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学实录
蜀道难教学实录及反思

《蜀道难》教学实录及反思教学目标:⑴、通过感知、理解,体会本诗的意境及李白飘逸豪放的艺术格。
⑵、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
教学重点:感性地感受本诗艺术风格的同时能够理性地分析鉴赏。
教学过程:一、导入并出示目标:1说起李白,我们已经对他熟悉得像是老朋友一样了,可是他又能时刻带给我们惊异和叹服。
我自己有限的阅读量可以得到一条定律,那就是,我们离李白越近就越需要仰望。
他写落自九天的瀑布,写奔腾咆哮的黄河,又写崎岖险阻的蜀道。
沈德潜说他不是人,是仙,上穷碧落下黄泉,天马行空,意兴遄飞。
杜甫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赞叹,也是唐诗艺术巅峰上一位巨星对另一位巨星在诗风上做出的标准诠释,那就是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豪放飘逸”。
2、咱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就是⑴、通过感知、理解,体会本诗的意境及李白飘逸豪放的艺术风格。
⑵、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
对于第二个目标需作如下解释:任何艺术形式都需要一定的表达技法。
诗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各种艺术手法(幻灯片展示诗歌常用艺术手法)。
我们不仅要读诗爱诗还要学会欣赏诗,来看一看李白在蜀道难中所调动的写作技巧,提高鉴赏诗歌时运用“术语”的能力。
二、教师示范配乐诵读(请同学们注意感受诗中蕴蓄的意境。
)三、赏析课文:1、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段:(幻灯片展示:蜀山难行难在何处呢?请从第一段中找出你认为..........李白写蜀山难行最精彩的一句....。
).............,并分析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诗歌是以豪放飘逸见长,读这首诗的时候就要读出气势,拿出“厚颜无耻”的精神,不要不好意思,真正投入进去才能领略其中的神髓。
比如第一句,“噫吁嚱”,《宋景文笔记》里记载: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
这是个惊叹词,译成济源话就是:“哎呀呀,老高高!”诗人抬头仰望蜀山,情难自禁,脱口而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那个没有飞机的年代里,用登天来比喻做事之难恐怕是最贴切不过的了。
蜀道难教学实录及反思

在岗实践作业教学设计和课例研修心得一、基本信息(1)、学科:高中语文(2)、教材版本:新人教版(3)、年级:高二(4)、课题:《蜀道难》(5)、课时:第一课时二、具体内容《蜀道难》教学实录及反思教学目标:⑴、通过感知、理解,体会本诗的意境及李白飘逸豪放的艺术格。
⑵、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
教学重点:感性地感受本诗艺术风格的同时能够理性地分析鉴赏。
教学过程:一、导入并出示目标:1、(幻灯片展示游戏“仙剑奇侠传”的场景图片三张片)这些场景美妙又惊险绝异,它们的设计灵感直接来源于千年前那位在西域到长安之间刮起了一股诗歌旋风的诗人李白,他的《蜀道难》。
说起李白,我们已经对他熟悉得像是老朋友一样了,可是他又能时刻带给我们惊异和叹服。
我自己有限的阅读量可以得到一条定律,那就是,我们离李白越近就越需要仰望。
他写落自九天的瀑布,写奔腾咆哮的黄河,又写崎岖险阻的蜀道。
沈德潜说他不是人,是仙,上穷碧落下黄泉,天马行空,意兴遄飞。
杜甫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赞叹,也是唐诗艺术巅峰上一位巨星对另一位巨星在诗风上做出的标准诠释,那就是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豪放飘逸”。
2、咱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就是(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⑴、通过感知、理解,体会本诗的意境及李白飘逸豪放的艺术风格。
⑵、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
对于第二个目标需作如下解释:任何艺术形式都需要一定的表达技法。
诗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各种艺术手法(幻灯片展示诗歌常用艺术手法)。
我们不仅要读诗爱诗还要学会欣赏诗,来看一看李白在蜀道难中所调动的写作技巧,提高鉴赏诗歌时运用“术语”的能力。
二、教师示范配乐诵读。
提示:老师示范朗诵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感受诗中蕴蓄的意境。
三、赏析课文:1、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段:(幻灯片展示:蜀山难行难在何处呢?请从第一段中找出你认为..........李白写蜀山难行最精彩的一句....。
).............,并分析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⑴赏析提示: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诗歌是以豪放飘逸见长,读这首诗的时候就要读出气势,拿出“厚颜无耻”的精神,不要不好意思,真正投入进去才能领略其中的神髓。
《蜀道难》课堂实录

生:作者他在描写蜀道的艰险,他使用了大量的文笔,比如说,“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这些景象都是描写了蜀道的景物。
师:也就是说你读出了李白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激情、豪情,是不是?请坐。
还有吗?生:根据当时的背景,这首诗是作者规劝友人王彦不要进入蜀地,早日回归长安。
师:你说根据当时的背景,是你查了相关的资料,是他送别友人的。
这是背景,那么在文中可以找到依据吗?他是送别友人的!生:倒数第二句,“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师: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还有吗?生:还有第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也可以看出来。
师:这一句也可以看出来。
有没有更加直接的句子?生:问君西游何当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师:不错!还有吗?生: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师:为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呢?注意前面的短句“其险也”,后面“也”是表停顿的语气词,对吧?好,请坐。
那么同学们看一下,她说的是用文中这样的三个句子,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之意。
可是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啊,老师在诵读的时候,没有丝毫感受到哀婉之情,他在劝诫友人吗?劝诫友人什么呀?“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问君西游何时还”,劝友人什么呀?早点回家,不要入蜀,是不是?在劝诫友人,因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嘛。
还有吗?还有没有?没有了。
我们说刚才那位同学结合当时一个与背景相关的资料,老师在课前查阅了李白的生平之资料。
别忘了,我们说,鉴赏诗歌,还要知人论世啊,对不对?那结合李白的生平,能够揣摩出怎样的情感呢?生:从李白的生平来看,这是他第一次出蜀以后到达长安所作,所以其中也可以看出他对于自己怀才不遇、不受重视,然后感叹世事艰险。
也就是说他是从蜀道之难来到世事之难。
师:世事之难,仕途难,人生难,是不是?好,请坐。
那老师也查阅了相关的资料,这首诗大约是创作于天宝初年。
我们说李白二十六岁只身出蜀,怀着他“济苍生,安社稷”的使命,一路来到长安。
可是此时的玄宗已经不是当年励精图治的玄宗了。
高中语文优秀课堂实录——《《蜀道难》教学实录

《蜀道难》教学实录执教:(课前,学生齐背所学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并叔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盛唐早就了李白,李白用诗歌书写了一个个传奇。
是啊,诗仙之诗,传诵古今,深情而超卓。
那么,李白在你心中又是一个怎样的诗人呢?结合老师昨天留的预习作业,“参考以前所学知识或查阅有关资料,为李白写一篇评传。
要点:内容最好涵盖作者的姓名字号、朝代身份、主要经历、地位评价等信息。
文体不限,可诗歌、可散文、可小说、可日记、可文白结合,要有文采,有启示作用和创新性,同时积累写作材料”(多媒体展示“课前篇”习作要求),哪位同学先来把自己对李白的解读和体悟跟大家分享呢?生1:李白,你是花间的舞者,你是山道的隐士。
你,磨针于石上;你,倚剑于天外。
你官场失意,却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你苦闷之时,仍“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你难耐之际,还“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孰能与你同舞?你既不像司马迁那样含垢忍辱,在狱中著完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也不像屈原那样“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的太过执著。
你就是你,如此孤寂之舞者,如此傲骨之侠肠,如此经邦之才华,看透了世间的虚无。
青莲居士,在此能否让我与你在月下小饮,来排解你内心的寂寞,来感化你的落寞,因为今天的我,读懂了你那颗“亘古不变”的诗心!生2:以排比和类比,比照出李白的傲骨和洒脱,娓娓道来,好似李白就是她的知己一般,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生3:我很喜欢她的结尾,试问世人,有谁不想和李白同醉,举杯邀月、对影三人呢?师:老师也很喜欢她的结尾,有谁能读懂诗仙的寂寞?有谁能读懂李白的诗心?而这位同学却读懂了诗仙之心,我想李白此刻一定在倾杯而尽。
还有谁想和大家交流?生4:老师,看着大家积极展示,我也想读读。
但是,就是写得不好,不知道行不行?师:这不是行不行的问题,是敢不敢的问题。
只有你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勇敢的心”,即使我们用一节课来展示大家的作品又何尝不可呢?生4:我不是李白,不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我不是李白,不是诗仙,不是青莲居士;我不是李白,没有豪迈的气概和激昂的情怀,不能把反权贵的主题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我不是李白,没有他的洒脱和气魄,也没有他的孤独和寂寞。
高中语文《蜀道难》课堂教学实录

高中语文《蜀道难》课堂教学实录高中语文《蜀道难》课堂教学实录生(21):是互文,夕、朝名词或用做状语,师:你判断得很对。
这一段诗反映了初唐以来,蜀地因所守非亲,屡次引起吐蕃、南蛮的入侵,导致生灵涂炭的战争,使三秦震动。
政治环境相当恶劣,类似现在的伊拉克,恐怖横行,炸弹乱轰。
随时葬身虎口蛇腹之虞。
从战祸之烈,写出安居之难。
所以李白又感叹——生(齐答):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师:包含着哪种感叹?生(部分):恐惧生(部分):悔恨,后悔来到四川。
师:由此看来,诗仙三次感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蕴涵着不同的心理体验。
第一次,由隔绝之久,惊呼开辟之难,第二次由山势之危,忧惧诗人以鬼神莫测的笔法,度越之难,第三次由战祸之烈,悔恨安居之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前、中、后出现三次,反复咏叹,内容逐次加深,产生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反反复复为哪般?谁来说一说?生(22):李白写诗纯粹是为了挽留朋友,希望他留下来。
师:哦,留下来吃大块肉,喝大碗酒。
(生笑)生(23):可能是劝阻统治者要当心安禄山造反,要及早准备,师:你的意思说豺狼就是杨贵妃的相好安禄山(生笑),我想李白不太可能有如此政治远见,如有的话,也不会到处碰壁,碰的鼻青脸肿。
生(24):我想蜀道难有所寄托。
师:哦,寄托?生(24):借送友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时运不济,命运多舛。
借蜀道是说自己仕途之难。
师:真是仕途之难,难于上蜀道。
(生笑)仕途称心,蜀道则易;仕途无成,蜀道则难。
否则,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干卿何事?中唐姚合《送李余及第归蜀》中说“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子今称意行,所历安觉危。
”这对你的观点是有力的补充。
此种想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有流露。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生(齐答):使我不得开心颜师:我们通过抽筋剥皮的解读,试图掀开蜀道的红盖头,看清庐山真面目。
这是一首慷慨的悲歌,既有历抵卿相的屈辱,又有遍干诸侯的失意,既有报国无门的愤慨,又有败兴而返的伤心。
《蜀道难》课堂教学实录

《蜀道难》课堂教学实录《蜀道难》课堂教学实录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蜀道难》课堂教学应该是怎样的呢?【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在初中学过李白的很多诗句,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蜀道难》师:课文大家已经课前预习了,预习之后,不懂的字音字义交流一下(生没有出声交流)师:看来大家没什么问题那老师检测一下二、预习检测(10分钟)预习检测一读准字音一生说,另一生纠错,生齐读Ppt出示:1、不与秦塞通人烟2、猿猱欲度愁攀援3、砯崖转石万壑雷4、飞湍瀑流争喧豗5、胡为乎来哉?6、但见悲鸟号古木7、磨牙吮血,杀人如麻8、侧身西望长咨嗟预习检测二解释词语一生说,另一生纠错师提示积累方法:借助注释,圈点法师生齐读Ppt出示:1、危乎高哉2、畏途巉岩不可攀3、扪参历井仰胁息4、剑阁峥嵘而崔嵬三、出示教学目标:1、借助诵读,明确主旨,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2、借助诵读,涵咏语言,体悟文本丰富的意蕴生齐读目标四、诵读(20分钟)1、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句读师评:字音准,语速稍快《蜀道难》本为乐府旧题,应用“咏叹调”,读时要“咏叹”Ppt出示:大声诵读全文,试着圈画出本诗的主旨句和能够表现蜀道之难的关键词生1读,师指导读:危乎高哉上青天生齐读,师打手势再次指导“上青天”的诵读师:哪句是表现“高”的诗句?生2读师:非读不能明其志有两种读书方法——把书读厚,把书读薄现在我们用这两种方法,借助想象,再次诵读Ppt出示:把书读厚——大声诵读,找出具体表现蜀道其“高”和“险”的语句,然后选出你喜欢的一处,和大家分享一下喜欢的理由师提示:我喜欢:喜欢的理由是:共5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做分析,老师指导诵读(10分钟)Ppt出示:把书读薄——请结合原文语句思考:作者反复吟咏蜀道之难,其写作目的是什么?生1:对朋友的嘱托生齐读“问君西游何时还”句师:咏叹调该如何读?生再读(师读上句,生齐读下句)五、探究(5分钟)师:是人反复强调蜀道之难,目的何在?生:不如早还家师:整首诗348字,经过大家的梳理,变成简简单单2个字——还家Ppt出示:观点之一:一般认为,这首诗作于公元742年至744年当时李白身在长安,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作观点之二: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无实职唐玄宗沉迷于声色,任用奸臣李白气质傲岸,桀骜不驯,蔑视权贵不久,得罪权贵,而被谗言毁谤,排挤出京作者在写这首诗时融入了身世之感,故此诗是为自身而作师:为什么为自身而作?交流讨论一下生短暂交流讨论生1:政治仕途凶险,想早日回家师:蜀道之难,比不上政治凶险,《梦游天姥吟留别》最后他怎么说?生:安能……师做结:他要回到他的浪漫中去,回到他浪漫的山水中区从大家的交流中,我感受到大家正逐步走进李白的内心世界,李白是豪放的,李白也是孤独的既是送友人而作,也是借助诗文抒胸中块垒师生齐读全诗,再读“剑阁”几句【评述】一、整体设计不错老师以“把书读厚——把书读薄”为主线,串起整节课堂,在诵读中感悟诗歌中体现的感情和诗歌主旨,做到了“读思结合”,非常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二、诵读环节这堂课,老师同样重视了对文本的诵读,有齐读,单个读,还有师生互读,形式多样,而且,老师的指导也非常好,尤其是关于“上青天”处的重音指导非常出彩但是我个人认为,老师一上来就让学生齐读不太好,不如单个读然后纠错,老师明确强调诵读重点后再齐读,效果可能更好学生在后面的诵读中有误读的字音证明上来就齐读确实不太好。
《蜀道难》课堂教学实录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参考答案
1.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地亘古闭塞的状况。第二层描述秦蜀间崇山峻岭的地貌,是闭塞的原因。第三层叙述蜀道由来,以神话表现劳动人民开凿蜀道时的悲壮惨烈、可歌可泣。
2.“上有”“下有”等四句是从“面”上即整体上写蜀道之难;“青泥”等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诗人着重描写青泥岭曲折盘桓、随山萦回的险道和峻危的山势,尤其是人们手扪星辰、紧张屏息、抚胸长叹的惊惧惶悚,表现了蜀道之难。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蜀道难特级教师教学实录

蜀道难特级教师教学实录1. 导入:蜀道的艰辛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蜀道难》这首诗,提到蜀道,脑海中是不是立刻浮现出高山险路,曲折蜿蜒的山路?没错,这就是诗人李白所描绘的蜀道!它不仅仅是一条路,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情怀。
想想啊,古人要想从长安到成都,真是“步步惊心”啊,今天我就带大家一起来领略这条神秘而又危险的蜀道,咱们轻松一点,像聊天一样。
2. 细说蜀道的艰难2.1 山高路远蜀道,这名字听上去就像是一个“不易”的挑战,咱们想象一下,没车没路,光靠两条腿走,得翻山越岭,真是“想想就头大”。
那山啊,一座接着一座,像是天上掉下来的巨石,根本没法抬头,简直就是个“无底洞”。
而且,蜀道的路还不是什么平坦的水泥路,都是石头铺的,走上去一个个的都是“磕磕绊绊”,要是个不小心,摔个四脚朝天,那可真是丢人丢到家了。
2.2 天气也不帮忙而且,天气也是个“大麻烦”。
有时候大太阳,走着走着汗水就像小溪一样流下来,想喝水?没那么简单,周围全是山,连个水源都找不到。
再说说下雨,那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你根本没法躲,湿漉漉的鞋子一脚踩下去,水花四溅,真是让人抓狂!而且山上雾气重,能见度低,走路就像“摸黑”一样,难免会走错路。
3. 教学互动:感受诗中的情感3.1 诗歌的魅力好啦,咱们说了那么多蜀道的艰辛,来看看李白是怎么描述的。
诗中写道:“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哇,这真是写得太形象了!大家想象一下,蜿蜒的山路,就像是一个被山夹着的迷宫,根本不知道前面会有什么等着你。
李白的这句诗就好像在说:“别着急,慢慢来,前面还有很多惊喜呢!”3.2 讨论情感共鸣咱们来聊聊,李白写这首诗时是什么心情。
你们觉得他是高兴呢,还是无奈?我觉得应该是两者都有吧。
想象一下,一个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抵达目的地,那种感觉真是“千辛万苦,终于见到光明”。
大家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比如说,爬山的时候,快到山顶了,心里那个激动啊,简直像在过年一样!李白就是那种经历,愣是从艰辛中找到了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道难》课堂实录盐城市田家炳中学许万军师: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播放视频《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同学们,我们在李白诗歌的吟诵中,牙牙学语,渐渐成长,不断收获。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跟随诗仙的文字,一起神游《蜀道难》。
说起《蜀道难》,唐代诗评家殷璠曾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究竟这首诗它奇在何处?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一起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
首先请同学们抬起头来,跟随老师的声音,一起进入诗歌的情景,感知诗歌的风格。
(配乐朗诵)(学生鼓掌)师:感谢同学们的掌声,老师真有些飘飘然了。
而诵读一直是我们解读诗歌的一个重要手段,诗歌的风格,它又是呈现多样性的。
比如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它是清新自然的。
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它是雄奇奔放的。
再比如说,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沉郁顿挫的。
那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诵读诗歌,来初步感知《蜀道难》的主体风格是怎样的。
读起来,发出声音。
放开声音读!放开声音读!(学生在下面自由朗诵)师:好的,同学们,通过听读和诵读,你初步感知到这首诗的风格是怎样的?生:这首诗的风格十分雄伟。
师:雄伟应该是表现景物的特点。
风格?生:风格十分豪迈。
豪迈的,豪放的。
师:还有吗?生:富有气势的。
师:富有气势,应该是比较雄浑的,是吧?好,请坐。
感知比较准确。
雄浑豪放正是这首诗歌的主体风格。
(多媒体展示:雄浑豪放)所谓“雄浑”,有空间感、立体感;所谓“豪放”,是指感情的奔放。
应该说诗歌的风格体现在其主旋律上,那同学们来看,反复出现在这首诗歌当中是那句话?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一共出现了几次?生:三次。
师:三次。
好,同学们拿起笔,我们把它们标注出来。
第一次是出现在诗歌的开头第一句。
然后第二句,是“凋朱颜”那边,对吧!还有一句是在诗歌的结尾。
那我们来诵读诗歌的主旋律,再一次感悟诗歌的风格。
现在看第一句“噫吁嚱,危乎高哉!”怎么解释?生:哎呀呀,真是好危险,好高耸啊!师:啊,好危险,好高耸啊!噫吁嚱,是语气词。
那“危”怎么理解?危险?生:应该是“高”。
师:应该是“高”。
我们说李白有一句诗是“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那“危”还有什么意思?生:“危”应该还有“危险”“危急”的意思。
师:危险的意思,危急的意思。
那“正襟危坐”中的“危”是什么意思呢?生:端正。
师:端正,很好!请坐。
这一句是“哎呀呀,太高,太高了!”那么,它在抒情手法上是直接还是间接?噢,直抒胸臆。
再来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用了什么修辞?噢,夸张的修辞。
所以这一句诗放在开头,犹如排空而来,劈空而入,奠定了诗歌雄放的基调。
那我们在读的时候,能不能拖得太长?不能。
我们要让它短促收势,响彻云霄。
我们一起来:噫吁嚱,12……生(齐声):噫吁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我们不妨正襟危坐一下,读出你们的气势。
来!噫吁嚱,12……生:噫吁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读得已经不错了。
再看第二句“凋朱颜”,“朱颜”是什么意思?结合注解(看看),“朱颜”是什么意思?生:“凋朱颜”是指“红润的容颜为之凋伤,憔悴”。
师:红润的容颜变色了。
“朱颜”是指?生:红润的脸色。
师:红润的脸色。
李煜有一句词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那么此处为什么红润的脸色要变呢?生:因为看到蜀道是如此的凶险,是如此的高耸入云。
师:害怕,对不对?好,请坐。
那么,既然是害怕了,我们应该读出害怕的情态。
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师:你要身临其境的想象一下,读出一种花容失色的情态。
把“凋朱颜”用颤音读出来,是不是?“凋—朱—颜”,好吗?再试一试!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师:语速还可以再放慢一些,好,请坐。
语速可以放慢一些,我们女同学一起来一下。
(示范读)生(女齐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师:好,不错!再看第三句“长咨嗟”,“咨嗟”怎么解释?注解有“咨嗟”,“咨嗟”怎么解释?生:叹息。
师:叹息。
“长咨嗟”呢?生:深沉的叹息。
师:深沉的叹息。
长长地叹息,深沉的叹息,是不是?请坐。
看来,诗歌到了最后是积聚了复杂的情感,化作了一句长长的叹息。
既然是“长叹息”,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拖长一些,低沉一些。
我们一起来读。
(示范读)大家一起来。
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好,一唱三叹之间,诗歌的风格就显现出来了。
北宋欧阳修曾经说过: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
李白在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底难在何处?李白又是如何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体现蜀道难的?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诗歌,边读边品,找出你认为描写得特别精彩的句子,来进行赏析。
(多媒体展示:品读诗歌,感受意境)(学生品读)好的,有的同学已经思考得比较成熟了,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我找的句子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句话用了对偶、夸张、用典的修辞手法。
它用了古代神话中“传说羲和每天驾着六条龙,拉着车子,载着太阳,周行于天下”这个典故,六龙回日意谓六龙之驾都因蜀道太高而无法穿越,只得载日而回。
这句话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衬托出蜀道的高耸。
师:用典的手法,哪里是用典?生:六龙回日。
师:六龙回日之高标,更准确的一点儿是用了神话传说,衬托出了蜀道之难。
老师想问一下,“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是写了什么内容。
生:写的是蜀道的蜿蜒曲折。
师:蜀道的蜿蜒曲折吗?对,要从诗歌的句意理解正确。
“回川”,“冲波逆折之回川”写的是蜀道还是写的水呀?生:水。
师:写的水急。
那么,写水急跟山高有什么作用呢?还有没有同学能帮他解答一下?为何能表现蜀道之高?生:这里用回川的溪流衬托出了山的高俊。
师:用回川的急流衬托出了山的高俊,是不是?因为我们说,惟见水急方能见山之高危。
好,你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生: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师:等一下好吗?我是说刚才那一句有没有补充的?生:暂时没有了。
师:暂时没有了。
所以刚才那一句是将夸张与神话融合在一起,用水急来衬托山高。
所以,老师想请你把这句话来读出“山高水急之势”好吗?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师:你不妨加强停顿,效果会更好一点。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再试一试!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师:已经有进步了,但是可能声音太温柔了。
我们请这位男孩子来试一下,好吗?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师:再浓厚一点味道,读出那种山高水急之势。
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师:同学们觉得读得怎么样?已经读得不错了,是吧?请坐!还有同学吗?生:我要赏析的句子是“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这两句是诗人李白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和“子规啼夜月”这种非常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一种蜀道上十分空寂和苍凉的气氛,也十分有力地烘托了蜀道的难。
师:用这样一种孤寂苍凉的氛围,烘托了蜀道之难。
你能不能用比较优美的语言将这段景物描绘一下?生:只见一只只鸟悲哀地在古木中哀号,仿佛在诉说些什么,但却听不清楚,因为它实在太高了。
鸟儿们,雌鸟跟着雄鸟绕着林间飞行,只是绕着林间飞行而已,因为它实在太高了。
又隐隐地听见杜鹃鸟在啼“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因为蜀道太高了,就像杜鹃鸟在啼血一样。
师:好,你说得已经不错了,但是我们可以把它修饰地更加优美一些。
使得文字优美,我们可以加一些修饰语,或者是,文字方面精确一些。
比如说,刚才在古木之间,你可以把它连起来“在那千年沧桑古木之间”。
还有老师刚才觉得,你说“雌鸟跟着雄鸟在林间飞行”,“飞行”这个词能不能换一下?生:飞舞。
师:飞舞!“飞舞”感觉还是太美了。
我们在这边的意境应该是比较凄凉的,对吗?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呢?生:“盘旋”吧!因为那么多千年古木,它应该在找栖息的地方。
师:对,盘旋!同学们觉得怎么样?比较靠拢,是不是?所以这样修改我们觉得语言比较优美一些,是不是?请坐。
在那千年沧桑古木之间,一只只斑驳的鸟在悲哀地啼叫。
下面呢,同学们,在悲哀地啼叫,然后是,雌鸟跟着雄鸟在林间盘旋,也许它也害怕孤独吧!又听见子规在夜月下啼血,似乎在为这空无一人的山峰悲鸣。
好,身临其境,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氛围呀?生:感受到了蜀道上那种空寂苍凉的氛围。
师:空寂、孤寂、苍凉的氛围。
那么,我们说这段文字,诗人主要是选取了一些意象,来营造了这样一种氛围。
那些意象呀,同学们?可以把它们圈起来。
生:悲鸟、古木,还有雄鸟、雌鸟、子规和夜月。
师:雄鸟和雌鸟,这应该是悲鸟,是吧?悲鸟、古木,还有子规,还有呢?生:空山。
师:空山,夜月,是不是?请坐!那么我们说,抓住诗歌的意象,也是我们解读诗歌的方法之一。
而且在诗歌之中,有很多典型的意象,有其固定的含义。
比如说,“梧桐”,它是凄苦的象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再比如,“明月”是寄托情思的载体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再有,“江水”代表了愁苦的绵长,李煜有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而此处的“子规”有这样的一个神话。
传说,古蜀国有一个英勇的皇帝,他叫杜宇。
他爱戴子民,有自己心爱的恋人。
后被奸臣所害,凄惨地死去。
他心系百姓,牵挂爱人,所以他的魂魄,幻化为子归鸟,在日夜啼叫。
这就是子规啼血的典故。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内涵,所以“子规”成了古代文人表达悲情的重要载体。
请看一下这些诗。
(多媒体展示)我们一起来读出这些诗句愁苦的味道。
“蜀国曾闻子归鸟”,一二!生(齐声):“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滴血猿哀鸣。
”师:“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而李白在《蜀道难》中是“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空山古木间,日之所见是雄雌盘旋最苦,而夜之所闻是子规月下啼血最苦。
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我们不妨齐读一下这段文字。
“但见……”读到“凋朱颜”。
“但见悲鸟……”,一起来!生(齐声):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师:好的。
值得自己品味的句子,还有吗?生:我选择的是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句,它是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人的这样一种反应,来烘托蜀道之高。
人在蜀道之中走的时候,他是“扪参历井仰胁息”,然后“以手抚胸”,通过这样的一个细节,我们可以发现,因为蜀道的高峻,所以使人在蜀道上走的时候,呼吸紧张,抚胸长叹。
用这样一些夸张的手法,首先渲染了蜀道之高,也渲染了在蜀道之上,这样的一个空寂和悲凉的环境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