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经典角色游戏--娃娃家”一年间观察记录

合集下载

《娃娃家》角色游戏区的追踪观察记录和分析

《娃娃家》角色游戏区的追踪观察记录和分析

《娃娃家》角色游戏区的追踪观察记录和分析徐鸿观察记录一:我们的角色游戏时间是早上来园到八点二十分左右,这天戴妍很早就来到了幼儿园,和罗一凡一起来到了娃娃家,开始了她们的游戏。

玩着玩着,只听见戴妍对罗一凡说:“罗一凡,今天是我的生日,妈妈说要给我买一个大蛋糕的。

”“对了,今天在娃娃家,我当的是宝宝,你当的是妈妈,你去点心店给我买一个蛋糕吧!”罗一凡听了,说:“好吧!”马上离开家,去点心店要求他们做一个大蛋糕,等点心店的蛋糕送到娃娃家后,她们就一起像模像样的过起了生日。

她们还邀请点心店的“师傅”一起过生日。

看到我在娃娃家门口出现后,也把戴妍过生日的事情告诉了我,在她们的邀请之下,我也和她们一起过起了生日。

坐在娃娃家的椅子上我问道:“戴妍今天过得是几岁生日呀?”戴妍大声的说道:“6岁生日。

”说着,戴妍开始唱生日歌,并假装吹蜡烛,分蛋糕,还倒了饮料,我们一起开心的吃了起来,随后周梦妍也被邀请到了“生日聚餐”中。

游戏分析:中班孩子的角色游戏基本都是其生活经验的体现,他们会结合自己的生活情境来进行游戏。

在游戏中他们会借助语言和动作来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中班孩子正是发展社会性交往的大好时机,在这次的游戏中,他们能主动邀请老师和同伴一起加入到游戏中,我通过参与游戏,与孩子进行了互动,顺利推进了游戏的开展。

娃娃家也打破了原本的一味摆弄鸦雀无声的局面,形成了“过生日的场景”,幼儿间有了良好的互动和交流。

娃娃家的环境创设旨在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

于是,在这次的游戏结束后,我马上进行了谈话活动“家里平时会有谁来做客?过生日过节日的时候会做些什么事?”等,帮助孩子们拓展游戏的内容。

在随后几天的游戏中,教师也积极参与到娃娃家的游戏中,既作为观察者,也作为参与者,推进娃娃家游戏的开展。

观察记录二:角色游戏开始了,娃娃家的妈妈朱思颖去银行领钱,银行的工作人员李诗晗就是不肯让娃娃家的妈妈领钱,原因是这位妈妈没有排好队,可这位妈妈却因为孩子生病住院,确实急着要钱用,两个人就吵起来了,谁都觉得自己有道理。

区域活动《娃娃家活动观察记录》

区域活动《娃娃家活动观察记录》

区域活动《娃娃家活动观察记录》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娃娃家一直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一个角落。

通过对娃娃家活动的观察,我能够深入了解孩子们在游戏中的表现、发展和需求。

以下是我对一次娃娃家活动的详细观察记录。

观察时间:具体时间观察地点:幼儿园班级名称娃娃家区域参与幼儿:幼儿姓名 1、幼儿姓名 2、幼儿姓名 3等观察背景:娃娃家区域布置温馨,有模拟的小厨房、卧室、客厅等场景,配备了各种仿真的家具和玩具,如小床、小桌椅、厨具、娃娃等。

观察目的:1、观察幼儿在娃娃家活动中的角色扮演和社会交往能力。

2、了解幼儿在游戏中对生活经验的反映和运用。

3、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语言表达和问题解决能力。

观察记录:活动开始后,几个孩子兴奋地跑进娃娃家。

幼儿姓名 1主动拿起小锅和铲子,说:“我来做饭。

”幼儿姓名 2则抱起了一个娃娃,轻轻地说:“宝宝乖,妈妈抱抱。

”幼儿姓名 3走进卧室,开始整理小床上的被子。

不一会儿,幼儿姓名 1端着“做好”的饭菜来到客厅,喊道:“开饭啦!”大家纷纷围坐过来。

幼儿姓名 2一边给娃娃喂饭,一边说:“宝宝要多吃点才能长大。

”这时,幼儿姓名 3说:“我还没洗手呢。

”说完就跑到“洗手池”假装洗手。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姓名 1和幼儿姓名 2因为谁来洗碗发生了小小的争执。

幼儿姓名 1说:“我做饭了,应该你洗碗。

”幼儿姓名 2则坚持:“我照顾宝宝很累,你洗。

”最后,经过商量,他们决定一起洗碗。

过了一会儿,幼儿姓名2发现娃娃的衣服脏了,她对幼儿姓名3说:“我们给娃娃洗衣服吧。

”幼儿姓名 3点头同意,两人一起把娃娃的衣服放进“洗衣机”里,还假装倒了洗衣液。

分析与评价:1、角色扮演方面孩子们能够明确自己的角色,并根据角色进行相应的活动,如做饭、照顾宝宝、整理床铺等,说明他们对家庭生活中的角色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

在角色互动中,如妈妈照顾宝宝、一起做家务等,体现了孩子们对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和责任的初步感受。

2、社会交往能力孩子们在游戏中能够积极与同伴交流、合作,如一起商量谁洗碗、一起给娃娃洗衣服等,表现出较好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小班角色区(嗨!玩娃娃家)观察记录

小班角色区(嗨!玩娃娃家)观察记录
幼儿园活动区观察记录
观察区域:角色区 年龄班:小班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游戏中幼儿能尽兴的抒发情绪、表达情感,能充分发挥想
观察 背景
象力,创造各种游戏活动。小班自主游戏是幼儿模仿生活、观察生活、学习交往、体 验合作、促进多种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发展幼儿个性化表达表现的基础。 娃娃家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的角色游戏之一,考虑到幼儿的需求,我们在开设娃娃家,
让幼儿的生活经验更好的体现在游戏中。
材料 投放
在材料上,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帐篷、不同种类的锅、小碗、小勺等材料。在材料 的选择上,我们以接近现实活动为主,让孩子更深入的了解到家,激发幼儿对家的兴 趣。
环境
在环境的创设上,我们为孩子营造了一个娃娃家的氛围,为孩子准备了帐篷家、
创设 厨房、客厅等场景让孩子有沉浸式的体验。
预期 孩子心目中的“完美的家”成型。随着对户外娃娃家的一次次探索,娃娃家的游戏场
目标 景越来越丰富,孩子们的游戏水平也逐渐提升。在模拟的娃娃家游戏场景中,将探究
活动与想象创造活动转化为游戏行为,在一系列的探究过程中不断的深入发展游戏,
并在游戏过程中获得能力的提升与情感上的满足。
游戏 玩法
游戏的玩法上,我们是预设了帐篷家、厨房、客厅等场景。根据自己的一个对应 情况,然后进行开展。让幼儿能较逼真地模仿、扮演社会角色,运用不同的语言、表 情、动作去反映对角色的认识,使游戏情节更加丰富。
第一阶段 :游戏筹备
过程 实录
1.讨论:户外娃娃家和室内娃娃家有什么区别呢? 小丽:“一个是在室内,一个是在室外。” 硕硕:“室内娃娃家的游戏范围比较小,户外娃娃家的游戏范围比较大。”
支持 与
回应
左左:“室内娃娃家的食材是塑料食物;户外娃娃家的食材可以用落叶、草等 自然物代替。”

小班“经典角色游戏--娃娃家”一年间观察记录

小班“经典角色游戏--娃娃家”一年间观察记录

小班“经典角色游戏--娃娃家”一年间观察记录小班“经典角色游戏”——“娃娃家”一年间观察记录角色游戏是幼儿喜欢的一种游戏,尤其是小年龄幼儿。

她是幼儿对未来社会角色身份和未来社会角色交往以及未来社会角色情感的初步体验。

在角色游戏时,孩子们充当着不同的角色,而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身份就有不同的表现,如各种语言、动作、形象等,这些不同的角色就是孩子对未来社会角色身份的初步体验。

角色游戏同时也是较难玩“好”的一种游戏。

对于刚进入集体社会的上小班幼来说,脱离了原本独个的生活方式,进入一个集体小社会,一方面孩子们生活经验缺乏,另一方面则是难以掌握所表演的社会角色,如营业员、医生、理发师等的行为、语言乃至社会义务。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启蒙老师。

所以,孩子们最先熟识和接触的就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对角色身份的体验也就是从爸爸妈妈开始的。

幼儿体会不同身份的角色,最早最多从“娃娃家”开始,“娃娃家”游戏堪称是学前教育中角色游戏中的“经典”。

孩子们在游戏中充当爸爸妈妈的角色,很自然地去模仿爸爸妈妈的言谈举止,研究他们的日常行为,将自己理解的爸爸妈妈形象表现出来。

这就是孩子们对角色身份的初步体验,而这初步体验对孩子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正因如此,幼儿教师就更应该重视角色游戏的指导,为孩子们尤其是小年龄的孩子的将来充当真正的社会角色打下基础。

以下截取所带教小班一年间10个主要时间段的游戏观察记录:★案例一:相亲相爱一家人观察时间:小班第一学期九月份游戏背景:娃娃家是学前前儿童喜欢并善于模仿进修的脚色游戏。

2-3岁的托班孩子,在游戏表征上水平大都只是停留在玩弄玩具上,进入小班了,为了丰富游戏的情景,教师增加了脚色的扮演(爸爸、妈妈、姐姐、宝宝等),孩子们对此非常的感兴趣。

游戏行为实录:俊俊和馨馨在娃娃家玩,只闻声“哇”的一声,闻声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俊俊哭了,我走上前问“俊俊,你怎么啦?”、“她抢我的煤气灶。

”俊俊指着馨馨说。

小班玩娃娃家教研记录(3篇)

小班玩娃娃家教研记录(3篇)

第1篇日期:____年__月__日教研主题:小班幼儿玩娃娃家的教育策略与指导一、教研背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对周围的世界产生更多的兴趣,特别是对模仿成人的行为和角色扮演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娃娃家游戏是幼儿常见的一种角色扮演游戏,它能够帮助幼儿学习社会规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本教研旨在探讨如何在小班开展娃娃家游戏,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地进行指导和介入。

二、教研内容1. 观察记录- 观察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记录他们的兴趣点、游戏方式和遇到的困难。

- 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语言交流和社会交往情况。

2. 教师指导策略- 如何创设丰富的游戏环境,激发幼儿参与娃娃家游戏的兴趣。

- 如何引导幼儿进行角色分配,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角色。

- 如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能力。

- 如何适时介入游戏,帮助幼儿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

3. 教学案例分享- 分享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成功案例,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三、教研过程1. 教师分享观察到的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的行为和表现。

2. 教师讨论在指导幼儿进行娃娃家游戏时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3. 教师根据讨论结果,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改进措施。

4. 教师进行教学案例分享,共同学习有效的教学经验。

四、教研总结1. 通过本次教研,教师们认识到娃娃家游戏对小班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2. 教师们学习了如何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引导幼儿进行角色扮演。

3. 教师们掌握了适时介入游戏的方法,以帮助幼儿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

4. 教师们表示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的学习和成长。

五、后续行动1. 教师将根据本次教研的讨论结果,调整和优化娃娃家游戏的教学策略。

2. 定期进行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的观察和记录,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教学。

3. 组织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和分享,共同提高娃娃家游戏的教学质量。

第2篇日期:2023年X月X日教研主题:小班幼儿玩娃娃家的教育价值及指导策略参与人员:小班教师、保育员、教研组长教研记录:一、开场介绍- 教研组长简要介绍本次教研的目的和意义,强调通过观察和讨论,提升教师对幼儿在玩娃娃家游戏中发展能力的认识。

小班(趣玩娃娃家)观察记录. docx

小班(趣玩娃娃家)观察记录. docx
幼儿园小班(娃娃家)观察记录表
观察日期
5.22
观察时间
起始时间:9:30
结束时间:10:10
观察者
张老师
儿童姓名
辰辰、小千
观察内容
幼儿是否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观察
实录
小朋友们进区后,一会儿传来了争吵的声音,“我要当爸爸,我才不想当小客人了”,原来是辰辰和小千小朋友都争着当爸爸了,而姜景月已经戴好了角色牌,睁着大眼睛看着这两位小朋友。我一走近,小朋友们马上用求助的目光看着我。 我蹲下身子问辰辰和小千:“你们为什么都要当爸爸呢?”辰辰抢先回答:“因为我平时最喜欢爸爸,我觉得当爸爸好玩一些。”小千也说:“我也喜欢当爸爸,当宝宝不好玩。”我看看辰辰和小千说:“老师提个建议,今天辰辰来当‘爸爸’,小千当‘小客人’,到下一次游戏的时候我们就互换角色,看看谁当的‘爸爸’或者‘小客人’当的好?可以吗?”通过调节和劝说,辰辰最终当上了“爸爸”,小千当上了“小客人”。刚开始“小客人”还撅着小嘴巴,可过了一会儿,小客人就开心的投入到角色中去了。
4.航航具有创造性的想象能力,他能够在游戏中将自己想象的情节带入游戏,如:利用游戏材料玩奥特曼打怪兽的游戏。
5.航航和东东的整理分类意识薄弱,游戏中桌子上堆满了游戏材料,并没有分类摆放的意识,因此两名幼儿的整理分类意识有待提升。
支持
策略
1.丰富幼儿角色扮演行为,利用家园共育,帮助幼儿积累生活经验,引导幼儿关注生活情景,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大胆进行模仿、创造。
观察日期
6.14
观察时间
起始时间:9:30
结束时间:10:10
观察者
张老师
儿童姓名
蔡蔡、左左
儿童年龄
3
成人数目
1

游戏观察(娃娃家)

游戏观察(娃娃家)
来自(娃娃家)——游戏观察记录
日期:2018.9.19班级:小三班记录者:王菊
游戏背景:
小班的孩子刚来幼儿园,对娃娃家的一切充满好奇,喜欢去娃娃家。但刚来幼儿园的小班孩子玩具归类摆放,玩好以后放回原处,整理玩具的习惯大多没有形成,所以娃娃家里的东西玩好以后经常会一塌糊涂。
幼儿游戏行为实录:
今天的游戏开始了,在娃娃家内,优优、岩岩、雅雅等小朋友正一起玩得尽兴,突然只听“当当当当...”原来是岩岩把水池边和桌子上的东西给打翻了,蔬菜玩具、锅碗瓢勺都洒了一地。这时,小朋友们都涌向娃娃家看热闹,教室里也一下了乱了起来。有的孩子说:“东西都弄翻了,这下岩岩要被老师批评了。”有的说:“把东西都弄坏了,看你怎么把它整理好”我听到声音也马上赶到“现场”,在孩子们纷纷议论中,我深呼三口气,然后对大家说:“刚才是岩岩不小心打翻了东西,我们大家一起帮岩岩整理好不好?”“好”,孩子们齐声回答,“那岩岩你以后玩的时候要小心一点,今天这么多热心的小朋友帮助了你们,下次可要请大家都来做客哦。”
教师分析:
面对娃娃家的东西被打翻,弄得一片狼藉,我的策略不再是责备孩子,而是招呼孩子一起整理,在孩子整理过程中让娃娃家的孩子向帮忙整理的孩子表示感谢,这样能使闯祸的小朋友恐惧的情绪减少。或许岩岩是故意捣乱,但在孩子们的热心帮助下,现在的他也许已经领悟到了自己的过错,我看见他也在尽力收拾着残局。
调整:教师在平日的活动中要观察孩子的行为,及时转化孩子的情绪,孩子并不是无知和无能的,而是一群非常能干而富有创造力的小主人,我们要适时参与孩子的活动,在活动中和孩子成为好朋友,与他们平等相待,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要及时的把角色转化为孩子的引导者、合作者,给予孩子帮助,这样不但教育了孩子,而且也丰富了游戏情节。

小班娃娃家教研活动记录(3篇)

小班娃娃家教研活动记录(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游戏作为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

娃娃家作为幼儿喜爱的游戏形式,不仅能够满足幼儿的社交需求,还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为了提高我园小班娃娃家游戏的开展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我园特开展了小班娃娃家教研活动。

二、活动时间2022年3月15日三、活动地点幼儿园多功能厅四、参与人员小班全体教师、教研组长、保教主任五、活动主题1. 分析小班娃娃家游戏的现状;2. 探讨如何提高小班娃娃家游戏的有效性;3. 制定小班娃娃家游戏的发展计划。

六、活动流程1. 现状分析活动开始,教研组长带领大家回顾了小班娃娃家游戏的现状。

通过观察、访谈等形式,总结了以下问题:(1)游戏内容单一,缺乏创新;(2)游戏环境布置不够丰富,缺乏吸引力;(3)教师指导不够到位,幼儿游戏参与度不高;(4)家园互动不足,家长对娃娃家游戏的了解不够。

2. 讨论与分享针对上述问题,教师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以下是部分讨论内容:(1)关于游戏内容,教师们认为应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丰富游戏内容,如增加角色扮演、生活情境模拟等;(2)关于游戏环境,教师们提出要充分利用空间,创设多样化的游戏场景,如设置厨房、医院、超市等;(3)关于教师指导,教师们认为应注重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适时介入,引导幼儿自主游戏;(4)关于家园互动,教师们建议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了解娃娃家游戏的重要性,并共同参与游戏。

3. 制定发展计划根据讨论结果,教师们共同制定了小班娃娃家游戏的发展计划:(1)丰富游戏内容,创新游戏形式;(2)优化游戏环境,提高游戏吸引力;(3)加强教师指导,提高幼儿游戏参与度;(4)加强家园互动,提高家长对娃娃家游戏的认知。

七、活动总结本次小班娃娃家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通过活动,教师们对娃娃家游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关注小班娃娃家游戏的发展,为幼儿创造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游戏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班“经典角色游戏”——“娃娃家”一年间观察记录角色游戏是幼儿喜欢的一种游戏,尤其是小年龄幼儿。

她是幼儿对未来社会角色身份和未来社会角色交往以及未来社会角色情感的初步体验。

在角色游戏时,孩子们充当着不同的角色,而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身份就有不同的表现,如各种语言、动作、形象等,这些不同的角色就是孩子对未来社会角色身份的初步体验。

角色游戏同时也是较难玩“好”的一种游戏。

对于刚进入集体社会的上小班幼来说,脱离了原本独个的生活方式,进入一个集体小社会,一方面孩子们生活经验缺乏,另一方面则是难以掌握所表演的社会角色,如营业员、医生、理发师等的行为、语言乃至社会义务。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启蒙老师。

所以,孩子们最先熟识和接触的就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对角色身份的体验也就是从爸爸妈妈开始的。

幼儿体会不同身份的角色,最早最多从“娃娃家”开始,“娃娃家”游戏堪称是学前教育中角色游戏中的“经典”。

孩子们在游戏中充当爸爸妈妈的角色,很自然地去模仿爸爸妈妈的言谈举止,学习他们的日常行为,将自己理解的爸爸妈妈形象表现出来。

这就是孩子们对角色身份的初步体验,而这初步体验对孩子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正因如此,幼儿教师就更应该重视角色游戏的指导,为孩子们尤其是小年龄的孩子的将来充当真正的社会角色打下基础。

以下截取所带教小班一年间10个主要时间段的游戏观察记录:★案例一:相亲相爱一家人观察时间:小班第一学期九月份游戏背景:娃娃家是学前前儿童喜欢并善于模仿学习的角色游戏。

2-3岁的托班孩子,在游戏表征上水平大都只是停留在摆弄玩具上,进入小班了,为了丰富游戏的情景,教师增加了角色的扮演(爸爸、妈妈、姐姐、宝宝等),孩子们对此非常的感兴趣。

游戏行为实录:俊俊和馨馨在娃娃家玩,只听见“哇”的一声,闻声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俊俊哭了,我走上前问“俊俊,你怎么啦?”、“她抢我的煤气灶。

”俊俊指着馨馨说。

“馨馨你为什么要和他抢东西呀?”、“他不把煤气灶给我烧菜呀!”、“你们今天在娃娃家里做什么”、“我当的妈妈,我当的爸爸”他们异口同声地告诉我。

“那你们的爸爸妈妈在家里要不要抢东西的呀?”他们两个直摇头,“对呀,爸爸妈妈是一家人,要相亲相爱,你们今天当的是爸爸妈妈,所以也要相互谦让,好吗?”他们俩听了以后使劲地点了点头。

游戏行为反思:进入小班集体生活才一个月,大多数幼儿刚刚开始接触角色游戏,所以对角色游戏很感兴趣,而且很喜欢扮演其中的角色,特别喜欢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

但是一旦他们真正玩游戏的时候又经常会忘记自己扮演的角色,特别是当幼儿之间出现共同争夺某一件他们共同喜欢的东西的时候,他们就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角色,于是就出现了“爸爸”和“妈妈”争夺东西的场面。

指导与调整:在游戏中,我们经常会提醒幼儿,生活中爸爸和妈妈是怎样做的?宝宝又应该怎么做?宝宝可不可以碰煤气灶?爸爸、妈妈能不能抢东西?经过我们的多次提醒,幼儿间争抢的行为慢慢少了。

★案例二:宝贝一家亲观察时间:小班第一学期十月份游戏背景:角色游戏是小年龄孩子表现生活的游戏,在游戏中可以产生许多的互动。

今天的角色游戏开始了,琪琪和楠楠来到了娃娃家,戴上了妈妈和哥哥的牌子。

“妈妈”抱起了娃娃,给小床整理,哥哥则在一边看着,一会儿帮忙,一会儿进入厨房,开心的玩起了“过家家”游戏。

游戏行为实录:“我是妈妈,你是哥哥,妈妈给宝宝穿衣服,你自己到厨房里去烧饭好吗?”妈妈琪琪对哥哥楠楠商量道。

“我不会呀,烧饭应该是妈妈的呀。

”哥哥楠楠显然很不愿意。

妈妈说:“我们是一家人呀!我现在没空啊,我要给宝宝穿衣服,她要上学了呀。

”“那等爸爸回来烧嘛!(扮演‘爸爸’的孩子正好去吃饼干了)。

”我上去参与他们的游戏:“我来做客啦!好饿呀!”。

妈妈和哥哥开始愣在那里,后来哥哥反应快让我请坐。

“妈妈”这时也停止整理,来到厨房胡乱的抓起一个水果和一种蔬菜就放在小碟子里给我示意让我吃,还提醒我说:“这些是假的,不能放在嘴里吃的,要假装吃。

”我笑着做了一个假装吃的动作:“啊呜、啊呜”。

我请妈妈和哥哥也坐下,大家一起笑着“吃”东西了。

游戏行为反思:3-4岁的孩子爱模仿的特点十分突出,模仿是这一时期儿童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习得良好得行为习惯。

例如:模仿爸爸妈妈照顾宝宝得样、烧饭的动作等。

一般孩子认为烧饭是妈妈的事情,所以当妈妈提出让哥哥做时,哥哥百般不情愿。

这样就容易在游戏中产生冲突,将游戏僵持。

教师适时的进入,可以帮助幼儿缓解矛盾,以自己小客人的身份提醒和丰富游戏情节。

指导与调整:这个阶段幼儿年龄小,虽然容易将假想和实际相混淆,把一些娃娃家的造型逼真的玩具当作真的放入口中。

但随着生活经验的逐步丰富,一些孩子也意识到这是游戏,是假的食物(游戏中妈妈提醒我不能吃是假的)。

在游戏评价中,老师可以提醒幼儿:不能把玩具放入口中,即不安全又不卫生。

★案例三:孤单的小馄饨观察时间:小班第一学期十一月份游戏背景:角色游戏是幼儿较喜欢的一种游戏。

她是幼儿对未来社会角色身份和未来社会角色交往以及未来社会角色情感的初步体验。

在角色游戏时,孩子们充当着不同的角色,而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身份就有不同的表现,如各种语言、动作、形象等,这些不同的角色就是孩子对未来社会角色身份的初步体验。

因此,师就更应该重视角色游戏的指导,为孩子们尤其是小年龄的孩子的将来充当真正的社会角色打下基础。

游戏行为实录:珊珊拿着锅子和勺子十分投入地在煤气灶上烧着饭菜,不一会儿,就看见在锅子里装满了小小的五颜六色的塑料积木。

“吃饭了”她把香酥纸做的小馄饨放在小碗中。

放了几个还不满足,乐此不疲地又用小碗盛了饺子、汤圆,小小的桌子上放满了食物。

这时,坐在一旁的“姐姐”静宜说“娃娃要吃奶了”,马上拿来一个大的奶瓶,端坐在垫子上,一手抱着娃娃,一手轻轻的将奶瓶朝娃娃嘴里送。

珊珊叫她来吃馄饨,静宜没有理会,继续喂娃娃。

珊珊只能自己管自己吃。

“爸爸”旭捷则自顾自的摆弄饮水机。

游戏行为反思:3岁左右的幼儿发展特点是自我意识萌芽,直觉行动思维,注意不稳定。

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学习和游戏的内容是模仿真实的生活实践,对角色游戏很感兴趣,而且很喜欢扮演其中的角色,特别喜欢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

可在游戏活动中,三个带着角色身份的幼儿独自行动,各自管各自烧饭或喂娃娃等。

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才开始分工合作烧饭和菜、喂娃娃吃饭,可见幼儿的合作意识不强。

因此在初期的交流分享中,以教师示范,孩子模仿为主,促进和激发幼儿的简单合作意识。

同时在摆放材料上需要考虑投放一些半成品,促进新的游戏情节发生,提高合作的频率。

指导与调整:游戏中,教师以客人角色的身份进入到游戏中,珊珊笑眯眯地做开门状。

教师说:“谁在烧饭呀,菜怎么这么香呀?”珊珊连忙很自豪的说:“这是我烧的饭菜”!教师接着说:“我是小客人,我带来了汉堡包,我们一起吃饭吧!”就这样,大家围坐在一起,兴高采烈的做出吃的模样。

★案例四:快乐的果果观察时间:小班第一学期十二月份游戏背景:娃娃家游戏已经开展了大半个学期了,大部分的孩子都已经积累了一些零星的娃娃家游戏的经验,她是很多孩子喜欢去的好地方。

孩子们在娃娃家中尝试着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进行游戏。

从最初的分配角色要引导孩子认识娃娃家的格局布置和角色任务,再到过程中的指导和教育孩子材料整齐收放等等,这一系列的变化都预示着孩子对角色游戏的不断了解,从“喜欢玩”转化成“有角色的玩”。

游戏行为实录:天天吃完点心就急着去了小阁楼,他带上了爸爸的牌子将烧饭的材料全都拿出来,自言自语的说:“我今天要给烧许多好吃的菜。

”说完就开始动手烧起来了。

果果觉得无所事事,她今天是姐姐,看到有“爸爸”在烧饭了,没有事情做了,就站在阁楼角上和下面的孩子打招呼。

我进入娃娃家,看到小床上的若干娃娃和衣服比较凌乱,就建议她去洗一洗,晒一晒,顺势模仿了洗衣机洗衣服的动作。

果果果真也将一件件的衣服拿出来,挂在衣架上。

做好后,她跑到爸爸那儿一起端饭菜。

我以“阿姨”的角色表演给他们看如何做一个小客人,游戏结束时和他们一起参与整理。

游戏行为反思:1、一段时间的开展,孩子们对娃娃家的游戏已经比较了解,但孩子们的游戏行为似乎只局限在给娃娃烧菜、给娃娃洗衣服,晾衣服等。

没有了更多的发展。

有的只是停留在摆弄材料上,例如果果一开始的行为。

如果教师没有引导,她也觉得理所当然的开始和结束,没有进一步的情节发生。

因此教师在观察和指导中要有提示,有重点,并且以鼓励为主,进一步引导孩子了解不同的角色。

2、小班孩子喜欢模仿,我们老师都是孩子模仿的镜子,在教育孩子的过程,教师要多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孩子,就像今天,老师的参与使孩子变得积极了,教师的示范和引导给孩子树立的榜样作用非常重要。

在老师的带动下,孩子愿意学着积极参与。

指导与调整:进行娃娃家角色游戏的模拟展示,让孩子们能够在观看、讨论、尝试的过程中积累经验。

★案例五:凌乱的娃娃家观察时间:小班第一学期一月份游戏背景:娃娃家游戏深受大家的喜爱,可是每一次玩好后,里面都是乱七八糟的,有的孩子将材料搬到东搬到西,一些材料因此散乱不堪。

等到游戏结束,有时顾不上整理好就匆匆下楼,弄得娃娃家每次都要再次回头整理并且花上好长时间。

游戏行为实录:这次游戏时,晨晨和静静当了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他们将灶头、碗等从厨房搬到了房间的床上,弄得家里很脏。

我就扮成奶奶来到孩子们的游戏中。

我说:“家里发生什么事情了?这么乱?”孩子们你看我,我看你,有点不好意思了。

我以奶奶的口吻说:“奶奶和你们一起整理,好吗?”孩子们很想在我面前表现,静静说:“我会整理的,你看啊!”说完,就开始将碗、灶头等东西搬回到厨房间,忙碌了一阵子,一些东西不知道怎么样摆放了,于是我帮着他们一起整理。

最后我们看着整洁的娃娃家说:“我们夸夸自己真棒,现在干净了。

”游戏行为反思:老师是孩子模仿的一面良镜,抓住小班孩子好模仿的年龄特点,在教育孩子的过程,教师要多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孩子。

像今天,老师的参与使孩子变得积极了,在老师的带动下,孩子愿意学着去整理。

同时老师也可以把一些整理的要求,方法在共同的游戏中教给孩子。

因此,教师的示范和引导给孩子树立的榜样作用非常重要。

有了老师的指导,孩子就尝试去整理。

在慢慢的学习中,孩子的动手整理能力就提高了。

永远记得这句话:“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

”教师要多鼓励和表扬孩子,以提高孩子的动手的积极性。

孩子们的整理能力也在一天天的练习中得以进步。

★案例六:三个宝贝的新鲜事观察时间:小班第二学期二月份游戏背景:我班的娃娃家经过一学期来的不断开展和调整,最近根据孩子活动的需要,重新进行了娃娃家布局的划分、材料的增添(有玩具煤气灶、厨具、可操作的大嘴巴的娃娃、各种喂娃娃吃的‘蔬菜’、‘勺豆豆’等)。

孩子们出于对生活的模仿和探索,出于对新鲜的玩具的感兴趣,一有空就三三两两到娃娃家中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