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的中医诊治
足跟痛的治疗方式

足跟痛的治疗方式
足跟痛在老年人中是非常常见的足部疾病,虽然足跟痛与其他病症一样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但是异常的疼痛也令患者非常的痛苦,并且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活动范围,给行动带来了极大不便。
从中医的角度分析,足跟痛属骨痹的一种,多因肝肾阴虚,感受寒邪致。
可用一些消炎、镇痛、活血化瘀、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的中医治疗,京珠堂足跟痛贴可以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镇痛,安全,经济,快速解除足跟病痛。
可以自行治疗1:将郁金香、元胡加水约1500毫升,浸泡一小时候煎煮,沸后十五分钟左右,连药带渣到入盆内,先将患处置于热气上熏蒸,待温度适中不烫时,开始浸洗。
拿揉,提捏小腿肚及跟腱。
用拇指和其他四指对合用力上下反复拿捏小腿肚和跟腱。
用拇指和食指对捏并按揉踝尖后跟腱前的内外凹陷处。
足跟痛的中药治疗方法

足跟痛的中药治疗方法
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疼痛症状,通常发生在足跟部位,给
患者带来不适和影响日常生活。
中医药对于足跟痛的治疗有着丰富
的经验和方法,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药治疗方法。
首先,足跟痛的中药治疗方法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如果是由于湿热引起的足跟痛,可以选用清热利湿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茯苓等,这些药物可以清热解毒,利尿
排湿,有助于缓解足跟痛的症状。
其次,对于气滞血瘀引起的足跟痛,可以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
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川芎、当归、赤芍等,这些药物可以活血
化瘀,舒筋活络,有助于改善足跟痛的症状。
另外,对于肝肾不足引起的足跟痛,可以选用补肝肾、益气活
血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枸杞子、巴戟天、熟地黄等,这
些药物可以滋补肝肾,益气活血,有助于缓解足跟痛的症状。
除了中药治疗,足跟痛患者还可以通过中医推拿、针灸等方式
进行治疗。
中医推拿可以通过调理经络、舒筋活络,有助于改善足
跟痛的症状。
针灸则可以通过调理气血、舒筋活络,有助于缓解足跟痛的症状。
总之,足跟痛的中药治疗方法是多方面的,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患者在接受中药治疗时,应该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希望足跟痛的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拾健康的生活。
手脚疼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一、概述手脚疼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寒湿侵袭、气血瘀滞、肝肾亏损等。
中医认为,手脚疼属于“痹证”范畴,治疗原则以辨证施治为主。
本文将从中医辨证的角度,探讨手脚疼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辨证1. 寒湿侵袭症状:手脚疼痛,遇寒加重,得温则减,关节肿胀,活动受限,舌苔白腻,脉沉弦。
2. 气血瘀滞症状:手脚疼痛,固定不移,夜间加重,局部皮肤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3. 肝肾亏损症状:手脚疼痛,酸软无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1. 寒湿侵袭(1)内治法方剂:羌活胜湿汤加减组成:羌活、独活、防己、苍术、白术、茯苓、甘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2)外治法方剂:寒湿痹痛膏组成:羌活、独活、川芎、当归、红花、没药、乳香。
用法:将膏药贴于疼痛部位,每日更换1次。
2. 气血瘀滞(1)内治法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减组成: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牛膝、柴胡、枳壳、甘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2)外治法方剂:活血通络膏组成:红花、川芎、当归、乳香、没药、冰片。
用法:将膏药贴于疼痛部位,每日更换1次。
3. 肝肾亏损(1)内治法方剂:肝肾养血汤加减组成:熟地黄、当归、枸杞子、菟丝子、牛膝、杜仲、桑寄生、甘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2)外治法方剂:肝肾养血膏组成:鹿角胶、龟板胶、当归、川芎、白芍、枸杞子、甘草。
用法:将膏药贴于疼痛部位,每日更换1次。
四、注意事项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2.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3. 饮食宜清淡,多吃富含钙、磷、镁等矿物质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坚果等。
4.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5. 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总结手脚疼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中医辨证治疗可根据病因、病机进行针对性治疗。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调整生活方式,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则,综合运用内治法、外治法等方法,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中医医案——足跟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经络辨证络穴治疗足跟痛病案:李某,女,53岁,2015年4月15日。
主诉:左足跟底部疼痛半年余,加重1周。
病史:半年前自觉左足跟底部疼痛,时发时止,疼痛尚可忍受。
近一周疼痛加重,痛如针刺,坐卧时痛轻,行走、站立时疼痛即作,不能忍耐,行动困难,跟骨部X线片示骨质增生不明显,口服西药止痛剂治疗,效果不佳。
初诊:左足跟底部皮色正常,无肿胀,压痛不明显,局部喜揉按。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缓。
西医诊断:跟痛症中医诊断:足跟痹辨证审机:先天禀赋不足,强力劳动损及筋骨,足跟失养。
治法:补肾益精,舒筋活络。
取穴:大钟。
嘱患者放松,针刺入穴位1.0-1.5寸深,行强刺激手法提插捻转3-5min,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最大量为度,使针感直达足跟部。
留针过程中采用飞法,每10min行针一次,共留针30min。
一诊而痊愈。
按语本案治疗以经络辨证为原则,根据经络之循行与疾病发生部位之间的关系进行选穴,独取足少阴肾经络穴大钟穴治疗。
由《灵枢·经脉》:“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
”可知,足少阴肾经络脉循行从其络穴发出后当内踝后绕行足跟部,故本病归属足少阴肾经络脉之病变,取之络穴治之,是其理也。
本医案摘自《黑龙江省名中医医案精选》,P261,孙申田医案。
孙申田,1939年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针灸学科创始人之一。
国家第一、二、三、四、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首批名中医首届“黑龙江省名中医”,全国优秀教师。
曾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黑龙江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中医学会神经病学会主任委员、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东北经络研究会常务理事。
足跟痛中医如何治

足跟痛中医如何治
中医认为足跟痛,多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跟腱、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主要因受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便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
中药膏涂抹于足跟肌表刺激神经末梢,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之目的。
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病。
以足跟肿胀、麻木疼痛、局部压痛、行走困难为特征。
足跟痛又称跟骨骨刺或跟骨骨质增生。
在中医学属于“骨痹”范畴,发病原因多与老年肾亏劳损,外伤和感受寒湿有关。
为治疗日久或初起之足跟痛,选择众多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软坚消肿、活血镇痛的乐修足跟痛膏外敷和浸泡足部,不损伤皮肤、无毒副反应。
足跟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足跟痛的中医治疗方法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的底足疾病,也称为足底筋膜炎。
中医认为,足跟痛是由于筋膜粘连、气血瘀滞、寒湿阻滞等原因造成的。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中医治疗足跟痛的方法。
1. 针灸疗法:针灸是一种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对于足跟痛也有良好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太冲等,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舒缓足底筋膜的炎症反应,促进气血运行,从而缓解疼痛。
2. 中药熏洗:中药熏洗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可以通过熏蒸足部来减轻疼痛。
常用的中药有艾叶、防风、柴胡等,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药物配方,然后将药材煮沸后,用热气熏蒸足部。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筋膜炎症,缓解疼痛。
3. 足浴疗法:足浴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可以通过热水浸泡足部来舒缓筋膜炎症。
在足浴水中可以加入一些草药,如艾叶、薄荷等,这样可以起到舒筋活络的作用,减轻疼痛。
4. 中药内服:中药内服是中医治疗足跟痛的常见方法,可以通过调理身体内部的气血状况来改善足底筋膜的炎症状况。
常用的中药有活血化瘀的川芎、桃仁,舒筋活络的防风、柴胡等。
需要根据具体的症状和体质来选择合适的中药,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5.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也是中医治疗足跟痛的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按摩足底的特定穴位,可以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炎症状况,舒缓疼痛。
在进行推拿按摩时,可以用一些活血化瘀的药油来辅助治疗,如红花油、七叶皮油等。
除了上述中医治疗方法外,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 适当休息:足跟痛患者需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使用足部,给予充分的休息时间,可以缓解疼痛。
2. 热敷:病人可以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进行热敷,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缓解炎症。
3. 改善生活方式:患者应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走路或者站立工作,穿舒适合脚的鞋子,如软底鞋、减震鞋等。
4. 运动治疗:一些适当的运动也可以帮助缓解足跟疼痛,如瑜伽、太极拳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负重跑步等。
5. 调整饮食:建议患者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和熏烤油腻食物的摄入,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蔬菜水果,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和康复能力。
足跟痛的病因及治疗

足跟痛的病因及治疗病因足跟痛多为足跟部软组织损伤引起或骨质增生所致。
中医认为,足跟与肾关系密切。
足跟部疼痛多由肾虚或感受寒湿所致,属中医“骨痹”范畴。
老年人多半肝肾亏虚,经脉失于濡养,故较易罹患本病。
现代医学认为,足跟痛大多由于跖筋膜劳损引起。
跖筋膜即跖腱膜,是足底的深筋膜,位于足底部,附着后跟骨结节上。
其中央部分坚强,内、外侧部分薄弱,有保护足底肌肉、肌腱,协助活动,保护足底关节,支持足弓的作用,同时又是足底某些内在肌的起点。
如活动过多,局部挫伤,负重行走,长途跋涉等,均可引起跖筋膜劳损。
此外,跟骨结节退变钙化、骨刺形成,亦可导致纤维脂肪垫炎、跟下滑囊炎而形成典型的足跟痛。
治疗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应用针刺配合中药熏洗治疗本病,疗效甚好。
针灸治疗主穴:足痛六平穴(跟腱、女膝、失眠、肾根、照海、申脉)位置与刺灸法:跟腱:昆仑穴与太溪穴连线上跟腱之中点,左右各1穴。
直刺0.8~1寸;可灸。
女膝:足后跟正中线,跟骨中点,左右各1穴。
直刺1~2分;可灸。
失眠:足跖后跟部正中点,左右各1穴。
直刺1~3分;可灸。
肾根:足跟正中前缘,卷足时,在足心后三分之一取穴,左右各1穴。
直刺0.5~0.8寸;可灸。
中药熏洗管氏骨痛灵洗方紫丹参30g、补骨脂15g、骨碎补20g、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麻黄15g、桂枝15g、牛膝15g、木瓜15g等管氏经验方。
上药碾碎装人纱布袋内,加白酒10毫升,精醋20毫升、水煎熏洗足跟,每日2次,每次30分。
在治疗期间,宜穿宽大的厚底鞋,鞋内放置海绵厚垫,以减少跖筋膜张力。
多数患者可望在2-3周内好转或痊愈。
足跟痛(中医)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足跟痛(中医)的症状及治疗方法什么是足跟痛(中医)?足跟痛是指足跟部疼痛,不红不肿,不能久立多走,甚则站立艰难而育。
本症是一种常见的自觉症状,多因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足跟局部筋骨失于荣养或风湿痹阻,外伤所致。
足跟痛有时与足痛或其它关节痛并见,本条主要讨论以足跟痛为突出表现者。
足跟痛(中医)怎么引起?足跟痛(中医)发病原因?多因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足跟局部筋骨失于荣养或风湿痹阻,外伤所致。
足跟属足少阴肾经所主,故本症多由肝肾虚亏。
复感风湿、瘀血内阻者所致。
足跟痛(中医)诊断标准&足跟痛(中医)做哪些检查?常见证候气血亏虚足跟痛:足跟疼痛,历时久渐,皮不红肿,日间活动痛缓,入夜疼痛加重,神疲肢倦,面色苍白,畏风自汗,舌质淡,脉细弱。
肝肾亏虚足跟痛:足跟疼痛,不耐久立,局部皮不红肿,腰膝痠软。
头晕耳鸣,两眼昏花,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或舌质红。
脉细数。
风寒湿阻足跟痛:足跟疼痛,同时伴足部或其它关节疼痛,局部肿胀。
下肢困重,遇阴雨寒冷天加重,舌苔薄白,脉满缓。
外伤所致足跟痛:有外伤史。
局部时有红肺,以刺痛为主,拒按。
行走时加重。
鉴别分析气血亏虚足跟痛与肝肾亏虚足跟痛。
两者均为虚证,前者由久病或大病之后,或失血之后,气血亏虚,血虚不荣所致:后者则由强力劳损筋骨或纵欲无度,肝肾不足,骨髓失养所致。
前者足跟痛,历时久渐,并有气血亏虚表现,如神疲肢倦,面色苍白,畏风自汗,舌质淡,脉细弱:后者足跟痛而不耐久立,并肝肾虚损症状,如腰膝痠软,头晕眼花,耳鸣。
阴虚者舌质红,脉细数:阳虚者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气血亏虚足跟痛宜益气养血,方用十全大补汤;肝肾不足足跟痛治宜滋补肝肾,偏阴虚者,方用左归丸,偏阳虚者,方用右归丸。
风寒湿阻足跟痛:常由风寒与湿合而致病,即成为风寒湿痹足跟痛,如(素问·痹论)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足跟在下,寒湿易侵,故寒湿足跟痛多见,以足跟肿胀痠痛,遇阴雨加重,下肢困重为特点,可伴其它部位关节疼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证的诊疗
• 西医学的炎症、骨折、 肿瘤与实证关系密切、
• 诊断的关键是舌脉象和 症状。
• 处方:宣痹汤。 • 药物:薏苡仁、萆薢、
赤小豆预防
• 补充维生素B6,可帮助钙质吸收和预防骨刺的 形成。
• 补充维生素C。 • 多食含钙的食物。 • 多食含镁的食物,如蔬菜、谷类、肉类、豆类
及豆制品。 • 肾虚者多吃黑豆、怀牛膝、杜仲、枸杞、冬虫
。 • 瘀血痰湿证:薏苡仁、赤小豆、土茯苓、黑木
耳。
一张常用的食疗处方
• 黑豆30克,补骨脂 5克,骨碎补5克, 猪龙骨半斤,电子 慢锅炖3小时,加 盐适量。每周2次 。
• 适用于肝肾不足、 湿阻经络的足跟痛 。
小结
跟痛症是一种困扰劳动人民和骨科医生的常见病。在治疗上我们 不能千篇一律靠应用镇痛药物来应付,应根据患者疼痛的部位、症状 和必要的辅助检查明确病因,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治疗来为患者服务。
• 足底筋膜松解术
25
跟腱炎/跟骨周围滑囊炎
保守治疗 • 休息 • 止痛(非甾体药物、禁止局部封闭治疗) • 康复训练(免负重跟腱伸展训练) • 穿戴适当的鞋具(不穿过紧、鞋底过硬的鞋) • 应用矫形支具(足跟抬高型)
手术治疗 • 跟骨结节切除术
26
踝管综合症
• 止痛(非甾体药物) • 足踝矫形器 • 手术治疗(松解)
14
疼痛部位
足跟底面 • 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tis) • 足底筋膜破裂( Plantar fascia rupture) • 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Heel pad atrophy)
15
疼痛部位
定位不一定 • 骨囊肿 (Bone cyst)或肿瘤 (Tumor) • 骨髓炎 (Osteomyelitis) • 骨折 (Fracture) • 跟骨高压症
16
足底筋膜炎型跟痛症诊断标准
• 晨起足跟痛、负重行走加重 • 无休息痛 • 跟骨足底面压痛、足趾过度背屈时疼痛加
重 • 无侧方挤压痛 • 伴或不伴跟骨底面骨刺。 • MRI见足底筋膜较腱侧增厚
17
跟骨高压症型跟痛症诊断标准
• 晨起足跟痛、负重行走不加重,随距离增 加缓解,抬高患肢可减轻疼痛
• 有休息痛,夜间可加重 • 足底无固定压痛点 • 侧方挤压痛 • 伴或不伴跟骨底面骨刺, X-Ray示骨小梁排
跟骨内瘀血
造血组织水肿
跟骨内高压
毛细血管增生 髓内无菌性炎症
跟痛症
9
病理学
• 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 足跟脂肪垫有防止足底皮肤滑动和吸收 震荡的作用。跟部受外伤或气候因素可 产生脂肪垫炎,老年人足跟脂肪垫常有 不同程度的萎缩变薄。
10
其它因素 • 跟骨骨折 • 跟骨肿瘤 • 跟骨骨髓炎 • 跟腱挛缩
跟腱炎 • 跟腱止点疼痛和压痛明显
跟骨滑囊炎或跟腱滑囊炎 • 跟骨结节后方软组织增厚 • 跟骨后侧面压痛明显
21
足跟脂肪垫炎诊断标准
• 压痛点在足跟负重区偏内侧 • 可触及皮下的脂肪纤维块,压痛明显
22
辅助检查
X-Ray • 检查跟骨骨刺、部位及骨小梁排列情况
MRI • 检查足踝软组织是否存在增厚、挛缩及炎
病理学
11
临床表现与诊断
12
疼痛部位
跟骨结节周围 • 跟腱炎(Achilles tendonitis) • 跟骨滑囊炎(Retroachilles bursitis) • 跟腱滑囊炎(Retrocalcaneal bursitis)
13
疼痛部位
足跟内侧面下方 • 踝管综合症(Tarsal tunnel syndrome) • 神经卡压或神经瘤(Neuroma)
27
神经卡压跟痛症
保守治疗 • 局部封闭
手术治疗 • 神经松解/切断术
28
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
• 局部理疗 • 镇痛药物(非甾体药物) • 矫形支具 • 跟骨脂肪垫炎症时不宜用局封治疗
29
其它治疗方法
跟骨钻孔减压术(跟骨外侧面穿刺减压) 局部理疗(中波、磁疗、中频电疗、激光 、冲击波、超声波) 中医疗法
• E-mail:2076110@
概述
跟痛症是一种较常见的足踝疾病,本病 与劳损与退变有密切关系。主诉足跟部 疼痛,常在站立及行走时症状加重。
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论, 多数学者认为其与劳损、骨质退行性变 化关系密切。 Woolnough等将跟痛症称为“网球跟” ,其发病机制与“网球肘”类似,属慢 性损伤。
3
病理学致病机制
• 机械性因素(跟骨骨刺) • 神经卡压因素 • 足跟内高压 • 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
4
病理学
机械性因素
跟骨骨刺
足底筋膜炎 跟腱炎
跟骨滑囊炎
跟腱滑囊炎
跟痛症
5
病理学
跟骨结节骨刺致病机制
6
病理学
神经卡压因素 • 局部软组织炎症 • 骨质增生
7
病理学
踝管综合症
8
病理学
足跟内高压
30
中医药诊疗
• 判断中医的证型,重点是虚实。 • 调整身体内环境,创造有利于足跟痛恢复
的身体内环境。
虚证的诊疗
• 肾主骨,足跟痛肾虚是 基础之一。这方面的病 机与西医学认为此病与 劳损、骨质退行性变化 关系密切类似。
• 诊断的关键是脉象和肾 虚的症状。
• 处方:壮腰健肾丸、独 活寄生汤。
• 药物:补骨脂、骨碎补 、杜仲、狗脊、怀牛膝 。
列紊乱或中断 • 跟骨内压大于2.67kPa
18
神经卡压型跟痛症诊断标准
• 慢性起病,足部过度活动后疼痛加重 • 有休息痛及夜间痛 • 沿神经走行扣击痛
19
踝管综合症诊断标准
• 青壮年多见 • 内踝后下部麻木或灼样痛,局部有压痛 • 足外翻及背屈时踝管区疼痛加重 • 肌电图检查可有阳性改变
20
跟骨结节周围炎症诊断标准
足跟痛的中医诊治
• 厦门大学医学院 • 王彦晖
自我简介
• 厦门大学医学院中医学教授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中医 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 会常委理事、厦门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委员会常务理
• 主要著作:《实用临床舌象图谱》,《观 舌养生》,《观舌识健康》,《中医湿病 学》,《湿病真传》,《湿病证治》,《 中医学》(全国教材)
症改变
ECT • 跟痛症患者常存在异常放射性浓聚,有研
究表明ECT对诊断跟痛症具有较高特异性 ,尤其对足底筋膜炎型跟痛症
23
药治物治疗疗
支具矫形 康复治疗 手术治疗
24
足底筋膜炎
保守治疗
• 止痛(非甾体药物,不主张局部封闭治疗 )
• 功能锻炼(伸展疗法) • 足部矫形支具
• 局部制动
手术治疗
• 跟骨底面骨刺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