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知识点
《曹刿论战》知识重点

《曹刿论战》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左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文学名著和史学名著。
二、解释加点词的意思1、肉食者谋之: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2、又何间焉:参与。
3、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4、惧有伏焉:埋伏。
5、难测也:推测,估计6、望其旗靡:倒下。
7、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8、何以战凭,靠。
9、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个人专有。
10、必以分人:把。
11、对曰:回答。
12、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
13、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
丝织品。
14、弗敢加也:虚报。
15、必以信:实情。
16、小信未孚:信用,为人所信服。
17、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18、小大之狱:案件。
19、虽不能察:明察。
20、必以情:以实情判断。
21、忠之属也: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2、战则请从:跟从。
23、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24、齐师败绩:大败。
25、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26、遂逐齐师:追赶,追击。
27、既克:已经。
28、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29、一鼓作气:振作。
30、再而衰:第二次。
三、重点语句翻译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
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四、本文主旨:本文记叙了曹刿对于齐鲁长勺之战的指挥和论述。
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
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干。
五、写作特点1、对比手法。
2、详略得当。
3、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
六、人物形象:1、曹刿:他是一位深谋远虑的军事家,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关心国家大事,敢于进谏,善于进谏,面临强敌,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2、鲁庄公:他是一位平庸的国君,但不是昏君。
他把取得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了他政治上的无能。
曹刿论战知识点

曹刿论战知识点《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战争的一番见解和指挥,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以下是关于这篇文章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左传》《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2、编年体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小惠未徧:“徧”同“遍”,遍及、普遍。
2、古今异义(1)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2)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3)又何间焉古义: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
(4)弗敢加也古义:虚报。
今义:增加。
(5)再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3、一词多义(1)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克之(所以)(2)从民弗从也(听从)战则请从(跟随)(3)以何以战(凭借)必以信(按照)必以分人(把)4、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三、重点句子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当权者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5、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
对方的士气已经耗尽,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四、内容理解1、文章主题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指挥作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善于把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完整版)《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曹刿论战》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左传》2、《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
二、语音刿(g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公与之乘(chéng)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弗(fú)敢专也三、古今异义词1、小大之狱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2、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或允许4、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如间断、间隔等5、衣食所安安:古义:养生今义:安全、安定6、齐师伐我师:古义:军队今义:师长7、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8、必以情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9、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四、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2、一鼓作气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五、一词多义1、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2、间:又何间焉(参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3、从:战则请从(跟随)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4、以:何以战(凭,靠,凭借)必以分人(把)必以情(按照)必以信(用)5、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故克之(它,代齐军)公与之乘(代词,他)公将鼓之(助词,无意义)六、理解性默写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4、本文中出现的成语有:一鼓作气、再衰三竭、辙乱旗靡。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初三语文《曹刿论战》的知识点归纳

初三语文《曹刿论战》的知识点归纳初三语文《曹刿论战》的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2、出处:选自《左传庄公十年》二、注释(1)伐:攻打(2)间(jiàn):参与。
(3)鄙: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4)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
以:凭,靠。
(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
安,这里是“养”的意思。
弗,不。
专,个人专有。
(6)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7)彳扁:通“遍”,遍及,普遍。
(8)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玉,玉器;帛,丝织品。
(9)加:虚报。
(10)信:实情。
(11)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
孚,为人所信服。
(12)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13)狱:案件。
(14)察:明察(15)情:实情。
(16)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17)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18)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19)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
之,指曹刿。
(20)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21)驰:追赶。
(22)辙(zhé):车轮轧出的痕迹。
(23)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此指车前的横木(24)既克:已经战胜。
既,已经。
(25)盈:满,充满。
这里指士气旺盛。
(26)测:估计,预料。
(27)靡(mǐ):倒下。
(28)虽:即使。
(29)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作:振作。
(30)遂:于是,就。
(31)败绩:大败(32)属:类三、课文理解1、文章的题目是《曹刿论战》,论战的双方是曹刿和鲁庄公,但文章开头却写写了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目的何在?(1)用乡人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淡与曹刚形成鲜明对比,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同时用民不愿与官谋说明当时的统治者不得民心。
曹刿论战基础知识整理

曹刿论战基础知识整理《曹刿论战》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曹刿论战》选自《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亦称《春秋左氏传》是根据鲁史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生字曹刿(gùi) 又何间焉(jiàn)弗敢专也(fú)小惠未编(biàn)玉帛(bó)小信未孚(fú)公与之乘(chéng)辙(zhé)曹刿(guì)肉食者鄙(bǐ)夫战(fú)望其旗靡(mǐ)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shì)吾视其辙乱(zhé)三、古今异义伐(古义:讨伐,攻打齐师伐我今义:砍伐)间(古义:参与又何间焉今义:中间)鄙(古义: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今义。
卑鄙)牺牲(古义:指猪、牛、羊等祭品牺牲玉帛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今义:增加)信(古义:信实,诚实必以信今义:书信)狱(古义:案件小大之狱今义:监狱)虽(古义;即使虽不能察今义:虽然)可以(古义;可以凭借可以一战今义:表许可)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之属也今义:忠诚)四、词类活用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击鼓)五、通假字小惠未偏编同“遍”,遍及六、一词多义请请求曹刿请见请让我战则请从从跟随战则请从服从民弗从也故缘故、原因公问其故所以故克之七、虚词以①拿:依靠。
“何以战?”②把:“必以分人。
”③用:“必以信。
”④按照。
“必以情。
”⑤凭借。
“可以一战。
”之①代词。
“肉食者谋之”(代事);“公与之乘”(代人);“故克之”(代齐军)。
②的。
“小大之狱。
”③助词,无义。
“公将鼓之。
”八、特殊句式判断句:夫战,勇气也。
作战(是靠)勇气的。
《曹刿论战》文言知识

《曹刿论战》文言知识一、古今异义1、又何(间)焉古义: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
2、小大之(狱)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3、弗敢(加)也古义:虚报夸大。
今义:增加。
4、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
今义:诚信。
5、(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7、(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行。
8、(再)而衰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9、必以(情)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忠心。
11、忠之(属)也古义:类。
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2、衣食所(安)古义:养。
今义:安稳。
13、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
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14、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
今义:幸运。
15、齐师(伐)我古义:讨伐。
今义:砍。
16、(虽)不能察古义:即使。
二、一词多义1、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所以(故逐之)2、从:听(民弗从)跟随(战则请从)3、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其乡人曰)他们,指齐军(吾视其辙乱)4、以:凭借(何以战)按照(必以信)5、请:请求(曹刿请见)请允许我(战则请从)6、之:助词,的(小大之狱)代词,代曹刿(公与之乘)7、安:养(衣食所安)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8、加:戴上(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虚夸(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三、通假字1、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四、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
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
3、忠之属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份内的事4、公与之乘: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5、下视其辙:名词作状语,下车6、齐师败绩:名词用作动词,(军队)被打败五、特殊句式判断句: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语气。
译文:作战,是靠勇气的。
倒装句:1、宾语前置:何以战?2、状语后置:战于长勺。
省略句:1、省略主语:对曰:“小信未孚,民弗从也。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知识点汇总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知识点汇总一、作者简介《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左传》是重要的历史文献,对后世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二、故事背景春秋时期,齐与鲁是邻国,齐大鲁小,齐强鲁弱。
齐襄公即位后,政令无常,国内危机四伏,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
后齐国两个国君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被杀,国内无君。
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即位后,他立即出兵打败鲁军,公子纠被逼死。
但齐桓公仍不甘心,于鲁庄公十年春天,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
三、注释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
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齐师:齐国的军队。
齐,在今山东省中部。
师,军队。
伐:攻打。
我:指鲁国。
《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谋:谋议。
间(jiàn):参与。
鄙:鄙陋,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
安:有“养”的意思。
弗:不。
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以,把。
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玉,玉器。
帛,丝织品。
加:虚报夸大。
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
曹刿论战 知识梳理

《曹刿论战》知识梳理一、重点实词1.齐师伐我:师:伐:2.肉食者谋之:肉食者:3.又何间焉:间:4.肉食者鄙:鄙:5.弗敢专也:弗:专:6.小惠未徧:徧:7.牺牲玉帛:牺牲:帛:8.弗敢加也:加:9.必以信:信:10.小信未孚:信:孚:11.神弗福也:福:12.小大之狱:狱:13.虽不能察:察:14.战则请从:请:从:15.公将鼓之:鼓:16.齐师败绩:败绩:17.公将驰之:驰:18.下视其辙:辙:19.遂逐齐师:遂:20.既克:既:克:21.公问其故:故:22.故克之:故:23.夫战,勇气也:夫:24.一鼓作气:作:25.再而衰:再:26.三而竭:竭:27.彼竭我盈:盈:28.惧有伏焉:伏:29.望其旗靡:靡:二、重点虚词(一)之1.肉食者谋之2.小大之狱3.忠之属也4.公与之乘5.公将鼓之6.公将驰之7.登轼而望之8.故克之9.故逐之(二)以1.何以战2.必以分人3.必以信4.必以情5.可以一战1(三)而1.登轼而望之2.再而衰3.三而竭(四)焉1.又何间焉2.惧有伏焉(五)其1.其乡人曰2.下视其辙3.公问其故4.吾视其辙乱5.望其旗靡(六)何1.又何间焉2.何以战(七)乃乃入见(八)所衣食所安(九)虽虽不能察(十)与公与之乘(十一)于战于长勺三、出自本课的成语1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彼竭我盈:彼:他,对方;竭:尽;盈:充满。
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3.辙乱旗靡:辙:车辙;靡:倒下。
车辙错乱,旗子倒下。
形容军队溃败逃窜。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考点集锦一、按原文填空1、庄公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他肯定了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
3、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点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
4、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认为(彼竭我盈)之时是最佳的反攻时机,原因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最佳时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
5、本文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两句为标志,表明了长勺之战齐败而鲁胜的最终结局。
6、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
”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8、“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9、本文涉及到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齐鲁长勺之战)。
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战机)(1 分,10、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1、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
12、有两个成语出自上文,它们是:( 一鼓作气) (辙乱旗靡)13、选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描写和(_动作)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14、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是(鲁庄公十年),地点在(长勺)。
15、《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编。
《曹刿论战》叙述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16、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限四个字)(惧有伏焉)二、阅读题1、本文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只有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绩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2、“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什么内容?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并交代了交战的双方,即进攻者齐国,防御者鲁国。
3、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4、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
5、本文中想写了战前准备,略写了战争时的过程,这么做目的是什么?之所以详写曹刿论战前准备、掌握战机、详查敌情、战后论述战胜原因,略写战争过程,是为了如突出曹刿这个在政治上有远谋的军事家的形象,强化中心。
6、从战争阶段的角度看来,本文重点写的是: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7、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并且曹刿十分爱国,有责任心。
8、曹刿提问及鲁庄公回答时被曹刿两否一肯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9、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热情;深谋远虑,责任感。
10、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取信于民是战争的先决条件。
11、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原因:夫大国——伏焉目的:判断敌情。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12、曹刿的“远谋”或“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或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三次答话,两否一肯,纵观曹刿所言,皆着眼于民,这是他政治上的远见。
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能把握战略战术,抓住战机。
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14、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通过文中曹刿冲破阻碍进见,说明他爱国,有责任心,关心国家大事,敢于进见。
对鲁庄公“小大之狱”的认可说明他有政治远见;面临强敌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作战过程中能正确分析敌情,掌握战略战术,及时把握战机,说明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15、判断“击鼓进军”和“下令追击”的时机充分体现了曹刿的什么军事思想?作战时,细心观察敌情,正确分析判断,恰当把握有利战机的军事思想;表现了曹刿细心观察,镇定从容,善于把握战机,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16、鲁庄公回答时被曹刿两否一肯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17、在作战前,作战时与作战后,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战前: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战时: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战后:既克,公问其故。
18、“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怎样的性格特点?急躁,冒进。
19、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鲁庄公是一位平庸的国君,但他与昏庸的国君不同。
他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恩小惠和不存在的神灵身上,可见他政治上的无能;战争中,他急于求战,战胜后又不知原因,可见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他在战前能够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能够听进意见;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智慧,战后能虚心询问战胜的原因。
由此可见,他和一般昏庸的国君不同,鲁庄公知人善用,用人不疑。
20、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2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说:“可以一战”。
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2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23、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24、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示例: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能联系选文通顺表达自己的感悟即可;若从鲁庄公知人善任的角度来论述亦可。
)25、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们以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
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他不“鄙”的原因。
示例: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26、.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27、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1)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战中:齐人三鼓。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夫战,勇气也。
28、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他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
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结合课文也可摘取原文相对应语句29、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30、从选文第二段中,你发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军事才能?答:战略上深谋远虑,作战时善于把握有利时机,战争结束后小心谨慎,不骄不躁。
31、曹刿这个人物,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中与战后,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原文,就他性格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①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在敌国入侵时,立即“请见”,参与“肉食者”所谋之事,并主动请战。
②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
把取信于民作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见卓识,其见解高于“肉食者”。
③有较高的说话技巧。
对乡人,是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对国君,是启发诱导,以理服人。
④非常谨慎、稳重。
战斗中仔细察看,洞悉了敌方败退的真相,方下令追击。
⑤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战中能抓住战机,战后阐述了“敌疲我打”“一鼓作气”这样精辟的理论。
32、曹刿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些地方?请说出两点。
答:以逸待劳,敌疲我打;善于观察调查,不盲目追击。
33、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例如: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
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34、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答:政治上取信于民35、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
答:公鼓之,鲁师士气已竭。
36、“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
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2分)答:不设统一答案。
(2分,合理解释“鼓”和“作”的意思各得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