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解析足跟痛疗法(详细)
脚跟疼的治疗方法

脚跟疼的治疗方法足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足跟处不红不肿,但行走时疼痛难忍。
中医认为,该病多与肝肾阴虚、痰湿、血热等因素有关,以下三类方法对治疗足跟痛疗效明显,且操作简单,患者不妨一试。
【外敷】1、取仙人掌适量,刮净两面的毛刺,切成两片,先将一片剖面敷于足跟疼痛部位,外用纱布绷带固定好,12小时后换另一片,连用1-2个月。
2、取没食子40克,皂角20克,共研细末,加米醋调成糊状,分成5份,每次取1份贴敷患处,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重者可连续用2-3剂。
3、足跟痛福舒膏精选白芷、川穹、伸筋草、红花、川乌、乳香、没药、肉桂、丹参、杜仲、制何首乌、桃仁、威灵仙、牛膝、冰片等六十余种中药做法:秀顺堂百年秘传之法,严谨炮制而成。
30贴为1疗程。
每天坚持外敷即可。
用法:保持肌肤清洁干燥直接外敷在患处,每贴可以使用一到两天4、取制川乌30克,研细末,加白酒调成糊状,晚上睡觉前用温水浴脚后,将药涂在疼痛处,用胶布固定,次日早晨去掉,5-7日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隔2-3日。
5、取苍耳子叶(新鲜)适量捣烂,每次取20-30克敷于患处,外用塑料薄膜包住,干后换药,不拘次数,如有小泡发生,应立即停敷,待伤好后继续贴敷。
一般5-7天为1个疗程,隔2-3日再行下1个疗程。
【药袋】1、取川芎45克,研成细末,分装在3个布袋里,每袋15克,将药袋放在鞋里,直接与患处接触,每次放1袋,3个药袋交替使用,换下的药袋晒干后可继续使用,1剂药可用5天。
2、取花椒、吴茱萸、五味子各10克,共研细末,将上药末装入2个布袋内,每次将1个布袋放入鞋内直接与患处接触,1剂可用5天。
3、取发丝少许,朱砂0.5克(研粉),混合一起用纱布缝包,踩于脚下患处,也可固定在袜底或鞋内,10天换药1次。
【熏浴】1、取黄豆根500克,洗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30分钟,水煎取汁,趁热先熏后浴患处30分钟左右,每日2次,1剂药可浴3次,一般3-6剂可愈。
足跟痛的中药治疗方法

足跟痛的中药治疗方法
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疼痛症状,通常发生在足跟部位,给
患者带来不适和影响日常生活。
中医药对于足跟痛的治疗有着丰富
的经验和方法,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药治疗方法。
首先,足跟痛的中药治疗方法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如果是由于湿热引起的足跟痛,可以选用清热利湿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茯苓等,这些药物可以清热解毒,利尿
排湿,有助于缓解足跟痛的症状。
其次,对于气滞血瘀引起的足跟痛,可以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
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川芎、当归、赤芍等,这些药物可以活血
化瘀,舒筋活络,有助于改善足跟痛的症状。
另外,对于肝肾不足引起的足跟痛,可以选用补肝肾、益气活
血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枸杞子、巴戟天、熟地黄等,这
些药物可以滋补肝肾,益气活血,有助于缓解足跟痛的症状。
除了中药治疗,足跟痛患者还可以通过中医推拿、针灸等方式
进行治疗。
中医推拿可以通过调理经络、舒筋活络,有助于改善足
跟痛的症状。
针灸则可以通过调理气血、舒筋活络,有助于缓解足跟痛的症状。
总之,足跟痛的中药治疗方法是多方面的,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患者在接受中药治疗时,应该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希望足跟痛的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拾健康的生活。
中医医案——足跟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经络辨证络穴治疗足跟痛病案:李某,女,53岁,2015年4月15日。
主诉:左足跟底部疼痛半年余,加重1周。
病史:半年前自觉左足跟底部疼痛,时发时止,疼痛尚可忍受。
近一周疼痛加重,痛如针刺,坐卧时痛轻,行走、站立时疼痛即作,不能忍耐,行动困难,跟骨部X线片示骨质增生不明显,口服西药止痛剂治疗,效果不佳。
初诊:左足跟底部皮色正常,无肿胀,压痛不明显,局部喜揉按。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缓。
西医诊断:跟痛症中医诊断:足跟痹辨证审机:先天禀赋不足,强力劳动损及筋骨,足跟失养。
治法:补肾益精,舒筋活络。
取穴:大钟。
嘱患者放松,针刺入穴位1.0-1.5寸深,行强刺激手法提插捻转3-5min,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最大量为度,使针感直达足跟部。
留针过程中采用飞法,每10min行针一次,共留针30min。
一诊而痊愈。
按语本案治疗以经络辨证为原则,根据经络之循行与疾病发生部位之间的关系进行选穴,独取足少阴肾经络穴大钟穴治疗。
由《灵枢·经脉》:“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
”可知,足少阴肾经络脉循行从其络穴发出后当内踝后绕行足跟部,故本病归属足少阴肾经络脉之病变,取之络穴治之,是其理也。
本医案摘自《黑龙江省名中医医案精选》,P261,孙申田医案。
孙申田,1939年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针灸学科创始人之一。
国家第一、二、三、四、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首批名中医首届“黑龙江省名中医”,全国优秀教师。
曾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黑龙江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中医学会神经病学会主任委员、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东北经络研究会常务理事。
足跟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足跟痛的中医治疗方法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的底足疾病,也称为足底筋膜炎。
中医认为,足跟痛是由于筋膜粘连、气血瘀滞、寒湿阻滞等原因造成的。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中医治疗足跟痛的方法。
1. 针灸疗法:针灸是一种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对于足跟痛也有良好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太冲等,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舒缓足底筋膜的炎症反应,促进气血运行,从而缓解疼痛。
2. 中药熏洗:中药熏洗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可以通过熏蒸足部来减轻疼痛。
常用的中药有艾叶、防风、柴胡等,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药物配方,然后将药材煮沸后,用热气熏蒸足部。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筋膜炎症,缓解疼痛。
3. 足浴疗法:足浴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可以通过热水浸泡足部来舒缓筋膜炎症。
在足浴水中可以加入一些草药,如艾叶、薄荷等,这样可以起到舒筋活络的作用,减轻疼痛。
4. 中药内服:中药内服是中医治疗足跟痛的常见方法,可以通过调理身体内部的气血状况来改善足底筋膜的炎症状况。
常用的中药有活血化瘀的川芎、桃仁,舒筋活络的防风、柴胡等。
需要根据具体的症状和体质来选择合适的中药,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5.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也是中医治疗足跟痛的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按摩足底的特定穴位,可以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炎症状况,舒缓疼痛。
在进行推拿按摩时,可以用一些活血化瘀的药油来辅助治疗,如红花油、七叶皮油等。
除了上述中医治疗方法外,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 适当休息:足跟痛患者需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使用足部,给予充分的休息时间,可以缓解疼痛。
2. 热敷:病人可以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进行热敷,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缓解炎症。
3. 改善生活方式:患者应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走路或者站立工作,穿舒适合脚的鞋子,如软底鞋、减震鞋等。
4. 运动治疗:一些适当的运动也可以帮助缓解足跟疼痛,如瑜伽、太极拳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负重跑步等。
5. 调整饮食:建议患者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和熏烤油腻食物的摄入,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蔬菜水果,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和康复能力。
治疗足跟痛方集锦按摩法加药方

治疗足跟痛方集锦按摩法加药方足跟痛是指“足底部或足跟部发生疼痛,位于足跟下方蝶骨突处,伴随着一个或多个相关症状,如跛行、关节僵硬、疼痛加重和强度加强等。
”这是一个常见的足部疾病,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遭遇到。
治疗足跟痛的方法很多,除了使用治疗药物外,按摩也是一种很好的缓解足跟疼痛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按摩法和药物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缓解足跟痛症状。
按摩法1. 推拿按摩法推拿按摩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足跟痛的方法。
按摩前,患者应该将双脚浸泡在热水中,以放松足部肌肉。
然后,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按压足底部和足跟部位,每次按摩时间不要超过30分钟,并适当增加按摩范围和按摩力度,以达到缓解足跟疼痛的效果。
2. 拉伸按摩法拉伸按摩法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治疗足跟痛的方法。
可以坐在椅子上,将一只脚放在对腿上,另一只脚放平。
然后伸直腿,将脚后跟拉伸至最大范围,并在此状态下保持20秒钟,每个脚做三组。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缓解足跟疼痛的症状。
药物方1. 双石清软膏双石清软膏可以起到祛风除湿的作用,有效地缓解足底筋膜炎等症状。
在使用前,应先将双石清软膏涂抹在足部疼痛部位,每日2-3次,坚持1-2周。
2. 红花油红花油可以加速血液循环并促进组织再生,对于缓解足跟疼痛具有一定的作用。
在使用前,应先将红花油涂抹在足部疼痛部位,每日2-3次,坚持1-2周。
总之,按摩和药物结合起来,可以更快地缓解足跟疼痛的症状。
此外,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足部,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走路时间过长或穿着不适合的鞋子。
如果症状持续存在,应及时就医,做好足部的康复治疗。
足跟痛治法

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病。
以足跟肿胀、麻木疼痛、局部压痛、行走困难为特征。
足跟痛又称跟骨骨刺或跟骨骨质增生。
在中医学属于“骨痹”范畴,发病原因多与老年肾亏劳损,外伤和感受寒湿有关。
为治疗日久或初起之足跟痛,选择众多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软坚消肿、活血镇痛的中药浸泡足部,不损伤皮肤、无毒副反应。
其方药、治法如下:1药用透骨草、威灵仙、寻骨风、丹参、当归、川芍、牛膝各30克,皂角刺、没药、玄胡、土鳖虫、红花各20克,加食醋2000毫升浸透后浓煎,滤取药液,乘温浸泡足跟半小时,并用力搓揉患处,早中晚各1次。
每剂药可反复加热后使用2天。
30天为1个疗程。
轻者1个疗程即肿消痛止,重者坚持用药2}3个疗程内疼痛逐渐缓解、消失、行走自如。
2.浸泡法用陈醋1000毫升,加热至足可浸入的温度,浸泡患脚,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一般连用半个月,足跟痛开始逐渐减轻,持续1-2个月,司一望康复。
也可用苏木、白附、麻黄、当归、川芍各30克,煎水浸洗脚部,同时用手搓揉足跟,以利药液浸入肌肤,每次巧分钟,每日2次,有祛寒除湿、和而止痛之功。
3.熏洗砖烙法先将茂艾60克、乌梅15克加水煎取药汁,入盆内使热气上蒸,患足放于气上熏洗,井用衣物遮盖,等药液冷后,将患足跟底部放于砖上,趁热下压数分钟,每日1-2次,连续7天为一疗程。
药液可用多次。
也可取白芷、白术、防风各10克,用布包成一袋,在清洁水内浸泡10分钟左右;另取砖头一块,在平面上挖一凹窝,置炉火中烧红后取出;然后往凹窝内倒食醋100克,井将上述药袋放在醋砖上,随即将患足跟放在药袋上,约巧分钟即可;每日1剂,连用3-5剂,疗效显一著。
4.药膳法取鸡肉90克、川鸟6克、黑豆60克、红枣12克,洗净后同放入瓦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煮2-3小时,至尝无麻辣感为度,随量饮用。
适用于足风寒湿痹阻经络者。
也可用羊肉90克(切块)、淫羊霍9克,枸祀了15克,洗净一起放入瓦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煮2小时,至羊肉熟烂为度,调味即可随量饮用。
名老中医热砖外踏疗法治足跟痛

名老中医热砖外踏疗法治足跟痛
热砖外踏疗法治足跟痛
足跟痛,又称跟痛症、后足底病症,农民多见,属中医“痹证”范畴,多由寒湿凝滞,经脉瘀阻,或外伤劳损,血瘀气滞所致。
本症治疗方法不少,赣南农村在八十年代以前,对老一辈的人来讲,都知道使用热砖外踏法治疗。
现简单介绍如下。
将一块青砖(红砖亦可)放入火中焚烧至微红时取下,放地上,再把事先备好的新草鞋(旧的,未破损者亦可)一只(浸过童便后)铺于砖上,此时可见热气蒸腾,将病足底乘热踏(踩)于草鞋上,马上将脚抬起,当即痛减,甚至疼痛消除。
新病者一般一次可愈。
久病者,隔一周后再按上法使用,2-3次痊愈。
其原理为借砖块之热力,童便之透皮能力,直达病所,经络得热则气血流畅,而寒去痛止。
现代医学则认为,此法可促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环,从而消除炎症,去瘀消肿而获效。
对孕妇、高血压、心脏病者忌用。
对骨质增生引起的足跟痛,则非一、二次可愈。
作者:江西名中医宋南昌。
足跟痛的病因及治疗

足跟痛的病因及治疗病因足跟痛多为足跟部软组织损伤引起或骨质增生所致。
中医认为,足跟与肾关系密切。
足跟部疼痛多由肾虚或感受寒湿所致,属中医“骨痹”范畴。
老年人多半肝肾亏虚,经脉失于濡养,故较易罹患本病。
现代医学认为,足跟痛大多由于跖筋膜劳损引起。
跖筋膜即跖腱膜,是足底的深筋膜,位于足底部,附着后跟骨结节上。
其中央部分坚强,内、外侧部分薄弱,有保护足底肌肉、肌腱,协助活动,保护足底关节,支持足弓的作用,同时又是足底某些内在肌的起点。
如活动过多,局部挫伤,负重行走,长途跋涉等,均可引起跖筋膜劳损。
此外,跟骨结节退变钙化、骨刺形成,亦可导致纤维脂肪垫炎、跟下滑囊炎而形成典型的足跟痛。
治疗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应用针刺配合中药熏洗治疗本病,疗效甚好。
针灸治疗主穴:足痛六平穴(跟腱、女膝、失眠、肾根、照海、申脉)位置与刺灸法:跟腱:昆仑穴与太溪穴连线上跟腱之中点,左右各1穴。
直刺0.8~1寸;可灸。
女膝:足后跟正中线,跟骨中点,左右各1穴。
直刺1~2分;可灸。
失眠:足跖后跟部正中点,左右各1穴。
直刺1~3分;可灸。
肾根:足跟正中前缘,卷足时,在足心后三分之一取穴,左右各1穴。
直刺0.5~0.8寸;可灸。
中药熏洗管氏骨痛灵洗方紫丹参30g、补骨脂15g、骨碎补20g、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麻黄15g、桂枝15g、牛膝15g、木瓜15g等管氏经验方。
上药碾碎装人纱布袋内,加白酒10毫升,精醋20毫升、水煎熏洗足跟,每日2次,每次30分。
在治疗期间,宜穿宽大的厚底鞋,鞋内放置海绵厚垫,以减少跖筋膜张力。
多数患者可望在2-3周内好转或痊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跟骨后滑囊炎:最易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由不 合适的高跟皮鞋摩擦损伤引起。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 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治疗方法宜改善鞋型。若 滑囊肿胀不消,可以穿刺吸引,并可注入氢化考的松。
足跟痛病症(二)
• 跟骨骨突炎:常发生于8~12岁的男孩,病变与小腿胫骨 结节骨突炎相似,是在发育过程中,未愈合的骨骺受肌腱 牵拉引起的症状,疼痛在跟腱附着点下方,可双侧同时发 病。跑步与足尖站立可使症状加重。骨骺愈合后症状自然 消失。一般作对症处理,可使患儿减轻活动,也可用跟垫 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 • 距骨下关节炎:常发生在跟骨骨折后,是一种创伤性关节 炎。X射线照片上前跗窦处,负重时疼痛加重。若保守治 疗失效,则应进行跟距关节融合术。陈旧性跟骨骨折或少 见的跟骨肿瘤或结核也是足跟痛的原因。足跟以外的疾患 引起跟痛症者,有类风湿性脊椎炎,压迫骶神经根的腰椎 间盘突出,发生在小腿的胫神经挤压等。
中医解析 • 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病,以足跟肿胀、麻木 疼痛、局部压痛、行走困难为特征。足跟 痛又称跟骨骨刺或跟骨骨质增生。在中医 学属于“骨痹”范畴,发病原因多与老年 肾亏劳损,外伤和感受寒湿有关。日久或 初起之足跟痛,选择众多祛风除湿、温经 散寒、软坚消肿、活血镇痛的中药外敷 足跟.骨方帖。于足部即可。
足跟痛病症(一)
• 跖筋膜炎: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是长期、慢性、轻微外伤 积累引起的病变,表现为筋膜纤维的断裂及其修复过程。 在跟骨下方偏内筋膜附近处可有骨质增生,形成骨嵴。在 侧位 X射线照片上显示为骨刺。后者常被认为是足跟痛的 原因,但临床研究证明它与足跟痛的因果关系很难肯定, 跖筋膜炎不一定都伴有骨刺,有跟骨骨刺的人也不一定都 有足跟痛。跖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可以自Biblioteka 治愈。中医解析足跟痛的疗法
足跟痛病因
• 足跟痛是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 不便,又称脚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 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常见的为跖筋 膜炎,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长期、慢 性轻伤引起,表现为跖筋膜纤维断裂及修复过程, 在跟骨下方偏内侧的筋膜近处骨质增生及压痛, 侧位X 射线片显示跟骨骨刺。
注意事项 • 尽量避免穿着软的薄底布鞋; • 经常做脚底蹬踏动作,增强跖腱膜的张力, 加强其抗劳损的能力,减轻局部炎症;
• 温水泡脚,有条件时辅以理疗,可以减轻 局部炎症,缓解疼痛。
The end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