情感角度、历史角度、社会角度、文化角度等。

通过多角度阅读,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感知文本,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设计步骤1.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教学目标。

例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等。

2.选择合适的文本: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本。

可以是故事、新闻、诗歌、科普文章等。

3.确定多角度:确定阅读时可以从哪些角度去理解文本。

根据教学目标和文本内容,选择恰当的角度,例如从情感、历史、社会等角度。

4.设计相关问题:根据确定的多角度,设计与之相关的问题。

问题可以从文本中提炼,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例如,情感角度下的问题可以是“你觉得文中的主人公有哪些情感?你能理解他们的情感吗?”5.组织教学活动:根据教学目标和设计的问题,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

可以是小组讨论、个人写作、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入理解和运用多角度阅读方法。

三、实施方法1.情感角度阅读: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感受情感,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可以通过朗读、情感分析、角色饰演等方式来实施。

2.历史角度阅读:通过了解文本所处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时代意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历史研究等形式来实施。

3.社会角度阅读:通过关注文本中的社会问题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社会背景对文本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思维。

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辩论等方式来实施。

多角度领略文本阅读的魅力

多角度领略文本阅读的魅力

多角度领略文本阅读的魅力姜爱萍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阶段的重要内容,在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让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技巧。

要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目标,教师就要注意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初中学生在有效课堂的教学中,掌握文本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而多角度阅读,可以让语文课堂内容更加丰富,也让我们从不同角度领略文本阅读的魅力。

一、品味语言,接受审美教育品味文本的语言之美,是多角度阅读文本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品味文本的语言。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家经典作品,这些文本的语言都是经过精心锤炼的,在学习文本的时候,教师和学生将这些语言进行品味咀嚼,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遣词造句的精妙,而且也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济南的冬天》就是一篇语言朴质,形象生动的文章。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将品味语言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体会文本的语言使用特点。

“同学们,经过大家对文本的阅读,有了自己的感受,那么,请大家关注文本的语言描写,体会一下这篇文章的语言整体感受,并说出你的体验。

”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学生们初步体会文本语言特点,然后认识到这篇文章使用了活泼的口语,同时也使用了大量的修辞,独具特色。

在这样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那么,你能结合文本内容,具体谈一谈自己对文本语言的认识吗?”学生们深入思考,抓住自己感兴趣的语言表达,展示自己的看法。

有的学生抓住文本中的“镶”字表达,认为这个字的使用非常巧妙,形象地展示了下雪后,远看雪景与蓝天相接的美丽景象,两种色彩形成强烈的对比,视觉感受很强。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让学生在咀嚼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到文本之美,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品味语言是文本学习的一个重要角度,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语言之美,或者磅礴大气,或者质朴自然,或者优美形象,让学生徜徉在语言的海洋,享受文本语言表达的魅力。

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如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

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如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

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如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作为人们语言艺术的表达形式,通常包含着丰富的意蕴和文化内涵。

然而,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理解文学作品并不容易。

在学生们阅读文学作品时,引导他们进行文本解读可以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作品,提升阅读的乐趣和效果。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

第一部分:确定阅读目的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前,首先需要确定阅读目的。

这有助于学生聚焦于文学作品的核心内容,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和效果。

例如,如果阅读目的是了解作者的主题观点,学生们就可以在阅读过程中特别留意描写、对话和意象等元素,以捕捉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

第二部分:分析文本结构文学作品通常采用特定的结构和布局,学生们需要通过分析文本结构来把握作品的脉络和线索。

引导学生注意作品的开头、发展和结尾部分,帮助他们辨认出故事的起伏与高潮。

同时,学生们还可以通过分析章节标题、段落划分和句子长度等来理解作者的思路和组织方式。

第三部分:解读关键词文学作品中的关键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引导学生解读关键词可以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作品的含义和内涵。

学生们可以通过进行词汇分析,查阅词典或进行讨论,来理解关键词的多义、隐喻和象征意义。

例如,在理解一首诗歌时,学生们可以探究其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比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第四部分:辅助阅读材料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辅助阅读材料。

这些材料可以是作者的生平背景、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关于作品的评论和研究成果,以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思考。

第五部分:开展讨论与写作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后,开展讨论和写作是巩固学生理解和深化思考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通过交流来拓宽自己的视角。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如写读后感、评论、解读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为了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采用:
1. 提问法: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前,老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思考,并根据问题的指引来阅读文本。

2.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进
行推理和猜测,然后再阅读文本,与之进行匹配和核对,加深学生
的理解和记忆。

3. 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围绕文本的主题或一个问
题进行讨论和合作。

在字里行间的表述中探究隐含的意义。

4. 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融入到文
本的情境中,体验主人公的感受和心理活动,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5. 创意写作法:让学生以文本为背景创作新的故事或情节,或
加入新的元素,体会写作本身的乐趣,促进理解。

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研读细品解读文本

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研读细品解读文本

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研读细品解读文本作者:柏鹏来源:《小学生作文辅导》2017年第12期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一直陪伴着学生成长,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学习语文,也一直在用语文,在大学生活中虽说可以选择不学习语文这门课程,但是也会一直运用这门语言。

有人认为:拥有这么长的学习阶段,语文是否是必要的课程,是否可以对学生的教材进行改编。

在不断的摸索中,我们教师逐渐找到了出路,否则如果语文课上没有什么实质内容,就算不断地变化上课的技巧,也改变不了书本上的实际内容,所以需要改变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

一、引领正确的价值取向文本解读顾名思义是指对文本的原意进行把握与理解,认真地解读文本的原本含义,揣摩作者的心态,真切地体会作者的本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感受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和专家学者要考虑到这一点,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在读书时的内心感受。

在读书过程中,教师将社会中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渗透进去,在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结果中注重学生自己的感悟历程,对小学所教授的课程,普遍都比较容易接受,教师教授知识,学生接受,由于学生普遍年纪较小,对知识的辨识度不高,对内容上的含义很容易出现偏差,所以就要求老师对内容进行正确的引导,从学生可以接受的角度进行内容解释,对内容的整体做分析介绍,不出现片面的解释,争取对学生以后的成长道路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例如,在教授《狐狸与乌鸦》这一课时,如果学生在读完的一瞬间觉得乌鸦真笨,狐狸真是聪明,可能就与编书者一开始的初衷背道而驰,狐狸的狡猾奸诈被学生认为是聪明的一种表现,而乌鸦忠厚老实的形象反而被认为是蠢,这很容易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影响,这就会导致学生本身的发展产生偏颇。

通过让学生自己的观察与老师的教导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做人诚实,不耍小聪明,也不要轻信别人的道理。

二、做出适度的拓展在语文的阅读中,总是要强调对文章的细读、精读,但是对文章的深度解读并不是将这篇文章刻意地挖空、挖大,而是將文中的真实情感挖掘出来,真正地解读文章的含义,教会学生这种手法的使用,要顾及孩子的接受情况,将合适的文章、合适的解读方式交给有一定理解能力的学生,在很多辅导书中,经常会出现对一部分课文过度解读的现象,很多同学看到这些知识第一时间并不是记住,而是与现有的知识混淆了,很容易对现在学习到的知识产生一定的误解,这样很有可能会事倍功半,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多角度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多角度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多角度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文本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凭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载体。

既然是一个载体,老师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文本,真正走进文本,深入解读文本,在阅读中感悟体验,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所谓的文本解读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凭借感受力和想象力而披文入情、动情关照的独特的精神活动。

文本解读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会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

一、把文章还原到历史中,站在作者的角度阅读文本孟子曾经说过:“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

”要想成功解读文本,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应该首当其中。

因为作家要表达思想,抒发情感,一定要有一个空间。

作者所选取的自然的、生活的图景,经过思想的渗透、情感的倾注,就不再是原先的个别的生活图像的复现,而形成了有情有境、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一种典型生活空间,一种艺术境界。

当教师通过语言和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让学生试着站在作者的角度阅读文本,学生便会产生与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相似的或者相一致的情感体验。

如在讲《背影》一文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这次分别发生在1917年的南京浦口车站,“当时祖母刚刚去世,父亲又失业了,家中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家境十分惨淡”。

只有了解了这些,学生才有可能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验作者的感受:分别那一刻,社会的动荡、家境的惨淡、前途的渺茫、生存的无助,这一切都如同千斤重担压在父亲的心头。

就在这种处境之下,父亲事事以儿子为中心,处处为儿子做考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护儿子,安慰儿子。

这样,学生才可以理解父亲那深刻的爱。

二、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读出个性化的见解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

教师高屋建瓴,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章。

品读,让学生深入走进文本

品读,让学生深入走进文本

品读,让学生深入走进文本品读,是一种深入文本、挖掘内涵的阅读方法。

通过品读,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品读的方法和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

一、品读的方法1.理解文本结构在品读文本之前,首先要理解文本的结构。

文本的结构包括中心思想、主题、情节、人物、风格等方面。

了解文本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和内涵,从而更好地进行品读。

2.分析语言表达在品读的过程中,要注重分析文本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包括修辞手法、修辞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

通过对语言表达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3.探讨主题思想品读的目的是深入挖掘文本的主题思想。

在品读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文本的主题思想,分析文本揭示的人生哲理、社会问题、情感体验等方面,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4.感悟情感体验品读不仅仅是理性的分析,也需要感悟情感体验。

在品读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所揭示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和感染力。

二、品读的技巧1.注重细节在品读的过程中,要注重细节。

文学作品的魅力往往体现在细节之中,通过对细节的品读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感受作品的独特魅力。

2.注重对比品读文本时,可以注重对比。

通过对比不同部分、不同细节的对比分析,可以更深入地认识文本,从而更好地进行品读。

3.多角度分析在品读的过程中,可以多角度进行分析。

可以从情节、人物、语言、结构、主题等多个角度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更全面地理解文本。

4.独立思考品读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七年级语文群文阅读-多角度赏读文本优秀教案

七年级语文群文阅读-多角度赏读文本优秀教案

七年级语文群文阅读-多角度赏读文本优秀教案【七年级语文群文阅读】多角度赏读文本优秀教案第一篇教案名称:《小狗的七个面孔》多角度赏读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能够正确朗读《小狗的七个面孔》中的核心内容。

2. 学生能够通过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深入理解文本中表达的主题和寓意。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以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赏析。

教学重点:1. 文本的核心内容理解。

2. 多角度思考和分析文本的主题和寓意。

3. 运用所学知识对文本进行赏析。

教学难点:1. 能够通过多角度思考和分析,深入理解文本中的主题和寓意。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的赏析。

教学准备:1. 《小狗的七个面孔》的课文。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小狗的七个面孔》并理解其大致内容。

Step 2 共同朗读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确保学生基本熟悉课文内容。

Step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对文本进行讨论。

例如:人物性格、主题寓意、情感描写等。

Step 4 展示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或补充。

Step 5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逐一讲解和点评,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发现更多的角度和寓意。

Step 6 进一步赏析教师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更深入的赏析,例如:比喻手法、情感的表达、行文方式等。

Step 7 总结归纳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文本中的核心主题和寓意,并与学生共同发现和总结其他可能的角度。

Step 8 拓展练习在课堂外,要求学生从个人的角度选择一个文本进行赏析,并撰写一篇赏析文章。

Step 9 课堂分享学生可以在下一堂课上将自己的赏析文章与同学分享,互相学习和切磋。

第二篇教案名称:《雾都孤儿》中的人物塑造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能够正确朗读《雾都孤儿》中的核心内容。

2. 学生能够通过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深入理解文本中人物的形象塑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角度阅读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它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发挥文本的熏陶感染作用。

多角度阅读就成为开启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方法,通过多角度解读课文,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得到新的启示,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对文章有一个全方位的理解。

同时,通过多角度的阅读,又能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能把一堂课上得既有温度,也有深度。

因此,要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教学中应提倡学生进行多角度地解读课文,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多角度解读课文的方法。

那么,怎样进行多角度解读呢?
下面就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谈谈如何进行多角度地阅读。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情节简单、人物不多的短文,但文中的人物却各有性格,适合引导七年级学生选择着眼于某一人的角度。

在教学中,父亲的形象自然是学生要重点研讨的。

因此,首先可以从父亲的角度提出问题: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为什么他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
来,明知孩子一不小心就会摔死。

可是,他并没有上去救护孩子。

父亲深知,如果自己去救,孩子的能力就毫无进展,所以,只是鼓励、指导孩子“走一步,再走一步”,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就这样,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勇气和信心,变得勇敢。

“我”就是在父亲的指导和鼓励下,自己一步一步地走下来,脱离了危险。

经过一次经历,增长了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终身受益的经验,使“我”
获得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正如“我”在文中写道: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

也就是: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化整为零,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 “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困难就不大了,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通过对父亲的行为分析,结合人生体验谈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法。

如何看待“我”的父亲?我们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学生们经过小组合作明确: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

父亲完全可以把孩子直接抱下来,但他没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

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

这是父爱中一种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

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
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

一个问题解决了,我们还可提出如下问题:
1.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2.杰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3.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们明确:
1.慈母多败儿。

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

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

(下转33 页)(上接31页)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地叫一大帮人来。

之后母亲可能便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

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2.对于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在被困后惊慌、恐惧、陷入绝望时,多么期盼能得到大家的救助!然而,从“我”的小伙伴看,当“我”陷入困境时,连好朋友杰利也走了。

但最后他还是把“我”的父亲找来了,说明他还是富于友情,富有同情心。

可是,另外4 人却丢下“我”不管,还无情地嘲笑,这也许是幼稚的表现,但似乎有些令人感到可恶和可悲。

起码对一起玩的伙伴缺乏同情心,没有友情,没有患难与共的爱心。

如果是我们一一作为同学或朋友,应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应有患难与共的爱心,珍惜同学或朋友之间的感情,尽力地帮助“我”,起码应有对弱者的同情心。

而“我”呢?
在绝境中或死神面前,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该怎么办呢?要坚强勇
敢,鼓起勇气,坚信自己有信心、有能力,能克服困难,进行自救,不能坐以待毙。

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

4 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

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

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

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

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

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3.我感觉4 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

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地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

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之极。

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受到了启迪,联想和想象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培养了懂得珍视友爱的感情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学到了课文本身所学不到的知识。

多角度阅读不仅可让我们读出文章的新意,提高阅读质量,引领
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还可以提高我们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
展我们的思维空间。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