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诗歌教学衔接教案(语文)
初高中诗歌衔接教学的探究

初高中诗歌衔接教学的探究作者:刘贤週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3年第05期初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衔接有两条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性和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必须经过一番努力才能掌握知识。
一、教师个人素养与专业教学1.研究初高中诗歌的差异,更新教学理念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教师的教学观念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对教师个体而言,首先,要强化自觉衔接初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识;其次,要善于分析初高中诗歌的差异;最后,要注重初高中诗歌衔接教学的科学性。
开学之初,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分析初高中诗歌的异同点,召集有经验的高一教师尽快了解学生在学习诗歌时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出指导性建议,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同时,诗歌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提高诗歌方面的专业知识,在高一开学初就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初高中诗歌教学的差异,从而使学生能在高中诗歌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2.排查初中基础知识中的“盲区”,强化初高中诗歌知识衔接的针对性“盲区”是指初中要求偏低或不作要求而高中需要或要求较高的知识或方法。
如高中时,要求学生掌握汉语基本语法、对诗歌鉴赏影响较大的文言七大特殊句式及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
弄清初高中知识衔接中的漏洞,让教师了解学生语文知识的水平,就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引出新知识,使知识衔接更有效。
二、学生学习1.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高中是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
当学生遭遇挫折时,教师应该和他们一起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给他们充分的适应和调整时间。
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如果能在初中阶段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就能更快地适应繁重而又快节奏的高中学习。
《芣苢》《插秧歌》联读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PPT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一)诗歌导入
自古以来,中国诗歌就对劳动者有着极为生动的记载和描述,简单的劳动可以形成富有文化意味的声音。大家都学过哪些描写劳动的诗。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明确:《芣苢》专注于采摘的动作描写,通过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的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有诗情画意。《插秧歌》是按照抛秧——拔秧——插秧的顺序描绘一家四口农忙时冒雨插秧时的紧张劳动场景,通过呼唤与应答的侧面描写,表现出一家人忙碌、充实、和谐的生活状态。
3.两首诗在表现思想主旨有什么不同?
(1)《芣莒》这首诗让我们了解了远古太平盛世时期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景、精神状态,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代人的生活理念:没有战争、暴政、苛捐杂税,内心安宁平静,生活上能够丰衣足食。
2.找出诗中的动词并揣摩其中意味。
(二)成果展示
【A组探究成果展示】
1.《芣苢》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再现了农家妇女采摘车前草的欢快场面。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3)读出劳动的欢欣和热情。
4.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翻译诗歌。
(二)《插秧歌》诵读感知
1.解题:淳熙六年(1179)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古水。途经衢州,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2.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高中语文诗歌教案

高中语文诗歌教案
教案的设计要围绕诗歌的教学目标展开。
这些目标包括:理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掌
握诗歌的意象与修辞手法、培养对诗歌情感的感悟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为了达
成这些目标,教案需要细致规划教学过程,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教案设计示例。
假设本次课程选取的是杜甫的《春望》这首诗。
一、导入新课
开篇可以通过展示一组描绘春天景象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引入诗歌主题做好
铺垫。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及其诗歌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对诗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二、诗歌朗读
教师首先朗读全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随后,邀请学生尝试朗读,注意指导
正确的语音语调。
三、内容解析
深入分析诗歌的内容,讲解诗中的意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它们是如何表达诗
人情感的。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让他们谈谈自己对这些意象的理解。
四、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情感色彩,如何从诗句中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鼓励学生分
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审美情感。
五、创作实践
布置一个小作业,要求学生尝试创作一首表达自己对春天或对某个主题情感的短诗。
这不
仅能锻炼学生的创造力,也能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诗歌的魅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在讨论
中相互启发。
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及时给予正面的反馈和鼓励。
现代诗歌(考教衔接讲义)(教师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考教衔接现代诗歌专题讲义目录考:高三联考典型试题分析 (1)教:现代诗歌发展线索梳理 (3)衔:试题对课标的多样呈现 (3)接:问题解决背景中读与写 (4)专题:典型试题优选精练 (5)高三联考典型试题分析针对现代诗的题目,尤其是涉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艺术特色的鉴赏、表达效果的分析以及修辞手法的应用等方面,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共性的逻辑链条和突出特点。
以下是对这些特点的详细分析,结合部分例题进行阐述。
一、内容理解与艺术特色诗歌的试题常常要求考生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并鉴赏其艺术特色。
突出特点:1.内容理解:题目设计时会特别关注诗歌中的关键细节,例如象征物、重要事件、人物心理活动等,要求考生能够透过表面文字,把握诗歌深层含义。
2.艺术特色:题目还经常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比如象征、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结合例题分析:《沉默的芭蕉》一题中,选项C描述了诗人内心的急切,这与诗歌中“要谈心请拿我当朋友,要争论请拿我当对手”的内容相吻合,揭示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感,因此是正确的。
而其他选项要么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要么夸大了诗歌的艺术特色,从而被排除。
二、表达效果与修辞手法此类题目往往要求考生分析诗歌中特定表达方式的效果,以及作者使用特定修辞手法的目的。
通常,正确答案会清晰指出某段落或句子在整体诗歌中的功能,或是某修辞手法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突出特点:1.表达效果:题目会检验考生能否识别出某个表达方式是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的,例如通过对话形式来深化主题。
2.修辞手法:题目还会考察考生能否准确识别并评价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如反复、拟人等,及其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结合例题分析:《沉默的芭蕉》中,诗歌采用与芭蕉对话的方式抒情,选项D正确地指出了这种方式使得诗歌情感更为浓烈,主题表达更加鲜明,而选项C则误解了诗人与芭蕉之间关系变化的明显表达,因此不正确。
三、综合应用与个性化解读这类题目要求考生不仅能够理解诗歌本身,还能将其置于更广泛的文学背景或文化语境中进行考量,甚至鼓励考生提出个性化的解读。
高一到高三语文现代诗歌教案

高一到高三语文现代诗歌教案导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现代诗歌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对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我们需要设计一套完整的教案。
本教案旨在帮助高中一至高中三年级的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现代诗歌。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2. 能够欣赏和理解现代诗歌作品;3. 能够分析和解读现代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现代诗歌的定义和特点;2. 现代诗歌的表现形式和修辞手法;3. 现代诗歌的欣赏和解读;4. 学生创作现代诗歌。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几首优秀的现代诗歌作品,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诗歌,如《雨巷》、《春》等,向学生解释现代诗歌的定义和特点。
第二步:讲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15分钟)教师向学生详细介绍现代诗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包括诗歌主题的多样性、语言形象的浓郁性、诗歌的节奏感等。
同时,通过分析一些现代诗歌的例子,向学生展示这些特点。
第三步:讲解现代诗歌的修辞手法(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常用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意象等。
通过对具体诗歌的分析和解读,让学生理解修辞手法对诗歌意境的创造和表达的重要性。
第四步:现代诗歌的欣赏和解读(25分钟)教师选择几首现代诗歌作品,通过阅读并欣赏,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主题以及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解读,如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等。
第五步:学生创作现代诗歌(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要求每个小组自行创作一首现代诗歌。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创作的指导和建议,并在学生完成后进行集体欣赏和评析。
初高中语文衔接课教案

初高中语文衔接课教案《静夜思》衔接课教案一、《静夜思》概况《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作,这首诗的收录及出处为《全唐诗·卷三百九十六》,写于唐中期,是代表李白所有作品的典范之作。
二、诗词内容对于《静夜思》的文字,说它宏大豪放,情意绵长,道义深邃也不为过。
这首由15句组成的诗歌,首联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把月光和冰霜比做,引发出一种希望不能达到的愁思。
续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崔嵬之智格局,品行楷模的品质,增添了整首诗的励志意义。
三、诗词的意境《静夜思》藉由李白的优美语言表达了一种令人感伤的情怀,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浩大磅礴的气势,总想表达自己深深痴迷之情。
这首诗云淡风轻,洒脱不定,在不经意中被读者深深吸引,它令人心头一阵掠过或糅合了曾经的思念,我们相信读过此诗的朋友一定会被它园兰气息所折服,因为此诗歌充分体现了思念的痛苦、想出许久抑制的心理,以及一种安静的去平息思绪的胸怀,是一首很有温度的诗歌。
四、《静夜思》的文化意义《静夜思》受到了许多人的一致好评,且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该诗的出现标志着唐代诗歌的风格在短短几十年间已从盛况经历过变化,催生出一个新的精神变革。
从文化意义上说,此诗歌体现出了人们对于爱国情怀崇高的表达,表达了一种以然高爱远的强烈情感,而这熔为一体的意象一直历久弥新,深入人心。
五、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理解诗词,了解其内容、形式和抒发的主题意义及思想内涵;2、全面体会诗词的意境,感受诗歌的情感色彩,理解作者的思想意图;3、培养诗词的品味,弘扬各方面的文化素养。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感受诗歌的情感色彩。
2、难点:理解诗歌的。
初高中衔接教案(语文)

衔接之一——心理篇用心学语文学习目的:1、认识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掌握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
学习重点:1、自我介绍,建立良好的师生初次见面印象。
2、谈语文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提学习语文的要求,规范学习行为。
学习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过去初三的三百多个日子里的一点一滴,正如一朵一朵姹紫嫣红的小花,开在每个人的心里。
不是每朵花都美丽得惊天动地,不是每朵花都香艳得惊世骇俗,也并非每朵花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但那些花儿的确真真实实地在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绽放过一回,也确确实实留下过一些花开的甜香。
这些花儿的影子连同初三带给我们的,是今天我们用来看世界的一双成熟的眼睛,这份刻骨铭心会影响我们今后在人生路上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决定。
花儿开过了。
我们承认也好,忽略也好,只要花开,就会不败。
二、走进语文(一)语文是什么?1、问大家一个应该非常简单的问题:什么是语文?(自由回答)组织讨论。
2、刚才的回答我们似乎是在力求科学。
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个风格,回答得尽可能诗意一些,这样,我们以“语文是……”的形式在练习本上尽可能地多地写一些话,给大家三分钟时间,然而小组内交流,请把大家认为精彩的话作上记号,待会儿请一个同学组织一下代表小组发言。
A.独立书写,小组交流;B.各组奉献,前面已经被人讲过的就不必再说(发言者自己先报姓名。
老师遇到十分精彩的,要问这个创作者的姓名,要求课后交上来)。
3、出示有关语文一段话,请大家大声地朗读。
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二)为什么要学习语文?1、从语言产生的角度:表情达意的需要;“言之无文,其行不远”“诗言志,歌言情。
初高中古诗词衔接教学的基本方法

初高中古诗词衔接教学的基本方法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精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高中阶段,教学古诗词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促进语文素养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初高中古诗词衔接教学的基本方法,希望可以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一、选材梳理选材是初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第一步,要精心挑选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文学素养的古诗词。
可以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的古诗词,如《庐山谣》、《悯农》等,这些古诗词内容生动、贴近学生生活,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也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古诗词,如《春江花月夜》、《静夜思》等,这些古诗词在文学价值和艺术表现上都很高,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
在选材过程中,还可以注重横向纵向的梳理,横向选择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古诗词,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古诗词的多样性;纵向选择古诗词中的相关内容,使学生能够理清古诗词的发展脉络和内在联系。
二、情境渗透古诗词教学需要融入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可以通过课堂讲解、朗诵比赛、课外文学社团等方式,让学生在情景渗透中接触古诗词,增进对古诗词的了解和感受。
在讲授《庐山谣》时,可以选择一些庐山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庐山的风光;在讲授《悯农》时,可以带学生到田野中去,让他们感受农民的辛劳。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情感,也能更好地融入古诗词的世界之中。
三、鉴赏解读在教学古诗词时,要注重对古诗词的鉴赏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形式特点。
可以通过分析古诗词的题材、意境、修辞、韵律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理解力。
可以通过解析《庐山谣》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创作意图;也可以通过分析《悯农》中的写实手法和意境构建,让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创作,让他们在鉴赏中感悟,在感悟中创作,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古诗词的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高中语文诗歌衔接》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初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的不同点,感知诗词魅力,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诗词的兴趣。
2、在初中学习诗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一些语文学习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认识初高中诗词教学的区别。
2、谈诗词教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3、提学习诗词的要求,规范学习行为。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过去初三的三百多个日子里的一点一滴,正如一朵一朵姹紫嫣红的小花,开在每个人的心里。
不是每朵花都美丽得惊天动地,不是每朵花都香艳得惊世骇俗,也并非每朵花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然而,在诗词中我们能知悉其中的变化,大家用自己熟悉的诗词说说。
二、回顾以往,走进高中语文诗词教学
(一)了解初高中语文诗词教学差别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关于诗词欣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点:
①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②领略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③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④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⑤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知识型:读读背背,了解内容(初中)
知识能力型:分析形象、意象、意境、表现手法,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感情,鉴赏诗歌。
(高中)
(二)真题回放
(2016年安徽省中考试题)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0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任选其中6句)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②,江春人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④,小麦覆陇黄。
(白居易《观刈麦》)
⑤晓镜但愁云鬓改,。
(李商隐《无题》)
⑥,百废具兴。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⑦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⑧,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默写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后四句。
(中考语文试题)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割”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1分)
2、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两句?请说说喜欢的理由。
(2分)
答案:1、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我喜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语言、手法、中心登角度赏析皆可)
(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11分)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
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三)学生结合实例,感知初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的不同。
(提示:主要是从形象到意象、意境)
三、分析诗歌形象意象意境
【考纲解读】分析诗歌的形象和意境
1、诗歌意象: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融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景、物等诸要素。
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这也就是需要我们在初中分析诗歌的形象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情感,即从鉴赏形象到感知意境。
2、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
说简单一点就是意象的特点。
我国近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先生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
诗人创造意境常常用“触景生情”和“缘情写景”(即“寓情于景”)。
初高中过渡衔接(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2)、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提问变体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题目: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问题: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这初春的景象也就是意象,其特点就是意境。
四、了解诗歌艺术手法。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诗歌鉴赏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三、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