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静而知之

合集下载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须上册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论语》十二章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安适,行事勤勉、言语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得分点:敏、就、挣,状语后置,句意通顺)2.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在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啊。

(得分点:朝、道、夕,句意通顺)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看见有德行、有才华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没有德行和才华的人,便应该在心里反省自己(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得分点:贤、齐、内、省,宾语前置,句意通顺)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是君子。

(得分点:质、文、史、彬彬、然后,句意通顺)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文】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不是很重大吗?一直到死才停止,这不是很遥远吗?(得分点:弘、毅、已,宾语前置,句意通顺)6.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译文】好比堆土积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好比填平洼地,虽然(教参翻译成虽然,有版本翻译成即使)才倒了一筐土,继续下去,是我自己在往前努力。

(得分点:为山、篑、平地,句意通顺)7.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译文】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德。

一旦做到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天下就会称赞仁德了。

实践仁德在于自己,哪里在于别人呢?(得分点:克、复、一日、归,句意通顺)8.《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大学之道》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 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①明明德:彰明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彰明。明德,美好的德性。 ②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③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④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 ⑤定、静、安、虑、得:这讲了心里的认识、完善过程,是儒家心性修养的重要途径,后人对此 讨论很多。 ⑥本末:本是根,末是梢,即根本与枝末。这是古代重要的哲学概念。
②消极的影响:《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 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 不按照“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 重则认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轻易不敢背离。同 时, “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 的,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倾向性。
释义: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 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 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 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 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 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 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高中必备篇目《大学礼记》

高中必备篇目《大学礼记》

高中必备篇目《大学礼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傈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5-2《大学之道》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2《大学之道》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何为“大学”?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
一是"博学"的意思;
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 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 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 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 修己治人”的学问。
何为“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讲的就 是大人之学、成人 之学的基本原理, 指穷理、正心、修 身、治人的根本原 则。
《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 家作品。一说曾子作。
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宋代程颢、程颐兄弟从《礼记》中把它抽出,以与 《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至南宋淳熙 年间(1174-—1189),朱熹撰《四书集注》,将 它和《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大学章句》 对于外部世界做到了明辨事物、通晓事理。这是修德立世的基础。
“正心、诚意”之修身工夫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 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 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探寻这些大学校训来源
东南大学 香港大学
厦门大学 河南大学
大学之道
《礼记》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大学》主要内容,掌握文中重 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2、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 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重点) 3、文化传承与理解: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 性的现实意义。(难点)

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语文

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语文

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黄家4360由分享时间:2021-11-24 14:22:11《大学之道》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二篇文章。

本篇课文节选自《礼记·大学》,围绕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强调的是“修身为本”。

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一起来看看吧!《大学之道》课文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大学之道》语文教案【素养目标】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小时候我们都听过“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从中知道了为人父母要以身作则,言而有信,真诚待人的道理。

今天,我们要以更加理性的目光来学习曾子的另外一篇著作《大学之道》。

二、文化常识1.了解曾子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提升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提升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外拓展阅读】思维发展与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氏,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

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蓄蕃息。

鲁乱,孔子适齐。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其后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

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涂不拾遗。

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於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

孔子遂行。

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

孔子去。

弟子曰:“可以速矣。

”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

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孔子在陈蔡之间,陈蔡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不得行,绝粮。

从者病,莫能兴。

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

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子曰:“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

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

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A.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B.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C.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D.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解析】“诫”作“其嗣”的谓语,应与“其嗣”相连,排除A项。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修必背文言文12篇,附背诵段落原文------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修必背文言文12篇,附背诵段落原文------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修必背文言文12篇,附背诵段落原文高中语文必背文言文背诵段落原文部编版高中《语文》全套教材共5册,其中必修教材分上、下2册,选择性必修教材分上、中、下3册。

必修教材每册8个单元,覆盖7个学习任务群;选择性必修教材每册4个单元,覆盖6个学习任务群。

另外,教材设计了4个独立的“古诗词诵读”版块。

下面是高中语文老师给大家总结的部编版高中语文选修必背文言文12篇,附必背段落原文,同学们必须掌握!选修(12篇)《老子》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

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孰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大学之道》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之君子,举大事,必慎其终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华东理工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
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华中科技大学
——明德厚学 求实创新
厦门大学
—一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香港大学 ——明德格物
学习目标
1.了解《大学》的有关知识; 2.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重 要文言知识; 3.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增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
· 任务2:
· 1、文章大量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请 找出来并简要说明其好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 能虑虑而后能得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 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 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顶真,亦称顶针、联珠、蝉联,是一种文学 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 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 方法。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由此可见,顶 真手法的运用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 而日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使论述 层层深入,逻辑严密。
大学之道
三纲

八目
格物
致知
人内




静 安
步骤一→目标



诚意
生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而知之
以心灵的宁静感悟生活——题记
静是什么?你也许很茫然。

“忙”是什么?你一定很了然。

马路上的风驰电掣,人行路上的行色匆匆,人们脸上无不写着一个字——“忙”。

“忙”是当下人们最普遍的感受。

为什么而“忙”?为生活,为生计,为赚更多的钱,为得更多的利,为有更大的权……我们会有一千个忙碌的理由。

但是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是否让我们丢失了什么?是的,让我们丢失了至为重要的——静,心灵的宁静。

在忙碌的社会,更需要“静”,因为“静而知之”。

庄子,两千多年前的先贤,穿越时空告诫着行色匆匆的我们:“水静尤明,而况精神。

圣人之心静乎!”
前有先贤,后有名士。

清代李渔在家乡建亭,命名为“且停亭”,且拟联明志: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

他劝解忙碌于名利场的人们,停一停,歇歇脚,在山水中获得一份心灵的宁静,获得一种生命的从容。

静而知之。

还是让我们停一停匆匆的脚步,松弛一下绷紧的神经,以宁静的心灵重新打量这个世界,你会真正感受到山间那欢悦的鸟鸣。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以他宁静的内心享受着庸碌的世人无法感受的山水之美、自然之美,感受着明月、春鸟、溪流所营
造的美妙意境,也让我们后人感受到诗人那湾心湖的澄澈宁静之美。

静而知之。

只有保持心灵的宁静,才能真正知晓自己内心的需求,获得深邃的人生感悟。

还记得那位不朽的苏轼吗?“乌台诗案”,使其放逐黄州。

在那段穷困潦倒的最失意的时光里,他保持着心灵的宁静,从而从容面对,淡然处之,并以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美丽诗篇,抒发了旷达豪情,超越了世俗的荣辱毁誉,超越了成败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实现了精神的升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