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块电阻
方阻概念——精选推荐

方阻是指膜厚一定、长度和宽度相同的膜材料的电阻,又称为片电阻率、面积电阻率
蒸发铝膜、导电漆膜、印制电路板铜箔膜等薄膜状导电材料,衡量它们厚度的最好方法就是测试它们的方阻。
什么是方阻呢?方阻就是方块电阻,指一个正方形的薄膜导电材料边到边“之”间的电阻,如图一所示,即B边到C边的电阻值。
方块电阻有一个特性,即任意大小的正方形边到边的电阻都是一样的,不管边长是1米还是0.1米,它们的方阻都是一样,这样方阻仅与导电膜的厚度等因素有关。
方块电阻R=ρ/d。
定义:在一长为l,宽w,高d(即为膜厚),R=ρ*L/S(电阻定义式),此时L=l,S=w*d,故R=ρ*l/(w*d)=(ρ/d)*(l/w).令l=w于是定义了方块电阻R=ρ/d。
方块电阻

方块电阻方块电阻又称薄层电阻,其定义为正方形的半导体薄层,在电流方向所呈现的电阻,单位为欧姆每方。
简单来说,方块电阻(Sheet Resistance)就是指导电材料单位厚度单位面积上的电阻值。
简称方阻,理想情况下它等于该材料的电阻率除以厚度。
目录•方块电阻概述•方块电阻特征•方块电阻测试方法方块电阻概述•假设电流流经一个二维方块,定义等长宽的一个横面微元,电流流经方向上的偏压与电流大小(载流子N和所带电荷大小Q的函数)比值就是方块电阻,方块电阻对厚度积分可以得到电阻率,方块电阻只与材质有关。
广义上将其抽象为一个静电场的半球,对电场半径求得微元电阻的大小也叫方块电阻。
方块电阻特征•方块电阻有一个特性,即任意大小的正方形边到边的电阻都是一样的,不管边长是1m还是0.1m,它们的方阻都是一样,这样方阻仅与导电膜的厚度和电阻率有关。
方块电阻计算公式:R=ρL/S ,ρ为物质的电阻率,单位为欧姆米(Ω. m),L为长度,单位为米(m),S为截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长宽相等时,R=ρ/h ,h为薄膜厚度。
材料的方阻越大,器件的本征电阻越大,从而损耗越大。
用于离子注入或导电薄膜的工艺监控,主要关心方块电阻绝对值与均匀性,离子注入方块电阻反映剂量,导电薄膜方块电阻反映厚度,方块电阻是电路设计人员和工艺操作人员的一个接口。
电路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工艺库把实际的电阻值转换成方块电阻,而工艺操作人员可以根据方块电阻确定实际的电阻值。
对于薄膜:厚度越大,电阻越小.厚度越小,电阻越大。
方块电阻测试方法•1、探头法测试原理图下图是电流平行经过ITO 膜层的情形,其中:d 为膜厚,I 为电流,L1 为在电流方向的膜层长度,L2 为在垂直于电流方上的膜层长度。
当电流流过如图所示的方形导电膜层时,该层的电阻为式中,ρ 为导电膜的电阻率,对于给定的膜层,ρ 和d 可以看成是定值。
L1=L2时,即为正方形的膜层,其电阻值均为定值ρ/d。
方块电阻的公式

方块电阻的公式方块电阻,也叫薄层电阻,是表征薄膜材料导电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
它的公式其实并不复杂,但是要真正理解和运用好,还需要咱们好好琢磨琢磨。
咱先来说说方块电阻的定义。
想象一下有一块薄薄的正方形材料,就像一块正方形的薄饼。
它的边长咱们设为 L,材料的厚度设为 d,材料的电阻率为ρ 。
那么方块电阻 R_s 就等于ρ/d 。
为了让您更清楚地理解这个公式,我给您讲个我自己的经历。
有一次,我在实验室里和学生们一起研究一种新型的半导体薄膜材料。
我们想要知道它的导电性能到底怎么样。
这时候,方块电阻的概念就派上用场啦。
我们先测量了材料的厚度,用的是高精度的测量仪器,那叫一个小心谨慎,生怕出一点差错。
然后又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计算,得出了材料的电阻率。
这过程中,有个学生就迷糊了,问我:“老师,这方块电阻到底有啥用啊?”我就告诉他:“你看啊,假如这材料是用来做电路里的电阻元件的,如果我们知道了方块电阻,就能很容易地算出不同大小的薄膜能产生多大的电阻值,这不就对我们设计电路有很大帮助嘛!”这时候大家好像有点明白了,接着热火朝天地开始计算。
可算着算着,又有问题出现了,有个数据好像不太对。
大家就开始重新检查实验步骤,找问题出在哪儿。
最后发现,原来是测量厚度的时候,有个小数点没点对。
经过一番修正,终于得出了准确的方块电阻值。
通过这次实验,学生们对方块电阻的理解那是深刻多了。
在实际应用中,方块电阻的公式经常会和其他的电学公式结合起来使用。
比如说,当我们要计算一个长方形的薄膜电阻时,就可以先把它想象成由多个小正方形组成的,然后通过方块电阻来算出总的电阻值。
总之,方块电阻的公式虽然简单,但是它在材料科学和电子学领域里的作用可不容小觑。
只有真正掌握了它,我们才能更好地研究和应用各种薄膜材料,为科技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希望通过我的讲解,您对方块电阻的公式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方块电阻计算公式

方块电阻计算公式
方块电阻是指直流电经过一个均匀材料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时所产生的
电阻。
方块电阻的计算公式可以通过欧姆定律和材料的电阻率来推导出来。
欧姆定律可以表达为V=I*R,其中V是电压,I是电流,R是电阻。
对于一个均匀材料的正方体或长方体,电压可以表示为V=E*d,其中E是
电场强度,d是材料的长度。
电流可以表示为I=J*A,其中J是电流密度,A是横截面积。
结合以上公式,可以得到V=(J*A)*R。
根据材料的电阻率和几何形状,可以推导出具体的方块电阻计算公式。
对于正方体来说,它的长、宽、高均为L,电阻率为ρ,则方块电阻
计算公式为R=(ρ*L)/A,其中A=L*L。
对于长方体来说,它的长为L,宽为W,高为H,电阻率为ρ,则方
块电阻计算公式为R=(ρ*L)/A,其中A=W*H。
这两个公式可以根据具体的材料和几何形状来计算方块电阻。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公式是对均匀材料而言,即假设材料的电阻率在
整个方块中是均匀的。
如果材料的电阻率不均匀,或者方块中存在其他复
杂结构,那么方块电阻的计算就会更加复杂。
另外,方块电阻的单位是欧姆(Ω),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需要测量
方块的电阻值来确定材料的导电性能或者验证电路的设计是否满足要求。
总结起来,方块电阻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欧姆定律和材料的电阻率来
推导。
对于正方体,公式为R=(ρ*L)/A,其中A=L*L;对于长方体,公式
为R=(ρ*L)/A,其中A=W*H。
但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公式是对均匀材料而言,实际应用中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计算时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正。
方块电阻定义

方块电阻定义
什么是方块电阻
方块电阻又称膜电阻,是用于间接表征薄膜膜层、玻璃镀膜膜层等样品上的真空镀膜的热红外性能的测量值,该数值大小可直接换算为热红外辐射率。
方块电阻的大小与样品尺寸无关,其单位为Siements/sq,后增加欧姆/sq表征方式,该单位直接翻译为方块电阻或者面电阻,用于膜层测量又称为膜层电阻。
蒸发铝膜、导电漆膜、印制电路板铜箔膜等薄膜状导电材料,衡量它们厚度的最好方法就是测试它们的方阻。
方块电阻有什么特性
方块电阻有一个很明显的特性,即任意大小的正方形测量值都是一样的,不管边长是1米还是0.1米,它们的方阻都是一样,这样方阻仅与导电膜的厚度等因素有关,表征膜层致密性,同时表征对热红外光谱的透过能力,方块电阻测量数值愈大,则隔离热红外性能越差,方块电阻测量数值愈小则隔离热红外性能越好,对于建筑行业来讲低辐射玻璃的热红外性能测量的快速测量就必须选用方块电阻测量仪,测量值愈小则建筑材料就愈节能,在建筑材料行业具有很大的作用。
方块电阻也被叫做称膜电阻,在电视机中就会用到这种
电阻。
方块电阻率公式

方块电阻率公式好的,以下是为您生成的关于“方块电阻率公式”的文章:在咱们学习物理的奇妙世界里,有一个挺重要的概念叫方块电阻率。
这玩意儿听起来好像有点高深莫测,但其实啊,搞懂了也就那么回事儿。
先来说说啥是方块电阻率。
想象一下,咱们有一块四四方方的材料,就像一块规整的豆腐块儿似的。
这个方块的长度、宽度和厚度都相等。
那这时候,测量通过这个方块两个相对面之间的电阻,再除以方块的面积,得到的数值就是方块电阻率啦。
那方块电阻率公式到底是啥呢?其实就是ρ = R × A / l 。
这里的ρ就是方块电阻率,R 是电阻,A 是方块的横截面积,l 是方块的长度。
我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我给学生们讲解这个方块电阻率公式。
当时有个小家伙,眼睛瞪得圆圆的,一脸迷茫地看着我,嘴里嘟囔着:“老师,这咋这么复杂呀?”我笑了笑,拿起一块橡皮擦当作那个方块材料,然后用尺子比划着给他们解释。
“同学们,咱们就把这块橡皮擦当成那个方块。
假如这橡皮擦的长度是 5 厘米,它的横截面积是 2 平方厘米,咱们测出来通过它的电阻是 10 欧姆。
那按照公式,方块电阻率ρ就等于 10 乘以 2 再除以 5 ,算出来就是 4 欧姆·厘米。
这样是不是一下子就清楚多啦?”看着孩子们若有所思的表情,我接着说:“其实啊,方块电阻率在生活中的应用可多啦。
比如说,咱们家里的电线,电线的材料就有特定的电阻率。
如果电阻率太大,那电流通过的时候就会有很大的损耗,不仅浪费电,还可能会发热引发危险呢。
”再比如说,在电子设备里,那些小小的芯片,里面的线路材料也得考虑电阻率。
要是电阻率不合适,芯片的性能可就大打折扣啦。
所以说,这个方块电阻率公式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作用可大着呢。
咱们得好好掌握它,才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游刃有余。
讲到这儿,大家是不是对方块电阻率公式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啦?可别小瞧这公式,它可是打开物理世界大门的一把小钥匙哦!只要咱们用心去理解,多联系实际,就一定能把它运用得妥妥的。
方块电阻的名词解释

方块电阻的名词解释方块电阻是指一种电子元件,用于控制和限制电流的流动。
它是由一个陶瓷或金属材料制成的,具有矩形外观,并带有不同数量的引线。
这种电子元件常用于各种电子设备和电路中,以帮助稳定和调节电流。
方块电阻由于在电路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非常常见。
在电子设备中的电流流动中,方块电阻的作用类似于管道中的水阀。
当电流通过方块电阻时,它会抵抗电流的流动,并将其限制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
这种限制电流的特性使得方块电阻成为电路中重要的控制元件之一。
方块电阻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它的电阻值来限制电流的流动。
通常,方块电阻的电阻值由金属材料的电阻率和几何尺寸决定。
它的电阻值通常以欧姆(Ω)为单位进行表示,较大的电阻值表示阻碍电流流动的能力更强。
方块电阻的外观通常呈现矩形形状,尺寸较小且均匀,方便在电路中进行安装和连接。
它的边缘和底部通常有金属引线,用于将方块电阻连接到电路中的其他元件。
这些引线在安装时需要注意正确连接,以确保方块电阻在电路中的正确功能。
方块电阻的具体用途多种多样。
最常见的用途之一是作为电路中的限流电阻。
通过将方块电阻连接到电路中,可以限制电流的大小,避免过大或过小的电流对设备和元件造成损坏。
方块电阻还可以用于温度传感器、电源滤波器和电压分压器等应用中。
在电路设计和选择方块电阻时,需要考虑一些关键因素。
首先是电阻值。
根据特定的应用需求,需要选择适当的电阻值,以保证电流的限制和控制。
其次是功率承载能力。
方块电阻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热量,因此需要确保它能够承受所需的功率。
最后是温度系数。
方块电阻的电阻值可能会因温度而发生变化,因此需要了解和控制其温度系数,以确保其在不同温度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总之,方块电阻是一种常见的电子元件,用于限制和控制电流的流动。
它具有矩形外观,由陶瓷或金属材料制成,常用于电子设备和电路中。
方块电阻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其电阻值来限制电流的流动,并通过连接到电路中的其他元件来实现电流的稳定和调节。
方块电阻的计算公式

方块电阻的计算公式方块电阻,这玩意儿在电学领域可是个挺重要的概念呢!那咱们就来好好聊聊方块电阻的计算公式。
方块电阻,简单来说,就是指一个正方形薄片材料的电阻。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块方方正正的巧克力,只不过它的价值在于电阻的计算,而不是满足咱们的味蕾。
先来说说方块电阻的计算公式:R = ρ / d 。
这里的 R 就是方块电阻,ρ是材料的电阻率,d 是材料的厚度。
为了让大家更清楚这个公式,我给大家讲个我曾经的经历。
有一次,我带着学生们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就是研究不同材料的方块电阻。
我们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材料薄片,有铜片、铝片,还有一些特殊的半导体材料。
其中一个小组拿到的是一块薄薄的铜片。
一开始,他们有点懵,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我就引导他们,先测量铜片的厚度。
这可不容易,得用千分尺小心翼翼地测量,稍微手抖一下,数据就可能不准确啦。
然后,再去查铜的电阻率。
这时候,有个调皮的学生还打趣说:“老师,这找电阻率就像寻宝一样,可得仔细啦!”大家哄堂大笑,实验室里充满了轻松的氛围。
等数据都收集好了,就开始代入公式计算方块电阻。
可这计算过程也不简单,有的同学粗心大意,算错了数,急得抓耳挠腮。
我在旁边看着,一边提醒他们要细心,一边鼓励他们重新检查。
最后,当大家算出正确的方块电阻值时,那兴奋劲儿就别提了,感觉就像解开了一道超级难题一样。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对方块电阻的计算公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而且,他们也明白了,科学实验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耐心、细心和团队合作。
在实际应用中,方块电阻的计算公式用处可大了。
比如说,在电子电路的设计中,要选择合适的电阻材料,就得先算出方块电阻。
还有在半导体制造中,控制材料的方块电阻对于芯片的性能至关重要。
总之,方块电阻的计算公式虽然看起来简单,但要真正掌握它,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希望大家通过我的讲解,能对方块电阻的计算公式有更清晰的认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运用这个知识解决更多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块电阻
摘要:本篇是丫丫自“半导体基础知识”篇之后,再次回归基础知识的学习记录。
蒸发铝膜、导电漆膜、印制电路板铝箔膜等薄膜状导电材料,衡量它们厚度的最好方法就是测试它们的方阻。
本篇学习记录主要涉及方阻的概念、意义、测量方法等。
一、基本概念
方阻就是方块电阻,又称面电阻,指一个正方形的薄膜导电材料边到边“之”间的电阻,如图一所示,即B边到C边的电阻值。
方块电阻有一个特性,即任意大小的正方形边到边的电阻都是一样的,不管边长是1米还是0.1米,它们的方阻都是一样,这样方阻仅与导电膜的厚度等因素有关。
方块电阻的计算公式:Rs=ρ/t (其中ρ为块材的电阻率,t为块材厚度)
二、利用方阻监控扩散
方块电阻是一个二级概念,真正的核心是扩散深度。
一般扩散深度会影响电性能参数,因为扩散深度无法测量,所以只能通过测电阻来大概反映扩散深度和扩散浓度。
他是一个深度和浓度,以及体材料多重作用的结果,至于其和电性能参数各值之间的线性关系,目前没有什么特定方程式,都是通过经验来控制在一定的方位,做到30-50的都有。
方阻一般只是在扩散后进行监控,监控方阻就是为了监控扩散的稳定性。
测试方阻跟最后的烧结工序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因为结的深度也会影响你最后烧结的深度,否则有可能出现Rs的异常。
所以方阻也是烧结条件的重要指标。
一般结深则电阻小,掺杂浓度高。
电阻小了,掺杂量就高了,表面死层就会多,这样会牺牲很多电流;电阻大了,电流的收集就会比较困难;方阻要做高,是需要其他相关条件保障的,假如其他条件不满足,效率反而会降低。
一般扩散温度越高,时间越长,流量越大,方阻就越小,结就越深。
除了扩散之外,生产中的其它工序对方阻也会产生影响。
一般如果是稳定生产,方阻也是稳定的。
后道生产中,假如出现大量问题片,看症状跟方阻有可能相关的,就可以去反查工序中是否出现了问题,即使电池也是可以测试的。
但是这个只能相对参考,一般公司都会规定方阻多少到多少之间的片子可以进入流程,另外的就要返工,但是因为是抽检,谁又能保障进入流程的都是好的呢,甚至员工有可能会偷懒,好的片子坏的片子都流入流程。
三、方阻的测量
1、铜棒测方阻
可不可以用万用表电阻档直接测试图一所示的材料呢?不可以的,因万用表的表笔只能测试点到点之间的电阻,而这个点到点之间的电阻不表示任何意义。
如要测试方阻,首先我们需要在A边和B边各压上一个电阻比导电膜电阻小得多的圆铜棒,而且这个圆铜棒光洁度要高,以便和导电膜接触良好。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用万用表测试两铜棒之间的电阻来测出导电薄膜材料的方阻。
如果方阻值比较小,如在几个欧姆以下,因为存在接触电阻以及万用表本身性能等因素,用万用表测试就会存在读数不稳和测不准的情况。
这时就需要用专门的用四端测试的低电阻测试仪器,如毫欧计、微欧仪等。
测试方法如下:用四根光洁的圆铜棒压在导电薄膜上,如图二所示。
四根铜棒用A、B、C、D表示,它们上面焊有导线接到毫欧计上,我们使BC之间的距离L 等于导电薄膜的宽度W,至于AB、CD之间的距离没有要求,一般在10--20mm就可以了,接通毫欧计以后,毫欧计显示的阻值就是材料的方阻值。
这种测试方法的优点是:
(1)用这种方法毫欧计可以测试到几百毫欧,几十毫欧,甚至更小的方阻值。
(2)由于采用四端测试,铜棒和导电膜之间的接触电阻,铜棒到仪器的引线电阻,即使比被测电阻大也不会影响测试精度。
(3)测试精度高。
由于毫欧计等仪器的精度很高,方阻的测试精度主要由膜宽W和导电棒BC之间的距离L的机械精度决定,由于尺寸比较大,这个机械精度可以做得比较高。
在实际操作时,为了提高测试精度和为了测试长条状材料,W和L不一定相等,可以使L比W大很多,此时方阻Rs=Rx*W/L,Rx为毫欧计读数。
2、四探针法测方阻
铜棒测方阻的方法虽然精度比较高,但比较麻烦,尤其在导电薄膜材料比较大,形状不整齐时,很难测试,这时就需要用专用的四探针探头来测试材料的方阻,如图三所示。
探头由四根探针阻成,要求四根探针头部的距离相等。
四根探针由四根引联接到方阻测试仪上,当探头压在导电薄膜材料上面时,方阻计就能立即显示出材料的方阻值,具体原理是外端的两根探针产生电流场,内端上两根探针测试电流场在这两个探点上形成的电势。
因为方阻越大,产生的电势也越大,因此就可以测出材料的方阻值。
需要提出的是虽然都是四端测试,但原理上与图二所示用铜棒测方阻的方法不同。
因电流场中仅少部分电流在BC点上产生电压(电势)。
所示灵敏度要低得多,比值为1:4.53。
影响探头法测试方阻精度的因素:
(1)要求探头边缘到材料边缘的距离大大于探针间距,一般要求10倍以上。
(2)要求探针头之间的距离相等,否则就要产生等比例测试误差。
(3)理论上讲探针头与导电薄膜接触的点越小越好。
但实际应用时,因针状电极容易破坏被测试的导电薄膜材料,所以一般采用圆形探针头。
3、实际测量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如果被测导电薄膜材料表面上不干净,存在油污或材料暴露在空气中时间过长,形成氧化层,会影响测试稳定性和测试精度。
在测试中需要引起注意。
(2)如探头的探针存在油污等也会引起测试不稳,此时可以把探头在干净的白纸上滑动几下擦一擦可以了。
(3)如果材料是蒸发铝膜等,蒸发的厚度又太薄的话,形成的铝膜不能均匀的连成一片,而是形成点状分布,此时方块电阻值会大大增加,与通过称重法计算的厚度和方阻值不一样,因此,此时就要考虑到加入修正系数。
(4)上面介绍的测量方法适用于批量测试,假如是做研究,还需要遮光,最好用施美乐博的无接触扫描型测试,可精确反应面内各区域的方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