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问管仲》文言文阅读答案及参考翻译

合集下载

【名师讲题】《说苑 贵德》《齐桓晋文之事》(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名师讲题】《说苑 贵德》《齐桓晋文之事》(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齐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过燕,燕君逆而出境,桓公问管仲曰:“诸侯相逆固出境乎?”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

”桓公曰:“然则燕君畏而失礼也,寡人不道而使燕君失礼,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燕君。

”诸侯闻之,皆朝于齐。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

”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

”公笑,喜色。

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景公曰:“诺。

”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

”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受圣人之赐,可无祭乎?”(节选自《说苑·贵德》)材料二: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饥者A则食B之C寒者D则衣E之F将之养之G育之H长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寡人不道”与“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两句中的“道”含义不同。

【诗歌鉴赏】齐桓公问管仲曰原文翻译

【诗歌鉴赏】齐桓公问管仲曰原文翻译

【诗歌鉴赏】齐桓公问管仲曰原文翻译齐桓公问管仲曰原文翻译齐桓公问管仲曰原文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

”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

’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齐桓公问管仲曰注释、齐桓公:春秋诸侯,五霸之主,姓姜,名小白。

2、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

3、贵:认为……宝贵。

4、非:不是。

5、苍苍莽莽:形容广阔无边。

6、君:名词作动词,做……君主。

7、与:亲附,拥护爱戴;赞许,称赞。

8、辅:辅佐,协助、帮助。

9、非:非难,责怪。

0、背:背弃,违背。

、《诗》:即《诗经》,四书五经之一。

2、人:这里指统治者。

3、遂:终究。

4、未之有也,“之”:宾语前置,代词,代不灭亡这件事。

齐桓公问管仲曰翻译齐桓公问管仲:“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管仲回答说:“应把天当作最宝贵的。

”于是齐桓公仰起头望着天。

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广阔无边的天。

给人民当君主的人,要把百姓当作天。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百姓亲附,它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它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它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它就要灭亡。

《诗经》中说‘统治者如果不贤良,一个地方的人民都会怨恨他。

’ 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而最后不灭亡的政权,这是从来就没有过的。

”齐桓公问管仲曰启示通过齐桓公和管仲的对话,主要说明一个国家的安危最终决定于人民。

统治者只有以民为天,国家才能安定,才能发展,才能强大。

反之,就有危险,甚至亡国。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文言文阅读:苏洵《管仲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苏洵《管仲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苏洵《管仲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

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元宁岁。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公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仲?乃将死之言可以紫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

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丰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

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五伯莫盛于桓、文。

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

灵公⅜■虐不坦孝公之宽星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

晋袭文公之余威,得为诸侯之盟王百秦军:行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桓公之薨也,一败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无君者矣。

桓公在焉,而日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

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个其短。

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

吾观史鳍,以不能进蓬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

萧何且死,举曾参以自代。

大臣之用心,困宜如此也。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

彼管仲者,何以死哉?(节选自苏洵《管仲论》)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得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灵公之A虐B不如C孝公D之宽厚E文公死F诸侯G不敢用叛晋。

IL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为,认为,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意思不同。

《韩非子-十过》阅读答案附翻译

《韩非子-十过》阅读答案附翻译

《韩非子?十过》阅读答案附翻译北京市丰台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奚谓过而不听于忠臣?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

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

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

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

君其试以心决之。

”君曰:“鲍叔牙何如?”管仲曰:“不可。

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

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

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

”公曰:“然则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

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

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

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如?”管仲曰:“不可。

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

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

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

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

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

”君曰:“诺。

”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

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

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

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

故曰: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欲适君之故适:迎合B.少欲则能临其众临:面对C.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与:任用D.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馁:饥饿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君其试以心决之君其用之B.刚则犯民以暴余与四人拥火以入C.夫易牙为君主味为人笑之始也。

中考文言文《齐桓公求管仲》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齐桓公求管仲》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齐桓公求管仲》全文详细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齐桓公求管仲》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齐桓公求管仲选自《国语》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

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

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宽厚仁慈,使人民感恩,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违背它的准则,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人民,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人民勇气倍增,我不如他。

”桓公说:“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差点丧命。

”鲍叔牙解释说:“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的。

”齐桓公问:“那怎么办?”鲍叔牙回答说:“到鲁国去邀请他。

”齐桓公说:“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那可怎么办呢?”鲍叔牙说:“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

’那么就会给我们了。

”齐桓公就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按着鲍叔牙说的做。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

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包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

”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

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

”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

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

管子·山权数原文及翻译参考

管子·山权数原文及翻译参考

管子·山权数原文及翻译参考管子·山权数原文及翻译参考桓公问管子曰:“请问权数。

”管子对曰:“天以时为权,地以财为权,人以力为权,君以令为权。

失天之权,则人地之权亡。

”桓公曰:“何为失天之权则人地之权亡?”管子对曰:“汤七年旱,禹五年水,民之无(米亶)卖子者。

汤以庄山之金铸币,而赎民之无(米亶)卖子者;禹以历山之金铸币,而赎民之无髀糇诱摺9侍烊ㄊВ人地之权皆失也。

故王者岁守十分之参,三年与少半成岁,三十一年而藏十一年与少半。

藏三之一不足以伤民,而农夫敬事力作。

故天毁埊,凶旱水泆,民无入于沟壑乞请者也。

此守时以待天权之道也。

”桓公曰:“善。

吾欲行三权之数,为之奈何?”管子对曰:“梁山之阳綪、夜石之币,天下无有。

”管子曰:“以守国谷,岁守一分,以行五年,国谷之重什倍异日。

”管子曰:“请立币,国铜以二年之粟顾之,立黔落。

力重与天下调。

彼重则见射,轻则见泄,故与天下调。

泄者,失权也;见射者,失策也。

不备天权,下相求备,准下阴相隶。

此刑罚之所起而乱之之本也。

故平则不平,民富则不如贫,委积则虚矣。

此三权之失也已。

”桓公曰:“守三权之数奈何?”管子对曰:“大丰则藏分,阨亦藏分。

”桓公曰:“阨者,所以益也。

何以藏分?”管子对曰:“隘则易益也,一可以为十,十可以为百。

以阨守丰,阨之准数一上十,丰之策数十去九,则吾九为余。

于数策丰,则三权皆在君,此之谓国权。

”桓公问于管子曰:“请问国制。

”管子对曰:“国无制,地有量。

”桓公曰,“何谓国无制,地有量?”管子对曰:“高田十石,间田五石,庸田三石,其余皆属诸荒田。

地量百亩,一夫之力也。

粟贾一,粟贾十,粟贾三十,粟贾百。

其在流策者,百亩从中千亩之策也。

然则百乘从千乘也,千乘从万乘也。

故地有量,国无策。

”桓公曰:“善。

今欲为大国,大国欲为天下,不通权策,其无能者矣。

”桓公曰:“今行权奈何?”管子对曰:“君通于广狭之数,不以狭畏广;通于轻重之数,不以少畏多。

此国策之大者也。

齐桓公求管仲原文及翻译

齐桓公求管仲原文及翻译

齐桓公求管仲原文及翻译齐桓公求管仲原文及翻译齐桓公求管仲本文选自《国语·齐语》。

齐桓公,名小白,前685—前643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有名的政治家,辅助齐桓公成霸业。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齐桓公求管仲原文及翻译,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齐桓公求管仲全文阅读:出处或作者:《国语》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

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包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

”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

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

”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

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

’则予我矣。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

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

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

”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

”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

请生之。

”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齐桓公求管仲全文翻译: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

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

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宽厚仁慈,使人民感恩,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违背它的准则,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人民,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人民勇气倍增,我不如他。

(2016·北京卷·T9-14)阅读下面文言文 附答案详细解析

(2016·北京卷·T9-14)阅读下面文言文 附答案详细解析

文言文阅读答案详细解析(2016·北京卷·T9-1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

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与之矣。

”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

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

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

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主之所以赏有功。

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

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

天且以齐私楚也。

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

”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至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干斤也。

”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

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管子曰:“楚可下矣。

”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

”桓公曰:“诺。

”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

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

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

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

”公曰:“诺。

”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

齐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

”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

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

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

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

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

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

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桓公问管仲:“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

”公曰:“何患社鼠哉?”
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

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弛,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

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

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擅禁,诸臣
百吏以为富。

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

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左右为社鼠而瞯主之情,人主不觉。

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晋文公问于.狐偃曰:“寡人甘肥周于堂,卮酒豆肉集于宫,壶酒不清,生肉不布,杀一牛遍于国中,一岁之功尽以衣士卒,其.足以战民乎?”狐子曰:
“不足。

”文公曰:“吾弛关市之征而缓刑罚,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不足。

”文公曰:“吾民之有丧资者寡人亲使郎中视事有罪者赦之贫穷不足者与之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不足。

此皆所以慎产也;而战之者,杀之也。

民之从公也,为慎产(顺其求生的欲望)也,公因而迎杀之,失所以为从公矣”曰:“然则何如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令无得不战。

”公曰:“无得不战奈何?”狐子对曰:“信赏必罚,其足以战。

”公曰:“刑罚之极安至?”对曰:“不辟.亲贵,法及所爱。

”文公曰:“善。

”明日,令畋于圃陆,期以日中为期,后
期者行军法焉。

于是公有所爱者日颠颉后期,吏请其罪,文公陨涕而忧。

吏曰:“请用事焉。

”遂斩颠颉之脊,以徇百姓,以明法之信也。

而后百姓皆惧曰:“君于颠颉之贵重如彼甚也。

而君犹行法焉,况于我则何有矣。

”文公见民之可战也,于是遂兴兵伐原,克之;伐卫,东其亩,取五鹿;攻阳;胜虢;伐曹;南围郑,反之陴;罢宋围。

还与荆人战城濮,大败荆人;返为践土之盟,遂成衡雍之义。

一举而八有功。

所以然者,无他故异物,从狐偃之谋,假.颠颉之脊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国最奚患.患:担心,忧虑
B.人则比.周而蔽恶于君比:比较
C.不辟.亲贵,法及所爱辟:通“避”,回避
D.假.颠颉之脊也假:借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熏之则.恐焚木位卑则.足羞
B.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C.晋文公问于.狐偃曰不能喻之于.怀
D.其.足以战民乎其.可怪也欤
3、以下各组语句中,能分别体现权臣“擅禁乱法”和人主“信赏必罚”的一
组是
A.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一岁之功尽以衣士卒
B.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擅禁遂斩颠颉之脊,以商百姓,以明法之信也
C.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有罪者赦之,贫穷不足者与之D.此亦国之社鼠也不辟亲贵,法及所爱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之所以将人君左右的一些权臣比作“社鼠”,是因为这些人执掌大权,操纵法律,违法乱纪,妨主误国;要除去他们还是有投鼠忌器之难的。

B.晋文公降低税率,减轻刑罚,吃穿用度之物与人分享,布匹都拿来给士卒做衣服,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君主。

C.晋文公听取狐偃建议,借处死爱臣颠颉来向百姓群臣展示了军令如山、执法无私的威慑力,使他们不得不服从号令,争立战功,从而成就了一番霸业。

D.作者韩非子以“社鼠”作喻来阐明人主应力戒被权臣蒙蔽,以管仲与晋文公的对话来阐明严刑峻法治国的重要性。

5、(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共6分)
①左右为社鼠而瞯主之情,人主不觉。

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3分)
②明日,令畋于圃陆,期以日中为期,后期者行军法焉。

(3分)
(2)用“/”给原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句断句。

(4分)
吾民之有丧资者寡人亲使郎中视事有罪者赦之贫穷不足者与之其足以战民乎
【答案】
1、B(比:勾结)
2、A(A.两个“则”都是连词,可译为“就”。

B-前一个“为”是介词。

有“为了,因
为”之意;后一个“为”有“成为”之意。

c.前一个“于”是介词“向”,后一个“于”是介词“在”。

D.前一个“其”表推测,后一个“其”表反问)
3、B
4、D(“阐明严刑峻法治国的重要性”错误。


5、(1)①身边的人做社鼠来窥探国君的心思,国君不觉察。

像这样,国君怎么能不被蒙蔽,国家怎么能不灭亡呢? 下就行”中·去掉“就行”。

②第二天,下令在圃陆打猎,约定以中午为期限,晚于期限的按军法处置。


民之有丧资者/寡人亲使郎中视事/有罪者赦之/贫穷不足者与之/其足以战民乎
【参考译文】
齐桓公问管仲说:“治理国家最担心什么?”管仲回答说:“最担心的是社坛的老鼠。

”桓公说:“为什么担心社坛的老鼠呢?”管仲回答道:“君王见过那社神吗?立起木头(做成塑像的架子),再给它涂抹上泥灰(塑成社神),老鼠穿行在中间,挖掘鼠洞寄托身子在里面。

用火熏烤却怕烧毁了木头,用水浇灌却怕毁坏了涂泥。

这就是社坛的老鼠不能被杀除的缘故啊,现在君王身边的人(就是社鼠),他们在朝廷外为求威势重权,便从百姓中搜刮财富;他们在朝廷内就相互勾结,采对君主隐瞒他们的恶行。

在朝廷内的(奸人)窥探君王的心思来传递消息给朝廷外的(权臣)。

朝廷外的权臣和朝廷内的奸人互相倚重掌握大权,朝廷众多官吏都认为(这样做)是富有权势的。

(这样的)官吏不诛灭就会扰乱法度,诛灭了他们君王又不安逸,(他们)依靠国君的保护进而握有重大的权势,这样的人就是国家的社坛老鼠。

”身边的奸人成了社鼠来窥探君王的心思,国君还不察觉,像这样,国君怎么能不被壅塞.国家怎么能不遭灭亡呢?
晋文公向狐偃询问道:“我把美味甘食遍赐朝内臣子,只有少量的酒肉放在宫内。

酒酿成后尚未澄清就给大家饮,鲜肉不经存放就煮给大家吃,杀一头牛也要普遍分给国人,一年织成的布都给士兵做衣服穿,这足以使民众为我打仗了吧?”狐偃说:“还不行。

”文公说:“我减免边关交易的税收,减轻刑罚,这足以使民众为我打仗了吧?”狐偃说:“还不行。

”文公说:“我的民众有丧失财产的.我亲自派遣郎中去查看;对有罪的人予以赦免,对贫穷不足的人布施恩惠。

这足以使民众为我打仗了吧?”狐偃回答说:“还不行。

这些都是满足民众生存要求的办法。

而要他们打仗.等于要杀死他们。

民众追随您.是为了顺顺当当地活着,您却违反他们的意愿而杀掉他们,也就失去了民众跟从您的理由了。

”文公说:“那么.要怎样做才足以使民众为我打仗呢?”狐偃说:“使他们不得不去打仗。

”文公说:“不得不去打仗怎么说呢?”狐倡回答说:“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大概足以使他们打仗了。

”文公说:“怎样达到刑罚的最高境界?”狐倡回答说:“刑罚不避开亲近和显贵的人,法治实施到你宠爱的人。

”文公说;“好。

”第二天,下令在圃陆打猎,约定以中午为期限,迟到的按军法处置。

这时有个文公爱重、名叫颠颉的人迟到了,官吏请君主定他的罪,文公掉着眼泪,很是犯愁。

官吏说:“请让我对他用刑。

”于是腰斩了颠颉,颉拿他向百姓巡示,用来表明有法必依。

此后百姓都非常害怕,说:“国君对颠颉的爱重是那幺深切,尚且按法治罪,何况对于我们,有什么值得留情的呢。

”文公见百姓可用以打仗了,于是就起兵攻打原国,战胜了对方。

攻打卫国,让卫国的田亩由南北方向改为东西向,占领了五鹿地区。

攻取阳樊.战胜虢国,讨伐曾国。

向南围困郑国,破坏了郑国的城垛,解除对宋国的包围。

回兵和楚军在城淄开战,大败楚军。

班师北上,主持了
在践土举行的盟会。

接着又成就了衡雍的结盟。

一下子就建立了八项功业。

所以能够这样,没有其他原因.只是由于听从了狐倡的主张,借用了颠颉的脊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