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红》阅读理解及答案

合集下载

灯笼红阅读(含答案)

灯笼红阅读(含答案)

灯笼红①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作“灯笼红”。

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

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灯‎笼红。

她面孔焦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

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聚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②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

我跟她在一盘‎大坑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

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入睡为止‎。

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

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

③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

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曾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大‎人靠躺柜立着‎。

我坐起来,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第一个“娘”读入声),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

我哭着,我并不晓得曾‎祖母已死,喊着“老娘娘……”这时我才听见‎我的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老娘娘”。

④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

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快过来!”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曾祖母“汉子汉子”地叫我,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

这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忘记。

我跑到她身边‎,她牵着我的手‎走进大门。

一进大门,有一问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

麦秸经过碌碡‎压过以后很柔‎软,我们叫“麦滑”。

当年的麦秸都‎有股浓馥的太‎阳味儿,我自小觉得凡‎太阳晒过的东‎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儿。

灯笼红 阅读答案

灯笼红 阅读答案

灯笼红阅读答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灯笼红阅读答案灯笼红牛汉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做“灯笼红”。

灯笼红现代文阅读讲评

灯笼红现代文阅读讲评

灯笼红现代文阅读讲评母们”有着如“灯笼红”一般甜美、仁慈的心灵】②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

我跟她在一盘大坑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

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入睡为止。

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

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

【曾祖母对我的关爱】③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

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曾祖母的被头外面。

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我的一系列疑惑】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这时我才听见我的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老娘娘”。

【第二部分(第2-3段):通过曾祖母无疾而终的故事,表现了曾祖母对我的关爱,以及我对曾祖母的依恋】④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

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快过来!”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曾祖母进大门,有一间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

麦⑤曾祖母叮咛我:“你看着,不要让人来。

”我心里全明白,假装着懵懵懂懂,隔着麦秸,我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了瓜皮。

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光芒【通感】,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

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第三部分(第4-5段):通过曾祖母叫我“汉子”,给我掏香瓜吃的故事,表现曾祖母对我的疼爱,以及我对她的怀念】⑥我连曾祖母的姓和名字都不知道。

她留给我的只有上面说的一些梦一般的事迹。

隐约地记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的内腔之中了。

【第四部分(第6段):通过回忆曾祖母的手抚我入睡的故事,表现曾祖母对我的疼爱,以及我对她的怀念】【第二至四部分是对第一部分——曾祖母有着甜美、仁慈心灵的具体表现】⑦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评判),都怕她三分。

[语文]例谈如何解答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探究性试题

[语文]例谈如何解答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探究性试题

[语文]例谈如何解答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探究性试题作者:秦葆近年来,高考试卷中“探究性”试题有愈来愈红火的趋势。

继07年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份新课标试卷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探究性试题后,今年上海、福建、广东、江苏、宁夏、山东等六份考卷考了探究题。

分值为5—8分不等。

“探究”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是“探索研究”、“探寻追究”的意思。

探究既不是对信息的筛选整合,也主要不是对艺术性的评说鉴赏,而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发掘、探讨、特有解读和质疑。

探究侧重于作品人文性的一面,只有注重了探究,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才算真正得到落实。

探究性试题既是对知识的探寻,也是对生活的感悟,更是对人生的思考。

它与一般现代文阅读题又有一定的不同。

第一,一般现代文阅读题,往往答案就在文中,或根据文本内容分析解说,关键在于发现、筛选、整合、吸收。

探究题的答案,既要根据文本,又要借助于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你懂得哲学,才能从哲学的高度进行探究;你懂得审美理论,才能从审美的角度进行探究;你了解时代和社会,才能联系背景进行探究……否则,就文解文,断然不能把文章摆到恰当的位置,不能洞察文章的深邃内涵,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艺术风格。

第二,从理论上来说,探究与创新是紧密相连的,可以有新见,有不同的探究结果,因此,答案不可能也不应该求同,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只要能根据文本和有关原理,合乎逻辑地展开论述,言之成理即可。

一、考试说明对“探究”的要求1.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这是要求考生的答题应多角度、全方位思考,角度不能单一,须分层答题,思考不能太肤浅,能透过现象看出本质,提炼出其丰富的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民族心理”、“人文精神”一般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是作品中固有的,要求考生能够准确解读文本蕴含的这些深层含义。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上海卷)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上海卷)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上海卷)一、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15分)①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的设计方案,在传统的斗拱造型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现代转译。

斗拱榫卯穿插的运用,保持了最为世人所理解的中国建筑元素,而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更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和气度。

与国家馆相呼应的地区馆平卧其下,则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来软化主体建筑与城市周边的关系。

整个设计一寓“天”,一寓“地”,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

几年之后,这个世博中国馆必将成为上海的新地标,雄踞于浦江之滨,给上海和中国带来新的光荣和自豪。

②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或景观,它聚焦了一座城市的魅力,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特色之所在。

我国历史上唐代长安之曲江,北宋汴州之金明池,南宋杭州之西湖,明清南京之秦淮河、北京之故宫、苏州之虎丘、扬州之瘦西湖,近代上海之外滩,都是历史上极具特色和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并积淀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意象。

随着我国当代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新的城市地标不断浮出地表。

这些新的城市地标如何与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体现出创新和发展,已成为今天城市建设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③所谓历史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它是在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慢慢积淀和形成的,一旦形成,它又影响着生活于这座城市的市民共享的生活体验和共有文化想象,由于中国很早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而其城节必然烙有大体一致的中国特色;同时由于中国疆域辽阔,分成许多文化区域,因而每座城市又往往形成鲜明的地方特点。

王国维说过“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就是说,城市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区域政治与文化的标征。

夸天的城市新地标,理应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亦即城市的政治和文化标征相吻合。

而目前很多城市的新地标,要么比高度,要么比奢华,或是一味追求前卫和怪诞,与周边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的反差。

灯笼红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灯笼红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灯笼红现代文阅读及答案灯笼红现代文阅读及答案「篇一」灯笼是村庄的眼睛马国福春节,在这农民一年一度的假日里,灯笼的地位最高。

它高高在上,高过我的庄廓,高过我们炊烟袅袅的烟囱,高过我们庄廓周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生根发芽的杨柳,在寒来暑往中目睹着这个村的世态炎凉、岁月变迁。

谁家娶了一个媳妇,谁家少了一口人;那个水沟边枯了一棵树,那道田间少了一把草;谁家屋顶多了一块砖,谁家圈里少了一只羊,或者多了一窝猪崽、一窝鸡等等,这些琐碎细微的鸡毛蒜皮之类的事儿或动土破梁顶天立地的事儿都逃不过灯笼的眼睛。

村庄里的红白喜事少不了灯笼的席位,灯笼对乡亲们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心知肚明。

它深知乡亲们炽热如火的对好日子的期盼、对五谷丰登的渴求,并不时向南来北往的大雁打探致富的信息,甚至殷切地与斜风细雨交谈,如何使地里的庄稼长得更坚强些,更壮实些,让主人的粮仓更饱满些,口袋更鼓些,日子更红火些。

正月过后村落里年轻力壮的人们就远离妻子儿女,远离热炕头,远离那不知翻了多少遍的一亩三分地,纷纷出外打工。

临走时还忘不了嘱托家人,别忘了过节的时候高高挂起大红灯笼。

炊烟扯动乡愁,灯笼映照家园。

庄廓上头有了灯笼,生活就有了盼头。

灯笼与吉祥如意的日子沾亲带故,是我们农民心上的一块肉,是指引我们通过辛勤的劳动走向幸福的标灯。

遇到不顺心的事儿,乡亲们总会对着灯笼望上好长一段时间,仿佛关于幸福的秘密就包在那薄薄的用竹篾做的灯笼里面。

长久的凝望之后乡亲们就会长长地叹上一口气,显得很轻松,似乎从忽明忽暗的灯笼中找到了关于幸福的答案。

佛争一柱香,人活一口气,灯笼成为乡亲们“活一口气”的象征。

谁家的灯笼大、光线亮,就表明这家的人气、财运旺。

今年灯笼挂得小的人家就会暗下决心,好好吃一年苦,争取明年挂上村里最高最大的灯笼,以此成为在乡邻面前炫耀的资本,撑起自己的尊严和面子。

灯笼无意让乡亲们去争去比,却给了乡亲们奔向幸福过上衣食无忧的体面生活的动力。

于是村里盖上楼房的人家多了,考上大学的人多了,有了电话手机的人多了,喝的酒抽的烟穿的衣好了,致富的信息灵通了。

2020.2.29散文阅读(1)(回忆类)

2020.2.29散文阅读(1)(回忆类)
读 素材、语言、结构 悟 思想、情感、道理(神、志) 赏 艺术(手法、技巧)
3.解读散文的切入方略
(一) 拆(分析)
三个维度
①相关与相似——素材 ②表现与表达——方式 ③纵式与横式——结构
两个节点
①情节(相对独立的故事) ②层面(不同的侧面、角度)
(二)拼
①依题目 ②依线索
(组接) ③依中心
3.赏析类试题(作用类)
词句、语段、结构、手法、题目、人称等
4.探究类试题
文本主旨、艺术手法……
三、答题的基本思路
1.三种意识 审题意识 题型意识 2.答题格局 答案要素 答题环节 3.表述语言 要点化 术语化
中心意识
四、分析《灯笼红》
相关:吃香瓜
1.标题的含义 香瓜的名字 相似:像香瓜 2.结构特点 灯笼红
① ②③④⑤⑥ ⑦
3.事件节点
曾祖母去世
(②③ )
曾祖母叫我汉子 (④)
曾祖母给我灯笼红吃(⑤) 曾祖母给我小东西吃(⑥)
回忆曾祖母
曾祖母抚摸我
(⑥)
曾祖母年轻时刚烈 (⑦)
4.思想感情 表达对曾祖母的感激、怀念、赞美之情。
五、试题解析
题型:理解类
1.家乡的女人把丈夫叫“汉子”,曾祖母却这样叫“我”, 这是因为: (2分)
前一处体现了曾祖母的热切心理,后一处显示了她的满足 感。(答对一点得一分)。
3.文章为什么用“一些梦一般的事迹”来概括曾祖母留给
“我”的记忆?(4分)
题型:理解类
【解析】①“梦”的特征;

②“我”的状况;

③表达目的。
时间已经久远,留下的印象是模糊的;都是不完整的、片 断性的;美好的。

小说乌米讲解

小说乌米讲解

打翻了的颜料箱。
精选可编辑ppt
20
19.指出第五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 法 ,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采用比喻对比的手法,这段景物描写了佩特 里山上美丽的风景和居民, 生动形象地表 现乌米的幽思漫漫,期待亲人归来的心理。
比喻确实起到使描写景物
生动形象的作用,但这里
的描写并不是为了这个效
浅表景
作用:(1)烘托出静谧的气氛
(2)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
(3)暗示人物的命运
深 里人
(共3分,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未涉及上述要点,但能
言之成理的,酌情统一给分)
精选可编辑ppt
26
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
修辞方法
比喻、夸张、比拟、对偶、对比、 双关、借代、反问、设问


技 巧
表现手法
▪ (12)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 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
▪ (13)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
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
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

精选可编辑ppt
21
5、不解文意
精选可编辑ppt
22
19.指出第五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 法 ,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比喻、对比的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乌米生活环境的优美 和静谧,烘托出这些景物与乌米一样有着坚 定的信念在等她丈夫和孩子的回来。
。很明显该生缺 乏整体阅读能力
精选可编辑ppt
▪ 20.(5分).⑴忧怨中充满希望⑵①更充分地表现乌 米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揭示乌米的性格;②唤起读 者对她的深切同情;③渲染气氛,使全篇笼罩在明亮与 灰暗交织的基调中,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灯笼红》阅读理解及答案
灯笼红
牛汉
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做“灯笼红”。

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

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灯笼红。

她面孔黧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

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

我跟她在一盘大炕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

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我入睡为止。

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

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

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

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普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
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大人靠躺柜立着。

我坐起来,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第一个“娘”读入声),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

我哭着,我并不晚得曾祖母已死,喊着“老娘娘……”这时我才听见的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老娘娘”。

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

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要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快过来!”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

曾祖母“汉子汉子”的叫我,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

这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忘记。

我跑到她身边,她牵着我的手走进大门。

一进大门,有一间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麦秸经过碌碡压过以后很柔软,我们叫“麦滑”。

当年的麦秸都有股浓馥的太阳味儿,我自小觉得凡太阳晒过的东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在收割季节的庄稼叶子上能闻到,在地里的土坷垃上能闻到,而熟透的“灯笼红”香瓜散发出的太阳味儿最浓。

曾祖母叮咛我:“你看着,不要让人来。

”我心里全明白,假装着懵懵懂懂,隔着麦秸,我早闻到诱人的灯笼红的香味。

曾祖母跪在麦秸上,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麦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阳味儿被扬了起来,刺得鼻孔直痒痒。

她终于掏出三五个“灯笼红”,逐个闻一闻,挑出其中最熟的一个递给我,把剩下那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
秸里面。

家乡话中“寄”是藏匿的意思。

甜瓜寄在麦秸里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瓜皮。

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光芒,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

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多,一闻到香味就等于看见了红烁烁的瓜瓤了。

我们回到大门口磨盘上坐着,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我连曾祖母的姓氏和名字都不知道,她留给我的只有上面说的一些梦一般的事迹。

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很矮小,穿的袄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颗醉枣或麦芽糖。

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

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餐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辞:“长啊,长啊!”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别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

她早已隐没进了无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的内腔之中了。

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村里有个姓王的武举人(是全县有名的摔跤场的评判),都怕她三分。

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快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

她从人间隐没了,回到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

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

22.本文是一篇感人的回忆性散文,表现了祖孙之情,文章主要回忆曾祖母的哪些小事?请分条概括。

(6分)
23.结合上下文,解释文末画线的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1)她从人世间隐没了,回到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

(2)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能力。

24.结合全文,归纳出曾祖母的性格特征。

(4分)
25.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回忆曾祖母对自己的爱,而题目却取作“灯笼红”,有何含义与作用?
(6分)
【参考答案】
22.为了表现“我”和曾祖母之间的感情,作者主要写到了三件事:(1)曾祖母无疾而终;(2)曾祖母叫“我”“汉子”,给我掏寄藏的香瓜吃;(3)曾祖母用干涩的手抚我入睡。

(答对一件事给2分,共6分)
23.(1)这句话含蓄地表现了曾祖母的去逝,同时表明正是大自然滋养了曾祖母的朴实、平凡,并让她宁静而安详地走完了她一生,了无遗憾与挂碍。

(意近即可,3分)
(2)曾祖母像“灯笼红”香瓜一样,经过时间的历练,拥有灵秀而美好的心灵,而世界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这样“又红又
甜”的美好心灵而变得富有生机与活力,并且生生不息。

这句话赞美了和曾祖母一样平凡而伟大的劳动人民,世界因他们而精彩。

(意近即可,3分)
24.①历尽艰难,心灵却“又红又甜”。

②对晚辈充满了无限的慈爱。

③平凡淳朴善良。

④年轻时刚烈,晚年却异常温厚、仁慈、安静。

(意近即可,答对一点给1分,共4分)
25.因为“灯笼红”香瓜和曾祖母有共同的特点:“灯笼红”香瓜外表粗糙,可瓜瓤经历一段时间后会被酿得又红又甜,同样,曾祖母外表黧黑苍老,可经历艰难的她却拥有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文章以此为题,是以物喻人,借“灯笼红”象征曾祖母美好的心灵。

(答到“灯笼红”香瓜与曾祖母的相似点给4分,揭示出题目的象征义给2分,共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