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京师同文馆的翻译实践与外语教育
京师同文馆:晚清的“外语大学”

京师同文馆:晚清的“外语大学”作者:陈卿美来源:《记者观察》2019年第02期晚清时没有专门的“外语大学”,最早的官办外语专科学校就是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是清政府开办的一所新式学校。
两次鸦片战争,清廷让洋人欺负惨了,比如规定中外交涉条约全部要用英文书写,遇到词义不明白的地方,以英文为准。
因为语言问题,导致误会不断,冲突加剧,让清政府很头疼,尽快培养自己的英语翻译人才成了当务之急。
“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情性……欲悉各国情形,必诸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
1859年,郭嵩焘建议设立外语培训学校。
1861年,恭亲王奕訢奏请开办英语翻译培训学校。
1862年8月24日,清政府批准在北京成立京师同文馆,隶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为何叫“同文馆”呢?史料中没有说明,只能猜测。
那时根本没有大学的概念,所以不可能称为“大学”。
再者,“大学”为综合性高等学府,而作为培养翻译的专科学校,显然还不够格。
笔者以为,或许源自古时“学堂词馆”的说法。
翻译,无非是和文字、词语较劲,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再者,在乾隆时就有俄文翻译馆,因此,学校定位为“馆”。
所谓“同文”,也就是让不同的语言,翻译成同一种含义。
据《晚清近代社会变迁》记载,京师同文馆第一批学牛只有10人,后来八次出洋的赵本山老乡张德彝是其中一个。
当时招生只面向满人,汉人绝无机会,因为清政府要培养无限忠诚于自己的翻译人才,必须选择满人。
即使是满人,富裕家庭的子女也是不屑去的,因为社会普遍认为,学习洋文太丢人。
寒门子弟为了生活费,才毅然去学习洋文。
京师同文馆开的条件是,每名学生每月三两“膏火银”,学习优秀者还另有奖金。
三年学成后,视成绩优异,分别授予七、八、九品官职。
即使条件如此优厚,仍然没有人愿意去。
出身“大城市”铁岭的张德彝就是破落的八旗子弟,念了几年私塾后,15岁进入京师同文馆学习。
京师同文馆的英语老师,初期是打算采取推荐制。
奕新在奏折巾说,“闻广东、上海商人,有专习英、法、美三国文字语言之人,请饬各省督抚挑选诚实可靠者,每省各派二人,共派四人,携带各国书籍来京。
再论京师同文馆的翻译教学

的十箱 俄 罗斯 书籍此 后一 直无 人 问津 。其命 运一
直到 同治元 年 ( 1 8 6 2 ) 同文 馆 成立 后 才 有所 改 变 , 也就是 说 , 其 总 目由 同文 馆 俄 文教 习班 铎 ( E .G .
译 略作 一介 绍 。 道 光二 十五 年 ( 1 8 4 5 ) 十一月 , 俄 罗斯 曾将 三 百余 种 俄文 书籍 赠送 清政 府 。 由于 当 时找不 到通 晓俄文 、 胜 任翻译 的译 员 , 这批 书籍 在进 行编 目后 只好 被 存放 在理 藩 院 。何 秋 涛 在 《 朔 方 备 乘 》中 说: “ 越数月 , 其 国王 因肄 业 换 班 学 生 进 京 , 乃 尽 缮 俄罗 斯 国所有 书籍 来献 , 凡 三百 五十七 号 , 每号 为一 帙 , 装 饰 甚 华 。有 书 有 图 , 惟 通 体 皆 俄 罗 斯
、
组 织西 学翻译
同文馆 最具 特色 的教 学活 动是 丁韪 良组 织学 校 师生 开展 的西 学 翻译 。 同文 馆将 西学 翻译 的学 习纳入 其 “ 八 年课 程 计划 ” 中, 年 限 长达 四年 。 以
R .P a n d e r ) “ 率诸 生分类译 出” 。 _ 4 这两次 总 目 的 翻译 自有其 历史 意义 。首 先体 现在语 言 学史 和 翻译 史等 方 面 , 因为 总 目的 翻译 “ 构 成 近 代 译 名 与现代 译 名 的 中间 环节 , 提供 了一 批 值 得 注 意 的 过渡性 译 名 。如地 名 ‘ 高加索 ’ , 初译作 ‘ 喀 法 喀 斯’ , 二译 作 ‘ 高 家索 ’ ; 又如人名 ‘ 拿破仑 ’ , 初译
清代京师同文馆外语教育概览

兰台世界2012·12月上旬dang'ansuyuan·档案·溯源一、创建背景自执掌中国政权以来,满清政府一向以天朝大国自居,然而,鸦片战争的无奈落败与《南京条约》的耻辱签署,使满清政府在面对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日益深感屡次与帝国主义各国列强交涉时由于语言不通、文字隔阂对国家主权利益所造成的极大伤害。
比如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之时,按照当时惯例,朝廷大员出于身份和安全考虑,不与西人直接进行接触,而英国人坚持要与信守诺言的朝廷高级官员谈判,这就使得缺乏那些掌握西方语言文化知识幕僚支持的朝廷高级官员在对英谈判时始终处于被动局面,只能在炮火威胁下草草签署了根本尚未予以充分思考和讨论的《南京条约》条款,极大损害了中国领土、海关等政治和经济方面主权利益。
之后,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的《望厦条约》(1844)、《黄埔条约》(1844)、《天津条约》(1858)、《瑷珲条约》(1858)、《北京条约》(1860)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利益。
在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过程中,尽管其中主要是由于西方强大的军事力量和血腥的残暴武力所造成的,但也与当时满清政府缺乏卓越、足够的对外交往人才互有一定关联[1]32。
当时,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外交条款规定:中外交涉条约均用英文书写,只在三年内可附用中文。
并且还规定:自今以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为正义。
面对如此境况,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主张积极学习西方,兴办“洋务”和“西学”。
左宗棠是清末重臣,他之所以对世界大势有进一步的了解并坚定向西方学习的决心和勇气,概得利于阅读过魏源的《海国图志》,其云:“默深《海国图志》于岛族大概情形言之了了,物形无遁,非山经海志徒恢奇可比。
”曾国藩也是晚清时期一个开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虽崇奉程朱理学,但他也讲究“经世致用”之学,对于魏源编著的《圣武记》、徐继畲介绍西方各国的《瀛环志略》等书籍尤为推崇,这种经世致用的思想构成了他兴办洋务学堂的思想基础。
京师同文馆的翻译实践及当代价值分析

京师同文馆的翻译实践及当代价值分析罗国太;杨艳君【摘要】京师同文馆对清朝的翻译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通过对京师同文馆的翻译课程设置、校内外翻译实践的分析,总结其当代价值,以期指导当前的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期刊名称】《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25)004【总页数】3页(P94-96)【关键词】京师同文馆;翻译实践;当代价值【作者】罗国太;杨艳君【作者单位】南昌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99;南昌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6京师同文馆的建立,是清政府外交和政治的需要。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1860年在英法联军侵华以后,洋务派痛感外交、军事、生产技术人才缺乏,认识到旧教育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按照西方教育的模式兴办新式学校以培养洋务人才。
同时,清政府在外事活动中,由于语言文字的隔阂,所受外交损失极大,为了应付当时外交的迫切需要,非常有必要培养本国外交人员和翻译人员。
奕1862年上奏开设外国语学校,其他洋务派也有类似要求,同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京师同文馆(School of Combined Learning),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洋务学堂,也是第一所官办的新式外语学校,隶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其校址也设在该衙门内。
在京师同文馆的英语培育下,近代中国外交、科技等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既懂西方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又能说英语的复合型人才。
京师同文馆外语教育的宗旨是培养翻译人才,其课程设置与教学活动均围绕这一宗旨予以策划、安排[1]。
京师同文馆设立的最初目的是培养懂西语、办洋务的外语人才,翻译教学在同文馆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因此,同文馆非常重视翻译课程的设置。
综览同文馆的课程计划,其翻译课程设置的特点是重点突出、实践性强、布局合理。
在京师同文馆的八年课程计划当中,翻译课程的设置占有重要地位。
从第二学年开始设置翻译课程,一直持续到最后一个学年。
京师同文馆的翻译教学及其借鉴

摘 要:京师 同文馆是 一个既传统又现代 的组 织。 同文馆翻译教 学课程设 置合理 、师 资配备较 高、考核 体 系科学 为晚清培 养 了大批 外交外事人才 。京师 同文馆 的翻译教 学经验可 以为我们大学英语翻译教 学提供 良好的借鉴 。 关键 词:京师同文馆 ;翻译教学;借 鉴
第2 8卷
第 1 期
邢 台 学 院 学报
J 0U RNA L 0F XI N GTAI UNI V ER S I TY
V Ol _ 28 . N O. 1 Ma r . 201 3 Leabharlann 2 0 1 3年 0 3月
京 师 同 文馆 的翻 译 教 学 及 其 借 鉴
许 衍 琛 ,张 晓 丽
一
、
比较狭窄,仅 限于统治阶级 内部等等。 从京师同文馆成立到最后归并到京师大学堂, 同文馆前后绵延 了 4 0 年的历史。这 4 0 年正是 中国 历史上最为风云变幻、时局动荡的时期,风 雨飘摇 中的同文馆开启 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历程,培养 了 中国最早的一批外交外事人才。作为 以 “ 文”为特 色 的一所近 代新 式 学校 ,同文馆 最 重要 的角色便 是 承担 了沟通 中西的任务,而其翻译教学与活动也最 为 引入 注 目。 二 、京 师 同文馆 的翻 译教 学活 动
1 . 课程设 置
京师同文馆设立的最初 目的是培养懂西语、办 洋务的外语人才,翻译教学在同文馆的 日常教学活 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同文馆非常重视 翻译课程的设置。综览同文馆的课程计划,笔者认 为其翻译课程设置的特点是重点突出、实践性强、 布 局合 理 。 在京师同文馆 的八年课程计划当中,翻译课程 的设置占有重要地位。从第二学年开始设置翻译课 程 ,一直持续到最后一个学年。第二学年是翻译字 条 ,第 三学年是 翻译 选编 ,第 四学年 是翻译 公 文 , 第五 、六 、七 、八 学年是 练 习译 书 。这 一课程 设置 从翻译 基础 到翻 译理 论再 到翻译 实 践 ,是 一个 比较 科 学合 理 的翻译 课程 设置体 系 。在这 一课 程体 系 当 中,翻译实践训练受到相 当重视,最后四学年均设 置了 译书的实践训练。为了给学生提供 良好的实践 训练机会,京师同文馆 专门设置 了 翻译处、印书处 等翻译 印刷机构 ,使 学生的翻译训练带有典型的 “ 做 中学”的色彩。与此同时,京师同文馆还选派 优 秀 学 生担任翻 译 官 、纂修 官,这 些人 员除 了完成 清廷交予的任务之外,还用大量的时间对学生进行 翻译 实践 训练 的指 导工作 , 收到 了良好 效果 。翻译 活动对译者的要求极高,不但要求译者具有 良好的 语言功底,而且还要求译者具有合理的知识布局。 同文馆设立之初就非常重视学生的中外文培养与训 练。此后 ,为 了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文 馆还开设 了天文、算学等自然科学 以及富国策、各 国史略、万国公法等人文社会科学。
京师同文馆翻译人才培养的探究与启示

65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2期总第787期No.2,2020Total of 7871京师同文馆建立的缘起洋务运动发生在两次鸦片战争后与甲午战争前,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与经济冲击,清政府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曾国藩、李鸿章等爱国志士意识到只有学习和引进西方列强的先进军事武器和制造技术,才能维持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从而稳固封建政权。
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师夷、制夷,需要先知夷,知夷,首先要懂外国语言,因此,洋务派意识到创办外语学堂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京师同文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外语学校,在京师同文馆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诞生了一大批既懂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2同文馆课程设置的先进性1872年同文馆正式颁布了八年制的课程安排,第一年:学习遣词造句,第二年:练习句法与小句翻译,第三年:阅读各国历史,第四年:开设数学课程与翻译公文,第五年:学习几何与翻译各类书籍,最后三年除了不断的译书实践,还开设了航海、化学、地理、天文等课程。
由于缺乏教材,同文馆的师生便合作翻译外语书籍,在40年中,翻译的教材涉及法律、历史、地理、外交等专业领域;同时,同文馆的学生还需前往衙门处理外交事务,以此作为课外实践。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同文馆还实行月考、季考、年考以及大考四种检测形式,最后根据学生的考试情况,授予官职或降级、退学。
3传统意识形态桎梏下的招生限制同文馆的招生要求由恭亲王奕 拟定,《同文馆章程六条》中明确规定招收学生需是已学习满文的八旗弟子。
办学几年后,两广总督瑞麟奏称:旗人均能积极报名学习外语,学生中极少汉人,无论是世家子弟还是平民百姓,报名学习的初衷只为学馆津贴,学习更是浅尝辄止、囫囵吞枣,难以培养成才,最后京师同文馆将学生招收限制在旗人阶层。
虽然洋务派以先进的思想开办了新式学堂,但外语人才的培养仍处于困境之中,究其根源乃是受传统意识形态桎梏所影响。
清末京师同文馆的英语教学及其启示

二 、 师 同文馆 的 办学特 色 京
京师 同文馆的教 育 , 无论 是从 教学 目的 、 内容 和方 式上 来看 , 都对 中国传 统教育 进行 了较 大 的改革 , 式教 学方 法 西
也首次得到官方认 同, 中国教育近代 化过程 中起了不 可低 在
估的作用 。它 是 中 国新教 育 的胚 胎 , 中 国新 教育 的先 锋 是 队。也可 以说是 中国新教育 的始 祖。 1 首次采用 了班级授课制 和分级 教学 法 .
住 宿 , 翻译 , 以备 不准托故旷误 。除了翻译一些外交信 函 、 照
会等教学实践外 , 同文馆的师生最重要 的笔译 实践 就是 翻译 西书 , 比如 16 84年 同文 馆 出版的 由总教 习 丁韪 良根据 哈佛
用英文书写 ; 暂时仍 以汉文配送 ; 自今 以后 , 遇文辞有辩 论 凡
维普资讯
20 0 6年 7月
河 北 学 刊
He e a e cJ u a bi Ac d mi o r l n
J 1 ,0 6 u.2 0
Vo . 6 No 4 12 .
第2 6卷
第 4期
清末京师同文馆 的英语教学及其 启示
罗艳 霞
它的创立标志着 中国近代外语教育 , 是英语 教育 的正式 尤其 开始 。虽然远隔一百 多年 了 , 但其教学 模式对 当代 的英 语教 学仍有许多值得借鉴 之处 。
一
2教学与实践活动 紧密结 合 .
作 为清政府 培养 翻译 人才的基地 , 同文馆 首先承担 为总
理衙 门翻译 日常外交信函公文之责 。为此 , 同文馆专 门成立
整 四十年。
同文馆 的英语教学不仅要 求学 生做大 量的笔译 练习 , 还 要经常参 与 口译 实践 。京 师 同 文馆 规定 , 如遇 中外 交 涉 事
京师同文馆英语教育的开端完善及历史影响

京师同文馆英语教育的开端完善及历史影响京师同文馆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所重要学府,也是中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先驱之一、它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841年,当时英国随舰前往中国的英国传教士华盛礼在北京建立了一所学堂,从事英语教育和翻译工作。
这所学堂后来发展为京师同文馆,成为中国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外语教育机构之一京师同文馆在华盛礼的领导下,开创了多种先进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他们主张实地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英语言文化,培养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
此外,京师同文馆也注重翻译教育,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它也是中国最早使用英语教材教学的学府之一,为当时中国学生提供了学习英语的机会。
随着时间推移,京师同文馆逐渐完善自己的教育体系,并在中国形成了一股清流。
在馆长华盛礼的影响下,这所学府倡导了一种国际主义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外语来了解和探索世界。
它的教育方法引入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科学方法,提供了现代课程和教材,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翻译人才和英语教育专家。
京师同文馆对中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影响深远。
它为中国的外语教育开创了先河,引领了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方向。
它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对于当时的中国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使他们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和知识。
京师同文馆的毕业生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们成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动者,为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
京师同文馆的影响还体现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
它为中国建立了一支强大的翻译队伍,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各类知识的传递。
同时,京师同文馆也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英语教育专家和翻译人才,为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它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也为后来的教育机构提供了借鉴和发展的方向。
总之,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先驱之一,对中国的外语教育和翻译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的开端、完善和历史影响展示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兴起和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 进 的教 育 教 学 方法 先
1 .首 次采用 班级 授课制 和分级 教学
设立同文馆, 附属 于总理衙门。中国近代最 到。笔译实践除 了让学生译书 、 翻译 “ 国 法 。京师 同文馆在 中国最早采用 以班级 为 各
早 的 新 式 学 校— — 京师 同文 馆 ,就 是 在 此 洋 文新报 ” , 进行 外交 文 件 的翻译 审 中心 的教 学 组 织 形 式 ,这 是 中 国教 育 史 上 外 还
背景下 ,为了满足外交 和洋务 的需要而产 校 , 如协 助总理衙 门核对条约文本 , 以及其 的重要改革 。班级教学是一对 多的群体教 生和发展的。它从教育思想 、 教育制度 、 教 他文件等日 。同治七年( 8 8 ) , 16 年 起 总理衙 学制 ,指一个教师面对由许 多年龄相近 的
彝 、沈铎……遇有会 晤时 ,即随同上堂听 话, 按班当差 。 毋许旷误 。 除让学生参与现 ”
场 口译 外 , 还让他们随团出洋见习( 或担任
翻译官 )其 真实 目的“ , 在藉 此验其所学 ” 。
京 师同文馆 出洋都有资格规定 , 必须“ 资格
较 深 ,考 试 前 列 及 品行 端 谨 之 人 ,始堪 充
学机构。京师 同文馆开创 了外语教育和翻 历史 、 国际 知识 , 杨枢 、 如 长秀 的《 国史 刚 、 各 孙家谷率 领中国使 团前往美欧各国“ 办 译工作相结合 的新局面 ,虽然只走过 了短 略》 汪凤藻 、 , 凤仪等译的《 公法便览》 二是 理 中外交涉事件 ”英 文馆 的德 明 、 仪, ; , 凤 俄 暂的 4 , 留给人们 的启发却远远超过 科学知识 , 0年 但 如席淦 、 桂荣等 的《 格物 测算》 文馆的塔克什纳 、 , 桂荣与法文馆的联芳 、 廷 了它本身存在的价值 。
一
德贞的《 全体通考》 三是外语学 习工具书 , 俊等六名学生 随团出任翻译 。19 , ; 86年 京 如汪凤藻 的《 英文举隅》 。 等 据统计 , 从丁韪 师 同文馆学生分两批 , 每批各 1 6名随出使
、
京师 同文 馆 的 建 立 与发 展
14 80年鸦 片战争 , 西方列强用军舰 大 良翻译 《 国公法》 万 开始到 中 日甲午战争的 大臣前往英 、 、 、 四个使馆见习。 法 俄 德 洋务 炮打开了大清帝 国的国门,中外交涉活动 整个 洋务 运动期 间,京师 同文馆师生共翻 运 动 期 间 ,共 有 8 “ 6名 京 师 同 文 馆 学 生 出 日渐纷繁 , 培养 多方 面对外交往人才 , 特别 译 了包括外 交 、 法律 、 政治 、 天文 、 地 、 史 医 国担任 了外交或驻外使馆的翻译 ” 所有这 。 是外语人 才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中同面临 学 以及 数学 、 物理 、 学 等 自然科 学在 内 些 翻译 实践 活动 ,不但是京师同文馆课 程 化 着近代化 的严峻挑战。对这 种挑战首先 做 的各种 书籍共 2 9部 , 中有 l 其 5部 的书籍 设 置的要求 和课堂教 学成果 的全 面检验 , 出响应的是 以奕忻 、曾国藩 等为代表 的洋 系学 生 翻译 或 合译 。京 师 同文 馆 师 生还 肩 而且 又是锻炼 和进一步提高学生驾 驭英语 务派 , 为挽救 清王朝 的统治 , 求强” “ 以“ 、求 负着 翻译 “ 国洋 文新报 ” 如外 交信 函 、 实 际 能 力 的有 效 尝 试 ,还 能 推 动 同 文馆 课 各 ,
选 ” 同文馆学生获得的第一次真正出国 。“ 使用英语的机会是在 16 86年 ” 这年 3月 , 。
京师同文馆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办 的核心则是翻译活动和外语教育 。
的新 式 外语 学 校 。 同文 馆 ” 意思 是 : “ 的 中外 二、 丰富 ,英文馆 的凤仪 、张德彝和法文馆的彦慧作 为随团
语文本不同 , 但彼此交往需要 共同的东西 ,
1 译 实 践 。京 师 同 文馆 除 了 正 常 的 翻译 与 之 同行 , 访 问 了英 国 、 国 以及 一 . 笔 并 法
因此 设馆 教 学 外 国语 文 , 日 “ 文馆 ” 这 课 堂 教 学 ,也 安 排 学 生参 加 一 些 各 类 语 言 些西北欧 国家 。历时三个半月的见 习翻译 名 同 。
学 内容 、教学方法 等方面迥异于 中国传统 门对我 国以往与外国签订 的条约主动进行 学 生 组 成 的 学 习 班 ,对全 班 学 生 同时 进 行
教育 , 成为中国教育近代化 的开端L l 1 。 核对 , 以备修约。 京师同文馆学生参 与了这 教 学 的 教 学 方式 。 在 l 世 纪 西 欧便 有 国 早 6 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外语学校 ,京师 项工作 , 并发现 了不少问题 , 维护 了国家权 家 尝 试 班 级 教 学 制 , 1 纪 在 欧 洲 得 以 至 9世 核对 的通常流程是 , 先参照赫德 普遍推行 ,成为西方 学校普遍采用 的教学 同文馆的创办是 为了培养对外交涉的翻译 益。例如 , 然后传京师同文馆学生 阅看 。 组 织形 式 。 我 国近代 采用 班 级 教学 的雏 形 “ 人才 ,这是洋务派迫于 当时刻不容缓 的外 的海关译文 , 交形势而采取 的应急措施 。京师同文馆在 结果发现条约未做到 “ 细校对无讹” 有 始 于 京 师 同文 馆 ” 同 文馆 在 丁 韪 良任 总 教 详 , 。 1 9世 纪 7 0年 代 以前 主 要是 一 所 外语 学 多 处 矛盾 之 处 。
富 ”为 口号 ,开 展 了 向 西方 学 习 的洋 务 运 电报 和各类公 文的职责 。总理衙 门规定 , 程建设和改进。
动, 开启 了中国的近代化 。 同治元年( 82 每个 外 语 馆 均 需 “ 在 馆 年 久 资 深 学 生 , 16 ) 将 7月 2 9日, 恭亲王奕忻等获得 奏准在北京 特派七八名专 司其 事” 。轮流值 班 , 随叫随
是 中国历史 上真正设 立的 比较 正规的 、 有 实践活动 , 其中较 多的是翻译实践 。 京师 同 实 践 , “ 广 见 闻 , 裨 学 业 ” 有 增 有 之效 。 16 88
名 有 实 的 、专 门培 养 通 晓外 国语 人 才 的教 文馆学生所译 西书主要有三类 :一是有关 年 , 美国驻华公使蒲安 臣、 总理衙 门章京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