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抗虫棉研究现状
转基因抗虫棉

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进展,包括抗虫基因的研究、载体构建技术的研究、转化技术的研究及存在的问题等,并展望了转基因抗虫棉未来发展前景。
关键词:转基因抗虫棉花研究进展引言棉花生长周期长、虫害多,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
据统计,在转基因抗虫棉商品化之前,全球每年用于防治棉花虫害的费用高达20亿美元,约占所有农作物防虫费用的四分之一。
[1]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棉铃虫不仅费用高,且已引发了棉虫的抗药性,同时化学杀虫剂的过量使用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而转基因植物所产生的杀虫蛋白主要是通过抑制害虫消化等生理功能而达到抗虫的目的。
与施药防治棉田害虫相比,转基因技术具有较多优势:不会在土壤和地下水中造成残留;不会被雨水冲刷流失;对非靶标生物无毒性;保护作用无盲区;减少农药及用工投入[2]等。
雪花凝集素(Gulanthus nivalis agglutinin gene,GNA)是第一个转入重要作物、并对刺吸式口器害虫有抗性的基因,转GNA的水稻可降低害虫的存活率,阻止害虫的发育[3]。
另外烟草阴离子过氧化物酶[4]、昆虫几丁质酶基因[5]也被用于抗虫基因工程的研究。
迄今为止在棉花抗虫基因工程研究领域,最成功的例子是苏云金芽孢杆菌Bt杀虫基因的应用,其次是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另外,凝集素、α-淀粉酶抑制剂、胆固醇氧化酶等转基因抗虫植物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所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转基因抗虫棉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
自1996年商品化种植转基因作物开始,全球转基因植物的种植面积已由1996年的170万hm2猛增到2008年的1.25亿hm2,增长了73倍,2008年全球市场价值已达75亿美元,约占全球商业种子市场的22%,其市场价值优势明显,转基因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尤其在发展中国家。
印度Bt棉2002年引入,连年种植面积快速增加,至2008年达760万hm2,产量翻番,曾经是全球棉花产量很低的国家,现已成为棉花出口国。
棉花转基因研究进展

棉花转基因研究进展Ξ刘冬青(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就棉花转Bt 基因、Bt +CPTI 双价基因、抗除草剂基因及品质改良基因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关键词:棉花;转基因;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Q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581(2003)02-0039-04自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烟草问世以来[1],抗虫、抗除草剂、抗病、抗逆及品质改良等转基因作物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很大进展。
据统计,至今全球转基因成功的植物已有35科120种植物[2],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170万hm 2猛增至2001年的5260万hm 2[3]。
在转基因棉花方面,国内外已先后育成抗虫、抗除草剂、品质改良等转基因棉花,2000年世界转基因棉花的种植面积高达530万hm 2[4]。
我国转基因棉花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目前已取得了显著进展。
国内有关转基因棉花的报道多侧重于转Bt 基因抗虫棉,而转其他基因的报道相对较少。
现就棉花转基因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 转Bt 基因抗虫棉1.1 转Bt 基因抗虫棉的抗虫机理1901年日本从病丝蚕幼虫中首次分离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giensis )(简称Bt )基因。
利用生物技术将Bt 基因导入棉花植株后,外源Bt 基因可在棉花的每个细胞中合成一种叫做σ—内毒素的伴孢晶体,该晶体是一种蛋白晶体,完整的伴孢晶体并无毒性,但当被鳞翅目等敏感昆虫的幼虫吞食后,在其肠道碱性条件下,伴孢晶体能水解成毒性肽,并很快发生毒性。
当棉铃虫幼虫取食含有此蛋白的棉花组织后,会引起棉铃虫口腔和肠道麻痹,体液酸度失调,取食停止或减少,进而中肠系统迅速溃烂,肠壁细胞渐渐萎缩而导致中毒死亡或发育不良[5,6]。
1.2 转Bt 基因抗虫棉的研究与应用1987年,美国Agracetus 公司首次成功获得转Bt 基因的棉花植株,当时转Bt 基因棉的毒蛋白毒性较低,没有实际生产价值。
新疆转基因抗虫棉研究现状与建议

仅 能使 棉 花 自身 产 生 抗 ( 杀 死 ) 或 害虫 的 物 质 , 高 提 自身 防 御 机 制 , 且 能 减 少 化 学 农 药 的 使 用 , 少 而 减
环境 污染 和 农 药 残 留 , 因而 世 界 各 国都 十 分 重 视 将 外 源抗 虫 基 因 导人 棉 花 的研 究 、 开发 与利 用 。 自 9 0 年 代 中 期 , 疆 开 始 进 行 转 基 因 抗 虫 棉 品 种 的 选 新 育 , 取 得 了显 著 成 效 。 并
1转基 因抗 虫棉 研 究进 展
目前 , 转 基 因 抗 虫 棉 培 育 中 , 常 用 的 外 源 在 最 抗 虫 基 因有 苏 云金 芽 孢 杆 菌毒 素 蛋 白基 因 ( 称 B 简 t 基 因 ) 蛋 白 酶 抑 制 基 因 、 粉 酶 抑 制 基 因 、 源 凝 、 淀 外 集 素 基 因 、 丁质 酶 基 因 、 毒 素基 因 、 蛛 毒 素 基 几 蝎 蜘 因等 。 在 , t 因和 豇豆 胰 蛋 白酶 抑制 基 因 ( 称 现 B 基 简 C TI 因 ) 经 分别 导 人 棉 花 中 , 获 得 抗 虫 性 强 p 基 已 并
覆 盖 了许 多重 要 害 虫 ,包括 鳞 翅 目、直 翅 目及鞘 翅
目等 。
性 、时 空性 等 问 题 ,提 出 了筛选 广 谱 性 抗 虫 基 因、 培 育 转 多基 因抗 虫 棉 、采用 特 异 启 动 子调 控 外 源抗 虫 基 因在 棉株 体 内的 高效 表 达 、培 育 多种 类 型 的单
8 或 基 本 不 用 药 。 棉单 产 与 当 地 推 广 的 品 种 0 皮
不 相 上 下 , 其 在 棉 铃 虫 发 生 较 重 的 年 份 和 地 区皮 尤 棉 花 是 新疆 重要 经 济 支 柱及 优 势 产 业 , 年 来 近 由于气 候 条 件 和生 态 环境 的变 化 、 虫 抗 药 性 的增 害 强 , 虫 危 害 尤 其 是 棉 铃 虫 的 为 害 日趋 严 重 , 此 棉 对
我国第二代转基因棉花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

。
比一般棉花品种提高2 %以上 , 0 在高产 、 优质品
种培 育方 面具有 非常 大 的应 用潜 力 。
徐 卫林说 , 获得 20年 度 国家科 技 进步 一等 09 奖 的“ 高效 短流程 嵌入 式 复合 纺纱技 术 ”可 以纺 , 出 “ 细 的纱 ” 而 “ 洁 纺 ” 以 纺 出 “ 好 的 更 , 柔 可 更
TRENDS 0F S I C ENCE AND ECHNOL0GY T
帝人于2 1年初在美国北方建立复合材 02 我 国第 二 代转 基 因棉 花研 究 居 国 际领 先 该协议 ,
水 平
从转基 因生物新 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棉花项 目 执行专家组会议上得到的消息 , 我国第二代转 基因棉花研究总体跃居世界领先水平 , 并拥有国 际发明专利等 自主知识产权 。 这是我 国继转基因 抗虫棉之后 , 在这一高科技领域取得的又一项标
湖北省“ 柔洁纺” 技术领 跑国际
武汉纺织大学与襄阳际华34 公司6 52 年合作
结硕果 “ 普适 性柔 顺光 洁纺 纱 技术及 其应 用 ”简 ( 称 “ 洁纺 ”项 目, 柔 ) 已于2 1年 2 0 2 月底 通 过 中 国纺
织工业联合会鉴定。 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领衔的
专家组 一致 评定 ,柔 洁纺 ”属 重大 原创 技术 , “ 达
虫棉 品系杂交 、 分子聚合技术培育而成 , 该棉花
材料 纤 维长 度 为3 .毫米 , 到优 质 棉标 准 。由 25 达 中国农 业 科学 院棉 花研 究 所 与 复旦 大 学 合作 完 成 的优质 大铃转 R M 因棉 花种 质新 材料 , R 基 单铃 重可 达75 , .克 显著 高 于一 般棉 花 品种 , 结 铃性 其
棉花抗虫育种

单价抗虫棉培育
我国抗虫棉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谢道昕等首 次报道将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晶体蛋白导入棉花获得 转基因植株。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郭三堆等于1992年人工 合成了GFMcrglA-cryBt基因。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 后世界上第二个拥有Bt基因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 1993年中国农科院与合作单位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农 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轰击法转基因技术将Bt基因导入 我国主栽品种中棉12、泗棉3号和晋棉7号,获得了我 国第一代转Bt基因抗虫棉。 1998年晋棉26号(GK95-1)、国抗棉1号和国抗棉2 号分别通过了山西省、安徽省和山东省审定。
1.棉花抗虫的机制 棉花抗虫机制主要包括生化抗虫、形态抗虫。 无蜜腺 光滑性 多毛 鸡脚叶 生化抗虫 窄卷苞叶 红叶 铃壳厚度 铃壁组织增生 棉酚 类黄酮化合物 渗透压 无机盐
形态抗虫
2.作物抗病虫育种的途径 • 2.1加强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 加强抗病虫的棉花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 创新、评价和利用工作,鉴定筛选急需的 抗性基因,通过外源基因导入创造新型抗 源材料,是棉花抗病虫育种的基础工作和 重点工作。
• 2.2常规育种 • 常规育种包括:引种、选择育种法、杂 交育种法、回交转育法、远缘杂交、诱 变育种。 • 通过各育种途径将抗虫与高产、优质性 状结合起来,培育出优良的抗虫品种或 杂种棉。
• 2.3生物技术育种: • 转基因抗虫育种、基因工程抗病育种。 •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修饰微生物本身基因 以提高其对病虫的感染力,或与异源病毒 重组以扩大其宿主范围,或将外源激素、 酶和毒素基因导入杆状病毒基因组以增强 其致病作用;
棉铃虫
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式
培育抗虫品种棉花虫的重要意义: 培育抗虫品种棉花虫的重要意义:
转基因抗虫棉种子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供生产利用 。 产前 、 中、 产 产后 的一体 化 。转基 因抗虫 棉种子 是农业 拿 出一 部分进行 精量 高倍繁殖 . - 3 检 最基 本 的生产 资料 .也是 一种特 殊 的高 科技含量 的商 2 种子 加 工体 系 新 建或改 造原 有 的种子加 工 、
组装 、 合种子 加工能 力 , 整 制定 规范化 、 标准 化 品 .转基 因抗 虫棉种子产 业化是农 业产业 化 的重要 组 验设备 ,
维普资讯
转基 因抗 虫棉种子产业化 发展 的对策研究
杨 中旭 李秋 芝 杜 东英2 邓 国生1 高 东玉 尤 瑞 丽 侯桂 明1
(. 1山东省聊 城 市农科 院 2 2 0 ;. 昌府 区湖 西办 事处 2 2 0 ) 5 0 0 2东 500 农业科技 革命 的核 心是 “ 业生产 技术 的研究与 21 技术 创新 体 系 农 . 按 照上 游构 建 、 中游转化 和下 游
展 无 疑 意义 重 大
2 . 良种 繁 育体 系 2
夯 实 “ 一 车问 ” 第 .加强基 地 建
1 转 基 因抗 虫 棉 种 子 产 业 化 的 目标
设。 采取 农场或 “ 司+ 公 农户 ” 等方式 . 专业 化 、 规模 化繁
生产 育种家 种子 、 种和 良种 。 原 以提高 品种种性 、 生 农业产业 化经营是农 业劳 动分工高 度发达 基础上 育 、 为生产 提供高 质量种 源 。为 保持棉 种的种性 , 更高层次社会 协作 的经 营方式 .即 以各 参与 主体互 惠 产规模 , 超 繁 然 互利为准则 , 产业链条 达成农 工商有 机结合 . 按 产加销 可采 取对 决定 要 推广 的品种 采用 一次 “ 量” 殖 . 低湿种 子库 中多年贮存 , 年 每 整 体连动和综合 协 同经 营 农业产 业化 的实质 是农业 后放入 设备 良好 的低 温 、
抗虫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抗虫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摘要:抗虫棉是一种通过基因改良技术进行改良的棉花品种,具有抵抗害虫和减少农药使用的特点。
本文通过对抗虫棉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抗虫棉的潜力和发展前景。
引言近年来,害虫对棉花的危害逐渐增加,农民为了保护棉花作物不得不大量使用农药,这不仅增加了农作物生产成本,还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抗虫棉应运而生。
一、抗虫棉的发展现状1. 技术成熟度目前,抗虫棉的技术成熟度相对较高,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基因改良,科学家们成功地将一些天然的抗虫基因导入到棉花中,从而使其具有了抗虫的能力。
2. 抗虫效果抗虫棉相较于传统棉花在抵抗害虫方面表现出色。
研究表明,抗虫棉能够有效抵抗哺乳害虫、钻孔害虫和啮蚀害虫等各种有害昆虫,同时减少了农民对农药的依赖,降低了环境污染的风险。
3. 经济效益抗虫棉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由于抗虫棉具有较高的产量和质量稳定性,农民在种植抗虫棉时能够减少对农药的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
同时,抗虫棉的抗虫能力使得棉花产量更加稳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二、抗虫棉的未来趋势分析1. 技术改进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进步,将有更多的抗虫基因导入到棉花中。
科学家们将致力于开发更多种类的抗虫棉,并提高其抗虫效果。
此外,还将注重提高抗虫棉的耐逆性和农业适应性,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下的种植。
2. 可持续发展抗虫棉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抗虫棉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农产品,将得到更多的推广和应用。
此外,抗虫棉还可以减少对土壤质量的损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国际合作抗虫棉的发展需要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抗虫棉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经验,加强合作可以促进抗虫棉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还需要加强相关的技术规范和监管,确保抗虫棉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转Bt基因抗虫棉后期病虫发生新特点及防治技术

转Bt基因抗虫棉后期病虫发生新特点及防治技术摘要介绍了转Bt基因抗虫棉后期病虫发生的新特点及防治技术。
关键词转Bt基因抗虫棉;特点;防治大丰市是江苏沿海主要产棉区,棉花种植历史长,植棉水平高,常年种植面积在1.5万hm2左右。
为了扼制棉铃虫的肆虐,20世纪末该市开始引进试种转Bt基因抗虫棉,由于其良好的抗虫性,以及简便的栽培手段和较好的丰产性,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但近年来逐步暴露出种植转Bt基因抗虫棉病虫发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给防治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此,笔者对近年来转Bt基因抗虫棉后期病虫发生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对后期病虫防治技术提出了意见。
1Bt抗虫棉后期病虫发生特点1.1棉盲蝽上升为棉花后期的重点防控对象大面积种植转Bt基因抗虫棉后,棉盲蝽已急剧上升为棉田第一大害虫。
2001~2007年有5年棉盲蝽达偏重以上发生水平,后期重发田百株残虫数在100头以上,小铃被害率高达40%,对产量影响明显。
其原因是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后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发生程度急剧下降,棉田内针对棉铃虫用药量大幅度降低,从而对棉盲蝽的兼治效果削弱;寄主增多,食源充足。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盲蝽喜食作物如苜蓿、棉花、蔬菜、果树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为棉盲蝽提供了充足的食源和越冬场所;忽视对棉田外寄主的治,导致虫源增殖系数高。
1.2棉铃虫、玉米螟、红铃虫等鳞翅目害虫为害明显减轻四代棉铃虫、三代玉米螟过去一直是大丰市棉花后期主要害虫,发生期从8月中下旬持续到9月上中旬,此时正值棉花结铃期,为害性极大,造成棉花蛀杆、蛀铃,盖顶桃很难安全成铃,以1997年为例,四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1758.7粒,百株蛾量4550头,高峰期百株虫230头,铃害率24.5%;玉米螟百株卵量20.2块,蛀杆率5.3%,铃害率8.2%,仅这2种害虫对棉花的为害,平均每株棉花有3.2个棉铃被蛀食。
2000年以来,转基因抗虫棉在大丰市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对控制后期棉铃虫、玉米螟等鳞翅目害虫的作用十分明显,红铃虫几乎绝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基因抗虫棉研究现状与展望摘要;棉花生长周期长、虫害多,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
据统计,在转基因抗虫棉商品化之前,全球每年用于防治棉花虫害的费用高达20亿美元,约占所有农作物防虫费用的四分之一。
[1]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棉铃虫不仅费用高,且已引发了棉虫的抗药性,同时化学杀虫剂的过量使用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而转基因植物所产生的杀虫蛋白主要是通过抑制害虫消化等生理功能而达到抗虫的目的。
关键词:转基因抗虫棉花研究进展棉花生长周期长、虫害多,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
据统计,在转基因抗虫棉商品化之前,全球每年用于防治棉花虫害的费用高达20亿美元,约占所有农作物防虫费用的四分之一。
[1]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棉铃虫不仅费用高,且已引发了棉虫的抗药性,同时化学杀虫剂的过量使用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而转基因植物所产生的杀虫蛋白主要是通过抑制害虫消化等生理功能而达到抗虫的目的。
然而,随着转基因抗虫棉在世界范围的发展,也不断涌现出一些问题,如棉花质量问题,抗虫性持久问题,对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等。
1、抗虫基因分离与转基因棉花植株获得用于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研究的基因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基因均可用于转基因抗虫基因抗虫棉的培育,而应根据棉花自身受害虫的危害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那些对棉花害虫具有较强杀伤作用的基因。
综观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目前已用于或正在用于转基因抗虫棉培育的基因主要有以下几类:1.1 苏云金芽孢杆菌素蛋白基因(Bt基因) Bt制剂作为一种生物杀虫剂在农业上应用已有30余年的历史,虽然它具有专一性强、效果好、对人畜安全等优点,但在自然界被阳光钝化、雨水冲淋,从而限制了其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
1.2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植物蛋白酶抑制剂是自然界含量最为丰富的蛋白种类之一,它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各种组织及器官中,其中以种子与块茎中的含量最高,可达总蛋白含量的1%-30%。
蛋白酶抑制剂的种类很多而且自身特点较多。
首先,从杀虫机理上看,其基因产物作用于昆虫消化酶的活性中心,这是酶的最保守部位,突变的可能性很小,基本上可以排除害虫通过突变产生抗性的可能;其次,蛋白酶抑制剂的抗虫谱广泛;另外,蛋白酶抑制剂来源于植物自身,对人畜无害。
但是蛋白酶抑制剂基因要想达到理想的抗虫效果,就必须要求转基因植物蛋白酶抑制剂的表达量远远高于转Bt基因植株的表达量,这也给抗虫基因工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1.3外源凝集素基因外源凝集素是一组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中的蛋白质成分,在储藏器官和繁殖器官中的含量尤其丰富。
1.4其它抗虫基因的研究及利用除上面所讲述的几种抗虫基因外,人们还在不断探索新的抗虫基因,以便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抗虫转基因作物。
1.5不同基因抗虫性的比较在目前转化植物成功获得转基因抗虫植物的多种基因中,Bt抗虫基因是使用最广泛也是最有效的基因,因而到目前为止在生产上使用的转基因抗虫植物大多是转Bt抗虫基因植物,这是因为Bt基因表达产生的δ-内毒素对棉铃虫等多种害虫具有很强的毒杀作用,再加上经过人们的不断修饰和改造现已能使该基因在植物体内达到高水平的表达。
2.抗虫基因的转化方法2.1 农杆菌质粒介导法土壤农杆菌是一种能侵染多种双子叶植物的细菌,它体内含有一些很大的质粒,统称Ti质粒。
在Ti质粒上有一段DNA,称为T-DNA,土壤农杆菌有二个种:根癌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
它们均能向植物细胞转移其质粒上的一段DNA即T-DNA,T-DNA上含有一些致瘤基因。
使被侵染的植物产生肿瘤。
即冠瘿瘤。
T-DNA可整合到植物细胞核基因组中,并能稳定遗传。
农杆菌质粒介导法的优点在于可靠性强、效率高,但只有外植体能再生的职子叶植物才能采用。
2.2 花粉管途径导入法这是由周光宇最先提出并设计的技术一外源DNA直接导人受体的花糟管途径导人法,即在植物白花受精一段时间后,把DNA注入受体花器,使其沿花粉管通道进入胚囊,从而转化受精细胞或早期胚细胞。
其优点是:简便易行,避免了植物再生的困难,对数量性状的转化较为有效;不足是:导人重复数大,转化机理尚未完全明了,转化体检测存在一定困难。
2.3 粒子轰击法粒子轰击法,又称基因枪法。
该方法的受体不受植物种类、器官等限制,特别用于农杆菌不能感染的单子叶植物,但可靠性较差、转化频率较低。
2.4其它转化技术用于植物转基因工程的转化技术通常还有PEG介导转化法、电穿孔法、病毒介导转化法、超声波法、微注射法、脂质体法等,这些方法各有千秋,但很少用于棉花抗虫基因工程研究。
3、转基因抗虫棉目前存在的问题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虫性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以此为基础的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和推广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目前的转基因抗虫棉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3.1转基因抗虫棉的产量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培育出的转基因抗虫棉的产量与常规优良品种相比较显得偏低。
3.2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虫范围有待拓宽据统计为害棉花的害虫大约有几十种,而目前种植的转基因抗虫棉仅只对棉铃虫等少数害虫具有毒杀作用。
3.3 害虫对转基因抗虫棉的抗性问题这是人们最为担心的问题,已有实验证明棉铃虫对Bt棉的忍耐性比先前提高了十余倍,若任其发展大约需要80年的时间,棉铃虫就有可能对现在种植的转基因抗虫棉产生抗性。
因此应尽早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以寻求阻止或延缓产生抗性的对策和措施。
4、转基因抗虫棉研究发展趋势4.1采用复合育种技术提高转基因抗虫棉的产量和品质4.2转基因抗虫棉的杂种优势利用以抗虫棉为亲本,利用棉花的杂种优势,培育高产优质的抗虫杂交棉新品种,在现阶段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转基因抗虫棉产量偏低等方面的问题。
4.3筛选新的抗虫基因,培育新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4.4复合抗性品种的培育4.5重视外源与内源抗虫系统间的协调性,加强现代基因工程与传统抗虫育种相结合4.6加强转基因抗虫棉栽培管理配套技术的研究4.7加强转基因抗虫棉田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工参考文献:1.闫新甫主编.转基因植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94-299.2.何团结.我国棉花转基因目标性状研究进展及其利用[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7(6):20-24.3.高非.我国转基因棉花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测试,2009,35(6):106-109.4.郭三堆,倪万雄,徐琼芳.编码杀虫蛋白质融合基因和表达载体及应用.1995.(中国专利)专利号:ZL995119563.8,C12N15/32.5.祝水金,季道藩.棉花抗虫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进展,1996,16(1):36-39.许键,罗淑萍,喻梅辉.抗虫棉的基因工程研究及其策略[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1997,20(2):16-21.6.刘春明,朱祯,周兆斓等.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与表达[J].生物工程学报,1993,9:156-160.7.李燕娥,朱祯,陈志贤,等.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转基因棉花的获得[J].棉花学报,1998,10(5):237-243.8.陈宛新,王伟,吴茜,等.修饰的cpti基因在转基因棉花后代中的表达及其抗虫性分析[J].高技术通讯,2002,12(6):21-25.9.秦永华,乔志新,刘进元.转基因技术在棉花育种上的应用[J].棉花学报,2007,19(6):482 488.10.张宝红.美国棉花基因工程育种[J].世界农业,1994,9:23-25.11.李燕娥,朱祯,上官小霞,等.棉花转凝集素基因的研究进展[J].中国棉花,2004,31(6):5-6.12.肖松华,刘剑光,吴巧娟,等.转外源凝集素基因棉花对棉蚜的抗性鉴定[J].棉花学报,2005,17(2):72-78.13.David等(199414.戴小枫,郭予元.我国棉花品种(系)抗虫性的鉴定、选育与应用[J].植物保护学报,1997,24(2):179-186.15.王信达.抗虫棉的研究和应用[J].新疆农业科技,1998,(6):5-6.]16.俞志华.棉花抗虫基因工程[J].作物杂志,1999(3):1-4.17.郭三堆,崔洪志.中国抗虫棉GFM Cry1A杀虫基因的合成及表达载体的构建[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0,2(2):21-26.18.贾士荣,王志兴.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J].19.莽克强主编,农业生物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85-115.20.Horsch R. B.,Fry Z. E. and Hoffman N. L.,et al. A simple and general methodfor transferring genes into plants. Sicence,1985,217:1229-1231.21.陈志贤,Danny J. L.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移tfda基因获得可遗传的抗2,4-D棉株[J].中国农业科学,1994,27(2):31-37.22.李燕娥,朱桢,陈志贤,等.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转基因棉花的获得[J].棉花学报, 1998,10(5):237-243.23.张宝龙,倪万潮,张天真,等.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抗虫棉外源基因的整合方式[J].江苏农业学报,2004,20(3):144-148.24.郭三堆,崔洪志,夏兰芹,等.双价抗虫转基因棉花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9,32(3):1-7.25.王伟,朱桢,高越峰,等.双价抗虫基因陆地棉转化植株的获得[J].植物学报,1999,41(4):384-388.26.刘志,郭旺珍,朱协飞,等.转Bt+GNA双价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抗性的遗传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3,11(4):388-393.27.郭洪年,吴家和,陈晓英,等.转Cry+Ac活性杀虫蛋白及慈姑蛋白酶抑制剂B基因的棉花[J].植物学报,2003,45(1):108-113.28.张志云,张虎生,孙毅,等.双价抗虫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J].西北植物学报,2004,8(24):1402-1408.29.李燕娥,朱祯,上官小霞,等.棉花转凝集素基因的研究进展[J].中国棉花,2004,31(6):5-6.30.郭三堆,崔洪志,徐琼芳,等.两种编码杀虫蛋白质基因和双价融合表达载体及其应用[P].2001,中国专利号:ZL98102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