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书法的笔法传授谱系

合集下载

重新认识书法之五势

重新认识书法之五势

重新认识书法之五势古代笔法体系包括:1执笔 2永字⼋法 3五势 4九⽤笔 5异势 6结裹法 7章法。

《⽟堂禁经》据传是李世民时期辑纂⾃秦汉⾄唐代世传关于⽤笔技术法度的⼀部书学⽂献,⾄开元年间张怀瓘修订,是唐代翰林院“翰林供奉”精习书法的⾼级教科书。

张怀瓘,海陵(今江苏泰州)⼈,唐代开元(713-755)⾄乾元(758-759)间的书法史家、理论家。

官翰林供奉、右率府兵曹参军。

南宋陈思《书⼩史》称其善正、⾏、草书。

他对⾃⼰的书法⼗分矜恃,⾃称:“正、⾏可⽐虞(世南)、褚(遂良),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

”但其⼿迹⽆存。

北宋学者朱长⽂在《续书断》中就有提到:“张怀瓘,字未闻也”,表⽰“⼯书之外⽆闻焉”。

在《六体书论》中,张怀瓘说将⾃⼰的真、⾏、草三体书并弟怀瓌⼤篆、⼩篆、⼋分合成六体《千⽂》。

则真⾏草必怀瓘所擅长。

在《⽂字论》中,张怀瓘说⾃⼰真⾏⼆体可以与欧虞相颉顽,⽽草书则欲独步数百年间。

《续书断》⼀书⾥说他:“⾼⾃矜饰,谓真、⾏可⽐虞 (世南)、褚 (遂良),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

”吕总《续书评》分列唐代善篆书、⼋分、真⾏和草书者,其中“草书⼗⼆⼈”⾥有张怀瓘之名,评⽈“继以章草,新意颇多”。

张怀瓘的书法评论著作,有《书断》、《评书药⽯论》、《书估》、《书议》、《⽟堂禁经》、《⽤笔⼗法》、《书诀》、《六体书论》、《⽂字论》等⾏于世。

⼜著有《画断》,可惜久已亡佚,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引有部分逸⽂。

陈振濂先⽣认为:“张怀瓘或许是古代书法理论中最系统的⼀个理论家了,唐代的‘法’论,到了张怀瓘,的确作了⼀次总结。

”在张怀瓘的理论著述中,总结了六朝以来关于执笔法、⽤笔法、点画之势、结构之势的各种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整套有利于进学的技法理论,这也使他成为书法技法理论的集⼤成者。

韩⽅明《授笔要说》⽈:“张旭始弘⼋法,次演五势,更备九⽤。

”“永字⼋法”⼝诀讲笔运⾏的⽅向,五势讲⽤腕的⽅式,《⽟堂禁经》中五势分别是钩裹势、钩弩势、衮笔势、儓笔势、奋笔势五类笔势。

“二王笔法”到底是什么?你只需看懂这三个方面

“二王笔法”到底是什么?你只需看懂这三个方面

“二王笔法”到底是什么?你只需看懂这三个方面文/彧白三余书社原创文章这篇文章我们来谈一谈“二王”的笔法秘奥。

关于笔法的问题我们从一段书论谈起。

唐朝的书法理论家张彦远在《法书要录》中谈到:“蔡邕授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授于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之徐浩、颜真卿、邬彤、韦玩、崔邈。

凡二十有三人。

文传终于此矣。

”蔡邕笔法得授神人之说固不可信,然笔法之玄奥,恐滥觞于此。

以上笔法的传授谱序基本是在父子、师徒、同事之间流传,其盛极之时乃是在魏晋,所以我们常常说的“神秘笔法”其实就是“晋人笔法”,其代表人物也就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汉简与马王堆帛书这种笔法形成的缘起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其偶然性在于汉代以来造纸技术的发展,自蔡伦改变了造纸技术之后,人们的日常书写用纸从竹简以及昂贵的绢布逐渐演变为了光滑的纸张,这种光滑的纸张,不仅增大了书写面积,在书写的流畅性上也是前人之所难及,从而使书法的笔法进一步丰富。

王羲之与王献之的书法其必然性在于魏晋时期(220年——42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分裂的时期之一,在制度的破坏与重建当中,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玄学成为了士族阶级的主流思想,加之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带来的文化融合,从而使书法艺术得到了一种空前的思想解放,楷书、行书、草书的体例逐渐确立,并且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而以“二王”一脉为主导的“晋人书风”到了历史上难以企及的高度,成为了后世书法家学习的源泉。

张怀瓘在其著述《书断》中讲到过这样一则故事: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

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

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

母曰:“尔看用笔法。

” 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

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

书法笔法传承谱系图

书法笔法传承谱系图

书法笔法传承谱系图书法笔法传承谱系图说到笔法的神秘性,笔法之祖,一般推到蔡邕。

唐张彦远的《法书要录》记载:蔡邕受于神人,显然是神秘化了。

蔡邕所处汉代,书法已经很成熟,产生象蔡邕这样笔法技术成熟的书家应不足为奇。

蔡邕的《九势》,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笔法的纲领性文件。

笔法神秘传承之一,家族式的传承先看传承脉络。

自蔡邕始传承脉络如下:蔡邕传之崔瑷及女蔡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郗超、谢拙,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阮研、孔琳之,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授于欧阳询、褚遂良。

其一,欧阳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外甥张旭,张旭传之李白、徐浩、颜真卿,颜真卿传之柳公权、怀素、鄔彤、韦玩。

其二,褚遂良传之薛稷、李北海书法传承是家族式的,有严密的自我封闭的性质,是不对外相传的,既使当场表现书艺似乎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以上传承,若干人等间的关系,要么是父子、父女、师徒,要么是亲戚,而且居多是亲戚,就这说明外人不可得而闻焉,神秘得很。

晋唐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高峰似乎无可辩驳。

我们在阅读书法史时会发现,唐以后的书法可观者寥寥,这其间包括以苏东坡为首的宋四家。

其实,宋人自己面对唐人书法就不自信,欧阳修说:“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究其原因,苏东坡有着一段深刻的分析,短短数句,鞭辟入里,正中肯綮。

他说:“自颜、柳氏后,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

”在苏东坡看来,宋人书法的衰落其原因在于唐末战乱使得人物凋落,而人物凋落则使得书法“笔法衰绝”——这是根本的原因,并确定具体时间为:颜真卿和柳公权之后——晚唐时期。

因前些有些闲暇时间,通过视频学习了黄简老师的书法课程,在讲到笔法传承时,深深感叹笔法遗失的无奈。

深感学习书法不易,特整理了一份书法谱系图,本人也是才疏学浅,如有误处,也请学友谅解指正。

中国书法传统技法的基本体系

中国书法传统技法的基本体系

中国书法传统技法的基本体系技法是书法艺术的实践形态,是人们在长期的书法艺术实践中总结、创造并不断完善的汉字书写方法。

书法技法是书法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

书法技法由笔法、结字法、章法三部分组成。

这三个部分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连,相互影响。

笔法笔法指运用毛笔正确书写的方法,是使所书点画线条符合一定的审美要求的一种手段。

笔法是书法技法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所在,它包括执笔和用笔两部分。

一、执笔 执笔是毛笔的执持方法。

执笔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所书作品的好坏,因此,在初学时就养成正确的执笔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古人对执笔方法进行过多种尝试,诸如单钩法,双钩法、撮管法、捻管法、拨镫法、握管法,等等,名目繁多莫衷一是。

苏轼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其实这"虚而宽"就是方法。

经过千百年来无数书家的实践、筛选,终于总结出一种被大多数书家所接受的执笔法,即唐朝陆希声提出的"挟、押、钩、格、抵"五字执笔法。

“挟”,指大拇指第一节的内腹斜而仰地贴住笔的靠身一侧。

"押",指用食指的第一节斜而俯地贴住笔的外侧。

"钩",指紧贴着食指的中指用第一节或第一、二节弯曲处钩住笔的外侧。

"格",指用无名指抵住笔管,配合食指、中指向内的钩力,既使笔基本平衡,同时又使运笔更加灵活。

"抵",指用小指自然地顺势托住无名指,从而使五指作用于笔时能更加协调,使力量达到均衡。

然而,同样是五字执笔法,由于手指弯曲的角度以及执笔的深浅与松紧程度不同而各呈其势。

只要在书写时手指、手腕能灵活方便,符合手的生理结构要求,所执之笔能基本垂直于纸面,便是正确的执笔方,无论写小字或写大字,坐着或站着,枕腕或悬腕,其执笔姿势都应该做到笔正而手灵。

掌握了正确的执笔之后,还应进一步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从而确保执笔的灵便。

1.枕腕法 把右手枕在桌面上,或将左手手背垫在执笔的右腕下,叫枕腕法。

中国传统书法技法的基本体系.doc

中国传统书法技法的基本体系.doc

中国传统书法技法的基本体系.中国传统书法技法的基本体系是书法艺术的实践形式,是人们在长期的书法艺术实践中总结、创造和不断完善的汉字书写方法.书法技法是书法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书法技法由笔法、构词和构图三部分组成。

这三个部分不仅相互独立,而且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笔法是指用毛笔正确书写的方法,这是一种使书上的线条符合一定审美要求的方法。

笔法是书法技法的核心内容和关键,它包括书写和用笔两个部分。

首先,写作是握笔的方法。

你写得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你所写作品的质量。

因此,当你开始学习时,发展正确的写作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古人尝试了许多方法来书写,如单钩法、双钩法、夹管法、扭管法、箍筋法、握管法等等。

有许多不同的方法。

苏轼说:“没有明确的写作方法,而是使之空泛”。

事实上,这种“空而宽”的方法。

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和无数书法家的选择,最终总结出一种为大多数书法家所接受的书写方法,即唐代陆希圣提出的“挟、赌、钩、格、偏”五字书写法。

“捏”是指拇指第一部分的内腹部靠在笔的侧面。

“典当”指的是将食指的第一部分斜着贴在笔的外面。

“钩子”指的是中指的第一或第二部分,与食指紧密相连。

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转弯处钩住笔的外侧。

“格”是指用无名指抵住笔管,配合食指和中指向内的勾力,不仅使笔基本平衡,而且使笔更灵活。

“触摸”是指用小指自然、方便地握住无名指,使五指在运笔时更加协调,力量更加平衡。

然而,它也是一种五字书写法,由于手指弯曲的角度和书写的深度与紧密度的不同,它呈现出自己的趋势。

只要手指和手腕书写灵活方便,符合手的生理结构要求,握笔基本垂直于纸面,这就是正确的书写方法。

无论是书写小字还是大字,坐着还是站着,搁在手腕上还是挂在手腕上,书写姿势都应该是直的和熟练的。

掌握了正确的写作方法后,我们应该进一步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从而保证写作的灵活性。

1.枕腕法被称为枕腕法,将右手放在桌面上,或将左手放在笔的右腕下。

这时,你的手掌应该稍微站起来,手掌和桌面之间的夹角相对较大。

古代书论:九位高人谈笔法

古代书论:九位高人谈笔法

古代书论:九位高人谈笔法2018-02-28周慧珺书法艺术馆原题:书林之华山论剑:九位高人谈笔法华山论剑:九位高人谈笔法小编说书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创造意境表达感情的造型艺术。

因此,书法之妙,全在用笔。

由于笔法在书法中占有第一的位置,两千多年来,历代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不断地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索,提出了大量有着独到见解的用笔方法。

这些书家越研究越觉得“笔法”实在是“奥妙无穷”,有时难以直接用非常明白通俗的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述清楚。

于是乎,便创造了一种“比喻法”———即用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来类比如何用笔,以便使自己和后学者领会并掌握笔法的要领。

翻阅书法典籍,小编选出了9位书法家的16个用笔“比喻”,大体按时间顺序罗列出来,以便和同道们共勉。

一、用笔如“鹰望鹏逝”▲李斯李斯不仅是小篆的“鼻祖”,也是用“比喻”阐述笔法的第一人。

“鹰望鹏逝”这个比喻就是他说的(也有学者认为是蒙恬的话)。

原话是:“用笔法,先急回,后疾下,如鹰望鹏逝……”意思是:作书用笔要像苍鹰、鹏鸟捕食那样,先在空中飞翔、回旋、观望,看到“目标”之后疾速下飞贴近捕捉。

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书者在笔头着纸之前,要先在空中摇曳取势,作落笔的“精神准备”,看准———弄清笔性、纸性、墨性、字体、字意;考虑好布局、风格之后,迅速下笔,方可捕捉到“目标”———预想的书写效果。

清代书法家朱和羹说:“能如秋鹰搏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笔之法得之矣”。

“鹰望鹏逝”法,也被称作“摇笔”。

▲李斯书法作品这两个比喻是李斯同一次说的,故而放在一起阐述。

总的意思是用笔不要做作,要自然舒畅。

要像鱼在水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舒展活泼地游动;要像景山———大山上升起的云朵一样,飘然、悠闲、自在。

意在强调从大自然的美中悟出用笔的规律来。

▲萧何汉丞相萧何是中国书法史上把兵法引入书法的第一人。

他在《论书势》中说:“夫书势法,犹若登阵,变通并在腕前,文武遗于笔下,出没须有倚伏,开阖籍于阴阳。

中国书法理论体系

中国书法理论体系

中國書法理論體系西方艺术只有雕塑和绘画/在中国却有一门书法是处在哲学/和造型艺术之间的一环比起哲学来/它更具体,更有生活气息比起绘画雕刻来/它更抽象,更空灵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中国灵魂特有的园地引言中国书法理论文字不少,但多为语录体和诗话形式,是一条条杂感的连缀,尽管有真知灼见,却似断珠碎玉。

形式上的无系统并不代表内核的无系统。

一喻物派;最早的书法理论,用自然之美来说明书法,比喻为主要的论述方式。

二纯造型派;用造型原则说明书法的美,即笔法,结构,均衡,趋势,墨色等。

三缘情派;认为书法是表现内心感情的。

四伦理派;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美学,认为美必须蕴含善。

五天然派;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美学,认为天然的,出于自然的是美的,最高的作品超越人为判定的美丑善恶。

六禅意派;有禅意的字。

代表佛家思想。

第一章喻物派的书法理论一最早的书法理论人类的美感在打磨最原始的石器或骨器的时代就已经出现。

最初的文字,即使目的在于实用,也必已伴随一定整齐悦目的要求。

就在中国哲学思想光辉发展的春秋战国时代,书法也还没有被当作独立的艺术看待。

周礼的六艺中的书指识字和写字。

在教学上必有相当确定的方法。

汉书艺术志首先要求写的正确。

中国最早的美学是关于音乐的。

历史纪念性的任务,不同于希腊的雕塑和罗马的建筑,而是由书法来完成。

如李斯的泰山刻石。

中国书法与建筑、雕刻、绘画取得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开始于秦刻石。

汉代是中国书法史的第一个高潮。

文心雕龙:“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

”赵壹非草书反对。

于今流传的最早讨论书法艺术的文章,也正是在这时期产生的。

或称书体,书状,书势。

都是描写书法造型上的特征。

作者把书法的美和实用意义分开来,从而确定了书法艺术性的独立价值。

这些文章都借助于自然的美来形容书法的美,把书法比做龙、蛇、鸟、兽、花草、云霞、流水………这些自然物是书法美的标准和依据。

然而,用自然美来描写书法美,并不是说一个“鸟”字要写的像只鸟,相反,这一种很写实的象形方法是书法所排斥的。

对唐代楷书笔法渊源与传承的再认识

对唐代楷书笔法渊源与传承的再认识

对唐代楷书笔法渊源与传承的再认识作者蔡显良【摘要】唐代楷书笔法的渊源,除了通常所说的对唐楷产生深远影响的王羲之体系之外,北方书风的影响其实不容忽视,故唐代楷书笔法来自于南北书风的融合。

唐代楷书的笔法传承有两条传承路线:一是智永得羲献家法,以授虞世南,虞世南传陆柬之,陆传子陆彦远,而陆彦远传之于外甥辈的张旭。

另一条是二王书风、北派书法共同铸就欧阳询笔法,欧阳询传子欧阳通、褚遂良,褚遂良同时汲取虞世南笔法,传至张旭。

两条线路在张旭身上归结,在此完成了一次蜕变,通过张旭的弘道布法,经张旭传于徐浩、颜真卿,又演变为两条线路,从而对晚唐五代以后的书法产生广泛影响。

一条是张旭传徐浩,徐浩传皇甫阅,皇甫阅传柳宗元、刘禹锡,柳宗元传柳公权等人。

另一条是张旭传颜真卿,颜真卿传杨凝式,继而传于宋四家。

唐代楷书笔法的传承对于唐代楷书笔法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楷书在唐代的定型与成熟、唐代笔法与结构理论的繁盛,以及对于宋代及后世的影响,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唐代楷书笔法渊源传承意义有唐一代,政治昌明,经济发展,书艺亦盛隆。

古人言“唐人尚法”,意指唐代楷书,当无訾议。

“我们说唐朝的楷书发达,以至登峰造极,这是由于:一、楷书发展到唐朝已彻底成熟。

构成楷书书体的各种质的要素充分展开,完全摆脱了篆、隶、草体残留,形成了完全独立的本身体系。

在定型的基础上形成了本身的规范,有了完备的法度作准绳。

二、出现了众多的楷书大家,他们的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书法艺术宝库,在古代书法史上,成就空前。

”笔法是书法艺术的核心问题之一,故楷书笔法的传承发展对于唐代楷书风格的定型成熟具有莫大的关系。

一、唐代楷书笔法的渊源关于唐代楷书笔法的渊源、传承与发展,本朝人已有这方面的描述。

南宋陈思编《书苑菁华》所收录唐人卢携的《临池妙诀》对唐代的笔法谱系做了详细的列叙:吴郡张旭言,自智永禅师过江,楷法随渡。

永禅师乃羲献之孙,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传陆東之,陆传子彦远,彦远仆之堂舅,以授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古代书法的笔法传授谱系一、笔法传授谱系的形成过程及其层累性中国古代书法传授的核心内容是笔法,这一观念在中唐形成,后世代代沿承下去,积淀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

中国书法史上有很多奇传演绎着这一观念,有笔法神授的传说,有掘冢求笔法的故事,有密室私授的典故,也有感物顿悟笔法的美谈,而其中笔法传授谱系这一现象最为引人注目,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笔法传授谱系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他有一个渐变和层累的过程。

我们可以把他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传授谱系中始祖故事的形成,其二是系连书法名家,传授谱系基本框架的形成,其三是后世对传授谱系基本框架的衍脉和附益。

而其中前两个过程有相互交叉关系,也就是说在基本框架的形成和丰富过程中,传授始祖的故事同时也被丰富和发展了。

古代书学文献记载的各种笔法传授谱系版本,一般都尊蔡邕为笔法传授的鼻祖,而蔡邕则得之于神人。

(书法传授谱系中所列各家都是书法史上实有其人的书法家,“神人”毕竟凭虚无托,故一般都把蔡邕看作笔法传授的鼻祖。

)蔡邕之所以能成为笔法传授的鼻祖,主要是有“石室神授蔡邕《九势》”的故事。

这一作为笔法传授谱系发轫点的故事,也有一个渐变和层累的过程。

张天弓先生认为,“石室神授蔡邕《九势》说之演化”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法书要录》卷一《传授笔法人名》始称“蔡邕授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于崔邈。

而《法书要录》并没有明言“神人”于何地传何种笔法。

其二,《墨薮·用笔法人名》始称“蔡邕授于嵩山石室得素书”,并暗示神人所授之书与蔡邕的《笔论》相关,但仍未及乎《九势》。

其三,伪托羊欣的《笔阵图》中“石室书”才言及《笔论》、《九势》二文。

②再以笔法传授谱系中起初的祖先之一的钟繇为例。

晋人虞喜的《志林》载:“钟繇见蔡邕《笔法》于韦诞座,苦求不与,捶胸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诞死,繇盗发其墓,遂得之。

”③《题〈笔阵图〉后》(旧传为王右军所作,实为中晚唐人伪托之作)则对钟繇发韦诞墓的故事作了后续:“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张)翼乃读之,依此法学,名遂大振,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④宋朱长文的《墨池编》卷二收有《魏钟繇笔法》,此篇书论则涉及钟繇论笔法的具体内容,而钟繇所论与韦诞墓中盗发的笔法有关,同时又说钟繇临终前把笔法传给了他的儿子钟会。

现在把相关的一段记载摘录下来:“及诞死,繇令人盗发其墓,遂得之。

故知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一一从自消息而用之,由是更妙。

繇曰:‘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非凡庸所知。

’临死,乃囊中取出以授其子会曰……”⑤类似于蔡邕和钟繇的故事,在王羲之、卫夫人等人身上也有发生。

从蔡邕和钟繇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以大书法家为依托的故事逐渐丰富发展的过程,其实正好反映了笔法传授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的过程。

这些书法名家在笔法传授谱系中的地位奠定好了,自然就会系连起来,成为流传有绪的谱系。

我们再来看一下笔法传授谱系基本框架的形成。

唐人韦续的《墨薮》第八篇《用笔法并口诀》还没有明晰地勾画出笔法传授谱系,但是此篇对笔法发展历史的叙述是以大家为脉络展开,并将笔法的发展上溯到了李斯、蒙恬、萧何,此三人以下则是蔡邕和钟繇。

晚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收入一篇未具名的《传授笔法人名》,《墨池编》卷一的《古今传授笔法》与《法书要录》所载相同。

《书苑菁华》卷八亦有《传授笔法人名》与前两者所记载基本相同。

这三篇所载,可以看做是笔法传授谱系的基本框架。

《法书要录》之《传授笔法人名》曰:“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之徐浩、颜真卿、邬肜、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

”⑥《墨池编》卷一的《古今传授笔法》与此稍有出入,传授关系稍有不同,传授人名少了崔瑗、张彦远、陆柬之,并明确了最后四位书法家的授受关系:“欧阳询传张长史,长史传李阳冰,阳冰传徐浩,徐浩传颜真卿,真卿传邬肜,邬肜传韦玩,韦玩传崔邈。

”⑦(共十九人,包括神人二十人)《书苑菁华》所收录卢携的《临池妙诀》则对唐代的笔法谱系做了详细的列述:“吴郡张旭言,自智永禅师过江,楷法随渡。

永禅师乃羲献之孙,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传陆柬之,陆传子彦远,彦远仆之堂舅,以授余。

不然,何以知古人之词云尔。

携按:永禅师从侄纂及孙涣皆善书,能继世。

张怀瓘《书断》称上官仪师法虞公,过于纂矣。

张志逊又纂之亚。

是则非独专于陆也。

王叔明《书后品》又云虞、褚同师于史陵。

陵盖隋人也。

旭之传法,盖多其人,若韩太傅混、徐吏部浩、颜鲁公真卿、魏仲犀。

又传蒋陆及从侄野奴二人。

予所知者,又传清河崔邈,邈传褚长文、韩方明。

徐吏部传之皇甫阅。

阅以柳宗元员外入室,刘尚书禹锡为及门者,言柳公常未许为伍。

柳传方少卿直温,近代贺拔员外惎、寇司马璋、李中丞戎与方皆得名者。

盖书非口传手授而云能知,未之见也。

”⑧传授谱系基本框架只提唐代几位重要的书家,而《临池妙诀》则对此进行了繁衍和附益,增加近二十位书家,将笔法在唐代的传授关系交代得很详尽。

这种繁衍、膨胀主要是围绕陆柬之、张旭展开,这两家正是基本框架里的主要书家。

解缙《春雨杂述》中的“书学传授”,可谓是笔法传授谱系的“集大成”,他沿袭了历史上笔法传授的说法,而且补了后半段谱系。

此前的谱系止于唐,他则补了五代、宋元,迄于明初。

解缙《春雨杂述·书学传授》:“书自蔡中郎邕字伯喈于嵩山石室中得八角垂芒之秘,遂为书家传授之祖。

后传崔瑗子玉、韦诞中将及其女琰文姬。

姬传钟繇元常,魏相国。

元常初与关枇杷学书抱犊山,师曹喜、刘得升,后得韦诞冢所藏书,遂过于师,无以为比。

繇传庾征西翼,卫夫人李氏及其犹子会。

卫夫人传晋右将军王羲之逸少。

逸少世有书学,先于其父枕中窥见秘奥,与征西相师友,晚入中州,师《新从碑》,隶兼崔、蔡,草并杜、张,真集韦、钟,章齐皇、索。

润色古今,典午之兴;登峰造极,书家书盛。

若张丞相华、嵇侍中康、山吏部涛、阮步兵籍、向侍中秀辈,翰墨奇秀,皆非其匹。

故庾征西始疑而终服,谢太傅得片纸而宝藏。

冠绝古今,不可尚已。

右军传子若孙,及郄超、谢朏等,而大令献之独擅厥美。

大令传甥羊欣。

羊欣传王僧虔。

僧虔传萧子云、阮研、孔琳之。

子云传隋永欣师智永。

智永传唐虞永兴世南伯施。

伯施传欧阳率更询,本褚河南遂良登善。

登善传薛少保稷嗣通。

是为贞观四家。

而孙虔礼过庭独以草法为世所赏。

少保传李北海邕,与贺监知章同鸣开元之间。

率更传陆长史柬之。

柬之传犹子彦远。

彦远传张长史旭。

旭传颜平原真卿、李翰林白、徐会稽浩。

真卿传柳公权京兆、零陵僧怀素藏真、邬肜、韦玩、崔邈、张从申,以至杨凝式。

凝式传于南唐韩熙载、徐铉兄弟。

宋兴,李西台建中、周膳部越皆知名家,苏舜钦、薛绍彭继之,以逮南渡。

小米传其家法,盛行于世。

王庭筠以南宫之甥,擅名于金,传子澹游,至张天锡。

元初鲜于枢伯机得之。

独吴兴赵文敏公孟頫始事张即之,得南宫之传。

而天资英迈,积学功深,尽掩前人,超入魏、晋,当时翕然师之。

康里平章子山得其奇伟,浦城杨翰林仲弘得其雅健,清江范文白公得其洒落,仲穆造其纯和。

及门之徒惟桐江俞和子中以书鸣洪武初,后进犹及见之。

子山在南台时,临川危太朴、饶介之得其传授,而太朴以教宋璲仲珩、杜环叔循、詹希元孟举。

孟举少亲受业子山之门,介之以教宋仲温。

而在至正初,揭文安公亦以楷法得名,传其子汯,其孙枢在洪武中仕为中书舍人,与仲珩、叔循声名相埒云。

”⑨与上面提到的谱系相比较,不难发现解缙对他们做了综合、集成,至此,笔法传授谱系已由基本框架的线状结构发展成为纵横相连的网状结构,其谱系几乎系连了历史最主要的书法名家,就这样几乎整部中国书法史被“网”入此谱系中了。

二、由笔法传授谱系所见中国古代书法传授的方法和观念从历史史实考察,这个传授谱系有很多疑点和不合理性。

就《法书要录》卷一和《书苑菁华》卷八的记载来看,此中疑点有:蔡邕小于崔瑗,不可能传;钟繇卒年早于卫夫人生年,不能传授;萧子云生年晚于王僧虔卒年,王不能传萧。

另外,蔡邕石室得神授,羲之枕中得秘诀,钟繇掘冢求笔法和临终传子钟会的故事,无疑使笔法传授谱系带上了传奇色彩,而传奇色彩又大大减弱了这个传授谱系的可信性。

以科学求实的眼光正确审视这个传授谱系当然是必要的。

但是假如只将其看作传奇和书法掌故以供谈资,或者因其有不可信处便斥为荒诞,也是一种很让人遗憾的态度。

历史遗留给我们的材料往往会以假象的面目出现,而我们却可以通过假象来获得真相。

在这样的奇谈面前,我们需要用一种具有更为超脱性的历史智慧去分析他,去发掘这个传授谱系后面隐藏着的思想、观念和方法。

这个传授谱系首先给我们透出一个基本的信息,即书法非口传手授不可,否则便不能得到书法的真谛。

古人书论中经常透出此消息,可见古代对书法传授的这个认识,是一种集体认同,不是一个偶然性的观念。

且看几段书论:“唐太宗与汉王元昌、褚遂良等皆授之史陵,然褚首师虞,后又学史,乃谓陵曰:此法更不可以教人,是其妙处也。

陆柬之受之于虞世南,世南受之于智永,皆有体法,令人都不闻师范又自无鉴局,虽古迹昭然,永不觉悟,而执燕珉以为宝,玩楚凤而成珍,不亦谬哉!褚河南云:良师不遇,岁月徒往。

今之能者,时见一斑,忽不悟者,终身瞑目。

盖书非口传手授而云能知者,未之见也。

”⑩“真卿前请曰:‘幸蒙长史九丈传授笔法,敢问工书之妙,如何得齐于古人?’张公曰:‘妙在执笔,令得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诸法,谓口传手授之诀,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

……’”(11)“观素之《自叙》道载鲁公明认师传繇、张。

至云口诀手授,又以为虽姿性颠逸,而模楷精详,转为真正。

况素之用笔,全本大令,第尽改钟、王之形体,雅制由此日远。

”(12)“桥黄老人论书云:‘书法无师授,如不由户而出;所贵者笔圆,所尚者法老;临古帖变而不变,始可有合处,不可不知。

’”(13)“古人学书皆有师传,密相指授。

余学之五十余年,不过师心探索,然古人之旨可得而窥。

”(14)“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

”(15)由以上引文我们发现,书法非口传手授的说法往往和传授谱系的说法相伴生,古人编织出这么一个在他们看来很严密的谱系,其中一个观念就是想证明凡是书法大家,都是得到口传手授的书法真诀的人。

对于口传手授古人确信不疑,而且态度很肯定,可见这个观念在他们心中扎根很深,不可动摇。

笔法传授谱系是以书法名家系连而成,他们之间或是师徒关系,或是家族血缘关系。

谱系之内口传手授、脉系不断,源流井然。

这个谱系内部自成体系,对外则有一定的封闭性。

在古人眼中笔法具有私密性、宗派性的特点。

笔法传授谱系的形成与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的特性有关:“(中国古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成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