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算法复习总结

合集下载

无线通信网络覆盖率计算算法分析及应用研究

无线通信网络覆盖率计算算法分析及应用研究

无线通信网络覆盖率计算算法分析及应用研究无线通信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便利和效率。

但是,当我们使用无线网络时,却会发现有些区域的信号很弱甚至没有信号,这就是无线通信网络覆盖率不足造成的问题。

本文尝试对无线通信网络覆盖率计算算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探讨了其应用。

一、无线通信网络覆盖率的定义无线通信网络覆盖率是指无线信号在特定区域内覆盖的程度。

通俗易懂的说,它是用来衡量一个无线网络信号的强度与分布情况的。

无线通信网络覆盖率一般用百分数表示,在区域内信号强度达到所需最低值的相对比例称为网络覆盖率。

二、无线通信网络覆盖率计算算法1. 预测模型法预测模型法是一种基于建筑物高度、信号传输特性和接收器位置的数学模型。

该模型可预测信号覆盖范围和信噪比。

预测模型法需要输入一些参数,如发射功率、天线高度、地形、建筑物等,以确定网络信号的分布和强度。

优点:可以计算网络覆盖率,如果输入的参数足够准确,预测结果会很精确。

缺点:预测模型法需要输入一些参数,并且需要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对于普通用户不太友好。

2. 统计法统计法是通过测量一定数量的信号强度和离散程度来估算网络的覆盖范围。

该方法通常使用RSSI值(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或SNR值(Signal toNoise Ratio)对网络信号进行量化。

利用这些数据以计算网络的覆盖范围和信号强度等指标。

优点:统计法可以计算网络覆盖率,对用户更为友好。

缺点:统计法的准确性与覆盖范围直接相关。

如果测量点数量不足或者测量点分布不均匀,预测结果将有所偏差。

三、无线通信网络覆盖率算法的应用无线通信网络覆盖率对于网络建设者和用户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网络建设者,它可以评估网络的性能并确定网络需要改善的地方。

对于用户,它可以帮助评估在该区域中使用该网络的体验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1.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者可以利用无线通信网络覆盖率计算算法来评估在特定区域的无线信号,从而确定在该地区需要建造的基站数量和位置。

数据通信原理总结

数据通信原理总结

数据通信原理总结2.什么是奈氏第一准则?如系统等效网络具有理想低能特性,且截止频率为fn时,则系统中允许的最高码元速率为2fn,这时系统输出波形在峰值点上不产生前后符号间干扰。

3.数据传输控制规程的主要功能是什么?(1)数据链路的建立和拆除;(2) 信息传输;(3) 传输差错控制;(4) 异常情况处理4.报文(分组)交换交式的特点是什么?将报文截成若干比较短的,规格化的人"分组"进行交换和传输的通信方式.5.分组流量控制有哪几种方式:证实法,预约法,许可证法,窗口方式6.在X.25中中,分组头由哪几部分组成:通用格式识别符,逻辑电路识别符,分组类型识别符7.实现帧中继的数据通信最基本的两个外部条件是什么?(1) 要保证数字传输系统的优良传输性能;(2) 计算机终端系统的差错恢复能力8. 数据终端设备的功能是什么?把人们的信息变成以数字代码表示的数据,并把这些数据输送到远端的计算机系统,同时可以接收远端计算机系统的处理结果——数据,并将它变为人能理解的信息,DTE相当于人和机器(计算机)之间的接口。

9..随机过程通过线形系统的输出随机过程ζ0(t)的性质.1.输出随机过程等于输入随机过程与系统单位冲激响应的卷积;2.输出随机过程的数学期望等于输入随机过程的数学期望乘以H(0);3.输出过程的自相关函数只依赖于时间间隔而与时间的起点无关;4.输出噪声平均功率与K02,n0和f H成正比,即R0(0)= K02n0f H;5.当线性系统的输入过程是高斯型时,其输出过程也是高斯型的。

10..说明基带数据传输系统各部分的作用。

1.发送滤波器的作用是限制信号频带;2.信道可以使各种形式的电缆,用作传输数据的通道;3.接收滤波器用来滤除噪声和干扰;4.均衡器用来均衡信道畸变;5.取样判决电路是恢复发端的数码,由于有噪声,恢复的数码可能有错,故用{a k}表示。

12 在数据传输系统中,对位定时信号的传输和提取所提出的要求有哪些?1.在接收端恢复或提取位定时信号的重复频率(或间隔)与发送端(也是接收到的)码元相等. 2 接收端的位定时信号与接收到的数据信号码元保持固定的最佳相位关系。

通信工程师初级知识点总结

通信工程师初级知识点总结

通信工程师初级知识点总结通信工程师是指在通信领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通信工程师要熟悉通信系统的原理、技术规范、设备和工具的基本知识。

下面将对通信工程师初级知识点进行总结。

通信基础知识通信工程师需要了解通信基础知识,包括通信原理、信号传输、调制解调、信道编码、信道容量、波特率等。

通信原理是指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结构。

通信系统是指在不同空间地点的利用无线电、电路、光刻技术等手段与各种通信工具相结合,实现信息的传输、传递和交流的系统。

其基本原理是信息的传递,即使在信息源、信道条件、传输介质等各种因素下,都能实现信息的传递。

通讯使用的传输媒介有无线电波、导线(电缆)、红外线、光波等。

信号传输是指信号的发射、接收与处理,主要包含传输媒介,信道编码和信道的选择、信号处理等。

通信系统的信号传输要具有抗干扰、高效率的特点,可以适应各种信号起伏的情况。

调制解调是指将模拟信号与载波信号合成为调制后的信号及其解调的过程。

这是通信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实现通信的一种手段。

信道编码是指将信息编码为一个能够有效地传输的信道,也可以认为是压缩信息的传输,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信道编码要求低误比特率、节能、数据传输的稳定性等。

信道容量是指在给定时间和频率范围内,能够传送的最大信息量。

通信工程师要知道,在一定的通信条件下,如何提高信道容量,提高通信效率。

波特率是指每秒钟传输的比特数的速度。

根据波特率的不同,通信系统能够传输的最大信息量也会有所不同。

通信网络技术通信工程师还需要了解通信网络技术,包括网络结构、拓扑结构、传输方式等。

网络结构是指网络的布局结构,包括分布式结构、集中式结构、混合结构等。

通信工程师要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合适的网络结构。

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节点之间连接的方式。

拓扑结构有星型、树状、环型、总线型等。

通信工程师在设计网络时,要选择合适的拓扑结构,以满足通信需求。

传输方式是指信息在网络中传输的方式。

传输方式有包括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

MMC复习题总结

MMC复习题总结

20如何衡量一种数据压缩方法的好坏知识点:失真度定义一个好的压缩方法对多媒体信息的存储和传输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压缩性能的主要指标有:1、压缩比对压缩前后的文件大小和数据量进行比较,作为压缩率的衡量指标;压缩的倍数越高越好,压缩的速度越快越好,并且希望压缩所耗费的资源、时间对用户来讲是透明的;但同时人们又希望确保数据压缩的精度2、图像质量虽然有损压缩可获得较大的压缩比,但压缩比过高,还原后的图像质量就可能降低;图像质量的评估法常采用客观评估和主观评估两种方法;3、压缩与解压缩的速度压缩和解压缩的速度是压缩系统的两项单独的性能度量;4、执行的硬件与软件采用什么样的硬件与软件去执行压缩/解压缩,与采用压缩方案和算法的复杂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21总结主流音频、图像、视频媒体的资源需求特征;知识点:QoS答:性能需求有:1.吞吐量需求,即有效地网络带宽,通常定义为物理链路的传输速率减去各种传输开销,以及网络冲突,瓶颈,拥塞和差错等开销;它反映了网络最大极限容量;2.可靠性需求;差错率是一种找你更要的性能指标,反映了网络传输的可靠性;3.延迟需求;延迟Delay是衡量网络性能的重要参数;端到端延迟时间包括如下延迟时间:传播延迟、传输延迟、网络延迟、接口延迟等;与延迟有关的另一个性能参数是延迟抖动;4.多点通信需求;多媒体通信涉及音频和视频数据,在分布式多媒体应用中有广播Broadcast和多播Multi-cast信息;因此,除常规的点对点通信外,多媒体通信需要支持多播通信方式;5.同步需求;这涉及流间同步和流内同步;22网络传输图像的时候可以采用渐进方式Progressive,定义可参考蔡安妮书p112,总结在IP网络上实现视频的渐进传输可以采用哪些可能的方法关注方法的原理知识点:分级编码/弹性编码答:可分级的视频编码主要解决网络传输视频信息的时候,它为了充分利用网络带宽,并且有效解决视频质量和用户实时性请求之间的矛盾;在实际视频编码和传输过程中,首先传送、接收并显示低分辨率的流媒体数据,然后进一步传送、接收并显示更精细的数据、重要的数据和保护的数据,最后传其他数据;分级编码:主要有空间可分级、时间可分级、频率可分级、信噪比可分级,以及以上方法的混合应用可伸缩视频编码标准SVC是对H.254/AVC视频编码标准的可伸缩性扩展.SVC通过对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和质量等参数的可伸缩性来适应不同网络环境下用户对视频资料的分辨率、帧率、质量的不同需求;由于信道传输中大量存在的衰减、误码和数据丢失,差错控制显得十分重要,因而两种有效的对抗措施--错误弹性编码和错误隐藏技术被引入到SVC中:一部分是直接从H.264中继承而来;还有一部分则是利用了可伸缩视频的自身特性而提出的.1.渐进传输:指将能形成一个低质量图像的数据先传送出去,以使接收端能够解码并显示出一个粗略的图像;然后表示细节的高层数据再渐次传送,经接收端逐层解码累加到粗略的图像上,如此经过若干次累加,最后获得高质量的图像;空间可分级:将原始图像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分别进行亚取样得到低分辨率的图像, 然后对该图像再进行亚取样, 将分辨率进一步降低, 如此重复, 直到得到所需要的最低分辨率为止;时间可分级:先将原始图像序列沿时间轴进行亚取样,取样后得到的低帧率序列按一般方式编码得到基本层码流, 剩余的帧再编码构成增强层码流频率可分级:每个 DCT 系数矩阵可以划分为几个频带, 每个频带包含若干个系数;最低频带内的系数直流和低频分量构成基本层码流, 其它频带内的系数则分别构成各增强层的数据; 信噪比可分级:基本层的编码方法与一般编码方式相同, 只是 DCT 系数的量化器采用了较大的量化台阶, 以获得较高的压缩比;单独对基本层码流解码所得到的图像量化噪声较大; 增强层数据所包含的信息在解码时用来增加 DCT 系数的精度, 从而达到提高解码图像质量的目的;PS:视频编码的可分级性scalability是指码率的可调整性,即视频数据只压缩一次,却能以多个帧率、空间分辨率或视频质量进行解码,从而可支持多种类型用户的各种不同应用要求;23常见视频编码通常输出CBR码流,保持编码器输出速率恒定所付出的代价是什么知识点:VBR CBR,信息损失不可避免答:在视频编码时,先采用VBR编码动态比特率编码,也就是没有固定的比特率,压缩软件在压缩时根据音频数据即时确定使用什么比特率;系统将自动为内容的简单部分分配较少的比特,从而留出足量的比特用于生成高质量的复杂部分;在输出时将VBR转为CBR码流,其比特率在流的进行过程中基本保持恒定并且接近目标比特率,始终处于由缓冲区大小确定的时间窗内;但编码内容质量不稳定:内容的某些片段要比其他片段更难压缩,故CBR流的某些部分质量就比其他部分差;此外,CBR编码会导致相邻流的质量不同;通常在较低比特率下,质量的变化会更加明显;总的来说,将VBR转为CBR码流,其信息损失是不可避免的;CBR编码指编码器的输出码率是固定值;当在一个带宽受限的信道中进行多媒体通讯的时候CBR是非常有用的,因为这时候受限的是最高码率,CBR可以更好的易用这样的信道;但是CBR不适合进行存储,占用空间相对大,且CBR将导致没有足够的码率对复杂的内容部分进行编码从而导致质量下降,同时在简单的内容部分会浪费一些码率;24分析YUV色彩空间模型能够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知识点:视觉特性答:YUV色彩空间实际上是利用了人眼的视觉特性,对亮度比较敏感,而对颜色相对较迟钝;在对图像视频等进行编码处理时,采用YUV色彩空间的这种人眼的视觉特性可以更好的进行压缩,因此YUV色彩空模型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1.在彩色电视发展的初期, 社会上已经存在着相当数量的黑白电视机和黑白电视台,为了满足兼容的要求, 需要将表示亮度和表示彩色的信号分离开,分成生亮度信号Y 和 2 个色差信号U 和V;2.经变换后, 表示亮度和表示彩色的量被分离开, 这不但有利于彩色与黑白电视的兼容, 而且可以利用视觉对彩色的分辨力低于对亮度细节的分辨力的特点, 将色差信号用比亮度信号窄的频带传送;25为什么模拟黑白电视和模拟彩色电视的信号带宽均在6MHz左右知识点:FDM 黑白电视中只需要传送一个亮度信号,而在彩色电视中,则需要在满足与黑白电视兼容、而且不增加为黑白电视所规定的信道带宽如6MHz的条件下,同时传送亮度信号和2个色差信号;其采用了FDM频分多路复用,它是一种将多路基带信号调制到不同频率载波上再进行叠加形成一个复合信号的多路复用技术;由于扫描, 使电视信号在行和场都呈一定的周期性, 因此视频图像信号的能量主要分布在行扫描频率 f h 及其各次谐波nf h 上; 在 2 条相邻谱线之间, 能量微弱, 以至于可以看作是空白的;色差信号U 和V 的频谱分布也遵循同样的规律;如果选择某一数值等于 2 n +1 f h / 2 半行频的奇数倍的载频 f sc , 先将 2 个色差信号U 和V 调制到 f sc 上, 然后再与亮度信号叠加在一起, 色度信号的能量就刚好落在亮度信号频谱的空白处,这就是亮度信号与色度信号按照频谱交错间置的、共频带传送的基本原理;26JPEG压缩标准中为何选择DCT变换,而MP3压缩中为何选择MDCT变换知识点:DCT1.DCT是先将整体图像分成N×N像素块,然后对N×N像素块逐一进行DCT变换; 由于大多数图像的高频分量较小,相应于图像高频成分的系数经常为零,加上人眼对高频成分的失真不太敏感,所以可用更粗的量化,因此传送变换系数所用的数码率要大大小于传送图像像素所用的数码率;到达接收端后再通过反离散余弦变换回到样值,虽然会有一定的失真 ,但人眼是可以接受的;2.DCT技术用于音频特别是宽带音频编码时存在着边界效应,会产生很大的噪声,而MDCT利用时域的重叠对消技术,可以降低“边界效应”;MDCT就是加了时窗的DCT;当子带信号比较平稳时,MDCT 使用长窗分析,取得较高的频率分辨率;当子带信号快速变化时,MDCT使用短窗分析,取得较高的时间分辨率;为了改善处理过程,在长短窗切换时还使用了两种过渡窗;27支持IP网实时多媒体信息传送的协议有哪些描述基本思想;知识点:协议思想支持IP网实时多媒体信息传送的协议有:RTP/RTCP, RSTP,IGMP,RSVPRTSP是用来控制声音或影像的多媒体串流协议,并允许同时多个串流需求控制,传输时所用的网络通讯协定并不在其定义的范围内,服务器端可以自行选择使用TCP或UDP来传送串流内容,它的语法和运作跟HTTP 1.1 类似,但并不特别强调时间同步,所以比较能容忍网络延迟;允许同时多个串流需求控制Multicast,除了可以降低服务器端的网络用量,更进而支持多方视讯会议Video Conference;Internet 组管理协议IGMP是因特网协议家族中的一个组播协议,用于 IP 主机向任一个直接相邻的路由器报告他们的组成员情况;IGMP 信息封装在 IP 报文中,其 IP 的协议号为 2;它用来在ip主机和与其直接相邻的组播路由器之间建立、维护组播组成员关系;IGMP不包括组播路由器之间的组成员关系信息的传播与维护,这部分工作由各组播路由协议完成;所有参与组播的主机必须实现IGMP;28何为ATM 为何说ATM 结合了分组交换和线路交换的优点知识点:ATM思想,MPLS思想ATM是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ATM异步传输模式的缩写;ATM是以信元为基础的一种分组交换和复用技术,它是一种为了多种业务设计的通用的面向连接的传输模式;ATM采用面向连接的传输方式,将数据分割成固定长度的信元,通过虚连接进行交换;ATM集交换、复用、传输为一体,在复用上采用的是异步时分复用方式,通过信息的首部或标头来区分不同信道;ATM真正具有线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双重性:ATM面向连接,它需要在通信双方向建立连接,通信结束后再由信令拆除连接;但它摈弃了线路交换中采用的同步时分复用,改用异步时分复用,收发双方的时钟可以不同,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带宽;ATM的传送单元是固定长度53byte的CELL信元,其中5B为信元头,用来承载该信元的控制信息;48B为信元体,用来承载用户要分发的信息;信头部分包含了选择路由用的VPI虚通道标识符/VCI虚通路标示符信息,因而它具有分组交换的特点;它是一种高速分组交换,在协议上它将OSI第二层的纠错、流控功能转移到智能终端上完成,降低了网络时延,提高了交换速度;29描述综合服务模型和区分服务模型的差异,举例说明;综合题IntServ模型又称为集成服务模型,其基本思想是在传送数据之前,根据业务的QoS需求进行网络资源预留,从而为该数据流提供端到端的QoS保证;为此,集成服务通常采用面向流的资源预留协议RSVP,在流传输路径上的每个节点为流预留并维护资源;主机利用RSVP向网络为应用流提出QoS的请求;路由器利用RSVP将QoS请求信息传给流的路径中的其他路由器,并建立和保存该服务的信息;RSVP请求将会使得沿着数据路径的资源在路由器处预留;这种模型的优点是能提供端到端的绝对的QoS保证,但由于这种模型在实现上是非常困难的,主要体现在:1由于预留是基于每个流而进行的,因此使得节点中要保留每个流的状态信息,导致核心路由器负担太重,因此可扩展性很差;2网络中每个节点都要维护各类数据库,并实现复杂的功能模块如资源预留、路由、接纳控制等,造成了极大的复杂性;DiffServDifferentiated Services模型,又称为区分服务模型;区分服务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在网络的入口处为每个数据包分类,并在数据包中标记相应的区分服务代码点DSCP,DiffServ CodePoint,用于指示数据包在网络转发路径的中间节点上被处理的方式;在网络内部的核心路由器中只保存简单的DSCP与PHB每跳行为的对应机制,根据数据包头部中的DSCP值对数据包进行相应的优先级转发,而业务流状态信息的保存与流量控制机制的实现等都在网络边界节点进行,内部节点是与状态无关的;1.IntServ模型的基本思想是“所有的业务流相关状态信息是在端系统上”;它所使用的资源预留协议是一种信令协议;工作时,发送端给接收端发送一个PATH信息,以指定通信的特性;沿途的每个中间路由器把PATH信息转发给由路由协议决定的下一个节点;当收到一个PATH信息时,接收端做出的反应是用一个RESV信息为该业务流请求资源,包括带宽、时延等;沿途的每个中间路由器可以拒绝或接受RESV信息请求;如果请求不符合要求合同,路由器将发送一个差错信息给接收端,并且中断信令的处理过程;如果请求被接受,就按照事先的约定,为该流分配链路带宽和缓冲区空间,并且把相关的业务流状态信息装入路由器中;网络在传送过程中为每一个流flow,由两端的IP地址、端口号、协议号决定维护状态;同时,基于这个状态执行报文的分类、流量监管、排队调度等;用户通过IntServ/RSVP协议向网络请求满足特殊服务质量要求的缓存和带宽;中间节点利用RSVP信令在数据传输通路上建立起资源预留并维护该通路,以实现相应的服务质量;IntServ/RSVP模型的主要优点有:能够提供有保证的QoS;因为RSVP运行在从源端到目的端的每个路由器上,因此用户可以预先购买需要的资源,由ISP负责监视每一个业务流的运行并随时在当前网络节点终止非法的资源占用;RSVP在源和目的地之间可以使用现有的路由协议决定流的通路;RSVP使用IP包承载,使用“软状态”的概念,通过周期性的重传PATH和RESV信息并分析,对网络拓扑的变化做出反应;即对原有路由协议没有影响;支持一个源到一个目的地unicast和一个源到多个目的地multicast的QoS服务;缺点:对现有路由器的改造十分复杂;由于需要进行端到端的资源预留,必须要求从发送到接收之间所有路由器都支持RSVP和许可控制协议,同时每个路由器还要花费大量的资源来维护和更新数据库如链路状态数据库;IntServ只支持单个微流micro-flow,但是,由于数目过多,对骨干网的处理能力是巨大的考验;伸缩性差,在WAN中,各种各样的子网会不断增多,并且随着流数目的增加,状态信息的数量成比例上升,重传PATH和RESV信息会占用大量的路由器存储空间和处理开销;该模型不适合于短生存期的流;在IntServ中,RSVP进行的资源预留是单向的,因此必须对其规定两个方向的资源预留,从而增加网络开销;在短生存期的流占大多数的网络中,采用IntServ就得不偿失了;2. DiffServ是一个起源于IntServ,但相对简单、粗划分的控制系统;它取代了IP服务类型TOS字段改名为DS,并用它承载IP包服务所要求的信息,是严格意义上的三层技术,不涉及低层的传输技术;区分业务主要通过两个机制来完成不同QoS业务要求的分类:DS标记和一个包转发处理库的集合――PHBPer-Hop-Behavior每跳行为;通过对一个包DS字段的不同标记,以及基于DS字段的处理,就能够产生一些不同的服务级别;Diffserv模型完全不同于Intserv模型,其优点是:层次简单,伸缩性较好:DiffServ工作范围分为两个层次:DS域和DS区;DS标记只是规定了有限数量的业务级别,状态信息的数量正比于业务级别,而不是流的数量;便于实现:只在网络的边界上才需要复杂的分类、标记、管制和整形操作;ISP核心路由器只需要实现行为聚集BA的分类,因此实现和部署区分、分级都比较容易;不影响路由:DiffServ的节点提供服务的手段只限于队列调度和缓冲管理,并不涉及路由选择;缺点:DiffServ仍然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DiffServ体系中是否能够实现“微公平性”就是一个值得重点讨论的问题;所谓“微公平性”是指在DiffServ域中,属于同一个流聚集中的每一个分流是否能享受相同的待遇,这种微公平性不仅在资源充足时能够表现出来,更重要的是,能否在有额外资源或者资源总量不足时,各个微流是否能够按照事先约定的等级获得相应的按比例升级或者降级服务;30总结媒体同步技术可参考蔡安妮书第5章多媒体同步以及上课课件;知识点:同步容限、内容同步机制。

移动通讯技术专业自我鉴定

移动通讯技术专业自我鉴定

移动通讯技术专业自我鉴定作为一名移动通讯技术专业的学生,我对自己的专业素养有着明确的认识和高度的自我要求。

在过去的学习和实践中,我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断努力提升自己。

以下是我对自己的专业素养的自我鉴定:1.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我热爱移动通讯技术这个专业,积极学习和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

我对通信原理、无线网络技术、移动互联网等方面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并能够灵活运用在实际问题解决中。

2.良好的编程和算法能力:我具备良好的编程能力,熟练使用C++、Java等编程语言,能够快速实现移动通讯相关的软件和应用。

同时,我也注重算法的学习和实践,能够灵活运用各种算法解决问题,提高程序的性能和效率。

3.强烈的学习和创新意识:移动通讯技术发展迅猛,我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不断关注行业前沿和最新技术动态。

我参与了学校举办的移动通信技术竞赛,独立开展了一些研究项目,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在学校的团队项目中,我能够积极主动地与队友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和目标。

我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5.问题解决和应变能力:在实践中,我曾遇到各种技术问题和挑战,但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能够迅速分析问题的本质,并提出解决方案。

我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和市场需求。

6.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我认识到自己在移动通讯技术方面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提升的地方。

因此,我会继续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参与相关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实践能力。

总结起来,作为一名移动通讯技术专业的学生,我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优秀的编程和算法能力,注重学习和创新,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问题解决和应变能力。

我将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为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凯撒加密算法程序总结建议

凯撒加密算法程序总结建议

凯撒加密算法程序总结建议1.简介凯撒加密算法是一种简单而古老的加密方法,最早由罗马军事将领凯撒在古代用于保护军事通信的安全。

该算法通过对字母进行位移操作来实现加密和解密过程,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密码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

本文将对凯撒加密算法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建议,以进一步提高其实用性和安全性。

2.凯撒加密算法原理凯撒加密算法基于字母表的位移操作,具体过程如下:-加密:将明文中的每个字母按照指定的位移量进行向后位移,得到密文。

-解密:将密文中的每个字母按照相反的位移量进行向前位移,得到明文。

例如,当位移量为3时,明文中的字母"A"将被加密为"D",字母"B"将被加密为"E",以此类推。

3.凯撒加密算法程序实现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凯撒加密算法程序的示例,使用P yt ho n语言实现:d e fc ae sa r_ci ph er(t ex t,sh if t):e n cr yp te d_te xt=""f o rc ha ri nt ex t:i f ch ar.i sa lp ha():i f ch ar.i su pp er():e n cr yp te d_te xt+=c h r((o rd(c ha r)-65+sh if t)%26+65)e l se:e n cr y p te d_te xt+=c h r((o rd(c ha r)-97+sh if t)%26+97)e l se:e n cr yp te d_te xt+=c h arr e tu rn en cr yp te d_t e xt示例用法p l ai nt ex t="H el lo,W or ld!"s h if t=3c i ph er te xt=c ae sar_ci ph er(p la in tex t,s hi ft)p r in t("加密结果:",ci ph er te xt)4.凯撒加密算法的优点-算法简单易懂,实现容易。

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各章节总结

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各章节总结

第一章概述1. “三网〞指的是:电信网络、播送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

2.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有两个:连通性、共享性。

3. 网络是由假设干结点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组成。

4. 网络中的结点可以是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或路由器等。

5. 网络和网络还可以通过路由器互连起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覆盖范围更大的网络,即互联网〔或互连网〕,因此互联网是“网络的网络〞。

6. 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而因特网那么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

7. 因特网开展的三个阶段: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开展的过程、建成三级结构的因特网、逐步形成了多层次ISP结构的因特网。

8. 因特网拓扑结构从其工作方式上看可以划分为两大块:边缘局部、核心局部。

9. 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可划分为两类:客户效劳器方式〔C/S方式〕、对等方式〔P2P方式〕。

10.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分组,这是网络核心局部最重要的功能。

11. 电路交换:“建立连接——通话——释放连接〞12. 电路交换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通话的两个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通信资源。

〔面向连接的〕13. 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其主要特点是面向无连接。

14. 主机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并且可以和其他主机通过网络交换信息。

15. 路由器那么是用来转发分组的,即进行分组交换的。

16. 分组交换的优点有:高效、灵活、迅速、可靠。

17. 数据传送阶段的主要特点:电路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地从原点到达终点,好似在一个管道中传送;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分组交换——单个分组〔这只是整个报文的一局部〕传送到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节点。

18. 计算机网络的最简单的定义是:一些相互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19. 不同作用范围的网络有: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个人区域网PAN。

移动通信原理复习大纲

移动通信原理复习大纲

《移动通信原理》复习大纲第1 章1、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经历了几代移动通信系统(包括研发系统)?每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多址方式是什么?其主要的技术特征是什么?答案参见教材P2答:第一代(1G):模拟频分多址(FDMA),模拟系统第二代(2G/B2G):使用电路交换的数字时分多址(TDMA)或码分多址(CDMA)系统,数字语音系统(2G),数字语音/数据系统(B2G)第三代(3G):使用分组/电路交换的CDMA系统,宽带数字系统第四代(B3G/4G):使用了不同的高级接入技术并采用全IP网络结构的系统,极高速数据速率系统。

2、我国移动通信发展经历了哪4个发展阶段?P3答:我国移动通信发展经历了引进、吸收、改造、创新4个阶段。

3、蜂窝小区的几何形状要符合哪两个条件?符合这种条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和六边形,该选用哪一种形状?为什么?P6答:两条件:a.能在整个覆盖区域内完成无缝连接而没有重叠;b.每个小区能进行分裂,以扩展系统容量。

六边形最接近小区基站通常的辐射模式——圆形,并且其小区覆盖面积最大。

4、数字时分GSM系统,采用TDMA方式,设分配给系统的总频宽1.25MHz;载频间隔200kHz;每载频时隙为8;频率重用的小区数为4,则系统容量为多少?(200)如果AMPS系统采用FDMA方式,载频间隔为25 kHz,不分时隙,其他参数相同,系统容量为多少?(200)5、最简单的蜂窝系统由哪3部分组成?其中,MSC和普通交换相比,除完成交换功能之外,还要完成什么功能?P7答:一个最简单的蜂窝系统由移动台(MS)、基站(BS)、移动交换中心(MSC)3部分组成。

MSC负责在蜂窝系统中将所有用户连接到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上。

和公众网中的普通交换机相比,MSC除了要完成交换功能外,还要增加移动性管理和无线资源管理的功能。

6、增加蜂窝小区容量的主要方式有哪3种?P7答:通常采用小区分裂、裂向(扇区化)和覆盖区分域(区分微小区化)的方法来增大蜂窝系统的容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信算法复习总结题型:简答、问答、填空、计算疑似重点:内积、线性空间、正交因子白噪声、宽平稳、OFDM多路计算、预测算法过程最大参数设定、LMS算法优势。

第一章概念:向量空间正交性表示信号正交基随机过程参数模型ARMA DFT公式复基带表示二阶矩:广义平稳均值方差广义联合平稳自相关性质功率谱密度自相关矩阵高斯白噪声为什么称为“白”噪声解释:什么是遍历性~第二章1.什么是维纳滤波器假定线性滤波器的输入为有用信号和噪声之和,两者均为广义平稳过程且知它们的二阶统计特性,根据最小均方误差准则(滤波器的输出信号与需要信号之差的均方值最小),求得了最佳线性滤波器的参数,这种滤波器被称为维纳滤波器。

2. 维纳滤波实现前提条件:Linear(线性)、WSS(广义宽平稳)3.维纳滤波优缺点维纳滤波器的优点是适应面较广,无论平稳随机过程是连续的还是离散的,是标量的还是向量的,都可应用。

维纳滤波器的缺点是: [1]不能用于噪声为非平稳的随机过程,[2]要求得到半无限时间区间内的全部观察数据的条件很难满足.4.维纳理论来解决的问题:|前向预测和后向预测维纳滤波和LS的一些公式时间充分的话建议大家自己看一下。

第三章:自适应横向滤波器主要内容:MSE准则、LMS算法及其收敛、RLS算法及其收敛、LMS算法的比较和RLS算法的比较,自适应滤波算法根据的最佳准则为最小均方误差准则。

1. LMS算法全称Least mean square 最小均方算法。

是线性自适应滤波算法,包括滤波过程和自适应过程。

基于最速下降法的LMS算法的迭代公式如下:e ( n) = d ( n)- w ( n - 1) x ( n) (1)`w ( n) =w ( n - 1) + 2μ( n) e ( n) x ( n) (2)式中,x ( n)为自适应滤波器的输入;d ( n)为参考信号;e ( n)为误差;w ( n)为权重系数;μ( n)为步长。

LMS算法收敛的条件为:0 <μ< 1/λmax ,λmax是输入信号自相关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算法的优缺点由于LMS算法具有结构简单,计算复杂度小,性能稳定等特点,缺点:在收敛速率、跟踪速率和稳态误差特性之间的要求是相互矛盾的,不能同时得到满足,其性能由步长来控制。

主要应用:广泛地应用于自适应均衡、语音处理、自适应噪音消除、雷达、系统辨识及信号处理等领域。

(Recursive Least Squares)递归最小二乘算法递推最小二乘(RLS)算法是一种在自适应迭代的每一步都要求最优的迭代算法,滤波器输出信号法,滤波器输出信号 等于输入信号 与冲激响应序列 的卷积和,即:()()()11M k k y n w n x n k ==*-+∑ K 1,2,...,n N =,误差信号 。

由此可以得到自适应横向滤波器按最小均方准,则设代价函数()()()()2211N N i i J n e n d i y i ====-⎡⎤⎣⎦∑∑ ()式中()d i 与()y i 分别为自适应滤波器的期望相应于输出信号。

算法优缺点:RLS 算法的主要优点:[1]在数值上比直接计算的方法稳定[2]每一步都对系数进行了估计而不仅仅在数据序列的结束[3] λ< 1 和1/(1-λ) 时收敛速度快【其缺点是计算量比较大。

第四章 无线链路1. 什么是多径效应(multipath effect ):由电波传播信道中的多径传输现象所引起的干涉延时效应。

在实际的无线电波传播信道中(包括所有波段),常有许多时延不同的传输路径,称为多径现象。

多径效应是衰落的重要成因。

多径效应对于数字通信、雷达最佳检测等都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

2.多径效应产生的原因由电波传播信道中的多径传输现象所引起的干涉延时效应。

(可能是这个吧~)3. .多径效应的影响》多径会导致信号的衰落和相移。

多径对信道产生的负面影响就是会产生符号间干扰(Inter Symbol Interference )。

4. 频率选择性衰落是指在不同频段上衰落特性不一样。

多径效应在不同条件会使传输信号发生平坦衰落、时间选择性衰落和频率选择性衰落,主要还是频率选择性衰落,抗干扰措施:假设信号码元长度为T ,第i 条传输路径的信号时延与信号平均时延这差为△t,则二者的不同组合可产生三种不同的衰落现象。

〔1〕当信号码元长度T 较小,且△t<<T 时,将引起“平坦衰落”;〔2〕当信号码元长度T 较长,且△t<<T 时,将引起“时间选择性衰落”;&〔3〕当信号码元长度T 比较小,而△t 比较大,且不满足△t<<T ,将引起“频率选择性衰落”(这是时间扩散在频域中的反映)。

因为多径合成波形有可能落在后续码元时间间隔内,引起码间干扰,因此,频率选择性衰落对于高速数据传输危害最大。

5.时间选择性衰落是指在不同的时间衰落特性不同的现象。

由于相对速度的变化引起频移度也随之变化这是即使没有多径信号,接受到的同一路信号的载频范围随时间不断变化引起时间选择性衰落。

交织编码可以克服时间选择性衰落。

6. .多普勒频移(Doppler shift)在存在相对运动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接收信号的频率正在经历一个相对于发送信号频率的转变,称为多普勒频移。

(话比较罗嗦,自己精炼啊)由多普勒效应产生。

当声源与接收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时,接收体接收的声波频率f'与声源频率f存在多普勒频移Δf(Doppler shift),即:Δf=f'-f当接收体与声源相互靠近时,接收频率f'大于发射频率f即:Δf>0 —当接收体与声源相互远离时,接收频率f'小于发射频率即:Δf<0可以证明若接收体与声源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速度为v,声速为c,则接收体接收声波的多普勒频率为:f'= f•(c+-v1)/(c-+v2)括号中分子和分母的加、减运算分别为“接近”和“远离”之意。

7.怎样克服多径效应在数字无线通信系统中,多径效应产生的符号间干扰(inter-symbol-interference,ISI)会影响到信号传输的质量。

时域均衡、正交频分复用(OFDM)和Rake接收机都能用于对抗由多径产生的干扰。

8.无线电是用来描述一个电磁场在自由空间的传播。

用于无线电传输的频率范围从大约100Hz-几十GHz.#为了实现一个高效的辐射的电磁能量,天线必须至少等于1/10的载波波长。

9. 在一个数字传输系统多路径的影响取决于符号周期的相对时延和信道冲激响应。

第五章信号的数字表示1. 模拟传输和数字传输模型2.语音编码编码速率:用比特/秒(b/s或bps)来度量,用I表示,I=R •fs ,R代表每个语音采样值编码所需的比特数;fs是采样频率。

当fs=8kHz,每个采样值用8比特位来编码,则编码速率为64kb/s。

—3.均匀量化把输入信号的取值域等间隔分割的量化称为均匀量化。

4.非均匀量化(重点)非均匀量化是一种在输入信号的动态范围内量化间隔不相等的量化。

换言之,非均匀量化是根据输入信号的概率密度函数来分布量化电平,以改善量化性能。

优点:一、当输入量化器的信号具有非均匀分布的概率密度时,非均匀量化器的输出端可以较高的平均信号量化噪声功率比; 二、非均匀量化时,量化噪声对大、小信号的影响大致相同,即改善了小信号时的量化信噪比。

分类:常见的非均匀量化有A律和μ率。

5. A律13折线法13段折线法,过程为:、第一步:把x(x>0 部分)划分为不均匀的8段。

第一分点取在V/2处,然后每段都是剩下部分的1/2。

;依次取第八段为V~V/2,第七段为V/2~V/4;第一段为V/128~0。

第二步:把每段均匀划分为16等份,每一份表示一个量化级,显然8段共16x8=128= 2^7 个量化级,需要二进制7位编码表示。

可以看出每个量化级是不均匀的。

在小信号的量化台阶很小,使小信号时量化噪声减小。

如果按均匀量化计算,以最小台阶(1/128)*(1/16)为单位,最大信号需用L=128X16=2048= 2^11 个量化级表示,既需要11位编码。

这样非均匀编码使小信号量化台阶缩小了16倍,相当于小信号信噪比改善了20dB。

第三步:把y轴均匀划分为8段,每段均匀分为16分。

这样y也分为128个量化级,与x轴的128个量化级对应。

因此,压扩特性各段的斜率k=Δy/Δx是不同的。

第一段斜率k1=y1/x1=(1/8)/(1/128)=16. 其他段为:k2=16,k3=8,k4=4,k5=2,k6=1,k7-1/2,k8=1/4。

以上分段为x取正值时的情况。

而x取负值时,压扩特性与x取正值成奇对称。

在正8段和负8段中,正1,2段和负1,2段斜率相同,合为一段。

所以原来的16段折线变为13段折线,故又称A律13折线。

6.语音信号频率范围:300-3400Hz,采样频率=8000Hz,每个样本编码8bit,故有编码速率为64kb/s。

7. 编码技术(1)波形编码;《是将时间域信号直接变换为数字代码,力图使重建语音波形保持原语音信号的波形形状。

脉冲编码调制(PCM)、差分脉冲编码调制(DPCM)、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ADPCM)、增量调制(△M)、自适应增量调制(ADM)都属于此范畴。

(2)频域编码;8. 通常一个编码技术是严格相关的应用程序,取决于各种因素:信号类型(例如演讲、音乐、声音带数据,信号等);最大容许延迟;实现的复杂性。

第六章调制原理1.调制理论是什么调制:由信源产生的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转变成一个适合在物理信道上传输的信号。

在一些情况下,信道的改变可能产生失真、干扰、噪声。

?数字信号的传输:信息表现为信源产生的是一个序列的二进制位,或者是模拟信号的数字编码。

2.什么是判决准则。

3.什么是后验概率准则后验概率准则:出发点是如何使译码后的错误概率PE为最小。

其基本思路为:收到yj 后,对于所有的后验概率P(x1|yj), P(x2|yj), …, P(xi | yj), …,若其中P(x*|yj)具有最大值,则将x*判决为yj的估值。

由于这种方法是通过寻找最大后验概率来进行译码的,故又常称之为最大后验概率准则。

最大后验概率译码方法是理论上最优的译码方法,但在实际译码时,既要知道先验概率又要知道后验概率,而后验概率的定量计算有时比较困难,需要寻找更为实际可行的译码准则。

4.什么是最大似然准则,最大似然准则:在P(yj |x1),P(yj |x2), …, P(yj |xM), …中,若存在一个P(yj |x*)为其中的最大值,则g(yj) = x*必然符合最小错误概率准则。

这种由最大的信道传输概率P(yj|x*)直接将yj译成x*的方法,称为最大似然译码准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