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性睡病

合集下载

发作性睡病护理

发作性睡病护理
例如,患者的社交障碍和焦虑症状可能因护 理而减轻。
为什么需要护理?
促进心理健康
护理不仅关注身体健康,还应关注患者的心 理和情感需求。
支持性心理护理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 郁情绪。
如何进行有效护理?
如何进行有效护理?
教育与培训
对患者及家庭成员进行发作性睡病的教育,提高 对该疾病的认识。
知识的提升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 挑战。
定期随访
定期随访医生,监测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必要 时调整治疗方案。
患者及家属应主动与医生沟通,反馈症状变化。
为什么需要护理?
为什么需要护理? 改善生活质量
通过合理的护理,患者可以更好地管理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护理可帮助患者恢复对日常生活的控制感。
为什么需要护理?
预防并发症
及时护理能够预防因发作而导致的意外伤害 和心理问题。
团队应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行护理?
发作期间
在患者发作时,应确保其安全,避免跌倒和受伤 。
应尽量保持周围环境安静,避免刺激。
何时进行护理?
日常护理
日常护理应包括帮助患者保持规律的作息和良好 的睡眠环境。
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和适度锻炼,有助 于改善症状。
何时进行护理?
如何进行有效护理? 建立支持系统
鼓励患者加入支持小组,与其他患者分享经验和 感受。
社交支持在心理健康中扮演重要角色。
如何进行有效护理?
个性化护理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灵 活调整。
护理计划应定期评估并根据患者的反馈进行修改 。
谢谢观看
发作性睡病护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发作性睡病? 2. 谁需要护理? 3. 何时进行护理? 4. 为什么需要护理? 5. 如何进行有效护理?

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

治疗

本病发病机制不明,治疗以对症为主, 任何一种单一治疗都不能完全控制症状。

1、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夜间充足睡 眠。 每日定时小睡2~3次,每次15~20分 钟,有助于维持醒觉状态。
2、药物治疗: (1)、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药:可提高警 觉,缓解和控制本病日间过度嗜睡,对 猝倒作用小,对反复发作性嗜眠病 (Kleine-Levin综合征)部分有效 1)哌醋甲酯 2)右旋苯丙胺



2、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过度日间睡眠并非该综合征特征,但 如果以单核细胞增多样综合征起病,睡 眠时间可明显延长。 抗抑郁药治疗者若有短暂的自动症 和遗忘症发作,须与癔症性神游和复杂 部分性发作鉴别。 猝倒须注意与晕厥、跌倒发作和失张 力癫痫发作鉴别,后者可出现一过性意 识丧失。
鉴别诊断



1、特发性睡眠增多症(idiopathic hyqersomnia) 本病是原因不明的反复长期出现白天昏 昏欲睡的过度睡眠,见于肥胖的正常成 人,常出现于餐后空闲或看电视时,有 些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 发作性睡病的显著差异是强制性睡眠, 甚至在非常情况下反复出现,如合并猝 倒则可确诊。






(2)三环类抗抑郁药 1)普罗替林 2)丙咪嗪 3)氯丙咪嗪 (3)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4)其他药物 1)可待因 2)可乐定
预后

病人的发作通常持续终身,但随年龄增 长约1/3病人猝倒、睡眠麻痹及幻觉可以 加重或消失,但睡眠深度很难改变。尚 无任何疾病与发作性睡病-猝倒有关。




1、发作性睡眠: 表现频繁不可抑制的睡眠发作 每次睡眠时间不超15分钟,每日数次一 段小睡后可使精神振作。有时伴视觉模 糊、复视及眼睑下垂 患者夜间睡眠较浅,多梦、易醒,本病 患者每日睡眠时间并不一定比正常人多。 患者可有晨起后头脑不清、头痛、肌肉 酸痛、抑郁、焦虑和记忆力减退等

发作性睡病科普宣传PPT课件

发作性睡病科普宣传PPT课件

如何诊断发作性睡病? 临床评估
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症状评估进行 初步诊断。
可能需要填写睡眠日志,记录睡眠模式。
如何诊断发作性睡病? 多导睡眠监测
通过睡眠监测设备记录睡眠阶段,分析睡眠 质量。
该测试通常在专门的睡眠实验室进行。
如何诊断发作性睡病? 其他检查
可能需要排除其他睡眠障碍或相关疾病。
如何治疗发作性睡病? 心理支持
心理咨询和支持小组可以帮助患者应对心理压力 。
建立良好的社交网络对患者恢复有积极作用。
谢谢观看
男性和女性受到的影响程度相似,但男性患 者可能更为常见。
谁会受到影响? 遗传因素
有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遗传倾向可 能存在。
如果有亲属患病,建议定期检查。
谁会受到影响? 生活方式
不规律的作息和高压力的生活方式可能加重 症状。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对于缓解病情有帮助。
何时寻求帮助?
何时寻求尽早诊断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何时寻求帮助?
影响生活
如果症状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或工作,建议寻求 专业帮助。
医生可以通过详细的病史和检查进行诊断。
何时寻求帮助?
相关疾病
如伴随有其他睡眠障碍,需进一步评估。
合并症可能导致更复杂的治疗需求。
如何诊断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科普宣传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发作性睡病? 2. 谁会受到影响? 3. 何时寻求帮助? 4. 如何诊断发作性睡病? 5. 如何治疗发作性睡病?
什么是发作性睡病?
什么是发作性睡病? 定义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以突发性、不可抗拒的睡眠发 作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
这种疾病通常发生在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中。

发作性睡病演示ppt课件

发作性睡病演示ppt课件
加事故风险。
情绪障碍
发作性睡病可能导致患者情绪不 稳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障
碍,影响生活质量。
认知功能下降
长期睡眠不足和频繁的睡眠发作 可能导致患者注意力不集中、记
忆力减退等认知功能下降。
预防措施建议
规律作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尽量避免熬夜和不足的睡 眠时间。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过度饮酒和吸烟等可 能诱发睡眠发作的因素。
认识和理解。
心理疏导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等 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
家属参与
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治疗过程,提 供情感支持和帮助,共同应对疾病 带来的挑战。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害
意外事故
由于不可预测的睡眠发作,患者 可能在驾驶、操作机器或进行其 他危险活动时突然入睡,从而增
对于疑似家族性发作性睡病的患者,基因 检测可能有助于确诊。
03
治疗原则与策略
药物治疗方案选择
01
02
03
中枢兴奋剂
如哌甲酯、莫达非尼等, 可激活下丘脑觉醒中枢, 提高觉醒度,改善日间嗜 睡症状。
抗抑郁药
如文拉法辛、氟西汀等, 可改善猝倒、睡眠瘫痪和 入睡前幻觉等症状。
其他药物
如γ-氨基丁酸受体激动剂 、食欲素受体拮抗剂等, 也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一 定的疗效。
鉴别诊断相关疾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该疾病可能导致白天嗜睡,但其主要症状为夜间打鼾、呼吸暂停 和睡眠质量下降。
发作性嗜睡强食综合征
这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不可控制的发作性嗜睡和食 欲亢进。
特发性过度睡眠
这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过度睡眠,患者可能没有其他发作性睡病的症 状。

发作性睡病医学PPT

发作性睡病医学PPT
近来研究表明:下丘脑分泌的食欲素减少 与此病有关
发作性睡病四联征
病理性 睡眠
猝倒发作 睡眠瘫痪
睡眠幻觉
视频多导睡眠监测(PSG)
日间睡眠次数增多(≥3次),每次持续5-120min 不等,午睡时间特别长;
睡眠潜伏期缩短(≤8min),并伴有持续数秒至数 分钟的“微睡眠”;
REM潜伏期缩短,或者出现睡眠始发的REM睡眠;
过度嗜睡难以通过其他睡眠障碍、精神疾病、药物 滥用或依赖来解释。
鉴别诊断
特发性睡眠过多症 Kleine-Levin综合征 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 其他:低血糖反应性发作性睡病
脑干肿瘤等
病史 多导睡眠图
发作性睡病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夜间充足睡眠,定 时安排小睡
初步诊断
1.发作性睡病?
支持点:白天不可抗拒的睡眠,猝倒发作,意识清楚,数秒钟后缓解
2.特发性睡眠过多症?
支持点:睡眠过多 不支持点:睡眠过多呈不可抗拒
3.癫痫发作?
支持点:病情呈发作性,突然猝倒,数秒钟后缓解 不支持点:不可抗拒的睡眠,意识清楚;无家族遗传史,无外伤史;颅
脑MRI未见明显异常
4.Kleine-Levin综合征?
诊断标准(ICSD-2 2005)
继发性发作性睡病
几乎每天存在的日间过度嗜睡至少持续三个月;
至少能观察到下述一项: 有明确的猝倒发作史; 若无猝倒或发作不典型,应有MSLT的睡眠潜伏
期≤8min,且经过充足的睡眠(≥6h)后,次日 MSLT可见≥两次的睡眠始发的REM睡眠;
脑脊液的食欲素≤110pg/ml或正常值的1/3; 有明确的基础疾病或神经疾病可解释日间过度睡眠

医学知识一发作性睡病详解

医学知识一发作性睡病详解
第二十三页,共四十八页。
治疗
其他的治疗措施给予睡眠卫生指导,调节生活节奏,按时午睡, 药物假期,一定的心理刺激等。
第二十四页,共四十八页。
预后
此病只是一个良性过程,不会开展得更为严重。不要产生过度的 思想负担和恐惧心理。但发作性睡病可以影响患者的智力,有人 认为发病年龄愈小,对智力的影响愈大。因此。一旦确诊应尽早 治疗。
4.入睡时幻觉 可出现于30%左右的患者。常与睡瘫症同时出现。主要在倦睡 期发生幻觉,以视、听幻觉为主,亦可能为触、痛觉等体觉性幻觉。内容大多 鲜明,多为患者日常经历。
第十五页,共四十八页。
并发症
除了睡眠发作,有的患者诉说乏力困倦,整天处于低警觉状态, 记忆力差,工作效率低下,影响身体健康及工作效率,使生活质 量下降。长期缺睡可以引致烦躁、抑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消 化功能障碍等以及免疫功能降低。
发作性睡病
大头医生
编辑整理
第一页,共四十八页。
英文名称
narcolepsyparoxysmal sleeping sickness
第二页,共四十八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名
发作性睡眠四联症;昏睡病;嗜眠发作
第三页,共四十八页。
类别
神经内科/睡眠障碍
第四页,共四十八页。
ICD号
G47.4
第五页,共四十八页。
概述
实验显示,当狗的双亲均为发作性睡病时,所有一窝小狗都受影响, 而这些狗和无血缘关系或血缘关系较远的狗交配繁殖的小狗不受影响。
第九页,共四十八页。
发病机制
传递的模式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但同时发现,并不是所有 种类的狗都显示出发作性睡病的遗传学传递,可能存在不同的病 因。

小儿发作性睡病的科普知识

小儿发作性睡病的科普知识

什么是小儿发作性睡病
频次多为每夜1-3次而间隔不等 ,持续时长也较短。
小儿发作性睡 病的病因
小儿发作性睡病的病因
遗传因素可能参与其中,大多 数患者的家族中也可能有这种 疾病的病例。
有研究表明,惊厥中与情绪变 化有关,如情绪激动、大喜大 悲的反应、害怕或紧张等情绪 都可能导致发作。
小儿发作性睡 病的症状
小儿发作性睡病的症状
在诱因或未知的情况下,患儿 非常突然地昏睡,然后开始跌 倒,或者他们在行走过程中失 去平衡。
突然性昏厥、晕倒、跌倒、治疗
小儿发作性睡病的治疗
对于频繁发作的儿童,药物治疗是 一种最常见、开局最好的治疗方案 。
使用药物对症治疗是小儿发作性失 眠的首选治疗方法。通常情况下使 用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或 氨己烯呋仑(Valproate)治疗。
小儿发作性睡 病的预防
小儿发作性睡病的预防
避免过度疲劳,规律的作息, 保持必要的补觉。 不要让儿童感到紧张、害怕、 灯光过强等。
小儿发作性睡病的预防
管理婴幼儿的热度,保持较凉 爽的睡眠环境,过热环境也会 加剧发作。
小儿发作性睡 病的家庭护理
小儿发作性睡病的家庭护理
观察、监控、记录儿童的睡眠 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反 应。
避免在晚上让儿童进行紧张刺 激或容易引发情绪不安的活动 。
小儿发作性睡病的家庭护理
了解和学习药物及药物治疗不良反 应,注意剂量,治疗过程中定期检 查肝功能等。
谢谢您的 观赏聆听
小儿发作性睡 病的科普知识
目录 什么是小儿发作性睡病 小儿发作性睡病的病因 小儿发作性睡病的症状 小儿发作性睡病的治疗 小儿发作性睡病的预防 小儿发作性睡病的家庭护 理
什么是小儿发 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

流行病学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于1877年由Westhal首先报告,并不罕 见。国外报告在0.02%~0.06%,香港报告在O.01%~0.04%,国 内尚无发病率方面的报告。男性较女性稍多见,发病年龄一般 在6~50岁,80%以上在10~40岁之间发病。30%有家族史。
病因
病因不甚明了,目前研究认为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尽管在某些种族如日本人中发生率较高,但各种族和世界各地 均有病例报告。在各种群中其遗传特征均与人HLA最小组织相 关基因(DR和DQ位点)密切相关。发病机制为REM睡眠的调节障 碍,对紧随在NREM睡眠周期后的REM睡眠的控制丧失。不论在 睡眠开始还是在清醒期,进入REM睡眠的倾向均增加。
临床表现
症状常在情感恢复正常或身体被触及后消失。猝倒发作时伴 有腱反射的抑制,但始终保持神志清醒。发作频率可隔数天或 数月发作1次,也有每天发作4~5次者。一次发作可持续数秒 至30min(Zancone,1973)。
猝倒与其他症状的关系,50%同时期出现,25%在嗜睡发作出 现后1~5年,15%发生于嗜睡发作出现10年之后,猝倒先于发 作性睡眠之前出现的情况极为罕见。
临床表现
典型发作为颌部松弛,头向前垂落,双臂倒向一侧和双膝张 开。肌力完全丧失可导致创伤甚至骨折。但发作程度并非都是 如此严重,也可仅仅表现为一种短暂的、局部或者全身的一种 无力感。患者可主诉视物模糊(睑肌受累)、语言中断(杓肌受累)、 呼吸不规则(腹肌或膈肌受累)、膝部轻微弯曲或持物突然坠落 (上下肢肌肉受累)。可伴有不自主运动,如头及眼睑震颤、面 部痉挛,也可伴随出现心悸、苍白等自主神经症状。这些不典 型的发作常常被医生忽视,应特别注意。
发病机制
传递的模式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但同时发现,并不是所 有种类的狗都显示出发作性睡病的遗传学传递,可能存在不同 的病因。 Honda等报告,日本的发作性睡病患者100%表现出人类白细 胞抗原HLA-DR2阳性。欧洲和美洲的学者也证实,大多数白种 人发作性睡病患者为HLA-DR2,DQWl,DW2阳性。但 Guilleminault等认为: 发作性睡病的传递是多因素的,而且环境因素也起着重要的 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碍,临床上以不可抗拒的短期睡眠发作为特点,多于儿童或青年期起病。

往往伴有猝倒发作、睡眠瘫痪、睡眠幻觉等其他症状,合称为发作性睡病四联症。

发作性睡病一词,由Gelineau于1880年首创,因此本病又称Gelineau综合征。

西医学名发作性睡病英文名称narcolepsy所属科室内科- 神经内科传染性无传染性目录1流行病学2病因3分类4临床表现▪白天过度嗜睡▪ 猝倒▪入睡前幻觉▪ 睡眠瘫痪▪ 自动症▪ 失眠▪ 其它5诊断标准6鉴别诊断▪原发性睡眠增多症▪ Kleine 一Levin 综合征▪ 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 晕厥7治疗▪西药治疗▪ 中医中药治疗▪中医针灸治疗▪ 推拿按摩治疗▪ 心理治疗8预防9预后1流行病学患病率在众多不同种族和国家进行的调查研究中报道均不同。

一项在芬兰进行的队列研究中,13888名同卵和异卵双生个体接受了问卷调查,对所有回答可能有发作性睡病的75人进行临床访视和实验室检查,其中5人进行多导睡眠监测。

睡眠监测最后发现三名伴猝倒的发作性睡病,得出患病率0.026%。

另一项对4972名英国人群进行电话调查,得出患病率为0.04%。

在欧洲五国(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对18980名个体进行一项目前最大范围的调查研究得出发作性睡病的患病率为0.047%,其中病情程度严重的占0.026%,中度的0.021%。

中国香港的一项研究报道患病率为0.034%。

就目前数据来说,发作性睡病可能在日本较常见,一项基于日本的人群的研究得出患病率0.16%。

而在以色列较少见,患病率只有0.02%。

但是这两项研究都只使用了问卷和访视形式,而没有使用多导睡眠监测等现代手段来确诊。

一项在美国尼苏达州进行的调查研究报道发作性睡病的发病率为1.37/10000/年(男性1.72,女性1.05),其发病率在20多岁时最高,随后递减。

[1]2病因发病机制尚未清楚,可能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功能降低或桥脑尾侧网状核功能亢进有关。

病因目前未明,但可发现此病跟基因、环境因素及某些中枢神经疾病有关。

对可能诱发发作性睡病的环境因素现在知之甚少,文献报道有包括头部外伤、睡眠习惯改变、精神刺激及病毒感染等。

而发作性睡病与遗传基因的关系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大约8%-10%的发作性睡病患者具有家族史,患者直系亲属患病的几率为对照组的10-40倍;25%-31%的单卵双生子共患发作性睡病,提示遗传因素在其起病中有重要作用。

HLA等位基因DQB1*0602在发作性睡病患者中有很高的阳性率,达88%-100%。

近年来,食欲素(orexin)与发作性睡病的关系令人瞩目,orexin是下丘脑神经元细胞产生的神经肽,在协调睡眠-觉醒周期方面有重要作用,已知有orexin-A和orexin-B两种,以orexin-B与本病的关系密切。

有实验表明,orexin基因缺失小鼠出现发作性睡病样睡眠障碍。

Nishino等证实,发作性睡病患者脑脊液orexin含量显著偏低,为脑内orexin缺乏发生发作性睡病因果关系提供了证据。

在发作性睡病患者死后脑组织内,发现产生orexin的神经元效量明显减少,提示产生orexin的神经元数量的减少与发作性睡病密切相关。

发作性睡病的嗜睡是因orexin 神经元传人中脑背侧缝际核和蓝斑的激活信号减少.使脑桥被盖背外侧部和脚核区(LDT / PPT )内促觉醒神经元活动减弱,促发异常快速眼动睡眠的神经元抑制减轻,使异常快速眼动期提早或在不适当的状况下出现。

另一方面,由于orexin 神经元传至单胺能神经元的激活信号减少,使后者对下丘脑腹外侧视前区(VLPO)神经元的抑制减轻,在不该出现的情况下出现非快速眼动睡眠,伴觉醒度降低。

Peyron 等发现,产生黑色素聚集素(MCH )的神经元分布于下丘脑外侧部中,与产生orexin 的神经元紧密混合在一起,两者之间无重叠。

结合发作性睡病与特定的人类白细胞抗原等位基因强烈关联性,Siebold 等推测发作性睡病的发生与下丘脑orexin 神经元受到与DQBI * 0602 限制性T 细胞介导的免疫攻击有关。

综上所述,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具有遗传易感性、受到环境因素影响或触发的疾病。

发病机制与睡眠结构的功能改变和神经递质功能异常有关。

还与DQBI * 0602 限制性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对下丘脑产生orexin 的神经元的破坏有关。

继发性或症状仁发作性睡病多见于脑外伤后、脑干的其他肿瘤、下丘脑的肉芽肿等。

3分类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第二版(ICSD-2)中将发作性睡病分为4种亚型:(1)发作性睡病,伴猝倒症;(2)发作性睡病,不伴猝倒症;(3)发作性睡病,医学状况所致;(4)发作性睡病(待分类)。

4临床表现男女患病率无明显差异,多数病例始发于10岁以后,10岁以前发病者约占5%。

发病年龄可以从幼童时期到五十多岁各异,期间存在两个高峰,较大的一个是在15岁左右,而另一个则在36岁左右。

白天过度嗜睡主要表现为白天有不可抗拒的短暂睡眠发作,常在起床后3-4小时发生,发作时虽力求保持清醒,但不能自制,很快即进入睡眠状态,睡眠一般持续数分钟,每日可发作多次。

发作不择时间、地点及活动情况。

虽然睡眠发作常在环境单调令正常人也会入睡的情况下发生,但也可以发生在具有危险性的情况下(例如驾车、横穿马路、高空危险作业等进行的途中)。

醒后感到精力充沛、头脑清楚,如果阻止其入睡则烦躁易怒。

可以醒后数分钟重又突然入睡。

虽然白天有频繁的睡眠发作,但患者一天总的睡眠时间通常未见增加,在脑电图记录中可以观察到发病一开始就立即进入快眼动睡眠期(REM),而正常的快眼动睡眠出现之前先有非快眼动睡眠,且通常持续60-90分钟。

而患者的夜间睡眠往往不能令人满意,可被生动而可怕的梦境打断。

猝倒表现为突然出现的不自主低头或突然倒地,但意识始终清楚,通常只持续几秒钟,一般每天只发作一次。

猝倒是由于一过性部分或全身肌张力完全丧失引起的。

在65%-70%发作性睡病患者中可见到猝倒现象,猝倒是发作性睡病的特征性表现之一。

通常因有情绪上的刺激,如大笑、愤怒、兴奋等所诱发。

病人会突然膝盖无力而跌倒; 或头部突然失去肌肉张力而向后仰或向前低头; 或突然面部肌肉张力丧失而导致面无表情,讲话模糊不清。

这三种临床表现,是最常见到的猝倒症状。

发作时间通常少于一分钟,而且意识清醒,无记忆障碍、呼吸完好,恢复完全。

这些发作症状与快眼动睡眠中发生的肌张力丧失,或在较轻的程度上与正常人在“笑得混身无力”时的情况相似。

入睡前幻觉表现为入睡前或觉醒前的生动的梦样体验,以幻听最为常见,亦可见幻视和幻触。

入睡前幻觉和醒后幻觉见于12%-50%的发作性睡病患者,患者可在入睡前或觉醒时出现生动的、常常是不愉快的感觉性体验,包括视觉、触觉、运动或听觉等。

可表现为像做梦一样的经历,如看见体育场上运动员、走动的人等,常见的幻觉性体验为身处火灾现场、被人袭击或在空中飞行等。

这些幻觉非常生动,多是觉醒和睡眠转换时出现的噩梦,偶伴有全身麻痹、压迫感和恐惧感。

患者常常叙述这些幻觉比一般的梦更可怕,因为这种梦境是从真实的(醒着的)环境中而来,区分现实状态与梦境十分困难。

睡眠瘫痪睡眠瘫痪又叫睡眠麻痹,见于15%-34%的发作性睡病患者。

睡眠瘫痪是发作性睡病患者从睡梦中醒来时发生的一过性的全身不能活动或不能讲话,仅呼吸和眼球运动不受影响的恐怖体验。

睡眠瘫痪可以持续数秒到数分钟,常与睡前幻觉和醒后幻觉同时发生,因此这种恐惧的感觉体验得到了强化。

绝大部分患者他人呼唤和推摇可中止发作,个别患者不能唤醒。

睡眠瘫痪与快眼动睡眠中伴发的运动抑制很相似,在正常儿童及某些其他各方面都正常的成人中也属常见。

自动症约半数病人有自动症状,患者在貌似清醒的情况下出现同时存在或迅速转换的觉醒和睡眠现象,如出现一些不合时宜的言谈举止、无目的长途驾驶,甚至进商店行窃等,持续数秒、1小时或更长,事后对发生的事情完全遗忘。

失眠很多患者伴有失眠,可能因频繁的入眠期幻觉或睡眠瘫痪所导致晚上睡眠断断续续,无法一觉到天亮;也可能是因为白天嗜睡的时间过长,而干扰到晚上的睡眠。

发作性睡病患者一天24小时的总睡眠时数,并不比正常人长。

其它记忆力减退,心悸,全身无力,抑郁,焦虑等。

5诊断标准1、有嗜睡主诉或突发肌无力;2、几乎每日反复发生白天小睡或进入睡眠,至少3个月;3、情绪诱发的突然双侧姿势性肌张力丧失(cataplexy);4、伴随特征:睡眠麻痹、睡前幻觉、自动行为、夜间频繁觉醒;5、多导睡眠图(PSG)显示下面1个或多个特征:睡眠潜伏期<10min;REM睡眠潜伏期<20min;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平均潜伏期<5min;出现≥2次的睡眠始发的REM 睡眠;6、HLA分型显示DQBI*0602或DR2阳性;7、临床症状不能用其它躯体、精神疾病解释;8、可能存在其它睡眠障碍,如PLMD或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但不是症状的主要原因。

上述8项中符合第2、3项或符合1、4、5、7项,均可诊断。

6鉴别诊断原发性睡眠增多症本病与发作性睡病症状相似,但日间睡眠发作并非难以抗拒,无其他伴发症状,入睡后持续时间较长,日夜睡眠时间均明显增加,睡眠程度深,觉醒困难,本病PSG 为正常REM 睡眠潜伏期,而发作性睡病REM 睡眠潜伏期缩短,MSLT 中本病睡眠潜伏期少于10 分钟,睡眠初始REM 周期少于2 次,而发作性睡病睡眠潜伏期少于5 分钟,睡眠初始REM 周期在2 次以上。

Kleine 一Levin 综合征Kleine 一Levin 综合征或称青少年周期性嗜睡贪食症,为一种原因不明少见的发作性疾病,表现为周期性发作性睡眠过多,可持续数天至1 周,少数可达数周。

伴有善饥多食,食量5 倍于正常人,常在醒后出现兴奋、躁动、冲动行为等精神症状,每年可发作3-4 次。

起病多在10 -20 岁,男性较多,成人后可自愈。

目前此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为间脑特别是丘脑下部功能异常或局灶性脑炎所致。

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由于50%左右的发作性睡病患者可出现自动行为和遗忘,容易被误诊为癫痫。

癫痫没有不可控制的睡眠和猝倒发作,多导睡眠图有利于鉴别。

晕厥由于脑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短暂的一过性意识丧失。

多有头昏、无力、恶心、眼前发黑等短暂先兆,继之意识丧失而昏倒。

常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如面色苍白、出冷汗、脉快微弱、血压降低,多持续几分钟。

[2]7治疗西药治疗(一)过度嗜睡的治疗1、中枢兴奋剂:对网状激活系统产生激活作用,发挥很强的兴奋效果.是治疗睡眠发作的有效药物。

兴奋剂有6 -12 个月的耐受期,因此,在治疗过程由需要周期性的停药,才能达到预期的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