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第十章 第四纪生物界

合集下载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

0.3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均是研究第四纪(地史中最新、延续时间最短的一个纪),其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四纪与以前其它地质时期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大规模冰川的出现与消失;其次是第四纪堆积物覆盖于地表,并且大部分是松散的;第三点是第四纪生物群与现代生物群关系密切,最突出的特征是人类的出现等等。
第四纪的下限问题
对于第三纪与第四纪之间的界限位置,有以下几种观点。 划在意大利剖面的Astian 与Piacenzian层之下,在海洋剖面中,这一边界被划在Globorotalia miocenica 的底部带。 在古地磁表中,划在Gilbert世的底界。距今3.4 Ma。 西欧的中Vilafranchian层之下,接近Gauss 世的边界,大致为2.5 Ma。
第四纪地层中蕴藏着丰富的矿产。 在进行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勘察时,不同类型的地形形态和第四纪堆积物在空间上的展布资料非常重要。如在山区道路工程设计中,铁路和公路通常是顺河修建,就是利用了河谷纵比降小的特点。
0.4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之间的关系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间有着密切关系。如研究第四纪堆积物成因类型时只有在重视地貌条件的分析才能获得准确的结论;同时期地层的分布往往与地貌条件是分不开的,地层的出露通常在地形上的一定部位,如果一个地区的标准地层已经确定,运用地貌方法可以进行地层的横向对比;根据第四纪地层恢复古地理时,如果缺乏地貌学的观点是很难建立的,对于冰期中冰川范围之恢复更是如此;新构造运动的研究取决于地貌的研究成果,特点是构造运动的幅度和速率的确定。同样,离开第四纪的研究,地貌学研究也很难深入,无法获得显著的进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这些复杂多样的地表形态的特征、成因及其演化规律是地球科学研究的范畴,并逐渐成为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冰川地貌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冰川地貌
2012-7-1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王继尧 20
我国中更新统,即北方周口店期的棕红色 黄土,或南方长江流域的网纹状红土,与晚更 新统的淡黄、棕黄的马兰黄土或下蜀土相比较, 前者色深,反映中更新世时,气候湿热,堆积 物普遍风化成红色。晚更新世时,气候变干冷, 风化不深,堆积物色浅。 需要提及的是,运用岩石气候标志划分地 层时,应有生物化石或孢粉组合证据,综合划 分气候地层才确切。
2012-7-1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王继尧 19
例如,根据一系列古冰斗的底高,表示古雪线 高度而划分冰期。因为不同冰期,古雪线的位 置是不相同的。 又如,经多次冰川作用会形成“谷中谷”, 其阶面越高者,则冰期形成的年代越早。 在非冰川地区,如黄土、湖沼区,可以根 据堆积物的沉积与侵蚀作用,岩性特征和风化 程度等,划分湿润与干燥〈我国表现为温湿与 干冷〉不同的气候期。如黄土层中的剥蚀侵蚀 面及其相应的砂砾石层,区域性古土壤层,即 代表了湿润气候下的侵蚀作用和成土作用。
2012-7-1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王继尧
13
3.冰期与间冰期对古地理环境及生物界的影响 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气候变化,很大程度 上控制着第四纪堆积物的沉积环境,影响着生 物界以及地貌和土壤的形成与发展。 冰期时,冰川对原有基岩和松散堆积物进行 改造,并形成了冰川地貌及冰川堆积物。由于 气候变得酷冷,在冰川作用范围内,主要是冰 冻物理作用。化学风化及成土作用微弱。风化 壳多为机械风化的碎屑物,土壤不发育。
第四纪地质学
一、绪论
1. 命名 第四纪(Quaternary)一词,是1829年 法国地质学家德努埃(Desnoyers)所创。 当时,它把地球历史分为四个时期,第四 纪是指地球发展历史最近的一个时期。
2012-7-1

0910第四纪生物

0910第四纪生物

• 中国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
早更新世泥河湾动物群 又称为长鼻三趾马一真马动物群。 地点:河北省阳原县桑干河谷的泥河湾村。 地层:厚层河湖相沉积层。 动物群特点: 保留了少量新近纪末期的残余种属; 演化出一些特别种属,如长鼻三趾马、板齿犀 等。 • 出现了更新世特有的种属,如三门马、梅氏犀 等。 • 分布:西至青海,北达阴山,南到淮河流域。 1. • • • • • •
• 猛犸象,是第四纪冰期时的特有动物。 • 猛犸象化石几乎遍布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 部。在我国分布在北纬38°以北的地区,主要 在东北和内蒙东部。 • 生存的时代从中更新世到晚更新世,甚至延续 到全新世初,但以 晚更新世最为繁盛。 • 猛犸象居住在冻土 地带和草原地区, • 它们的分布范围与 冰川的扩张和消退 有密切关系。
2. • • • • •
• • •

中更新世周口店动物群 又称北京猿人一肿骨鹿动物群。 北京周口店化石第一地点。 洞穴堆积。 动物群特点: 中更新世哺乳动物群的南北分异已非常明显。 该动物群更具有北方动物群的特点。 早更新世泥河湾期的一些种属部分保留下来。 出现了较多的中更新世特有种属,如肿骨鹿、 纳玛象、梅氏犀、洞熊等。 有大量的进步种属出现,如狼、狐、獾和小型 啮齿类。 含有重要意义的北京猿人化石及其文化遗迹。
(三)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划分标准
• 第四纪哺乳动物由于迁移和扩散,可以分 布到广大地区。 • 它们的演化,一个种的绝灭,或者从比较 原始的种发展到进步的种,是逐渐发展的, 并且在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种类的这种变化 不是同时进行的,延续时间的长短也有差 别。 • 用于地层分析时,必须考虑地层中所含各 类哺乳动物化石的组合情况,即第四纪哺 乳动物群的发展。

• 第四纪哺乳动物的迁徒和绝灭以 及新属、新种的出现,是哺乳 动物群生活和演变的重要特征。 • 哺乳动物的迁徒和绝灭又受各种 因素的影响。 • 在第四纪时期,主要受气候波动 即冰期和间冰期多次更替的影响。

地貌学与及第四纪地质学

地貌学与及第四纪地质学

玉木冰期 晚更新世(Q3) 里斯—玉木间冰期
里斯冰期
第四纪
更新世
中更新世(Q2)
民德—里斯间冰期 民德冰期
早更新世(Q1)
民德—群智间冰期 群智冰期
群智—多脑间冰期 多脑冰期
一、地貌形态
1、地貌基本形态
自然界的地貌形态常以单个形态或形态组 合的形式存在。
把地貌形态中较小较简单的形态,例如冲 沟、沙丘、冲出锥等称为地貌基本形态。
冰缘气候地貌区
2.温湿气候地貌带
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年平均温度在10 ℃左右, 降水量约800毫米。本带流水作用占优势,流水地 貌发育。此带沿纬向变化较大,地貌发育也有较 大差别。
3.干旱气候地貌带
在副热带高压带和温带大陆中心,气候极端干燥,降水 极少。年降水量一般在250毫米以下,且降水非常集中,而 蒸发量则远大于降水量(大几倍、几十倍甚至百倍),所以相 对湿度和绝对湿度都很低。在温度方面,则有两种情况:一 种是温带干旱区,冬寒夏热 (如我国新疆北部),年温差和日 温差都很大,年温差可达60 ℃—70 ℃以上, 日温差可达 35 ℃ -50 ℃ ;另一种是热带亚热带干旱区(如非洲北部),寒 冷月份的平均温度不低于 0 ℃ ,所以年温差较小,仅日温 差较大。
二、地貌的成因
戴维斯三要素说
地质结构 (岩石与地质构造) 营力 发育阶段 (时间和阶段) “地形是构造、作用和时
间的函数”。
戴维斯三要素说
岩性不同、地质构造不同、作用营力不同、经受作用 的时间长度或发育所处的阶段不同,都会导致地貌形态不 同。
反过来说,地貌形态的差别,可从岩性、构造、营力、 历史或阶段等方面得到解释,或找出原因。
3、 人类活动在现代技术社会里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貌 营力,能产生许多新的人工(为)地貌,如堤坝、人工湖、 护岸工程、城镇建筑群等,也能夷平破坏一些地貌。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笔记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笔记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概论一、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基本概念1. 第四纪的定义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个时期,开始于大约258万年前,一直持续到现在。

这个时期以全球性的气候波动、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哺乳动物的快速演化以及人类的出现和文明的发展为特征。

2. 第四纪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第四纪时期地质现象和过程的学科,包括冰川作用、海平面变化、沉积物特征、地壳运动、火山活动等。

3. 第四纪地貌学第四纪地貌学关注的是第四纪期间地表形态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以及这些形态与地质构造、气候、水文和生物过程的相互关系。

二、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研究意义1. 环境演变研究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环境在过去数百万年中的演变过程,这对于预测未来环境变化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2. 资源开发第四纪沉积物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地下水、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和非金属矿床等。

研究这些资源的分布和形成条件对于资源勘探和开发至关重要。

3. 人类活动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研究为人类活动提供了背景信息,包括城市规划、灾害防治、农业布局、历史考古等。

三、地貌学的基本知识1. 地貌形态- 侵蚀地貌:由水流、风力、冰川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如峡谷、峭壁、峰林。

- 堆积地貌:由沉积物堆积形成的地貌,如沙丘、三角洲、冲积扇。

- 构造地貌:由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貌,如褶皱山脉、断层崖。

- 火山地貌:由火山活动形成的地貌,如火山锥、火山口。

- 冰川地貌: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如冰川槽谷、冰斗、角峰。

2. 地貌成因与发展-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地球内部力量导致的地貌变化。

-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地球外部力量作用下的地貌形成。

- 生物作用:生物活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如植物根系侵蚀、动物挖掘等。

3. 地貌发育的地带性- 山地地貌:通常分布在板块边缘,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知识点汇总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要点:1.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1)地貌学: 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研究内容: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塑造地表形态的动力、地貌发育演化规律以及地貌的内部结构及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根据地貌发育演化的规律来利用改造自然。

(2)第四纪地质学: 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地质研究内容:地层、古气候、生物、海平面变化、新构造运动等。

认识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拟定第四纪地质年代表,研究第四纪环境,包括地壳运动的特征、气候的演化及生物界的发展历史,并由此产生一系列分支学科:新构造运动学、古冰川学、第四纪古地理学、古人类学等。

3.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研究地质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主义原理是“将今论古”,即用研究现代地质作用和现象的方法去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过程。

为研究前第四纪的地质历史,有必要对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进行研究。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在生产实践上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农业生产、工业和民用建设等都在现代地表和第四纪地层上进行,农业区划、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水电工程、道路工程、厂矿和港口建筑、地下水勘探、砂矿勘测等都需要进行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勘察工作。

4.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的联系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两者联系:1.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均属于地球科学;2.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不仅研究的时空范围一致、研究对象和内容类同,而且研究方法亦有许多相似的地方;3.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它们也有紧密联系,地貌工作者必需具有较充实的第四纪地质理论基础,才有可能对地貌发展的趋向进行预测性的研究, 研究第四纪地层时又往往借助于地貌学的方法。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地貌学是地质学与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2.地貌学的理论和方法又是新构造运动和地震地质研究的重要手段,所以地质界认为地貌学是动力地质学或物理地质学的一部分;3.第四纪地质学是历史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它把第四纪自然环境作为其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四貌及第四纪地质学第四纪地层划分详解演示文稿

第四貌及第四纪地质学第四纪地层划分详解演示文稿
目前六页\总数七十二页\编于七点
(3)年代地层学方法(最可靠的)
根据第四纪堆积物及其所含生物残骸的同位素年龄资 料,按年龄关系划分出时间(地质年龄)地层单位,并
建立起一种地层顺序的方法。由于它不涉及具体岩性,
有利于洲际间的地层对比,由于这种资料依赖于测年 资料(同位素法),测年的精度直接影响到对比的精
目前二十八页\总数七十二页\编于七点
地层:第四系各统发育齐全,沉积物富含钙质
或碱性成分,沉积物呈白、灰白及黄色,以黄 土堆积为主,西北部分区有冰川、湖泊及山麓 -冲积等。
下更新统为泥河湾组(午城黄土)及其同 期沉积;中更新统为周口店组(离石黄土)及 其相当地层;上更新统为丁村组(马兰黄土) 及其相当地层;全新统为近代堆积层。
还有:冰水沉积(fgl)、火山堆积(β)、人工堆积(a)、冰 湖堆积(lgl)、化学堆积(ch)
目前二十二页\总数七十二页\编于七点
1.3 中国第四纪地层
23 个省
4 个直辖市(北京、天津、
上海、 重庆) 5 个自治区(广西、 内蒙古、
西藏、宁夏、 新疆)
2 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 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 区)
•上段为浅红、黄棕、浅绿、灰白色砂层及粘土层,
称黄泥河湾组。含三趾马―真马动物群及大量软体 动物化石,第三纪动物少量残留,如长鼻三趾马、
板齿犀等,第四纪属种大量出现,如马、 野牛、象、 步氏大角鹿等,森林草原环境。
目前三十一页\总数七十二页\编于七点
比值(δ18O)是一重要参数。18O的丰度是沉积时水温的 一个函数,低温时的碳酸盐中18O含量比高温时沉积的略 为大一些。
此外还有古地磁法、古土壤地层学法、海面地层顺 序法等。
目前十一页\总数七十二页\编于七点

第四纪地质学笔记整理

第四纪地质学笔记整理

第四纪地质学笔记整理第一章绪论(略)表1第四纪地质年代表(据International Stratigraphic Chart,2009.表格中数据为下界年龄)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一、第四纪的基本特点①人类出现:由猿演化为人是哺乳动物演化中的重大事件,是最近几百万年的事,因此有人把第四纪称为“人类纪”或“灵生纪”。

②大规模冰川作用:第四纪时期,地球两极均存在大陆冰盖,因此第四纪又称“冰川时期”。

③海平面变化:第四纪时期由于气候的冷暖波动,发生了频繁的、大幅度海平面升降。

④活跃的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如印度大陆向喜马拉雅山的移动)垂直运动(如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和华北平原等的大幅度下降)⑤其他:如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人类活动增强以及各种灾害改变人类生存环境。

二、第四纪沉积物(一)第四纪沉积物基本特征①岩性松散(除海滩岩、火山岩、强钙质胶结的沉积物外)——是确定第四纪沉积物的重要特征。

②成因多样————几乎包括了所以外力成因的沉积物。

③岩性岩相变化快——同期沉积物可在短距离内发生相变,厚度小而多变(山顶到山脚),划分对比困难,研究难度大④厚度差异大————厚度从厘米级到数百米。

⑤不同程度地风化——如早更新世:全风化到半风化中更新世:半风化晚更新世:薄的风化皮全新世:未风化⑥含哺乳动物化石及古文化遗存——多存于洞穴堆积、河湖相堆积。

(二)第四纪沉积物岩性第四纪沉积物岩性有:碎屑沉积物、化学沉积物、生物沉积物、火山堆积物、人工堆积物。

表2 碎屑粒级分类与Φ值关系(三)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研究1、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标志1)沉积学标志(1)岩性Ⅰ.砾石((>2mm))a.砾性(不同成因的沉积物砾石的岩性不同)b.砾径c.砾向d.砾态(圆度球度扁平度)e.表面特征(擦痕擦口压痕撞痕砸痕)f.风化程度(全风化半风化未风化)Ⅱ.砂和粘土(<2mm) 砂、亚砂土、亚粘土、粘土a.粒度特征b.石英砂的表面特征(2)沉积结构Ⅰ.流动营力结构a.定向结构叠瓦式河流b.非定向结构离散式急流快速堆积弥散式无数细小角砾弥散分布在砂土中片流充填式巨砾间充填无数后续水流的细砾河流和洪流Ⅱ.非流动营力结构a.定向结构冰楔式(冻融作用挤压) 多边形式(冻融作用)b.非定向结构架堆式(重力堆积以点接触) 层间式(假层理)(3)沉积构造ⅠⅢ.结核Ⅳ中国南方亚热带第四纪红土中的一种普遍次生构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早更新世动物群 2.元谋动物群(南方) 云南元谋动物群地层分上、下两段。下段孢粉属于亚 热带气候环境,哺乳动物化石虽有犀、牛,羊、鹿等类化 石,但以剑齿象居多;上段气候渐转为凉爽草原一森林草 原,以云南马出现为特征,也正是元谋人生活的环境。据 古地磁年代测定,元谋组下段时代为距今3.1—2.1Ma,上 段为距今2.1—1.5Ma。而元谋人生活年代距今1.7Ma。
第一节、第四纪生物界
一、第四纪哺乳动物 (一)、哺乳动物的特征
哺乳动物化石是第四纪地层划分和确定第 四纪地层年代的重要资料之一。
自然界中动物迁移,主要是为了觅食,繁 殖和逃脱敌害,并传播种类和扩展分布区域。 冰期与问冰期促使动物群发生大规模迁徙和绝 灭。
哺乳动物生活场景
第一节、第四纪生物界
一、第四纪哺乳动物 (二)、化石的鉴定
(一)、早更新世动物群 2.元谋动物群(南方)
标准地点在云南省元谋盆地。元谋组地层厚 695m,上部发现迄今我国最早的人类化石和丰富 的哺乳动物化石。共41种类,定为种的有26个, 绝灭属未定为种的有4种,共30种。其中绝灭的 种为26种,占86%以上。
第一节、第四纪生物界
二、中国第四纪主要动物群
第二节、人类的发展
(一)、早期猿人 中国在云南发现的早更新世“元谋人”
二枚门牙,并有几件石器和许多炭屑,是否 为这个阶段的人类未定。在泥河湾及西候渡 下更新统地层中发现石器,未找到人化石。 这些线索暗示,我国南北方都有可能找到比 北京猿人早的人化石。
“元谋人”二枚门牙
第二节、人类的发展
(二)、猿 人 生活在0.2—0.7Ma前,也称直立人或原人。 特点是,肢骨完全适合于直立行走,所发现的爪哇 猿人大腿骨同现代人极其相似。脑容量介于现代人 与猿人之间,爪哇猿人脑容量为853—914ml,中国 猿人则为850—1220ml,现代人平均为1035ml。额骨 低平,眉骨脊发达,颌骨粗壮,显得十分原始。牙 齿也介于现代人和猿之间。这时人类已经用火,制 造较多的石器,能够捕杀较大型食草兽。
第一节、第四纪生物界
二、中国第四纪主要动物群
(一)、早更新世动物群 1.泥河湾动物群(北方) 发现地点在河北省阳原县石匣乡泥河湾村附
近。化石埋藏在河湖相浅红、灰绿、灰白色砂、 砂砾层、砂质粘土和泥灰层中(今已成高阶地)共 有30余种。
第一节、第四纪生物界
二、中国第四纪主要动物群
(一)、早更新世动物群 1.泥河湾动物群(北方)
第一节、第四纪生物界
二、中国第四纪主要动物群
(三)、晚更新世动物群 3.大熊猫一剑齿象动物群 华南晚更新世动物群仍然以大熊、剑齿象、中 国犀等为主。但现生种比例更大。在广西洞穴堆积 中,巨猿动物群现生种占42.2%(17种),万县盐 井沟动物群占57.7%(26种),到晚更新世则占70 %(28种)。
三、第四纪无脊椎动物
主要包括微体动物及软体动物化石。第四纪 研究较多的微体古生物是有孔虫和介形虫化石, 第四纪绝大部分有孔虫和介形虫一直延续至今。 因此,从生物地层学的原则来研究往往难以奏效。 然而这些生物反映的生态环境以及气候环境,是 研究沉积相和古气候的重要依据。对于划分地层, 特别是对深海相地层的研究,是很重要的气候标 志。
第一节、第四纪生物界
二、中国第四纪主要动物群
(三)、晚更新世动物群 4.山顶洞动物群 发现于周口店北京猿人洞穴的顶侧,有十分接 近现代人的真人化石——山顶洞人,和进步的骨器文 化。哺乳类化石有48种,但大部分是现代种。绝灭 的只占12.1%,即晚期鬣狗,洞熊,象、犀牛和 驼鸟等。时代为晚更新世后期。最近用14C同位素测 定年龄为18 865±420年前。
第十章 第四纪生物界
第四纪动植物 人类发展 石器文化
第一节、第四纪动植物
一、第四纪哺乳动物
(一)、哺乳动物的特征 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身体结构最复杂最高 等的一纲。器官系统发达,能够适应复杂的生活 环境,新陈代谢十分旺盛,并且大多数具有完善 的调节体温的能力、能够维持高而恒定的体温, 适应外界气候,广泛地分布全球。
在四川省万县盐井沟的洞穴堆积层里发现, 化石种类有大熊猫、东方剑齿象、纳玛象、中 国犀、巨猩猩、竹鼠、水牛、中国鬣狗等。又 称为剑齿象一大熊猫动物群(狭意)。
第一节、第四纪生物界
二、中国第四纪主要动物群 (三)、晚更新世动物群
1、萨拉乌苏动物群(北方)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审
旗红柳河(萨拉乌苏河)大沟 湾附近。
第一节、第四纪生物界
二、中国第四纪主要动物群 (四)、全新世动物群
与现代基本一致,但研究不够。早期 有个别绝灭种,受气候变动,对人类活动 影响比较大,中国特有一种四不象鹿,出 现于晚更新世,全新世以江淮为中心广泛 分布,称四不象鹿动物群。后来可能因为 狩猎,数量减少,现在只在动物园里有。
第一节、第四纪生物界
鉴定哺乳动物化石,主要以能够 保存完整的骨骼,牙齿等为依据。
第一节、第四纪生物界
一、第四纪哺乳动物
(二)、化石的鉴定 1.骨骼 哺乳动物骨骼的主要特点是头骨的容 积比较大,这种特点和脑的发达相称。 其次是脊椎骨,最大特点是椎体呈平凹形,有 明显的椎间软骨盘。分颈椎、胸椎、腰椎、骶椎、 尾椎等5部分,除尾椎外,各部分脊椎数目都少有变 化。通常颈椎7个,胸椎12—14个,腰准5—7个、骶 准2—5个,尾椎则为2—36个。
第一节、第四纪生物界
二、中国第四纪主要动物群
(一)、早更新世动物群 1.泥河湾动物群(北方)
特点 (4)现生种只占8%,90%以上已灭绝。 表明第四纪气候较上新世变冷变干,可能为 森林草原环境。这个动物群,向西见于青海共和 县,向北到阴山,向南至淮河平原。
第一节、第四纪生物界
二、中国第四纪主要动物群
中国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极为丰富,俗称 “龙骨”,很早就为我国人民采掘,当作药物。 经古生物工作者研究,特别是建国以后,大规模 社会主义建设工程揭露出许多化石,获得了大量 新材料,对我国境内一些重要酌第四纪哺乳动物 在地质历史上所占据的位置已比较清楚。
第一节、第四纪生物界
二、中国第四纪主要动物群
第四纪哺乳动物群是在上新世发展起来 的,为与新第三纪划分,应特别重视新生种 属的诞生,作为新时代开始的标志。把象、 真马和牛3个现代属的出现作为第四纪的开 始。
第一节、第四纪生物界
二、中国第四纪主要动物群 (二)、中更新世动物群 1、周口店动物群(北方)
因为含有中更新世标准化石北京猿人和大 量的肿骨鹿,所以又称它为中国猿人一肿骨鹿 动物群。但整个动物群反映的气候条件和环境 比较复杂。
第一节、第四纪生物界
二、中国第四纪主要动物群
(二)、中更新世动物群 2.万县动物群(南方)
第一节、第四纪生物界
二、中国第四纪主要动物群
一个化石动物群中,如有其中的一个,又有比较 多的第三纪残遗种(2—3个),和很多更新世特有动物, 及一部分现代生存种属,就代表更新世初期,如动物 群有大量更新世特有种,个别第三纪残遗种,和较多 的现代种,则代表更新世中期,如果绝无第三纪残遗 种,只有一部分更新世特有种,而大量是现生种则为 更新世晚期。全新世几乎都是现生种,没有或仅有个 别更新世特有种。
第一节、第四纪生物界
四、第四纪植物群
植物在生长发育后和植物群兴衰过程中,与外 界环境密切联系,能够明显指示气候干湿、冷暖, 地面升降变化。孢子花粉分析技术为确定不同时代 沉积物中组合提供了丰富资料。
第二节、人类的发展
(一)、早期猿人 生活在0.7一1Ma以前。特点是,能直立行 走,但脑容量不大,约500—800ml,有的比大猩 猩(320—650ml)大不了多少。颌骨粗壮,顶骨矢 状脊突起,眉骨脊发达,表明嘴嚼器官强大。 但齿列成弯弓形,犬齿小,臼齿尖低圆。制造 的石器极原始,仅取自然砾石稍做加工,称“ 砾石文化”。只能捕杀较小的动物。
第一节、第四纪生物界
二、中国第四纪主要动物群
(三)、晚更新世动物群
1、萨拉乌苏动物群(北方)
特点 (3)、有许多现生种类,如野马、野驴、 赤鹿、野牛、骆驼,狼、獾等。绝灭种只 占32%,现生种占68%。也称赤鹿一晚期 鬣狗动物群,或称黄土期动物群。
第一节、第四纪生物界
二、中国第四纪主要动物群
(三)、晚更新世动物群 2、猛犸象一披毛犀动物群(东北) 分布于内蒙东北部、黑龙江和吉林,有大量典型 的猛犸象化石和披毛犀、驼鹿、赤鹿、河套大角鹿、 野马、野驴、原始牛、野牛、晚期鬣狗、洞熊和小的 啮齿类化石等。多出自黄土状粘土及下部之砂砾层中, 顶部黑土层有细石器和陶片。这一动物群代表一种寒 冷的冰期气候。
第一节、第四纪生物界
二、中国第四纪主要动物群
(二)、中更新世动物群 1、周口店动物群(北方)
特点是: (1)第三纪残余古老种类仅有剑齿虎; (2)由早更新世演化来的更新世种类有三门马, 中国大角鹿(肿骨鹿)、葛氏斑鹿、梅氏犀、纳玛象、 中国鬣狗、中国貉、杨氏鹿、洞熊、后丁氏鼢鼠及晚 期鬣狗等;
第一节、第四纪生物界
第一节、第四纪生物界
二、中国第四纪主要动物群
(二)、中更新世动物群 1、周口店动物群(北方)
标准地点在北京猿人化石产地——北京市西南5Okm 房山县周口店。化石埋藏在周口店第一地点洞穴堆积 层中,整个洞穴堆积层厚度约40m,经建国前后多次发 掘,哺乳类化石多达99种,并有北京猿人化石和万件 以上的石器,为世界所罕见。
第二节、人类的发展
(三)、古 人
中国发现的有广东马坝人,湖北长 阳人,山西丁村和内蒙古自治区河套人。
第一节、第四纪生物界
一、第四纪哺乳动物 (三)、第四纪哺乳动物的分类
1.啮齿目 鼢鼠、豪猪。 2.兔形目 短耳兔、家兔。 3.奇蹄目 马、犀牛、貘。 4.偶蹄目 鹿、牛、羚羊。 5.长鼻目 恐象、乳齿象,象。 6.肉食目 狗、狼、狐,熊、鬣狗,猫。 7.灵长目 猴、猿、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