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层对比与划分(规范)

合集下载

小层划分对比技术方法

小层划分对比技术方法
比。
要 原 则 之 一 。 将 河 流 从 形 成 到 改 道 废 弃 这 一 周 包 括 河 道 和 溢 岸 沉 主 积 , 顶 部的 最大溢 岸 面为 等时 界面 , 流沉积 的顶 其 河 面 高程 在 一定 范 围 内大 致 相 近 , 此 可 利 用 标 准层 因 或 标 志层控 制 河 流顶 面 对 比 , 而 在 研 究 区内完 成 从
地 层 划 分 与 对 比是 油 藏 地 质 特 征 研 究 工 作 的 基 础 , 描述 储 层形 态及 其参 数空 间分 布特 征 的前提 , 是 地 层 的 合 理 划 分 与 对 比 是 油 藏 描 述 中 由单 井 评 价 到 多 井 评 价 的 重 要 程 序 。 有 合 理 地 划 分 层 组 , 能 正 只 才 确 地 揭 示 多 油 层 的 层 间 非 均 质 性 , 只 有 建 立 正 确 也 的等 时对 比地 层 格架 , 能 在 全 区 范 围 内统一 层 组 才 的划分 、 释各 级层 组储 层 的空 间变化 规律 。 解 根 据 油 藏 描述 的要 求 , 目前 对 储 层 组 段 一 般 划 分 到 小 层 或 单 砂 体 。 过 小 层 精 细 划 分 与 对 比 , 以 通 可 为 构 造 、 层 沉 积 微 相 、 层 非 均 质 性 研 究 及 开 发 动 小 储 态 分析 、 余 油 分布 研 究提供 扎 实可靠 的基 础数据 。 剩 主 要 资 料 依 据 和 完 成 的 工 作 体 现 在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 充分利 用 已有资 料 , 集 新钻 井 的测井 、 井 、 ① 收 录 岩 心 、 析 化 验 等 资 料 ; 绘 制 “ 状 ” 架 剖 面 。 目 分 ② 网 骨 前 一 般 应 用 Pe rl 件 对 主 要 目的 层 进 行 了 大 层 的 te 软 划 分 与 对 比 ; 大 层 划 分 基 础 上 , 对 小 层 划 分 对 在 针

王家岗油田王14断块地层小层划分

王家岗油田王14断块地层小层划分

王家岗油田王14断块地层小层划分X姜官波(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 257015) 摘 要:小层划分与对比是油藏地质特征研究工作的基础,是描述储层形态及其参数空间分布特征的前提,其对比精度和准确性关系到是否能发现以前漏掉的一些储集层。

王家岗油田断裂复杂,钻遇断点多,单砂体较薄,划分对比较困难,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储量和产量来自薄储层,本文就王家岗油田王14断块小层进行了划分和对比,共划分5个砂层组,24个小层,此划分及对比在油田开发上更加趋于可观合理。

关键词:王家岗油田;沉积旋回;层序地层学;小层划分;小层对比 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03—0151—02 所谓“小层”,通常是指单砂体或单砂层,属于油田最低级别的储层单元,为油气开发的基本单元。

小层对比划分工作是油田地质研究,特别是油砂体研究中最基础的工作之一,需要在大分层的基础上进行,是一项大工作量、高度细致的工作,其划分结果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开发方案的部署与实施的效果[1]。

因而,合理地划分小层,对于油田注水开发分析、油藏数值模拟、油田开发方案、调整方案的编制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研究区王家岗油田王14断块地层的实际对比中主要存在以下难点:该区块断裂系统复杂,钻井钻遇断点较多,地层对比与地震解释存在矛盾比较突出;工区范围大,断层多,钻遇目的层不完整,可选取的标准井比较少。

由于滩坝砂沉积,砂体发育为薄互层,单砂体对比较困难。

对此,在前人研究工作基础上,本文充分利用了油田开发资料,以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及石油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强调等时对比,应用地震、测井、钻井录井资料,以正确的对比模式、沉积相模型作宏观控制,综合考虑构造、沉积旋回、油水关系、沉积微相和油藏动态信息等多种因素,开展全区砂层组和小层的对比,为进一步油田开发工作奠定基础。

1 区域地质概况王14断块位于东营凹陷南斜坡王家岗油田主体部位,地理位置处于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以南,广饶县东北。

沉积成因储层小层对比

沉积成因储层小层对比

2020/4/12
沉积成因储层的小层对比技术与方法
(裘亦楠,1987)
15
三、不同沉积成因的小层对比划分
3.1.1 河流相小层对比标准层的确定
3、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识别层序界面
• 由于缺少生物地层标志以及河道砂体侧向展布受限,使高分辨率地层格架 在河流相地层中的识别困难(Gary J.Hampson,2005)。
不必拘泥于油层单元的概念,只要达到分级控制的目的,满足生产需要。
2020/4/12
沉积成因储层的小层对比技术与方法
4
报告提纲
1
油层对比概述
2
小层对比的方法及其发展
3
不同沉积成因的小层对比
4
总结:小层对比需注意的问题
2020/4/12
沉积成因储层的小层对比技术与方法
5
二、小层对比的方法及其发展
2.1 基本概念
2020/4/12
沉积成因储层的小层对比技术与方法
3
一、油层对比概述
沉积旋回级次
一 二 三 四 五
岩石地层单元
系 组 段 亚段
油层单元
含油层系 油层组 砂层组 小层 单砂层
1、油层单元与沉积旋回级次和岩石地层单元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是 在实际工作 中不需要完全对应起来。
2、油层单元每一级别没有明确的标志,级别划分是相对的,实际工作中
三、不同沉积成因的小层对比划分
7、低弯度河流,仅在 此切片中发现,存在 时间短,厚度小。 东部河流沿着同一曲 流河道,位于下切谷 之上,此时下切谷已 被埋藏。 下切谷规模仍较大
2020/4/12
8、辫状河与曲 流河发育
9、河段幅度相对较 切片叠置,清晰
小,仅在此切片出 的反应河流的变

小层划分对比技术方法

小层划分对比技术方法

小层划分对比技术方法温亮;冷桂芳;孙海涛【摘要】小层划分与对比是油藏地质特征研究工作的基础,是描述储层形态及其参数空间分布特征的前提.在小层划分对比中必须遵循逐级细分、"等高程"、"等厚切片"、叠加砂体等对比原则.在对比过中须首先选取标准层和标准井,建立标准井对比剖面,进行剖面闭合,进而进行全区对比,建立正确的等时对比地层格架、统一层组的划分、解释各级层组储层的空间变化规律.【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年(卷),期】2010(036)019【总页数】2页(P104-105)【关键词】小层划分;小层对比;技术方法【作者】温亮;冷桂芳;孙海涛【作者单位】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天然气处理厂,河南,濮阳,457162;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天然气处理厂,河南,濮阳,457162;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天然气处理厂,河南,濮阳,4571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21地层划分与对比是油藏地质特征研究工作的基础,是描述储层形态及其参数空间分布特征的前提,地层的合理划分与对比是油藏描述中由单井评价到多井评价的重要程序。

只有合理地划分层组,才能正确地揭示多油层的层间非均质性,也只有建立正确的等时对比地层格架,才能在全区范围内统一层组的划分、解释各级层组储层的空间变化规律。

根据油藏描述的要求,目前对储层组段一般划分到小层或单砂体。

通过小层精细划分与对比,可以为构造、小层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及开发动态分析、剩余油分布研究提供扎实可靠的基础数据。

主要资料依据和完成的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充分利用已有资料,收集新钻井的测井、录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②绘制“网状”骨架剖面。

目前一般应用Petrel软件对主要目的层进行了大层的划分与对比;在大层划分基础上,针对小层划分对比。

地层精细对比的总体思路是从岩心资料入手,建立岩相与测井相之间的对应关系,结合地震资料、钻井资料、生产测试资料,在区域沉积相模式的指导下,根据测井相特征,按照不同的地层对比模式精细对比划分各井点不同级次地层单元界限。

5油矿地质(第五章油层对比)6.8

5油矿地质(第五章油层对比)6.8

其次,依标准层将各剖
面连接起来;
然后,根据相似或相同
岩性段逐层对比。
砂泥互层
灰岩
岩性对比示意图
砂岩与页岩
石灰岩与页岩
砾岩与页岩
依据岩石(性)组合对比主要地层单元
2、沉积旋回
地壳的升降运动不均衡, 表现在升降的规模(时间、幅度、 范围)大小不同; 而且,在总体上升或下降 的背景上还有次一级的小规 模升降运动。
各种电测曲线所反映的岩性及其组合特征的比较 优 点 缺 点
能反映各级旋回的组合特 征及各单层分界面; 能明显反映标准层特征
小于1米的薄层与过渡性岩 层反映不明显;高阻层以下 的岩层易受屏蔽影响
不能区分渗透性相似而岩性 能反映各级旋回组合特征; 不同的岩层;幅度值受岩层 能定性反映油层储油物性 厚度、泥浆性能影响较大 能清楚地反映各个薄层的界面; 能反映砂岩、泥岩、泥质粉砂岩、 粉砂岩、含钙岩层的岩性特征; 能反映各类岩层的储油性能
微电极曲线
SP
R
块状
层状组合
泥岩层
我国某地区碎屑岩剖面中各种岩性典型曲线示例
一、油层对比资料的选择
2、电测资料选择--选用原则
⑴ 能较好的反映油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的特征; ⑵ 能清楚地显示岩性标准层的特征; ⑶ 能较明显的反应剖面上的岩性组合--沉积旋回特征; ⑷ 能清楚地反映各种岩性界面; ⑸ 测井方法在生产中已被普遍采用,测量精度高。
以岩心资料为基础,从研究 单井岩性及其组合规律入手
砂岩的粒度、岩性组合 规律、泥岩颜色、岩石 结构与构造、化石、冲 刷面、特殊岩性等 追溯对比全区沉积旋回 的演变规律
初步划分各单井沉积旋回
统一:
沉积旋回划分 油层分层
㈢ 油层对比中划分沉积旋回的方法 1、单井旋回的划分 2、全区沉积旋回的追溯对比

第二章地层对比和划分

第二章地层对比和划分

它能在已确定油层组界线的基础上,配合次一级旋回特征划分 砂层组和单油层。
C建立标准剖面
油田(藏)综合柱状剖面图就是该油田(藏)的标准剖面。 它是进行油层划分对比的标尺和依据,是全油田进行新井分 层和全区统层的标准。
从几口钻遇油层较全、录井取心资料和测井资料丰富的井中, 挑选有代表性的油层组合汇编成综合柱状剖面图
§1 地层对比
(5)某些矿物的热释光
油藏地质研究
碎屑矿物如石英等受热激发时,以光的形式释放出 的聚集的部分能量特性作为对比标志。
热释光现象分为天然热释光和人工热释光两种。
§1 地层对比
油藏地质研究
二、油层对比
1.油层对比的概念
在邻井之间和研究区范围进行油层的横向连续性追踪。 油层对比是研究油层空间展布和连通情况的基础。
常见标志层: 碎屑岩中夹有的致密薄层灰岩、稳定泥岩、油页岩或化石层; 碳酸盐剖面中石膏夹层或泥岩夹层; 冲积沉积中的煤层、古土壤层、火山灰等; 含有特殊矿物的地层; 上下层段间某种特征(地层水矿化度、放射性物质含量)的差异
§1 地层对比
油藏地质研究
b.岩性及岩性组合
岩性特征:岩层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等岩石学特征,它们都是沉积环境 的物质反映。
由若干相邻的单油层组合而成。同一砂层组 的岩性特征基本一致,其上下应有较为稳定 的隔层分隔。
由若干油层特性相近的砂层组组合而成。 其顶底应有较厚的泥岩作盖层和底层,并且 分布在同一岩相段内,其岩相的顶底即为油 层组的顶底界。
由若干油层组组合而成。同一含油层系内 油层的沉积成因、岩石类型相近,油水特征 基本一致。含油层系的顶、底界与地层时代 的分界线基本一致。
§1 地层对比
油藏地质研究
b.地震

P333试验区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与划分小层

P333试验区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与划分小层

呈环带 展布 的特点 。 白垩系 自下 而上 发育 登娄库 组 、泉头组 、青 山 1 组 、姚 家组 、嫩 江组 。研 究层 位位 2 1
于自垩 系的泉 三 、四段 。
图 1 试 验 区位 置 图
前 人研究 表 明 ,泉 三 、四段 沉积 时期 ,盆地 处于 总体 由湖平 面下 降到 盆地 开始 快速 沉 降和湖 平面快
组合 。据此将 扶余 油层 顶界 岩性 界 限确定 在青 一段 底部 油页岩 以下与下 伏 灰绿 色泥 岩 的分界 处 。电性 界 限划在青 一 段底部 3套 笔架 形 高阻 以下 最低值 、声 波 时差 曲线 拐 点处 ,自然 伽 马 曲线亦 有 明显显示 。在
地震 剖面上 :相 当于 T 反 射层 。 z 2 )扶 余油层 底界— —S 2的标 志 扶 三组 底界 处 于 泉三 段 中部 ,为 一最 大 湖 泛 面 ,距 扶余 油层 顶 B 界 2 5 左右 。由于古地 形 的差 异 ,P 3 3m 3 3井 区在 扶 杨 油层 沉 积 时 处 于构 造 较 高部 位 。研 究 区多数 井 未 钻遇扶 余油 层底界 ,从 钻遇 井 看 ,岩性 上 凹陷 中东部 发 育 的 8 l m 纯 黑 色 泥 岩 ,在 P 3 ~ O 3 3井 区 已不 发
六级 高频层序 ,并形成识别标准 ;综 合研究结果 ,形 成高精度 的层序地 层格 架。并对 区块 的层序 地层进
行 了划 分 与 演 化分 析 . 为 油 田的 进 一 步 开 发 提 供 了 良好 的基 础 。
[ 关键词]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地层格 架、层序界面
[ 中图分类号]TE 2 . 4 1 13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0 9 5 (0 7 3— 02— 4 0 0— 7 2 2 0 )0 0 5 0

南阳凹陷魏岗油田北部地区小层划分与对比——以核桃园组三段二亚段为例

南阳凹陷魏岗油田北部地区小层划分与对比——以核桃园组三段二亚段为例

南 阳 凹 陷 魏 岗 油 田北 部 地 区小 层 划 分 与 对 比
— —
以 核 桃 园 组 三 段 二 亚 段 为 例
张 远 ,彭 冰 璨 ,宋 俊 杰 ,王 宇 (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 3 0 1 o o )
[ 摘 要] 前人研究表明南 阳凹陷魏 岗油田北部地 区核桃 园组地 层精细划分 程度较低 ,小层 的划分 结果 尚不
统 一 。 针 对 该 区研 究现 状 及 存 在 的 问 题 , 以 层 序 地 层 学 、 沉 积 学 等 理 论 为 指 导 , 综 合 利 用 地 质 、 测 井 、
地 震 等 技 术 , 完成 了研 究 区核 桃 园 组 三 段 二 亚 段 ( E z h ; ) 小 层 精 细 划 分 与对 比 的工 作 ,将 E 。 h ; 划 分为 1 O 个 小 层 ,其 中 E h ; 一 、E 。 h ; 一、E z h ; ~、 E h 。 砂 体 较 发 育 , 为 主 要储 集 层 和 产 油 层 。
石油天然气学报 ( 江 汉 石 油 学 院 学 报 )2 0 1 3 年9 月 第3 5 卷 第9 期
J o u r n a l o f O i l a n d G a s T e c h n o l o g y( J . J P I )S e p . 2 0 1 3 V o 1 . 3 5 N o陷 ; 魏 岗油 田 ;小 层 划 分 ;地 层 对 比
[ 中图分类号]T E 1 2 1 . 3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 0 0 0— 9 7 5 2( 2 0 1 3 )0 9— 0 0 1 5 —0 3
1 区域 地 质 概 况
南 阳凹陷属 于南 襄盆 地 的一个 次级 构造 单元 ,为一南 深北 浅 的 中新 生代 箕状 断 陷湖盆 ,具 有南 北分 带东 西 分块 、凸 凹相 间 的构造 格局 。根 据 凹陷 的沉积 特征 可将 凹陷分为 3个 构造 带 ,即南 部断超 带 、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层对比与划分(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陆相碎屑岩油气层层组划分与对比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陆相碎屑岩油气田开发准备阶段和开发阶段油气层层组的划分与对比。

2基础资料2.1岩心资料2.1.1岩心描述资料应收集本油(气)田岩心(包括井壁取心和岩屑)描述资料,主要包括古生物化石、岩性特征(岩石类型、颜色、成分、结构、构造等)、岩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等资料。

2.1.2岩心分析资料应收集本油(气)田岩心分析资料,包括油气层物性分析(孔隙度、渗透率、含油气饱和度)、粒度分析、矿物成分分析等资料。

2.2地球物理测井资料应收集每口井油气岩性特征和流体性质的系列测井资料、标准测井资料及重点井的地层倾角测井资料。

2.3地震资料应收集本地区地震解释成果(包括VSP)资料。

2.4油气水性质分析资料应收集下列油、气、水分析资料:──地面脱气原物性分析资料;──地面原油高压物性分析资料;──原油化学成分和组分分析资料;──天然气性质分析资料;──油田水性质分析资料。

2.5野外露头资料应收集本地区含油气层段的野外露头资料。

3油气层层组划分3.1沉积旋回的划分与对比3.1.1划分沉积旋回的方法划分沉积旋回应以岩心资料为基础,以测井曲线形态特征为依据,充分考虑层间的接触关系,结合沉积相在垂向上的演变层序,在区域地层划分和含油气岩系列分的基础上,将含油气层段划分为不同稳定分布范围的旋回性沉积层段。

3.1.2分析油气层沉积相3.1.2.1收集区域沉积相研究成果,确定出含油气层段的区域沉积背景。

3.1.2.2以岩心资料为依据,充分应用各种定相标志,细分出单井各层段的沉积微相,确定出单井含油气层段沉积相在垂向上的演变层序。

3.1.2.3在单井各层段划分沉积微相的基础上,确定出含油气层段在平面上的相带演变。

3.1.2.4根据油气层的沉积环境,确定出不同沉积成因油气层应采用的具体对比方法。

3.1.3研究岩性与电性关系3.1.3.1选用岩心资料和地球物理测井资料齐全的取心井进行岩电关系研究,分析各种岩性、各类沉积旋回和各种岩性标志层在各种测井曲线上的显示,为应用测井曲线划分对比油气层提供依据。

3.1.3.2根据各种地球物理测井曲线对本地区油气层特征、旋回性特征及标志层的反映性能,选择出对比油气层所采用的测井曲线。

选用的测井曲线应具有下列性能:──能反映出油气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气性特征;──能反映出油气层岩性组合的旋回特征;──能反映出岩性标志层的曲线形态特征;──能准确反映出各类岩层的分界面。

3.1.4划分单井的沉积旋回3.1.4.1选用岩心资料齐全的井或井段,依据岩性在垂向上的组合类型和层间接触关系,划分出正旋回、反旋回、复合旋回等不同类型的沉积旋回。

同一旋回内必须是连续沉积。

3.1.4.2划分出不同级次的沉积旋回。

沉积旋回一般可划分为四级:a)一级沉积旋回:包含整个含油气层系并在沉积盆地内可进行对比的沉积旋回。

一级沉积旋回的分界线一般划分在剥蚀面上或沉积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的分界处。

b)二级沉积旋回:不同岩相段组成的、在二级构造单元内可进行对比的沉积旋回。

沉积旋回的界线一般划分在明显水退或水进沉积的分界处。

c)三级沉积旋回:同一岩相段内几个性质相近的最低级次旋回组成的沉积旋回,在油田范围内可进行对比。

d)四级沉积旋回:由不同岩性的单层组成的沉积旋回,在区块范围内能够进行对比。

3.1.5对比沉积旋回界线3.1.5.1依据古生物特征、岩性特征和测井曲线形态特征进行沉积旋回对比,找出多数井共同存在的旋回界线,修改不一致的单井旋回界线,使各单井的沉积旋回界线达到一致。

3.1.5.2分析各级沉积旋回岩性和厚度在平面上的变化,搞清不同地区各沉积旋回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油气层对比提供依据。

3.2油气层的层组划分3.2.1划分层组的依据油气层的层组划分应考虑下列因素:a)油气层的沉积环境、分布状况、岩石性质及储层物性等油气层特征;b)油气层之间的隔层厚度、分布范围、岩性特征等分隔条件;c)油气层内的流体性质及压力系统。

3.2.2划分油(气)层组3.2.2.1二级沉积旋回中油气层沉积环境、分布状况、岩石性质、物性特征和油气性质比较接近的含油气层划为一个油(气)层组。

一个油层组可由一个或几个砂岩组组成。

3.2.2.2油(气)层组之间应有相对较厚且稳定分布的隔层分隔开,其分界线应尽量与沉积旋回的分界线相一致。

3.2.2.3划分出的油(气)层组能作为开发初期组合开发层系的基本单元。

3.2.3划分砂岩组3.2.3.1以油(气)层内相邻近的油气层集中发育段划分为一个砂岩组。

划分的砂岩组应尽量与三级沉积旋回的层位相一致。

3.2.3.2一个砂岩组内可包含数个小层。

砂岩组之间应有比较稳定的隔层分隔开。

3.2.3.3同一油气田范围内砂岩组的数目和界线应当统一。

3.2.4划分小层3.2.4.1上下以非渗透性岩层分隔开的油气层划分为一个小层。

同一小层内可包含几个单层。

一个区块内两个小层之间分隔开的井点数应大于其合并的井点数。

3.2.4.2划分的小层界线应尽量与四级沉积旋回的界线相一致。

各区块的小层数目允许不同,但分层界线应当一致。

4油气层对比4.1对比的原则以古生物和岩性特征为基础,在对比标志层控制下,以沉积旋回为主要依据,运用测井曲线形态及其组合特征,逐级进行对比。

不同地区、不同相带应根据油气层的沉积成因采用不同的具体对比方法。

4.2对比的方法、步骤4.2.1选择标志层4.2.1.1岩性稳定、特征突出、分布广泛、地球物理测井曲线形态易于辩认的岩层选作对比标志层。

常用的标志层有化石层、油页岩、碳质页岩、石灰岩、白云岩、纯泥岩等特殊岩层。

4.2.1.2岩性组合特征明显、地球物理测井曲线形态特征易于辩认的层段或上下区别明显的层面可选作对比标志层。

4.2.1.3应在沉积旋回分界线附近和不同岩相段分界线附近选取对比标志层。

4.2.1.4应识别出局部地区分布的辅助标志层。

4.2.2建立对比标准剖面4.2.2.1应根据对比地区的面积大小和油气层在平面上分布的稳定程度,建立一条或数条不同方向的油气层对比标准剖面。

4.2.2.2对比标准剖面应贯穿整个对比地区,并充分选用取心井。

选作对比标准剖面的井或井段沉积层序不应有地层重复或缺失。

4.2.2.3通过对比确定标准剖面上各井的分层界线。

4.2.3对比各井的层组界线4.2.3.1依据标准井的层组划分结果,通过井间对比,划分其他井的油层组、砂岩组及小层的界线,并用邻井进行验证。

4.2.3.2通过油气层对比,确定出钻遇断层井点的断点深度、断失厚度、断失层位等,并标明所依据的井号。

4.2.4区块统层4.2.4.1应在区块范围内按照一定方向和顺序对各单井进行统层,使区块内各井的层组界线达到一致。

4.2.4.2在复杂断块区,应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在合成地震记录的基础上,搞好相应强反射相位标定,然后进行平面上的横向追踪,以保证在油田或区块范围内不同井点层组界线划分的一致性。

4.2.5对比油(气)层组在对比标志层或辅助标志层的控制下,依据岩性组合和测井曲线形态特征以及油层组厚度在平面上的变化规律,在二级沉积旋回内部对比油层组的界线。

4.2.6对比砂岩组在油层组界线的控制下,依据三级沉积旋回的性质、岩性组合特征、测井曲线形态及厚度变化规律对比砂岩组的界线。

4.2.7对比小层4.2.7.1在砂岩组界线的控制下,依据四级旋回对比划分出小层界线。

按照沉积旋回的不同成因,分别采用不同的具体对比方法。

4.2.7.2湖相沉积的油气层,按照岩性和厚度在平面上具有渐变的特征,采用相邻井同一小层的旋回性和岩性相近、曲线形态相似、厚度大致相等的对比方法划分小层的界线。

若个别井点小层的旋回性不明显,应按照各小层在砂岩组内的厚度比例确定小层界线。

4.2.7.3河流沉积作用为主的油气层,岩性和厚度在侧向上具有突变性,应依据河流沉积旋回具有起伏冲刷底面的沉积特征,按照同一小层旋回顶界大致小平的原则,采用不等厚对比方法划分小层界线。

4.2.8对比单层的连通关系4.2.8.1在划分单井分层界线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方向和顺序,对比相邻两井之间各单层的连通关系。

若需要不相邻井之间的连通关系时,应通过中间井间接确定两井之间各层的连通关系。

4.2.8.2在小层分层界线的控制下,根据油气层的不同沉积成因,分别按照各微相的沉积机理和不同沉积微相砂体之间的连通状况,确定井点之间各单层的连通关系。

a)湖相沉积的油气层,依据砂体平面层位分布稳定的特征,两井点层位相当的单层确定为连通。

b)河流相沉积的油气层,因平面上砂体的沉积成因具有突变性,故应依据各沉积微相砂体之间的接触关系,确定井点之间各单层的连通状况。

多期河道砂体叠合的厚层,应对比出单期河道砂体之间的连通关系。

c)其他沉积环境形成的油气层,可根据其具体沉积特点和砂体展布规律,采用相应的对比方法确定井间单层的连通关系。

4.2.8.3确定井点之间单层的连通关系时,断层两盘的油气层不能相连通。

1.储层地层单元分级目前关于储层地层单元的划分级别及其术语尚不统一。

结合油田的应用实际,将油气盆地划分为5个级别的储层单元。

(1)地层序列:为不同构造阶段的沉积地层组合,以区域不整合面为界,是生、储、盖组合的基础。

(2)含油层系:为同一地质时期内沉积的不同岩性、电性、物性和不同地震反射结构特征的含油层组组合,是一个“等时不同相”的沉积复合体,是生储组合、储盖组合的基础。

(3)含油层组为岩性、电性、地震反射结构特点相同或相似的砂层组的组合,是一相对的“不等时同相”沉积复合体,是生油层段及储集层段沉积组合。

如垦西油田东营组东三段沉积的湖相泥岩,其电阻率呈低阻特征,而下伏沙一段湖相泥岩含灰质较高,其电阻率呈高阻特征,据此,可划分为不同的含油层组。

(4)砂层组为含油层组内的“等时同相”沉积体,多由数个具成因联系的向上变粗或向上变细的小旋回组成,其形成受水位、沉降速率及碎屑输入量的幕式及周期性变化的控制和影响。

如研究区东营组二段上部为三角洲平原成因,由向上变细的多个小旋回组成,而下部为三角洲前缘成因,由多个向上变粗的小旋回组成。

因此,可划分为两个砂层组。

(5)单砂体是低级别小旋回内部具储集能的砂体部分。

小旋回构成砂层组的基本单元,其形成主要受控于碎屑输入量和水位的波动。

该沉积单元含有一个独立的单砂体,单砂体有时被局部薄层泥岩隔开,视具体情况可进一步划分出单砂层。

单砂体为最基本的油层开发单元,通常被称为小层。

在研究区东营组共划分出了0个小层。

在精细油藏描述工作中,关键是砂层组,尤其是单砂体低级别单元的合理划分与对比。

2.小层单元的划分储层单元的成因分析是小层单元划分的基础。

对于高级别的储层单元,可依据层序地层学原理,以沉积、构造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划分,而低级别的储层单元,尤其是小层则要在成因相微相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湖面变化和水动力条件的控制来进行划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