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导向的课程开发

合集下载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作者:***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22年第09期摘要:成果導向教育是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设计课程和组织教育教学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本文在遵循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三大理念的基础下,分别阐述了成果导向教育的内涵、教学实施的前提条件与要求、课程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的路径与方法,以期为成果导向教育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成果导向;学习成果;教学模式;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22)09-0164-021 成果导向教育的内涵成果导向教育理论(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是威廉·斯派蒂(W.Spady)(1981)在泰勒原理、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精熟学习(mastery learning)、标准参照教学与评估(criterion-referenced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等理论基础上提出的。

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至今,OBE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

成果导向是教育的一种新范式,它追求的是卓越教育。

1994年Spady提出了成果导向教育的金字塔模式(the OBE Pyramid),包括1个执行范式、2个主要目的、3个关键前提、4个操作原则、5个通用领域实践。

其不仅是成果导向教育的基本理论框架,也是一个实践框架[1],见图1。

在OBE范式中强调的是学生学习什么和是否成功学习比何时以及如何学习更为重要。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这种教育导向意味着教育体系运作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使“取得成果”比简单地“提供服务”更为重要。

在OBE范式中隐含的是让所有学生从系统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成功学习者的愿望。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通识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探索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通识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探索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通识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探索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通识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综合性的知识和能力。

为了构建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通识课程体系,我们需要围绕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

成果导向教育强调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产生实际“产出”的能力,通识教育应该注重成果效益评估,深入探究作为成果的知识影响和实际应用价值。

因此,通识课程体系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一、课程先进性。

要关注世界前沿知识,精选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扩大思维深度,提升综合能力。

二、课程生实际应用价值。

通识教育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课程内容应该与职业发展相结合,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三、课程符合时代发展需要。

面对快速发展的时代,通识教育应该紧密关注经济、技术、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和变化,反映时代要求,以此为基础,构建适应时代的课程体系。

一、基础通识课程。

包括外语、公共数学、公共物理、计算机科学等基础课程,这些课程是高校通识教育的基础,也是高校教育体系的核心基础,能够构建学生综合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基本能力。

二、综合通识课程。

包括社会科学通识课程、自然科学通识课程和人文艺术通识课程等,这些课程可以涵盖各领域的知识,培养学生面对多元化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和各种实际应用环境中的能力。

三、职业素养课程。

包括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创业等课程,这些课程涵盖多方面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以及创新创业的能力与工作的创新性、创造性、思维方式等职业素养。

在通识课程的构建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和系统化。

通识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课程内容结构应合理,系统化。

教授的内容应该基于学习者的实际需求,以有意义的方式组织内容。

二、注重课程实际效果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识课程应该注重学习效果以及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课程的完成度和知识的范围。

成果导向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成果导向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教专区成果导向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张丽华 许美玲 嘉兴学院南湖学院● 引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在向创新驱动转型,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高校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但是,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高等教育还未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

2019年9月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围绕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反映了国家对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

● 成果导向教育O B E(o u t c o m e-b a s e d education)即成果导向教育,是一种以学生的学习成果(lear n ingoutcomes)为导向的教育理念,由Spady等人于1981年首次提出。

经过此后十年左右的发展,成果导向教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很快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与认可,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

[1-2]2016年6月,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签约成员。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带动下,基于OBE的工程教育改革在我国方兴未艾,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核心理念。

[3]无论是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还是针对具体的某门课程的设计与评价,OBE理念都可以发挥卓著的成效。

对OBE的研究也经历了由局限于宏观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理念到微观的课程论拓展的阶段。

[4]深入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抓手就是课程建设,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

课堂教学在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中心地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和关键点。

[5]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是OBE理念的核心,而以学生为中心更是体现了其核心价值,决定了教育质量评价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学生的学习成果。

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采用“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方法,首先明确定义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要达到的预期成果,然后进行教学策略的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环境设摘要:成果导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其不仅适用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领域,而且也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有效途径。

成果导向教学法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成果导向教学法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成果导向教学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概述:在当今教育领域中,成果导向教学法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备受关注。

它以学生的实际表现及其取得的成果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明确教育目标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

本文将对成果导向教学法进行全面的概述,并介绍其定义、原理与特点,以及实施过程与方法。

文章结构:本文共包括五个部分:引言、成果导向教学法、成果导向教学法的优势、成果导向教学法的应用示例和结论。

每个部分将逐步展开详细说明,从而全面阐述成果导向教学法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目的:本文旨在对成果导向教学法进行深入探讨,通过详细介绍其定义、原理与特点以及实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教学方法。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该方法所具有的优势,并通过提供不同阶段应用案例来进一步说明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最后,通过总结整个论述并展望未来教育发展,呼吁更多的教师积极采用成果导向教学法,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

2. 成果导向教学法2.1 定义与背景成果导向教学法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法强调将学习的焦点放在结果上,而不仅仅是过程。

它起源于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反思和改进。

成果导向教学法强调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并通过实践性任务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 原理与特点成果导向教学法的原理是通过让学生参与真实世界的问题解决过程,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该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和自我管理能力,鼓励他们思考、探索并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 以问题为中心:成果导向教学法通过提出具体问题,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 多元评价:该方法强调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还要关注过程及其质量,采用多种评价手段进行全面评估。

- 实践性任务:成果导向教学法鼓励学生通过实践任务来应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生参与度高: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成果导向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

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

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在教育领域中,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种教学设计方法注重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为基础,以实现预定目标为指引,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的介绍和分析,阐述成果导向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和实施策略。

关键词: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教育本文针对的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包括教师、教育管理者、教育咨询专家等。

这些读者对教育领域的最新趋势和教学方法感兴趣,希望了解如何更好地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以成果为导向进行文章设计本文旨在让读者了解并掌握成果导向教学设计的理念和实践方法。

通过具体案例的介绍和分析,帮助读者理解这种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和优势。

同时,结合实际案例,提供实施策略和建议,帮助读者更好地运用这种教学设计方法。

以一所高中的英语课程为例,说明成果导向教学设计的实践。

该高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和应用能力,采用了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方法。

学校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即能够顺利通过高考并具备日常英语应用能力。

然后,学校根据这一目标,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评估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阅读、写作和听力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课堂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校通过对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评估,发现学生的英语成绩和应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实施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明确教学目标:在实施教学设计之前,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并确保教学活动和评估标准与目标相一致。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课堂互动等。

制定合理的评估标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制定合理的评估标准,以便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同时,评估标准也应该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持续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实施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是一个持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

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

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

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作者:康怀彬,陈俊亮,费鹏,程伟伟,张慧芸,刘丽莉来源:《高教学刊》2021年第32期摘要:隨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深入开展,落实产出要求主线和评价机制底线已成为其核心内容。

针对这些情况,文章以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实践为例,探讨了基于OBE理念的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设计的新思路,尤其是对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合理的对应关系、课程教学模式有效支持课程目标实现、课程考核针对课程目标设计三个核心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为促进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加强课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OBE理念;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2-0138-04Abstract: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the implementations of main line of output requirements and bottom line of evaluation mechanism have become the core content. In view of these situations, taking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national excellent online open course "Foo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w ideas of course syllabus,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mode and course assessment design based on results orientation, in particular, elaborates on three core issues, including the reasonablecorrespondence between curriculum objectives and observation points of the connotation of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the effective support of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mode to achieve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and the design of curriculum assessment for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in order to provide certain consult and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results-based curriculum design,improving the the quality of course teach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Keywords: OBE concept; food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design课程是大学教学最基本的单元,是高等学校教学建设的基础;课程质量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前提;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

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

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成果导向教育代表了工程教育改革的主流方向。

论述了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所遵循的反向设计原则,介绍了反向设计的思路、策略与要点,重点探讨了怎样确定培养目标、怎样确定毕业要求、怎样确定指标点、怎样构建课程体系、怎样编写教学大纲等反向设计所涉及的关键问题。

成果导向教育是一种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

它由Spady等人于1981年首次提出2,此后很快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与认可,已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

美国工程与技术教育认证协会(ABET)全面接受了OBE的理念,并将其贯穿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始终。

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颁布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4)》也充分体现了OBE理念,强调工程教育专业要实施成果导向教育,要求接受认证的专业必须:(1)明确学习成果(毕业要求);(2)按毕业要求安排教学活动;(3)对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

这三方面,是实施实施成果导向教育的关键。

前两方面取决于教学设计,后一方面有赖于教学评价。

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遵循反向设计原则,下面主要介绍反向设计的思路、策略与要点。

怎样进行反向设计:所谓反向设计,是指课程设计从顶峰成果(培养目标)反向设计以确定所有迈向顶峰成果的教学的适切性。

教学的出发点不是教师想要教什么,而是要达成顶峰成果需要什么。

反向设计是针对传统的正向设计而言的。

正向设计是课程导向的,教学设计从构建课程体系入手,以确定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适切性。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学科导向的,它遵循专业设置按学科划分的原则,教育模式倾向于解决确定的、线性的、静止封闭问题的科学模式,知识结构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专业的需求。

反向设计是从需求开始,由需求决定培养目标,再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再由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

由于正向设计是从课程体系开始,再到毕业要求、再到培养目标、再到需求,教育结果一般很难满足需求。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建设探究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建设探究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建设探究摘要:现代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希望通过该理念进行课程建设,以此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

基于此,文章以成果导向教育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成果导向教育概念分析,分别从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标准、课程地图与优化、突破课程设计几方面阐述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方案设计。

关键词:成果导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05-0304-02收稿日期:2019-05-20课题项目:黑龙江省教学改革课题(SJGY20180478)作者简介:刘跟莉(1981-),女(汉族),黑龙江大庆人,在读博士研究生,副主任护师/护士长,主讲康复护理学及老年护理学,研究方向:护理管理及护理教育。

通讯作者:任蓁。

一、引言一直以来,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根本,也是国家检测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方案中体现出来的办学理念能够展示出学校办学水平,也凝聚了学校办学历史和未来发展方向。

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中,学校可以应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以此作为办学教育的顶层设计,引导校内其他管理事务顺利开展。

二、成果导向教育概念分析教育界对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给予了高度关注,人们公认成果导向教育是追求教育卓越的教育改革理念。

分析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1.成果决定,而不是进程决定。

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中,人们强调学习成果的实际情况,课程建设也以学习成果为标准。

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各科教学实践需要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通过一切努力达成成果目标,关注学生的能力进展情况。

2.扩展机会,而不是限制机会。

一直以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人们尽可能地拓展机会,不希望将学生限制到一个区域内,主张学生的成绩由学习成绩和绩效成绩同时决定,且关注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成果。

3.整合知识,而不是割裂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问题解决( 执行力)
F 职业素养( 发展力) 政府代表
思考
敬业
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备遵守伦理、忠诚职业、适应变迁的能力 校友代表 学生代表 教职员工
行企代表
知识
核心能力 技能 素养
成果导向教育核心能力示意图
核心能力 (%)
沟通整合 学习创新 责任关怀 问题解决 专业技能 职业素养 (协作力) (学习力) (责任力) (执行力) (专业力) (发展力)
20%
职业素养 (F)
30%
备注 合计100%
知识
核心能力 技能 素养
成果导向教育核心能力示意图
核心能力
沟通能力
学习创新 权重
责任关怀 权重
问题解决 权重
专业技能 权重
职业素养 权重
专业课程名称-能力指标 1
2
学分 3
4
权重
指标1 指标2 指标1 指标2 指标1 指标2 指标1 指标2 指标1 指标2 指标1 指标2
调整实施
专业 最小 最大 多元 法制 民主 分析 变动 收获 沟通 机制 程序 调整课 调整课 发展 程目标 程内容 新课程 修改开 调整课 课次序 程结构
课程设计模 式
目标模式 历程模式 情境模式 三明 教学 学习 C D IO C BE M ES 领域 课程 课程 课程 治课 工场 课程 模式 模式 模式 程模 课程 模式 式 模式
长期 回圈
C BE模式 C D IO 模 式 M ES模式 学习领域模式 “ 三 化 ” 模 式
课程或 活动评估 (三级) 就业升学 (佐证)
“ 需 求 先 导 、 成 果 中 心 、 连 贯 通 整 、 持 续 改 进 ” 三 循 环 模 式
知识
核心能力 技能 素养
成果导向教育核心能力示意图
p 定义成果蓝图,研定 核心能力 p 分解指标权重,连贯 统整课程 p 精准课程目标,再造 课程内容 p 设置学程模组,创新 课程体系 p 推进行动学习,活用 课程模式
课程结构 模式
职群化、学程化、模组化、通识化 素质通 专业统 专业选 专业核 识学 程 整课程 修学程 心课程
课程目标
学 生 呼 应 精选 中心 指 标 动词 控制 有效 外延 可测
建置历程
循序建置历程 同 步 建 置 历 程 校级培养目标与核心能力 院级培养目标与核心能力 协 作 力 学 习 力
校极目标 及核心能力
第二部分 (含5项)
J 参考书籍
L 教学资源
K 先备能力
M 注意事项
知识
核心能力 技能 素养
成果导向教育核心能力示意图
机械制图
1.善于使用制图工具,提高仪器和徒手绘图的操作技能。EJa1
2.精熟图学符号,严格执行国家标准。FJa1 3.精通正投影的理论,准确实现平面和空间的物图转换。EJa1 4.准确绘制专业图样,熟练表达设计意图。Dja2
《悉尼协议》应用研究高职院校联盟
成果导向的课程开发
黑龙江职业学院 王明海 2016.12.27·南京
《悉尼协议》应用研究高职院校联盟
1948年建校、五校合一、 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全日 制 在校生 14575人、成人本 专科 在校生6000人、专业45 个,教 授数量120人。
n 2014年 第 四 届 黄 炎 培 优 秀 学 校 奖 n 2014年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优秀单位 n 2014年 全 国 高 校 毕 业 生 就 业 50 强
专业培养目标与能力指标
定义需求
课程大纲 开发
教 课课课材教学 指先 参 进 程程程内学习 定修 考 度 描 目 权 容 方 评 用课书 表 述标重大式价 书程 籍 纲
外部需求
内部需求
横向整合 民主审议 凝聚共识 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能力指标
调整建议
政府 行企 校友 要 学 生 学 校 求 需求 期望 发展定位
v 有效可测:应是具体可测的预期结果,可直接作为评量目标。
知识
核心能力 技能 素养
成果导向教育核心能力示意图
黑 职 业 学 械 工 专 大 2 0 15龙 -20江 16 学 年 度 第院 一机 学 期 机程 械制分 造与院 自 动业 化课 专业程 ( 英才
纲 班)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课外答疑时间 机械制图1&机械制图2
专业统 整课程
计算机网络技术
图形图像处理
15.0%
5.0% 15.0% 5.0%
B 教学 目标 (标注能 力指标)
5.准确识读图样信息,精准重现机件原型。Eja2
6.利用图形绘制养成严谨制图习惯。FJa2
教学目标撰写原则
v 学生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勿以教师为中心。 v 条目表述:条列式描述,数量4至6条,不得少于4条、高于8条。 v 精准用词:表述清晰、明确、具体,精准使用动词。 v 呼应指标:一个课程目标只能对应一个专业能力指标。 v 呈现高阶:含括知识、能力和素质,只呈现最高阶动词。 v 控制外延:处理课程与课程的关系,不延展或缩小本课程边界。
行企需求 校友期望
学生发展 学校定位
注:实绩为发展 流程;虚线为回 馈或辅助机制
学 校 循 环 机 制
能力指标 ( 绩效标准)
中期 回圈 课 程 循 环 机 制 课程或活动 调整( 纵横) 短期 回圈 课程或活动 设计( 引导) 课程或活动 配套( 行政) 教教与学)
卓越 落差 重叠 改进 发展 之处 之处 之处 部分 部分
知识
核心能力 技能 素养
成果导向教育核心能力示意图
学 校 政府要求
培养目标 核心能力 专 业 循 环 机 制
院 处
培养目标 核心能力
专 培养目标 业 核心能力
三循环模式中的 每个循环形成一 个大的闭环的回 圈,其中隐含着 若干个大大小小 的回圈。它们互 相循环、彼此影 响、环环相扣, 形成持续改进的 运行机制。
能力指标 权重分析
课程能力 同类课程 专业能力 通识课程 指标权重 能力指标 指标权重 能力指标 分析 权重分析 分析 权重分析
“ 检测仪” “ 标准尺” “ 导航仪” 型课程 型课程 型课程 地图 地图 地图
单元教学设 计开发
活(活泼性、生活性) 架(架构性、支撑性) 组(分组性、合作性) 合(整合性、融合性) 思(思考性、反思性) 做(体验性、实做性) 放(开放性、放开性) 导(辅导性、引导性) 法(方法性、法则性)
责 任 力 执 行 力 专 业 力 发 展 力
核心能力 权重分配
校级核心能 专业核心能 通识核心能 力权重分配 力权重分配 力权重分配 专业核心能力权 通识核心能力权 重 重
课程地图 绘制
规 理 关 精 完 程 解 联 确 整性性性性 性
课程能力 指标权重
发展核心 能力
学生中心 具体可测 纵向连贯 学院培养目标 学院核心能力
政府代表
行企代表
校友代表
学生代表
教职员工
知识
核心能力 技能 素养
成果导向教育核心能力示意图
问卷调研
分组研议
分院研拟
会议研定
专家审定
A沟通整合( 协作力) B学习创新( 学习力) C责任关怀( 责任力) D专业技能( 专业力)
倾听 作业 爱心 应用
具备有效沟通、团队协作、跨界整合的能力 具备学会学习、信息处理、创新创作的能力 具备责任承担、社会关怀、人文涵养的能力 具备熟用知识、掌握技术、运用技能的能力
责任力 10 10
25 5.00
专业力 40 50
10 63.33
执行力 15 10
10 10.00
发展力 15 10
20 6.67
合计
100 100 100 100
10
5 11.67 10.00 10.00
10
10 10.00 10.00 10.00
10
5 11.67 10.00 10.00
15
45 5.00 35.00 40.00
。 目的:建构成果蓝图;营造成功情境与机会。
前提:所有学生均能学习并获得成功;成功是成功之母;
学校掌控成功的条件。
原则:清楚聚焦;扩大机会;高度期许;向下设计。 实践:定义成果;设计课程;教学授课;评量结果;决定进阶。
成果导向教育金字塔(Spady, 1994)
知识
核心能力 技能 素养
成果导向教育核心能力示意图
30
20 33.33 15.00 15.00
25
15 28.33 20.00 15.00
100
100 100 100 100
备注: 1. 素质通识课与专业课比为1:3 ; 2. 非正式课程中,学团与分院( 含专业) 比为3:1;3.学工部与团委比1:1;4. 选 修课开设科目、数量应呼应六力目标权重,限选课程纳入权重计算,并纳入雷达图。任选课不纳入权重计算,但纳入 学 生核心能力雷达图。
权重 学校核心能力权重 正式课程能力权重(60%) 素质通识课程权重(1/4) 专业课程权重(3/4) 非正式课程能力权重(20%) 分院非正式课程权重(含专业)(1/4) 学工与团委非正式课程能力权重(3/4) 导师评量权重(20%) 合计 协作力 10 10
20 6.67
学习力 10 10
15 8.33
形塑理念
专题性 参与性 实作性 敏感性 培训 培训 培训 培训 成功 行动 职业 人本 能力 多元 教育 学习 教育 教育 本位 智能 理念 理念 理念 理念 理念 理念
调查研究
问卷政策文献 座谈调 研研究研究 访谈
课程调整
向下 微调 强化 沟通 设计 重组 关联 协作 预先 预设 分析 提出 完成 检视 权重 权重 建议 调整
核心能力权重 (初稿) 核心能力权重 (定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