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11、2m o 3、2验算单桩承载力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

值单桩极限摩阻力标准值(kN)单桩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N)桩的横断面周长(ni)桩的横断面底面积()桩周各层土的厚度

(m)桩周第i层土的单位极限摩阻力标准值()桩底土的单位极限端阻力标准值()3、3确定桩数及桩布置确定单桩竖向极限

承载力设计值R,并确定桩数N及其布置。假设先不考虑群桩效应, 估算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R为:R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设计值,kN单桩总极限侧阻力力标准值,kN单桩总极限端阻力力标准值,kN桩侧阻力分项抗力系数桩端阻力分项抗力系数查表得:二1、65 由上部荷载设计值:

由此可知:设计7A:按轴力P和R估算桩数nl为:由于

nl >3,应考虑群桩效应和承台的效应确定R。姑且先取桩数n二4 根,桩的布置按矩形排列,桩距,取边桩中心至承台边缘距离为 Id 二0、5m,布置如图1-1,则承台底面尺寸为:2、5m2、5m。下面按桩数nl二4,求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R:其中:侧阻群桩效应系数端阻群桩效应系数承台土阻力阻群桩效应系数承台内区土阻力群桩效应系数承台外区土阻力群桩效应系数承台土阻力分项抗力系数桩基中相应于每一根桩的承台底地基土极限抗力标准值

(kN),承台底1/2承台宽度的深度范围内(),地基土极限抗

力标准值,可按《地基规范》中相应的地基土承载力标准值乘以2

取值,();承台底地基土净面积()。承台内区的净面积承台外区的净面积承载力特征值,查表得:

下面验算取是否合适承台重:故取4根桩可以,确定承台底

面尺寸及桩的排列如图1-1图1-17A桩的布置及承台尺寸设计 7B:按轴力P和R估算桩数n2为:由于nl>3,应考虑群桩效应和承台的效应确定R。姑且先取桩数n二6根,桩的布置按矩形排列,桩距,取边桩中心至承台边缘距离为ld=O、5m,布置如图1 - 2,则承台底面尺寸为:2、5m4、0m o下面按桩数nl二6,求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R:其中:查表得:

下面验算取是否合适承台重:故取6根桩可以,确定承台底

面尺寸及桩的排列如图1-2图1-27B桩的布置及承台尺寸设计 7C:按轴力P和R估算桩数n3为:由于n3>3,应考虑群桩效应和承台的效应确定R。姑且先取桩数n=4根,桩的布置按矩形排列,桩距,取边桩中心至承台边缘距离为Id二0、5m,布置如图1 - 1,则承台底面尺寸为:2、5m2、5m o下面按桩数nl二4,求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R:其中:查表得:

下面验算取是否合适承台重:故取4根桩可以,确定承台底

面尺寸及桩的排列如图1-3图1-37C桩的布置及承台尺寸3、4桩基中各单桩受力验算对于7A:单桩所受的平均竖向作用力为:桩基中单桩最大受力为:作用于承台底面的外力对通过群桩形心的y 轴的力矩设计值第桩至y轴的距离,ni桩基中单桩最小力为:以上

二项都满足要求由于水平力。则与竖向的合力与铅锤线夹角,故可

以不验算单桩竖向承载力。对于7B:单桩所受的平均竖向作用力为:桩基中单桩最大受力为:作用于承台底面的外力对通过群桩形心的y轴的力矩设计值第桩至y轴的距离,m桩基中单桩最小力为:以上二项都满足要求由于水平力。则与竖向的合力与铅锤线夹角二0、0875,故可以不验算单桩竖向承载力。对于7C:单桩所受的平均竖向作用力为:桩基中单桩最大受力为:作用于承台底面的外力对通过群桩形心的y轴的力矩设计值第桩至y轴的距离,m桩基中单桩最小力为:以上二项都满足要求由于水平力。则与竖向的合力与铅锤线夹角,故可以不验算单桩竖向承载力。

3、5承台的抗冲切验算对于7A:取承台1、7m,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100mm,构造见图14,选用混凝土为其。(1)柱对承台的冲切验算根据公式:

;;;满足要求7B非四桩承台,无需进行角桩冲切验算,所以承台不发生冲切破坏。对于7C:取承台1、7m,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100mm,构造见图3 5桩基7A的配筋图对7B:(1)求纵

筋:已知矩形混凝土上截面面积:A二二1546 (2)计算配筋:二0、 77%>0、6%故选用8根16钢筋配筋图如下。

图16o

3、8桩基设计说明(1)通过对拟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评价,论证了基础方案,选择出最合理基础型式桩基础,并按要求选择预置混凝土圆桩,并进行了设计。(2)场地地下水的

类型主要由第①层杂填土孔隙潜水、第④层粉砂夹淤泥、第

⑦?⑨层承压水和基岩风化裂隙水组成。上部潜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和涨潮时地表水的补给,下部承压水与闽江水有密切水力联系。(3)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浅部孔隙潜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承压水对其无腐蚀。

(4)拟建建筑物的基础所采用的预制桩桩直径选用 500,设计区采用一柱四桩型式和一柱六桩式。(7)为确保建筑物的正常施工和安全使用,建议从建筑物基础施工至竣工使用后的一定时间内,设置适当数量的观测点进行长期观测工作。参考文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4年: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

卢廷浩、土力学、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主编地基及

基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

段新胜、顾湘编著桩基工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年;袁聚云李镜培,陈光敬编著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南岩土工程分册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年;林天健熊厚金王利群编著桩基础设计指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陈仲颐叶书麟编著基础工程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周景星王洪瑾虞石民李广信编著基础工程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髙大钊桩基础的设计方法与施工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