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纲工作室星河湾个案
“首富制造者”王志纲:不要对商人有太多期望

“首富制造者”王志纲:不要对商人有太多期望王志纲,中国著名战略咨询专家,智纲智库(王志纲工作室)创始人。
中国本土战略咨询的开创者和领军人物,对中国社会经济有重大影响的民间学者与意见领袖,企业家与地方政府的智囊。
20多年来,王志纲深度介入中国市场化和城市化进程,为上千家企业、上百个城市进行战略策划。
▲ 作者李翔,原载于2013年9月《时尚先生》杂志,原文有删减一、玩票才是最高境界玩票才是最高境界,孔子说过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才是最高境界,就是票友。
现在人们都在追求时尚、追求表面的东西。
影视圈里我遇到的所有投资人都说,什么都不缺,就缺好剧本。
我说既然什么都不缺就缺剧本,为什么没人去做剧本呢?这就是一个悖论,它是一个“下地狱”的活。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剧才是本,为什么没有人去做本而是热衷末呢?因为这个时代太泡沫化了,谁都想取巧,走捷径,选择光鲜的生活。
其实生活就是这样,当人们都选择光鲜的生活,生活就不光鲜了。
很多人都选光鲜的东西时,一个人只要沉下心来敢于下地狱,那出来了就了不得,就是稀缺资源!80后这代人,我也看出来了,他们是痛并快乐着,而且乐此不疲。
我儿子是个记者。
春节的时候为了赶稿子都虚脱了,累了一两个晚上。
我说既然这样你还干这个做什么?是不是很痛苦啊?他说痛并快乐,我说那就没办法了,这是吃饱了撑的。
像他们这代人起来以后你别小看,当他们真正对这个乐此不疲的时候,金钱打不倒他。
当很多人所追求的名利、地位和虚荣都打不倒他的时候,可能中国就开始产生大师了。
我同商人无缝对接二十多年,应该说对商人有很深刻的了解。
有一天接到一个电话,一个老板说,他买了八百本《第三种生存》四处送人。
我说:“这不是骂你们这个阶层的吗?”他说:“骂得太好了,骂得太绝了,骂得我心服口服啊。
”这个人是谁呢?原来哇哈哈最大的对手、广东乐百氏的老板之一。
第三种生存其实我骂这些商人并不是要彻底否定他们,只是要剥掉他们的外衣,把他们的本质讲出来。
王志纲:恩怨碧桂园

除 了担 任 筹 划 了 1 0年 的 上 海 新 江 湾 城 改 造 工程 总 策 划 、 成 都 市 整 体 城 市 运 营 的战 略 顾 问之 外 1 前 的 一 场 策 划 .奠 定 了今 年 的一 场 地 产 创 富神 话 0年
王志纲 :恩怨碧桂园
度 ,钢筋 、水 泥和 木 材等 建 材价 格翻 番 上
涨, 房地产 开发商处 于崩 溃的边缘 。 而此 时 ,
杨 国 强 的建 筑公 司 为原 开发 商垫 资建 造 了 近 4O O O套别 墅 ,因后续 资金 缺乏 ,成为 当 时 南方 最 大 的烂 尾楼 。 当杨 国强 向开 发商 索 要 工程 所垫 费用 时 ,开 发商 却让 杨 国强 销 售 已经 盖好 的别 墅 ,以销 售 收入 核销 建 筑成本 。 仓促 之 中 ,杨 国 强 “ 辜 ”地 从造 房 无 者变 成 了卖 房 者。杨 国强 和 他 的建 筑队 毫 无准备 ,也毫无办法 。 20 0 7年 4月 2 0日广 东顺 德 地 产 商 碧 这样 一个 书写 了地 产财富 神话 的企 业 , 19 9 4年 l 0月 的某 天 ,焦 急 万 分 的杨 国强 ,经人 介 绍后 请 来 了新华 社 记者 王志
策 略立 竿 见影 ,碧 桂 园的 楼 盘销 售 终于 找 划 顾问 。 到 了 自己 的杠杆和支 点。
加 了 民间 思想 家和 商业 策 划 的 双 重 身 份 , 很 少 有商 人具 备 他 的政 策性 通 盘思 维 ,也
恩 怨碧 桂嗣 多 年之后 , 回忆 这一 当初 “ 伟大策 划” ,
晓辉@本刊记者
拯 救碧 桂园行 动
碧 桂 园成长 为 今天 中国 土地 储备 量最
大 的房 地产 开 发 商 ,却 是 当初 一个 偶然 而 又无 奈的原因导 致的 。 19 9 3年之 前 的杨 国强 ,一直 在 自己的 建 筑事 业 路上 顺风 顺 水。 不过 在 当年却 遭
生死抉择——王志纲纵论企业战略之道

生死抉择——王志纲纵论企业战略之道【编者按】中国企业数量众多,但企业的生命周期短,重复着“一年发家,二年发财,三年倒闭”之路。
据统计,中国企业平均寿命较短,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与欧美企业平均寿命40年相比相距甚远。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作为最有活力、最为敏感、最能创新的主体,广大民营企业经常会面临生死抉择。
如何运用战略帮助企业起死回生?如何从偶然中寻找必然?如何帮助企业家们实现“惊险一跃”?作为战略咨询专家,近三十年来,王志纲先生深入观察了中国许多区域及企业发展的兴衰成败,助推了无数企业家起于草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偏于一隅继而走向全国。
受中山大学岭南学院EMBA教育中心邀请,于2013年10月19日在中山大学怀士堂做了《生死抉择——王志纲纵论战略之道》的主题演讲。
王志纲:各位下午好。
今天我站在台上,回想起来很有趣, 30年前开始登台时,坐在台下的人年龄多数比我大,今天往下一看,感慨万千,台下几乎所有人年龄都比我小,所以真是时间催人老,让我想起中国的古话:千金难买回头望;老马识途。
大家都是企业家,有很多人已经很有成就。
我常讲,有两种人是不可以培养的。
企业家,不是职业经理人,老板不能培养。
因为性格决定命运,当老板的人多数具备一些天生的特质。
再者,老板都是从战场中杀出来的,我不相信老板靠培养;再者,如何当爹和当妈,不可以培养,虽然有很多育子的书,但爹妈当得好坏,还得靠自己摸索。
通过教育,很多东西是可以领悟的,但是更多深层次的东西,需要身体力行才能感悟,甚至从中产生顿悟。
特别是老板,如何感悟和顿悟?作为我个人来说,也不是天生从事战略咨询的人,刚才院长已经讲过了,我一开始是新华社记者,干了10年,我的梦想是在记者的行业中当个无冕之王,在国家的发展上能有所推动。
干了10年,特别是伴随邓小平南巡,我写了一系列有关改革开放前沿的东西,影响不小,也算是达到了记者生涯的巅峰。
最后正想展翅高飞的时候,碰到意识形态的管控逐渐加强,一些深入的研究和报道变得不可行。
我在智纲智库学习的六年

我在智纲智库学习的六年作者:齐鸿正智纲智库上海中⼼⾼级策划师编辑:王⼀然2013年6⽉毕业后,我加⼊智纲智库上海中⼼,6年时间如⽩驹过隙,刚加⼊⼯作室的场景仿如昨⽇,现今我也成为⼀个中年⼈。
感恩⼯作室,6年时间,我⾛过⼴州、深圳、成都、长春、呼和浩特、张家⼝、⽯嘴⼭、南充等城市,经历了互联⽹思维、⼤健康、特⾊⼩镇、⽥园综合体、⽂旅等话题,参与了⼤⼤⼩⼩⼗⼏个项⽬。
⼈的回忆往往都是美好的事情,这篇⽂章以“学习成长”为主题,既是对⾃⼰的总结,回忆⼀些学习的趣事,也是对未来的展望,也希望能帮助新⼈同事。
⼯作室之于我的意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泽东之于我,⼯作室是⼀座阿⾥巴巴宝藏,打开⼭洞⼤门后是⽆价的财宝——价值观、⽅法论、思维体系……⼊宝⼭岂能空⼿⽽归。
⼯作室是⼀所⼤学,王⽼师将⼯作室打造成“黄埔军校”,经过25年的沉淀,书集、案例就是我最好的教材,同事是我的⽼师,项⽬是我试验⽥,鲜活的教材为我讲解⼯作室的⽅法论,⽼师指导我在试验⽥上运⽤⽅法论,做到知⾏合⼀。
⼯作室是不断进化的组织。
从“⼤盘时代”到“城市中国”再到“战略孵化”,⼯作室⾮新勿扰,不断转型探索新业务。
进⼊⼯作室后我先后接触了企业战略咨询、⽂旅项⽬、全域旅游、⽥园综合体、特⾊⼩镇、城市更新等不同类型的项⽬,“倒逼”着我学习越来越多的知识。
⼯作室是能⼒加⼯⼚,⼯作室提倡“⼀专多能”,是对团队和个⼈能⼒的要求,在掌握⼀门专业的基础上,要对国情有深刻的了解、拥有全局视野、深厚的⽂化积累、系统的思考能⼒、跨⾏业、跨领域的分析能⼒、对⼈性要有深刻的洞察。
王⽼师在碧桂园项⽬中,通过⼤势分析、开办学校、“碧桂园——给你⼀个五星级的家”的⽣活⽅式等⼀系列策划盘活楼盘。
我毕业于市场营销专业,容易陷⼊就营销论营销、⼴告就是营销等思维中,缺少对全局的了解。
⼯作室也是⼀座书馆,更可贵的是我们有⼀位“说书⼈”,改⾰开放、创业故事、房地产泡沫、区域发展、地域风俗、⽔帘洞岁⽉、华南板块、星河湾、健⼒宝……虽然我们不曾亲⾝经历,但每次“听书”都能感受到时代变迁,触摸到那段历史。
营销——广州星河湾开盘前市场造势分析

4月27日,《南方都市报》为了更好地体现报纸的服务性和扩大影响,该报的《黄金楼市》专门组织了系列套餐,便于市民踩盘。
在当天196版的报纸中,人们发现了一叠28版的印刷十分精美的《星河湾生活杂志》,此时《南方都市报》也许还没有意识到,他们开创了一种新的房地产广告载体,更个广州城,变成给他们带来滚滚财源的独门暗器。而后来,这种杂志型房地产广告便有了自己新潮的名称媒体楼书。
广州星河湾开盘前市场造势分析——善战媒介之势,助长楼盘之威
2007年11月13日,
造势,在楼盘开盘前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后续的开发与销售。其实就楼盘开发前期而言,主要手段则表现在广告造势层面。因为广告的优势表现在投资购买版面、时段时可以做到主动调配资源,为我所用。另外,新闻有其自身的特点,比较敏感,可以做到理念传递到位,在关键步骤和环节定下最基本的核心思想。因此,广告可以争取做到一种亚新闻的方式,提出一些符合项目特点又能引发社会关注和争鸣的话题。五年前,笔者有幸参与了广州星河湾在开盘前的造势系列营销活动,如此成功开创了楼盘开盘前的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颇值得大家借鉴。
步骤三:乘胜追击:首创楼市杂志
在前期的华南板块炒作当中,星河湾无疑是成功的,成功的奥秘就在于超常规的操作手法。所以对于舆论引导之后的具体推广,能不能跳出传统的宣传方式并有所突破和创新呢?
王志纲工作室首先想到了楼书,其实可以从楼书上打开突破口。首先,房地产项目的信息量极大,一般的广告形式难以容纳,所以报刊、电视、电台的常规广告难以说清;其次房地产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关系着购买者几十年的切身利益和寄托,是业主生活方式和梦想的天然载体,因此又必须想方设法说清楚,对于新盘、大盘更是如此。
陶溪川

一、景德镇基本概况陶瓷之都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历史上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为明清时期的中国四大名镇。
景德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地区。
到2007年,景德镇已经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景德镇是江西重要的现代化城市,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要组成,也是国家重要的山水生态历史文化名城。
景德镇市是第二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
景德镇是江西省环鄱阳湖经济圈(指南昌-九江-景德镇)的重要城市,也是赣东北地区的重要工业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是中国唯一的直升飞机生产基地,是与美国西雅图,法国图卢兹媲美的世界三大航空名城。
景德镇市各行政区人口数据:珠山区(景德镇市城区)面积40平方千米,人口28万;昌江区面积380平方千米,人口16.3万;乐平市面积1975平方千米,人口80.3万;浮梁县面积2854平方千米,人口25.9万。
“陶溪川-CHINA坊”项目所在珠山区是景德镇市老政府所在地,是景德镇的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教育中心,市区消费人口20多万,位于市境中心以及东部,往东一小时车程可到达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婺源,市区200公里范围内还有诸如庐山、三清山、龙虎山、黄山等优质旅游资源,旅游交通资源十分便利,是驴友自驾游的最佳休闲购物目的地,在距市区20公里的半径范围内,有景德镇罗家机场,每日有不间断来往于我国各主要城市的航班;20分钟车程内可到达景德镇市火车站以及最大的长途客运站;高速路线直通皖、江、浙、沪、湘等地。
12年12月30日一大早,景德镇陶溪川国际陶瓷文化产业园项目在施工人员紧锣密鼓地工作中正式开工。
市长刘昌林,市委常委、副市长黄康明,副市长汪剑平、熊皓等一行来到原宇宙瓷厂调研项目推进情况,并召开了项目现场推进会。
运营团队景德镇陶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是隶属于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的“陶溪川-China坊”项目开发运营公司。
中国十大营销策划人物

中国十大营销策划人物近年来,经过一段时间的互联网热之后,大部分企业逐渐趋于理性,无论是互联网营销还是传统线下营销,大家都是殊途同归。
营销的本质和基本法则并没有变。
中国的营销水平一直以来离不开营销人的共同努力,这里盘点对中国营销界有卓越贡献和起推动发展的十大营销策划人。
(排名不分先后)叶茂中中国著名营销策划专家和品牌管理专家,叶茂中营销策划机构创始人。
与李光斗、徐大伟并称为21世纪中国广告界的策划三雄。
叶茂中阳刚如火,善于广告定位,堪称策划之霸。
李光斗时尚如风,擅长品牌优化,堪称策划之儒。
徐大伟挥洒如雨,热心公益事业,堪称策划之侠。
叶茂中是中国营销策划十大风云人物及中国广告十大风云人物、中央电视台广告策略顾问、清华大学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出版案例专著,有《圣象品牌策划记实》、《营销的16个关键词等》等。
余犇原名余亮华,广东梅州客家人,现居于深圳。
深圳营销协会副会长,资深品牌策划顾问,牛势广告创始人,新锐一代品牌营销策划人,三力三位品牌设计系统创作人之一。
13年专注中国本土市场营销,擅长于品牌定位、文化、诉求、形象、营销等领域,先后为上百家企业提供品牌营销策划及品牌设计服务。
特擅长于品牌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方法,多年探索于简单、易行的品牌创建方法,力求让企业在品牌路上少走弯,更简单有效地打造卓越品牌。
艾瑞网、速途网等知名网站专栏作者。
王志纲1994年成为独立策划人。
1995年创办王志纲工作室,任首席策划。
作为工作室的灵魂人物,是工作室理论和方法的创建者,主持了诸多成功的案例,包括广东碧桂园、99昆明世博会、山东双月园、重庆龙湖花园、广东金业集团、杭州宋城集团、杭州天都城、贵州茅台集团、中体产业等策划项目。
2001年主持广州星河湾、南国奥林匹克花园的"华南板块"之战在地产界引起轰动,成为业界典范。
2002年4月创办并主持“北京财智经济战略研究院”,整合城市与区域经济方面的专家,重点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与咨询工作。
王志纲工作室首席策划师王志纲正在演讲

王志纲工作室首席策划师王志纲正在演讲。
演讲题目:地产困惑与解决方略由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举办的《中国地产领袖年度峰会——2004中国地产分水岭高峰论坛》于3月26日―28日在广州广东大厦隆重举行。
论坛嘉宾将围绕地产话题畅所欲言,交流碰撞,探讨中国房地产战略发展方向。
以下是嘉宾王志纲的演讲实录:王志纲:现在我发现,中国的房地产已经到了乱花渐迷人眼的时候了。
现在已经91年、92年启动到现在是12、12年的时间,经过了几个的过程,第一个过程叫炒家的时代,91、92年到93年国家的宏观调控是一个标志,所有的人都在想进入房地产,这时培育了中国最早的一批房地产商,特别是一些人到海南进行投机拿到钱去到上海、北京,现在在中国的房地产界获得了话语权,而且是颇出风头的房地产商们。
中国房地产还有一个启蒙阶段,也是一个全民地产的阶段,是极其不正常的,但是也为中国后来的房地产走向正规和专业,积蓄了力量,培育了一批人马。
第二个阶段,93年到97年,基本上是一个调整的阶段,这个时候在整个中国,特别是除广东以外的整个中国的广大地区,基本上谈不上正规的房地产。
我记得那个时候我们做过一个统计,广州当时的房地产,民间的购买力是60%,深圳是70%,那么一个地区,它的市场结构,个人购买占的比重越大,说明市场化的程度越高,个人购买占的比重越小,说明市场化的程度越低。
98年为例,这个时候的北京尽管是一枝独秀,形势很好,出现了一批房地产界的大腕和企业,但是我开了一个玩笑,我说无非是建筑公司假冒化,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房地产开发商,只是象建筑公司盖房子,最后批发买给集团。
这时北京的房地产市场,98到02年是非常好做的,任何人只要拿到地会盖房子,只要明白部长、厅长、科长、司机住什么房子就可以了,这时培育了北京最早一批看起来很美很雄壮但是实际上弱不经风的一批发展商。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南边以广东为代表的已经非常市场化了,但是北边以北京为代表的还在走批发的道路,两个市场绝对不一样,广东由于过早的市场化,所以在房地产的规划、设计、园林甚至一直到营销,最后到物业管理,都是走在中国的前列,这并不是广东人聪明,而是市场经济所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