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与文学理论参考书目及工具书

文化理论与文学理论参考书目及工具书
文化理论与文学理论参考书目及工具书

文化理论参考书目及工具书:

英文部分

Adam, Barbara and Stuart Allan, eds. Theorizing Culture: an interdisciplinary critique after postmodernism.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5.

Agger,Ben,Cultural Studies as Critical Theory

Barker, Chris. Cultural Studies: Theory and Practice. Sage Publications, 2000.

Barry, Peter. Beginning Theory: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y.Manchester and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5.

Campbell, Meil and Alasdair Kean. American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ge, 1997. Childers, Joseph & Gary Hentzi. eds. The Columbia Dictionary of Modern Literary and Cultural Criticis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5.

Davis, Robert Con, and Ronald Schleifer. eds.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New York and London: Longman, 1989.

During, Simon, ed. The Cultural Studies Reader.Second Edi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 Cultural Studies: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Easthope, Antony and Kate McGowan, eds. A Critical and Cultural Theory Reade r. Toronto and Buffal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4.

Edgar, Andrew and Peter Sedgwick. Eds. Key Concepts in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Guillory, John. Cultural Capital: The Problem of Literary Canon Formation.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Hawthorn, Jeremy. A Glossary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Fourth Edi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Arnold.

2000.

Hartley, John, A Short History of Cultural Studies

Lee, Richard E. Left and Times of Cultural Studies: The Politics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Knowledge

Lentricchia, Frank and Thomas McLaughlin. eds. Critical Terms for Literary Study.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0.

McGuigan, Jim, ed. Cultural Methodologi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7.

Miller, Toby. A Companion to Cultural Studies

Milner, Andrew. Literature, Culture and Societ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6.

O’Sullivan, Tim and Yvonne Jewkes, eds. The Media Studies Reader. Arnold, 1997.

Rojek, Chris. Cultural Studies2007

Rush, Fred, ed. The Cambridge Guide to Critical Theo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三联书店,2006年。

Saukke, Paula. Doing Research in Cultural Studies: An Introduction to Classical and New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Stevenson, Nick. Understanding Media Cultures: Social Theory and Mass Communication.

Sage Publications, 1995.

Storrey, John, ed.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 Reader. Athens: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98.

Thornham, Sue. Feminist Theory and Cultural Studies. Arnold, 2000.

王晓路石坚肖薇《当代西方文化批评读本》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中文部分:?

(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

(英)奥利佛〃博伊德—巴雷特等《媒介研究的进路》汪凯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英)彼得〃布鲁克《文化理论词汇》王志弘等译,台北巨流图书有限公司,2004年。

(美)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李彬译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波德里亚:批判性读本》陈维振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金元浦主编《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赵国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

李鹏程主编《当代西方文化研究新词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罗岗等主编《视觉文化读本》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

罗岗等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00年。

罗岗等主编《消费文化读本》北京:罗岗等主编中国社科出版社,2003年。

陆杨等《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陆杨等《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陶东风《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陶东风主编《文化研究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杨魁等《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03年。

(美)理查德〃沃林《文化批评的观念》张国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英)雷蒙德〃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1-4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谢少波等编《文化研究访谈录》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03年。

萧俊明《文化转向的由来》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4年。

(英)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美)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侨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美)詹姆逊《文化转向》胡亚敏译,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00年。

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朱效梅《大众文化研究——一个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视角》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赛博空间的奥德赛》

汪民安,《身体的文化政治》

黄华,《权力、身体、自我-》

简~盖洛普,《通过身体思考》(女性主义身体批评)

西马文化理论及社会学部分:

(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英)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政治与社会批评》韩敏中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

(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赵一凡任晓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

(德)瓦尔特〃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美)保罗〃博维《权力中的知识分子》萧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程巍《中产阶级的孩子们:60年代与文化领导权》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冯宪光《“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年。

(美)艾尔文〃古德纳《知识分子的未来和新阶级的兴起》顾晓辉蔡嵘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姜哲军刘峰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与美学理论批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德)汉斯〃科赫《马克思主义与美学》佟景韩译,南宁:漓江出版社,1985年。

(美)戴维〃R. 肯迪斯等《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研究》周晓亮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

劳思光《文化哲学讲演录》刘国英编注,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年。

陆梅林选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南宁:漓江出版社,1988年。

(美)布鲁斯〃罗宾斯《全球化中的知识左派》徐晓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美)布鲁斯〃罗宾斯《知识分子:美学、政治与学术》王文斌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美)理查德〃罗蒂《筑就我们的国家:20世纪美国左派思想》黄宗英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英)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张生赵顺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英)弗朗西斯〃马尔赫恩《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刘象愚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美)托马斯〃麦克劳《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的成功者》赵义书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英)戴维〃钱尼《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戴从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季广茂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美)爱德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石之瑜《社会科学知识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郭英剑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新马克思主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英)彼得〃沃森《20世纪思想史》朱进东陆月宏胡发贵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英)特里〃伊格尔顿《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的批评》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

杨小滨《否定的美学——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理论和文化批评》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衣俊卿等《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俞吾金等《现代性现象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对话》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美)拉塞尔〃雅各比《最后的知识分子》洪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张旭东《批评的踪迹——文化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赵勇《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朱国华《权力的文化逻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新增书籍(2011-11-16):

1.Durham, Meenakshi Gigi and Douglas M. Kellner. Ed.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Keyworks. Malden, MA :

Blackwell, 2006.

2.Habib, M. A. R. A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From Plato to the Present. Malden, MA : Blackwell, 2005.

3.Williams, Raymond. 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https://www.360docs.net/doc/5a13914500.html,ler, Toby and Robert Stam. A Companion to Film Theory. Oxford : Blackwell, 2004.

5.Payne, Michael & Jessica Rae Barbera. A Dictionary of Cultural and Critical Theory.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2010.

6.Samuels, Robert. New media, Cultural Studies, and Critical Theory after Postmodernism: Automodernity

from Zizek to Laclau.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7.Jones, Amelia. A Companion to Contemporary Art since 1945. Malden, MA ; Oxford : Blackwell Pub., 2006.

8.Hall, Stuart. Critical Dialogues in Cultural Studies

9.Pearson, Roberta E. and Philip Simpson. Critical Dictionary of Film and Television Theory. London; New

York : Routledge, 2001.

10.Tippins, Deborah. et al. Cultural Studies and Environmentalism. Dordrecht ; London : Springer, 2010.

11.Walker, John A. Visual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7.

12.Mirzoeff, Nicholas. The Visual Culture Reader. London : Routledge, 2002.

13.Smith, Marquard. Visual Culture Studies. Los Angeles ; London : SAGE, 2008.

14.Bentkowska-Kafel, Anna, Trish Cashen and Hazel Gardiner. Digital Visual Culture: Theory and Practice.

Chicago, USA : Intellect, 2009.

15.Giannetti, Louis D. Understanding Movie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2008.(可参看中文

译本《认识电影》)

16.Pramaggiore, Maria T. & Tom Wallis. Film:A Critical Introduction2nd or 3rd edition

17.Bennett, Peter. Film Studies: the Essential Resource.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18.Villarejo, Amy. Film Studies: The Basics.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19.Buckland, Warren. Film Theory and Contemporary Hollywood Movies. New York : Routledge, 2009.

文学理论教程A__B试题及答案

《文学理论教程》a试题及答案 一、概念题(10分,每小题2分) 1.文学文本:.文学文本又称本文,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它是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和形象系统,也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 2.陌生化:陌生化是指俄国形式主义对于语言的阻拒性、反常性的强调,它意在打破人们在经验中形成的惯常化、自动化反应,使人重新关注周围的世界,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它是文学性艺术性的真正源泉。3.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在阅读之先或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在心理上形成的一个既成的心理结构图式。 4.原型:原型即原始意象,它是容格对艺术客体的解释,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原型是一切心理反应具有普遍一致性的先验形式,这种形式是人类远古生活的遗迹,是重复了亿万次的那些典型经验的积淀和浓缩。它是悠远的历史起点。5.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二、填空题(20分,每小题1分) 1.依据冲突性质,戏剧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2.依据表现形式,诗歌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 3.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4.构成文学叙事的三方面涵义是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5.英加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指声音、意义、世界、观点、形而上。 6.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悲剧六因是指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思想。 7.文学话语活动的五要素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 8.审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包括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 9.常见的风格形态分类包括简约与繁丰、刚健与柔婉、平淡与绚烂、谨严与疏放、。 10.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三块基石是对象化理论、意识形态论、艺术生产论。 11.中国古代文论的心理学观点主要有虚静说、神思说、妙悟说、性灵说。 12.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包括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 13.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14.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标准是美学观点、历史观点。 15.文学接受对象的文化属性包括认识属性、审美属性、文化价值 16.常见的批评文体包括论文、点评、随笔、序跋。 17.文学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包括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地域风情 18.故事行动序列的典型形式有首尾接续式__ 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联式 19.三国时期王弼关于本文层次的说法是言、象、意。 20.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包括_生活积累、艺术构思、物化传达。 三、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正确的题号上打“√”) 1.历史上关于雅与俗的两种表述方式是:1.②④ ①寓庄于谐②阳春白雪③曲高和寡④下里巴人⑤文以载道 2.文学抒情在本质上属于: 2.①②③⑤ ①现实评价②自我表现③审美体验④情感宣泄⑤艺术形式 3.文学阅读活动对读者的要求是: 3.①②④ ①期待视野②对话欲望③思想正确④情感丰富⑤见仁见智 4.依据手段和材料,艺术可分为: 4.①②③⑤ ①表演艺术②造型艺术③综合艺术④影视艺术⑤语言艺术 5.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5.①②③

往届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试题与答案

《文学理论》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A 一、概念题(共 30 分每题 5 分) 1、文学决不是单个人的精神过程,而是一种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们中间的复杂的社会活动。(1分)它包含着美国批评家艾布拉姆斯所谓四要素——作品、世界、作者和读者,因而应当有一种通盘的和全面的思索,不能仅仅看到一个而忽略其它。(3分)不妨说,文学是一种以作品为中心的包含世界、作者和读者等多重环节的社会活动。(1分) 2、在读者阅读时,文学媒介往往先于语言而发挥作用。我们把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必须首先接触媒介的状况,称作媒介优先。(5分) 3、陌生化是指俄国形式主义对于语言的阻拒性、反常性的强调,(2分)它意在打破人们在经验中形成的惯常化、自动化反应,使人重新关注周围的世界,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2分)它是文学性艺术性的真正源泉。(1分) 4、二分法是指中国古代和希腊分别出现的一种以有无韵律为标准的文类划分方法。(5分) 5、意象,在人文学科中通常有四类:(1分)一是心理意象,即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感性形象;二是内心意象,即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意向性设计图像;三是泛化意象,是文艺作品中一切艺术形象的泛称,可简称“形象”;四是观念意象,即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4分) 6、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基础上,在创作动机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完整的意象系列的思维过程。(4分)它是文学创造过程最实际、最紧张、也最重要的阶段。(1分) 二、简答题(共 40 分每题10分) 1.文学概念的三种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折中义文学。(1分)广义的文学是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学作为文化的基本含义是:(1)理解文学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开阔的文化视野;(2)文学发展是人类文化积淀的历史结果;(3)文学现象归根到底是某一文化形态的体现。(3分)狭义的文学是作为审美的对象;文学作为审美的基本含义是:(1)文辞华美,“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妙”;(2)对激情的体验和调动;(3)文学作为一种诗意的表达。(3分)折中义的文学是作为惯例的规范;惯例的三方面要求是:首先,呈现形象的世界;其次,传达完整的意义;再次,蕴含特殊的意味。(3分) 2.意境是指抒情形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5分)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意境的产生同庄禅精神的影响以及色空观念的催化有很大关系。(5分)3.共鸣是指人们在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所产生的同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相通、类似或交流融汇的思想感情活动,(4分)其要点有二:一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感应与交流,二是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时的共识;(2分)产生共鸣的原因有:读者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优秀作品表现了人类的共同美,读者人生体验与作品情境的一致,基本人性的相通以及主体心理的同构。(4分)

javascript期末考试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正确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 1. 以“.js”为文件扩展名的文件是______。 (A) html文件(B) 网页文件(C) Java文件(D) Javascript文件 2.以下合法的变量名是______。 (A) new (B) _123 (C) null (D) 2abc 3.以下正确的字符串是______。 (A) xyz (B) ‘xyz” (C) “xyz’ (D) ‘xyz’ 4.设有语句: var st1=’test’; st1=st1+ 25; 则st1的值是______。 (A) ‘test25’ (B) 25 (C) ‘test’(D) 语法错误 5.123+”789”的值是______。 (A) ‘123789’ (B) 912 (C) “789”(D) 语法错误 6.表达式(a=2,b=5,a>b?a:b)的值是______。 (A) 2 (B) 5 (C) 1 (D) 0 7.设有语句var a=3,b=5,c=3,d=8,m=3,n=2; 则逻辑表达式(m=a>b)&&(n=c>d)运算后,n的值为_______。 (A) 0 (B) 1 (C) 2 (D) 3 8.设var a=2,b=3; 则a++==b?(a-1):b的结果是___________。 A) 0 B) 1 C) 2 D) 3 9. 下面while循环执行的次数为________。 var i=5; while (i==0) i--; A)无限B) 1 C) 5 D) 0 10. 以下数组的定义中____________是错误的。 A) var a=new Array(); B) var a=new Array(10); C) var a[10]={ 1,2,3}; D) var a=["1",2,"3"]; 11.设var x=3,y=4; 下列表达式中y的值为9的是________。 A)y*=x-3 B)y/=x*9 C)y-=x+10 D)y+=x+2 12. 在程序中有多个相关联的选项,若要默认选择某一项,应在该项中增加_________属性。 A) checked B) default C) selected D) defaultValue 13.结果为NaN的表达式是______。 (A) "80"+"19" (B) "十九"+"八十" (C) "八十"*"十九" (D) "80"*"19" 14.执行下面语句后c的值是_______。 var a=2,b=1,c=3; if(a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题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 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2.文学批评:文艺学三分支之一,指分析评价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是批评主题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3.文学史:文艺学三分支之一,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理清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4.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2、任务: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5.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6、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第三章 1.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2.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3.游戏发生说的代表人物:康德、席勒、谷鲁斯 4.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答: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④、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5.试辨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多原因。 答:1、经济因素决定着文学的发展。2、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着文学的发展。3、诸多因素形成合力,共同影响着文学发展。 第四章 1.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2.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具体的说,文学的双眸意识形态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力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利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力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这实际上告诉我们,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地缠绕在一起,由此看,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即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4.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试题库整理

1、什么是文艺学? 2、什么是文学理论?(学科归属、研究对象、品格) 3、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4、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中的“镜”与“灯”各指什么? 5、文学活动的构成?例:什么是模仿论/表现论等?(四要素即四种理论视角) 6、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例:巫术发生说等概念?哪一种最合理?为什么?文学活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原因? 7、文学的含义?(三种含义) 8、什么是审美?审美指什么? 9、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的属性? 10、怎么理解文学是一般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 11、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 1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3、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 14、什么是话语蕴藉? 15、什么是精神/物质生产?关系? 16、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 17、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名词解释 1.话语:文学是一种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 即一定的说话人和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2.陌生化(P142):以不常见的称谓来描写事物,而以作者或任务似乎从未见过此事物。 而不得不以陌生化的眼光把事物原原本本的具体的描写出来。从而使艺术描写不落俗套,产生一种奇特的新鲜感。 3.有意味的形式(P176):由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 意味的形式”。“意味”是指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形式,即“有意味的形式”。 4.艺术真实(P153):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 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这是一种特殊真实,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儿创造出来的审美化真实。) 5.熟悉的陌生人:别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因 为它来自生活,使读者能从这一典型形象联想到某些类似的人物。“陌生”是因为有这样个性特征的人似乎从来没有过,是寄托作家审美理想的新生命,指文学典型具有独特的个性,文学典型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是古今唯一的独创,是一个读者熟悉的陌生人。 6.艺术发现(P127):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 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7.期待视野P324:在文学阅读之先河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 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即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示,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数据库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四、程序设计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对于教学数据库的三个基本表 学生student (sno,sname,sex,sage,sdept) 学习sc(sno,cno,grade) 课程course(cno,cname,cpno,ccredit) 试用SQL语句表示:下列语句。 (1)"查询全男同学信息情况" "select * from student where sex='男'" (2)"查询选修了1号课的学生的学号和成绩" "select sno,grade from sc where cno='1'" (3)"查询所有选修过课的学生的姓名,课程名及成绩" "select sname,cname,grade from student,sc,course where student.sno=sc.sno and https://www.360docs.net/doc/5a13914500.html,o=https://www.360docs.net/doc/5a13914500.html,o" (4)"查询选修了数据库原理课的最高成绩" "select max(grade) as '最高成绩' from student,sc,course where student.sno=sc.sno and https://www.360docs.net/doc/5a13914500.html,o=https://www.360docs.net/doc/5a13914500.html,o and cname='数据库原理'" (5)查询所有选修了1号课程的同学的姓名" " select sname from student where student.sno in (select sc.sno from sc where cno='1')" 2.设有一个SPJ数据库,包括S,P,J,SPJ四个关系模式(20分)供应商表S(SNO,SNAME,STATUS,CITY); 零件表P(PNO,PNAME,COLOR,WEIGHT); 工程项目表J(JNO,JNAME,CITY); 供应情况表SPJ(SNO,PNO,JNO,QTY);SPJ表 J表 S表 P表 请用关系代数完成如下查询: 1.求供应工程J1零件的供应商号 SNO 2.求供应工程J1零件P1的供应商号吗SNO 3.求供应工程J1零件为红色的供应商号码SNO 4.求没有使用天津供应商生产的红色零件的工程号JNO 5.求至少用了供应商S1所供应的全部零件的工程号JNO 1.∏sno(σJNO=‘J1’(SPJ)) 2.∏sno(σJNO=‘J1’ΛPNO=’P1’(SPJ)) 3.∏sno(σJNO=‘J1’(SPJ)∞σcolor=‘红’(P)) 4.∏jno(SPJ)-∏jno(∏sno(σcity=‘天津’(S))∞∏sno,jno (SPJ)∞∏jno σcolor=‘红’(P)) 5.∏jno, pno(SPJ)÷∏pno(σsno=‘s1’(SPJ)) 五、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本大题共30分) 1. 学生运动会模型: (1)有若干班级,每个班级包括: 班级号,班级名,专业,人数 (2)每个班级有若干运动员,运动员只能属于一个班,包括:运动员号,姓名,性别,年龄

文学理论自测题5套(含答案)

第一套: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文学 2.文学形象 3.意境 4.文学风格 5.寓教于乐 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我们把文学的性质界定为:文学是的语符化显现。 2、文艺学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文学史、文学理论和。 3、由于文学典型具有普遍意义和鲜明的个性,使人们既熟悉又陌生,因而别林斯基把典型人物称之为“”。 4、艺术中的“化丑为美”要通过表现丑的事物来达到的美。 5、狭义的文学形象是专指作品中的。 6、文学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的功能是审美认识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和。 7、文学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两种形式。 8、人们一般把艺术分为、表演艺术、综合艺术和语言艺术四个大类。 9、语言艺术有三大主要特征,一是,二是反映生活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三是表达思想的明确性和深刻性。 10、表演艺术是指和舞蹈。 11 、文学的文本层次结构分为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 12、文学形式有四个要素,即语言、结构、体裁和。 13、小说特征的“三要素”是指人物、和环境。 14、叙述性作品的语言分为和叙述人语言。 15、情节是人物性格的。 三、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里打“ ”,错误的打“ ”,每题1分,共10分) 1、西方古代叙事文学最发达,而中国古代则是抒情文学占主导地位。() 2、在文学理论中,再现论重客观,表现论重主观,而形式论则重技巧。() 3、从文学发展史看,文学功能的演变经历了一个从精神审美功能向物质实用功能的转变过程。() 4、懂得审美的人,就一定会审丑。() 5、审美娱乐功能是实现文学其它功能的唯一途径。()

6、文学题材的大小同作品价值的高低不一定成正比。() 7、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 8、文学是纯审美的,因而不应该承担教育的额外负担。() 9、抒情性作品重点是写人物,叙事性作主要是创造意境。() 10、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正面人物或英雄人物。()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文学的审美功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2、“美丽地描绘一幅面孔”和“描绘一幅美丽的面孔”是不同的,联系实际谈谈它们为什么不同? 3、试结合具体作品分析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 五、分析论述题(下列一首唐诗,一首元代小令,请选作一首,30分)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夏昭炎教授在《意境》一书也说:“意境就是含深蕴于‘言’内,留余味于象外,能唤起接受主体对于宇宙人生的无尽情思与体验,以至形而上的领悟的召唤结构。” 请你从下面两篇作品里(一首唐诗,一首元代小令)任选一首,分析其意境,并以此谈谈对上述两段话的理解。 作品一: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品二: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文学理论试题

1998 一、解释概念(每个3分,共12分) 1.文本 2.题材 3.意境 4.艺术构思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典型形象具有怎样的基本特征? 2.作为文学创作原则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哪些不同 3.简述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 三、阐释以下几段文字中所包含的文学理论思想(每题8分,共24分) 1、唐代诗人杜牧写了一首题为《江南春》的七绝:“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对这首诗,明代的杨慎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评述杨慎的这一看法。 2、鲁迅在《论“旧形式的采用”》中说:“这些采用,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3、黑格尔在《美学》第一卷中说:“我们无须把风格这个名词只限于感谢材料这一方面。还可以把它推广,用它来指艺术表现的一些定律和规律,既对象借以表现的那门艺术特征所产生的定性和规律。根据这个意义,人们在音乐中区分教堂音乐风格和歌剧音乐风格,在绘画中区分历史画风格和风俗画风格。依这样看,风格就是服从所用材料的各种条件的一种表现方式,而且它还要适应一定艺术种类的要求和从主题概念生出的规律。” 四、论述题(共24分) 1.举例说明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 2.文学语言的深层义是怎样生成的? 1998 一、解释下面的术语,并分析每组两个术语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1.典型与形象 2.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 3.作者与讲述人 二、回答问题(每组10分,共30分) 1.个性与创作个性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区别? 2.什么是文学鉴赏中的距离,距离在文学鉴赏中有何作用? 3.为什么说继承与革新是文学发展内在矛盾的反映? 三、解释歌德这段话所阐述的艺术观,并对其作出分析和评价(10分) 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来进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旨意,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 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但是这种完整体不是他在自然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心智的果实,是一种丰产的神圣的精神灌注生气的结果。 四、论述题(每题15分) 1.举例论述什么是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并解释多义性产生的原因。 2.什么是“故事时间”,什么是“叙述时间”?举例论述小说叙述中是如何处理这两种关系的。1999 一、术语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游戏说 2.文学流派 3.(诗歌的)扩展式结构 4.叙述角度 5.典型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并按照要求回答问题(共15分)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这段文字出自何处?为何人所说?(2分) 2.将这段文字译为现代汉语,并解释带点的字(兴、观、.群、怨)。(4分) 3.这段文字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文学观?并给予评价。(9分) 三、回答问题(30分) 1.创作活动的艺术想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情节结构的小说和性格结构的小说有什么区别? 四、论述题(40分) 1.举例论述你对文学审美性的理解。 2. 举例论述文学形象与造型艺术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并解释其原因是什么? 2000 一、术语解释(每个3分,共12分) 1.艺术真实 2.典型人物 3.主题 4.限制叙事 二、解释并评价下面两段文字所阐述的文艺思想(每题9分,共18分) 1、郑板桥《题画竹》: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此磨砚展纸,落笔攸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2、亚里斯多德《诗学》:诗人的职责不在意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因此,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试述文学批评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在创作中,文学家的感知活动与其他艺术家有什么区别? 3、小说按照“据曲时间”的原则来叙事的美学目的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什么是“形象大于思想”?请以具体的文学事例给予解释。 2、举例论述诗歌创作活动中的主体性原则。 2000 一、批评学试题(50分) 1、批评家除了应具有良好的艺术素质外,为什么还应该具有严谨的学术素质?(10分) 2、简述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基本特征。(10分) 3、谈谈你对文学批评应该具有“对话”性或“对话”功能的看法。(15分) 4、举例说明何谓新批评所说的“含混”和“反讽”。(15分) 二、美学试题(共50分)

期末考试模拟试题2

期末考试模拟试题(二) 一.听句子,选出句子中含有的信息。(10分) ( ) 1. A. Singapore B. Paris C. Toronto ( ) 2. A. the biggest city B. the smallest city C. the hottest city ( ) 3. A. come to tea B. come to a party C. go for a walk ( ) 4. A. had a fever B. had a cold C. have a fever ( ) 5. A. Spring Festival B. Mid-autumn Festival C. Christmas ( ) 6. A. play cards B. play games C. play chess ( ) 7. A. food B. drink C. fruit ( ) 8. A. next Wednesday B. next Thursday C. next Saturday ( ) 9. A. the Monkey King B. the Lion King C. Mickey Mouse ( ) 10. A. go fishing B. play badminton C. go to the circus 二.听句子,写出句子中所缺的词。(5分) 1. Adults usually give to children during Spring festival in China. 2. We are going to the Great the day after . 3. I my house and other housework yesterday. 4. This is the time to be in . 5. What’s the of ? 三.听对话及问题,选出问题的正确答案。(10分) ( ) 1. A English. B. Chinese. C. Maths. ( ) 2. A. At school. B. At home. C. Sorry, I don’t know. ( ) 3. A. A new watch. B. Some flowers. C. A new clock. ( ) 4. A.Go shopping. B. See her friend in hospital. C. Go sightseeing. ( ) 5. A. Guangzhou. B. Beijing. C. Guilin. ( ) 6. A. Yes, she does. B. No, she didn’t. C. Yes, she did. ( ) 7. A. Washed his dog. B. Played football. C. Saw a film on TV. ( ) 8. A. Tuesday, May 3rd. B. Sunday, May 1st. C. Monday, May 2nd. ( ) 9. A. Yes, it is. B. No, it isn’t. C. No, it wasn’t. ( ) 10. A. Go boating. B. Go swimming. C. Go to see a film. 四.听短文,判断对错。对的T,错的F。(5分) ( ) 1. The shops and department stores are quiet. ( ) 2. People are doing their Christmas shopping. ( ) 3. Lots of families have their Christmas trees. ( ) 4. Mr. Brown and his family are getting ready for the Christmas. ( ) 5. They are going to have a big dinner. 五.看图写出所缺的单词或词组。(5分) 1. d 2. F C 3. S F 4. B 5. c 六.找出不同类的单词。(4分) ( ) 1. A. Christmas B. Easter C. Thanksgiving D. festival ( ) 2. A. Saturday B. April C. August D. December ( ) 3. A. important B. popular C. interesting D. present ( ) 4. A. sweet B. merry C. cake D. egg ( ) 5. A. winter B. summer C. season D. spring ( ) 6. A. painted B. had C. have D. was ( ) 7. A. housework B. lesson C. house D. dirty ( ) 8. A. mark B. prepare C. food D. feel

(完整word版)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期末考复习 1、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意义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人的创造是依靠自己头脑的思考,在创造过程开始之前就已考虑到了自己创造的结果。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人的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 ①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对象”指客体,“诗意情感”是指诗化客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对象化是指外化,呈现,形式化。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这样才能生发出诗化的关系,而不像动物的生命活动完全从属于自然。在生活活动的过程中,人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条件自由地选取感觉事物的角度,人感觉事物的角度又是多样化的,人的生活活动除了经济技术和革命实践意义之外,就是审美创造意义。 ②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自觉”在哲学意义上自己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动”指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目的性”是指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设计的,“合规律性”是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合乎或遵循一定规律的。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形态,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在这种创造中,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也就是达到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③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的生活活动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认”。人的生活活动作为对人的本质

力量的确认,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审“对象”,而在深蕴的层次上,却是通过对象来审“自己”。只有在先在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审己”。同时,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展现出来,使人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2、模仿论和表现论有什么区别。 ①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 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英国浪漫诗人华兹 华斯曾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我流露。” 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 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 式的批评。 ③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 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3、劳动在文学发生中的意义。 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 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 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 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如,史前人类在集 体进行的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文学理论教程》习题答案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它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①文学理论:以文学原理、范畴、价值判断为研究对象; ②文学批评:以作家、作品、文学思想的评论为研究对象; ③文学发展是史:以文学的产生、发展、衍变及创作经验为研究对象。 2、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其基本内容包括:文学活动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造论、文学接受论和文学作品论。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但是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从对象任务上看:①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这就构成了文学活动发展论。 ②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这就形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③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但社会生活本身还不是文学,社会生活的原料必须经过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才能变成文学文本,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创造论。④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文学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中题材、形象、语言、结构、风格等都是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⑤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变成审美对象,才能变成有血有肉的活的生命体,读者接受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接受论。 从学科品格上看:文学理论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文学理论是对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他的出发点和基础只能是文学活动的实践。现有文学活动的实践,然后才会有文学理论的概括。文学理论的实践性品格,不但在于它来源于文学活动的实践,而且在于它必须经得住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民主的即以提倡广大人名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为依归,而不能以少数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为依归;科学的即科学形态的文学理论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揭示文学活动的规律,总结出文学创作和欣赏的经验,具有深厚的学理性,不是一味迎合某种政治的需要;现代的即发展文学理论,就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的社会已经向现代化迈进,我们的文学理论也必须实现现代性的创新。

文学理论习题及答案

文学理论教程习题 一、概念题(10分,每小题2分) 1.文学文本:2.陌生化:3.期待视野:4.原型:5.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二、填空题(20分,每小题1分) 1.依据冲突性质,戏剧可分为、、。 2.依据表现形式,诗歌可分为、、。 3.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 4.构成文学叙事的三方面涵义是、、。 5.英加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 指、、、、。 6.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悲剧六因是 指、、、、、。 7.文学话语活动的五要素包 括、、、、。 8.审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包 括、、。

9.常见的风格形态分类包 括、、、。 10.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三块基石 是、、。 11.中国古代文论的心理学观点主要 有、、、。 12.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包括、、。13.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 14.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标准是、。 15.文学接受对象的文化属性包括、、。16.常见的批评文体包括、、、。17.文学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包括、、。18.故事行动序列的典型形式有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19.三国时期王弼关于本文层次的说法是______、______、______。20.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正确的题号上打“√”)1.历史上关于雅与俗的两种表述方式是:

①寓庄于谐②阳春白雪③曲高和寡④下里巴人⑤文以载道 2.文学抒情在本质上属于: ①现实评价②自我表现③审美体验④情感宣泄⑤艺术形式 3.文学阅读活动对读者的要求是: ①期待视野②对话欲望③思想正确④情感丰富⑤见仁见智 4.依据手段和材料,艺术可分为: ①表演艺术②造型艺术③综合艺术④影视艺术⑤语言艺术 5.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①关注现实②细节真实③反映本质④排斥理想⑤反对虚构 6.文学批评的艺术标准包括: ①真实程度②文体形式③形象特征④意蕴内涵⑤政治倾向 7.作为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 ①文字的科学②文章的学问③文化的载体④语言的艺术⑤抒情的方式 8.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相同点是: ①源于生活②细节真实③手法夸张④反映本质⑤表现情感 9.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实质上是在于:

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一、阅读: 1、大自然的邮票 春天的树上,长出嫩嫩的芽瓣。夏天的树上,挂满肥肥的叶片。秋天的树上,树叶涂满鲜红和金黄。冬天的树下,树叶落地化成土壤。落叶是大自然的邮票,把一年四季寄给你,寄给我,寄给大家。 (1)这一段话共有(); (2)填空 a、一年有、、、四个季节。 b、春天的树上,芽瓣是;夏天的树上,叶片是;秋天的树叶颜色有和;冬天的树下,满地是。 c、大自然的邮票指。 2、人有两件宝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 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用脑不用手,啥也做不好。 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一切创造靠劳动,劳动要用手和脑。 (一)这是一首儿歌,一共有()话。 (二)填空: (1)人有两件宝是指和。做工靠,思考靠。 (2)做事情要用又用。这样才能。 (三)词语搭配: (1)认真地劳动(2)一双手指 辛勤地双手一根手表 勤劳的头脑一只小手 聪明的思考一块手套 3、夏天

初夏,石榴花开了。远看,那红色的花朵像一簇簇火焰。近看,一朵朵石榴花像一个个小喇叭。淡黄色的花蕊在风中摇动,就像一群仙女在翩翩起舞。 1、这段话共有()句。 2、用“ ”划出第2、3两句句子。 3、石榴花在开放。它的花蕊是的, 花朵是的。 4、我喜欢石榴花是因为。 5、石榴花很多,从()、()等词可以看出。 4、斧子 老爷爷微笑着说:“孩子,你很诚实。我要把这两把斧子也送给你吧!”孩子说:“老爷爷,不是我的东西,我不要。”说完,拿着自己的斧子走了。 (1)老爷爷说了()句话,孩子说了()话。 (2)老爷爷送给孩子两把斧子,他有没有要?为什么? () (3)学了本文后,我们也要做个()的孩子。 5、时钟花 小白兔没有钟,不知道时间,它请小山羊帮忙想办法。小山羊送给它三盆花。 太阳出来了,牵牛花开了,张开了小喇叭。中午,午时花开了,张开了笑脸。天黑了,夜来香开了,张开了小嘴请轻地唱歌。 1、这篇短文有()段话。 2、小山羊送给小白兔什么花? -----------、--------------、-------------- 3、()花早晨开,()花中午开,()花晚上开。 6、金鱼 鱼池中的金鱼各种各样,有圆头的,有大眼的,也有尾巴像花朵的。颜色也不少,有金色、黑色、白色,也有白色和金色相间的,很好看。 它们非常活泼,常在水里游,有时互相追逐,有时一起游戏,加上色彩美丽,真令人喜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C卷(附参考答案)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C卷) 一.术语解释题(每题4分,共20分) 1、艺术形象 2、文学材料 3、文学本体说 4、创作动机 5、艺术构思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42分) 1、简述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活动理论。 2、简要说明文学的文化含义。 3、模仿论与表现论的区别。 4、探索艺术起源问题的实证途径有哪些? 5、弗莱是如何理解文学发展的? 6、通俗文艺的价值在哪里? 7、说明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在哪里? 三、扼要指出下列引语中艺术道理(每题3分,共9分) 1、文学是“无用之用” 2、文学是“诗的思想” 3.丰富的生活阻碍了艺术表现。 四.阐述分析下列材料所蕴涵的文学原理(8分)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光、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五、论述题(共21分) 1、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更应是话语的艺术?举例说明。(12分) 2、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的内容形式化和形式内容化?(11分)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C卷)参考答案 一、 1、艺术形象: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是文学特有存在方式 2、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3、兰塞姆创造了一个术语: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4、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或意图。作用: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 5、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二、 1、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2、文学的文化含义。中国魏晋前。词源学:文——文章(写作和文采)。学——博学(学术)。文学=文献=文化=文=一切应知之学问. 西方18世纪前。古希腊无文学概念。o只有文学的特定形态,如史诗、颂诗、演讲术、悲剧等。自由艺术:艺术、技艺、哲学等。广义的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是语言性符号。等同于文化。韦勒克:文学研究史=文明研究史。 3、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4、研究艺术起源有三种实证途径:从史前考古学角度分析史前艺术遗迹。从现代残存的原始部族的艺术进行分析。从儿童艺术心理学方面进行分析。 5、文学的发展的内在动因与自然界四季“循环”一样。春天对应为喜剧。夏天对应为传奇。秋天对应为悲剧。冬天对应于缺乏正面目标的讽刺文学 6、通俗文艺的精神价值:在可读性中,让读者获得平易性的精神愉悦,进而产生超越生活的艺术快感。 7、人性在文学活动中的体现(即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文学活动使人能自由地表达对对象的感觉。文学活动使人能进行自由的精神创造。文学活动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 三: 1、功利与无功利结合。 2、情感与认识的结合。 3、想象力作用。 四:文学物化。作家将构思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语言、文字,使其成为物质性文本的过程。从心理到物质的过程:“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五、 1、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一、塑造艺术形象的间接性。形象间接性原因:语言符号是“人为符号”,非“自然符号”。形象间接性局限:无艺术形象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