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寐(西医病名:发作性睡病)

合集下载

多寐

多寐

多寐
多寐是指不论昼夜,时时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复睡的病证。

西医的发作性睡病、神经官能症、精神病的某些患者,其症状与多寐类似者,可参考本证辨证论治。

1、不分白天黑夜,不分场合地点,随时可以入睡,但呼之能醒,但未几又已入睡。

2、某些热性或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嗜睡,每为病程严重的预兆,不属本证范围。

3、应与昏迷、厥证等相鉴别。

昏迷是神志不清,意识丧失;厥证是呼之不应,四肢厥冷等。

多寐主要是由于脾虚湿胜、阳衰、瘀血阻窍所致,其病理主要是由于阴盛阳虚。

因阳主动,阴主静,阴盛故多寐。

临床辨证主要是区分虚实,脾虚、阳衰为虚证,湿胜、瘀阻者为实证。

治疗以健脾、温肾、祛湿、化瘀为主要治法。

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对照表

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对照表

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对照表白癜风→白驳风白喉→白喉白塞病→狐惑病白癣→(白)秃疮百日咳→百日咳、顿咳斑秃→油风脱发斑疹伤寒→温毒发斑或瘟毒发斑包皮炎→旋螺风背痈→对脐发疽鼻出血→鼻衄闭经→闭经扁平苔癣→紫癜风扁平疣→扁瘊扁桃体炎→乳蛾扁桃体周围脓肿→喉关痈病毒性肝炎→黄疸、胁痛、郁证病后神经功能紊乱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百合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悸、眩晕、厥证玻璃体混浊→云雾移睛剥脱性唇炎→唇湿不安腿→腿风不孕症→不孕症、无子、断绪产褥感染→产后发热肠病性关节炎→肠痹肠梗阻→肠痹肠结核→肠痨肠结核→腹泻、腹痛、大瘕泄肠伤寒副伤寒→湿温或湿瘟成人斯蒂尔病→寒热痹、热痹传染性软疣→鼠乳、水瘊大骨节病→骨痹、历节带状疱疹→蛇串疮、蛇丹、缠腰火丹丹毒、网状淋巴管炎→丹毒单纯疱疹→热(气)疮,火燎疮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聚星障单纯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地方性甲状腺肿→气瘿胆囊炎→胆胀胆石病→胁痛、黄疸癫痫→痈病、癫痫多发性大动脉炎→脉痹、无脉痹多发性肋软骨炎→软肋痹多发性深部脓肿→暑湿流注多发性转移性肌肉深部脓肿→流注多形性红斑→猫眼疮、雁疮鹅口疮→鹅口疮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核发作性睡病→多寐腓肠肌痉挛→转筋肺结核→肺痨肺脓肿→肺痈肺性脑病→肺厥肺炎→咳嗽、喘证风湿热→行痹、热痹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心痹风疹→风疹或风痧附睾结核→子痰复发性口腔溃疡→口疮、口疳腹股沟疝→狐疝肝昏迷→肝厥肝结核→肝痨肝脓肿→肝痈肝硬化→肝积、胁痛、积聚、膨胀肝硬化腹水→膨胀感音神经性聋→久聋干燥综合症→燥痹、燥病高血压病→风眩、眩晕、头风、头痛、中风高血压脑病→厥头痛、真头痛睾丸(附睾)炎→子痈睾丸恶性肿瘤→子岩睾丸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水疝睾丸炎、附睾炎→子痈跟骨骨刺增生症→足跟风跟骨结核→足跟疽更年期综合征→绝经前后诸症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无排卵型)→崩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有排卵型)→崩漏、月经失调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崩漏巩膜炎→炎疳、乌轮赤晕、火疳钩端螺旋体病→稻瘟病股癣→阴癣骨关节炎→肘痹膝痹骨与关节结核→流痰、骨痨骨质疏松症→骨瘘、骨痹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胸痹、真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胸痹、真心痛龟头炎→阴(龟)头痈过敏性鼻炎→鼻鼽、鼽嚏过敏性肺炎→哮病、喘证过敏性结膜炎→暴风客热过敏性休克→风厥过期流产→胎死不下海绵体血管瘤→血瘤喉炎、声带炎→喉喑花斑癣→汗斑、紫白癜风化脓性鼻窦炎→鼻渊化脓性骨髓炎、骨关节炎→无头疽、附骨疽化脓性角膜炎→凝脂翳化脓性距小腿关节炎→足踝疽化脓性髋关节炎→环跳疽化脓性中耳炎→脓耳、耳疳化妆品皮炎、油彩皮炎→粉花疮黄癣→肥疮、癞头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混合痹、复合痹火疱型足癣→田螺疱肌腱炎→筋痹急性、慢性化脓性腮腺炎→发颐急性病毒性肝炎→肝热病急性病毒性重症肝炎→肝瘟急性胆道感染→胁痛、腹痛急性肺部炎性病变→肺热病急性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痹、热痹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瞳神紧小急性化脓性感染之毒血症、脓毒血症、败血症、脓毒性休克→痈毒内陷急性卡他性中耳炎→耳胀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肠痈急性泪囊炎→漏晴疮急性淋巴管炎→红丝疔急性淋巴结炎→红丝疔急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带下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咳嗽急性乳腺炎→乳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皮水、水肿急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血证、尿血急性胃炎→胃痛、血证、吐血、呕吐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急性附骨疽急性胰腺炎→脾约急性支气管炎→咳嗽脊髓灰质炎→温病(早期)、痿证(后期)甲减→瘿劳甲癣→灰指甲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侠瘿瘅(瘤)甲状腺癌→石瘿甲状腺功能亢进→瘿气、瘿病甲状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肉瘿甲状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肉瘿尖锐湿疣→臊疣睑内翻倒睫→倒睫腱鞘囊肿→胶瘤浆细胞乳腺炎、乳腺导管扩张症→粉刺性乳痈疖、皮肤脓肿、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疖、暑(热)疖、蝼蛄疖、发际疮、坐板疮、疔疮疖、皮肤脓肿→疖、蝼蛄疖、疔疮结肠癌、直肠癌→肠癌结核性瘘管→鼠瘘结核性脑膜炎脑内结核瘤→脑痨结节性红斑→风雪痹、瓜藤缠、湿毒流注、梅核火丹结节性红斑→瓜藤缠结节性痒疹→顽湿结聚结膜结石→睑内结石疥疮→疥疮经前紧张综合征→经行情志异常、经行前后诸症精索静脉曲张→精疝颈部淋巴结核→瘰疠颈部淋巴结炎→颈痈颈椎病→颈肩风颈椎病→颈肩风、颈椎病胫骨骨髓炎→胫疽静脉曲张、静脉血管瘤→筋瘤酒糟鼻→酒糟鼻巨细胞动脉炎→脉痹、偏头痛距小腿关节结核→穿拐痰恐缩症→缩阴病口底部急性蜂窝织炎→锁喉痈口腔扁平苔癣→口蕈、口藓、口破、口糜髋关节肥大性关节炎→环跳风髋关节结核→附骨痰髖关节结核→附骨痰溃疡性结肠炎→腹泻、腹痛、大瘕泄溃疡性结肠炎→胃反溃疡性结肠炎→泄泻猩红热→烂喉丹痧老年性白内障→圆翳内障、如银内障老年性血管瘤、单纯性血管瘤→血痣雷诺综合症、红斑性肢痛症→脉痹、血痹类风湿性关节炎→历节、白虎历节风、痛痹、顽痹、尪痹、瘘痹、痹证淋巴细胞恶性肿瘤、骨肉瘤等→石疽流行性出血热→疫斑热流行性感冒→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时行感冒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春温流行性腮腺炎→痄腮流行性乙型脑炎→暑温颅内良性或恶性肿瘤→脑瘤落屑角化型足癣→脚蚓麻疹→麻疹麦粒肿→针眼慢性鼻炎→鼻窒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喘证、痰饮、心悸、水肿慢性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痹、寒痹、着痹慢性骨髓炎→慢性附骨疽慢性虹膜睫状体炎→瞳神干缺慢性结膜炎→白涩症慢性卡他性中耳炎→耳闭慢性泪囊炎→窍漏、眦漏、漏睛慢性肾功能衰竭→关格、虚劳、水肿、呕吐、癃闭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虚劳、腰痛、血证、尿血慢性肾盂肾炎→肾着、淋证慢性胃炎→胃痛慢性纤维织炎→着痹、腰痹、肾着慢性心功能不全→心悸、怔忡、水肿、痰饮、心痹慢性咽炎→慢喉痹、虚火喉痹慢性胰腺炎→脾瘅慢性胰腺炎→胰胀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喘证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胀玫瑰糠疹→风热疮、血疳疮泌尿感染→淋证泌尿系结石→石淋面神经麻痹→口僻末梢血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脉痹、血痹男性不育→不育男性、儿童乳房异常发育症→乳疠流产先兆→胎动欲堕脑出血→中风脑动脉硬化症→脑络痹、健忘、眩晕脑梗死、脑出血→中风-中脏腑/中经络脑性瘫痪、佝偻病→五迟:指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和语迟脑性瘫痪、佝偻病→五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脚软和肌肉软脑血管性痴呆→痴呆、呆病脑血栓→中风、偏枯尿道口下裂→马口异位尿路感染→淋证、腰痛,虚劳尿潴留→癃闭脓泡疮→黄水疮、滴脓疮、脓窝疮疟疾→疟疾女阴溃疡→阴疮帕金森病→颤病、脑风表盘状红斑狼疮→蝴蝶丹、阴阳毒、赤丹等疱疹样皮炎→火赤疮盆腔炎→带下、腹痛皮肤瘙痒症(全身性、局限性)→风瘙痒皮肌炎、多发性肌炎→肌痹、肌肤痹、瘘症皮脂腺囊肿→脂(粉)瘤皮脂溢出症→白屑风普通感冒→感冒膀胱癌→膀胱癌漆性皮炎→漆疮(毒)气管、支气管炎→肺咳气性坏疽→烂疔气瘿(单纯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地方性甲状腺肿)髂窝脓肿→髂窝流注前列腺炎→精浊前列腺增生→癃闭、淋症、精癃前列腺增生症→癃闭、虚劳浅表脓肿、急性淋巴结炎→痈强直性脊柱炎→龟背风、肾痹、骨痹、竹节风阴茎异常勃起→强中青光眼→五风内障丘疹性荨麻疹→风土(土风)疮全身性化脓性感染、颅内化脓性感染→疔疮走黄缺铁性贫血→虚劳妊高征→子肿、子晕、子痫日光性皮炎→日晒疮乳房部急性蜂窝织炎、乳房部坏死性蜂窝织炎→乳发、脱壳乳痈乳房结核→乳痨乳房瘘管和窦道→乳瘘乳房深部脓肿→乳疽乳头皴裂→乳头风、乳头破碎乳头乳晕湿疹样癌→乳疳乳腺癌→乳岩乳腺或小叶增生乳房纤维瘤→乳癖乳腺囊性增生病→乳癖乳腺囊性增生症→乳癖乳腺纤维腺瘤→乳核乳腺炎→乳痈乳晕部湿疹→乳头湿疹三叉神经痛→面风病色素性紫癜性苔癣样皮炎→血风疮沙眼→椒目、椒疮舌脓肿→舌痈舌下血管神经性水肿→木舌神经鞘膜瘤→神经鞘膜瘤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综合征→神劳神经衰弱症反应性抑郁症恐怖症→卑惵神经纤维瘤→气瘤神经性皮炎→牛皮癣、顽癣、摄领疮神经性失眠→不寐肾病综合征→肾水、水肿肾病综合症→水肿、腰痛、虚劳肾结核→肾痨肾结石→石淋、血淋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黑疸肾细胞癌→肾癌湿疹→湿疮(疡)湿阻→湿阻或伤湿食管癌→食管癌视神经萎缩→青肓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络阻暴盲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目暴盲手背部急性化脓性炎症→手背发手癣→鹅掌风手指退行性关节炎→鸡爪风手足部急性化脓性感染→手足部疔疮水痘→水痘丝虫病感染所致下肢淋巴水肿→大脚风丝状疣→线瘊锁骨上窝淋巴结核→缺盆疽锁骨上窝淋巴结核--缺盆疽糖尿病→消渴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证、紫斑体癣→圆癣、钱癣、金钱癣天疱疮,类天疱疮→天疱疮痛风性关节炎→痛痹、热痹、着痹痛经→痛经突发性聋→暴聋臀部蜂窝织炎→臀痈外耳道炎→耳疮完全流产、不全流产→堕胎、小产、暗产围绝经期综合征→绝经前后诸证萎缩性鼻炎→鼻槁萎缩性牙周炎→牙宣胃溃疡、胃炎→胃疡、胃脘痛胃石→胃结石胃下垂→胃缓胃下垂→胃脘痛、痞满、纳呆胃炎→胃脘痛、痞满、纳呆膝关节滑囊炎、膝骨关节炎→骨痹、鹤膝风膝关节结核→鹤膝痰(风)习惯流产→滑胎习惯性便秘→肠痨习惯性流产→滑胎系统性红斑狼疮→蝶疮流注系统性红斑狼疮→周痹、常伴内脏痹(心痹、肝痹、肺痹、脾痹、肾痹、肠痹、胞痹、三焦痹)细菌性痢疾→痢疾下肢静脉曲张→青筋腿下肢血栓性深静脉炎→股肿先天或后天性脑积水→解颅先兆流产→胎漏、胎动不安癣菌疹、脚癣疹→脚气疮腺性唇炎→茧唇霰粒肿→胞生痰核、胞睑痰核消化功能紊乱→积滞消化性溃疡→胃痛小儿肺炎→肺炎喘嗽小儿腹泻→小儿泄泻小儿急惊风(惊厥)→惊风、抽风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小儿感冒小腿慢性溃疡→臁疮心肌炎→心悸心律失常→心动悸新生儿黄疽→胎黄新生儿破伤风→脐风新生儿脐炎→脐疮新生儿硬肿症→五硬:头项硬、口硬、手硬、足硬和肌肉硬性神经衰弱症→遗精性神经衰弱症→遗精、梦遗、滑精胸骨骨髓炎→井疽胸腔积液→悬饮胸腋部淋巴结核→渊疽胸椎结核→龟背痰先天性血管瘤→血管瘤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风、偏头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脱疽血栓性静脉炎→脉痹、股肿血栓性浅静脉炎→静蛇毒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紫癜病血肿感染之脓肿→淤血流注寻常痤疮→肺风、粉刺寻常狼疮→流皮漏寻常疣→疣目、千日疣、枯盘箭荨麻疹→瘾疹、风疹块亚急性甲状腺炎→瘿痈颜面部急性化脓性感染→颜面部疔疮眼睑下垂→上胞下垂、睢目、睑废眼睑炎→睑弦赤烂、风弦赤烂咽部及颈深部脓肿→喉痈咽炎→喉痹阳痿→阳痿腰关节肥大性关节炎→着痹、骨痹、腰痛、鹤膝风腰椎肥大性关节炎→腰腿痛、腿股风、环跳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结核→肾俞虚痰腰椎结核所致结核性瘘管→肾俞瘘药物性皮炎→药毒(疹)、膏药风胰腺癌→胰癌胰腺炎→胰胀乙型病毒性肝炎→黄疸、胁痛、积聚、虚劳异位性皮炎→四弯风抑郁症单纯型或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癫病溢乳症→乳泣癔病性激情发作更年期综合征或抑郁症→脏躁阴茎癌→肾岩翻花、阴茎岩阴茎海绵体硬结→阴茎痰核、玉茎疽阴囊部特发性坏疽→脱囊阴囊急性化脓性感染→(肾)囊痈阴囊湿疹→绣球风、肾(阴)囊风阴囊血肿→血疝银屑病→白壳疮、白疵、白壳风隐睾→子隐婴儿腹泻→腹泻婴儿湿疹→奶(胎)癣营养不良→疳病、疳积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血虚、萎黄、虚痨、疳证硬皮病→皮痹硬皮病→皮痹、肠痹、食痹痈→有头疽幽门梗阻→胃结石疣→疣有机磷农药中毒→中毒鱼鳞病→蛇皮癣原发性癫痫或继发性癫痫→痫病原发性肝癌→肝癌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松皮癣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高风内障、高风雀目原发性胃癌→胃癌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肺癌再生障碍性贫血→虚劳、血证、髓劳早期闭塞性脉管炎→脉痹早泄→早泄躁狂抑郁型或混合型情感性精神障碍→癫狂病躁狂症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狂病流行性腮腺炎→痄腮支气管肺炎→肺炎喘嗽支气管哮喘→哮病脂肪肝→肝癖、肝痞脂肪瘤→肉瘤脂肪瘤→脂肪瘤脂膜炎→恶核肿、丹毒、痰核、冻烂疮脂溢性皮炎→面游风脂溢性脱发→发蛆脱发指关节结核→蜣螂蛀趾甲癣→灰趾甲智齿冠周炎→牙咬痈中毒性菌痢→疫毒痢肘尖部痈→石榴疽转移性肌肉深部脓肿→余毒流注子宫肌瘤→石瘕子宫肌瘤卵巢囊肿附件血管瘤→子瘕子宫内膜癌→子宫癌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腹痛,不孕症子宫脱垂→阴挺足跗部痈→历疽足癣→脚湿气、臭田螺。

中西医病名对照48133

中西医病名对照48133

中西医病名列表第一章传染病类、时行病类(相当于西医的传染性疾病类、流行性疾病类)第二章寄生虫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寄生虫疾病类)第三章脑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神经系统疾病类)第四章心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类)第五章肺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呼吸系统疾病类)第六章脾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消化系统疾病类)第七章肝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消化肝胆系统疾病类)第八章肾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类)第九章瘿、痹、痿、瘤等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内分泌系统、代谢系统、结缔组织系统和肿瘤疾病类)第十章中医肿瘤病、妇科病、眼科病、耳鼻喉科病、肛肠科病、皮肤科病、外科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同科疾病类)中西医学对肿瘤名称命名对照一、良性肿瘤:1:耳覃外耳道乳头状瘤。

2:瘿瘤甲状腺肿瘤、甲状腺囊肿及癌。

3:脂瘤脂肪瘤以及皮脂腺囊肿。

4:痰色舌下囊肿。

5:痰核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核以及肿瘤。

6:血瘤海绵状血管瘤。

7:胎瘤小儿血管瘤。

8:筋瘤腱鞘囊肿、软组织恶性肿瘤。

9:气瘤软组织肿瘤。

10:骨瘤骨良性肿瘤。

11:疣、痔、息肉。

二、恶性肿瘤:1:舌菌舌癌。

2:茧唇唇癌。

3:喉百叶喉癌。

4:失荣鼻咽癌颈部转移、恶性淋巴瘤、腮腺癌及颈部转移癌。

5:石瘿甲状腺肿瘤。

6:噎膈食管癌、喷门癌。

7:反胃胃幽门部癌、以及幽门狭窄。

8:乳岩乳癌。

9:肺积晚期肺癌。

10:脾积包括肝癌及肝脾肿大、慢性白血病脾肿大。

11:肝积肝癌。

12:伏梁胰腺癌、或横结肠癌。

13:症瘕包括腹腔内胃、肝、胆、胰腺、膈、子宫、卵巢、肾脏等良性及恶性肿瘤。

14:肠覃卵巢、盆腔、胃肠道肿瘤。

15:肾岩阴茎癌。

16:五色带下宫颈癌、子宫癌。

17:石瘕子宫肌瘤、以及盆腔良性恶性肿瘤。

18:骨疽骨的良性恶性肿瘤。

19:上石疽颈淋巴结转移癌、何杰金氏玻20:内瘤软组织恶性肿瘤。

21:石疔、黑疔、青疔、翻花包、体表的恶性肿瘤、黑色素瘤、癌性溃疡。

22:翻花痔肛管癌。

益气聪明汤医案6则杨克勤

益气聪明汤医案6则杨克勤

益气聪明汤医案6则杨克勤益气聪明汤临证验案6则杨克勤(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450000)关键词:益气聪明汤/治疗应用中图分类号:R289.5 文献标志码:B益气聪明汤最早出自罗天益编著的《东垣先生试效方》,在王肯堂的《证治准绳》中亦有论述。

该方由黄芪、人参、升麻、葛根、蔓荆子、白芍、黄柏、炙甘草组成,具有补中气、升清阳、散风热之功效,善治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所致的头痛、眩晕、内障初起、视物不清等症。

近年来,笔者在临证中广泛运用益气聪明汤治疗中医脑病,疗效俱佳,兹举案例6则,介绍如下。

1神经性耳鸣患者,女,46岁,2009—03—15初诊。

主诉:持续性耳鸣15 d。

患者15 d前因劳累出现耳鸣,呈持续性、如潮声作响,曾于某医院就诊,诊断为神经性耳鸣,给予维生素B.片、甲钴胺片、阿米三嗪萝巴新片等药口服,效果不佳,遂来本院就诊。

症见上述,面色淡白,乏力懒言,纳食不佳,睡眠差,舌淡,苔薄白,脉弱。

西医诊断:神经性耳鸣。

中医诊断:耳鸣,辨证为上气不足、清阳不升。

给予益气聪明汤加味治疗,处方:黄芪20 g,党参20 g,蔓荆子15 g,黄柏中医研究2010年12月第23卷第12期TCM Res.December 2010 V01.23No.1210g,白芍15 g,升麻6 g,葛根15 g,川芎15 g,炙甘草10 g,丹参20 g。

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温服。

服药7剂,耳呜及其他症状明显减轻。

继服5剂,诸症皆除。

按《灵枢· 口问篇》云:“ 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

” 本例患者因劳累过度,损伤脾胃,导致气血生化乏源、经脉空虚、清阳不能上奉清窍而发为耳鸣,给予益气聪明汤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切中病机,耳鸣得除。

2偏侧面肌痉挛患者,女,65岁,2008—06—18初诊。

主诉:右眼睑痉挛2个月,加重伴右口角抽搐3 d。

患者2个月前因劳累出现右眼睑轻度颤搐,未予重视,逐渐出现同侧口角肌肉痉挛,曾于某医院就诊,诊断为偏侧面肌痉挛,给予口服卡马西平片,每次1片,每日2次,未见疗效;又先后注射肉毒素( 具体不详) 多次,症状均无明显好转。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第三批(第二期)优势病种病名和牵头单位名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第三批(第二期)优势病种病名和牵头单位名单
38
药物相关性肾病
杭州市中医院
风湿病科
39
产后痹
北京顺天德中医医院
外科
40
阳痿(勃起功能障碍)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41
男性不育证(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精症)
河南省中医院
皮肤科
42
面游风(脂溢性皮炎)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43
跖疣
浙江省中医院
眼科
44
弱视病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45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33
孤独症(自闭症)
西安中医脑病医院
34
纤维肌痛综合征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35
慢性腰肌劳损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小儿脑瘫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沈阳市儿童医院

项痹(脊髓型颈椎病)
长春市中医院
内分泌科
36
消渴心痹(糖尿病性心脏病)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肾病科
37
石水(膜性肾病)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嘉兴市中医院
61
息肉痔(直肠息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62
直肠前突(直肠前膨出)
沈阳肛肠医院
63
鼠乳(肛乳头瘤)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直肠粘膜内脱垂
北京长青肛肠医院
64
休息痢(溃疡性直肠炎)
郑州大肠肛门病医院
血液科
65
血小板增多症
石家庄平安医院
肝病科
66
代谢性肝性脑病(轻症)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院
53
嗳气病(吞气症、非特异性过度嗳气)

什么叫做发作性睡病

什么叫做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白天发作性的过度睡眠状态,其中2/3患者可伴有猝倒症和(或)睡眠麻痹和(或)催眠幻觉。

发作性睡病患者24小时总睡眠时间与常人相似,对REM和NREM睡眠起止控制发生障碍,从而出现夜间睡眠破碎(不断有觉醒)及白天突然睡眠。

[病因]1.特发性可能有遗传因素。

如Hypocretin受体2基因突变。

下丘脑神经肽Hypocretin-1和-2缺乏,导致维持觉醒和调节REM睡眠障碍。

2.继发性间脑、下丘脑、三脑室周围肿瘤、外伤和炎症等。

[临床表现]青少年和年轻人多发。

男多于女。

突然在非睡眠环境和时间,如散步、进餐、驾驶、工作等时间发作,不可抗拒地很快人睡。

此时闭眼、肌肉松弛、呼吸变慢、不易叫醒,甚至有梦。

下午多发,尤其环境刺激减少期间发作,如阅读、开会、听课、驾车、静坐、体力活动减少时易发病。

熟睡从数分钟到1小时不等。

病情在一.段相对短暂的进展期之后,症状趋于稳定,但极少完全缓解。

猝倒症(cataplexy) :本症出现于65%~70%的发作性睡病患者中。

常在起病年至数十年后发生。

在强烈情感刺激下,例如喜悦、发怒、大哭、欢笑、惊讶时,在意识完全清醒状态下,突然躯体或肢体某一部分或全部肌力和肌张力消失。

出现上睑下垂、头向前下垂、上肢松弛、膝部弯曲而倒地。

发作时腱反射消失、H反射消失,甚至少数患者瞳孔反应也消失。

数秒钟后完全恢复即站起,可反复发作。

少数人仅为面肌无力发作,下颌突然落下。

[诊断]按典型病史诊断不难。

脑脊液中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Hyporein1的水平低于101g/ml有诊断意义(正常值高于20pg/m)。

用多相睡眠图监测,得出睡眠启动的平均时间。

正常成人人睡时间平均为15分钟;而发作性睡病患者人睡不超过5分钟,并在白天睡眠中至少出现2次REM 威眼正常人不出现),此有诊断意义。

[治疗]避免日晚班倒班工作。

以上日班为主,白班时有计划定时小睡,可减少发病。

发作性睡病的中医临床诊治现状

发作性睡病的中医临床诊治现状

发作性睡病的中医临床诊治现状
张海涵;王呈蕙;荆玮;单悦童;王宇泽;李威;潘卫东
【期刊名称】《上海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24(58)5
【摘要】综述发作性睡病的中医临床诊治现状。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罕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与中医学“嗜睡”“多寐”“嗜卧”“多卧”“善眠”“但欲寐”等症状相似。

本病病位在心和脑,以虚证为主,主要有脾虚湿困型、心肾不足型、阳气虚弱型、髓海不足型;兼见实证,主要有肝胆郁热型、痰浊阻滞型、风邪阻络型、气滞血瘀型、心火亢盛型。

对于发作性睡病的治疗,在辨证论治的同时,还需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也可运用针灸疗法。

【总页数】5页(P96-100)
【作者】张海涵;王呈蕙;荆玮;单悦童;王宇泽;李威;潘卫东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神经内科;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脑病研究室;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脑病一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
【相关文献】
1.中医辨病辨证治疗发作性睡病146例临床观察
2.发作性睡病的中医诊治进展
3.中医药治疗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研究概况
4.中医治疗发作性睡病临床现状
5.发作性睡病与异态睡眠的诊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神志病科中医诊疗方案(三批合辑)

神志病科中医诊疗方案(三批合辑)

神志病科中医诊疗方案目录不寐(失眠)诊疗方案 (1)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 (9)癫病(精神分裂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5)郁病(强迫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1)狂病(轻躁狂)中医诊疗方案 (27)多寐病(发作性睡眠病)中医诊疗方案 (33)惊悸(惊恐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38)神志病科中医诊疗方案不寐(失眠)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

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能再睡,重则彻夜难眠,连续4周以上;常伴有多梦、心烦、头昏头痛、心悸健忘、神疲乏力等症状;无妨碍睡眠的其他器质性病变和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

主诉或是入睡困难,或是难以维持睡眠,或是睡眠质量差。

(1)这种睡眠紊乱每周至少发生三次并持续一个月以上。

(2)日夜专注于失眠,过分担心失眠的后果。

(3)睡眠质和/或量的不满意引起了明显的苦恼或影响了社会及职业功能。

(二)证候诊断1.肝火扰心证:突发失眠,性情急躁易怒,不易入睡或入睡后多梦惊醒,胸胁胀闷,善太息,口苦咽干,头晕头胀,目赤耳鸣,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2.痰热扰心证:失眠时作,恶梦纷纭,易惊易醒,头目昏沉,脘腹痞闷,口苦心烦,饮食少思,口黏痰多,舌质红苔黄腻或滑腻,脉滑数。

(3)胃气失和证:失眠多发生在饮食后,脘腹痞闷,食滞不化,嗳腐酸臭,大便臭秽,纳呆食少,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或滑数。

(4)瘀血内阻证:失眠日久,躁扰不宁,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夜多惊梦,夜不能睡,夜寐不安,面色青黄,或面部色斑,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或急躁善怒,或入暮潮热,舌质暗红、舌面有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

(5)心脾两虚证:不易入睡,睡而不实,多眠易醒,醒后难以复寐,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四肢倦怠,纳谷不香,面色萎黄,口淡无味,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寐(西医病名:发作性睡病)
多寐之病名见于《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多寐,心脾病也。

一由心神昏浊,不能自主;一由心火虚衰,不能生土而健运。

”主要指突寐。

多寐多因痰浊内阻,清阳不升等所致。

以白天有发作性、难以控制入睡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

本病多见于西医学所说的发作性睡病。

[诊断依据]
1.多见于儿童期及青壮年男性。

有反复发作史,起病突然,经过平稳。

2.睡眠发作,即突然发作不可抗拒的入睡而无预感,可在任何环境下发生。

入睡时间多短暂,亦可达数小时,睡眠后常自动醒转。

夜间睡眠多正常。

亦可表现为突然仆倒而入睡。

从而影响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3.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常无特殊发现。

[鉴别诊断]
1.痫病:小儿痫病有一种短暂的失神性发作(癫痫小发作),但无入睡及猝倒等现象,且脑电图有改变。

2.出血中风:可出现突然的鼾睡状态,但神昏,并有失语,偏瘫等症状,体检时可发现血压高,头部CT可发现出血病灶。

3.气厥:可有突然昏厥,过时自醒症状,但多因精神刺激引起,且具有四肢厥冷,可资鉴别。

4.此外,其他厥病类疾病,热病昏迷,病后恢复期的神疲嗜睡等,均不得诊断为多寐。

[辨证论治]
1.痰湿(内阻)证:疲乏嗜睡,肢体沉重,脘腹痞胀,恶心呕吐,胸闷咯痰,舌淡胖,苔白腻,脉滑或濡,身体肥胖。

燥湿化痰。

治疗秘方:A-211号。

2.脾虚气陷证:食后困倦嗜睡,神疲乏力,食少,腹胀便溏,或
卒然仆倒入睡,舌淡苔白,脉缓,面色萎黄。

补脾升阳。

治疗秘方:A-423号。

3.心脾两虚证:神疲嗜睡,头晕健忘,心悸,食少便溏,舌淡嫩,脉弱,面色白或萎黄。

补益心脾。

治疗秘方:A-230号。

4.瘀阻脑窍证:昏睡欲眠,入睡短暂,平时头昏沉重,健忘,面色黧黑,或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弦。

化瘀通脑。

治疗秘方:A-715号。

5.胆热痰扰证:神情不爽,昏闷如醉,多睡少起,心胸烦闷,口苦咯痰,头目昏重,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清胆化痰宁神。

治疗秘方:A-732号。

[其他治疗]
1.应选择合适的工作,以避免在发作时本人和他人遭受危险。

2.体针疗法:主穴为神门、三阴交。

3.单方验方:
(1)清醒汤:陈皮、法夏、茯苓、石菖蒲、郁金、甘草各10g,水煎服,1剂/日。

(2)苍术5g,薏苡仁10g,大米50g,共煮粥食,用于湿浊困脾。

4.西药可选用苯丙胺、利他林、丙咪嗪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