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研究报告》文库

《中国姓氏研究报告》写了啥?

《中国姓氏研究报告》(汉字起源大揭秘),是一部集姓氏、文字、语言综合研究的汉文化理论著作。作者将先人所造之字归纳为血缘字、辈分字、婚合字、职能字四类,人类是先有文字,后有语言,语言借用姓字表达。

作者徐海粟认为,中国传统姓氏研究法,是考证历史上有无记载,现实中是否存在,才证明姓氏的合法来源,查不到资料的,多凭传说或猜测。历朝历代的姓氏研究书籍、文献等,都或多或少存在皇权思想和宗族意识,谁的姓出自帝王、达官贵人、名流世家,当然被千古称道;而许多小姓,在历史上又没有功臣、名人,就感觉很没面子。特别像《中国姓氏大辞典》中收录的众多稀有姓氏,如枕、眠、谁、妈、姑、搞、扛、逃、匿、蹦、吼、奸、孬、甭、猜、尿、剁、骂、死、冇、狼、钾、吨、吋等,多数人认为这些姓氏“不入流”,而编者也采取谨慎态度,多将其归纳为“源出不详”。

其实,古往今来的姓氏书籍,没有哪一本书把姓氏的源头解释清楚的。如《古今姓氏书辨证》: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因以姜为姓。试问,“姜水”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再如《急就篇》:《太公金匮》载,周武王伐纣,丁公不朝。丁姓始此。试问,丁公祖上的姓是怎么来的?又如“人”姓,诸书皆注“出自《姓苑》。试问,《姓苑》能作为姓氏源头解释吗?

还有一种“猜姓研究”法,更让人摸不着头脑。如《中国姓氏大辞典》对“枕”姓的解释:“或指枕为姓,如被氏、绣氏之类。见张澍《姓氏五书注》(60,62)。也见《姓苑》(12,15,17)。不知道张澍先生有没有见过“猜”姓,若见过“猜”姓,该怎么解释呢?

历史上那些姓氏“神话法”,姓氏“传说法”,姓氏“八卦法”等就更不值得一提了。凡此种种的姓氏研究,永远找不到姓氏源头!

徐海粟经过深入细致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人类文明两大步的概念:第一步,人类学会保存和制造火种,经过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的熟食生活,人脑量增加,具备了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思考能力;第二步,人类发现族群内血亲生育的后代,不如抢来异族配偶生育的后代体质素质优秀,族群间开始抢婚,当人们意识到两个族群互相抢婚仍是近亲婚育,还不如再与第三方婚育的后代更优秀时,各族群开始给自己设置记号,以区别血缘关系限制通婚。说白了,祖先就是为了结婚生孩子而造字。为什么?为了后代优生优育啊!现在找个异姓通婚很容易,而远古时代,或者在一万年以前,部族数量非常少,相距又很远,最容易血亲或近亲通婚。

火的使用和血缘记号的设置,是人类走向文明绕不过的两个坎。血缘记号即“血缘字”,血缘字又划分为“原始血缘字”和“后续血缘字”,后续血缘字包含“辈分字”、“婚合字”、“职能字”三种。这是作者研究姓氏的基本观点。

血缘字:作者认为,一、丨、丿、丶、亅、乙、乀等,也称原始血缘字,这些血缘字就是后来的姓氏。《中国姓氏大辞典》中仍然收录了“一”、“丨”、“丶”、“乙”等姓氏。

辈分字:作者认为,是血缘字叠加产生的文字。如“一”部族二代为“二”,三代为“三”,四代为“亖”;“又”部族二代为“双”,三代为“叒”,四代为“叕”;“口”部族二代为“吅”,三代为“品”,四代为“?”。《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出现的“三饭”、“四饭”姓氏,是“饭”部族的三代和四代,也属于辈分字,而不是复姓。这些辈分字,同样是为了划定血缘关系的。辈分字在无法叠加的情况下,部族中开始使用“族谱”以区别辈分。

婚合字:作者认为,当两个部族通婚,约定后代的记号是两个血缘字叠加时,就出现了婚合字。如丶部族和丨部族通婚,后代记号为“卜”;一部族和亅部族通婚,后代记号为“丁”;一部族和丨部族通婚,后代记号为“十”;丁部族和口部族通婚,后代记号为“可”;丁部族和戊部族通婚,后代记号为“成”。这些婚合字中仍然有辈分字出现,如哥姓,是可部族二代的姓氏。当两个以上的部族血缘字无法叠加时,就出现了复姓和多字姓。如《中国姓氏大辞典》中收录的“夏侯”、“诸葛”、“可足浑”等姓氏。

职能字:作者认为,在原始部族内部出现职业分工的历史阶段,随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历程,先后出现了50多个职能部门,主要有水正、木正、火正、土正、金正、首领、女官、宰官、衣官、祭官、日官、农官、草正、车正、马官、鸟官、虫官、鱼官、商旅、建工、教官、医官等。职能字一直被认为是“形声字”。形声字学说是解决不了文字起源问题的,比如“蝴蝶”被认为是形声字,那么是谁给这种虫类起的名字?它为什么叫蝴蝶?而“职能字”理论就能轻松解决这些问题:胡部族虫官(研究、命名虫类的官职)将它命名为“蝴”,枼部族虫官又将它命名为“蝶”,“蝴蝶”的名字就被公认并流传下来。同样,“梧桐”这种树木也是“吾”部族和“同”部族木正官共同命名的。再深入分析,“胡”也是职能字,是“古”部族宰官的官名。何谓“宰官”?部族中供给肉食者,多借用“(肉)月”偏旁表示。人类之初,自然现象和一切生物都没有名字的,都是各部族专业负责主管、研究的人以官名、部族名命名的。

职能字,即官职名。从部族社会之初,到部族社会消亡,约有近百个部族名被借用为官职符号。有的官名只有一个符号,如木正为“木”,金正为“金”,虞官(山林官)为“山”,医官为“疒”等。有的官名使用两个以上符号表示,比如首领借用手、页、首、大等族名,女官借用“人”、“亻”、“彳”、“女”等族名。以丁部族为例,其首领为“打”,《康熙字典》:打dǐng 《唐韵》《集韵》《韵会》并都挺切。音顶。当“打”被借用为动词后,读音也发生变化,丁部族首领又改用“顶”。以非部族为例,其女官有“俳”、“徘”、“婔”三种符号。

汉语又是怎样形成的?作者认为,婴幼儿不会说话,如果不教语言,就什么话也不会说,说明人类之初是没有语言的,东方西方都一样,世界各地各民族没有例外。姓字出现以后,部族间为了通婚和其他交流,借姓字产生语言。这些语言都是人类的文字语言,区别于人类原始语言。也就是说,语言借用文字表达,文字又是借用姓氏表达。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姓氏→文字→语言。语言是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而渐进变化的,因此,各个历史阶段借用姓氏文字表达语言的情况也有所不同。

徐海粟提出的血缘字、辈分字、婚合字、职能字观点,诠释了“是字皆姓”的传统说法,使汉文化研究正本清源,符合历史规律。根据先人造字目的和造字规律,不仅可以解释一切姓氏出处、汉字来源,还可以解释诸多历史文化现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