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感染护理

颅内感染护理
颅内感染护理

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

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 案例编号:102015 知识点:颅底骨折的分类;脑脊液漏防止颅内感染的护理;颅内血肿的分型和病情评估; 颅内血肿的病情观察;硬脑膜外血肿的特点。 关键词:颅脑损伤;颅骨骨折;颅底骨折;脑脊液漏;硬脑膜外血肿。 患者,张先生,男性,51岁,高中文化,车祸致头痛头晕伴呕吐2小时入院。患者早上6:00骑电动车时不慎被货车撞伤,当时有短暂的昏迷史,醒来时感头痛头晕,恶心未吐,耳鼻流血,被送入医院。 入院检查:神志清楚,瞳孔双侧等大,直径0.25cm,对光反应灵敏,T 37.6℃,P 52 次/分,R 18次/分,BP134/92mmHg,右侧枕后头皮挫伤,4cm×4cm瘀斑,右耳及双鼻流血,胸腔腹部未见明显异常,感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入院后予补液抗炎止血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患者无高血压病史。 辅助检查: 血常规:RBC 4.87×1012 /L,HB138g/L,WBC10.2×109/L,中性粒细胞82.9%。 凝血功能检查:PT12.9秒,APTT27.4秒,TT16.4秒,INR0.95。 急诊床边B超检查:胸腔无出血,肝胆脾胰未见明显异常;头颅CT示脑挫伤,右侧膜外少量出血。 医疗诊断: 1.脑挫伤; 2.硬膜外血肿; 3.颅底骨折。

情景1 入院护理 问题1 如何评估该患者病情? 1.评估患者的健康史: (1)车祸致伤有短暂的昏迷史; (2)无高血压病史; (3)感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一次; 2.护理体检: (1)T 37.6℃,P 52 次/分,R18次/分,BP134/92mmHg; (2)右侧枕后头皮挫伤,右耳及双鼻流血; 3.观察心电监护情况; 4.配合医生做好进一步检查。 问题2 针对该患者病情,目前需采取哪些护理措施? 1.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肢体活动,予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2.绝对卧床休息,取右侧头高卧位; 3.予氧气吸入2~4L/min,以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改善脑缺氧,缓解疼痛; 4.注意头痛呕吐情况,呕吐时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 5.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使用脱水剂并观察脱水的效果; 6.暂禁食; 7.动态CT检查,必要时做好急诊术前准备; 8.保持大便通畅。 问题3 就患者的脑脊液耳漏、鼻漏,该如何处理? 1.按神经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2.卧床休息,取头高位(30°~60°),宜患侧卧位; 3.脑脊液鼻漏耳漏者严禁堵塞鼻腔和耳道,不可用水冲洗或注入药物,局部保持清洁,用消毒酒精棉球洗外耳及外耳道;

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一)

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1.厌氧菌感染的脓液特点是 A脓液稠厚,黄色无臭 B稀薄,淡红色 C绿色,有霉腥味 D灰白,无臭 E有特殊恶臭 *2.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时脓液特点是 A脓液稠厚,黄色、无恶臭 B脓液稀薄、血性 C脓液粘稠、灰白色、有有粪臭味 D淡绿色、有腥臭味 E浓汁棕红色、恶臭 *3.皮肤的多数相邻毛囊会让皮肤脂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称A疖 B痈 C丹毒 D急性蜂窝织炎 E急性淋巴管炎

4.外科感染最严重的症状是 A局部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B周围淋巴细胞肿大 C脉快、乏力、食欲不振 D感染性休克 E毒血症 *5.丹毒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不对 A局部皮肤红肿 B肿胀及烧灼感 C常有化脓 D容易复发 E好发于小腿 *6.下列哪项是破伤风患者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A牙关禁闭 B面部苦笑 C角弓反张 D阵发性抽搐 E大汗淋漓 *7.破伤风治疗原则最重要环节是

A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B镇静、解痉 C局部创口处理 D全身支持疗法 E病室安静,减少刺激 *8.全身化脓性感染出现转移性脓肿的是 A败血症 B菌血症 C毒血症 D脓血症 E以上都不是 *9.男,15岁,破伤风患者,抽搐时引起窒息,急救处理首先应是A口服水合氯醛 B肌注鲁米那钠 C立即气管切开 D静脉滴注TAT E气管插管 *10.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在出现波动前,需早期切开引流的是A转移性脓肿

B脓性指头炎 C面部疖肿 D急性蜂窝织炎 E痈 第六天 11.应用破伤风抗毒素的目的是 A杀死破伤风杆菌 B中和血液中游离毒素 C抑制破伤风杆菌生长 D中和神经结合毒素 E清除毒素来源 12.控制破伤风病人痉挛发作的主要措施是A鼻饲 B创造安静环境 C避免强光刺激

意识障碍病人的护理

意识障碍病人的护理 意识障碍(disturbance of consciousness)是指人体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察觉能力障碍的一种精神状态,严重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昏迷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发病机制 意识由意识内容及其“开关”系统组成。意识的“开关”系统包括经典的感觉传导径路(特异性上行投射系统)及脑干网状结构(非特异性上行投射系统)。意识“开关”系统激活大脑皮质并使之维持一定水平的兴奋性,使机体处于觉醒状态。意识内容在意识觉醒状态的基础上产生,包括记忆、思维、理解、定向和情感等精神活动,以及通过视、听、语言和复杂运动等与外界保持密切联系的能力。清醒的意识活动有赖于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网状结构功能的完整,任何原因导致大脑皮质弥漫性损害或脑于网状结构损害,均可发生意识障碍。 (二)病因 1.感染性因素 (1)颅内感染:各种脑炎、脑膜炎、脑型疟疾等。 (2)全身严重感染:败血症、伤寒、中毒性肺炎、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2.非感染性因素 (1)颅脑疾病:①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隙出血、高血压脑病等;②脑肿瘤;③脑外伤,脑挫裂伤、脑震荡、颅骨骨折等;④癫痫。 (2)内分泌与代谢障碍:甲状腺功能危象、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昏迷、肝性脑病、肺性脑病、尿毒症等。 (3)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所致Adams-Stokes综合征、严重休克等。 (4)中毒:如安眠药、有机磷杀虫药、乙醇、一氧化碳、氰化物等中毒。 (5)物理性及缺氧性损害:如触电、溺水、高温中暑、日射病等。 临床表现 1.嗜睡(somnolence) 嗜睡是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为觉醒的减退。患者精神委靡,动作减少,表情淡漠,常处于持续睡眠状态,可被唤醒,醒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和作出各种反应,当刺激停止后很快又入睡。 2.意识模糊(confusion) 为程度深于嗜睡的一种意识障碍。患者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能力发生障碍。 3.昏睡(stupor) 是接近人事不省的意识状态,为中度意识障碍。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虽经压迫眶上神经、摇动身体等强烈刺激可被唤醒,但很快又入睡。醒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 4.昏迷(coma) 为最严重的意识障碍,按程度不同又可分为浅昏迷,中昏迷和深昏迷。 浅昏迷:意识不清晰,对外界刺激无任何主动反应。随意活动消失,在强烈刺激下,如压迫眶上神经时可见痛苦表情和肢体轻微的防御反应除腹壁与提睾反射常消失外,其他各种

(完整版)颅内压增高病人的护理

颅内压增高病人的护理 定义:颅内压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颅内容物包括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三者与颅腔相适应,使颅内保持一定的压力。正常值为 70- 200mmH 2O,儿童为50 -100mmH 2 O 。 病因:1,颅内容物体积增加,如脑的创伤、炎症、脑缺血缺氧、中毒所致的脑水肿,脑脊液分泌或吸收换衡所致的脑积水,颅内血肿、肿瘤、脓肿等颅内占位性病变导致颅内压增高。2、颅腔容量缩小如凹陷性骨折、狭颅症、颅底凹陷等使颅腔空间缩小。 病理生理:与颅内压增高相关的因素:1、年龄:婴幼儿及小儿颅缝未完全闭合、老年人及萎缩,均可使颅腔的代偿能力增加,延缓病情的进展。 颅内压增高的后果主要是脑组织缺血缺氧加重脑水肿,使颅内压更趋增高,最终发生脑疝 临床表现: 1、颅内压增高三主症,即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头痛是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症状,由颅内压增高使脑膜血管和神经受刺激或牵拉引起。常在晨起或夜间时出现,咳嗽、低头、用力时加重,头痛部位常在前额、两颞,也可位于枕后或眶部。呕吐因迷走神经受激惹所致,常在头痛剧烈时出现,呈喷射性,可伴有恶心,与进食无直接关系。视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客观体征,常为双侧性,早期多不影响视力,存在时间较久时有视力减退,严重者失明。 2、生命体征的改变机体代偿性出现血压升高,脉压增大,脉博慢而有力,呼吸深而慢,这种典型的生命体征改变称为库欣反应。病情严重者出现血压下降、脉博快而弱、呼吸浅促,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3、意识障碍急性颅内压增高时,常有进行性意识障碍。慢性颅内压增高病人,表现为神志淡漠、反应迟钝和呆滞,症状时轻时重。 4、其他症状与体征颅内压增高还可以引起展神经麻痹或复视、头晕、猝倒。婴幼儿颅内压增高可见囟门饱满、头颅增大、头皮静脉女怒张等。 治疗原则:最根本的治疗方法是去除病因,如手术切除颅内肿瘤、清除颅内血肿、处理大片凹陷性骨折、控制颅内感染。对于不有消除病因者,先采取限制液体入量,应用脱水药、糖皮质激素,冬眠低温等治疗,以减轻脑水肿达到降低颅内压

颅脑引流术后的观察及护理

颅脑引流术后的观察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3-11-18T10:57:27.85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30期供稿作者:杜彩云[导读] 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颅内感染在临床护理中,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操作常规。 杜彩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医院老年病科 730030) 【摘要】颅脑引流术是经颅骨钻孔行脑室穿刺后或在开颅手术中,将引流管前端置于脑室内,末端外接一无菌引流袋,将脑脊液引出体外的一项技术[1]。颅脑引流术后常用的引流有脑室引流,创腔引流囊腔引流及硬脑膜外下引流,它们是颅脑与外界相通的一个窗口,术后如护理不得当,极有可能造成颅内感染,从而给病人增加痛苦,乃至威胁生命。它是神经外科常用的急救手段,尤其对于高颅压的危重患者,实施脑室引流术可以避免或减缓脑疝的发生,挽救其生命。【关键词】颅脑引流术后观察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0-0253-02 1、临床资料 2008月至2010月我院脑室引流术36例,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37~83岁,平均住院天数14天,引流时间为3~7天。均未见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 2、术后观察及护理 2.1严密观察和记录生命体征的变化:①意识状态的观察意识状态改变是术后病情恶化的早期信号,大多因颅内压增高导致脑供血障碍、脑疝或脑干受损。如果病人原来神志清楚,突然遗尿并逐渐转入嗜睡状态或经过一度严重躁动不安后,突然转入安静昏睡状态都提示病情恶化[2]。②瞳孔的观察:正常瞳孔大小2~5mm,若双侧瞳孔不等大,提示可能发生脑疝,若早期发现有助于挽救病人生命。术后颅内血肿,特别是幕上血肿,发展到一定程度,即会出现小脑幕裂孔疝,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为其特征。而脑疝引起的瞳孔散大伴有意识障碍和对侧肢体瘫痪。③生命体征变化故而严密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等的变化有很重要的意义,其中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是反应生命中枢的功能及颅内压力的变化的重要指标。如有血压升高,脉搏慢而有力,常提示颅内压增高。脉搏细快常见于血容量不足,呼吸频率不规则、深浅不一,常提示呼吸中枢受损。体温升高,则提示有中枢性或感染性高热,应給予物理降温及冬眠降温、冰毯降温;如果术后3天后出现高热伴白细胞升高,结合腰穿检查脑脊液常规,蛋白数及细胞数升高,可提示感染性高热,除物理降温外,还应用抗感染治疗。 2.2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颅内感染在临床护理中,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操作常规。病室行循环风紫外线空气其消毒器消毒病室2次/日,更换伤口敷料时要更加注意无菌操作[3]。 2.3妥善做好引流管的护理颅脑术后各种引流管护理非常重要,一定要保持引流通畅,头部活动范围应适当限制,妥善固定导管,采用冰枕减少头部活动;用约束带固定双手,防止患者拉扯引流管,翻身及护理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防止滑脱避免牵拉,更换时注意无菌操作。引流时引流袋悬挂于床头,高出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早期要特别注意引流速度,切忌引流过快过多,每日引流量以不超过500ML为宜。 2.4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状注意观察脑脊液的性状,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1~2天可略带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若术后脑脊液中有大量鲜血,或颜色逐渐加深,常提示脑室内出血[4]。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2.5加强基础护理,杜绝并发症嘱患者卧床休息后,要告知患者及家属与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使其消除焦虑和恐惧心理,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在此基础上加强口腔,长期卧床可诱发褥疮的发生[5]。在卧床期间,还要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定时翻身,尤应注意骶尾部、足跟、耳廓等骨窿突部位,不可忽视敷料覆盖的部位。消瘦者初期和高热期常需每小时翻身,长期昏迷、一般情况较好者可没3-4小时翻身一次。还要注意室内温湿度适宜,每天开窗通风2次,每次30~60分钟。 2.6拔管的护理引流管最多不超过5~7天,过久可致颅内感染,拔管前应夹管24小时,还要注意严密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量,观察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病情平稳后再拔管,拔管后穿刺部位用无菌敷料覆盖,以防感染。 参考文献 [1]关宪生编译.颅脑外科术后引流的护理.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7,16(3):105. [2]陈代丽,卢敏,彭缓缓.开颅术后患者的监护.护士进修杂志.1997,12(5):25. [3]王丽华,崔苏雯.危重病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0,204. [4]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85. [5]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2-168.

颅内感染的临床护理

颅内感染的临床护理 发表时间:2010-07-19T09:33:31.0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0期供稿作者:钟福霞 [导读] 颅内感染指由某种微生物(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等)引起的脑部炎症的疾病。 钟福霞 (黑龙江大庆神经内科黑龙江大庆 163000)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0-0293-02 【关键词】颅内感染护理 一概念 颅内感染指由某种微生物(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等)引起的脑部炎症的疾病。脑部炎症性疾病可分为两大类。 1.凡感染或炎性反应仅累及软脑膜者称为软脑膜炎或脑膜炎。 2.病原体侵犯脑实质引起的炎性反应者称脑炎,无论是脑炎或脑膜炎,在疾病过程中脑膜和脑实质往往不同程度地都受到侵犯,因此常有脑膜脑炎之称。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颅内感染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分为脑膜炎、脑炎和脑蛛网膜炎,临床上有时很难将其截然分开。几乎所有的颅内感染都有较明显的头痛,并往往是主要且首发的症状。据统计,头痛的发生率为47%~80%,头痛的程度、性质取决于感染的性质、程度及个体反应。 头痛的机制:炎症侵犯脑膜、蛛网膜或脑实质,引起上述部位及其周围组织水肿、渗出、软化、坏死或粘连、增厚,导致脑水肿或脑积水,使颅内痛觉敏感组织受牵拉、移位而产生牵拉性头痛。炎性渗出物、病原体、毒素及感染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均可使颅内血管扩张,引起血管扩张性头痛。脑膜本身受病原体及其毒素的刺激,继发反射性肌收缩性头痛。 产生头痛的主要机制有:①颅内外动脉的扩张(血管性头痛);②颅内痛觉敏感组织被牵引或移位(牵引性头痛);③颅内外感觉敏感组织发生炎症(例如脑膜刺激性头痛);④颅外肌肉的收缩(紧张性或肌收缩性头痛);⑤传导痛觉的颅神经和颈神经直接受损或发生炎症(神经炎性头痛);⑥五官病变疼痛的扩散(牵涉性头痛)等。在发生上述头痛过程中有致痛的神经介质参与,如P物质、神经激肽A、5羟色胺(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和前列腺素(PGE)等。此外,精神因素也可引起头痛,可能与疼痛耐受阈值的降低有关。 三临床特点 本病通常为暴发性或急性起病,少数为隐袭性发病。初期常有全身感染症状,如畏冷、发热、全身不适等。并且有咳嗽、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头痛比较突出,伴呕吐、颈项强直、全身肌肉酸痛等,精神症状也较常见,常表现为烦躁不安、谵妄、意识朦胧、昏睡甚至昏迷。有时可出现全身性或局限性抽搐,在儿童尤为常见。检查均可发现明显的脑膜刺激征,包括颈项强直、克尼征及布鲁金斯基征阳性。视乳突可正常或充血、水肿。由于脑实质受累的部位与程度不同,可出现失语、偏瘫、单瘫,及一侧或双侧病理征阳性等神经系统的局灶性体征。由于基底部的炎症常累及颅神经,故可引起睑下垂、瞳孔散大固定、眼外肌麻痹、斜视、复视、周围性面瘫、耳聋及吞咽困难等。颅内压增高也较常见,有时可致脑疝形成。 四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与颅内感染、脑炎、脑脓肿有关。 2.体液不足与发烧、高热、意识水平降低、呕吐,腹泻等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意识水平改变、感染、摄入量减少、呕吐、食欲减退等有关。 4.潜在并发症癫痫发作,与脑水肿、脑炎、脑膜炎有关。 五护理措施 (一)常规护理 1.心理护理关心患者,了解患者的思想及生活情况,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和悲观情绪,耐心解释用药目的,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2.活动指导 (1)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活动量,烦躁不安的患者要加强防护措施,防止意外发生。 (2)保持肢体功能位,进行肢体康复训练,降低致残率。 3.饮食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的饮食,必要时给予营养支持疗法。保证足够热量摄入,按患者热量需要制定饮食计划,给予高热量、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预防呕吐发生。注意食物的调配,增加患者食欲。频繁呕吐不能进食者,应注意观察呕吐情况并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监测患者每日热卡摄入量,及时给予适当调整。 4.环境病室光线柔和,减少噪音,避免强光刺激,病室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二)高热的护理 1.头置冰袋,物理降温。 2.体温超过39℃给予乙醇擦浴。 3.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绝对卧床休息。每4小时测体温1次。并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鼓励患者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出汗后及时更衣,注意保暖。体温超过38.5℃时,及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以减少大脑对氧的消耗,防止高热惊厥,并记录降温效果。 (三)抽搐的护理 1.加床档,防止坠床。对烦躁不安的患者,要加强防护措施,以免发生意外,必要时给镇静剂。 2.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阻塞。 3.平卧位,头侧向一方,以利口腔分泌物和呕吐物排出,防止吸入性肺炎。 4.保护患者,四肢大关节处用约束带,防止骨折。 (四)日常生活护理 协助患者洗漱、进食、大小便及个人卫生等生活护理。做好口腔护理,呕吐后帮助患者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及时清除呕吐物,减少不良刺激。做好皮肤护理,及时清除大小便,保持臀部干燥,必要时使用气垫等抗压力器材,预防压疮的发生。注意患者安全,躁动不安

颅内感染护理知识介绍

颅内感染护理知识介绍 临床资料 我科2008年10月~2009年10月76例,其中并发颅内感染12例,发生率15.8%。男8例,占66.7%,女4例,占33.3%;年龄 37~72岁,平均61.2岁。 病因及发病机制 颅内感染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分为脑膜炎、脑炎和脑蛛网膜炎,临床上有时很难将其截然分开。几乎所有的颅内感染都有较明显的头痛,并往往是主要且首发的症状。据统计,头痛的发生率为47%~80%,头痛的程度、性质取决于感染的性质、程度及个体反应。 头痛的机制:炎症侵犯脑膜、蛛网膜或脑实质,引起上述部位及其周围组织水肿、渗出、软化、坏死或粘连、增厚,导致脑水肿或脑积水,使颅内痛觉敏感组织受牵拉、移位而产生牵拉性头痛。炎性渗出物、病原体、毒素及感染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均可使颅内血管扩张,引起血管扩张性头痛。脑膜本身受病原体及其毒素的刺激,继发反射性肌收缩性头痛。 产生头痛的主要机制有:①颅内外动脉的扩张(血管性头痛);②颅内痛觉敏感组织被牵引或移位(牵引性头痛);③颅内外感觉敏感组织发生炎症(例如脑膜刺激性头痛);④颅外肌肉的收缩(紧张性或肌收缩性头痛);⑤传导痛觉的颅神经和颈神经直接受损或发生炎症(神经炎性头痛);⑥五官病变疼痛的扩散(牵涉性头痛)等。在发生上述头痛过程中有致痛的神经介质参与,如P物质、神经激肽A、5羟色胺(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和前列腺素(PGE)等。此外,精神因素也可引起头痛,可能与疼痛耐受阈值的降低有关。 临床特点 本病通常为暴发性或急性起病,少数为隐袭性发病。初期常有全身感染症状,如畏冷、发热、全身不适等。并且有咳嗽、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头痛比较突出,伴呕吐、颈项强直、全身肌肉酸痛等,精神症状也较常见,常表现为烦躁不安、谵妄、意识朦胧、昏睡甚至昏迷。有时可出现全身性或局限性抽搐,在儿童尤为常见。检查均可发现明显的脑膜刺激征,包括颈项强直、克尼征及布鲁金斯基征阳性。视乳突可正常或充血、水肿。由于脑实质受累的部位与程度不同,可出现失语、偏瘫、单瘫,及一侧或双侧病理征阳性等神经系统的局灶性体征。由于基底部的炎症常累及颅神经,故可引起睑下垂、瞳孔散大固定、眼外肌麻痹、斜视、复视、周围性面瘫、耳聋及吞咽困难等。颅内压增高也较常见,有时可致脑疝形成。 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与颅内感染、脑炎、脑脓肿有关。

颅底骨折的护理措施

颅底骨折的护理 1. 预防颅内感染,促进瘘口早日闭合 (1) 体位:嘱病人去半卧位,头偏向患侧维持特定体位至停止漏液后的3~5日,借重力使脑组织移至颅底硬膜裂缝处,促使局部粘连而封闭瘘口。(2)保持局部清洁:每日清洁2次,消毒外耳道、鼻腔和口腔,注意棉球不可过湿以避免液体逆流入颅。劝告病人勿挖耳抠鼻。注意不可堵塞鼻腔 (3)避免颅内压骤升:嘱病人勿用力屏气排便、咳嗽、擤鼻涕或打喷嚏,以免颅内压骤升导致气颅或脑脊液逆流。 (4)对于脑脊液瘘的患者,不可经鼻腔进行护理操作,严禁从鼻腔吸痰或放置胃管,禁止耳鼻滴药、冲洗和堵塞,禁忌做要穿。 2 病情观察 (1)明确有无脑脊液瘘:鉴别脑脊液、血液和鼻腔分泌物。脑脊液鉴别方法:a.将血液滴于白色的滤纸上,若血迹的外周有月晕样淡红色浸润圈则为脑脊液。b.行红细胞计数并与周围红细胞比较。c.根据脑脊液中含糖而鼻腔分泌物不含糖来鉴别。 (2)准确估计脑脊液外漏的量:在鼻前庭或外耳道口松松的放置干棉球随湿更换记录24小时浸湿的棉球,数估计脑脊液的量。 (3)注意有无继发性的颅脑损伤:颅骨骨折病人可合并脑组织、血管的损伤。导致癫痫、脑出血、继发性的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等。脑脊液外漏则可推迟颅内压增高的症状的出现。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救治较为困难。因此,应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生命征、瞳孔、肢体活动情况,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和脑

疝的症状 (4)注意颅内低压综合征:若脑脊液外漏较多可使颅内压过低引起颅内血管扩张,出现剧烈的头痛、眩晕、呕吐、厌食、反应迟钝、脉搏细数、血压偏低。头痛在立位时加剧,卧位时缓解。若病人出现颅压过低时,可遵医嘱补充大 量的液体以缓解症状。、 健康教育 1颅底骨折病人要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和擤鼻涕,勿挖耳、抠鼻或屏气排便,以免鼻窦或乳突气房内的空气被压入颅内,引起气脑或颅内感染。 2告诉门诊病人和家属若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发热、意识模糊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3 颅底骨折病人要避免颅内压骤然升降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