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睡眠障碍诊疗新进展

睡眠障碍诊疗新进展摘要:相关统计数据及资料显示我国大约40%人群存在各种各样的睡眠障碍情况,但是大部分都没有正确认识到这种疾病的潜在危害,医疗工作者也没有给予充分重视。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作性睡病、失眠等常见睡眠障碍疾病如果没有及时获得诊治将会对患者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威胁,而且会成为妨碍公共卫生水平的重要因素。
本文首先阐述临床领域中常见的几种睡眠障碍类型,然后针对其病发机制、临床诊断、科学治疗措施等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归纳,希望能够给予临床相关工作者一些借鉴,或者帮助提升睡眠障碍疾病在我国社会上的认知度。
关键词:睡眠障碍临床诊断治疗措施新进展探讨研究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052【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056-02伴随着各种生物研究技术方式的出现,睡眠障碍研究水平获得持续提升,睡眠规律及觉醒相关结构等基础理论逐一得到确定,推动睡眠医学走上迅速发展道路。
我国临床睡眠医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齐物论》、《晏子春秋》等文章里都涉及到失眠、睡眠、梦等现象,而现代睡眠临床研究的兴起较迟[1]。
1960年,美国睡眠精神生理研究协会(apss)召开成立大会,并制定了睡眠分期的标准方法。
1972年欧洲睡眠研究会(esrs)成立。
1975年,由5个睡眠障碍中心组织联合,创刊了《睡眠》(sleep)杂志,大大地促进了睡眠医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
1987年,美国睡眠障碍中心协会与临床睡眠学会合并为“美国睡眠障碍协会”(asda),美国睡眠障碍协会的成立,有力地推动了睡眠障碍的诊断与治疗研究工作。
1988年世界联合睡眠学会(wfsrs)成立。
1994年6月,“中国睡眠研究会”与日本和印度的睡眠研究会共同于日本东京筹建和成立了“亚洲睡眠研究会”(asrs),每隔3年举行一次“亚洲睡眠大会”(sars congress)。
15097683_泻青丸在发作性睡病中的应用

274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WorldJournalofSleepMedicine2017年10月第4卷第5期Oct.2017,Vol.4,No.5泻青丸在发作性睡病中的应用丰云舒 刘艳骄(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睡眠科,北京,100053) 摘要 本文介绍刘艳骄主任以泻青丸为辅助方剂,治疗发作性睡病初期的经验。
从肝风内动、肝郁气滞、肝失疏泄、余毒未清、经筋失养等病因病机角度出发,初步探讨泻青丸在治疗发作性睡病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泻青丸;发作性睡病;睡眠障碍中图分类号:R742 8+9;R289 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 7130(2017)05 274 276ApplicationofXieqingWaninNarcolepsyFengYunshu,LiuYanjiao(Guang′anmenHospital,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053)Abstract ThisarticledescribedtheextensiveuseofXieqingWanattheinitialtreatmentofnarcolepsyfromdoctorLiuYanjiao.ThetentativeexplorationwasmadeontheroleofXieqingWanfromliverwind,liver qistagnation,liverun controllingconveyance,incubativepathogenandmalnutritionofmusclesalongtheregularmeridians.KeyWords XieqingWan;Narcolepsy;Sleepdisorders 发作性睡病以青少年儿童多发,以不可控制的嗜睡现象为典型症状,多伴有猝倒、睡眠幻觉、睡眠瘫痪、情感脱力样发作和摇摆步态,还可观察到不自觉吐舌、体重增加、食欲亢进肥胖、肢体抽动、情绪急躁易怒、有攻击性、梦语[1]。
发作性睡病医学PPT

发作性睡病四联征
病理性 睡眠
猝倒发作 睡眠瘫痪
睡眠幻觉
视频多导睡眠监测(PSG)
日间睡眠次数增多(≥3次),每次持续5-120min 不等,午睡时间特别长;
睡眠潜伏期缩短(≤8min),并伴有持续数秒至数 分钟的“微睡眠”;
REM潜伏期缩短,或者出现睡眠始发的REM睡眠;
过度嗜睡难以通过其他睡眠障碍、精神疾病、药物 滥用或依赖来解释。
鉴别诊断
特发性睡眠过多症 Kleine-Levin综合征 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 其他:低血糖反应性发作性睡病
脑干肿瘤等
病史 多导睡眠图
发作性睡病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夜间充足睡眠,定 时安排小睡
初步诊断
1.发作性睡病?
支持点:白天不可抗拒的睡眠,猝倒发作,意识清楚,数秒钟后缓解
2.特发性睡眠过多症?
支持点:睡眠过多 不支持点:睡眠过多呈不可抗拒
3.癫痫发作?
支持点:病情呈发作性,突然猝倒,数秒钟后缓解 不支持点:不可抗拒的睡眠,意识清楚;无家族遗传史,无外伤史;颅
脑MRI未见明显异常
4.Kleine-Levin综合征?
诊断标准(ICSD-2 2005)
继发性发作性睡病
几乎每天存在的日间过度嗜睡至少持续三个月;
至少能观察到下述一项: 有明确的猝倒发作史; 若无猝倒或发作不典型,应有MSLT的睡眠潜伏
期≤8min,且经过充足的睡眠(≥6h)后,次日 MSLT可见≥两次的睡眠始发的REM睡眠;
脑脊液的食欲素≤110pg/ml或正常值的1/3; 有明确的基础疾病或神经疾病可解释日间过度睡眠
王雪峰教授运用反治法治疗早发型发作性睡病

王雪峰教授运用反治法治疗早发型发作性睡病关正龙;王雪峰【摘要】早发型发作性睡病,久治不愈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并给家长和社会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王雪峰教授依据中医基础理论及多年临床诊治经验,在开窍醒神的基础上,加用镇静安神之品,缩短病程,改善症状,提高临床疗效.%Early-onset of narcolepsy, if lasting for long, will do great harm to the children to their parents and the society.Based on the basic TCM theories and his many years of clinical experience, Prof.Wang Xuefeng use some tranquilizing and refreshing to treat the disease, which shortens the disease course, improves the symptoms and thus achieves better clinical effect.【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年(卷),期】2017(009)002【总页数】3页(P180-182)【关键词】发作性睡病;反治法;儿童【作者】关正龙;王雪峰【作者单位】110032 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110032 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9临证心得发作性睡病属临床少见疾病。
根据临床表现归属于古医籍中“多睡”“嗜睡”“多寐”“嗜卧”等范畴。
临证以白天过度嗜睡、猝倒、睡眠瘫痪和睡眠幻觉四联症为主要症状[1]。
其中起病于青春期之前属早发型[2],患儿多有夜卧不安、夜间睡眠障碍等症状[3-5],西医多选用莫达芬尼、氟西汀等药治疗[6]。
王雪峰教授通过中医四诊合参辨证发现患儿多有睡眠障碍、有效睡眠减少、夜卧不安等表现,运用反治法治疗后取得较满意的结果。
发作性睡病1例报告

R M 睡 眠 的 控制 丧 失 , E 不论 睡 眠 开始 还 是 清 醒 期 , 入 R M 进 E
睡 眠 的倾 向均 增 加 。
发作性睡病 1 例报 告
刘 铮, 黄 樱, 彭文杰 , 永玲 廖
发作性睡病起病年龄 以 1 0~3 O岁最 多 , 女发病 率相 男 似。少数患者有脑炎或颅脑 损伤史 , 但与本病关系未 得到证 实。发作性睡病的诊断标 准为 : 嗜睡或 突然感觉 肌无 力 ; ①
l 3 — 5 9 5 613 .
[] 3
H,V r K,Fs r M,e a.1tg n n rx l i a emaS ot eD t 1 ner s dpoi g - i a ma s n
l gm c ai si adoacl i ae J .F t i c, 0 9, i ehns cri s ua dss [ ] mn Bo l 20 n m n v r e s
R M睡眠。⑥ H A检测 证实 D B ★0 0 E L Q 1 6 2或 D 2阳性 ; R ⑦ 临床症状不能用躯体和精神疾病 解释; ⑧可伴有其他 睡眠 障 碍, 如周期性 肢体运 动 障碍或 中枢性 或外 周性 睡 眠呼 吸暂
停, 但不足以引起 以上症状 。本例患者 1 6岁起 嗜睡发作 ,0 1 a 出现猝倒发作 及睡 瘫症 , 后 临床 表 现符合② 、 、 ③ ④项 , 可
脑梗 死是 由多种遗 传和环 境 因素共 同作用所 致 的复杂 的 多 基 因遗 传 性 疾 病 。IG 2基 因 C 0 T TA 87
多态 性 与脑梗 死 具 有 一 定 的 相 关性 , T等位 基 因可
中医对发作性睡病的认识及治疗概况

分 为 虚 实 两 端 , 为本 虚 标 实 、 实 夹 杂 之 证 ; 医药 治 疗 多 常 虚 中
采 用 药 物 疗 法 、 灸 治疗 等 , 具 有 一定 疗效 , 尚缺 乏 大样 针 虽 但 本 、 中心 的研 究 , 证 及 治 疗 尚 无 统 一 的 认 识 及 标 准 。 近 多 辨
中医 研 究
21 0 2年 2月 第 2 5卷 第 2期
T M R sFbur 2 1 o.5N . C e. era 0 2V 12 o2 y
・ 7‘ 7
文 章 编 号 :0 1— 9 0 2 1 ) 2— 0 7— 3 10 6 1 (0 2 0 07 0
・
综 述
・
睡 ” “ 卧 ” “ 眠 ” 称 。 中 医 学 对 于 睡 眠 的 认 识 和 理 论 、多 、善 之 是建立在《 内经 》 四时 五 脏 阴 阳” 础 之 上 的 。结 合 古 代 医 “ 基
籍 及 现 代 医 家 的认 识 , 将 该 病 病 因病 机 概 括 为 以下 几 点 。 可
2 12 健 脾 升 清 , 湿 开 窍 .. 化
“ 阳气 不 足 、 阴气 有 余 , 先 补 阳 , 后 泻 阴 ” 原 则 , 愈 发 当 而 为 治 作性 睡病 1例 。 慈 勤 仁 等 采 用 针 刺 治 疗 发 作 性 睡 病 1 8 例 , 穴取风池 、 府 、 柱 、 沟 、 堂 、 主 风 天 水 印 内关 、 星 , 以 辨 上 辅 证 取 穴 , 效 显 著 , 期 疗 效 巩 固 。 赵 因 等 指 出 , 脉 在 疗 远 督
发作 性 睡病 的 发生 发展 过程 中具 有重 要 地 位 , 证 时 应 通 过 临 调理 督 脉来 治疗 该 病 。朱 慧 明 等 以 电 针 “ 脉 十 三 针 ” 督 与
什么叫做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白天发作性的过度睡眠状态,其中2/3患者可伴有猝倒症和(或)睡眠麻痹和(或)催眠幻觉。
发作性睡病患者24小时总睡眠时间与常人相似,对REM和NREM睡眠起止控制发生障碍,从而出现夜间睡眠破碎(不断有觉醒)及白天突然睡眠。
[病因]1.特发性可能有遗传因素。
如Hypocretin受体2基因突变。
下丘脑神经肽Hypocretin-1和-2缺乏,导致维持觉醒和调节REM睡眠障碍。
2.继发性间脑、下丘脑、三脑室周围肿瘤、外伤和炎症等。
[临床表现]青少年和年轻人多发。
男多于女。
突然在非睡眠环境和时间,如散步、进餐、驾驶、工作等时间发作,不可抗拒地很快人睡。
此时闭眼、肌肉松弛、呼吸变慢、不易叫醒,甚至有梦。
下午多发,尤其环境刺激减少期间发作,如阅读、开会、听课、驾车、静坐、体力活动减少时易发病。
熟睡从数分钟到1小时不等。
病情在一.段相对短暂的进展期之后,症状趋于稳定,但极少完全缓解。
猝倒症(cataplexy) :本症出现于65%~70%的发作性睡病患者中。
常在起病年至数十年后发生。
在强烈情感刺激下,例如喜悦、发怒、大哭、欢笑、惊讶时,在意识完全清醒状态下,突然躯体或肢体某一部分或全部肌力和肌张力消失。
出现上睑下垂、头向前下垂、上肢松弛、膝部弯曲而倒地。
发作时腱反射消失、H反射消失,甚至少数患者瞳孔反应也消失。
数秒钟后完全恢复即站起,可反复发作。
少数人仅为面肌无力发作,下颌突然落下。
[诊断]按典型病史诊断不难。
脑脊液中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Hyporein1的水平低于101g/ml有诊断意义(正常值高于20pg/m)。
用多相睡眠图监测,得出睡眠启动的平均时间。
正常成人人睡时间平均为15分钟;而发作性睡病患者人睡不超过5分钟,并在白天睡眠中至少出现2次REM 威眼正常人不出现),此有诊断意义。
[治疗]避免日晚班倒班工作。
以上日班为主,白班时有计划定时小睡,可减少发病。
针刺督脉治疗发作性睡病探析

和生 活[ 美 国睡眠疾 病协会 19 3 1 。 9 0年报 告 , 发作 性 睡 病 患 病率 美 国 00 . 3%~ .6% , 日本 约 为 1 0 。 01 / 0 北 6 美 和 欧洲 约 13 0 , /0 0 以色 列约 1 0 0 。发病 年龄 / 00 0 5 可 以从儿 童 时期 到 达 5 0多岁 ,通 常 于 l ~ 0岁起 03 病 , 少在 5岁 以前 或 5 很 0岁 以后起病 发病 高峰 是 。
治疗 1 。 例 慈勤 仁[治 疗 1 1 l 1 及上 星透 百会 。 内困者补 阴陵泉 , 湿 泻 丰 隆 ;脾气 不足者 补足 三里 :肝胆 湿热 者泻 阳 陵
种慢 性神 经系统疾 病 ,长期 困扰 患者 的身心 健康
泉 ; 肾阳虚 者灸命 门 ; 不 足者补 神 门 。刘 绵丽 脾 心气 [对 2 1 2 1例本病 患者 用针刺 加梅 花针 治疗 。即先 用毫 1
针 刺 百会 、 府 、 风 悬钟 , 针 后 , 梅 花针 沿着 督 脉 、 起 用 膀 胱经 、 胆经 在头部 的循 行方 向轻轻 叩刺 。朱慧 明_ l 3 _ 采 用 交替 电针 “ 脉十 三 针 ” 膀胱 经 穴 位及 耳 穴贴 督 、 压法对 3 2例 发作性 睡病 进行 了治疗 观察 . 并设 中西 药物对 照组 2 0例 。宋利等 _采用 循经 推运松 解疗法 l 4 1 与交替 电针 督脉 、 膀胱 经穴位 疗法对 3 2例患 者进行
E 中 医药 2 0 京 0 8年 1 2月 第 2 7卷 第 l 2期
B in Ju a o Ta io a C ieeMe iieD e b r2 0 . o. 7N . ei  ̄ orl f rdt nl hns dcn , cm e,0 8 V 12 ,o1 i n i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